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 iOS上的 在太空堡垒中划指投篮那个游戏叫什么名字?

划线投篮IOS修改教程
更新时间:
下载:65次
平台:Android
宏碁Iconia B1-A71划线投篮IOS修改教程
IOS用户是不是在玩的时候感觉不够痛快爽快呢?那就是缺少啦IOS修改教程,帮助大家轻易升级,进而摇变成游戏达人,想享受这种快感的话,就来九游下载啦,从此就可以无限刷分,无限金币等,你想要的都能轻松获得哦!
请选择品牌
请选择机型Iconia B1-A71
小贴士:建议您想先设置机型,设置后您就直接浏览全部适合您手机的游戏,下载使用更放心。
九游()是手机游戏下载第一门户,提供最新宏碁宏碁Iconia B1-A71下载、礼包、激活码,最好玩的划线投篮攻略,欢迎访问与玩家交流。
这是一款很有意思的手指投篮类游戏,当然在现实中很难用手指头来投篮,这款游戏主要是在屏幕上滑动篮球和篮圈之间的一些有规划的物理路线即可让篮球投进篮圈里面.这款游戏拥有多种游戏模式:职业模式:游戏多达上百个关卡等你挑战!收集硬币,甚至可能引发的[狂热模式].你会进入名人堂吗?网络模式:你如果认为你的技术已登峰造极的话?那就赶快来试图挑战在网络模式下和其他玩家对战.积分模式:挑战OpenFeint上的高分排行,如果你想把你的名字显示在世界高分排行榜最前面,那就来挑战吧!
点击查看更多
您可能还想关注:
看了划线投篮IOS修改教程的用户还看了:
关于宏碁Iconia B1-A71
宏碁集团(acer)创立于1976年,是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品牌,宏碁以性价比优势在2009年以来销量一直占据全球前两名。主要从事自主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液晶显示器、服务器及数字家庭等产品的研发、设计、行销与服务,持续提供全球消费者易用、可靠的资讯产品。 专区提供最新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Iconia B1-A71的分辨率为600*1024,是宏碁生产的一款触屏手机。宏碁Iconia B1-A71手机用户可通过九游下载。您所在的位置: >
iOS篮球游戏《点指投篮》Tip-Off BasketBall 更新V2.0.0
来源:未知作者:佚名
游戏大小:18.6MB
游戏版本:V2.0.0
支持系统:iOS 4.0及以上
  《点指投篮》Tip-Off BasketBall 是一款很有意思的手指投篮类游戏,当然在现实中很难用手指头来投篮,这款游戏主要是在屏幕上滑动篮球和篮圈之间的一些有规划的物理路线即可让篮球投进篮圈里面。
  这款游戏拥有多种游戏模式:
  职业模式:游戏多达上百个关卡等你挑战!收集硬币,甚至可能引发的[狂热模式]。你会进入名人堂吗?
  网络模式:你如果认为你的技术已登峰造极的话?那就赶快来试图挑战在网络模式下和其他玩家对战。
  积分模式:挑战OpenFeint上的高分排行,如果你想把你的名字显示在世界高分排行榜最前面,那就来挑战吧!
(责任编辑:小咿)
达人晒游戏
据电信设备进网管理网站的信息显...
iPhone游戏推荐
最热游戏HOT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号-1
武汉市青年路华氏百货银基发展有限公司16F 新闻合作: && 商务合作:027-求问下这两款APPapp store 名字重名叫什么,一个是音乐节奏游戏,一个是烹饪游戏
热门搜索:
ipad上有一个游戏类似于涂鸦跳跃,,就是一个机器人(头像ipad 电视机)在空中飞的。。也是重力感应的
App:开往未来的列车
  无数APP的汇聚,
  开起了时空跳跃的虫洞。
  一个APP就是一种未来,
  新的世界秩序带来了新的可能。
  我们的思想可以被抽离身体,
  我们的工作、生活变得支离破碎,
  欢迎进入全新的异世界。
  App:开往异世界的列车
  在科幻剧《黑镜》中,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事先安排好的电脑程序之中,无论吃饭、运动、娱乐面对的都是一块冷冰冰的显示屏。人们的工作,只是不断蹬动脚下的自行车轮,挣到更多的虚拟数字货币,然后用它来购买更多的虚拟玩意,其他的事都由机器替他们搞定。
  手机“虫洞”
  虽然现实生活还没那么夸张,但我们已经可以享受类似的生活,只要带一部手机,沟通、获取资讯、导航、支付、开关车门等各种事情都能搞定。手机已经不光是打电话的工具了,它相当于人身体的一部分,是人身体延伸的数字器官。决定你手机能做什么的,不是手机制造厂商,而是你下载了哪些App。以这些App为起点,我们将被带进一个充满想象的虚拟世界。
  每天早上6点你被Sleep Cycle轻轻唤醒,先打开手机看看,昨晚深度睡眠了多长时间。顺便点开Mailbox,查收一下新的工作邮件,轻轻滑动手势,你就可以将未读邮件分类、删除或者设置为晚点再看。
  在洗脸、刷牙、上厕所的间隙,抓紧刷刷微博,查下朋友圈,最后打开墨迹天气,从天气到趋势再到时景,最后到穿衣助手,一定要从中找到我“今天穿什么”的根据。挤进地铁前,你不用像大多数人那样去拿一份免费的报纸,在等地铁的时候,你已经通过网易客户端知道了5分钟前发生的新闻。
  这会儿,你的耳中正插着耳机,最开始和大多数人一样放的是音乐,可是自从你上个月新装了一款叫“微听”的App之后,路上不再听音乐了。微听中有袁腾飞的《两宋风云》,也有《成功经理人的好习惯》,早晚地铁上的半个小时,足够听上一个章节了。
&&&&不必再赘述,那些我们原本以为非常牢固的生活方式,早已被冲击得支离破碎。但实际上,App并没有带来什么新的玩意,那些邮件、天气信息、新闻一直就在那里,你通过其他方式也能得到。但App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可能,你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这些信息,而不用像以前那样非得正襟危坐在电脑前,那些过去被认为无用的垃圾时间,也可以产生足够大的价值。
  你手中的手机就如同一个“虫洞”,也许此刻你还躺在家中的床上,但下一秒钟,手机就能将你卷进另一个时空。以这个虫洞起点,你可以穿越到那些千里之外的朋友身边,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玩什么,你也可以在地铁上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先处理一些并不复杂的邮件,你还可以在下班路上就控制家中的电器,让电饭煲开始做饭、空调启动制冷。
  人类社会的爆炸式发展给我们创造了更多可能触到的事、物和位置,但越多的事、物和位置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被切分成了越多的小块,在这些小块之间充斥着大量的碎片时间。手机已经成为了这个时间里最万能的法宝,以至于许多人连去厕所的片刻都“机不离人”。
  一部手机,改变的是整个世界。从来没有一个物件,能够像器官一样,与每个人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手机,更是通往无限可能的任意门。
  不管你此时身在哪里,通过手机都可以实现一次超越时空的穿越。你甚至会怀疑,在手机里有另外一个你,手机就是你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有“血肉”的机器
  UC优视 CEO俞永福在2013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说,移动互联网不再是把PC上的内容与产品搬到移动端,技术将围绕移动终端发生变化。当看到宝马、福特、大众、利洁时、切尔西足球队等似乎与移动互联网毫不相关的嘉宾出现在会场,毫无疑问,App的生存已不只局限于手机的方寸之间了。
