张之洞和张謇 南方周末共同点

2014年中考历史经济和社会生活试题汇编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4年中考历史经济和社会生活试题汇编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4年中考历史经济和社会生活试题汇编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题按课标分解
(八)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交通通讯照相电影)& (大众传媒)& (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内容标准(试验稿)】(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内容标准(2011版)】(1)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福建福州•7)清末毅然退出官场走上“实业救国”之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謇【答案】D 2.(;山东泰安•15)“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这段话反映了张謇(&& )&& A.赞成商务立国&&&&&&&&&&&&&&&&&&&& 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思想&&&&&&&&&&&& D.提倡实业救国【答案】D3.(;四川成都•8)下表反映了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时间&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资本(万元)&日产量(万袋)1911年&10&约600&4.31919年&120&约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③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④中国民族工业实力雄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4.(;四川广安•18)毛泽东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之洞和张謇的共同点是(&& )A.都是洋务派的代表B.都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C.都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D.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答案】D5.(;广东省•10)状元实业家张謇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历经艰辛创办了大生纱厂。该厂的创办体现的主张是(&& )A.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答案】D6.(;山东东营•8)《近代实业第一人》中写道: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他”是(&& )A.林则徐&&&&&&&&&&&&&&&&&&&&&&&&&&& B.魏源C.张謇&&&&&&&&&&&&&&&&&&&&&&&&&&&&& D.严复【答案】C7.(;河北省&#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免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材料表明(&& )A.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B.“实业救国”主张出现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答案】C8.(;黑龙江大庆•9)自古以来、状元最受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在清末偏偏有一个状元“舍本逐末”,他不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回乡办企业。此人是(&&& )A.张謇&&&&&&&&&&&&&&&&&&&&&&&&&&&&& B.林则徐C.魏源&&&&&&&&&&&&&&&&&&&&&&&&&&&&& D.老舍【答案】A9.(;福建龙岩•6)从“大生纱厂”、“实业救国”、“清末状元”这些关键词中,你能联想到(&& )A.李鸿章&&&&&&&&&&&&&&&&&&&&&&&&&& B.张謇C.张之洞&&&&&&&&&&&&&&&&&&&&&&&&&& D.孙中山【答案】B10.(;广西来宾•3)下表显示的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情况。导致年间厂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4&17&20厂家数&622&689&941&73&95A.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B.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外资企业大量投资&&&&&&&&&&&&&&&& D.中国民族工业排挤了列强在华企业【答案】B11.(;黑龙江牡丹江•1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但也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答案】D二、非选择题12.(;云南省•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二&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4分)(3)为拥护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3分)(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3分)【答案】27.(14分)(1)“自强”(2分),创办军事工业(2分)&&& (2)“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2分)& 困难:缺资金、缺技术;政府官员态度冷淡(2分)&& (3)新文化运动(1分)& 冲击了封建主义,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分)&&& (4)近代火车传入中国,人们出行可以坐火车;(1分)人们可以看中文报纸;(1分)男子可以穿新式服装――中山装、女子可穿旗袍。