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毕业论文表格要求文

求毕业论文格式 求毕业论文格式 如题,求论文格式 本科生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为保证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请参照以下规范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
(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内容:
1.毕业设计(论文)文本
●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诚信申明(排于任务书前)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应与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分手册中任务书一致]
●毕业设计(论文)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即:中文题目、摘要
英文题目、摘要
关键词
●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前言;
●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说明书(或程序设计说明书)及工程设计图纸或毕业论文正文;
●结论;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致谢;
●附录。
2.文献综述(需指导教师签字认可)
3.外文文献原稿、译文(需指导教师签字认可)
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分手册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2)毕业设计(论文)中期进展情况检查表
(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意见表详细说明
(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意见表
(5)其他
5.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简介(仅限成绩为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1200字)
(二)对以上各项的具体要求
1.封面: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制,内容包括:班级、学号、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此部分内容必须由学生书写,字迹要求工整,清晰。
2.诚信申明:要申明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及参考资料等真实可靠;如有不实之处,则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接受处罚。
3.任务书:由学校统一印刷,内容包括设计(论文)题目、学生所在学院、所学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专业(或专业课群)负责人姓名(须由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签字认可)、设计(论文)的主要任务及目标、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文献、进度安排等。
4.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
*题目,下面可有附标题;
*作者姓名,班级,学号(九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5.摘要:介绍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结果及创新点。应有中文、外文两种文本,如无特殊情况,外文文本摘要一般使用英文撰写。中文、外文摘要各占A4纸页面的一半。外文摘要要与中文摘要相呼应,其写作模式同中文基本相同。
中文摘要一般为3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为1500印刷符号左右,含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6.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般不超过3个。
7.目录:按论文章节次序编好页码,设计图纸要有标号。
8.前言:点明毕业论文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9.开题报告: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要求、文献查阅情况、重点及进度等。(字数限定1200字)。
10.正文:正文(含文献综述)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绝大部分,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或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及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及讨论等。
我校毕业设计(论文)按学科类别划分为理工类和文法经管类(含英语)两大类。
(1)理工类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分为工程设计、科学实验、软件开发、理论研究和综合等类型。
①工程设计型
机械类专业:做此类题目的学生至少要独立完成A0图纸三张(包括零件图和示意图)和一份1.2万字以上的类似于设计计算说明书的论文。图纸应符合《机械制图》标准。
电类专业:学生要独立完成工程(或科研)项目中的全部或相对独立的局部设计,要有完整的PID图(管道流程图、回路图等)。
上述两类专业的论文正文部分一般包括:任务的提出,方案论证或文献综述,设计与计算(可分为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几部分),实验(模拟实验或仿真实验)调试及结果分析,结论等内容。
②科学实验型
学生要独立完成任务中规定的实验,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论文应包括文献综述,实验方法与条件,实验结果与讨论等内容。
③软件开发型
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应用软件或较大软件中的一个模块,要有足够的工作量,同时要写出必要的软件使用说明书。论文主要包括:综述、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实现、性能分析、结论。
④理论研究型
选题必须有一定理论意义。论文正文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综述,问题的提出和分析,研究方法,进行建模、仿真和计算,结论等。
⑤综合型
综合型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至少包括上述四种类型论文中的三项内容,当有工程设计内容时,图纸可酌情减少。
⑥工业设计型
应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资料的准备,包括绘图要求、标准等。使学生受到综合产品设计的能力的综合训练。例如,产品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产品系统设计及产品的开发设计等产品设计的全过程,并以此为核心,对产品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设计理论以及美学和工学基础、设计表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作全面系统的训练。