  从计算机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在追求把它变得越来越小,人机交互方式的升级让计算机不再受限于鼠标键盘,智能手机不就是“机不离身”了么?信息技术的革命,让更多的设备可以和我们交谈、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我们在手机上熟悉了的那些App,正逐渐蔓延到更多的设备上来。
&&&&Google Glass、苹果iWatch实际上就是一种全新形式的智能手机,但可穿戴式的设备并不都是这一个模样。许多医疗公司的智能腕表可以自动判断老年人的跌倒是否对其造成了伤害,报告病人的心脏速率给医院,耐克公司的“燃烧手环”可以记录用户的运动数据,方便用户了解自己的运动状况。
  Mobile Lorm Glove是给盲聋人士发短信专用的手套,这种手套通过蓝牙连接到智能手机上,它可以把“指点字”转换成短信,或把短信转换成“指点字”。手套上还有小型振动电机,让残疾用户可以感觉到有新的短信进入。人的身体也似乎因此而智能化起来。
  不只是小玩意,我们身边一切都将被各种App所改造。
  想象一下,洗漱间的镜子其实就是一台大尺寸的平板电脑,除了让你看到自己,它还能显示新闻、天气、微博等各类信息,你再也不用一边叼着牙刷,一边在手机上滑动手指了。这面智能镜子还能提示其他实用的信息,例如充当水温显示器、通信设备、医疗应用等,它本身就是一台平板电脑,丰富的App决定了它必然拥有更加丰富的功能。
  视频内容的暴增,让电视机的智能化应用迫在眉睫。触摸、语音、手机遥控,电视机的操作将摆脱几十个复杂按钮的遥控器,你只需要对着电视说出你想看的节目,或者把视频从手机拖到电视上就可以播放了。
  正如手机系统和电脑系统一样,智能电视也可以根据需要个性化安装。通过各种App可以进行视频点播、视频聊天、互动体感游戏和网络购物。电视机的巨大屏幕还可以成为所有家电的控制中心,通过各种App的连接,可以实现不同智能家电之间的分享与协同。
  汽车则早已和App密不可分了,只不过在以前,我们需要自己为汽车装上导航、行车记录仪、蓝牙模块,而以后的汽车自己就会这些“技能”。
  对着福特的SYNC系统说出想要的温度,车载空调便会自动调整,你的手机通讯录就在SYNC里,它可以帮你阅读短消息、拨打电话,你的所有驾驶数据都会被自动记录。今年刚刚宣布盈利的Tesla电动车更是一辆彻彻底底的互联网汽车,温度控制、灯光、音乐,甚至包括天窗、悬挂调整、手刹都是通过触摸来实现。
&&&&在《数字化生存》里,尼葛洛庞帝把机器比成奴仆,吸尘器是以前的清洁工人,汽车类似于以前的马车夫。但这些机器又并非奴仆,为了操纵这些功能单一的机器,你必须得先掌握使用这些设备的技能。
  随着App被植入各种设备里,这些机器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它们能听懂你的话、识别你的手势、自动从互联网上下载新的内容、相互之间还能交流。想象一下,你家里的冰箱、钟表、电视、洗衣机,都会装上同一种系统,在同一种语境里交流互动,甚至进化,这是多么壮观而神奇的景象。
  机器正变得越来越像人,我们和这个世界都会被其改变。
  情感集中营
  剧情:
  安装着杜蕾斯“防小人”App的两个手机,如果不小心“摩擦”了几下,手机里马上就会诞生一个“小孩儿”。这些模拟小孩很烦人,要喂奶、要哭闹、要逗她玩……更烦的是,在你兴致高涨的时候,这些小孩儿有可能从你脑子里冷不丁跳出来大吵大闹,想想冲动可能带来如此可怕的后果,还是事先准备好一包杜蕾斯比较靠谱。
  Durex Baby与其说是一个游戏,不如说是一个会一直在你耳边念叨,刺激你神经的“安全使者”。一个好的App,是能和你交流,能走进你心底的App。这里的主演,不再是用户一个人,你甚至得当心,别让App主宰了剧情。
  同行者:
  小恩爱:只能添加你的另一半这个唯一的好友,通过传递专属于你们的爱情密码,以及各种别出心裁的浪漫助理,让爱情在精心培养中慢慢长大。
  大姨吗:细心记录女性生理周期的各项指标,准确预测,贴心提醒,最懂“大姨妈”的女性闺蜜。
  LuLu:男性禁入的女性专属社区,给女性一个公开品味、鉴赏男人的私密社区。
  如果你手上正好拿着一盒杜蕾斯,可以找一下包装盒上的一个二维码,扫描它就可以链接到杜蕾斯“防小人”手机App。然后恭喜你,可以提前体验到带小孩的种种烦恼了。
  仅次于烦人小孩儿的烦心事,应该是早上起床上班了。如果没有值得期待的事,没有人愿意离开温暖的被窝。那么,一杯打折的咖啡算得上一个合理的期待吗?星巴克推出一款别具匠心的闹钟App,闹铃响起后只需按提示点击起床按钮,然后在一小时内走进任意一家星巴克门店,就能买到一杯打折的咖啡。
&&&&App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对App的热爱、迷恋和推崇,是因为App已经左右了我们的感情,扔掉手机、删除所有的App,用不了几天你就会发现,好像失去了什么。
  一切都因为爱情
  互联网不是为了谈情说爱而生,但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已经发现,这是最好的情感交流工具。在移动互联网上,同样没有一个App是孤独的,它或多或少都承载着人的情感,或者它本身就用来调和人的情感。
  爱情,这个亘古的话题,无论生活方式如何翻天覆地变化,依旧以最原始的情态触碰着人们的心灵。
  App时代的爱情,仿佛手到擒来,却又飘忽不定;仿佛直截了当,却又战战兢兢。和爱情有关的App最无孔不入,我们可能因为App而相爱,也可能因为App而分开,我们还可能正在利用App苦寻真爱……App在爱情中的应用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寻找发现爱的目标,第二是制造甜蜜惊喜,第三是辅佐经营爱情以及修复爱情中的不圆满。
  App社交软件最被广泛使用的功能便是“交友”和“求爱”了,直接的有百合网、世纪佳缘,打擦边球的陌陌、身边也人气高涨。关于App交友的段子层出不穷,但也能反映出App在现代情感交往中的几大优势:快速、简单、有效。
  App还可以成为爱情约会中的浪漫制造器,有许多情侣热衷于使用App为爱情制造一些甜蜜的“噱头”。比如一款名为“智能波尔多”的App,可以让你一秒钟变品酒师,在邀请女友享受红酒烛光晚餐的同时,还可以迎接女朋友的崇拜目光。如果你觉得搜肠刮肚地想一些浪漫招数实在为难的话,不妨求助于App,这类为浪漫支招的App可谓是多不胜数,保证你每天换一个花样都不会重复。
  对于爱情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用心经营。如何把两个人交往中的一点一滴都化作爱的养分?如何拉近两个人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如何弥补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感情裂痕?这些复杂的问题连当事人都会觉得头疼,现在却有一些App竟是专门为此而生。在“小恩爱”这个App里,用户只能添加一个好友,就是你的另一半。通过“小恩爱”可以建立一个属于情侣之间的二人世界,进行私密的沟通和分享。
&&&&它可以把情侣之间的日常交流、对话和生活状态都用充满爱的形式来表达。目前被发送最多的状态,是“拉粑粑”,当你收到对方发过来的一坨微笑着的便便,还在大呼“好舒服”的时候,一定会忍俊不禁吧。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功能是向另一半发送“我睡觉了”,这时可以选择是否让对方唤醒你,当第二天早上对方唤醒你的时候你的手机上会弹出闹钟提醒,早上有另一半叫你起床的感觉是不是非常棒呢?