(1分)13.(;四川内江•17)(12分)下列各小题中有一处错误,请找出来并改正。(1)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詹天佑有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错误:&&&&&&&&&&&&&&&&&&&&&&&&&&&&&&&&& 改正: (2)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错误:&&&&&&&&&&&&&&&&&&&&&&&&&&&&&&&&& 改正:(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建立起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东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错误:&&&&&&&&&&&&&&&&&&&&&&&&&&&&&&&&&&& 改正:【答案】17.(12分)(1)错误:詹天佑;改正:张謇;(2)错误:畜牧业;改正:资本主义工商业;(3)错误:东亚;改正:西亚;14.(;浙江金华•22)(10分)金华火腿是金华市最负盛名的传统名产,金华火腿行(化名)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下面《金华火腿行发展史(片段)》年代尺,回答问题。&(1)A阶段火腿作坊开办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什么?(2分)(2)结合年代尺信息和中国近代史背景,分析“金华火腿行”在B、C两阶段一“盛”一“衰”的原因。(3分)(3)从A阶段到D阶段,“金华火腿行”依次经历了哪三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看了“金华火腿行”的发展史,你有哪些感悟?(5分)【答案】22.(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2)“盛”的原因: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衰”的原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3)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诚信守则;加强制度创新,维护国家安全;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15.(;河北省•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 光绪时期(年),虽然政府财政收入迅速增加,但支出却增长得更快。1899年,清政府的开支高达1.01亿两,而当年总收入为8840万两,其中2400万两即占总收入的30%,用来偿还外国贷款,从1874年至1911年间,根据合约,政府借款为1.714亿英镑(约10.83亿两),到1911年,清政府垮台为止,共偿还了3230万镑(约2.04亿两),还有1.39亿镑(约8.78亿两)未偿还。这种以借钱来偿还以前贷款的方式,使清政府陷入了一个无望的泥沼中。――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抗战已使中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抗战后一度恢复,可是内战使经济又迅速恶化,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财政金融极度混乱。以国统区米价为例,1947年1月初,每担为6万元,6月份涨至50万元,7月份又涨至65万元。物价飞涨,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工薪阶层,如教师等。……最终导致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1)材料一表明清朝末年政府财政收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分)(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主要原因。(4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经济状况对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造成的共同影响。(3分)【答案】28. (9分)(1)入不敷出。(2分)(2)抗战火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战争;内战。(4分)(3)使政权丧失了存在的基础或成为政权垮台的主要原因。(3分)16.(;四川宜宾•12)(10分)我国行走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材料一& 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资本单位:10万)时间&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外国人办&合计&厂数&资本&比重&厂数&资本&比重&厂数&资本&比重&厂数&资本&47&9.6%&19&162&33.1%&103&280&57.3%&175&4893&908&41%&86&195&13%&136&5&2234
国内企业代表企业名称&创办时间&企业名称&创办时间轮船招商局&1872年&继昌隆缫丝厂&1872年开平矿务局&1878年&贻来牟机器磨坊&1878年漠河矿务局&1888年&裕淅纱厂&1894年&&& (1)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工业的构成情况。(2分)创办国内企业与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的关?(1分)&&& 材料二& 中国在1887年时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9%……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年中国工业产值快速增加的原因。(4分)&&& 材料三&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家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见右图表) &&&&&&& 到2000年,随着我国发展国民经济“九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在民用高技术领域共资助项目五千二百个,共累计创造新增产值五百六十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达两千多亿元。