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关于drake labry国际的资料?急需!!!!!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农业 中美洲澳大利亚尤甚
美国爱荷华州农业部的研究人员称,虽然人类为遏制气候变化做出了种种努力,但这些举措在未来50年中产生效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文章对全球主要农业地区预期将要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界定。并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一种长效手段,其作用在50年后才会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学习适应未来50年内气候将会出现的变化。&
科学家们对雨养型旱作农业的适宜性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表示,气候变化引起的雨养型旱作农业适宜指标改变会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粮食供应能力。&
谷物生产需要耗费大量水资源。农业要获得好收成,合适的土壤和地形也是必备条件。一个地区是否适宜于发展雨养型旱作农业,取决于当地的降雨量,农业可用土壤,以及适于农业生产的地形。世界上高度适合发展雨养型旱作农业的地区包括美国中西部和大平原、欧洲、俄罗斯领土的欧洲部分、印度、东南亚、巴西南部和东部(含阿根廷彭巴斯草原)、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澳大利亚边缘地带等传统农业区。&
雨养型旱作农业地区通常人口密度较大,如欧洲、美国东部、印度、中国和东南亚。而人口同样密集的墨西哥南部、中东、尼罗河沿岸等地区,却不具备发展雨养型旱作农业的条件,因此对于其它灌溉方式或者食品入口的依赖度较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最新报告概述了21世纪降雨模式可能出现的变化。由于土壤和地形不会改变,雨养型旱作农业的适宜指标就完全由作物生长季的降雨变化来决定,降雨量减少通常会导致适宜性降低。不过,降雨量增多却不一定会使适宜性加强。如果降雨造成更多洪涝灾害,那么适宜指标就会下降。&
借助IPCC对降雨变化的预测,研究人员对全球未来的农业生产进行了一个单纯化的评估:&
美国中部,尤其是大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很可能适度下降。&
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农业生产可能严重下降,所有的全球气候模型都预测该地区降雨将减少。&
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可能会因降雨增多而受益。&
南欧和东欧很可能将大幅减产。&
中非可能会增产,而南部非洲则会减少。&
印度农业生产可能会增加。&
中国和东亚的大概会增产,不过,雨量过盛的可能性也会不利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
澳大利亚东部预计将增产,而西部将减少。拥有悠久谷物生产历史的澳大利亚已经面临着新的挑战,连续6年的干旱导致稻类作物减少了98%,很多加工厂被迫关闭。&
气候变化同样会引起气温升高,影响农业生产。但这是否会令俄罗斯北部地区以及加拿大等扩大生产,还很难作出评估。&
那么,通过灌溉能否帮助适应降雨量减少的形势?研究人员认为,虽然灌溉能够提供一种短期(几十年)解决方案,但并不是长久的可持续之道。此前所有依赖灌溉农业满足粮食需求的文明,没有一个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在现代世界,灌溉技术在全球各处都得到广泛采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供应短缺(如蓄水层损耗、争夺水库)和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以沙特阿拉伯为例。年降雨量只有3到4英寸的沙特阿拉伯在1980年代早期发现了据认为储量充足的地下水,到1992年,沙特的灌溉面积约为250万英亩,小麦产量达到410万吨。而到了2000年,沙特种植小麦的平均成本增加到500美元/吨,是全球市场购买价的4倍。日,沙特政府宣布放弃食品独立战略,并决定到2016年全国的小麦需求全部进口。&
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仍将依靠雨养型旱作农业。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根据不断改变的气候对农业体系进行调整,研究人员称。&
这些关于降雨量模式变化以及相应的雨养型旱作农业适宜指标变化的预测为评估气候变化给全球不同农业地区造成的影响提供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战略以适应这些变化,减少未来几十年内粮食生产将受到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还说。&
他们表示,这些战略必须以农业研究和发展为核心,包括可减少气候变化影响的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尽管各国都有各自的投资方案,但针对这些议题加强国际合作将越来越必要。&&&
海平面上升恒河盐化 红树林迅猛增长
气候变化专家警告称,海平面上升已引起盐水倒流,进入印度最长的河流&恒河,威胁到该河的生态系统,致使印度东部大面积农田日益贫瘠。&
位于东印度的一家大学在加尔各答市的最新研究表明,恒河的红树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印度国家沿海区域管理局(National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Authority)的印度东部代表潘纳博斯&桑亚尔(Pranabes Sanyal)如是说。&
也是全球变暖专家的桑亚尔解释说:&这种现象称为盐楔扩散(extension of salt wedge),它将会使加尔各答地下水的水质咸化,使附近乡村地带耕地变得贫瘠。&&
据路透社报道,与全球海平面年平均升高2毫米的速度相比,孟加拉湾局部海域海平面则每年升高3.14毫米,使印度东部地势低洼地区受到严重威胁。&
气候专家警告称随着气温升高,占全球总人口六分之一的印度次大陆遭受洪涝、暴雨、疾病和饥饿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将会更加频繁和严重。&
桑亚尔与贾达普大学海洋学系的成员们在1200万人生活的加尔各答市发现了红树林。此前该植物在恒河沿岸较为罕见。桑亚尔指出他与其他科学家对&加尔各答河岸红树林的自然恢复感到意外而担忧。&&
如果在距离遍布沼泽的松达班列岛100公里(60英里)之外、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之上大概2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红树林,那是不足为奇的。&
研究人员说此前大海曾一直延伸到加尔各答的北部边缘。他们担心6500年前发生的事情现如今再次发生,因为他们已经发现在恒河中生活着很多的盐水鱼类。&&
美科学家称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干旱区域扩大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华人科学家戴爱国等人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地球上严重干旱地区的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而全球变暖是旱区扩大的罪魁祸首。&
戴爱国和同事们发现,20世纪70年代,全球严重干旱地区占陆地面积的10%至15%,而到2002年已达到约30%,这一增长的一半可归因于气温升高而不是降水量下降,实际上同期全球平均降水量还略有增长。&
戴爱国等人发现,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地表水分加速向空中蒸发,即使降雨量有所增加,多数地区也会形成干旱。他们根据这一思路编制了计算机模拟程序,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世界各地气温和降雨量的资料,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互相印证后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研究人员还发现,由气温升高导致的干旱多数发生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包括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加拿大、非洲西部和南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等,而东亚和撒哈拉地区的干旱主要是由于降雨减少而引起的。与此相反,美国和阿根廷等部分地区将更加湿润。此外,全球出现这样极端干旱或洪涝的地域会更多。&
戴爱国等人在论文中写道,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已经预言,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气候变暖时,大多数陆地会出现干旱,他们的分析显示&这一干旱过程已经开始&。&
他认为,在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前提下,他们的研究成果敲响了全球干旱的&警钟&。&&
气候变化将使非洲渔业处境艰难
据路透社消息 根据132个国家共同发表的研究称,非洲国家将是渔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敏感的区域。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既包括珊瑚礁的损坏,也有愈加严重的内河洪水。&
&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安哥拉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据悉,这是首次根据国家应对未来全球变暖对渔业影响的经济能力来划分渔业资源危险程度的。&
&位于马来西亚的世界渔业中心(WorldFish Center)的主席史蒂芬?霍尔(Stephen Hall)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将发现这种情况很难应对。&&
&一个由33个国家组成的小组约2/3的成员判定&高度脆弱&的渔业分布非洲,其他受影响的渔业资源大多位于亚洲和拉丁美洲。&
&发表在《鱼和渔业》杂志上的报告称,尽管变暖在高纬度地区更为明显,但是热带国家与渔业相关的经济面对全球变暖却更为脆弱。&
&全球变暖引起的变化主要包括对珊瑚的破坏,而珊瑚是许多鱼类的生存地。在内陆地区,洪水或干旱可能影响河湖中鱼类的食物供应。霍尔表示&脆弱性不仅局限在沿海国家。&&