  在约会状态下,可以实时发送你的出行状态给对方,让对方了解你的当前位置信息以及路况,让另一半及时掌握你的位置信息。当你们相处时不知道吃什么或者干什么的时候,会跳出一些达人向你推荐该吃点什么或者干点什么,还可以向你的另一半咨询这个建议是否合理。
  如果你俩吵架了,有一个佛祖会过来劝架,App会记录下你们吵架的次数还有佛祖的建议,可以点击“我知错了”向佛祖忏悔,同时向对方发送你正在忏悔的状态,这实在是居家旅行、谈情说爱的必备良品啊。
  被App左右的情感
  尽管我们还不能拥有wall-e那样贴心的机器人,但App已经开始逐渐满足人们寻找一个贴心可靠交流对象的需求。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别说男人了,就是女人自己也不一定搞得懂自己。特别是在每个月特殊的那么几天,女生们有可能变成另一个星球的人。如果有人能把女性生理周期整理得一清二楚,既能精确计算生理周期的时间,又能在生理期量身制定饮食起居的规划和建议,那绝对是女性朋友的最佳闺蜜。现在,App“大姨吗”开始充当这个角色。
  除了细心记录女性生理周期的各项指标和准确预测之外,“大姨吗”还有很多更贴心的功能。想要经期减肥,又害怕对身体有伤害,是很多女性的烦心事。细心的“大姨吗”上有一款魔瘦插件不仅给出了每日三餐的饮食建议,提醒你记录每天的体重,还会在你就要放弃时送上励志话语,鼓励你坚持下去。一个生理周期过后,还会给出你减肥成效的评估。以内容取胜,做最了解女性大姨妈的App,是“大姨吗”的制胜法宝。
&&&&在这些功能背后,“大姨吗”还可以衍生出一个女性私密社交平台,去诉苦经期的各种烦心事,寻找共鸣排忧解郁,或者交流保健知识,学习传授美容秘方……姑娘们的话匣子一旦打开,那里将变成一个无所不有的八卦世界。
  把姑娘们的八卦热情发挥到极致的,是国外的一款App“LuLu”,中文翻译名为“男人禁入”。App会根据你的Facebook账号判断你是女性还是男性,男性注册用户会被毫不留情地踢出社区。在这里,女性用户发布的内容全部是她们认识或了解的男性,姓名、照片和各种个人资料,其他用户则可以对每个男人评头论足并加以评分,从最低的1分到最高的10分。她们可以用标签为男人们贴上各种标记,包括“大脚”、“只有一个女人”,或者不太受欢迎的“恋母型”、“拿破仑情结”。
  用户可以看到有多少人都喜欢一个男人,又有多少人看过这个男人的简介。随时添加评价这一功能,将使你在某些男性的个人资料上发现:“他从前是个好男友”,“那一夜我们玩得很开心”这些评语,作为被评价男性的现任女友,或许你只能上去给个好评了。
  当我们在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讨论App的问题,不能只把App当成一个工具、一场游戏、一种应用。用墨迹天气看天气预报的原因,可能是要去某个地方邂逅一场旅行,拼命在游戏上刷分的动机,则可能是为了和世界某个角落的玩家竞技。
  都说谈钱伤感情,事实上感情如果好到一定程度,钱财都是浮云。一流的企业,卖的已经不是产品,也不是标准,而是感情。一个绝佳的App,能够化作一把钥匙,轻松打开用户的心门,把企业的理念、愿景、产品、服务、文化揉捏在一起,完成盗梦空间般的潜意识植入。
  丰田意图把他们引以为傲的优秀驾驶体验传递到每一个使用者,而不仅仅是驾驶者。打开这款App,坐在后座的孩子手持iPhone开启GPS功能,就可以跟着爸爸或者妈妈开车时的实际车速,感受道路的每一个转弯,每一次减速,父母甚至可以趁机教授一些交通安全知识。一个App,拉近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谁还能说App是没有感情的呢?
&&&&App已经可以左右我们的情感,有人说,上一天微博就满眼凄凉,需要看一周新闻联播才能扭转心情;App改变着我们的身份,曾有女生在陌陌上收到附近陌生人的留言,然后默默回复:老爸,上陌陌请不要使用本人的头像……感谢App,让光怪陆离的各种情感都能找到各自的归宿。活泼的、沉默的、健谈的、自闭的,总有一款App,能在你心里生根发芽。
  生活托管者
  剧情:
  早晨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有个叫Sleep Cycle的家伙会把你叫醒。它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iPhone上面有一个加速度感应器(据说特别灵敏),睡觉的时候把iPhone放在枕头边上,你翻身的时候,感应器就会敏感地反应一下,然后床垫的晃动就被记录下来。根据这些晃动(其实就是你翻身的次数啦),这个软件推断你处于什么样的睡眠状态。然后在你设定的闹钟时间之前的半小时内,挑选你睡眠最轻的时候轻轻将你唤醒,这样一来起床不再是蹬被子捶床板的挣扎,而是享受,享受清醒而惬意的清晨。
  使用多天后,你还可以查看自己的历史睡眠状况,包括睡眠时间和质量,还可以记录睡前活动以判断影响睡眠的因素。你觉得这家伙怎么样?好吧,我也承认天才都是闲得蛋疼的。
  同行者:
  Q Air空气监测站:穿毛裤还是裙子?戴口罩还是防毒面具?在这个PM2.5横行无忌的时代,你拥有的不仅仅是知情权,至少还可以做些安心的防护。
  i助手-新生儿全记录:母爱如山又如水,博大又细腻,它会帮你对宝宝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进行记录,同时通过曲线了解宝宝身高、体重的成长是否合理。从此做个放心妈妈。
  催眠大师:放松!放松!独特的BBT技术(Binaural Beats Technology,双音拍技术)可以直接作用于睡眠控制中心,促使脑波频率的转换,诱导人体快速进入深睡状态。
  当一个名叫巴菲的小 Baby呱呱坠地,他的父母可以通过手机的“新生儿”App“监控”他的一举一动:如果把他独自放在婴儿床上睡觉,手机内置的麦克风、加速计和其他传感器就能对小巴菲的心跳和呼吸进行监视;“婴儿位置”App则会分析实时的监视视频,以确保巴菲没有趴着睡觉——这一姿势被认为会诱发婴儿猝死。
&&&&小巴菲1岁时开始蹒跚学步,他会挣扎着想要打开房门走出去,此时,“监护人”App将能识别他的动作,立即发出警报,自动将房锁重新锁上并吸引巴菲的父母过来。成年后,App可以帮巴菲降低发生车祸的可能性。只需把智能手机放在仪表盘上,App就会就能知道他开车时的情绪状况和疲劳程度,并随时发出警示。
  后来,巴菲上了年纪,通过“健康管理”App,医生可以随时获取巴菲身体自我监测的结果。当巴菲的身体出现任何异常时,它会自动通知巴菲的护士过来查看。
  既然手机随身,那就让App随时照料你吧,这样的生活正一点点成为现实。
  被记录和量化的生活
  承认吧,不管你年幼还是衰老,总有那么一个App,可以跟踪你的分分秒秒,记录你的生活点滴,学习你的行为习惯,一到晚上还会自动生成一个有趣的短片,如镜子一般告诉你,你的生活可以变得更好。
  App正在钻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被监控,被观察,甚至被指导,戒也戒不掉,直到你分不清究竟是生活在现实中还是手机中。
  “鸟儿在空中飞过,没有一丝痕迹”,现在不仅没有一丝痕迹,连听闻一丝鸟声也是耳朵的一种奢侈,更别提晨曦初露,鸟儿树上鸣来呼唤你起床了。尽管意境没有那么美,至少Sleep Cycle能让你舒服地起床,还是知足吧。
  起床后,用“墨迹天气”看看今天的天气,打开Mailbox收一下邮件。戴上耳机出门,用搜索音乐边听边走,路上西装男行色匆匆,穿着入时的都市女郎招摇过市,遛弯的老大爷,欢快的老大妈,还有漂亮的金毛犬。拿起手机拍一拍,分享在微博、微信里,又会引来一大堆围观。
  到了办公室,你的手机会分辨场合,在会议时自动打开录音机,并进入“无声状态”;打开电脑,手机会及时提醒你今天的任务安排;忙碌一阵过后,安静了一阵子的手机会自动跳出眼保健操,或者播放一段让你舒缓下来的音乐。当然,你无法阻止各种App的推送消息。
  下班后,你如果准备回家自己烹饪食物,有“下厨房”帮你安排菜谱和食材;如果你有饭局,“饭局计划”则会把你的饭局安排得有条不紊,你请客的话,饭局计划也会为这次饭局开销记账。
&&&&酒足饭饱之后,你想散散步,有“计步程序”,想做个仰卧起坐,有“SitUps”,想看星星,有“StarWalk”,想吼一嗓子,有“唱吧”……
  你的生活被App记录和量化.互联网的旗手凯文·凯利就曾发起过“量化自我”的运动。这项运动,通过App追踪人们的心率。睡眠时间和质量、血压和运动状况,乃至摄入食品的热量、咖啡因和酒精含量。
  也许你觉得这样做太过多事,但被App规范的生活也并没有让你不爽。因为缺乏精细量化的技术,过去的许多年中,你一直都活得浑浑噩噩,把脾气暴躁归咎于睡眠问题,把过胖推诿给遗传因素,但现在你开始如工厂生产一般,在数字化的跟踪、反馈下改进你的生活,也正应了那句刻在阿波罗神庙三角楣上的名言——认识你自己。
  这种改变并不局限于人,城市也一样,而且一旦蔓延开来,就不会停止。
  城市里的路面坑洼、垃圾堆放、街边涂鸦等问题,你只需轻点App,就可以把它们反映给政府部门;为了城市的生态环境,App也会提供给你诸如汽车电池、家用电器等旧设备解决方案;你到一个城市旅行,App会在地图上标注给你那些犯罪率高的片区,让你警惕远离……
  基于共享的商业路径
  更火爆的变化,还在于商业生态。
  你可以想象,所有的产业都会细分,每件事都有App,任何一个东西都有一个App告诉你如何做。你甚至可以大胆预测,苏宁未来的挑战就是App,因为你拿着手机搜索家电或数码产品,App就会告诉你那个藏在某小区或者郊外的仓库里的产品正在打折,你不觉得这才是O2O么。
