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传一份费孝通的《新乡土中国国》 英文版给我,非常感谢!

如何看待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有什么意义?是否已经过时?
按投票排序
谢邀。最近事烦,迟答为歉。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名著。1947年出版,这一年费37岁。这是一本解读农耕文化下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书,处处充盈真知灼见。一种沿袭已久的社会文化形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随着政权和制度的变化而消失,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很大启示意义。中国人为什么如此讲究长幼有序,为什么故土难离还要落叶归根,为什么是礼俗社会,为什么是熟人社会,为什么乡间重语言不重习字,为什么攀交情重关系不重权利和契约,为什么会形成单系(即父系)亲属原则,为什么农业民族受游牧民族侵略是个不断的历史,为什么这样的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为什么一代朝廷新立会先让民休养生息后又会开疆辟土、筑城修河却又弄得国力衰败,等等。在费的笔下,均有解读。这本书可感性强,非常好读。书中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前面的有些章节看起来,甚至有点像小说,即使是后面的章节,说理的成份多,也决无深奥的语言,而且处处用于阐释实有的现象。比如,他说教授的孩子识字多但下乡捉不了蚱蜢,而山村的孩子不识字却善捉蚱蜢,各有各的得意聪明处,这是由不同的生存环境所致,不能说识字的就一定比不识字的聪明。由此渐渐引述到了乡间的人为什么重语言不重习字。这是不是会让人读起来就会觉得很有趣呢。想 了一下,此书似可这样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实有的事和现象;第二层是据事而发的道理;第三层是一个丰厚的多方面的学养的支撑,这个第三层几乎全在后台,你看不到,却能从选择的事和他阐发的理上感觉到。整个全书,我记得只有一处是引述他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其他引述也不多,如有引述也仅作为材料使用。所以读下来,会让人觉得很实在。从此书后记中,可以知道费孝通有过留学经历,研修过社会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学问,但最终能让他写成这样有实证有趣又充满真知灼见的书的,是他反复不辞艰辛到乡间考察调研的经历,那还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因为和他到广西大瑶山乡间考察溺水而亡的。而那些貎似平常人人可见却大有道理可讲的事,才是他真正研究的对象。此书的内容,最初是他多次讲课的内容,随讲随写,又成了发表的文章,再修改而成了书。如果想一想,现在有多少社科类的教授,是这样去研究问题的,也就明白为什么会很难出他这样的大家了。对这样的书,我辈还不好说应当如何去看待,读者自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题主应当是看了原著,有所感触才来提问的吧。而有真感兴趣者,应当去看原著,确实精彩,这远不是我的文字能描述出的。全书大概也就6万字左右,薄薄的一本。刚才百度上搜了下,网上也有的。
《乡土中国》的对话性,开放性,宽容性堪称卓越,是以在中国社科研究领域长青。作者的智力,阅历和个性是作品深刻度和可读性的基础。作者所处的时代(现代化浪潮冲击小农生产生活方式)已有了新的视野和信息积累,为作者比较和反思本民族社会-社区结构和人文特征开辟了可能性。这本书基于讲义, User Interface友好,展现了费孝通先生出色的对话能力。假想的读者是自己的学生,行文的自在度高,不弄玄虚,知无不言。态度开放,没有打击论敌的功夫。书后介绍了潘光旦对自己的批评,反省自己治学方法上的不足:只见社会结构,不见个人。谈及乡土社会特征的时候,没有居高临下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而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宽容有耐心,可谓悲悯而坚韧,保持了乐观谨慎的心态,或者说是“阳光”健康。现在读来,这本书的时效性较同时代的书强。这既与乡土社会变化缓慢有关,更与作者见识深远准确有关。年轻读者,如果有农村生活记忆,仍然会产生共鸣,时时抚掌称绝。费先生通明世事,富有田野调查的经验,又有结构思维,文笔上佳;这些都是读《乡土中国》时产生的对作者的看法。
半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酒桌上与一位朋友聊起了一些社会现象,无意间又讲起这本书,双方都感觉书写得很有深度,对中国社会剖析很到位。如果你有过跟农村人、农村人群长期交道的经历,也有着城镇社会的生活经历,对小城市生活有很多经验,再来看这一本书,你就会对此有很多理解。“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合。这本册子提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很多特点,只要你具备足够的上述经历,你会发现很多其实并不过时。因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长的渊源,社会形态中的特点在很长时间内会延续下来并且不会改变。虽然可能你认为现在城镇化程度高了,中国社会没那么“乡土”了。但是,城镇化,只是一个把一个乡土社会在外表上变得城市了,而那些社会特点,依然被延续了不少。正如而今你依旧可以感受到官本位思想的一些表现,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传承。读到“文字下乡”的时候,我对本书的共鸣就开始深刻了,因为我长在小城镇,有很多农村亲人,读完书再回过去想乡土生活,的确语言对他们更重要,而文字更像是一种多余的东西。如今依然如此,如果你决定放羊赚钱娶媳妇儿生娃放羊赚钱娶媳妇儿……的循环,那文字的意义的确是没那么大的。再多读一读什么社会中“私”的概念,想想中国这个关系社会与法治程度,不是离开了农村就没这特点了;读一读长老统治,想一想现在一个老资历依然可以具有的话语权,这也不是只在旧时的大家族和农村家庭中具有的特点。……有很多东西你依然能够在社会在发现它的影子,因为一个社会本来就是在不断延续它的特点的。个人觉得本书可以多读,在书中理解社会,经历一段社会后再来读这本书,又有不同的感觉。书不但没有过时,反倒能够帮助理解“纯城市文化”以外的很多社会现象。