&&&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3)依据中国情况评估保罗肯•尼迪的预测。(1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三十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2分)【答案】12.(10分)(1)民族资本主义;外国资本的侵入(或答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外国人办或轻工业、重工业)(2分)& 洋务运动(1分)&&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戊戌变法的影响;“实业救国”口号的提出;辛亥革命冲击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任答一点1分,共4分)& (3)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到2010年中国国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美元,可见,保罗•肯尼迪的预测准确。(1分)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经济发展战略计划(1分)制定并实施863计划,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分)17.(;山东济南)二、(18分)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重新反思那段令人痛心的往事,吸取历史教训,正视历史启迪,是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 图一 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 图二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约场景44.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中致远舰的指挥官是谁?图二中两人签订的条约是什么?(6分)材料二&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摘编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45.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双方胜与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46.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梁启超这样评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任选一方面予以说明。(4分)【答案】二、44.邓世昌;《马关条约》;45.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日本:实行改革,求新图强。(相似即可)46.政治上促进了资产阶级的觉醒,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经济上提倡“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努力使国家富强。如张謇等的行为。18.(;陕西省•21) (12分)中国现代化(又称近代化)探索的经历坎坷、过程曲折,给人们的启示也非常深刻。某校九年级五班同学以“中国现代化”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曲折的探索】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实际上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 ――何怀宏《中西文化的相遇与冲突》(1)材料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是指哪一历史事件?(1分)材料二&& 1933年《申报月刊》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释,当时各种现代化思想相互碰撞,其中以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原因以及表达对其向往的较为醒目。(2)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角度说明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热谈”话题。(2分)【走民主道路】材料三&&&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3)材料中“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建国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一个新世界”在政治民主化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贡献?(2分)【迈向现代化】&材料四&&& &&& 图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示意图&&& 图二& 近代工业兴起形势图(4)图一A铁路名称是什么?图二B企业属于哪种性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和图二重工业在地域分布上不同的原因。(4分)材料五&&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思想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原因。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从百年来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得出的主要结论。(3分)【答案】21.(1)事件:新文化运动。(1分)(2)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力强;(1分)由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1分)(3)含义: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贡献: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4)名称:宝成铁路(1分)& 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分)图一重工业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原因是:东北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便于接受苏联的援助。