  最近关于App的一个焦点事件,就是Facebook收购Waze,收购价格有可能达到10 亿美元。Waze为什么这么值钱?简单地说,它是一款地图众包App。用户登陆Waze后,当开车去往某个地方时,Waze会自动绘制他们的行驶路线。通过GPS可以知道他们的行车速度,进而获得实时交通信息。每一个位置信息的分享,每一条驾驶路线的分享,每一个出行方案的分享,汇流入海,变成纵横交错的地图服务网络。
&&&&Waze的地图服务既然不错,就有模仿者,在中国它叫车托帮。不过,车托帮的中国式呈现,不是单个App而是多产品形态,安驾电子狗、车托帮App、Web版“违章点评”,还有嫁接在微信上的“微信路况”。
  生活类App大多走的都是工具化的路线,但只做“空心大佬”毕竟不能温饱,Waze和车托帮正在为这些生活工具类App的盈利探路,而盈利点就在于其基于共享经济模式的数据与营销服务。
  数据中总是能挖掘出有用的信息。Waze可以从用户数据中发现每位车主的行车速度、油耗、里程等基础信息,用户的驾驶行为偏好等深层信息,这也是保险公司、二手车交易公司在传统产业模式下难以获得的宝贵信息。同时,汽车制造商们也可以通过Waze,在海量用户的真实数据里,筛选出某款车型的油耗、行车轨迹、故障报修等信息,来改进汽车的性能。
  还有就是广告,Waze与车托帮背后都存在一个类似Groupon的O2O模型,打开Waze就启动了Waze Ads服务,用户输入目的地、行车路线,Waze Ads 会自动匹配沿途的加油站、餐馆、商场的优惠卷信息给用户。
  这些广告会显示在导航地图和搜索结果里,对于广告商来说,这种与目的地相关度更高的广告也意味着更高的转化率。
  回归常识,App经济依然要遵循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加。你有一部电话没有意义,再加一个人,再加一部电话,俩人就有意义了。所以说,利益来自于用户的数量,用户的数量产生价值。看最火的四家公司:苹果、Facebook、亚马逊、Google,都是以攫取最终客户的数量在支撑着公司市值。
  App要做的也一样。App抛弃了互联网的旧生态,创造着移动互联网的新想象,重塑着属于未来的生活方式,但玩得转的还是老一套的商业逻辑:不共享,无商业。
  休闲虚实界
  剧情:
  这是一款连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App,戴上耳机,你听到的不是音乐,而是僵尸的咆哮声和来自盟友的提示音。你得根据声音的指示,左跑、右跑、紧急回避,反正得躲开那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僵尸、收集各种虚拟物品。
&&&&它是一个锻炼软件,通过LBS定位,游戏场景可以与你跑步的现实情景相结合,全程消耗的热量和跑过的距离都会被记录下来。和什么神庙逃亡比起来,你真的需要跑起来才能完成这个“游戏”。等跑到目的地,它又变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手机游戏,你需要用在逃跑过程中收集的武器等物品,加固要塞来对抗僵尸的攻击。这个App的核心就是一个计步器,但附加的LBS、游戏功能让跑步变得更加有趣,它既是游戏也是运动。
  同行者:
  Nike+:从跑步到每日活动,Nike+ 可以追踪你的锻炼数据,并且通过社区与朋友分享互动。
  Micoach:尽管功能相似,但和Nike+相比,Micoach更注重实用性,强调“教练”概念。
  瘦身战争:针对女性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帮助女孩瘦身的“体感+社交”游戏。
  如果你在大街上碰见有戴着耳机的人一边闪躲奔跑,一边高呼僵尸来了,千万别以为是碰上看电影或者玩游戏走火入魔的人,因为他很可能是正在玩僵尸跑酷(Zombies, Run)。
  移动手机移动打,移动游戏当然也得移动玩。不过你很难说我们为了玩游戏而打开Zombies, Run这个App,毕竟它更像是一个锻炼软件而不是一个游戏。各种可以穿戴的电子设备,还有各种可以捕捉我们行为的游戏装置,在改变我们游戏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我们运动与锻炼的方式。
  走进健身房、运动场,对缺乏锻炼的都市人来说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调查表明,只有大约40%的人能够熬过最初几个月并坚持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放弃了运动?
  移动改变运动
  在2012年的广州和上海马拉松比赛之前,耐克公司率先举办了一场马拉松比赛。不过这并不是一场声势浩大、万人空巷的实际比赛,每一个参赛选手只需要通过Nike+ Running的App,累积跑完10公里的路程,就可以到耐克当地的旗舰店里兑换一件T恤。
  Nike+本来只是一款可以让年轻人一边跑步一边听音乐的应用程序,但当耐克公司给它加上一个传感器,并通过手机连接到互联网上时,整个运动方式就变了。用户可以实时看到自己的速度、距离等一系列跑步数据。跑步结束后,还可以把这些数据上传到Nike+网站与朋友分享。
&&&&甚至当你将跑步状态更新到Nike+的账户里时,你的朋友可以评论并点击一个“鼓掌”按钮,这样,你在跑步的时候便能够在音乐中听到朋友们的鼓掌声,以及在最后冲刺时有特别的声音为你助阵。
  跑步从来是一件枯燥的运动,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跑步显得太过落寞,如同一个人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难免会打瞌睡,何况跑步总是单调的步伐直线运动,不如凌波微步来得轻灵飘逸,缺少有趣的娱乐元素,没有“舞林大会”激情四射的狂热。
  更让人泄气的是,在这个数字化生存年代,围着操场盲目乱跑,是件很没有技术含量的事,你不知道自己的速度,也不知道自己跑了多远、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还有仰卧起坐、俯卧撑,大多数时候,没有坚强的毅力,我们一个人都很难把这类运动坚持下去。
  在又一次发现自己的健身房年卡只用了不到十次便过期后,王冬一度放弃了锻炼的想法。但看着日益丰腴的肚子,他又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才行,这一次,他尝试的是下载一个Nike+的App。
  每次锻炼结束,Nike+的跑步跟踪功能都可以自动计算出王冬跑步的距离、时间、步长和燃烧的热量。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这款小玩意明白“独乐不如众乐”的道理,当王冬将自己的跑步数据上传到网络后,他的朋友们也会看到。其中有人鼓励、赞美,当然也有人表示要在跑步里程数上超过王冬。被人鄙视可不是好滋味,所以这款软件也逼着他不能犯懒。
  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里写道,和陌生人结盟的团队机制会改变世界。在手机上,这样的现象会更明显。移动互联网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可以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完美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在现实世界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即时并且准确地映射到虚拟世界,然后与现实世界的朋友分享互动,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一种形态。
  另外,游戏的形式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激励,也许我们这一辈子也跑不成刘翔,但这又怎样呢?只要看着好友们的“鼓掌”和“赞”,看着自己的里程数不断增加,跑步路线越来越长,就会让人感到莫名的兴奋。
&&&&耐克的老对手阿迪达斯走的则是另一条路线,当Nike+聚焦社交功能时,阿迪达斯的Micoach则更像一个私人教练。既然手机时时贴身,那没有比它更了解我们的“教练”了。Micoach可以记录更加详细的运动数据,帮助规划你的锻炼时间,并且还提供了很多种锻炼方案,如入门级、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耐力、提升力量、专业比赛等,通过这些预制的锻炼预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喜好选择进行锻炼。
  类似的App还有很多,在Nike+和Micoach的夹缝里,瘦身战争App瞄准的是人们的碎片时间。既然不能像跑步那样来一次长达一个小时的长跑,那就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做一点轻松的运动吧。扭腰、深蹲、踢腿……不需要特定的时间、环境、设备,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打开App,根据手机指导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当然,和其他App一样,瘦身战争除了自动记录运动数据以外,也可以邀请好友在线PK,这里同样有一个和朋友交互的社区。