贴一篇之前的读书报告,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去读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因为课程是《中西文化概论》的关系,上半学期又是主讲中国文化,所以我选择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的费孝通著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来进行阅读。本篇读书报告将主要谈谈对《乡土中国》部分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对这本书总体的感觉是可读性比较强的,我原本以为读这种教授名家的学术性书籍会很艰涩,但是费孝通先生把这本书写得非常平易近人,小小的一本册子,结合了他深入中国农村土地的实地考察,运用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我们依旧存在的习惯或者现象来解释其背后蕴含的乡土中国文化,读起来常常有恍然大悟的通透之感。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篇《乡土本色》里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村里依靠土地世代传承下来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乡下人离不开土地,所以他们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流动的。乡下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句话在这本书里被反复地提到和强调着,对于乡下人来说,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爷爷,他是在乡下长大的,因为读书所以离开了家乡来到城市,后来就生活下来了,而他所有的亲戚全部都在乡下,对爷爷的家族来说,我们这个家庭是分支出来的,爷爷每年都要回家乡看望他的亲戚们,他的书桌上有一个白色的药罐子,上面贴着标签写着“乡土”两个字,我问起来,爷爷说他会经常闻一闻。这一点是成长在城市里的我所无法感同身受的,因为对于像我这种从来没有跟泥土打过交道的人来说,对乡土是没有感情的,其实对脚下的土地也没有十分明显的归属感。在我看来,每个城市也都是差不多,都是繁华的办公商业区,连专卖店饮食店都是全球连锁的,生活在这里或者那里都没有陌生感。但我又时常觉得,城市里成长起来的人是没有根的,没有扎根生活在泥土里的扎实感,没有对大地的感激与归顺,生活得不踏实也不虔诚。《乡土本色》让我联想到了初中时代读过的一本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作者是刘亮程生活在新疆某个靠近沙漠的小村庄里。在他笔下的生活是这样呈现的:“有些东西跑得快,我们放狗出去把它追回来。有些东西走得比我们慢,我们叫墙立着等他们,叫树长着等它们。就是我们这些人,在拖延时间,我们年轻时被时间拖着跑,老了我们用跑瘸的腿拖住时间......在我们拖延的时间里,儿孙们慢慢长大,我们希望他们慢慢长大,我们有的是时间让他们慢慢长大。”现在再读感受到那种扎实的生活感,让人好羡慕,因为现在的我们都活得太“快”了。
因为乡土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每家每户所有的人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所以这其中并不需要法律只需要约定俗成的礼俗和规矩就能和睦相处,然而因为现代社会的急速变迁,这些乡土社会中可运用的东西便成了格格不入的,因为陌生,所以只能用法律来应对,这难免使乡下人不习惯,所以“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这句话读起来难免让人觉得悲哀,的确,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法律成了全社会共同奉行的秩序,然而这秩序破坏的确实乡土社会中的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礼治”。费孝通先生在《无讼》这篇里尖锐地指出了司法之所以处在乡下人眼里成为包庇作恶的机构的原因,就是原本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并不承认又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同意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了个人平等主义的,由此矛盾便产生了。诚然我们要承认法制化是社会进步的方向,但在中国其破坏了乡土社会的传统,老一辈的人还没有转过弯了,一夕之间他们原本遵行的准则全部被架空而只有法律摆在面前,让他们无法接受。这大概就是社会进步社会变革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做出的牺牲吧。看过一个法国的动画片《魔术师》,导演是西维亚乔麦。那是讲述在法国工业革命后一个魔术师的生活。他原本是在乡间表演魔术的,得到很多小朋友和大人的喜爱,非常受欢迎。而后来因为电视机等产物的普及,魔术师渐渐失去了工作。他收养了一个女孩,然后一起来到巴黎住在一家破旧的小旅馆里寻找着机会。然而人们进出着戏院、歌舞厅等等,却没有工作提供给魔法师。魔法师只好站在服装店透明的柜台后面做着展示衣服的魔术表演,引来路人的阵阵笑声。后来魔法师甚至去做了洗车店的店员,但他年纪大了无法学会机器的操作,只能用原始的冲洗办法,于是也被辞退了。女孩找到了爱人,魔术师放走了他的表演伙伴兔子,一个人乘着火车不知道去了何处。这本电影提示我们也许在快的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不应该忘记那些慢的生活呢?慢的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同样的,在现在的法制社会状况下,我们难道就应该完全抛弃乡土社会的规则么,那样我们便也都失去了根。