(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图二重工业分布在沿海的原因是:学习西方,便于在沿海地区引进技术。(1分)(5)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全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答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结论: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张謇:落空的抱负_休闲阅读-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张謇:落空的抱负张謇:落空的抱负(原作者:黄FF)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张謇动了重新下海经商的念头,这是1914年,棉纺织业的生意形势极佳。张謇在2年前接受了袁世凯的邀请,负责制定法规条例,规范市场、鼓励发展经济,希望为刚刚撑起些空间的工商业再争些利益。现在,政局稳定、法律成熟,张謇开始考虑,是时候退出,返乡接着做自己的生意了。进入民国政府之前,他已经是名满天下『状元实业家』,他的大生集团设厂棉产区南通,以此为圆心,生意越做越大。1914年,欧洲各国忙于战事,劳动力、原料出产紧缺,运输也受到了影响,许多洋货都到不了口岸。革命后的社会掀起的实业热潮又给民族工业加油打气。回去扩大生意,成为内心深处召唤他的一种声音。这位咸丰二年(1852年)出生江苏海门的农家孩子对实业救国情有独钟。1896年初,从清流派转入洋务派的地方大员张之洞奏派蛰居家乡的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并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马关条约》打破了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的限制,日本人不仅享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并且享有在内地推销的特权和减免内地各税的优惠。而『片面最惠国待遇』则让签约各国全都自动获得了这一权利。张之洞和张謇希望在日本企业全面抢占中国市场前,先占一块地方。从1901年至1907年,围绕大生纱厂,张謇先后创办了19家企业,建成了大生资本集团。,他努力突破传统小门小户的作坊生意,使自己的实业版图覆盖了工业、垦牧、交通运输、金融商贸众多领域。张謇做过前清的江苏两淮盐总理,一个与市场、资本家联系最紧密的政府职位;也曾主持发动了3次国会请愿活动,希望能立宪来实现想法。他考察过『东洋』经济格局,深受震撼。1903年,张謇去日本考察,待了2个多月。他看到了对岸国家如何在保留皇室的同时,发展工商业。日本政体从君主制到君主立宪制的稳定过渡使张謇深受鼓舞,他更坚定了自己的设想―实业兴国加立宪。回国之后,他把日本的成功模式总结为『圣王之道加机器之学』。张謇看到,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是极大的利润,日本『以商业抗欧洲……不愿意生货供欧洲厂。生货与人而我失工之利;以熟货与人而我得分人之利。』他反驳了洋务派『富国强兵』的做法,提出经济是军事和教育的基础,发展实业,尤其是工业,才是救国的药方。他彻底变成了一位立宪派人士。1911年,武昌起义第一枪打响前8天,张謇还在武昌,他受到了湖北巡抚的欢迎。因与湖北官员熟悉,他签订由自己垄断湖北此后棉纱等四项产品销售的合同。刚刚签完合同的张謇正做着『实业梦』。武昌起义叫醒了他。张謇的日记里说,当时他在船上,目睹了暴乱中的大火,他极为『震骇』―刚签订大单就碰上战事,生意怎么办?张謇找到了江苏总督,希望他出兵镇压革命。企业家天生讨厌一切破坏秩序的暴力行为,实业家十年的心学在兵痞手下只需要一把火就可以毁之一旦。这是他今后决定站在哪一队的评判标准―实业家们需要稳定的时局。这也是1913年二次革命时张謇的态度,他认为革命党的起事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实业发展,他选择了袁世凯。辛亥革命胜利后,广东商人团体曾武装反抗过革命党。孙中山一直受到同情革命的商人的资助,但孙主张的政策中却有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的内容。孙中山刚回到中国时,临时政府国库里只有10元钱,所有的商人都暂时只能是一个钱袋子,持有临时政府无法兑现的承诺。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张謇为实业部长。到任后的第3天,他们见面了。但在当天的日记里,张謇只用了4个字评价孙中山:『不知崖畔』。张謇认为孙中山太幼稚太单纯了。张謇想到了袁世凯。早在23岁入官场投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时,张謇就和袁世凯认识,他们都是吴的幕僚,一个主撰文,一个主练兵。尽管张袁之间二十多年不相往来,但张謇不是不知变通的人,现在,张謇觉得自己应该和他谈谈。张謇来到河南洹上村,找到被清廷罢黜的袁世凯,他希望为一心干实业的立宪派找一个可靠的靠山,袁世凯虽然远离政坛,但还掌握着北洋军权,清政府除了重新起用他并无别的好主意。张謇准备争取他的支持,再依靠他来达成自己的想法。他们在洹上村达成了同盟。从袁世凯家出来后,张謇对随从说:『慰亭毕竟不错,不枉老夫此行。』密谈中,袁世凯许诺张謇:一旦得到重新出山的机会,一定会尊重张謇的意见。甚至清廷也是有诚意的,1910年的《奖励棉业章程》极大地鼓励了商人阶层。政府希望能通过包括奖励消除『商人』位于社会阶层最末等的惯性认识,这也是入了仕途的张謇肯放下身段从商的依靠。因为集股得力,张謇被封爵『商部头等顾问官』。当时的人评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之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得者,今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一扫数前年贱商之陋习。斯诚稀世之创举。』张謇自己在心里做了一个排序:袁世凯、大清而后才是孙中山。革命派没有治国经验,很可能把民营资本在折腾中消耗殆尽。1913年,张謇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后开始动手移除阻碍实业发展的绊脚石,肯定私产的地位。他一手操持指定的《公司注册规则及其施行细则》规定:民有工商企业不经过该管官厅注册,不准开业。公司一经注册,就是法人,受到法律保护。1915年,在袁世凯签订了《二十一条》后,张謇决定跟袁做彻底的决裂,他告别了北洋政府,回到经营了十几年的南通大生集团。