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广告中把球夹起来跳起来太阳绕银河系转一圈圈再踢是什么踢法,叫什么名字

[转载]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nbs
原文地址:作者:
(整理者言:拜师学太极,很有收益,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把平时师傅讲述太极的点滴要领,默记于心,每日记录,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后加以整理,形成以下太极精髓。为太极爱好者,习练太极时不走偏,提供参考。对我师傅这样的太极高人,我真的肃然起敬。让我们向这一武者施一大礼吧。)
以下为要领(徐玉国传授):
*太极拳以养身为主,兼养身、技击、防身于一体的内家拳法。技击仍是太极拳的灵魂。一般35岁过后,都以养身为主。练习太极拳,要心静,忌浮躁,名与利上顺其自然不强求,目的是让自己身体康健,心理平静自然,健康快乐地生活、工作。太极拳的进步不是看能打败几个人,而是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一天天好起来,心情是不是越来越舒畅、开心,日子是不是一天过得比一天快乐。太极拳只传有德之人,心术不正,目的走偏之人不传。学习太极拳要谦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越学越觉得水平低,还有更多的需要学,不做坎井之蛙,方能进步快。
太极拳内功实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神、意、气”内三合。太极拳的物质基础是精,气,神。太极拳内功的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
*&&要气气归根,根在丹田,这是修炼太极内功的要决。
*&&抓住丹田练内功就是以心为主,开合,收放,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是主动,则气出丹田,运行四肢,想合是主静则气由四稍归合丹田,前进时气由命门涌向肚脐,后退时则相反,气由肚脐引至命门。左旋时丹田左转,气沿带脉左转,相反一样。中定是,上中下三丹田中气一线。
*&&求学太极内功时动作宜慢,不宜快,慢练能养气,所以练功要从无极始缓慢而动至收功时默默停止。心静慢练方能引动内气于体内缓缓而行,使意气相合,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达至物我两忘之境。
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身体分阴阳。对着太阳一面为阳面,背着太阳一面为阴面。走大小周天时,阴升阳降。
*在练习拳架中,低桩利于拉筋骨,不利于力量下到脚跟,中、高桩利于力量下沉到脚跟和走内劲。低、中、高桩要轮流打,才利于提高。(记)
*功夫高不高,要看丹田圈子画得小不小,圈子画得越大,内劲越发稀散,功夫层次低;圈子画得越小,内劲越发紧密,功夫层次逐渐提高;到了一定程度,走内劲时圈子越画越小,外形上根本看不出来,全是内缠丝,这就是叫“无形无象,无招无式,无处不太极”。()。
*练习中,先拉筋,开骨,尽最大限度放松,放松是无止境的,在放松中逐步整合全身力量,形成整体并让内气充盈,全身形成轮胎胶一样的韧性和弹力。(记)
*在走拳架中,下半身力量沉到脚跟,上半身以脊椎为支撑力量上领,上下形成对拉劲,全身肌肉自然下沉,整个拳架要舒展、大方、圆活,不僵滞,肢体不卷曲。(近期打中、高架)记)
*&&走周天之法:全身放松,放松的意念从白会开始过天目过人中经仁脉至丹田再从双腿阳面降至脚背过脚指缝达涌泉,再从涌泉开始(此时配合逆式呼吸)从涌泉吸气,经内踝过双腿阴面达会阴,入丹田,再由丹田顶命门由尾闾过长强经督脉(脊椎)达白会(此时开始呼出吸入之气))过天目经人中穿过胸腹隔膜肌(仁脉)到丹田(此时丹田如一松软的球),再将丹田之气从股根开始排出,经双腿阳面降至脚背达涌泉。全身重量在脚跟上,身体轻灵沉稳。整个过程的呼吸为逆式呼吸。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才是至关重要的。
*&&拳架动作千变万化,内劲方法始终如一。
* 当身体某处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之上之下或者周围。让紧张处逐渐缩小到全松。
* 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五脏六腑)、脚心空。人就像几筋挂起的。要求通、透、空。
* 「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张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又如腹腔盛着水,左右鼓荡下沉。松后,体内各处留出空隙,要让内气充盈贯满并向四周膨胀,觉得力大无穷,想打出暴发力。在外形上,“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要松松的向上升。同时要做到下盘石(象石头一样稳)、中盘活、上盘空。
*&&头部放松。头分三节,天目以上为梢节,天目至人中为中节,人中以下为根节。各节要象转动丹田一样反复转动,意念里面有一串佛珠在螺旋转动,又好象佛珠在大脑里扫描一样。转动时觉得大脑向外膨胀和向上下拉长。转到一定时候觉得天灵盖也在跟着转动。身体躯干亦分三节,胸部以上为梢节,胸至丹田为中节,丹田以下为下节。四肢亦同,靠身体部分为根节,依次中节、梢节。转动放松方法同头部。丹田亦分三处:上丹田在头额,中丹田在心窝,下丹田在肚脐下寸许。站无极桩时根据功力可分别守三处丹田。随着理解的提高,逐步达到丹田随意走,无处不丹田。
* 丢、顶释疑。丢者,力之不极,顶者,力之为过也。
* 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太极的发力,先是对拉力,逐步到由丹田发出的弹抖力。采挒肘靠,力源于此。
*&&太极的基本功是基础,松是无止境的,要永远习练,渐入佳境。有意练柔,无意成刚。极柔而后极坚钢,极虚而后极实灵。