&处境最危险的地方包括非洲的毛利塔尼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以及内陆国家马里,南美洲的秘鲁和哥伦比亚以及亚洲的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越南。&
&脆弱性是根据气候变暖对该地区的影响、渔业在国家经济中和居民日常食物中的比重以及国家适应潜在影响和机会的能力等因素来综合评定的。&
&世界范围内,超过26亿人依赖鱼类为食物,即他们20%的蛋白质摄入是来自鱼类。&
&但是这份报告还缺乏其他许多国家的数据,比如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一些岛国。霍尔表示这些国家也可能受到威胁。&
&霍尔说这份报告促使一些国家考虑怎样保护渔业。联合国气候委员会表示主要由燃烧化石产生的温室气体将会带来更多热浪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气候变暖将导致本世纪末全球半数人面临粮食危机
美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如果延续现有的粮食生产模式,到本世纪末,气候变暖将导致热带和亚热带粮食作物严重减产,全球半数人将因此忍饥挨饿。&
研究人员认为,到2100年,热带和亚热带90%以上地区耕种季节的最低温度可能会超过这些地区1900年至2006年间的最高温度,这将导致这些地区的玉米和大米产量下降20%至40%。&
事实证明,极端性高温会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例如2003年,法国、意大利的夏季高温造成小麦减产约三分之一;非洲萨赫勒地区多年的高温干旱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牲畜繁殖能力受到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南北纬35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目前大约居住着30亿人口,到本世纪末,这一数字很可能增加一倍。加上气候变暖导致灌溉用水减少、土壤湿度降低,届时的粮食安全形势将非常严峻。&
他们呼吁,目前应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建设,培育耐旱农作物品种,改善现有灌溉系统,以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危机。&&
全球变暖数景区恐将消失
北京东京上榜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报道,该杂志公布因全球变暖全球有100个国际著名景点或将从地球上消失,或者其地形将出现较大变化,而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份名单中包括夏威夷考艾岛、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纽约曼哈顿、加拿大哈德逊湾、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沿岸、亚马逊热带雨林、日本东京和中国北京等。&
如果按地区对这100个著名景点进行分类发现,即将消失的景点亚洲景区最多,有印度洋的马尔代夫海岸、孟加拉国恒河三角洲、泰国曼谷、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印度的棉花产地古吉拉特、日本东京和中国北京等25处;欧洲地区则有意大利威尼斯、丹麦哥本哈根、荷兰鹿特丹、希腊爱琴海等入选;非洲方面有南非共和国开普敦、刚果盆地、几内亚的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埃及的尼罗河等16个景点入选;而在地球两极地区的挪威的冻原(tundra)地带、阿拉斯加、北极、格陵兰岛、澳大利亚珊瑚礁岛也都面临消失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东京入选的原因是&热岛效应&,即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由于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辐射,造成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郊区气温,高温地区处于低温郊区的包围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因此称为&热岛效应&;而中国北京入选的原因则是因为迅速沙漠化所致。&&
海平面上升43岛国担心被海水淹没
世界43个小岛国家指出,地球气温上升促使海平面上涨,这会导致这些国家从地图上消失。为了对抗全球气候变暖,这些岛国呼吁制定更为严格的废气减排目标,这一目标应比联合国气候会议所考虑的更严苛。&
面临危机的这43个国家包括了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低地环礁岛国,它们说应把地球气温限制在比工业革命之前高1.5摄氏度的水平。欧盟提出的目标是,比工业革命前高2摄氏度。&
上世纪,全球气温平均升高0.7摄氏度。很多科学家认为,因为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受到广泛考虑的目前最苛刻的欧盟目标,恐怕已经难以实现了。&
哈特说,这是小岛国家联盟第一次确定限温的目标。他们还说,气温和海平面上升会损害珊瑚、侵蚀海岸、扰乱降雨和造成疾病蔓延。&
43个小岛国发表声明说:&让地球气温比工业化之前升高2摄氏度,会给大洋中的小岛带来毁灭性灾难。&&
马尔代夫的阿卜杜勒说:&我的国家正受到影响&,很多当地人的家早就遭水淹了。&
菲律宾代表米勒认为,气温升高2度,会使菲律宾1/3的国土消失;而且从孟加拉到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低洼沿海地区也会被上涨的海水吞噬掉。&
小岛国家要求,到2020年时,工业化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须比1990年的水平少40%以上,到2050年时减少95%,这比工业化国家正考虑的目标要大得多。因为金融和经济危机,要更多地减少排放,现在也面临新困难。&
欧盟正在努力的目标是,2020年的废气排放量比1990年少20%;美国候任总统奥巴马的目标则是,到2020年回到1990年的水平。&
联合国气候委员会说,本世纪海洋会升高18至59厘米,未来几个世纪还会持续上升。但有些科学家说,研究显示到2100年海洋会升高1.55米,2300年时升高1.5至3.5米。&
德国气候科学家拉姆斯多夫指出:&海平面到2100年的时候平均上涨不到1米仍然是可能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比这还高的可能性。&他说,如果北极冰层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57米。&&
全球变暖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可能比冷战更长
长期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冷战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近半个世纪。但全球变暖对全球冲突模式的影响可能比这个时间还要长,而且还会引发可能发展成热战的冲突。&
我们习惯于认为气候变化是个环境问题,而非军事问题,但这种思维方式早就该改变了。&
资深外交官、英国首位气候变化问题特别代表约翰&阿什顿警告说:&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21世纪的展开,安全局势将与气候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防务专家也开始认识到气候变化和冲突之间的联系。美国CNA公司2007年的一份报告警告说,气候变化在无数受到严重影响的国家可能导致政治冲突,随后大概还会导致流血冲突。&
以三种方式导致战争&
全球变暖可能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导致战争。&
首先就是因资源匮乏导致的冲突。&
随着世界变得更热、更干,冰川将会融化,可耕地面积将会减少。反过来,淡水、植物、农作物及家畜将更难获得,这将促使人们争抢剩下的东西,并由此发生冲突。在极端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恶化可能意味着完全搬离某些受影响严重的地区。越多的人离开,这些人与新邻居发生争抢的事件也就越多。&
气候变化引发战争的第二个原因是匮乏的反面&
剩余资源过多带来的问题。假设全球变暖导致某种珍贵资源更容易获得,例如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温度升高,使得这些以前因太寒冷难以开采石油的地区的采油工作容易起来。如果在某些两个大国争夺的水域出现了一些诱人的新油田,会出现什么后果?或者,如果一些边境不明确的小国之间开始因新的可耕地发生争吵,会出现什么后果?&
最后,我们还要担心因主权问题而导致的新冲突。&
想想&西北通道&吧,这条从欧洲通往亚洲的通道夏季的时候正在变成一条没有冰的海上走廊。&
加拿大声称这条通道上的某些部分属于自己的主权水域,而美国则说,这些水域属于国际水域范围。&
此外,还会出现其他的领土争端。&
有些遥远的海岛&&尤其是太平洋上的图瓦卢、基里巴斯、汤加及许多其他海岛&&可能部分或者完全被淹没在上升的海平面之下。如果它们的领土消失,它们的主权也就丧失了吗?&
决定21世纪冲突模式&
这些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全球变暖会产生两个地缘政治紧张地带,这将极大地决定21世纪的冲突模式。&
首先,政治局势将沿着我们可以称之为赤道紧张地带的地区激化,这是地球中心区的一大片动荡地带。这个地带将慢慢向南推进,深入非洲,并进一步向中亚扩展。&
其次,还有一个新的冲突地带将围绕南北极圈地区发展起来。在短期内,主要问题将出现在北半球,但到21世纪晚些时候,随着各国争先恐后地声称自己拥有并开发南极的冰冻地带,南极附近地区可能也会出现日益紧张的安全局面。如果赤道地区的紧张地带涉及的主要是为生存而战的、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那新的极地紧张地带涉及的将主要是为机会而战的、富有的发达国家。&
我们需要明白全球变暖是国家和个人安全面临的最严峻的长期挑战之一。无论普通人还是政府都需要了解这一点,并以可以避免冲突的方式作出相应的反应。&&
全球变暖巨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观察家担心澳大利亚正面临自然环境的永久性改变
澳大利亚已经遭遇长达10余年的干旱,其严重程度至少在这100年以来都是前所未见的。干旱无疑令山林大火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现在澳大利亚并不是暂时性的缺雨。观察家担心,这种现象可能意味着澳大利亚正在面临其自然环境的永久性改变,默里&达令河盆地受的影响尤其严重。默里&达令河盆地是澳大利亚拥有最大灌溉系统的流域,灌溉着1/7的澳大利亚土地。&
默里&达令河盆地委员会负责人温迪&克雷克说:&现在降雨量可能和前两次干旱的降雨量差不多,但河流的入水量显著减少。这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变暖造成的。&&