在《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篇里,费孝通先生指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的不同之处。在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中社会的道德体系的来源是宗教观念:人在神面前平等,且神对每个人都公道,所以道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差别而人人平等的。这跟墨家所提倡的“爱无等差”是类似的。但中国乡土社会遵循的道德体系是根据儒家孔子提出的“推己及人”,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道德体系,社会范围变成了一根根的私人联系,每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决定着不同的道德对待,这一的道德体系是有差别的,团体道德是缺乏的,换句话说就是道德标准缺乏普遍性,所以称作差序格局。读罢这一章,就很好地可以理解为什么把中国社会称作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在这个社会中显得如此重要了。与人关系的好坏,远近,影响着做事的效率,也决定着别人对你的道德判断标准。如果你是亲近的人,那么犯了错也能被包庇被原谅,而若你是不搭界的人,则可以被严厉惩罚。这道德标准缺乏普遍性,使中国人普遍感觉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而西方人由于一律平等的道德标准,所以便可以在这一方面相较而言轻松一点。从这一点来说,我更希望社会可以进步,慢慢发展到用普遍性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人。
差序格局还影响着中国家庭的功能。家庭以生育为其功能,但在中国的家庭里,家是一个事业单位,乡土社会中,不仅仅是生育,而且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需要家庭来担负。所以产生的状况就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不再以夫妇为主轴,而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是纵向的而非横向的,夫妇成了配轴。所以家庭所承担的事业功能成了主要的,而事业是讲求效率的,效率需要纪律来维持,所以感情便被排斥放在了次等的地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西方家庭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物,而其它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家庭外的团体来担负,所以两性之间的情感才是家庭凝和的关键。这章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时至今日,中国人在找结婚对象时讲究门当户对,看重对方家庭的背景、资产等,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甚至感情退到了末位。费孝通指出婚姻的目的就是生育,即便是这样,我认为中国社会的功能还需要极大的完善,家庭不应该背负除了生育外的这么多功能,那感情的维系自己会被推到后面,由此而言即使心有余要维持感情,也是力不足的。家庭的功能应该更纯粹些。
在《文字下乡》这篇中提到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的状况,就是比如说去隔壁寝室串门,敲门时里面的人问,谁呀?一般人理所当然的反应回答到,我呀。以前我总认为这是一个俏皮的说法,但费孝通先生给出了这个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乡土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在这种社会中人都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天天见面的,久了就可以用声音来辨别对方。所以“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当然不必如此,脚步声、气息声甚至气味都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不长伤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所以无论我们现在标榜自己有多么现代化多么西方化,乡土的东西已经融进了我们的骨血中,是无意识的举动行为就可以体现了。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需要了解一下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背后所蕴含的乡土文化,因为乡土中国就是你我成长的地方。我认为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也让我更了解中国。
这本书应该是第一步系统化地用人类学视角观察传统中国农耕社会生态的学术著作,质量上有保证,方法上开历史先河,视角上也很透彻,成为经典毫不为过,就好比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样。
费老是高等教育融合中国社会传统、海龟融合中国现实的大牛。学历是北大本科,清华硕士,LSE博士。学术上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北大、中央民族大学、社科院教学和研究过。政治上是副国级(两届人大副委员长,一届政协副主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费老的代表作是《乡村中国》和LSE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十一假期读了一遍久仰的《乡土中国》,作为社会学外行写点读后感,科班出身的请无视我文中幼稚肤浅之处。最被费老打动的是他下基层的精神。年轻的海龟大牛加大学教员,却能真正深入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常驻,做着真正的学术(费老的前妻也在跟随其常驻乡间时遭遇不幸)。今天的农村已经在城镇化进程中进步很多,乡土百姓也已经先进很多,仍然为现在的年轻人讨厌、不屑,刻意远离。这方面需要我们这一代沉迷于市场经济、自命不凡的年轻人反思。《乡村中国》的语言通俗,大道简形。自然的通俗语言中,一边描述着中国的土,一边融合着西方大家的社会学理论。在抛出核心的差序格局理论后,费老用不同的小论题,如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家族等论述着这个中心。通读此书后,心中有以下几个粗浅感触。差序格局 vs 团体格局在改革后的新中国是否有新的变化发展?