*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跨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 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 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 结束。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顶;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成瓦棱掌。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细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如打青龙入水,前拳后肘,弹抖劲从左拳瞬间发出过左臂传至右臂到右拳,拳要空心。青龙出水的打法一样,只是右拳空心向上,也可打出肩、肘、拳三节的力。
* 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膨胀开。
* 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体四周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又称气场,磁场)。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两条手放松,就象两根丝瓜挂在肩上,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整个水的流动亦如里面有一串佛珠,沿奇筋八脉螺旋前行,最后回到丹田。
松胯,顶膝全用身体自然之力,上身与下身以丹田为界,臀部两边自然开合,让髋关节一并开合对折。左顶膝时,上身左下沉与下身右对折形成自然折叠,顶膝不用外力,全凭身体重量形成之力,顶膝到位自然反弹让身体复原。右顶膝方法一样。每天左右各二十下,时间一长力量自然形成。整个过程以脊椎为轴,不丢不顶,让内气充盈贯到尾闾,丹田、命门、长强、会阴四穴内形成一个松软鼓胀的球,全身重量松松地坐在丹田上。左右里合腿的踢法与左右顶膝的方法一样,必须注意的是,腿自然弯曲,踢腿高不过腰,以免犯顶,内气贯到整个腿上,松松的踢,踢到位后自然反弹让身体复原。左右外摆腿的踢法与里合腿方法一样,不同的是身体要正,上下不折叠,保持中正安舒,也要以脊椎为轴,松松地外摆。检验是否放松,就是在整个过程中,体内关节是否咕噜作响。
*&&气沉丹田,贯到涌泉,运到四肢,用在一点。
太极的靠,分双肩前后靠,背靠、胸靠,头靠,左右腰靠,臀靠,垮靠,全身无处不靠。靠的发力,聚积全身自然之力于丹田,再将丹田之力瞬间弹抖发至着力点。
*&&冬至前后认真练拳,功力增加快。天地开泰之日,每年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九月初九,冬至,夏至;天地交合之日是,每月的初一、初三、十三、十五;阴阳生化之时是,子时,午时,卯时,酉时,练功的最佳时间。
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肩、腕、肘。
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身体外侧为外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内摆动,且与地面垂直。也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跨、扩膝,放松垮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并转动灵活。
无论是站桩还是走拳架,两脚跟象两个圆形的球,如树桩扎在地上并灵活转动,脚掌如根系,从四面八方牢牢抓住,这样拳架方能灵活且沉稳。
*&&做弓步走拳架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跨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整个过程务必做到“裆走后下弧”,力量从一只脚的脚跟逐步过渡到胫腿,大腿,过会阴,经丹田,至另一只脚的大腿再逐步到脚跟。过会阴时,会阴像坠一重物。总之要走出下弧状。
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灵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这就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道理。
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笔直地转,不能在转的同时,上身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或倾斜。整个脊椎要象一根树干插入地上,不偏不倚。在走拳架时,为了保持身形端正,白会穴、会阴穴在一条垂线上,两涌泉穴在一条直线上,垂线和直线相交成直角,全身放松,身形自然端正沉稳。内劲催外形。
练拳架时两脚虚实的变换。如虚步变弓步或弓步变虚步,不应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交给另一只脚。正确的做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注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种意念的抽水和注水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同时“裆走后下弧”,意念水里面有一串佛珠随着水的流动螺旋前行,逐步练成太极的螺旋劲。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能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同时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假如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