克雷克说:&秋天的降雨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以前,秋天的雨水会打湿集水处(水库或集水盆地),到冬天下雨的时候,径流将会汇入河流。但现在,下的雨水迅速渗到非常干涸的集水处。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径流。&&
默里&达令河盆地委员会近年来收集到的数据已经十分令人担忧。这一盆地曾经足以灌溉能生产120万吨水稻的土地。而去年,水稻产量已经降到1.8万吨。&
曾经的鱼米之乡现在几乎成为了不毛之地。&
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该流域在2006年到2008年间的入水量为历史最低点。2006年到2007年的入水量还不到之前最少入水量的60%。&
通常正常入水量为100亿立方米/年。但2006年到2007年只有10亿立方米。从2007年到2008年,这个数字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只有贫乏的30亿立方米。&
2008年澳大利亚最干旱的南澳大利亚州被迫首次向其它州买水,确保能有足够水源满足其基本用水需求。&
干旱已经蔓延到南澳大利亚以外的地方。远至北部海滨城市布里斯班,当地居民在没有政府许可的情况下不得给草坪浇水、洗车或用水进行很多其它活动。&
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专家说:&过去我们也遭遇过长期缺水的情况,但这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干旱对水文学造成的影响之深远是我们从未碰到过的。&&&
干旱影响亚马孙雨林固碳能力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表明,发生在2005年的大旱令亚马孙雨林的再生能力显著下降。气候模型显示,那里将来干旱可能会更频繁,从而严重影响亚马孙雨林的固碳能力。&
这一研究由分布在13个国家的68名科学家合作完成,他们对100多个林区的10万多株树进行分析后得出这一结论。相关研究论文将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研究显示,亚马孙雨林通常每年能吸收20亿吨二氧化碳,但2005年的大旱导致很多树木死亡,一方面降低了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另一方面死亡树木也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因此亚马孙雨林当年反而向大气中净排放了30亿吨二氧化碳,也就是说当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比正常情况下多50亿吨,这比欧洲和日本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之和还要多。&
研究人员说,亚马孙雨林树木的生长速度在2005年干旱期间显著下降,而且干旱选择性地扼杀了那些生长速度快且木质密度低的树木,这种情形如果不断重复,将会影响雨林的再生能力,导致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地球会以更快的速度变暖,这反过来又会导致亚马孙雨林地区更频繁地出现干旱。&
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奥利弗&菲利普斯表示,近几十年来,亚马孙雨林吸收了人类排放的约五分之一的二氧化碳,一直在帮助人类放缓气候变暖的速度。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亚马孙雨林在干旱面前的脆弱性,人类有必要采取行动避免出现相关恶性循环。&&
气候变暖直接威胁到非洲人民的生存
全球变暖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人类活动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在不断增多。而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海洋也就超负荷地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解到水中形成碳酸,碳酸改变了海洋脆弱的化学平衡。高酸性的水将对许多海洋生物造成威胁。此外,海平面升高、冰盖融化等,无不是气候变暖惹的祸。专家警告说,气候变暖造成的这一系列负面效应正日益严重地威胁到非洲海岸线周围居民的生活。&
海洋越来越&酸&&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非洲分支的专家杰夫&布伦德里特说,海洋从空气中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是一个巨大的&真空吸尘器&,但是气候变化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海洋也吸收了过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导致了海洋酸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2007年公布的海洋PH值是7.9到8.2之间,但如果照现在这样的发展趋势,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这一数字将下降0.14到0.35个单位。PH值越低,水的酸性就越强,海水的理想PH值应该在7.6到8.4之间。&
布伦德里特警告说:&海洋酸化不仅会影响到鱼类的生存,进而还威胁到渔民的生活。&他解释说,海洋酸化首当其冲地会影响到鱼类的幼虫。在正常海水中,鱼类的幼仔通过碳酸钙来形成身体的外壳和骨骼肌,而海洋的酸化会阻碍这一过程的顺利发生。这就使得鱼类的幼仔成活的机率变小,不利于鱼类种群的繁衍,进而会对在海岸线生活的渔民,特别是生活条件比较差的非洲地区的渔民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许多海岸线沿线的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生存状态最脆弱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条件拥挤不堪,教育水平低下,缺少必要的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海洋酸化导致的鱼类减少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窘迫。&
海水越来越&暖&&
然而更糟糕的是,除了海洋酸化,气候变化还导致海面温度升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鱼类的生存环境。&
南非开普敦大学海洋和海岸带管理专业的学者拉里.哈钦斯说,虽然海水温度升高不象海水变酸那样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存,但是它可以把鱼类从非洲海岸线赶跑,赶到更加凉爽的地方。为了继续捕捞工作维持生存,生活在非洲海岸线的渔民不得不跟随着鱼儿越走越远,但是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具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条件去追逐游弋到更远处的鱼类。&
南非环境和旅游事务部海洋和沿海管理局副局长麦凯索说:&现在南非西海岸的沙丁鱼在迁移,虽然科学界尚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一定是由海水变暖引起的,但我想,出现这种情况和海水变暖脱不了干系。&据介绍,由于南非西海岸的沙丁鱼大量迁徙到南海岸,渔民每年能够捕获到的沙丁鱼数量已经从每年30万吨下降到10万吨。&
沙丁鱼的出游使得南非西海岸渔民的生活捉襟见肘,虽然海洋深处的海水依然凉爽,生活着许多鱼类,但是捕捞的难度很大,市场销路也没有沙丁鱼好。沙丁鱼的减少使得南非当地人工作的机会减少,这对于本来就生活很艰难的渔民们更是雪上加霜。&
气候变暖直接威胁到非洲人民的生存&
相对于南非受制于鱼类的减少来说,西非受到的危险来自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的升高。&
有专家指出,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将使西部非洲塞内加尔到喀麦隆的4000公里的海岸线发生大幅改变,最受威胁的国家包括冈比亚、尼日利亚、布基纳法索和加纳。专家称,海平面每年至少升高2厘米,这足以摧毁大范围脆弱的海岸线,尤其是在那些地势低、人口密集的三角洲地带。&
值得注意的是,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人们不得不考虑格陵兰岛冰盖融化的危害,那里3000米厚的冰原的覆盖面积是西非大国尼日利亚国土的三倍。近来的研究表明陆缘冰层可能比原来我们设想的要融化得更快。受危害最严重的城市可能是冈比亚首都班珠尔、尼日利亚经济首都拉各斯以及那里的1500万个家庭,现在拉各斯一些低于海平面地区的居民已经饱受频繁的洪水袭击。尼日尔河三角洲的油田也特别容易受到威胁,而这是那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加纳,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水将导致沃尔塔三角洲丧失至少1000公里的土地。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另一个严重危害是海水对内陆肥沃农田的入侵。这将使得地下水不再能饮用,也不再适宜农业灌溉,造成食品和饮用水危机,使得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众面临生存的威胁,容易爆发人道主义灾难。&&
多国学者预言地球将迎来灾难性气候变化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梁小逸报道 一个由美英法等国组成的科学工作组公布的一份科研报告称,大气层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危险程度,达到&不可逆&水平,即使现在急剧缩减排放也无法避免气候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目前唯一可做的就是降低灾难带来的后果,但这个机会也会稍纵即逝。&
俄《观点报》报道,该预测公布在美国一家名为&公开气候科学杂志&组织网站上。报告说,地球大气层Co2含量已达到相当可怕程度。其后果是:沙漠扩张,粮食减产,保障数百万人口水资源的冰山融化。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是矿物能源使用,森林过度砍伐。&
据俄新社报道,撰写该报告的作者说影响气候的最大因素,很明显是工业化文明。俄气象专家&&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对《观点报》说,目前对人类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粮食严重短缺,新增各种不同疾病种类。他说,根本解决方法已不是多种几棵树的问题,而是要进行根本性的能源革命。&&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85%亚马逊热带雨林毁灭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科学家近日通过研究证实,即便是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但由此引起的哪怕微小幅度的气温上升也会给亚马逊热带雨林带来毁灭性灾难。&