赶上北洋政府的政策宽松,加之欧洲内讧,到1918年之间,民营资本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这期间张謇专注于经营自己的试验田―大生集团和南通城。早在北去就职前,张謇在南通的经营就已经有声有色。他在这里施行『地方自治』,使这个江苏小县城有着不一样的光芒。张謇一直在推销他的药方:议会制国家宪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乘清朝被八国联军战败而欲求改革之机,张謇上奏了《变法平议》书。这是张謇的政治宣言书。此前已经在进行地方自治实践的张謇第一次代表新兴的阶层,公然呼吁参与政治。他希望为自己正在实践地方自治的南通寻求一个可靠的保障。但张謇的『地方自治』只是按照他个人的设想建设南通,他只关注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不涉及政治的控制。张謇从经济入手,希望通过兴办实业、教育、慈善,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在20世纪初的中国,南通像是一座『黄金城』,这个江苏县城在张謇的主持下越来越有一个城市该有的样子。张謇的经营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无锡利用其毗邻上海的地理优势,大力兴办地方工业,崛起了一大批企业家,有着『小上海』美誉。但好日子没能撑太久。大生的摊子太大,用张謇自己的话说就是『本小事大』、『急进务广』,建大学、修路、造公园、办水利、兴慈善……南通试行的『地方自治』处处依仗张謇口袋里的钱。到他去世前,大生一厂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垫款、对其他企业的借款、以往来名义被其他企业占用的资金三项合计超过了全部营运资本的45%。张謇何尝没有悟明白『在商言商』这个道理。但他仍然把社会扛在身上。张謇拖累大生走向衰落。『他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说。张謇本来想在1922年举办地方自治第25年报告会上展示自己推行地方自治的功绩,但一场暴风雨将他常引为骄傲的水利工程摧毁。这一年张謇70岁,也正是这一年,棉价大涨,纱价下跌。1922年几乎成了大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一去不返。1925年,大生纱厂因负债不能偿还而被债权银行团接管。张謇『实业救国』的理想早在那时就已经破产。在1914年,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生机勃勃。张謇面前放着的,是一个长达8年的棉纺织业黄金期。他的抱负和『自治』的理想实践才刚刚开始。张謇坐在农商总长的办公桌前,看见的未来满是希望。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休闲阅读好评休闲阅读error[CSDX-CJFD-],文章不存在.状元实业家张謇
1、1937年,中华书局刊行的《中国百名人传》中,起为黄帝,末止于他。他是张謇。
2、张謇自幼聪慧过人,但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
3、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到了汉城,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
4、1895年夏,张謇受张之洞邀请,南下南京面谈洋务,二人对“中国要振兴实业,还是要看读书人能不能有作为!”达成共识,张之洞正式邀请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
5、工商末技则为士大夫不齿,弃儒经商,无疑被视为是离经叛道之举。因此当张謇1895年底宣布弃官下海经商之时,朝野震惊,而他本人则被一些人看做了疯子。
6、民间商人集股不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受到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的支持,在日,经过44个月漫长的筹备,大生终于正式开机。
7、张謇写了很多封告急之书,几乎字字有泪,到最后盛宣怀却是一分钱也没有兑现。张謇对此大为恼火,一生都不能原谅盛的言而无信,并从此对官商绝了念想。
8、张謇3年多创业过程里,所受欺压甚多,据说张謇一直不能忘怀大生最初创建时的艰苦,特地请人绘制了四幅“厂儆图”,暗指创厂时遇到的事件,挂在厂内公事厅东西两侧
9、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10、这一士商阶层的陡然出现,因其思想、资本与政治资源的多重组合,很快成为影响中国变革进程的一大力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日后的社会动荡中扮演了重要而微妙的角色。
11、巨头也有情。张謇与清末民国初年的刺绣大家沈寿曾传出一段佳话。沈寿是当时享誉天下的刺绣大家,但婚姻不幸。张謇在结识她后,慕其才华,怜其不幸,心生爱慕之情。
12、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期间,曾力主根治淮河水患。1914年4月,张謇带领从荷兰聘请来的水利工程师贝龙猛一道南行勘察淮河水情与河道。
13、1919年,张謇创办淮海实业银行,1921年淮海实业银行设分行于海门、扬州、南京、汉口、上海、镇江、苏州,又在盐城、阜宁、东台各垦区遍设分理处。
14、上世纪20年代初,交通银行由于经营不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由于自身具备的实力、威望以及时代的需要,张謇临危受命担任交行总理一职。
15、张謇有天生的管理和经商天才。在大生创办之初,他亲自执笔撰写《厂约》,对自己和几个董事做了分工,各人均有明确的职责,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具体规定。
16、打造出一个完备而精妙的产业链,这完全是大工业制造的理念,不但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百年后视之,仍是商业战略上的正道。
17、张謇办厂,另外一个大的贡献是“绅督商办”,跟盛宣怀的“官督商办”相比,这是晚清企业的一大进步模式。
18、张謇另外一个伟大的地方是,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并没有凭借自己的权威,将企业一点点地据为己有,这在当年的制度和人文环境中,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19、张謇虽然从商,但从商只是实现这个理想的器具。张謇认识到了清朝政府的无可救药,转而推行“地方自治”,他自己更习惯的说法还是“村落主义”,并开创南通模式。
20、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即将称帝,张謇在政治上的抱负不能施展,坚决辞去农商总长一职,回到他的“村落主义”。