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加快和加强。形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快如闪电。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进行「意想」时,要精力集中,无杂念。此外,在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才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按上述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如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当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的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所以,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部份的动力来源。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皆源于此。地面反弹力传递经过的路线中,有未松开的地方,反弹力的传递便在未松开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练拳架时,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连绵不断,不停滞。这就是通常说的“不断劲”。
* 如何练好太极拳架,要领是:“两手春风拂杨柳,双脚犹如踩浮舟,
南屏晚钟悬百会,静听宏音扬全球。”意思是:两手不但要像杨柳那样随风飘柔,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被春风吹动的,是被动的,春风是“意”。双脚不要踩死,要有腾挪之势,好像在船上,即拳谱所说“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第三句讲的是身形,要正,像口悬挂在寺庙里的铜钟,发散着声波。而自己心要静,意要随,不要想打人,不执着追求什么,随宏伟的音波散向太空。()
打拳体会“毛驴拉磨”:“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打太极拳与拳击、摔跤不同,腰不能用力。如果腰用力,腰带手,腰就僵了,错。“毛驴拉磨”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具体练法,这里的“毛驴”就是“意”。()
* 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像,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练到一定时候,不要刻意想起走劲,放松慢慢打,忘掉所学一切,自然产生动作,周天之劲如果走不上白会穴,就不勉强,勉强反而僵硬,放松反而容易上去。忘记一切打了一段时间后,再恢复意念,这时情况又会不一样,会清晰明朗一些,如此反复,会更清晰,更空灵,逐步提高。()
*以脚跟为丹田,能用脚跟带领全身更好,不能用脚跟就用丹田、腰跨带全身运动。(记)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永远提不高,越练越偏,就是有些人自己认为现在可以了,不求进取。这是大忌。(记)
*今年以来,师傅就专门说了我8个字,一是说我打拳“倦起倦起的”,结果是我不理解下身下沉上身上领的道理,不中正,过份强调松,结果身如稻草,不好看,对于提高太极功力也不起作用。二是拳架看起“粑浓希带的”(软稀稀松垮垮的意思),结果是我内劲没贯足,没有理解“形、意、气内三合”之间的关系,我通过理解,做到“以意领形,以气运身”,毛病纠正了,对太极的理解又有提高。往往教学就那么几个字。而后就是自己的理解了。()
*年初师傅说,太极练了一些时间,又要回过头来反复练习基本功,忘记所学一切,从头开始,理解又会不一样。特别是站无极桩、走太极步,对于练习下盘功夫很有帮助,“上练三分下练七,功夫练在下盘上”,这样桩子才稳,如果桩子不稳,一切都是徒劳。丹田功要在全身任何一个部位万向内缠,尽量打通身体各个部位并胀满内气。这样,正常状态放松时气血通畅,身心舒坦,走劲时内气鼓荡,力贯千钧。()
*套路栋与栋之间,有一个落点定式,必须表现出来,一来架式分明而优美,动作不含糊,二来利于蓄劲蓄势,便于动作转换。落点定式,要求丹田之气从命门贯到尾闾,尾闾内敛象一根柱子支撑到地上,拳架四平八稳。()
*练套路初期,太极拳基本功法每天坚持系统练一遍或者一周练三遍,老架一路每天坚持练四遍,练上半年以后,就以一路的拳架为主,每天至少打上五至十遍,练习一段时间后,感觉又会不一样,全身筋骨的放松和下盘稳劲会上一个层次。()
*师傅说:练太极拳不要完全照抄照搬理论和名师的架式,不一定严格注重外型,什么“三阴三阳”,“筋络穴位”,谁分得那么细?要从整体上去练习把握,要把老架一路这套万拳之母拳打得滚爪烂熟,功到自然成,到时什么都有了。()
*练拳中什么都不要想,不要急于求成,放松慢慢地打,心理想着师傅打拳的样子,体会师傅打拳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和整个套路的起存转合,在提高上很有帮助。()
*陈式太极拳,在动作招式上,因习练者的体型、身高、臂展的区别,无法做到众多习练者集体打拳时的动作整体一致,打出来的风格各具特色,这是客观必然,但内劲走法是一致的,这点必须认识到位。在不脱离老架一路这套母拳风格的前提下,打出自己的特色。()