这一结论是由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MetOfficeHadleyCentre)的数位权威气候专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得出的。根据他们的研究,即便气温上升的幅度非常小,亚马逊热带雨林中近三分之一的树木也将消失。如果平均气温仅仅上升了2摄氏度,亚马逊热带雨林中20%至40%的林木将在未来一百年内消失。如果气温上升3摄氏度,亚马逊热带雨林将有75%的部分消失。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达到4摄氏度,那么85%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将不复存在。这是因为气温上升将导致森林蒸发活动加快,从而导致树木水量不足。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种情况最终会导致大量树木死亡。&
参与此次研究的专家维基&波普表示:&气候变暖给亚马逊雨林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预期。未来一百年内,这种影响决不能被人们所忽视。&另一位专家克里斯&琼斯表示:&毫无疑问,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都意味着一大片热带雨林的毁灭。&&
在上述研究结果公布之前,仍有部分专家认为,在气温上升3摄氏度之前,亚马逊热带雨林都不会因为气候变暖而遭受任何实质性影响。另一方面,一些专家认为,森林对于气候问题的反应相对缓慢,因此造成的实际影响难以察觉。&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皮特&考克斯教授表示:&从生态学上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热带雨林是全球气候的调节器,亚马孙的毁灭将永久改变这一切。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毫无疑问,极端气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专家表示,当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大约5度时,整个气候系统结构将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导致热带雨林年轻树木无法成熟。当老龄树木渐渐枯死时,造成的空缺便无法弥补。最终的结果就是,数百万公顷的热带雨林不复存在。而随着伐木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这一恶性循环将不断加剧。&&
地中海西部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持续变暖
根据从1900年到现在的连续关于海水温度和盐分的资料分析已经证实,地中海西部的海水呈现逐渐变暖的态势,并且变暖速度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加快。&
来自西班牙海洋研究所以及巴塞罗那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证实,地中海西部的海水在整个20世纪都在逐渐变暖。这一变暖现象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直至21世纪的近些年变得很显著。速度保持在每年千分之一左右。&
这项研究被刊登在《海洋系统期刊》上,介绍了自年这一时间序列里,地中海西部温度和盐分的状况。
此外,该研究还显示,地中海西部深层温度的增加与北半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以及大西洋吸收热量等密切相关。&
正因为如此,地中海西部成为全球气候大范围变化的一个有效指示信号。也正是这个原因,由西班牙海洋研究所以及巴塞罗那海洋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发的观测系统也成为了研究气候变化的坚实工具。&&
全球变暖:“触角”有多长
阿尔卑斯山向来是旅游者的天堂。冬天,这里白雪皑皑,冰川连绵,高耸入云的山坡是滑雪的最佳场所,也是冬季比赛的热门场地。然而现在,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大量融化,昔日的美景一去不复返,甚至还将导致意大利和瑞士的国界重新划分。全球变暖的&触角&真可谓长。&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阿尔卑斯山冰川的融化将导致意大利和瑞士重新划分边界。1941年,意大利和瑞士曾约定将冰山的山脊作为边界。而现在由于&边界&融化了,两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划定国界。意大利下议院议员弗兰克&纳杜克的助手透露,纳杜克在得到意大利外长弗拉蒂尼的授权后,正在起草一个草案,重新划分意大利与瑞士的边界。据称,该法案将于4月底生效。此外,意大利还可能与法国和奥地利进行类似的协商,对边界进行重估和修订。&
事实上,今天的情况很早以前就已露出端倪。早在2004年,瑞士自然科学院就曾宣布,瑞士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融化。在2002年至2003年观测期内,冰川长度损失最高达到152米,并且冰川质量损失严重。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大部分积雪的面积逐渐缩减,而全球海平面却在逐渐升高。2007年,美国科学家曾预言,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北极冰面自2100年起在夏季完全融化,那时北极将成为一片汪洋。&
其实,全球变暖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各类机构、媒体都在不断呼吁人们共同努力,抵御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导致了国界的重新划分,好在,由于改动仅涉及海拔4000米之上无人居住的山顶,不会影响到社区和城镇,也不会有家庭被迫改变国籍。但是全球变暖的&触角&显然不止那么长。假如我们不采取积极措施,谁也不知道下一次,全球变暖的&触角&伸向何方。&
地球生物钟出现紊乱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说,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地球一年中季节更替的时间有所提前,最冷及最热日子到来的日期现在几乎提前了两天。研究人员说,这一变化可能是全球变暖所致。&
在这一结论之前,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对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收集的1850年至2007年的温度数据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在1850年至1950年的100年间,地表气温呈现出简单、正常的变化模式&&&北半球每年最热的日子在7月21日前后。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时期全球平均温度开始上升),最热的日子却提前了1.7天。&
在出现这一变化的同时,冬夏季的最高气温也提高了,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因为冬季的温度比夏季升得快)。&
随着最热和最冷日子到来时间的变化,季节更替时间发生了相应变化。最近几年,科学家已注意到季节更替时间变化的其他迹象:一些鸟类提前迁徙;植物提前开花;山上的积雪提前融化。&
伯克利加州大学研究生亚历山大&斯泰恩及同事从季节更替时间变化和全球变暖的情况推断,人类引发的气候变化是上述变化背后最根本的诱因。但还不清楚到底是全球变暖的哪种效应推动了上述变化。&
该研究小组正在调查可能影响季节更替时间的其他因素,包括全球土壤变得更加干燥(这将促使地表在阳光下更加迅速地升温)和工业污染导致大气吸收的太阳能总量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喜马拉雅山的蝴蝶越飞越高
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发现,因为气候变化,喜马拉雅山的蝴蝶越飞越高,在过去15年,它们的栖息环境在海拔上提高了500米。&
据尼泊尔《喜马拉雅时报》报道,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北部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朗塘地区对阿波罗绢蝶和鼠兔进行了研究,这些动物对环境敏感,是全球变暖的预言者。结果发现,由于气候变化,昆虫和哺乳类动物在过去15年间都在向更高海拔移居。&
世界自然基金会调研小组成员、尼泊尔自然历史博物馆蝴蝶专家拜亚&卡纳尔说,&通常情况下,阿波罗绢蝶是在海拔3000米的地区出现,但在过去15年间,它已向上移了500米,而鼠兔则向上移居了100米。&&
研究还发现,蝴蝶的生命周期也出现了变化,以前,蝴蝶只在4月到10月、11月间出现,但现在即便是3月或12月,在朗塘地区也可发现多种科目的蝴蝶。&
尼泊尔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部负责人也认为,气候变化是蝴蝶等动物向高海拔迁移的原因。他说,&近些年来,尼泊尔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06摄氏度,加上乱砍滥伐、栖息地破坏、盲目工业化和不科学地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尼泊尔的生物多样性响起了警钟。&&&
蝴蝶——全球暖化无言的先兆
卡米尔&帕梅森(CamilleParmesan)通过研究蝴蝶来看全球暖化的影响,听起来有趣不是吗?她对大量蝴蝶的田野观察已经为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地球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在几个具有里程碑的研究中,她创造条件进行了一个大开眼界的研究,对大量动植物进行了跟踪研究。&
这一切还要从90年代早期说起,当时帕梅森还是研究生,愉悦的做着班蝶(Euphydryaseditha)饮食结构研究。她沉迷于大自然和蝴蝶的世界:&当开始进行这些研究时,我激情洋溢。&在野外观察班蝶时,帕梅森敏感的注意到这种蝴蝶数量的下降,并意识到班蝶对全球变暖十分敏感。&
班蝶不像知名蝴蝶种类&王蝶一样,属于迁徙类蝴蝶,它们世代聚集在特定的地方,大小不超过几个足球场。&这些蝴蝶一生所到达的地方不超过几百英尺,这个规模迷你的物种如此眷恋着居住的地方,如果气候变化影响生存环境,那么它们就会走向灭亡。&&
在四年半时间里,帕梅森从巴哈到班佛跟踪研究班蝶,这是北美洲班蝶的全部活动区域。她不断前往班蝶生活区域观察,寻找班蝶以及班蝶在寄主树木上留下的痕迹。&一年中有六个月,我住在帐篷里面。&&