【差序格局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逐步外推的同心园。其他人因与我的亲疏远近之不同而处在不同的圈子里。所有人聚在一起,大家的圈子无法重合,结果是一盘散沙。这与西方强调小团体精神的文化不同,西方的团体有明确的边界,人与团体间也有清晰的权利与义务之划分。而差序格局中,群己之间的界限很模糊。”
差序格局的两个维度:“差”与“序”,前者象征着以己为中心自亲而疏的关系网络,后者则是这种亲疏关系的确立所隐含的等级意味及其秩序体现。】
以上毕竟写于近百年前,今天看来仍感到精辟分析到了传统国人与西方的区别。但当代社会的两个新因素,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和网络交流方式的普及,是否影响着传统的差序格局理论呢。1. 长期施行的计划生育将原本大家族复杂的多个同心圆关系简化,计划生育下50-60后的祖父母到70-80后的父母到90-00后的子女,面临垂直单一的直系血亲关系和简单结合的姻亲关系。这种变化在观念相对现代、生活压力较大的都市中表现更为明显。而团体人数明显变少的直系血亲的小集体,反而在经济上、感情上相互依赖得更加紧密。是否可以将这种计划生育下的紧密小集体视作差序格局下的自我中心,该小集体与外界的关系逐步团体格局化。2. 网络交流方式或多或少改变着差序格局的土壤。中国乡村人口的网络渗透(人民网数据)逐步改变着传统乡土生活。乡村年轻人对网络的热衷自然不用说,即便是年长者也被迫随着潮流简单、逐步的接触网络中的新型社交方式。社交网站和社交软件在虚拟中完成沟通、传递情感、解决问题,某种程度上更加支持团体格局的发展。费老关于差序格局最著名的表述就是这样一个比喻:【“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似乎觉得,现在的中国挣扎着保持传统的差序格局,波纹的产生不再是一块石头,而是如同大雨中的雨滴,在水面形成无数个同心圆;每个同心圆代表着人数更为精简、团结更为紧密的血亲和姻亲小家庭。人情账在中西社会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费老讲得好,在乡土中国,人情账是一大特点。较为普通的人情账是“五马换六羊”,而比较高深的人情账则是-允许我用一个法律词-“混同”。模糊你帮我多少忙、给我多少钱,让人情相互纠缠、无法等价互换,最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法翻脸、同舟共命运的最高交往形式。过程中当然需要大量误会容忍、利益交换、交往韧性。扩展开来,我想说,从留学生活和海外工作经历中感觉,西方社会并非没有人情账,只不过因为不同的政治体制、社会评价方式、金钱观、幸福观,人情帐的计算方式与我国传统的乡土习惯不同。西方的普通百姓,常年在个人独立、市场经济的思维中生活,可能对直接表现为金钱的人情偿还方式更能接受。而西方的政治人物做人情,在良好的监督体制下,肯定会选择比金钱更隐蔽的人情结算方式。比如,协助企业获得项目,企业在该政治人物的慈善基金会里捐助?隐蔽又合法的双赢才是西方民主制度发展多年来对其精英提出的基本要求。再说,西方资本主义裙带现象( )历史比我党红二代悠久多了,写个大学推荐信、工作推荐信,关键时刻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在听证会上吹捧一番,才是西方高端的人情账。通篇读完,整体感觉费老当年想描述的“乡土“,似乎并非贬义,而是客观形成的中国特色。而现在,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打破几千年乡土中国的封闭,各种颠覆、诱惑使我们这些后辈自然的将“乡土”贬义化。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就想不出既能顺应新制度,又保持乡土特色的办法。社会学科班的人士帮忙想想吧。
刚好看到王小波的一篇文章<诚实与浮嚣>。节选开头一点:「我念大学本科时,我哥哥在读研究生。我是学理科的,我哥哥是学逻辑学的。有一回我问他:依你之见,在中国人写的科学著作中,哪本最值得一读?他毫不犹豫地答道: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现在假如有个年轻人问我这个问题,不管他是学什么的,我的回答还是<江村经济>--但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还是叫做<中国农村的生活>为好。它的长处在于十分诚实地描述了江南农村的生活景象,像这样的诚实在中国人写的书还未曾有过。」
床头书,费老把一本研究性论著仿似写成小品文般。里面涉及到的点非常多,常有灵光耀眼的表述,无论对做学问还是单纯研究社会学问题都有大益。
对构建中国本土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有着重要作用。