*老架一路打了一年以后,就要坚持每天打10遍,早晚各连续打五遍,中途不间断,更有利于拉筋开骨,也就是站“活桩”,坚持一段时间后,体会又不一样。全身会松得更快,内气会更充盈,腰更为有劲。()
*今天师傅看了我老架一路的套路,说了两句话:一是走内劲“故意做作”(即刻意,不自然);二是不要刻意走某些劲,放松自然地打,不要想到自己在打拳,是在享受太极,随着练拳遍数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会自然产生。我照此做了,感觉练套路比原来轻松许多,内劲的通路比原先还要明晰一些。老架一路连续打五遍,只出微汗,毫不觉累,反而轻松愉快。()
*触地反弹:我问师傅“触地反弹”如何练习?师傅先看了一眼我的头,再看了一眼我的丹田,说了一句“头掉到丹田里了”。我恍然大悟,试着在放松状态下瞬间意念头落丹田,结果一个力突然下到脚跟,脚跟触地刹那又一个力向上过脊柱直冲白会,感觉很好。()
*无极桩:头顶白会之发如束一长辫上拉于屋梁,双肩自然下沉,深吸一口气后徐徐呼出,达到自然含胸,胸腔内气充满让胸腔前后鼓胀,达到颈椎、胸椎笔直,腹腔内气充盈,尾闾内敛,腰椎自然直立,尾闾末稍如坠一重物,头顶白会之束发上拉于屋梁,形成上下对拉力,把整个脊柱拉直。全身肌肉自然下坠,双手自然下垂,双膝自然微曲,圆裆,髋关节放松,双脚掌平贴于地,力量下到脚跟。此桩功站到一定时候,始觉双脚跟发烫,如站在烧热的铁板上,随时间推移,发热从脚掌两边过渡到脚趾,到整个脚掌,最后到整个髁关节以下全发烫,如站在蒸气锅上,热能源源不断供给全身。()
*走拳架时,去掉多余的柔力,让劲棚起来;感觉在水或空气中打拳,全身要有水或空气的阻力感沉重感;肩不能挂力,放松下来;要逐步体会老架一路的拳理拳法和各动作的养身技击作用。()
*体太极之阴阳,养浩然之正气,运缠丝之圆活,化虚实之刚柔,悟屈伸之开合,得哲理之妙用,顺自然之规律,具万物之和谐。()
*师傅要求我走拳架时“肩肘不能挂力”。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沉肩坠肘”,如何做到?首先必须练好下盘功夫。如何练好下盘功夫?就是要按要求全身放松,多站无极桩,多打拳架,反复站,反复打,千百遍的站,千百遍的打,功到自然成。肩肘放松的意念是:双肩就象担着两幅磨盘,背脊笔直就象一根木棍支撑着肩上横担着的磨盘。双肘尖系坠着两个秤砣,双肩双肘沉沉的,这时的拳架才沉、才稳、才活、才自然、才能走出螺旋劲,初步达到太极拳去掉本力,化掉僵劲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点:必须下盘要稳,上身才能放松,上身放松心(意)气才能降到丹田乃至脚跟,拳架才到达到“下石、中活、上空”的要求,到时真正体会到“飘”感觉。()
*如何练成太极拳?时间不到功力到了也不行,犯僵劲,不自然。时间到了功力没到也不行,无功不成太极拳。只有时间和功力皆到,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羽化登仙”的意境。()
*初入武门先站桩【真】,
继而练手看门房【正】,
三十六势轮番变【诚】,
三回九转始登堂【仁】
有形练到三合一【义】,
无为悟出九曲刚【礼】,
伸缩开合随机变【智】,
自在逍遥天地宽【信】。
&&&&站桩练习是基础的东西是调整自己骨架的有效方法,太极拳练习无非是桩与桩转换而已!站桩练习会产生什么效果算对,这里我举个例子介绍一下:
&&&&在我们洗澡的时候自己都一丝不挂,应该可以看出自己,没有一块肌肉是紧的,自己可以摸得到。把毛巾放在水里浸湿一下,然后用手提好稳定不要紧张,自然放松,再感受腰的一转动,再刹车,如果毛巾能有清脆的声音,就对了。站桩又叫练习太极身法。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太极拳必须面对面教学,才能有所得,功夫不是讨论出来的而是磨练出来的。太极拳练习有一个教学原则:桩功不熟练(一年级),不讲架,架子不整(三年级),不讲招,招法不顺(六年级),不讲劲,劲路不通(八年级),不讲功!因为讲了也是白讲!!!!
&&&&建议朋友们:多练才能多得,好好尊重自己的师傅!
&&&&桩功不熟练(一年级),不问架,架子不整(三年级),不问招,招法不顺(五年级),不问劲,劲路不通(七年级),不问功,功夫不纯(九年级),不问法!
任何一个好老师都不缺少眼力!师傅一定看得到你的进步,什么时候应该给你什么,自然就给你了!除非老师自己滥竽充数另当别论!
&&&如果没有师傅,想真正练好太极拳如同水中捞月。这是我练习的一点经验!想继承传统,必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持之以恒!切记不要好高骛远,贪多图快,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作为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拳身法应该熟练掌握!不但应该在技术上符合要求,而且心态也要适合这些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
&&&&在练习拳架时,用同样的意念关照自己身上每一个点。
&&&&在身体外形上保持:头正、肩平、腰直、溜臀、圆裆、叠胯、屈膝、折踝、展指、舒掌;
&&&&在身体内象中保持:百会虚领、两眼平视、表情自然、舌舐上腭、唇贴齿合、下腭微收、哑门后开、松肩垂肘、宽胸送背、命门后开、骶骨前翘、会阴下沉、小腹充实、呼吸自然、脚分虚实、意守涌泉。
&&&&用同样的意念关照自己身上每一个点。这里隐藏着一个“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在身体外形上保持:头正、肩平、腰直----是要求我们公正无畏!
溜臀、圆裆、叠胯、屈膝、折踝、展指、舒掌---是要我们控制好自己!
命门后开、骶骨前翘、会阴下沉、小腹充实、呼吸自然、是要求自己夹着尾巴做人!
我们从踏踏实实的练习当中去体会,将会感觉出更多的道理!
其实所有这些都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有谬误望大家斧正!
&&多练三心归一法,定得乾坤一体功!它的意思是:多按照练习三心归一的方法练习,到清静稳定的时候才能得到阴阳一体的功夫。人有三心二意,一般人是从做人角度理解:没有专心,情绪不稳定!