这般辛苦的劳动有了收获,帕梅森的代表论文,1996年发表在英国学术期刊《自然》上,这是首次通过活生物来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最完整的研究。当帕梅森最初开始跟踪研究班蝶时,并不确定她能发现气候变化对班蝶的影响,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帕梅森发现在墨西哥和南加州,班蝶的数量减少了80%。&
帕梅森严谨仔细的研究清晰的证明,至少全球变暖已经影响了一种生物。她的成果激起了研究者研究全球变暖对其他动植物影响的狂潮,此外这一前沿尝试也将帕梅森推上发展新研究领域的中心位置。在随后的几年内,帕梅森扩展了其研究的侧重点,她现在是德克萨斯奥斯丁分校的生物学家,她说&当局需要了解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需要进一步扩展我们的研究。但是鲜有生物学家致力于这一领域,与当局进行沟通。&为此,帕梅森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帕梅森与经济学家格瑞&约艾(GaryYohe)合作,对1,700种生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大约有52%的野生动物受到全球暖化的影响。比如,生存环境从北部向纬度更高的地方转移,动物繁衍提前,多种植物开发季节提前。&
&很多生物都受到了影响,比很多生物学家所想象的还要普遍。&帕梅森与约艾的论文发表后,仍然成为生物学领域最常被引用的文章之一,被认为提出了十分有利的数据证明全球变暖对自然界的影响。帕梅森的最新研究集中关注阿尔卑斯山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她将研究为什么有些蝴蝶比其他种类的蝴蝶对全球暖化更敏感。她希望这一研究能帮助生物学家预计在接下来一百年内,哪些生物种类将是对环境最敏感的。&
她表示:&最新的研究清楚地证明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将面临大规模物种灭绝。我仍然希望我们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能使与此相关的工作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
全球变暖影响水循环 极端天气带来水资源新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吸引了人们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一个同样紧迫的问题&&地球上清洁淡水资源短缺现象正日益突出。在一些地区,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不仅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可能成为引发新的国际冲突的根源。正如为了争夺石油这种越来越稀缺的资源而引发战争一样,水资源的稀缺同样可能导致一些国家间发生摩擦。&
在整个20世纪,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全球水的消耗量上升了约7倍。从现在起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增加30亿,为此,需要增加80%的水资源供应才能满足需求。近年来,一些国家居民日常饮食中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比重有所增加,而生产1000克肉类的耗水量大概是1000克谷物的5倍。因此,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也增加了水资源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水文循环发生变化。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全球气候变化会对水资源产生哪些影响,但是,科学家们预计它可能导致诸如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现象更为频繁,从而给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世界银行联合其他一些国际机构共同发表的一份关于水资源状况的报告指出,目前,已有约20亿人口生活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而到2030年全球将有1/3的人口分布在水资源高度紧张的地区。报告预计,在未来20年内,全球范围内对水资源的需求将增加40%,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可能增加50%以上。&
为弥补未来水资源需求的巨大缺口,必须对水资源进行更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减少水资源需求或浪费,其中可行的政策措施包括: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减少粮食生产耗水量、提高城市供水管网和灌溉系统的效率、改善基础设施等。此外,政府部门实施鼓励节水的政策、调动私营部门和公众的积极性也很重要。&
农业生产是水资源消耗的大户,约占一些国家全部水资源消耗的70%。因此,农业领域节水潜力巨大。更好的农业灌溉系统,例如从漫灌发展到滴灌,能够减少大量的水资源消耗。&
森林砍伐以及土壤沙化导致集水层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水的供应。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强化森林和土壤保护,以及制定科学的地下水利用政策,也是有效管理水资源的重要方面。此外,废水处理,特别是城市污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也是增加可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总之,水资源短缺将是未来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面对水资源日益匮乏的形势,有关国家急需把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战略与发展计划结合起来,从而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联合国评出全球濒危旅游景点 气候变暖后将消失
联合国评选出全球濒危旅游景点。在分析导致景点状况恶化的各种原因时,专家们几乎一致将罪魁祸首指向全球变暖。气温偏高和变化无常的气候模式会引发不可预测的降水,导致冰山融化,令历史古迹受到腐蚀。据介绍,由于全球变暖,世界很多地方也许会在未来几年内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澳大利亚大堡礁(资料图片)&
第一名: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其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北部海岸,由2900个独立的珊瑚礁组成。世界上很多珊瑚礁正在遭受&漂白&,因为海藻会寄生在珊瑚里,只留下变白的躯壳。目前大堡礁也正遭受着程度较轻的褪色现象。据大堡礁海洋公园的权威人士推测,这个现象将会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逐渐加重。另外,五彩斑斓的珊瑚礁是由海水温度和化学成分达到一定平衡而形成的,升高的温度会招致珊瑚礁的灭顶之灾。一位研究气候变化的专家海森认为大堡礁是不可错过的旅游景色。他说:&这是眼睛的一场盛宴,你可以领略到难得一见的色彩和文理的多样性。被包裹在温热的海水中俯瞰到不远处就是众多海洋生物的集会,真是太美妙了。&&
第二名: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
海平面升高多少就是衡量气候变化程度的最敏锐角度。如果大块冰层融化,如果部分格陵兰岛和南极洲西岸融化,那么海平面的上升将是巨大的。虽然有人解释说,没有人知道这些冰层是否会完全融化,但至少在未来10年里,这还不会发生。但是,对于临近海岸的城市来说,例如新奥尔良,已经位于海平面以下,即使在近期,升高的水位也会给这里的游客和居民带来麻烦。&在未来几百年里,新奥尔良人的生活会很困难,除非我们建造大型建筑物挡住海水,否则该城市很难保存。在奥尔良向上看到拦住密西西比河的大堤,会使人很清醒。想想看,你站在海平面之下啊!&&
第三名: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洛基山国家公园 &
成群的甲虫正在啃食掉科罗拉多州的森林,将这些常绿植物变成成片的呈病态红色的坏死的树。这里的寒流会导致连续5夜零下30℃的低温。该公园的发言人凯尔&帕特森说,甲虫灾害正是&由于气候原因而演变成流行性灾害。&甲虫灾害覆盖了美国西部的所有山脉,但是位于丹佛西北部的洛基山国家公园内尤为突出。你在十年之内去那里游览,还有机会看到那些茂密、繁盛的大树。有些变红的树林看起来也算美丽,但是这种颜色并非松树的自然色。建议在夏天或初秋去,驾驶汽车一鼓作气开到12183英尺高的地方,或者冬天去,该公园的355英里徒步活动全年开放,可以穿雪鞋走路,并在附近滑雪。&
第四名: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冰川&
阿尔卑斯山脉比落基山脉的海拔低,这里的冰川和滑雪胜地更容易融化。一位澳大利亚的气候学家在接受《国家地理》采访时透露,阿尔卑斯山著名的冰山将在2030年到2050年间消失。一份2006年的报告也指出,冰川将在这个世纪末融化。阿尔卑斯山景色十分迷人,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被世人称为&大自然的宫殿&和&真正的地貌陈列馆&。这里还是冰雪运动的圣地,探险者的乐园。所以,在融化前,那些冰川的确值得一看。&
第五名: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
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中,采伐树木一直都是主要环境问题。当地居民和公司会砍下亚马逊的茂密森林,用来开辟农田、制造生物燃料。而气候变化会使得这种情况变得更糟。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著世界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昆虫、植物、鸟类及其他生物种类多达数百万种,其中许多科学上至今尚无记载,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来到这里,最好游览方式就是乘船,这样不会给岌岌可危的生态系统造成更大负担。&&
汽车对气温升高的长期影响或超过飞机
美国化学学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从长期看,驾车旅行对气温升高产生的影响要超过乘飞机旅行。&
研究人员分析对比了多种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气体对气温升高所产生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结果发现,在同等行程下,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要超过飞机,而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因此从长期看,汽车对全球气温升高所产生的影响要超过飞机。&