21、在企业初有成效之后, 张謇就着手办学,从南通师范学校开始,他又办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农校、纺校、医校等专门学校(南通大学前身),以及大批小学。
22、“东南互保” 在中国政治史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圣旨被当成“乱命”,意味着中央政权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已经瓦解,皇权殒落,看来只是一个时间和方式问题。
23、张謇晚年反省失误时承认“本小事大”、“急进务广”,其中失误最大的投资是垦牧产业,垦牧业带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投资大,周期长,而且受海潮、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24、大生虽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张謇的光环太大,晚期更是近乎于“神”,集团内各实业公司都没有基层负责的规定,事无巨细。
25、一战期间,有一年年终结账,大生付给股东的息金竟然高达50%。刘厚生在报上看到这个消息,觉得“骇人听闻”,写了一封长信忠告张謇,但这些忠告并未引起张謇注意。
26、张謇的儿子张孝若被列为民国四公子之一,颇具才华,前途无量。正当张孝若在事业上如日中天之际,1935年,38岁的他在上海寓所不幸遇刺身亡。
1、他是张謇
他是清末状元,在清朝民国都曾身居要职,是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等人都不敢忽视的人物。孙中山曾这样讲,“我是空忙,他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而胡适则称他是近代中国史上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说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1937年,中华书局刊行的《中国百名人传》中,起为黄帝,末止于他。他是张謇。
2、冒籍考试惹官司
张謇生于普通人家,祖上世代务农,直到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张謇自幼聪慧过人,但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15岁时冒充如皋县张家子嗣报名获得学籍,第二年考中了秀才。但此后如皋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这场诉讼延续数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
3、26年科举路 一朝成名中状元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到了汉城,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给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 ,回到南通故里,继续攻读应试。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此后张謇开始参加礼部会试,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1894 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4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自1868年中秀才以来,张謇已经在入仕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走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其中的痛苦与荒诞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4、对官场绝望 决心下海
1894年9月,张謇状元及第之后随文武大臣去迎接从颐和园回宫的慈禧太后,当时恰逢下暴雨,文武百官包括一些七八十岁的老臣都只能跪在积水中匍匐拜迎。慈禧乘轿经过时,却连看都没看一眼这些跪在水中的大臣们。这件事极大的震撼了张謇,回住处后他在笔记中写道:“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更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从此隐退之心已生。多年后忆及此事,张謇说就在那一刻,“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1895年夏,张謇受张之洞邀请,南下南京面谈洋务,二人对“中国要振兴实业,还是要看读书人能不能有作为!”达成共识,张之洞正式邀请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有了张之洞的支持,张謇打定主意冒一次险,决心先在通州办棉纺厂。
5、状元经商 石破天惊
状元弃官经商,这在当时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事。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皆以金榜题名,登科入仕为终极正道;而中状元做宰相,成为封疆大吏匡扶天下则是大多士子的一生梦想。至于工商末技则为士大夫不齿,弃儒经商,无疑被视为是离经叛道之举。因此当张謇1895年底宣布弃官下海经商之时,朝野震惊,而他本人则被一些人看做了疯子。
6、陷入筹资困境
张謇回乡选定厂址后,起名为大生,其意源自《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创办之初就设想了股份制,公开向社会集股60万两,分6000股,每股100两,结果招股很不理想,应者寥寥。张謇奔走于通沪之间,忍辱蒙讥,屡经挫折。张謇如此描述当初招股之窘境:“以纱厂集股告人,闻者非微笑不答则掩耳却走。”“诋者十之五六,惜者二三,赞者一,助者乃不及一。”民间商人集股不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受到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的支持,在日,经过44个月漫长的筹备,大生终于正式开机。
7、上了盛宣怀的当
在张謇创业时,有一件事对他打击特别大,就是上了一回盛宣怀的当。作为江苏同乡,神通广大的盛宣怀答应帮他筹资金,两人还一本正经地亲笔签了一份《通沪纱厂合办约款》的合同,有当时名士郑孝胥、何眉生做见证人。谁知合同一签,盛宣怀觉得油水不大,就开始甩手不管。张謇写了很多封告急之书,几乎字字有泪,到最后盛宣怀却是一分钱也没有兑现。张謇对此大为恼火,一生都不能原谅盛的言而无信,并从此对官商绝了念想。