做产品设计类题目的学生一般至少要根据具体设计的产品,独立完成制定项目计划、市场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对产品的设计要素进行解析,经过设计构思、设计展开、深入设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型制作,最后编制完整的设计报告。
(2)文法、经管类专业的论文可以是理论性论文、应用性论文、应用软件设计或调查报告。论文不能是一些文献资料简单地、机械地堆砌。论文要有足够的依据;论点与论据要一致,论据要充分支持论点;要有必要的数据资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观点、概念表达要准确、清晰。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可以涉及语言知识、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如,语言教学、文化等)和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内容(如经济、贸易、管理等)。论文必须做到主题明确、论据清晰、内容具体而充实,切忌空谈。写翻译的论文,除实例分析外,还要提供原文的译文,以便弄清译论的依据。如果论文是实践性的,它必须提出一定的解决途径、方案
计算机软件类型的论文参照理工类论文软件开发型要求执行。
正文部分――毕业论文、工程设计说明书或程序设计说明书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可靠,论证有力,逻辑性强,层次分明,文理通顺,表达确切。把研究上升到理论认识或一定高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要求设计图纸上的各项内容符合制图标准:结构合理、视图正确、尺寸齐全、图表完备。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图纸尽量利用计算机打印、绘制;
11.结论:对全文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毕业论文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今后研究的目标。
12.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文献为主。参考文献是论文中引用文献出处的目录表。凡引用本人或他人已公开或未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学术思想、观点或研究方法、设计方案等,不论借鉴、评论、综述,还是用做立论依据、学术发展基础,都应编入参考文献目录。直接引用的文字应直录原文并用引号括起来。直接、间接引用都不应断章取义。每篇论文至少查阅15篇左右的参考文献,含5篇以上的外文文献。
13.附录:未尽事宜可将其列在附录中加以说明。论文有关的数据表、符号说明、计算程序、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仪器仪表的性能指标和测试分析结果、精度等均可列在附录中。
14.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特别是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和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所有毕业生必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a.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的简要评述。
b.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c.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列入毕业设计(论文)附录;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一般在2000字左右。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d.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包括题目、前言、正文、结论等几个部分。
题目:一般应直接采用《文献综述》作为标题,也可以对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前言:点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设计(论文)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
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设计(论文)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
e.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直接相关,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完全一致;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除非第一手资料散佚,否则,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
f.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文献综述原则上不采用注释,如确需注释者,应随文说明,不再另加脚注或尾注。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设计(论文)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设计(论文)保持一致。
文献综述应始于论文选题,结束于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之后,放置于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中。
文献综述与毕业设计(论文)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永久性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或电子文档。
15.翻译:译文资料要尽可能与所做课题紧密联系,避免翻译资料选取的随意性,要求有20000外文印刷符号的中文译文(约5000汉字),译文须经教师批改。
外文翻译用A4纸打印或手写,译文与外文原文一起装订成册,并与毕业设计(论文)一起上交(英语专业不要求此项)。
16.优秀论文简介:约1200汉字,包括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过程的概括性叙述、主要结论等。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或非通用的符号和术语。
(三)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字数原则上在1万5千与2万字之间,文法、经管类毕业论文字数为1万字左右。英语专业论文正文长度5,500―8,500英文单词。对于图纸要求,各学院应统一做出规定,并使用最新国标,有条件的学院可用CAD绘图。
(四)对于纯软件类课题,软件文档要齐全,包括有效程序软盘和源程序清单、软件设计说明书、软件使用说明书、软件测试分析报告、项目开发总结等内容。
二、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打印格式规范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文本一律使用A4标准纸打印。
(二)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由学校统一印制。
统一使用学校提供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资料袋编号统一为该学生的学号。
(三)封面统一使用学校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四)诚信申明格式:
标题:诚信申明(三号宋体字)本人申明:(五十字内的陈述。)本人签名:年月日(本页用A4纸附于任务书前)