这里的解释应该更具体一些。
每个人都有三心二意:这三心是贪心,忠心,脏心。和有意、无意。人同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意无意,无意既入自然。
这三心于身在上中下,下面一个一个剖析它们。
&&&这上心既大脑也就是上丹田,它是产生贪得心主体,它一刻都不能清静,一会想这里一会想那里,一般人控制不了,明显表现是头往前凑,我们在练习时就是练控制它,将它往后拉,把顶悬起,归到中定线上去,保持清静状态。这叫锁心猿。
&&&这上心的真实位置在哑门穴同山根穴的连线中点。最明显的反应是头往前凑或者往后仰,都不利于气顺,最合适的状态就是我们打饱嗝时的状态(下巴往里略收,眼睛平视)。
&&&这中心在大椎穴同膻中穴中点,这中心既为中丹田,它最老实,最任劳任怨!它本来是在中定线上的,但是,有时候因为自己过于好表现把胸脯挺起来,它就往前跑,又往往自己过于谦恭而往后跑!不管往前往后都会增加中丹田的负担,因此我们在练习时练的就是保持它在中定线的位置!让它保持在最轻松的状态。
&&&下心既下丹田,在命门穴和气海穴的连线中点,下丹田是力量的源泉,是人体的结构的中心,它里面都是大便,或者恶露,因此我说它是脏心。恶念常常从此而生。在男子身体里下丹田的位置是消化吸收系统,是产生力量的主体。在女子身体里,是子宫的顶部,是生殖孕育的主体。
&&&因为是脏心,这个心常常往后移动,在往后时自己常常看不到于是尾巴翘往往会起来,在矛盾中挣扎!因此,我们练习的时候练的是把它收敛好!收敛好了尾巴也就不翘了!一收敛它就到中定线上了!
&&&我们在练习过程中这三心搞定了,都在我们自己的中正线上,于是接着对二意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了。
&&&在前面的认识里,我们是强调三心归中线,但是一般情况下,要它们很老实地就位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自己最难调服的就是这些东西。
&&&有一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常人好径多因贪,心猿意马为利忙,元神不安东西走、精舍飘摇阴阳伤。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有意到无意的练习帮助自己寻找中正清静的状态!
&&&在自己心猿意马,元神不安,精气难盈的阶段里,我们先有意识地强迫自己按照要求去做。
&&&在自己身上设定好一根线,将百会穴和会阴穴联好,当自己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下的时候,中心就已经在这根线上,只是要求自己不要做作,保持自然稳定的状态就可以,因为中心它本来就任劳任怨,你只要不增加他的负担就好,中心定神必安。
&&&上心是贪心的主体。因为它常常不知不觉地往前伸,一刻不停地胡思乱想,所以只要自己适当往后移,让它平静下来即可!控制好上心的状态,上心静气必顺。
&&&下心是脏心是恶念的主体,恶念生常常背人往往朝后跑,常常伴随专横跋扈同行!就象屁股翘伴随挺胸一样!因此,自己在练习的时候,尽量将它收敛起来,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退化的尾巴想象着夹起来,尾巴尖去找鼻尖,下心收精必盈。
&&&有意识的强迫自己按照要求练习,在儒家学说就是所谓的格物阶段,一段时间以后,自己便逐步适应了中定清静的状态,当自己适应了中定清静的状态后,即意味着格物阶段的结束。于是,便不需要有意识的强迫自己了,自己也会一直保持中定清静的状态,这样自己就产生了无意的中定清静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状态。
&&&这就是所谓的三心归一法,熟练之后,便是天人合一的状态。进一步练习即为乾坤一体的功夫!
稳控贪心气必顺,忠心不累得神安,脏心收敛精力旺,身强体健天地宽。
&&&看过前面的文字后如果能给朋友以启发,当是目的,胡说八道之处还望包涵!最后用一副对联作为结尾:常人好径层次径,大道无门处处门!共勉。
田地金玉有尽
此道世世无穷
三回九转归一
万变不离一心 (日)
*涌泉涌泉,接地连天,位于脚底,虚空一点。
十趾铺地,荡漾回旋,进如载舟,退可翻船!