但从短期看,在行程相等的情况下,飞机对气温升高产生的影响要超过汽车,因为飞机在高空飞行,其排放的气体对臭氧和云层直接产生影响,不过这一影响比较短暂。&
这项研究由奥地利应用系统分析国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完成。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环境科学与技术》上。&
全球自然灾害频发联合国专家称人类作茧自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联合国统筹全世界环保工作的组织,2003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这是该机构在全球发展中国家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代表处。谈到气候变化的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经理蒋南青认为,人们经常将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联系在一起,但是事实上,气候变化导致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全球变暖。&
蒋南青:气候变化带来的效果,不一定是全球变暖。科学数据表明,它同时也会增加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因为现在气候从气象学上会有一些变化,从长期的趋势来说,它慢慢地、各个区域的局部气候会有变化。今年全球极端气候确实很多,有一些天文的、气象的,还有厄尔尼诺、大洋的环流这些都有发生。从整体统计学上的数据来看,近100年以来这些极端气候发生的次数是增加的趋势。&
联合国国际减灾署宾娜&德赛女士是《减少灾害全球评估报告》的项目负责人,她同样承认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极端气候带来的灾害在增加。&
宾娜&德赛:可以说灾害在全球范围内的升级不仅仅是从次数上说的,种类跨度也很大,洪水干旱、地质以及人为的灾害都有增加。不过根据我们获得的数据,灾害升级主要是由于覆盖面的增加。也就是说,一场灾害影响到的人口和财产比原来明显增加。&
德赛认为,虽然是自然灾害,但是这背后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是人类在作茧自缚。&
宾娜&德赛:与人类行为有关的自然灾害事件数量正在上升,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也引起了很多灾害。如果你仔细分析滑坡、洪水等灾害的情况就会发现,这些灾害多数都不仅仅是由于自然的变化,而是由于人为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破坏、滥用和错用土地。比如说,一个地区本来就是泛洪区,会有一些常规的洪水发生,不适合人类居住,却还有人要在那里定居。这样的现象严重加剧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
面对自然灾害,德赛认为,人类可以做到的就是防患于未然。&
宾娜&德赛:你已经提到了&准备&这个词,我想这就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关键词。我认为,我们应该为应对自然灾害做好两个准备。第一个是最根本的准备,尽量教育每一个人懂得爱护我们的大自然,这样才能阻止像乱砍滥伐这样的现象,从而防止灾害的发生。第二点,当然有一些特殊的自然灾害是没有办法减少或者阻止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应对。人们需对自然灾害有充足的了解,明白自己的居住地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灾害,并且针对这些灾害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政府可以因地制宜,为容易受灾的地区设计撤离方案。尤其是像中国的一些地区,他们的准备工作在不断地强化。&
蒋南青认为,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地区都已经深刻意识到了气候变化的严峻性,更多的人在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未来。&
从人类整个社会来看,大家也是在推动阻止碳排放,所以联合国也是来把升高的温度控制在2度以内。现在人类大家还是挺积极的,因为从一个长时间的、上万年的尺度来说,有些波动,像冰河纪,历史上都经历过,冷啊热啊这些周期的波动。光担忧也没用,采取一些行动才是最好、最积极的。因为毕竟生活在这个地球,就这一个地球。&&
现实版诺亚方舟耗资巨大 国际热核计划艰难前行
科学网消息,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已经让世界各国意识到了未来可能面临的灾难,而末日说的泛滥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据英国媒体报道,作为继国际空间站之后的全人类共同期盼的国际热核计划,终于在争吵声中继续进行,世界主要大国同意继续资助这一项目。&
国际热核计划主要是为验证全尺寸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可行性,其原理类似于太阳发光发热,即在上亿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的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科学网()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与目前的核电站不同,聚变反应堆从本质上讲不会发生泄漏,所以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和下一代核聚变反应堆不会发生重大事故。另外,它也不对环境和周围居民构成威胁。&
这一计划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计划,一旦实验成功,那么将会使人类彻底摆脱目前的能源危机,进行一个崭新的清洁能源的新时期。有人也将这项计划比作《2012》中的诺亚方舟,认为是拯救人类的最先进武器。&
虽然计划和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自1985年美、苏和欧洲开始筹划设计以来,经历了35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这项预期耗资100亿的项目,所需要的开支越来越庞大,使得世界各国有些不堪重负。目前总共有7方参与这个计划,包括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等33个国家,此前加拿大曾参与其中,但随后退出,其退出的原因也是因为它的耗资太过巨大,超出了加拿大的承受能力。&
与此同时的是,在实验过程中,这项计划也遭遇到了非常严重的困难,很多技术上的难题难以解决。一位热核科学家表示,在2020年之前这项实验可能无法启动,如果要想发电至少要等到2040年。这样的时间表,使得参与该计划的各国产生了犹豫。&
绿色和平组织的首席英国科学家道格拉斯说道:&我们对这项计划能否继续实施真的非常怀疑,但这项计划绝非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我们要想摆脱能源危机,摆脱对碳的需求,就必须将这项计划进行下去。&&
国际热核计划的技术部副部长大卫-坎贝尔说道:&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都希望有支付终结的那一天,但目前来看,它的继续进行的确需要更多的支持,而在未来,对我们的利好消息就是它将接管发电。&&
参与该项计划的7方进行了会谈,他们再度达成协议支持这项计划。对此,大卫-坎贝尔兴奋的表示:&到了秋天,一些关键性的建设工作将会启动,这真的令人非常期待。&&
国际热核反应堆建设在法国,反应堆高一百八七英尺,而重量是2.3万吨,是埃菲尔铁塔的3倍。&&
专家警告南非在未来年5内将面临水荒
据南非新闻联合社报道,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南非区执行官莫奈&杜&普莱西斯日前警告说,随着南非经济的不断发展,南非用水量逐年上升,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南非在未来5年内将面临水荒。&
普莱西斯在为一部环保书籍所撰写的前言中警告说,水的供应是影响南非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按照南非目前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到2015年时,南非将出现水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
普莱西斯呼吁南非的个人及公司机构改变用水习惯,节约用水,保护南非水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南非是世界上人工储水率最高的国家。所谓人工储水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用水资源总量中,人工储藏的水资源所占的比例。统计数据显示,南非可用水资源总量为480亿立方米,其中380亿立方米储存于水坝等人工修建的水利设施中,人工储水率达79%。这一数字说明,在南非可用水资源中来自河流、湖泊等自然水资源的比例十分有限,用水安全堪忧。&
据了解,当人工储水率超过60%,就有可能引起生态系统崩溃。由于水库中的水缺乏流动,会引起水体营养过剩,最终导致蓝藻过量繁殖,污染水源。科学家特别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加速这一现象,因此,如果不改变现状,南非用水安全将面临极大威胁。&
科学家认为 到本世纪中叶极端天气会很常见
近来,全球各地高温和洪水等极端事件频发。今年上半年,我国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全球已经进入气候急剧变化及地壳活动频繁期。&
格陵兰岛彼得曼冰川最近发生50年来最大的崩裂,产生了一座巨型冰山,美国众议院能源独立和全球变暖问题特别委员会甚至专门为此召开会议。结合俄罗斯的森林大火、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洪水以及前段时间全球不少地区的高温天气,人们或许要发出感慨:地球真的变暖了。&
不过,很多科学家指出,尽管有研究显示今年上半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上半年,但为上述事件贸然打上&全球变暖&所致的标签还缺乏依据。美国特拉华大学海洋学和工程学副教授安德烈亚斯&明肖指出,彼得曼冰川附近水域仅从2003年开始有观测记录,现在还不能说这次冰川崩裂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一些专家指出,现在惟一能确定的是格陵兰岛一直在融化,而且过去10多年里速度明显加快,并导致海平面上升。&