(五)题目、作者、指导教师、中外文摘要和关键词字型要求(英语专业依据英语专业统一格式要求):
题目:大写,三号字,新时代罗马字;可有附标题,4号字;
作者名:5号字,班级、学号,5号字;
指导教师名:5号字,职称,5号字;
中文摘要: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英文摘要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型;
关键词:要用黑体4号字。格式如下所示:
中文题目(三号宋体字)摘要:小4号宋体关键词:黑体4号字英文题目(三号字)摘要:小4号新罗马字体关键词:黑体4号字
(六)目录(英语专业依据英语专业统一格式要求)
采用四号字,其中每章题目用黑体字,每节题目用宋体字,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用“......”相连,如下所示:

目录第1章XXXXX......................(1)第1.1节XXXXX...................(2)........第2章 XXXXX.....................(40)
(七)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或程序设计说明书的规格
1.有关文字内容的要求(英语专业正文字体、段间距应符合英语专业论文撰写的要求)
●正文文字内容字型一律采用宋体,标题加黑,章节题目采用小三号字,内容采用小四号字汉字宋体和小四号TimesNewRoman英文。
●章节题目间、每节题目与正文间空一个标准行。
●页面设置为:
单面打印:上3.5cm,下2.6cm,左2.7cm,右2.7cm,页眉2.4cm,页脚2cm。
双面打印:上3.5cm,下2.6cm,左2.7cm,右2.7cm,页眉2.4cm,页脚2cm。
●页眉设置为:居中,以小5号字宋体键入“北京化?毕业设计(论文)”。
●页脚设置为:插入页码,居中。可根据全文一次打印输出,或章节分别输出具体设置。
●正文选择格式段落为:固定值,22磅,段前、段后均为0磅。标题可适当选择加宽,如设置为:段前、段后均为3磅。
●应尽可能利用计算机整理、打印论文。若手写,必须以碳素墨水或黑色签字笔整齐书写。
●5000汉字的文献译文格式亦参照上述对论文正文的要求提交。
2.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的正文章节序号
●均以罗马数字表示顺序。
●章,编写为:第1章、第2章…。
●节,编写为:第1.1节,第1.2节…,第2.1节,第2.2节…。
●小节,编写为:1.1.1,1.1.2…。
●小节以下层次,先以括号为序,如(1),(2)…;再以圈圈为序,如①,②…。层次采用如下格式:
第1章xxxxx第1.1节xxxx1.1.1、xxxx(1)xxxx①xxxx
3.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的公式、图与表
●公式号以章分组编号,如(2?4)表示第2章的第4个公式。
●公式应尽量采用公式编辑应用程序输入,选择默认格式,公式号右对齐,公式调整至基本居中。
●图与表也以章分组编号,如图3?5表示第3章的第5幅图。
●图与表应有相应的名称,如“实验系统流程示意图”等。
●图与表应设置于文章中首次提到处附近。
4.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的参考文献
正文引用参考文献处应以方括号标注出.如“…效率可提高25%[14]。”表示此结果援引自文献[14]。
(八)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
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采用科学技术报告GB《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编写格式》、我国国家标准GB/《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的“顺序编码制”,中外文混编。论文中,引用出处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和方括号[]放在引文结束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作为对参考文献表相应条目的呼应。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在论文中的文献序号顺序排列。
(A)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作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P]:申请日期.
6技术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科技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B)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规定
①期刊[J]②专著[M]③论文集[C]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⑥标准[S]⑦报纸[N]⑧技术报告[R]
⑨汇编[G]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例如:
①磁带[MT]②磁盘[DK]③光盘[CD]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C)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317-323.
[2]DOBBSJM,WONGJM.Modificationofsupercriticalfluidphase
behaviorusingpolorcoselvent[J].IndEngChemRes,
.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MESQUITAAC,MORIMN,VIEIRAJM,etal.Vinylacetatepolymerizationbyionizingradiation[J].RadiationPhysicsandChemistry,2002,63:465.
2.专著
[1]蒋挺大.壳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KORTUNG.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NewYork:Spring-Verlag,
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
[2]EIBENAE,VANDERHAUWJK.Solving
3-SATwithadaptivegeneticalgorithms[C].//Proc4thIEEEConfEvolutionaryComputation.Piscataway:IEEEPress,
.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2]CHRISSTOFFELSLAJ.Carrier-facilitatedtransportasamechanistictoolinsupramolecularchemistry[D].TheNetherland:Twente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
[1]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中国,1073429[P]..
[2]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CN[P]..
[3]TACHIBANAR,SHIMIZU,KOBAYSHI.Electronicwatermarkingmethodsystem:US,6,915,001[P]..
[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方法:中国,[P/OL].
[].href="http://211.152.9.47/sipoasp/zlis-yx-new.asp?recid=&"target="_blank">http://211.152.9.47/sipoasp/zlis-yx-new.asp?recid=&leixin=0.