  社交化、可视化,原本封闭枯燥的运动项目被App改造成了一场虚实世界融合的社交游戏。你是要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忍受寂寞,还是一边和朋友PK一边享受运动?正在应用市场搜索Nike+的你已经有了答案。
  一切皆可计量
  尽管遭到了阿迪达斯、Runtastic、Endomondo的挑战,但Nike+绝对是耐克公司最成功的创新。在鞋里加上传感器、搭建Nike+社区,耐克也许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App,让它从一家运动装备提供商,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数据公司。
  按照耐克披露的数字,现在全球大约有500万名跑步爱好者登录耐克网站查看自己的表现,这意味着用户上传的跑步数据规模会更大,囊括了世界各地大街小巷的跑步者们。对用户而言,自己的步速、距离可以计量,对耐克而言,用户的行为习惯也是可以计量的。
  通过Nike+,耐克公司可以得到这些数据:1.在冬天美国人比非洲人和欧洲人跑步的人数多,但进行的时间短;2.全球人平均每次跑步时间为35分钟;3.跑步者最喜欢听的歌是哪些。除此之外,耐克还掌握了跑步者最常聚集地区的地图。
&&&&Nike+不只是帮助耐克找到用户、了解用户,还更加精准地开展营销活动。首先,从短期来看,比较容易实现的是耐克通过数据挖掘用户跑步过程中的价值。由于能够记录用户的跑步路线,耐克目前会在Nike+社区上推荐热门跑点,为运动爱好者提供引导。不少Nike+的用户会在地图上跑出一些有趣的图案,以此增加跑步的趣味。
  未来,耐克或许会在热门跑步路线的沿途投放广告。此外,相关的公司完全可以在这些地区设置“补给站”,为跑步者提供存放衣物等服务,并且还可以借机售卖运动功能饮料等周边产品,当然,耐克自己主导推动这件事情的概率很低,但这的确是Nike+能够带来的商机。
  随着Nike+与耐克产品的进一步结合,耐克可以收集到更多用户身体健康以及运动相关的数据,这些一手的数据可以为产品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靠这些数据,耐克还可以为用户量身打造适合的健身计划。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Nike+还能帮助耐克做更多的事情。比如通过用户数据找到那些天赋异禀的未来运动天才。
  在一切皆可计量的背后,其实是人们通过自我训练获得自我认知的兴趣在推动着我们的锻炼计划。可以计数的跳绳、会显示跑步公里的跑步机、计算你击球速度的棒球辅助器至今方兴未艾。随身携带一个记录设备,给消费者带来了非同一般的体验。但更重要的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据追踪平台,每一个设备收集的健身数据,跑步距离、仰卧起坐个数、投篮成功率等都可以上传到这个平台,将用户的锻炼行为数据化。每个App都打造了一个在线社区以及一些游戏机制,比如优秀选手展示、好友PK,以此来激发用户之间的竞争及协作。
  所以这些App的核心并不在于硬件,而是其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以及使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雏形。有了雏形才有了想象,你可以在雏形上建高楼、修吊桥,这是基于数据的;也可以把雏形修修补补逐渐变成商业中心,这是基于通道服务的;还可以极客化,就做一个跑步社交平台……总之,简单的数据跑起来,就会有上面那些有趣的想象跟着摇摆。
&&&&工作任意门
  剧情:
  碧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清凉的椰子树下,摆个小茶几,弄把沙滩椅,穿着比基尼,正当你准备拿起手机拍照发微博时,一个客户的电话打进来,让你赶紧把某项重要资料发给他。
  你既没把笔记本带到沙滩来,几百个G的工作文件也不能全部塞进不到10G的云盘里。不过还好,你手机有一个名为Citrix Receiver的App。点开这个App,登陆后就能进入到你远在千里外的办公室电脑桌面。你可以像在电脑前一样,打开、修改你的各种文档。这不只是一个虚拟桌面,如果你正在用iPad给客户展示你的PPT,你还可以把你的iPhone变成触摸板,在iPhone上轻轻一划就能翻页。如果你需要和同事合作完成某个项目,给他们一个特定的账号,哪怕天各一方的你们,也能在同一台电脑的某个文件里共同完成这项工作。尽管不知道下一秒你在何方,但办公室永远在你手上。
  同行者:
  微差事:在逛街的同时,帮厂家完成各种简单的任务就能赚取现金奖励。
  猪八戒:全国最大的威客平台,可以进行创意设计、文案策划、网络营销等服务类交易。
  Tower:可以提供多人的在线讨论、任务安排、日程管理等,虚拟团队的全部需求都可以在上面实现。
  地铁车厢扮演肉夹馍,公司前台刷脸打考勤,开不完的垃圾会,加不完的苦命班,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苦逼人生。与此同时,还记得大堡礁全球高薪悬赏岛主的故事么,与海鸟为伴,与海豚为伍,还能赚取高薪,这样的工作令所有人向往。
  在大海或青山旁,斟茶饮酒,谈笑间就能把工作完成了,这是电影中的情节,也是屌丝们的美梦。但编剧再丰富的想象,都没有现实中的产业革命来得迅速与彻底。你可能还苦逼着,但不代表没有人潇洒。确实有这么一帮人,藏身都市之中,玩乐就是工作,别有一番味道。
  碎片时间的价格
  在移动互联网之前,碎片时间从来没有引起这么高的关注,因为我们习惯了把它们当成垃圾时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也许我们是一个需要朝九晚五上下班的通勤族,或者是一个需要围着孩子转圈的全职太太,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自己的碎片时间生产价值。
&&&&任雅婧刚刚大学毕业,有着一份薪水不高但却稳定的工作。作为都市上班族,业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召唤几个闺蜜一起逛街。女孩子的乐趣在于,哪怕是周末逛街一整天,也不会觉得累,并享受其中,自然也成为光荣的月光一族。
  有一次,朋友介绍了一款手机App“微差事”给她,使她找到了一笔稳定的逛街基金。很简单,她只需要在微差事中申请完成各种差事,就能得到2~20元不等的“差饷”,比如,到附近的大超市去寻找某品牌的某一奶瓶奶嘴系列产品,拍摄条形码以及产品的正、侧、背面照片,上传即能得到“差饷”。最开始,任雅婧还不相信有这么简单又赚钱的美差,试了几次后真的收到钱了,她才相信。
  原来,很多品牌商家的商品都进驻了大型商场,可是各地的代理商到底有没有铺货,超市到底有没有展销,作为品牌商家的总部,原来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派驻市场巡查去监测、了解。可是这项工作实在是太耗费成本了,派驻全国的员工本身工资成本就不说了,光是差旅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工作本身实在太简单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于是,各大品牌商家,通过“微差事”这个App,调动全国各地网友的力量,花点小钱,就达到了对各个销售网络的监测。对于任雅婧来说,逛街反倒成为了一项工作,能够赚钱。
  依靠移动互联网,产生了这么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而对于品牌商家而言,这更是一种全新的工作革命,节约了人力、财力和管理精力,只是通过一个App,花费极低的成本购买别人的碎片时间,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王梅没上过大学,结婚生子后要在家照顾孩子,所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自己又能兼顾家庭的工作。她既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也没有时间出门扫街,但草根也有草根的价值。
  在各类威客网上,有大量的不需要特殊能力就能完成的工作。比如说淘宝店推广,将商品信息发到各个QQ群,每发一个群能赚1块钱;将商品信息转发微博,每发两条就能赚1块钱。还有的网友,在朋友结婚、过生日、向女友求婚等的时候,会号召威客给自己的朋友或者女友发短信,全国各地的朋友都能以他的名义发短信,这给收到祝福或者求婚的人以极大的震撼,而王梅经常参加这样的任务,通过网上免费发短信,截个图证明一下,就能收到1块钱。
&&&&一般来说,王梅每天带孩子、做饭之余,花两三个小时,就能赚100多块钱。一个月下来,就有3000多块。靠这个发财不太可能,但是孩子的奶粉、尿不湿和补贴家用也绰绰有余了。到外面朝九晚五地上班,累死累活还照顾不了孩子,也不一定能赚3000块吧?