上周刚看完,再看看现在那些各种深奥术语的文章,只能说像费老这样言之有物,博古通今的文章实在太少了,现在看来仍然无数启发,好的作品完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是一本研究中国社会学的巨著。是我看过的印象最深的著作之一。虽然出版于上个世纪40年代,但书中所讲内容在今日看来,绝不过时。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问题频繁发生,倘若重新再来回顾费老所讲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本色、家族理念、私人道德、礼治秩序、血缘地缘等,尤其是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就会发现它们更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现今社会,不论是搞经济,还是搞政治,或者是发展法治,都不得不已中国这个特殊的国情为基础,当然,这里的“国情”绝非指新闻媒体或官方发言里的一句“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空话或幌子,而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社会传统,尤其是最底层大众的传统特质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体现,而这些东西,费老的《乡土中国》可以作为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城乡社会传统和人群特征的门道。此书未必读书,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爱好者。
中国人的社会学入门书,费老的学问,深入浅出。想来中国的社会学家,在国际得到认同的,也就只有费老了。可惜,文革的废止让中国的社会学不进就一直退。倘若每一个社会学老师都如费老这般,开设一门乡村社会学就费心力自己钻研教案写成了书,那我们这些学社会学的本科生也就不至于这么抬不起头了吧。就算不是做学问用,乡土中国拿来当散文读一读也会对很多植根在我们日常生活里的道理豁然开朗的。
此书是一本讲义,方法论:Idea type 理想类型。视角:功能主义。 核心概念:差序格局由于中国社会是一种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不需要结成一个固定明确的团体(西方以前需要结成团体狩猎),于是只需要在不同场合下进行不同程度的结合,长久以来,乡土社会的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种差序格局:是一种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出的一圈圈人伦。根据跟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区别对待人际关系。这种差序格局中,所有的权利义务,道德评价都不能超脱想于差序的人伦,就是要将人情,讲关系,人情重,关系近,那么对其义务就要多一点,道德评价就要松一点,反之亦然。因此,乡土社会是不承认那超脱于人伦的一致的明确的“平等”关系的。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这三本书才是真正要读懂中国得看的。
不可否认,此书是一个经典,是一本具有时代意义的书籍。具体原因,上面的几位都已经有提到。但是,毕竟这本书创作年代过于久远,1947年出版。啧啧,那个时候,我还没出生呢。而是否费老在创作这本书的那个时代中的乡村社会,仍然可以反映出80多年以后的乡土社会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本书的自然而然是没有过时的。一、“乡土社会”的定义
何为乡土社会,想必这是每一个写民间乡土人文的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即他必须对自己所要写的内容进行一个界定。从最开始的费老,再到之后的梁治平《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谢晖《民间法》、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郑永流以及现在更多的学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乡土社会的界定是不断地在变化的。二、乡土社会的特点
读费老的乡土社会,可以看出乡土社会具有以下几点特点:
1.以血缘为纽带,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中产生的熟人社会。在当时的年代,就像是白鹿原中所描述的一样,白姓一族和鹿姓一族共同居住在白鹿原上,几乎村中的每一个人都认识,因此出现
所回答的#在《文字下乡》这篇中提到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的状况,就是比如说去隔壁寝室串门,敲门时里面的人问,谁呀?一般人理所当然的反应回答到,我呀。#的情况也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但是现在呢,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血缘来作为纽带所产生的范围骤然缩减。此外,由于村中青少年人出外求学、壮年出外打工挣钱的情况越来越多(打工潮什么的例子就不举了),因此地域范围的限制力量也逐渐减少。因此基于这两个条件所产生的熟人社会也就逐渐土崩瓦解。