式起涌泉,动由势变,命自主宰,阴阳循源。
源头腰际,势势同根,虚领百会,实守涌泉!( 日)
*“气沉丹田”与“气宜鼓荡”:“丹田”是道家的一个名词,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是中医经脉学中的气海、所处的位置在肚脐(神阙穴)下面有关元穴、气海穴。所谓“气海”、顾名思义,就是气汇聚的地方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所说的内气,或者叫中气。气和血,在中医认为气是存在的认为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的。中医理论讲“气是气血之帅”,没有气,血就不能运行;又说“血是气之府”,没有血气也就没有依存之地。所以,气和血二者谁也离不开谁。
&&&&中国传统武术引进中医理论,讲究内气;又引进道家学说,讲究丹田修炼。太极拳更是依据中医理论,提出了”气沉丹田”的要求。“气沉丹田”就是内气向气海这个地方汇聚.具体做法是利用深呼吸引导内气向下行走,加强气海的充盈感觉,加强下盘的稳固。当然.呼吸之气是不可能达到丹田的,但是.在深呼吸时,横膈膜上下移动幅度加大,会产生气下沉的感觉。这就叫”外气引动内气”,也就是用呼吸之气引动真气。
&&&&太极拳不仅要求“气沉丹田”,还要求”气宜鼓荡”。所谓鼓荡,就是吸气时,内气贴于命门穴,使内气沿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任脉下落,汇聚丹田。这样.随着呼吸,就有内气鼓荡的感觉。荡.就是荡漾一一内气要向四肢百骸荡漾开去,无微不到。做到“气沉丹田”和“气宜鼓荡”,对健身技击而言,都是有好处的。
&&&&从实践来看,中国的传统武术.比如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没有一个不讲究“气沉丹田”的。经过这种“气沉丹田”的长久训练,练习者会出现小腹如鼓,伸缩鼓荡,柔软而富有弹性.跟常人的腹部是不一样的。另外,太极拳论还提出了“气贴脊背”,久练太极拳的人也是有这种感觉的。这些都说明,内气通过锻炼,是会更加旺盛的。内气充沛.血液运行也就旺盛。内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到”,则能促使血液周流全身,使微循环更加畅通。这样,人的身体就会更加健康。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脸色就苍白暗淡;气血旺盛,面色就红润。另外,人说话的声音也能反映出中气是否充足人体自然就是健康的;说话声音底气不足,内气不足,人体也就是虚弱。我们从中国的京剧艺术中,也可以看出丹田内气的作用唱戏的演员,也是讲究丹田发声的。所以,从中国武术、中医、戏剧来看,都是讲究丹田之气的。
 这中“气沉丹田”“气宜鼓荡”的练习仿佛对技击来说,也是有好处的。比如太极拳,它并不仅仅是一种肢体运动,而是要将内在的意、气、神和和外在形体动作结合起来,因此,内气在拳术中就起到了极大的以内催外的作用太极拳在发劲时,一定要用丹田内气喷发出,发出,哼,哈的声音,这样才能以内催外,加大击打力度,这就叫“以气催力”,这里的气,就是丹田内气。中国武术中的许多拳种在发力时,都要求“丹田发力”.以气催力,比如心意拳也是这样发力,发力时发出“咦”的声音。另外,战士在冲锋的时候.也都是发出呼喊.这也是发出丹田之气,能增大力量,壮大声势。
&&&&总之,从实践上看,中医的丹田内气之说是有科学道理的。因此,武术讲要“抓住丹田练内功”。而从道家修炼的角度看.更注重丹田内气的修炼。无论从养生角度.还是从技击角度看.中国武术.特别是太极拳,都讲究丹田内气的修炼。(日)
*尾闾至命门的脊椎当练成一柱,就象一根磨心支撑全身并挑起全身重量,全身有悬空的感觉,全身的转动完全是以此为轴来完成。(日)。
&&&*两条大腿、两手、髋关节皆用丹田内转之法转松,走架旋转过程中,筋络内转如同琴弦拨动。两腿转松之后,下盘才能真正放松,力量增长才快,才能稳健,落地有力,发劲成整。(日)
&*一套拳有9种教法(学法);1教样子心生相;2教手法相成形;3教步法形不乱;4教身法形同心;5教六合图形整;6教转换进退灵;7教三性常归一;8教动静无始终;9教阴阳两手空;九九归一得正道,戟坤一体万法兴。(日)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
*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分享: <img TITLE="分享到新浪Qing" HEIGHT="18"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8" ALIGN="absmiddle"
ALT="[转载]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nbs" />分享到新浪Qing
0转贴:廉让堂本太极拳谱<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ALT="[转载]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nbs" /> (
<img HEIGHT="1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ALT="[转载]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nbs"
TITLE="[转载]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nbs" />转载&#9660;
原文地址:作者:
太极拳独为世人所推崇者何也?细审此谱,可以知之矣。?云:「腹松气敛,心静神舒」,无不合乎养生之道,卫生之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是将己之重心移至下部而稳立之理也。「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己之支点只要一个杠杆之理也。「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两手支撑,一气贯串,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是全身练成一个气球,使富有弹性而易转动之理也。「不丢不顶,随屈就伸,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是利用彼力之惯性,而使失平衡之理也。「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屈中求直,蓄而后发。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则弹性之理,而又动能与势能之理也。「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力仍在先。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是以柔克刚不动声色,既合乎科学之理,而又洽乎谦逊之道。由此观之,太极拳者,系本科学之理练己身,并于谦逊之中胜敌人,精微奥妙有如此者,其为世人所推崇,岂偶然哉。练之熟,则可以健其身;练之精,则可以通其神。惟练之熟则甚易,而练之精,则甚难耳。先伯祖亦畬公,从武太祖舅父禹襄公习此技。先祖启轩公亦从之学,历数十年,精妙始得,各有著述。先严献南公,先叔信甫公,均得家传,日日练之,至老不懈。惟我家素以诵读为业,总未以此问世。然远近知音者,亦大有人在。求拜门下者甚众。本邑郝和,清河葛福来,均从先伯祖学。南宫马静波,清河葛顺成,均从先祖学。光绪戊戍,西林岑旭阶太守,来守此邦,延先严、先叔授渠諸公子。
先叔授渠诸公子。时福荫年方七岁,亦从学焉。福荫除受家训外,更受教于师伯郝和(郝为真)。年稍长,求学异地,未能专心于此,以致无所成就,至以为憾!近年来,习此术者甚众,于是向吾家讨秘本者有之;向福荫请教益者有之。外间抄本过多,文字间略有不同,因生疑窦,就吾质正者亦有之。各方求知之切,窃自欣慰。细检各家藏本,择其详尽者,厘定次第,原文之中,未敢增改一字,以福荫之功夫未到,不感妄加解说也。愿世之好者,悉心研究,发扬而光大,甚幸!甚幸!