  最开始,王梅还需要守在电脑面前做威客,专门腾出时间来“上班”。但通过App客户端,她就可以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任务。甚至,抱着孩子在小区转悠的时候,也不影响赚钱。
  每个人在一天当中都会有无数的碎片时间,包括等车、等人、餐厅等餐、睡觉前,甚至上厕所的时候。这些时间不适合做比较有深度的事情,于是,有人用它来发微博玩游戏,有人用它来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赚钱。App的蓬勃发展,正让我们的碎片时间变得越来越值钱。
  陌生的合作伙伴
  除了购买别人的碎片时间,因为手机的随身性,App的另一种可能,就是让超远程的协同工作成为现实。
  刘畅曾经是一家知名设计公司的设计师,而现在是一名威客,他已经习惯了每天在不同的酒店中醒过来,吃过早饭,一边在湖边漫步,一边用手机打开一个叫“猪八戒”的App,看看今天都有些什么样的订单。
  事实上刘畅只做企业LOGO的设计,每笔订单都在2000元以上。在了解客户的要求后,刘畅趁着散步的机会构思了好几种方案,回到房间用铅笔在纸上画几个创意线稿图,然后通过App,拍照、上传,让客户确认。一般经过两三个方案的线稿创意后,客户基本能确认大致的形状,这个时候刘畅才会打开笔记本,将线稿图绘制成彩色的设计稿件。接下来就是客户确定设计稿件、交接源文件、收钱。
  刘畅从来不会让自己为了工作而疲于奔命,工作更像是他游山玩水间歇时间的调整,状态好了一天接个两三单,状态不好了索性去旅游。一个月下来,收入能达到四五万,就够了。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只能让个体赚点小钱,那未免也太局限了。事实上,通过移动互联网工具,让更多的人一起协同、合作,开创伟大的事业,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更具有革命性。
&&&&李海、王松与刘硕,是大学同学,毕业之后各奔东西。李海家在上海,强烈的大都市意识,使他不愿意到任何地方去;王松家在云南农村,田园风光和惬意的生活节奏,使他不忍远离;而刘硕毕业之后直接出国留学,并留在了国外。可是这哥仨感情实在是太好了,而且兴趣与志向相投,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一直希望能够一起创业,做一番大事。
  在事业有眉目之前,谁都不忍心离开自己熟悉而喜爱的环境,共同的理想几乎沦为泡影和遗憾。
  最开始,大家在电脑上用邮件、QQ交流创业的想法,越交流越靠谱,索性就尝试着网络协同将创业项目运作起来。但是这样成本实在是太高了,虽然三个人各有分工,但是既有时差又受制于空间,而且要谈点东西总得三人同时在电脑前才行,协同完全不畅。
  后来,王松发现了一个名为Tower的App,通过这个应用可以实现24小时的网上办公室,更好地组织和协调工作中的各种事情。在Tower上,三个好哥们分配任务、管理任务,可以文件共享、在线讨论,可以日程安排、项目管理。自从用上tower之后,他们几乎再也没有发邮件、打电话,就实现了更紧密的协作。
  目前,虽然三个人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家,彼此有着清晰的时差,但是项目推进非常顺利、迅速,王松负责设计、刘硕负责开发,而李海负责在上海跑客户,他们为各种企业开发的移动App,已经有几十款。不但不用再上班,还能在自己喜爱的地方快乐的生活。
  三个哥们找到了非常高效的协同手段后,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正在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要求只有一个:有能力。至于说人在哪里,并不重要,最好各在天涯海角,不受空间所累,而又能享受自由的快乐。
  工作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孤单,而必须是一群人的狂欢。
  另一款叫做TeamToy的应用,针对提高团队效率做了很多优化,比如可以转让待办工作,也可以直接@同事求助。甚至通过Chrome、Safari桌面通知,以及跨平台的客户端,保证团队成员随时获得推送通知等。更重要的是,TeamToy是开源软件并且提供全部API,有能力的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开发更多自己想要的功能。
&&&&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和移动化,解开了空间和时间的枷锁。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时间节点和空间位置正被连接起来,如果说交通工具的进化缩短了世界的距离,App则直接填平了所有的物理鸿沟。
  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办公室、家里以及各种各样为了生计而奔波的前线解放出来,到亲人身边,到自然中间,不受空间与时间的约束。
  工作,只是一种状态,与位置无关。
  未来正在“失控”
  被媒介环境学这个学派奉为祖师爷的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不过,就今天而言,恐怕已经不再仅仅是人的“感觉能力”。
  事实上,我以为,这是一个“人的外部化”的时代,我们把本该由人自行完成的职能,交到了外部工具上。比如,行事历就是一种记忆的外部化。
  数字设备的出现,加快了人的外部化过程。比如电脑担当了包括运算、存储等功能。而智能手机兴起后,它开始逐步接管外部化的责任,因为它距离我们实在太近了。人们可以远离自己的电脑100米以外,但自己的手机,除非你忘记,一般都在一只手便能够到的距离。
  App为什么让你睡不着
  可以随身携带的一部智能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手机的功用,它和3G网络一起,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对互联网一次根本性的提升和拓展。它也让社交这个古老的行为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无数人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在各种SNS、微博上流连忘返,甚至业界还发明出了“弹性社交”的概念。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整个互联网越来越将“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抛弃。以iPhone和iPad为两款重要移动设备为前驱的App store重新定义了产业界的法则,迫使Wintel联盟解体。
  过去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出门,必须带上手机、皮包、钥匙。但对于智能手机而言,这三样东西似乎一样就够了。智能手机和信用卡捆绑,能够起到钱包的作用,在机场用手机登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而随着物联网的展开,用手机开门也不会是什么神话。一部小小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功用。它已经不再是游离于我们身外的一个配置,有时候,它就是我们自己。
&&&&承载这项使命的,主要是App,虽然关于Native App是未来还是Web App是未来,人们争吵不休,但没有人否认,手机是靠App才成为今天的手机的。手机早就摆脱了“移动电话”的概念。早在2011年初,美国最大的风险基金KPCB就发现,人们今天只有32%的手机时间是用在传统功能上的:电话或者短信。更多的时间,则是在收发邮件、地图查找、社交网络、手机游戏等。手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手上的机器”。
  这恰好给商业企业带来了福音。
  经济学的本质是稀缺,因为有了稀缺,才会有效率,才会有各种经济学流派和理论来试图解决效率问题。当生产在技术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飞跃时,人类赫然进入了一个供大于求的时代。这时候,供给不再是稀缺的,需求倒成了一种稀缺。
  形形色色的需求都可以挖掘出来并不断提升它,唯独注意力这个消费者的供给、生产者的需求,却有一个上限:所有的人,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每个小时都只有3600秒。不过,看上去即便有一个上限,依然并没有完全被利用到。所谓“无聊经济”,无非就是抢夺尚未被开发的注意力而已。
  手机的随身携带性,意味着更多的注意力可以被商业企业所利用。所谓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风起云涌了大量的手机游戏、手机阅读、手机视频、手机社交。制造形形色色的App企业,要尽可能地说服它们的目标使用者:你们没有垃圾时间。
  一个例子是微博。微博这个互联网服务至少有一半的流量来自于移动终端,而且它是一个相当有名的让半夜2点钟成为流量高峰的网络服务:人们喜欢睡觉前躺在床上再刷一下微博。事实上,早在微博还没有成为一股大潮前,糗事百科的忠实用户们已经发出了这个感叹:再看一条我就睡,但我为什么就是睡不了呢?