8、“厂儆图”道尽创业辛酸与艰险
实际上,张謇3年多的创业过程里,所受欺压甚多,据说张謇一直不能忘怀大生最初创建时的艰苦,特地请人绘制了四幅“厂儆图”,暗指创厂时遇到的事件,挂在厂内公事厅东西两侧。第一幅是《鹤芝变相》图,寓指潘鹤琴、郭茂芝在关键时刻退股作难。第二幅是《桂杏空心》图,指的是盛宣怀(号杏荪)和桂嵩庆食言而肥,拒付资金。第三幅是《水草藏毒》图,指是的南通知州汪树堂(汪字有“水”;树字含“草”)因不满刘坤一将地方公款拨给大生纱厂,煽动乡绅秀才发难。第四幅是《幼子垂涎》图,指的是大生纱厂即将投产而资金匮乏时,浙江候补道朱幼鸿、盐务督销严筱舫企图乘人之危,低价盘下大生纱厂产权。
9、黄金时代
因为张謇是状元出身,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这是一个天赐良机,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10、张謇经商引起轩然大波
张謇经商在当时确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他的感染下,两年后,苏州另外一位状元公陆润庠也宣布下海创办纱厂,还有一位咸丰朝的老状元、已经官居礼部尚书的孙家鼐则命他的两个儿子孙多森、孙多鑫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机器面粉厂――阜丰面粉厂,这些状元公的行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惊世骇俗,对于视“工商”为“末业”的中国社会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一士商阶层的陡然出现,因其思想、资本与政治资源的多重组合,很快成为影响中国变革进程的一大力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日后的社会动荡中扮演了重要而微妙的角色。
11、张謇与沈寿的一段情
巨头也有情。张謇与清末民国初年的刺绣大家沈寿曾传出一段佳话。沈寿是当时享誉天下的刺绣大家,但婚姻不幸。张謇在结识她后,慕其才华,怜其不幸,心生爱慕之情。在一首诗中,张謇大胆而直露地写道:“杨枝丝短柳丝长,旋开旋合亦可伤。要合一池烟水气,长长短短护鸳鸯。”而沈寿毕竟只是一个弱女子,她惧怕流言,不敢把对张謇的爱情吐露出来,只敢自语:“本心自有主,不随风东西。”但沈寿对张謇的一片真情并不是无动于衷,她将掉下的头发绣出了张謇的手迹“谦亭”。落发不够用,她就用剪刀剪下自己的头发,以此绣品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12、主导根治淮河水患
黄河自1194年至1855年间夺淮入海,使得淮河流域的原有水系遭到破坏,导致淮河洪涝灾害频繁。1913年10月至1915年11月,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期间,曾力主根治淮河水患。1914年4月,张謇带领从荷兰聘请来的水利工程师贝龙猛一道南行勘察淮河水情与河道。两个月以后,欧战开始,中法劝业银行所定借款条约中止,美国帮助中国治淮的借款也停止了。张謇的治淮方案只好也暂时搁浅。
13、创办淮海实业银行
1919年,张謇创办淮海实业银行,1921年淮海实业银行设分行于海门、扬州、南京、汉口、上海、镇江、苏州,又在盐城、阜宁、东台各垦区遍设分理处。其经营业务包括存放款、贴现、抵押、代理公债、代保管、兑换外国货币、买卖金银、经理大生实业公司的股款股息等,由于张氏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威信,所以初期的业务情况甚佳。民国十一年以后,张氏集团的企业开始出现逆境。由于日本商人在中国大量开设纺织厂,倾销纱布,导致大生纱厂大为亏损,又因苏北水灾,各盐垦公司也亏蚀甚多。这些情况使淮海实业银行的大量放款无法收回,业务出现危机。随着张氏企业的进一步呆滞和负债愈烈,淮海实业银行一蹶不振,上海分行首先于民国十四年裁撤,不久总行也随之歇业。
14、临危担任交行总理
一战期间,张謇的大生企业系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到1923年,其资本总额达到了3448余万元,为当年荣氏家族的申新、茂新、福新企业系统资本总额的3.5倍以上。上世纪20年代初,交通银行由于经营不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由于自身具备的实力、威望以及时代的需要,张謇临危受命担任交行总理一职。张謇在经营交通银行的近三年时间里安排江浙金融势力进入管理高层,逐步改变创办人之一梁士诒和交通系独大的状况;经营上追求稳健,逐步改变银行过分依赖政府的状况;行风上追求公开和简朴,逐步改变分支行割裂以及机构膨胀的状况。虽然张謇最终在外部压力下卸任,但在他的主持下,交行迅速走出危机,经营状况也大为改善。
15、10亲立厂约 细到规定招待客人用几个菜
张謇有天生的管理和经商天才。在大生创办之初,他亲自执笔撰写《厂约》,对自己和几个董事做了分工,各人均有明确的职责,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具体规定,每天下午两点各部门主管举行例会,有什么问题及时在这个会上讨论解决。有趣的是,《厂约》细到对招待客人几个小菜都有规定,平常饭菜二荤二素,休息天加四碟,二斤酒。另外每月犒劳两次。逢节日或招待来客,“八碟”、“五簋”、“四小碗”、“一点”,不得超过这个标准。《厂约》之外还有25个章程,规矩达195条,在当时,这恐怕已是中国人自办企业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16、打造全产业链
在纱厂正常生产后,为了降低棉花的收购成本,张謇接着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开始自己种棉花。接着,他又陆续开办广生油厂、大兴(复新)面粉厂、资生冶(铁)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泽生水利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轮船公司等等,这些企业都与纱厂有产业上的关联性,打造出一个完备而精妙的产业链,这完全是大工业制造的理念,不但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百年后视之,仍是商业战略上的正道。
17、绅督商办 从未让官府把手伸进企业
张謇办厂,另外一个大的贡献是“绅督商办”,跟盛宣怀的“官督商办”相比,这是晚清企业的一大进步模式。作为股份制的大生纱厂,股本中有一半是那堆英国纱机折算过来的官股,所以在一开始它也被称为是“官商合办”。不过终张謇一生,他都没有让官府的手伸到企业里来过,数十年中,官股从来只拿官利、分红,并不干涉厂务。身为“总理”,张謇本人虽也是股东之一,但股金不过区区2千两(在全部资本中只占0.4%),他在大生的权威从来都不是靠资本,靠股份,而是靠他的状元头衔、人脉资源,他以士绅身份,居官商之间,负责全权办厂,这是他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官替代不了他,单纯的商也不可能替代他。