与此同时,英国气象局专家彼得&斯托特在《卫报》上撰文说,近来全球各地高温和洪水等极端事件频发的直接原因是大气活动异常。通常,来自印度一带的季风可以越过青藏高原直达北方,而今年北方的气流却一直推进到巴基斯坦,与季风相遇并导致严重降雨和洪水。俄罗斯高温引发严重火灾以及中国等国家的洪水,也都是这种大气异常的后果。&
毫无疑问,弄清楚大气活动异常的原因,以及冰川崩裂是格陵兰岛的&正常支出&还是由全球变暖或其他因素造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将有助于人们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行动。&
不过,尽管目前还不能将某一极端天气事件归因于气候变化,但许多研究人员确实担心全球大环境在发生变化,并对人类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曾参与编写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多份气候评估报告的斯托特说,观测数据表明,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正迅速上升,尽管现在还不能说常见,但到本世纪中叶很可能会成为常见现象。&&
全球变暖与石油开发导致太平洋海象大批死亡
从2007年开始,白令海峡一带有头海象因生存环境变化而死亡,是往年的2-3倍;全球变暖、石油开采影响到海象的栖息地安全,美国鱼类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必须在日之前作出是否将太平洋海象纳入受保护物种范围的决定。&
目前,美国鱼类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正在考察太平洋海象的生存状态,以便确定是否将其列为美国《濒危物种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ESA)中的受威胁物种名单。&
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太平洋地区海冰不断融化,严重影响到了太平洋海象的生存空间。目前,太平洋海象主要栖息在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这段区间的海冰上。海冰是对于海象生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当太平洋海象在找寻蛤和蚌类进行觅食的时候,海冰为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此外,由于幼海象不能长时间游泳,因此对于幼海象以及雌性太平洋海象来说, 浮冰也成为他们生活休息的场所。在冬季繁殖季节,海冰也是所有太平洋海象能够正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2007年,科学家在北极圈内发现数千头海象的尸体,死亡地点主要集中在白令海峡俄罗斯一侧。俄罗斯专家科奇涅夫称,在白令海峡俄罗斯一侧生活的约20万头海象中,有3000头到4000头海象因为生存环境变化而死亡,死亡数字是往年的2倍到3倍,其中很多是春季才出生的弱小海象。科奇涅夫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全球变暖&。&
专家说,肥硕的海象不能长时间不停歇地在海上漂游,它们要不时爬上海冰休息。但受夏季当地气温上升影响,北冰洋边缘的楚科奇海大片冰面融化,海象失去了休息场所,不得不大批涌上海岸线。有时数万头海象挤在一起,不少海象因拥挤和踩踏而死亡。&
此外,在阿拉斯加的楚克奇海(Chukchi Sea)海域进行的石油开发项目对太平洋海象来说也是一种威胁。目前,该海域是太平洋海象最为重要的觅食地区。不仅如此,楚克奇海海域也是美国境内极地熊的生活地域之一。而目前,美国境内仅有两种极地熊。&
2008年,布什政府批准将楚克奇海海域270万英亩的区域租赁给一家石油公司。如今,这块太平洋海象栖息地已经以拍卖形式被划归给了石油公司。石油开发活动将会加剧极地地域内海冰的融化速度,并且会增强全球变暖效应。&
关注此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表示,太平洋海象目前正在面临着来自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石油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双重威胁。&
实际上早在2008年2月,该中心就曾向美国鱼类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提出了申请,要求将太平洋海象列入受威胁物种名单。但是美国鱼类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并未受理该申请,于是该中心对管理局提起了法律诉讼,此举也迫使美国鱼类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不得不认真审视这份申请。&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丽贝卡&诺布林(Rebecca Noblin)认为,要想保护太平洋海象,将其纳入受威胁物种名单是一个必须的步骤。她表示:&《濒危物种法》是美国国内保护野生动物最为有效、约束力最强的法律。如果得到有效实行,太平洋海象就能在北极冰川融化的压力下得以生存。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采取措施来减少温室效应造成气温升高所带来的影响,不然太平洋海象仍然会受到严重威胁。&&&
将被大海淹没的城市威尼斯:不堪承受之美
假如有人说,到本世纪末,威尼斯将会被大海淹没,成为一座沉睡于海底的都市,你可能以为是危言耸听。在去威尼斯之前,我也把此预言看作是杞人忧天,不相信这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会由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骸&。直到走近她后,我才真实地感到,这座声名远播的水城确实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那天,灰蒙蒙的天空飘着细雨,湿漉漉的船只密密麻麻地挤在岸边。站在码头极目远望,威尼斯主岛就像一块巨大的珊瑚礁,浸泡在浩浩荡荡的海水里。进岛后,再向大海望去,高涨的潮水似乎顷刻间就要溢过堤坝,漫向孤立无依的城池。面对海水的冲击,人的视觉很难再保持平衡,&岌岌可危&一词顿时在脑际闪过。&
威尼斯的美景得益于水,威尼斯的风情离不开水。在主岛上游览,无论走到哪里,映入眼帘的都像是一幅幅充满诗意的水粉画:茫茫天幕下,飘洒着细雨;雨丝里,蜿蜒着窄窄的水巷;水巷边,拱跨着弯弯的小桥;小桥下,流淌着清清的河水,水面上,滑行着尖尖的贡多拉船&&&
水为威尼斯营造着欢乐,也给威尼斯带来了烦恼。据专家预测,全球在90年之后,将有11处美景从人类视线中消失,其中就包括威尼斯。由于大陆板块漂移、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地下水开采等诸多因素,威尼斯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下沉。在过去的100年内下沉了23厘米,再下沉23厘米只需要短短50年时间。威尼斯人生活的中心&&圣马可广场只高出警戒水位30厘米,每年有1/3的日子泡在水里。如此危局,仅靠筑堤固坝恐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威尼斯面临的困境已引起关注,科学家们也纷纷献策。为保护这座华美的水城,威尼斯人已经在采取一切可能奏效的措施。通过修堤、建闸和往地下注水来拯救古城。然而无论是&摩西&计划还是甘博拉蒂方案,成功的预期至少还要10年之久。资金预算不得而知,代价无疑是高昂的。&
威尼斯确实美。为她的美景所吸引,每年涌入主岛的人流络绎不绝。这座目前只有6万居民的水城,仅2007年游客人数就达2100万。但在威尼斯,维护&美&、承载&美&、拯救&美&成了当地政府的一道难题。现任市长马西莫&卡恰里说,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力支付包括修复建筑、填高地基、清理沟渠等方面的费用;由于所有物资都要靠船运进,这里的生活费用要比20公里外的莫利亚诺高出两倍。&
水多的地方,桥自然也多。威尼斯有500多座桥,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圣马可广场旁边运河上的叹息桥。这座桥,是古时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必经之路。囚犯在过桥时,一般会停下脚步,透过桥上的小窗看一眼美丽的街道,发出叹息,因此这座桥被称为叹息桥。站在叹息桥上,我仿佛听到圣马可大教堂传来的凄冷的晚钟声,面对浩瀚的泻湖,回望泪流满面的威尼斯,内心发出了另外一种叹息:奔流的海水滔滔不绝地与威尼斯&接吻&,为什么不能保佑她天长地久?&美于水而殇于水&,这也许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自然法则所起的作用吧。&
离岛时听人说,威尼斯有可能在2020年前后限制进岛游客的数量。到那时,必须提前申请并纳税,获准后才能买机票出发,并按照约定的时间排队进岛观光。如果这一消息属实,倒不失为替威尼斯减轻&美&之负重的一剂良方,也有利于这座古城长存人间。&&
也门恐成首个“无水国”保安持冲锋枪押送水车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也门恐怕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水资源被耗尽的国家。如果也门人口继续快速增长,也门首都萨那的水资源只够使用十年。这将导致部落冲突和出现大量移民。也门政府对此忧心匆匆,希望借助海水淡化技术获取饮用水,但是高昂的成本和漫长的时间可能远水解不了近渴。&
在也门的道路上,有一种车辆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那就是供水车。这种色彩艳丽但又有些破旧的车辆通常由持有冲锋枪的部落人员驾驶。在穿过崎岖的山路和荒芜的沙漠后,水车给也门人带去比汽油还有宝贵的物品。因为水管经常停水,所以也门人不得不寻找其它水源。但是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水车运来的饮用水,而一般人只能等待天降甘霖,或者依靠救济和实施犯罪活动。&
也门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水资源被使用完的国家。如果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自然能源的增幅,也门国内将爆发大量冲突和大规模的移民。也门政府和专家一致同意,如果按照现有的水资源消耗率,也门首都萨那的水井将在大约十年内枯竭。萨那现在拥有2百万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在也门国内,众多部落经常为争夺河道和沙漠河谷而展开激战。因为下雨的时候,这些干枯的河道将充满雨水。也门的人口增长率去年达到3.46%,是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水资源短缺导致也门内部动荡不安。&
一位叫做Hannan的也门女性称,只有相对富裕的居民才有能力在停水的时候买水喝。她说:&在情况好的时候,一周七天都有饮用水。但可能在下个星期,只有一两天有水。&当水管没水的时候,Hannan和她的丈夫每个星期需要支付9英镑购买水车提供的饮用水。但是他们两个人每个月的总收入只有60英镑,这意味着这个家庭每个月将一半的收入用于买水。Hannan说:&许多人没钱买水,只能依靠邻居的帮助。&&