李福荫& 叙
(编者按:李福荫(),郝为真之弟子,在永年十三中学任教)协助将乃祖李亦畲手出之太极拳谱,参考永年十三中油印本《廉让堂太极拳谱》、石印本《太极拳谱》重新编次,分章分节,书名《李氏太极拳谱》(后人习称《廉让堂太极拳谱》),筹资18000元(银元)于1935年在山西太原出版发行1万余册,免费分赠同好。此为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前辈太极拳家所作拳论正式出版发行,对太极拳理论之弘扬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太极拳释名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捋、肘、靠即干、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也。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三、十三势架
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2、十三势架:
懒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纭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十字摆连,上步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脚摆连,弯弓射虎,双抱捶。
3、十三刀:
按刀,青龙出水,风卷残花,白云盖顶,背刀,迎坟鬼迷,振脚提刀,拨云望日,避刀,霸王举顶,朝天一柱香,拖刀败势,手挥琵琶。
4、十三杆:
掤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中军出队,宿鸟归巢,拖杆败势,灵猫补鼠,手挥琵琶势。
5、四刀:里剪腕,外剪腕,剉腕,撩腕。
6、四杆: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琐项。
7、四枪:与四杆同。
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五、各势白话歌
提顶吊裆心中悬&
松肩沉肘气丹田&
裹裆护肫须下势& 涵胸拔背落自然
初势左右懒扎衣&
双手推出拉单鞭&
提手上势望空看& 白鹅亮翅飞上天
搂膝拗步往前打&
手挥琵琶躲旁边&
搂膝拗步重下势& 手挥琵琶又一番
上步先打迎面掌&
搬揽捶儿打胸前&
如封似闭往前按& 抽身抱虎去推山
回身拉成单鞭势&
肘底看捶打腰间&
倒撵猴儿重四势& 白鹤亮翅到云端
搂膝拗步须下势&
收身琵琶在胸前&
按势翻身三甬背& 扭颈回头拉单鞭
纭手三下高探马&
左右起脚谁敢拦&
转身一脚栽捶打& 翻身二起踢破天
披身退步伏虎势&
踢脚转身紧相连&
蹬脚上步搬揽打& 如封似闭手向前
抱虎推山重下势&
回头再拉斜单鞭&
野马分鬃往前进& 懒扎衣服果然鲜
回身又把单鞭拉&
玉女穿梭四角全&
更拉单鞭真巧妙& 纭手下势探清泉
更鸡独立分左右&
倒撵猴儿又一番&
白鹅亮翅把身长& 搂膝前手在下边
按势青龙重出水&
转身复又拉单鞭&
纭手高探对心掌& 十字摆连往后翻
指裆捶儿向下打&
懒扎衣服紧相连&
再拉单鞭重下势& 上步就排七星拳
收身退步拉跨虎&
转脚去打双摆连&
海底捞月须下势& 弯弓射虎项朝前
怀抱双捶谁敢进&
走遍天下无人拦&
歌兮歌兮六十句& 不遇知己莫轻传
六、十三势行工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神& 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遗叹惜
七、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九、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
先王父讳河清,姓武氏,字禹襄,号廉泉,永年人,性孝友,尚侠义,廪贡生,候选训导,兄弟三人。长澄清,咸丰壬子进士,河南舞阳县知县。次汝清,道光庚子进士,刑部员外郎,瞻材亮迹,并声于时,先王父其季也。先王父博览书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而独摈绝于有司,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志行为当道所器重。咸丰间,吕文节公贤基,肃书币邀赞戎机,以母老辞。尚书毛公昶熙、巡府郑公元善,又皆礼辟不就。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初道光间,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有精斯术者,急欲往学。惟时设帐京师,往返不便,使里人杨福先往学焉。嗣先王父因事赴豫,便道过陈家沟,又访赵堡镇陈清萍。清萍亦精是术者,研究月余,奥妙尽得。返里后,精益求精,遂神乎其技矣!尝持一杆舞之,多人围绕以水泼之,而身无湿迹。太极拳自武当张三丰后,虽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岳着有论说外,其余率皆口传,鲜有著作。先王父着有《太极拳解》、《十三总势说略》。复本心得,阐出《四字诀》。使其中奥妙,不难推求,诚是技之圣者也!有子五人。用康,郡庠生,候选府经历。用怿,同治壬戍举人。用咸,县学生,候选鸿胪寺序班。用昭,县学生。用极,国学生,孙十五人。次孙延绪,光绪壬辰翰林,出宰湖北,多任务文学,未深习是术。得其术者。惟李王姑之子经纶、承纶兄弟也。
孙莱绪谨述
十、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金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双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催。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十二、四字秘诀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十三、五字诀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小阳月识
十四、(......)