6.技术标准
[1]ISO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5).
[2]傅刚,赵承,李佳路.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OL].北京青年报,(14)
[].href="http://www.bjyouth"target="_blank">http://www.bjyouth./Bqb/;GB/41260/05.ED04-12B1401.htm.
8.科技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2]WorldHealth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theimmuneresponse:ReportofWHOscientific
Group[R].Geneva:WHO.1970.
9.电子文献(包括专著或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电子文献)
[1]江向东.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情报学报.
1999,18(2):4[].href="http://www./periodical/qbxb99/"target="_blank">http://www./periodical/qbxb99/qbxb990203.
[2]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
href="http://www."target="_blank">http://www.</news/;.html.
[3]CHRISTINEM.Plant
physiology:plantbiologyintheGenomeEra[J/OL].Science,1998,
281:331-332[].http://
href="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llection/anatmorp."target="_blank">www.sciencemag.org/cgi/collection/anatmorp.
[4]METCALFSW.TheTort
Hallairemissionstudy[C/OL].//TheInternationalCongressonHazardousWaste,AtlantaMarriottMarquis
Hotel.Atlanta,Georgia,June5-8,1995:
impactonhumanandecologicalealth[].
href="http://atsdrl."target="_blank">http://atsdrl.atsdr.cdc.gov:8080/cong95.html.[5]TURCOTTEDL.Fractalsandchaosingeology
andgeophysics[M/OL].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3].href="http://www."target="_blank">http://www.seg.org/reviewsmccorm30.html求毕业论文一篇 求毕业论文一篇 题目——数控机床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作业中文摘要150-200字,关键词3-5个 作业正文字数不少于6000 附录(即总结性内容) 请发于这个邮箱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 论文 摘要:作为机械系的一名学生,将来工作学习都会以机械为主,所以必须掌握好各种机械的专业知识,从这学期开始,开始接触机械专业基础课。我会本着认真的态度对待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下我对数控机床 发展 史的认识。   20世纪中期,随着 电子 技术的发展,自动信息处理、数据处理以及电子 计算 机的出现,给自动化技术带来了新的概念,用数字化信号对机床运动及其加工过程进行控制,推动了机床自动化的发展。 本文由权威期刊收集整理。 & 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机械加工,最早是在40年代初,由美国北密支安的一个小型飞机 工业 承包商派尔逊斯公司(ParsonsCorporation)实现的。他们在制造飞机的框架及直升飞机的转动机翼时,利用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机翼加工路径进行数据处理,并考虑到刀具直径对加工路线的影响,使得加工精度达到±0.0381mm(±0.0015in),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1952年,麻省理工学院在一台立式铣床上,装上了一套试验性的数控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同时控制三轴的运动。