  Save time还是Kill time
  对于一个网络服务而言,大致上分为两种流派:Save time(提高效率用),Kill time(打发时间用)。搜索引擎是一种非常典型的Save time服务,它的确帮助了人们节约大量的时间来寻找资料,而网络游戏则是非常典型的Kill time服务,一般意义上,以娱乐为目的的,都是Kill time。这两种流派都有坚实的商业模式,很多服务同时兼具两者,不过总有其侧重点。
&&&&在App的世界中,存在着提升效率类型的服务,比如一种可以让你在晚上6点以后订到廉价酒店的App产品。它的原理在于晚上6点后,酒店的房间如果再不售卖出去,就会被浪费掉——酒店所提供的住宿这个产品是没有办法存储的——与其如此,不如降价出售。这个产品能帮助酒店提高效率。再比如打车类应用,它在某些时刻能够提升司机和乘客两方的效率。
  不过,的确存在很多举着提升效率类型的牌子结果却走成了打发时间用的App,包括微博、新闻客户端、阅读客户端等在内的移动阅读就是典型一例。它们号称能够充分地利用你的碎片化时间,不过在我看来:1.你的碎片化时间利用其实很流于表面,移动中的阅读(比如地铁里)存在着大量的快速浅阅读;2.所谓利用你的碎片化时间,不如说将你的时间碎片化。微博是非常明显的一例,它几乎快要成了拖延症的诱因之一。
  很多人以为拖延症是因为自己不愿意但又不得已去做某一件事造成的,根子在自己不愿意上。但其实,有一些拖延症并不来源于此,而来源于被打扰。你的确处在全神贯注地工作中,但很遗憾,有一个行为横插其中,把你的注意力引开了。这个行为可能是:一条短信、一通电话、一份新邮件、一条微博新私信。你开始去处理这个行为,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注意力就此烟消云散,你需要一次新的启动。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相对于桌面互联网更进一步的地方。社交,这个应用种类很难说是Kill time,还是Save time。在有些时候,你可以利用社交工具快速找到一个人以完成某种目的,但有时候,你也必须承认,你纯粹是在打发时间。桌面互联网也有社交(比如QQ或者开心、人人这类SNS网站),但移动App所能完成的社交,全是全天候的:无论你在哪里,你在干什么,你都可以进行社交。有的属于你主动和别人社交——自然相应的,你会面临很多被动社交的时刻。你可能是在打发时间,但殊不知,社交的另一头,心中愤懑却又不好意思打断你。
  现代社会的人是很可怜的,因为拜手机所赐,他们很容易被找到。诺基亚的Slogan中英文版本有一个很诡异的矛盾所在。英文是“Connecting People”,中文则是“科技以人为本”。但Connecting People的代价就是people will be connected anytime anywhere,怎么算是“以人为本”呢?
&&&&未来已经不取决于创新者自己
  在对手机产生诸多抱怨之余,我们依然对它情有独钟,对下载各种App乐此不疲。当下iOS和Android两大系统上有超过100万个应用。
  今年5月中旬,单是一个iOS系统上的应用,人类就已经完成了500亿次下载,苹果的应用商店已经向第三方开发者支付了90亿美元。无论人们主动接受,还是被动跟随潮流,这里是一个巨大的金矿,无数开发者正在涌入,力图分到一杯羹。
  成功的故事非常多,而且这些成功的故事,很多都有一个特点:小团队制作。大名鼎鼎的拍照应用Instagram作价7.5亿美元卖给Facebook时,不过6个员工。如此励志的故事怎不让人热血沸腾,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
  移动互联网的价值是桌面互联网的十倍。这句看似定量的话其实是一句定性的话: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智能手机,已经成了我们改造世界的工具,乔布斯说“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他做到了他所说的。乔布斯和他的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也重新创造了程序(在苹果体系里称为应用)的生产、分发、变现的过程。用“苹果生态”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不仅改变了世界,还号召起一大帮人来改造世界。经由他们的手,普通人也在改造世界。我们用手机上的App不断生产各种各样的信息,甚至连睡眠时也在发布信息。有一款手机应用就可以通过监测你的呼吸声来判断你的睡眠质量。而这个呼吸声,难道不是你所创造的信息么?
  麦克卢汉曾经说“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他那位自称是“麦克卢汉不乖的孩子”尼尔·波茨曼则写道,“机器曾经被认为是人的延伸,可是如今人却成了机器的延伸”。媒介技术,也在数字英雄们的努力下,一步步地向前推进。技术的最终走向,不是技术发明者所能掌控的。
  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有所谓的“数字鸿沟”学说。但在摩尔定律(用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番。)、吉尔德定律(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增长一倍)、梅特卡夫原则(网络价值等于节点平方)的效用下,数字鸿沟正在慢慢弥合,越来越多的人接入了数字世界,享受信息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快感。
&&&&不过,我这里必须要说的是,数字鸿沟的宽度可能的确在缩小,但它的深度很有可能在增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技术对我们的利弊,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掌控能力。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再到最近极其时髦的可穿戴应用,移动世界这一路走来,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也的确在改变着世界。
  然而,确切地说,技术创新者提供了我们改变世界的工具,至于这个世界,究竟如何改变,已然不取决于创新者自己。
  我们的确在改造世界,但反过来,我们也在被手机这样的工具所改造。iPhone(同时也是所有智能手机)上都有着各种用于记事的应用,比如谷歌日历就可以和手机里的应用同步。我们先是发现这是一款很不错的让我们不会误事的应用,然后我们又发现,一旦离开它,我们似乎便想不起今日的日程安排了。手机的随身携带性,使得我们对这种技术设备的依赖性极重,而这种依赖,已经非常接近了马克思笔下的“异化”:我们发明技术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但我们最终被技术所统治。
  手机,就是另外一个你。这句话正在成立,但这句话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呢?
  一切都是App
  在重新发明了手机的iPhone之前,就已有Palm、微软各位先烈一直不温不火地弄着智能手机,但直到苹果把iOS、iPhone和App Store三位一体推出来之后,智能手机的生态世界才算正式揭幕。在这个生态圈里,App Store给苹果贡献的利润并不太多,对于业界的影响却很大。因为前两者都是苹果自己一个人在玩,只有App Store具备一定的伪开放性,允许大家一起来玩。
  其实,也正是这个App Store,让苹果的移动设备变得那么迷人,让苹果利润最高的闪存变得那么必须。所以,这个App Store虽然为苹果贡献的直接利润不多,但对于苹果设备的销售,起到了最直接最关键的推动作用,不知不觉之间,App Store的下载量,已经超过了500亿次。
  阵营已定,非请勿入
  多年以前,人到中年又回归苹果的乔布斯洞察人性,从App Store诞生之日起,就设立了严入宽出、经常改进的市场准入和淘汰机制。所以,业界对于这个App Store,既看到了很多的希望,比如连“Web已死”这样的话都在一时间说成流行话语。与此同时,对App Store里面“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规则也心怀怨恨。于是,一方面,有Cydia这样的越狱第三方市场去容纳各种逆天的应用和无所不能的工具;另外一方面,由于HTML5的成熟,自由的Web App形态又压倒了“Web已死”的言论。
&&&&就在人们为了挑战苹果霸权而吵闹着App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随着搅局者Android的逐渐成熟,三星悄悄逆袭成功,在智能手机的市场上立起了第二个山头。
  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Android原生的Google Play这个市场在国内是不存在的。于是第三方市场反而成了主流,各路妖魔鬼怪纷纷上场。病毒、流氓软件、恶意扣费等暗黑系App的表演让大家意识到了App Store其准入制度的意义。于是,类似MIUI这样的系统,也开始在开放的Android生态中使用严格审核的方式建设“自己的后花园”。但就算是这些渠道已经呈现出了足够多的可能性,“Web已死”的论调也没有卷土重来,特别在国内,微信席卷天下的势头,让Web派又热血沸腾。毕竟,以公众账号的方式躺在用户的微信列表里,比起浏览器的一个书签,回头率要高得多。
  至此,智能手机应用生态环境已经构成不同的几个阵营:操作系统的市场、运营商的市场、手机厂商的市场以及泥沙俱下的第三方市场。另外,则是各种浏览器和微信庖焕嗟目?牌教āT谡庵只炻胰从殖墒斓母窬种校?偃ゾ澜嵩??τ煤蚖eb应用已无意义。反正在各大门户和平台的大规模涌进后,除了游戏外,智能手机上面新进的应用开发者机会已经不多了。那么除此之外,App形态又能有什么变化呢?