在也门境内可使用的水资源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只有100或者2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水资源贫困线1000立方米的标准。首都萨那原先的地下水水位只有20米深,但现在已经增到200米。&
阿拉伯茶叶种植数量的增加是也门水短缺情况恶化的重要原因。种植茶叶消耗了40%的水源。为避免危机,也门政府正在考虑建设海水淡化厂。但是高昂的费用和漫长的时间无法解决燃眉之急。唯一的方法就是削减农业规模,从国外进口更多的食物。&&
撒哈拉不为人知的一面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一直以来,撒哈拉大沙漠给人的印象都是遍地黄沙、毫无生机。然而,日前有探险家深入到利比亚偏远的撒哈拉沙漠费赞地区,在这里诸多古代文明曾一度繁荣衰退。他们也为世人揭开了撒哈拉沙漠不为人知的一面。
图:在撒哈拉沙漠中心地区, 数千年前落下的雨水在Waw an Namus火山口附近形成了湖泊。Waw an Namus火山上次喷发的时候,受风力影响,黑色的火山灰呈圆形覆盖了这座火山周围12英里的范围内。
图:尽管有半个岩体埋藏在沙丘之中,沙岩露出来的部分还是比一辆卡车还要大(图中右下侧)。撒哈拉沙漠在雨季充沛的时期,热带雨水溶解了周围的岩石,创造出众多如钉子般的岩峰。
大卫&马丁利(David Mattingly)是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一位考古学家。他带领着一个名为沙漠迁居工程(Desert Migrations Project)的工作小组深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腹地。他们驾乘着四轮驱动车在沙漠内驰行,希望能够找到人类祖先的相关踪迹。在这次行动中,他们也为我们呈现了撒哈拉沙漠一个暂新的面貌。
费赞地区位于利比亚西南部,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地貌丰富,有沙海、旱谷、山脉、平原以及绿洲。每年这里的降水量基本不会超过1英寸,有些年份甚至滴水不降,但是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后500年的这段期间内,约有近10万人在此地繁衍生息,并且曾经也一度出现繁荣景象。不得不说,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奇迹。
马丁利表示:&中撒哈拉沙漠是地球表面上最干的区域,这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困难。&然而,他称自己早已被沙漠独特的景色所折服。马丁利表示:&我在利比亚工作了30年,从一开始我就被这里的景色所深深触动。&实际上,很多人在看到撒哈拉沙漠明亮的阳光以及一望无际的视野之后,就深深被其吸引住了。
休&克莱普腾(Hugh Clapperton)是一位苏格兰探险家,他在1822年至1825年的时候深入到了利比亚西南部的沙漠中。日,克莱普腾在沙漠中穿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垂死的女奴隶。这个女奴&被遗弃在路边,任其死亡。她的头部肿胀的很厉害,已经无法行走。&随后,克莱普腾发现这位女奴主人的仆人们都围在她的身旁,但他们什么也没做,这个女奴就这么死掉了。她刚死,那些仆人们就拿掉了她身上仅有的几块用于遮体的破布条,而她的尸体则被忘在沙漠中无人理睬。
撒哈拉沙漠到处都是沙子和石子,水源稀少。利比亚面积较大,达到175.9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德国四个国家的面积总和。该国600万人口当中,绝大部分几乎都居住在地中海海岸地区。利比亚95%的地域都是沙漠,沙丘地带占总面积的20%,然而整个国家却没有一条终年流动的河流。利比亚境内的撒哈拉沙漠保持着全球最高温度的记录136&F,但在冬天的夜晚气温却又极低。
利比亚费赞地区揭示了几千年来人类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历史。马丁利的探险小组曾达到一个被称为Ubari大沙海(Ubari Sand Sea)的地区。这里有许多如宝石般美丽的小型湖泊。由于湖底矿物质以及海藻的关系,有些湖泊呈现紫色、有些是橙色。这些湖泊显示,在古时候这里的地下水要比如今更加接近地面。很难想像,在距今20万年前降水量丰富的时候,在撒哈拉沙漠腹地曾出现过和英国Megafezzan湖面积一样大的湖泊。但是,这些地区一些古代沟渠显示,古代的时候在萨哈里沙漠中部地区也曾出现过这类湖泊。
图:受到不断变换方向风力的影响,Murzuq大沙海地区的地貌每年几乎都保持原样。中世纪时期,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车队就是靠这些地貌来确定方位的。
图:阿卡库斯山脉横跨整个费赞地区,整个山脉景色丰富,巨石、高耸的柱形岩石以及陡边平原形成了该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一些砂岩上,还刻有部分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岩石艺术以及雕刻品,有些作品的年限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
图:在阿卡库斯山脉(Akakus Mountains),强风使这个巨大的岩石上形成了一个拱门。干燥的气候迫使人类祖先撤离了撒哈拉沙漠,费赞地区的美景也鲜有人欣赏。
撒哈拉沙漠地区天气变化决定着人类的生活状况。在干旱时期,湖泊萎缩,植物也无法生长。等到湿润气候出现的时候,湖泊水流得到补充,面积再度扩大。这时,撒哈拉部分地区也会出现如热带地区般的景色。人类社区的活动情况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出现繁荣和衰败。雨季来临的时候,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干旱季节到来的时候,人类的活动也随之出现衰退或者消逝的状况。
人们是如何找到古时候地下水源的方位呢?沙漠迁居工程的团队成员凯文&怀特(Kevin White)和尼克&德雷克(Nick Drake)利用从太空中拍摄的雷达影像来确定古代河流和泉水流动后矿物质沉淀物的所在地,随后,他们就驾驶着路虎车开到这些地点。在这些地方,古人类学家罗伯特&弗雷(Robert Foley)以及玛塔(Marta Miraz&n)发现了一些石头工具、箭头、火堆、坟墓以及其它能够证明这些地方曾是人类聚居地的证据。
费赞地区最早的现代居民可追溯到距今13万年前,他们大都是猎人以及采集者。当时该地雨量丰富,整个地区景色同热带地区非常相似。然而,到了距今7万年前的时候,随着雨量逐渐减少,费赞地区的居民也逐渐移居。后来,雨季再次来临,人们也重新回到该地生活。这种不断的迁徙行为被称为&撒哈拉泵&,指居民随着气候的变化不断在北非地区迁入和迁出。在撒哈拉地区岩石上,人们留下了这座大沙漠曾经存在湿润气候的证据。雨量丰富的时候,诸如狮子、大象以及犀牛等动物都曾在此生活过。
在距今最近的一次雨季当中,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这次雨季发生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后来雨季再一次停止,湖泊干涸,土地逐渐沙化。但是这一次,人们留在了当地,并没有迁走。石头上留下的雕刻显示,人类已经完成了从打猎到圈养家畜的转变。随后,人们开始建造城镇,逐渐发展农业,并且形成了葛拉玛提亚文明(Garamantian civilization)。
图:黑色和白色的石头相间搭配,搭建成了一座牧人的坟墓。这个牧人死于距今5000年至3000年这段期间。随着雨季减少,费赞地区的居民逐渐移居到沙漠中其它绿洲居住。
图:从空中俯瞰Ubari大沙海地区的Umm al Maa湖。在Ubari大沙海地区,有十来个像Umm al Maa湖这样的湖泊。
图:湖中的海藻为了适应湖水含盐量高的环境,变成了血红色,这也使Ubari大沙海地区的这个湖泊呈现出血红色。湖中的水源来自于古时降水后所形成的地下水含水层。植物吸收地下淡水后,会将水份蒸发到空中,所剩的地下水含盐量会更高。
葛拉玛提亚人最繁荣的时候,当时撒哈拉地区的气候已经和现在相差无几。一直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葛拉玛提亚人是沙漠中的流浪民族,但是根据从他们的首都葛拉玛市挖掘出来的文物以及马丁利团队所做的研究来看,葛拉玛提亚人实际上是靠绿洲农业来生存的民族。他们建造了复杂的灌溉系统,并且能够种植小麦、大麦、高粱、以及橄榄等农作物以及食用植物。他们还挖掘了地下沟渠,引入地下水并且引导到田地中。如今,考古学家们仍然能够探测到这其中一部分总长达到600英里的地下沟渠。据悉,葛拉玛提亚人建设的灌溉系统良好运行了数百年,但随后,在雨季储存的地下水开始挥发消失,葛拉玛提亚文明也因此消逝。
从第一眼上看,撒哈拉沙漠看起来如同一座屏障,把整个非洲分割成两部分。但是对于已经在利比亚繁衍生息了数千年的民族来说,撒哈拉沙漠更像是一条走廊。黄金、象牙以及奴隶可以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运到非洲北部,而橄榄油、白酒、玻璃以及其它商品从地中海地区被运到非洲南部。这种贸易方式一直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固定印象:蜿蜒的车队穿越高大的沙丘,将人们需要的货物运抵目的地。
撒哈拉走廊也可能是人类祖先穿越大陆东部,在全球各地繁衍生息所经过的途径之一。学者们一直认为,早期人类从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区进入欧亚大陆的时候,所走的路线要么是沿着尼罗河,要么就是穿越了西奈半岛或者是红海,才进入欧亚大陆。但是现在又有了一种新的观点:费赞地区可能是一些人类祖先进入地中海海岸长途迁徙过程中所经过的走廊之一。这些人又从地中海出发穿越了西奈半岛,最终达到了欧亚大陆。
马丁利表示,自己喜欢考古学的原因在于&它能够追本溯源,如实反映历史的演化过程&。葛拉玛提亚文明消逝1500年之后,利比亚政府正投资建造大人工河 (Great Man-Made River),希望这条人工河能够让撒哈拉沙漠重现生机。据悉,利比亚大人工河输水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输水管线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的远距离输水工程,它把撒哈拉沙漠丰富的地下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北部地中海沿岸人口密集区。之前,调查曾发现在利比亚南部广阔的沙漠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为了开发利用沙漠地下水,利比亚从1984年起,在撒哈拉沙漠水源地布置深井群,打井取水,将水用内径1.6米至4.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管输送到沿海人烟稠密的大城市,输送距离长达1500公里。不过,据估计,这项工程预期使用寿命只有50年至100年。
235699人关注
235699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rake labry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