这台数控机床被大家称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  & 这台机床是一台试验性机床,到了1954年11月,在派尔逊斯专利的基础上,第一台工业用的数控机床由美国本迪克斯公司(Bendix-Cooperation)正式生产出来。  & 在此以后,从1960年开始,其他一些工业国家,如德国、日本都陆续开发、生产及使用了数控机床。  & 数控机床中最初出现并获得使用的是数控铣床,因为数控机床能够解决普通机床难于胜任的、需要进行轮廓加工的曲线或曲面零件。 && 然而,由于当时的数控系统采用的是电子管,体积庞大,功耗高,因此除了在军事部门使用外,在其他行业没有得到推广使用。  & 到了1960年以后,点位控制的数控机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为点位控制的数控系统比起轮廓控制的数控系统要简单得多。因此,数控铣床、冲床、坐标镗床大量发展,据统计资料表明,到1966年实际使用的约6000台数控机床中,85%是点位控制的机床。  & 数控机床的发展中,值得一提的是加工中心。这是一种具有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它能实现工件一次装卡而进行多工序的加工。这种产品最初是在1959年3月,由美国卡耐·;特雷克公司(Keaney&TreckerCorp.)开发出来的。这种机床在刀库中装有丝锥、钻头、铰刀、铣刀等刀具,根据穿孔带的指令自动选择刀具,并通过机械手将刀具装在主轴上,对工件进行加工。它可缩短机床上零件的装卸时间和更换刀具的时间。加工中心现在已经成为数控机床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品种,不仅有立式、卧式等用于箱体零件加工的镗铣类加工中心,还有用于回转整体零件加工的车削中心、磨削中心等。  & 1967年,英国首先把几台数控机床连接成具有柔性的加工系统,这就是所谓的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FMS)之后,美、欧、日等也相继进行开发及应用。 1974年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处理器直接用于数控机床,使数控的软件功能加强,发展成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简称为CNC机床),进一步推动了数控机床的普及应用和大力发展。  & 8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1~4台加工中心或车削中心为主体,再配上工件自动装卸和监控检验装置的柔性制造单元(FlexibleManufacturingCell——FMC)。这种单元投资少,见效快,既可单独长时间少人看管运行,也可集成到FMS或更高级的集成制造系统中使用。&& 目前,FMS也从切削加工向板材冷作、焊接、装配等领域扩展,从中小批量加工向大批量加工发展。  & 所以机床数控技术,被认为是 现代 机械自动化的基础技术。   那什么是车床呢?据资料所载,所谓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车床主要用于加工轴、盘、套和其他具有回转表面的工件,是机械制造和修配工厂中使用最广的一类机床。   古代的车床是靠手拉或脚踏,通过绳索使工件旋转,并手持刀具而进行切削的。1797年,英国机械发明家莫兹利创制了用丝杠传动刀架的现代车床,并于1800年采用交换齿轮,可改变进给速度和被加工螺纹的螺距。1817年,另一位英国人罗伯茨采用了四级带轮和背轮机构来改变主轴转速。 &&& 为了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1845年,美国的菲奇发明转塔车床;1848年,美国又出现回轮车床;1873年,美国的斯潘塞制成一台单轴自动车床,不久他又制成三轴自动车床;20世纪初出现了由单独电机驱动的带有齿轮变速箱的车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军火、汽车和其他机械工业的需要,各种高效自动车床和专门化车床迅速发展。为了提高小批量工件的生产率,40年代末,带液压仿形装置的车床得到推广,与此同时,多刀车床也得到发展。50年代中,发展了带穿孔卡、插销板和拨码盘等的程序控制车床。数控技术于60年代开始用于车床,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 车床依用途和功能区分为多种类型。 &&& 普通车床的加工对象广,主轴转速和进给量的调整范围大,能加工工件的内外表面、端面和内外螺纹。这种车床主要由工人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和修配车间。 &&& 转塔车床和回转车床具有能装多把刀具的转塔刀架或回轮刀架,能在工件的一次装夹中由工人依次使用不同刀具完成多种工序,适用于成批生产。 自动车床能按一定程序自动完成中小型工件的多工序加工,能自动上下料,重复加工一批同样的工件,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  多刀半自动车床有单轴、多轴、卧式和立式之分。单轴卧式的布局形式与普通车床相似,但两组刀架分别装在主轴的前后或上下,用于加工盘、环和轴类工件,其生产率比普通车床提高3~5倍。 仿形车床能仿照样板或样件的形状尺寸,自动完成工件的加工循环,适用于形状较复杂的工件的小批和成批生产,生产率比普通车床高10~15倍。