  App为大数据而来
  智能手机和停止了进化的PC有所不同,其随身携带性和可移动性注定了它的进化才刚刚开始,从自身开始,以“钢铁侠”的形态生长,必然扩大到更广阔意义的周边。目前,概念火热的可携带智能设备,就是智能手机应用生态的天然延伸。除了眼镜之外,其他可携带设备都可以把手机当作统一的输入中心和显示中心。进化到可携带设备上的应用,不应该仅仅是UI的变化,从流程和功能上,都会有较大的创新空间。从目前的情况看,延伸到可携带设备上的应用会具备一些明显可见的特征。
  随时随地记录数据的需求。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大,记录数据的成本越来越低,每个可以记录下来的数据都有或者会有其意义。所以,不管是健康监控这类天然需要跟踪记录数据的的设备,还是一枚震动提示戒指,都有必要让用户可以选择记录更多的时空以及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到了某些时候,会绽放出漂亮的光芒。
&&&&这个时候,数据的记录是双向的,既需要记录环境数据,也需要记录用户数据,比如在眼镜上看视频超时,玩游戏超时,健康检测设备佩戴时间不足等这些场景发生时,这些数据可以用来作为当下提醒用户的依据,放大到一个用户总数上面之后,就成为非常宝贵的产品反馈,还为进一步的创新提供了用户操作习惯的基础数据。
  在线方式的设定,哪怕应用本身不需要任何在线的功能。可携带设备再怎么说,都是属于易损易丢失的东西,所以,应用的在线特性很重要,这能让用户养成把数据保存在云端的习惯。哪怕小到一个破游戏的存档,帮用户存到云里去也不会费太多的电。
  一般情况下,为了省电,这种云端存储机制,最好是用被动同步或者间歇定时同步的方式,而不是实时在线。当然,强在线交互的应用除外。在这个进化路径里,哪怕是再强调应用的在线化,也不会有Web App这种奇怪的东西混进来。就算有类似场景的需求,也被类Siri产品直接包装了。难道以后,Web又一次要无辜地死掉了吗?眼镜其实是很能威胁到用户的一个显示器,突然闪个鬼影或者放一段恐怖音乐什么的会吓死人的。可携带设备和人太贴近了,不太可能有开放度太高的第三方平台,所以,在这块领域,Web恐怕真的就要死了,或者说从来没有生存过。
  应用在线特性会带来另外一个不太受欢迎的衍生物,就是用户注册系统。众所周知,非强交互的应用,就算需要在线同步数据,也没必要统一ID,每要求用户注册一个资料就会掉三个粉的啊亲。但是,在大社交应用的概念之下,把用户注册体系一开始就进行落实,对于应用以后的扩展,和保证用户换设备之后的数据一致性,能提供更爽的体验。
  上述的特性,其实质就是为了数据的收集和保持,而数据的收集和利用,一是为了用户体验的提升,另外是为了应用功能的扩展和产品的改良。
  之所以这些特性相比手机应用要更加强烈,是因为可携带设备的特点,就是一直伴随用户,而把用户的行为做长期而周全的记录,不但对于用户自我管理和自我认知有很大的帮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包括个人健康、提升生活品质、扩展社交、学习和消费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用户的良师益友。
&&&&在智能代理机器人普及到家庭那天的到来之前,可携带设备,已经为用户的数字化未来,先打好了大数据的基础。
  覆盖完可携带设备,各种应用开始入侵智能家居,那个时候,手机成为控制中心,成为万能遥控器,而那个时候的App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但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控制界面和功能被分离在某种无线网络之中,更多彩的生活其实给应用开发者也带来更多的压力和适配问题。也许,到时候,又有新的王者出来再次统一了某个新的标准,或者叫做重新发明了“应用”。
  我们都是“半熟人”
  移动互联网正在促成“半熟社会”,我们不认识,我们从来没见过,但是我们却可以很熟。因为时代变了,原来的时代是差序格局,血缘、地缘是人们交往的核心。
  随着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另外的潮流,只要情感一致,价值观相同,我们就能成为朋友,但是我们可能不认识。半熟社会会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非常本质的影响,甚至改变整个生活和生存状态。
  一切从兴趣开始
  “半熟社会”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人际交往基本模式而言的。传统人际交往模式是中国乡土时代的“差序格局”,这种人际交往是建立在业缘、亲缘和地缘三个基础上构建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变迁,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社会关系在城市里已经开始逐渐淡化。
  社交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后,它带来了新的交往模式。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背景:一是独生子女崛起,我们已经没有亲缘人际的基础;二是人们现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是向前一代人学,而是向同一代人学,整个社会的学习方式在发生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人际关系,其实是在人们随时随地不认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而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地缘已经不再是任何束缚,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取得联系,于是兴趣成为了一切交往的核心。
  这会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你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朋友,而且你非常熟悉,因为你知道他的观点,他的爱好都和你一致,但是却不认识。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成为影响我们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交往模式。这是改变以原来业缘、地缘、亲缘的特点,变成以趣缘(兴趣一致)、价值缘(价值观念一致)形成的新的社会支撑体系的一种过渡。
&&&&手机让人和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越来越小,微博、微信、人人这些App带动了我们交往的便利性和可能性。互联网就像铺铁路,而半熟社会的产生就像上面行驶的火车,有这种搭乘的载体,便构建起了一个新的结构。例如在美国,半熟社会特征就很明显,在酒吧和女生搭讪会很正常,而在中国这样做的可能少得多,这是交往模式的不同。
  中国也正在进入半熟社会,例如微博上你可能认识很多人,但是你们却不熟。也许正好赶上你出差,而最后来接你的就是这些从来没见过面的人。这是整个社会变迁最基本的状态,往更深的人际关系走,例如找工作,原来我们的思考方式或许是靠亲戚介绍,而现在工作很有可能是一个半熟朋友介绍得来,因为大家在网上聊得很好,观点兴趣一致,一吆喝就把你要过来了。这在过去是不可能发生的,它改变的是生活的多方面。
  我们正在向最底层变化。我们的交往圈开始慢慢变成一个价值圈,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未来的分群结构也许会类似部落化,想法一致的人就有可能很快聚集在一起,原来很多无法形成线下社交关系和情感关系的网络,将在实体世界里真正建构起来。
  无限大的人际圈
  老话讲“远亲不如近邻”,原来人们在构建关系中以血缘为主导,但在实际生活交往中真正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往往是周边的人。在半熟社会产生之后,你会发现“周边”这个范围在急剧扩大,甚至到无限。例如微博上拥有大量粉丝的李开复,他“周边”的人已经超过了4千万。而且这还是第一层关系,如果算上次级传播,这个范围该有多大?
  试想一下,如果李开复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只需要发一条求助微博,一定会有拥有相关知识的人给予回应。在过去以朋友圈为支撑的人际交流,现在已经演变成和粉丝以及半熟人的交流、支持,这些对于人性的建构和心里满足感有很大影响。
  从当前网络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半熟社会的结构特征会越来越大。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也许会对农村来的亲戚感觉厌恶。亲戚关系在未来可能会变成只是一个符号,我们的人际圈更多依赖于价值体系及兴趣体系一致的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被压缩到零,这个圈子的范围,要比以前所有业缘、地缘、亲缘的范围大得多。
&&&&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中,人的视野会变得更宽,我们不像以前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再扩散社交关系,而是变成一种互动很强的社交关系。并且线上的半熟式交往是无成本、无风险的。
  整个人类的索引正在被“半熟社会”重构。原来,你想认识某个人,要和另一个人先拉关系,可能还要先去找第三个人来介绍。现在你可以直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找到他,留言或者发私信。手机作为移动社交工具,让我们的人际范围突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让沟通变得更方便。
  这种基于兴趣缘、价值缘形成的体系会更加牢固、稳定,长期来看,对社会来讲也是好事。半熟社会体系下,我们的生活会有更多的选择性和支撑点。你的生活原来可能有三个支撑点,现在会变成六个,或者更多,这大大增加了其稳固性,对排解生活压力也有好处。
  也许我们还很难适应这样的人际关系,半熟社会的冲击,本质上是经历了数千年熟人社会(强人际关系)的我们,要一下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弱人际关系,大家有点手足无措了。但我们也正在适应这种潮流,试想如果有一天你出门忘带了手机,或者电池用完手机关机,你会不会立马坐立不安起来。事实上,我们似乎都习惯于用手机来联系自己所有的人际交往圈。不停滑动手指的“手机人”正在建构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
国内第一家专注农药行业发展的深度网站,我们关注农药行业的变化,跟踪产业发展脉搏,服务农药产业。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深蓝焦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1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265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空堡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