18、从未将企业据为己有
张謇另外一个伟大的地方是,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并没有凭借自己的权威,将企业一点点地据为己有,这在当年的制度和人文环境中,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在大生事业中,他尽管也有被“神化”的时刻,但是,却始终受到股东的监督,特别是在经营窘迫的晚期,他不得不一次次地面对股东会的指责和压力。
19、开创南通模式
中国士大夫阶层向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理想。张謇虽然从商,但从商终其一生只是实现这个理想的器具。张謇认识到了清朝政府的无可救药,转而推行“地方自治”,他自己更习惯的说法还是“村落主义”,并开创南通模式。所谓“南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从办企业入手,带动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全面发展。这一模式整整影响了一代人,民国众多商业巨头受其影响,无锡荣家兄弟、上海穆藕初、四川卢作孚、湖南范旭东等大企业家,均效仿张謇建设自己的家乡。
20、打造近代第一城
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即将称帝,张謇在政治上的抱负不能施展,坚决辞去农商总长一职,回到他的“村落主义”。张謇希望扎扎实实把南通建成一个“新新世界”、一个“新世界的雏形”。张謇不但大办教育,而且在南通办了中国最早的博物苑、气象台、医院、体育场、图书馆、公园、“伶工学社”、更俗剧场,还有养老院、育婴堂、盲哑学校、残废院、济良所、贫民工场等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业。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J.B.鲍威尔到访南通后,称南通为“中国大地上的天堂”,他在报道中写道:“张謇以及他的兄长张詧、他的儿子简直可以用‘君临天下’一词来形容,除了童话故事中对待臣民就像对待子女一样的慈善君王外,可能无人可与之匹敌,而在南通州这却是事实。”由此一个小小的南通成为了“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些项目除了大生企业出资、向社会募集,就是他自己的捐款。张謇办了30年企业,却没有为自己积累多少私产,除了家用,大半收入都用在不能生利的公共事业上了,有记录的就有白银150多万两。张謇有个说法:“人单单寻钱聚财不算本事,要会用钱散钱。”
21、兴办教育事业
在企业初有成效之后, 张謇就着手办学,从南通师范学校开始,他又办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农校、纺校、医校等专门学校(南通大学前身),以及大批小学。从师范到小学,从职业学校到大学,张謇在南通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南通有60多所高小、350多所初小,还有7个初中,大致上做到了教育普及,学费很低,基本接近义务教育。这在当时的中国无疑居于领先地位,即使在世界上也毫不落伍。教育看南通,曾经在中国人中流行。
22、义和团时 与四总督合演“互保大戏”
在清室尚未向各国宣战之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邮政大臣盛宣怀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行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这时候,盛宣怀提出“东南互保”方案。具体来说,就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四大总督以及邮政大臣盛宣怀等向各国公使保证,他们将“奉诏”自保疆土,长江及苏杭内地的外国人生命财产,由各督抚承诺保护,上海租界的中外商民生命财产,则由各国共同保护,“此疆尔界,两不相扰。”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而张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服了两江总督刘坤一参与其中。“东南互保” 在中国政治史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圣旨被当成“乱命”,意味着中央政权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已经瓦解,皇权殒落,看来只是一个时间和方式问题。
23、多元化经营失控
张謇晚年反省失误时承认“本小事大”、“急进务广”,其中失误最大的投资是垦牧产业,垦牧业带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投资大,周期长,而且受海潮、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张謇先后创办了近20家垦牧企业,围海400万亩,累计投入资金2119万元,它们竟然全数失败,纱厂资金被迫去填了大黑洞。
24、企业管理混乱
大生虽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张謇的光环太大,晚期更是近乎于“神”,集团内各实业公司都没有基层负责的规定,事无巨细,表面上都要向他请示,而他的大部分精力又在企业之外,对于经营实情并不完全了解,因此,管理弊端丛生,一旦发作,便无药可救。
25、违反经济原理
一战期间,有一年年终结账,大生付给股东的息金竟然高达50%。刘厚生在报上看到这个消息,觉得“骇人听闻”,写了一封长信忠告张謇:“欧美各国股息最多不过3%,上海、无锡各纱厂股息也没有超过10%的。通州人总以多付股息为荣,而不知其违反经济原理,风险非常大。”但这些忠告并未引起张謇注意。
26、儿子遇刺身亡
张謇的儿子张孝若被列为民国四公子之一,颇具才华,前途无量。他于1920年任南通淮海银行总经理,南通县自治会会长;1921年创设南通棉业、纱业、证券、杂粮联合交易所,任交易所理事会理事长;1922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考察各国实业专使,去美、英、法、德、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日本等9国考察,1924年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国驻智利公使(未到任)。1925年,张孝若任大生纺织公司董事会董事长,1926年,任扬子江水道委员会委员长。正当张孝若在事业上如日中天之际,1935年,38岁的他在上海寓所不幸遇刺身亡。
上一组: 下一组:
热门图片报道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謇 南方周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