有多刀架、多轴、卡盘式、立式等类型  立式车床的主轴垂直于水平面,工件装夹在水平的回转工作台上,刀架在横粱或立柱上移动。适用于加工较大、较重、难于在普通车床上安装的工件,一般分为单柱和双柱两大类。 铲齿车床在车削的同时,刀架周期地作径向往复运动,用于铲车铣刀、滚刀等的成形齿面。通常带有铲磨附件,由单独电动机驱动的小砂轮铲磨齿面。 &&&& 专门车床是用于加工某类工件的特定表面的车床,如曲轴车床、凸轮轴车床、车轮车床、车轴车床、轧辊车床和钢锭车床等。联合车床主要用于车削加工,但附加一些特殊部件和附件后,还可进行镗、铣、钻、插、磨等加工,具有“一机多能”的特点,适用于工程车、船舶或移动修理站   看机床的水平主要看金属切削机床,其他机床技术和复杂性不高,就是近几年很流行的电加工机床,也只是方法的改变,没什么复杂性和科技含量。   我国的数控磨床水平不错,每年都有大量出口,因为它简单,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   金属加工主要是去除材料,得到想得到的金属形状。去除材料,主要靠车和铣,车床发展为数控车床,铣床发展为加工中心。高精度多轴机床,可以让复杂零件在精度和形状上一次到位,例如,飞机上的一个复杂零件,以前由很多种工人:车工、铣工、磨床工、画线工、热处理工用好几个月干,其中还有报废的,最新的复合数控机床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全干好了,而且精度比你设计的还高。零件精度高就意味着寿命长,可靠性好。   由普通发展到数控,一个人顶原来的十个,在精度上,更是没法说,适应性上,零件变了,换个程序就行。把人的因素也降为最低,以前在工厂,谁要时会车涡轮、蜗杆,没个10年8年的不行,要是谁掌握了,那牛得很。现在用数控设备,只要你会编程,把参数输进去就可以了,很简单,刚毕业的技校学生都会,而且批量的产品质量也有保证。   自美国在50年代末搞出世界一台数控车床后,机床制造业就进入了数控时代, 中国 在六十年代也搞出了第一代数控机床,但后来中国进入了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等8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的数控机床水平,差距就是20年了,其实奋起直追还有希望,但国营工厂不思进取,到了9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水平,已有30年的差距了。中国改革开放前走的是苏联的路子,什么叫苏联的路子,举个例子来讲:比如,生产一根轴,苏联的方式是建一个专用生产线,用多台专用机床,好处是批量很容易上去,但一旦这根轴的参数发生了变化,这条线就报废了,生产人员也就没事做了。在年代,国营工厂一个产品生产几十年不变样。到了1980年代后,当时搞商品 经济 ,这些厂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经营就困难了,到了90年代就大量破产,大量职工下岗。现代的生产也有大批量生产,但主要是单件小批量,不管是那种,只要你的设备是数控的,适应起来就快。专业机床的路子已经到头了, ;西方走的路和前苏联不一样,当年的“东芝”事件,就是日本东芝卖给苏联了几台五轴联动的数控铣床,让苏联在潜艇的推进螺旋桨上的制造,上了一个档次,让美国的声纳听不到潜艇声音了,所以美国要惩处东芝公司。由此也可见,前苏联的机床制造业也落后了,他们落后,我们就更不用说了。虽然,美国搞出了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但数控机床的发展,还是要数德国。德国本来在机械方面就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无非就是搞机电一体化,机械方面德国已没问题,剩下的就是电子系统方面,德国的电子系统工业本来就强大,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就执机床界的牛耳了。   但日本人的强项就是仿造,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量从德国引进技术,消化后大量仿造,经过努力,日本在90年代起,就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数控机床生产国,直到现在还是。他们在机床制造水平上,有一些也走在了世界前面,如在机床复合(一机多种功能)化方面,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的核心就在数控系统方面,日本目前在系统方面也排世界第一,主要是它的发拿科公司。第一代的系统用步进电机,我们现在也能造,第二代用交流伺服电机。现在的数控系统的核心就是交流伺服电机和系统内的逻辑控制软件,交流伺服电机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谁能制造,这是一个光学、机械、电子的综合体。逻辑控制软件就是控制机床的各轴运动,而这些轴是用伺服电机驱动的,一般的系统能同时控制3轴,高级系统能控制五轴,能控5轴的,五轴以上也没问题。我们国家也由有5轴系统,但“做秀”的成份多,还没实用化。我们的工厂用的五轴和五轴以上机床,100%进口。   