2.以族长权力为代表的礼治。由于身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村民们往往在解决纠纷的时候,不能只以解决这次纠纷,判别出谁对谁错为最终的目标。反而还要更多的考虑到往后的光景,在往后的时间中,村民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因此往往不能一棒子打得太狠,往往都要考虑到礼的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处理纠纷的人往往是德高望重的族长、村长与大家族的老一辈们。(请读者们再次代入白鹿原的生活)他们往往享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将村民逐出村落,或者游街什么的,最典型的就是浸猪笼了~~~(好开心。。)
但是,同样随着社会的改变。当今时代下,仍然处于村长治理村民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了(参照小二黑结婚,什么大爷的那个电影 = =)。此外,由于外来文化的大量冲击,封闭的村落已经逐渐的对外打开了。像书中#他说教授的孩子识字多但下乡捉不了蚱蜢,而山村的孩子不识字却善捉蚱蜢,各有各的得意聪明处,这是由不同的生存环境所致,不能说识字的就一定比不识字的聪明。#这样的情况已经不复出现了。试问,现在谁家的小孩子还不读书呢!后面说的有点乱···因为刚才被老大叫去做事了。但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很明显了。费老的《乡土中国》于当今的乡土社会已经不再有那么强的对应性与指向性了。社会是进步的,生活总是要继续的,然而写在一本书上的观点却是停滞的,它只能代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特点。(具体参考白鹿原也可以看出。。白鹿原几代人,思想,社会都已经在改变啦。。或者参考茶人三部曲也可以。)因此,于这点看来,这本书的反映现时代乡土社会的意义可能很小,但是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其意义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其次,作为一本用于比较当时与现今差异的书籍,这本真是不遑多让。我也很喜欢这本书,不是责备,只是觉得这是一个事实。
总的视野划分:作为比较——历史书,还是作为普遍理论书?1 如果作为比较—历史书,那么就要将到晚清民国这个历史语境中,以及放到太湖、云南等他实证研究过的地区来谈,同时根据书中,比较同一时期的西方民主法制等情况。按此办法,便可以进一步思考,比较是否成立,历史是否成立。由此可进入与秦晖、马克思主义,以及当前基层情况来对话。2 如果作为普通理论书,那么就复杂一些。从一些或一点事实来发挥成一理论,便要适当少看事实多想理论,尤其是看他用了哪些理论语言。大致有三种:一是中国哲学语言,二是西方社会学理论语言,三是费孝通自己的提法。这三种语言是如何相互支持的呢?西方社会学理论在最后部分提出,这是他的思考方法,而中国哲学语言往往是在他田野不足或说不够清楚时候补充之,例如列举了孔孟之语,墨耶对比等。而他自己的提法呢,由是建立在这两种语言之上,如果不能理解他的中国哲学语言,便难以梳理他自己的提法,否则便会认识差序格局便是抛石子一样,而忘了看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这是差序格局的一个很好的譬喻”。
之前有读过一点江村经济,木有读下去有点无聊。。不知道是年纪长了还是两者文风本来差得就多,这次看乡土中国感觉好多了。
主体讨论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安土重迁什么的就不说了,大家都懂。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类比阿波罗和浮士德,前者象征秩序,后者契合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精神,而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对两性关系的极端节制。家族和家庭的分离导致整体社会非常重视同性情谊的培养(不要想歪+_+),氏族社会是纵向结构,以父系血缘为中心向外辐射,甚至可以绵延四五代;与之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则是小家庭结构,横向的夫妻关系占据核心。
我说的有点混乱,不过读完还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进一步认识,费老的语言也很好。抹泪推荐。
自己是农村长大的,看《乡土中国》时,感觉能在里面找到家人还有自己的角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乡土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