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其核心就是数控系统。我们目前不要说系统,就是国内造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数控机床,所用的高精度滚珠丝杠,轴承都是进口的,主要是买日本的,我们自产的滚珠丝杠、轴承在精度、寿命方面都有问题。目前国内的各大机床厂,数控系统100%外购,各厂家一般都买日本发那科、三菱的系统,占80%以上,也有德国西门子的系统,但比较少。德国西门子系统为什么用的少呢?早期,德国系统不太能适合我们的电网,我们的电网稳定性不够,西门子系统的电子伺服模块容易烧坏。日本就不同了,他们的系统就烧不坏。近来西门子系统改进了不少,价格方面还是略高。德国人很不重视中国,所以他们的系统汉语化最近才有,不像日本,老早就有汉语化版的。   就国产高级数控机床而言,其利润的主体是被外国人拿走了,中国只是挣了一个辛苦钱。  美国为什么没有能成为数控机床制造大国呢?这个和他们当时制定产业政策的人有关,再加上当时美国的劳动力贵,买比制造划算。机床属于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底的产业,而且需要技术积累。不太附和美国情况。但后来美国发现,机床属于战略物资,没有它,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的制造都有问题,所以他们重新制定政策,扶植了一些机床厂,规定了一些单位只能买国产设备,就是贵也得买,这就为美国保留了一些数控机床行业。美国机床在世界上没有什么竞争力。   欧洲的机床,除德国外,瑞士的也很好,要说超高精密机床,瑞士的相当好,但价格也是天价。一般用户用不起。意大利、英国、法国属于二流,中国很少买他们的机床。西班牙为了让中国进口他们的机床,不惜贷款给中国,但买的人也很少??借钱总是要还的。   韩国、 台湾 的数控机床制造能力比大陆地区略强,不过水平差不多。他们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日本技术发展的。韩国应该好一点,它有自己制造的、已经商业化了的数控系统,但进口到中国的机床,应我们的要求,也换成了日本系统。我们对他们的系统信不过。韩国数控机床主要有两家:大宇和现代。大宇目前在我国设有合资 企业 。台湾机床和我们大体一样,自己造机械部分,系统采购日本的。但他们的机床质量差,寿命短,目前在大陆影响很坏。其实他们比我们国产的要好一点。但我们自己的差,我们还能容忍,台湾的机床是用美金买来的,用的不好,那火就大了。台湾最主要的几家机床厂已打算把工厂迁往大陆,大部分都在上海。这些厂目前在国内的竞争中,也打着&国产”的旗号。   近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引起了世界一些主要机床厂商的注意,2000年,日本最大的机床制造商“马扎克”在中国银川设立了一家数控机床合资厂,据说制造水平相当高,号称“智能化、 网络 化”工厂,和世界同步。今年日本另外一家大机床厂大隈公司在北京设立了一家能年产1000台数控机床的控股公司,德国的一家很有名的企业也在上海设立了工厂。 目前,国家制定了一些政策,鼓励国民使用国产数控机床,各厂家也在努力追赶。国内买机床最多的是军工企业,一个购买计划里,80%是进口,国产机床满足不了需要。今后五年内,这个趋势不会改变。不过就目前国内的需要来讲,我国的数控机床目前能满足中低档产品的订货。转贴于权威期刊 本文由权威期刊收集整理。   美、德、日三国是当今世上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因其社会条件不同,各有特点。  1.美国的数控 发展 史   美国政府重视机床 工业 ,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因其军事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提出机床的发展方向、科研任务,并且提供充足的经费,且网罗世界人才,特别讲究“效率”和“创新”,注重基础科研。因而在机床技术上不断创新,如1952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1958年创制出加工中心、70年代初研制成FMS、1987年首创开放式数控系统等。由於美国首先结合汽车、轴承生产需求,充分发展了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所需的自动线,而且 电子 、 计算 机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因此其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及数控系统基础扎实,且一贯重视科研和创新,故其高性能数控机床技术在世界也一直领先。当今美国生产宇航等使用的高性能数控机床,其存在的教训是,偏重於基础科研,忽视应用技术,且在上世纪80代政府一度放松了引导,致使数控机床产量增加缓慢,于1982年被后进的日本超过,并大量进口。从90年代起,纠正过去偏向,数控机床技术上转向实用,产量又逐渐上升。   2.德国的数控发展史 由于全文多余10000字,这里不能发布,请参看原文 &【权威期刊,100万篇免费论文】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