一曰 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 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 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 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 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十五、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膊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纔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已,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
十六、十三势行工要解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者松净,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十七、撒放密诀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十八、敷字诀解
敷,所谓一言以蔽之也。人有不习此技,而获闻此诀者,无心而白于余。始而不解,及详味之,乃知敷者,包获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绝!妙绝!
分享: <img TITLE="分享到新浪Qing" HEIGHT="18"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8" ALIGN="absmiddle"
ALT="[转载]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nbs" />分享到新浪Qing
<img HEIGHT="1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ALT="[转载]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nbs"
TITLE="[转载]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nbs" />喜欢
[转载]内家拳经&太极心诀秘要
( 10:44:53)
<img HEIGHT="1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ALT="[转载]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nbs"
TITLE="[转载]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nbs" />转载&#9660;
原文地址:内家拳经&太极心诀秘要作者:
学拳而不读拳经,犹如外出旅行而不研习地图,注定是劳而无功的。拜师只不过相当于找个导游,方便省事;如果实在找不到导游,用拳经当地图来引路,虽说很麻烦,但是也可以到达目的地。相反,如果拜了一个坏导游(全国的“师父”中,真懂武术的有多少?你有正好遇到这种师父的机会又有多少?),还不如自己看地图慢慢摸索呢。古人说“功夫无门法自修”,“入门靠师傅,修行靠自己”,关键还是自己。
判别真师父的办法很简单:所谓的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一个好师父只要告诉一句话,一个要点给你听,你就会发现自己不断进步。
相反,假师父天天告诉你的,都是些似是而非,玄妙难通的空话;跟这种师父勤奋练习,日复一日,看不到什么真正的进步。但师父会找很多理由出来,说是你有问题。
另外,真师父不会开什么“系统培训课程”。因为真师父知道,拳无定法;那些搞“系统科学培训”的师父,多半是为了赚钱而搞的生计。
而拳经,也是师父;而且是一个不会骗你的师父。如果你没眼光找真正的师父,还不如老老实实的看拳经学习。
可是,国人似乎都喜欢做这种劳而无功的事情----看起来很勤奋辛苦,却根本不会有收益。全国“练太极拳”的人恐怕数千万人吧?我见过很多练了几十年“太极”的人,却根本不知有练拳必须读“拳经”一说。外家拳可以傻练,苦练;可是内家拳,既然叫做“内”,走了就是“心”路,学的就是“心诀”。只学外形,即使名字叫做“太极”,练出来的拳,最多也只是体操动作罢了,根本与“拳”无关;略有舒筋活血之效,但是离真正的“拳术”,以及“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太极健身养身境界相距甚远。更谈不上“以武入道”的太极精深境界了。目前真懂太极,真练太极的人,万中无一。因为没几个人会认真地去悟“心诀”。
国人练拳,喜欢到处找“师傅”拜,却不知道“拜拳经,拜自己的心”;大量一知半解的庸师,也迎合了国人这种不愿意动脑子,只愿意动身子的“学拳者”,大约这就是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积弊至深的大笑话吧。
有人知道学拳要学秘诀,找我要“正宗内家拳谱”看。下面就转载一下我认为正宗拳谱的核心部分。这些据传是来自于武当张三丰留下的正宗武当派太极心法秘诀。如果看懂了这些拳谱,你会发现练拳很简单,“得来不觉费功夫”。必为当世高手无疑,健身,养身,技击均可达上乘;如果实在看不懂,就是缘分未到,要么正心诚意去“拜经”,让自己的心放下愚痴和固执,打开与古贤沟通交流的心。如果做不到,就放弃学拳的念头吧,不必勉强。
想要学正宗武当内家拳的人,除了这些拳谱外,目前不需要看更多的“秘诀”了。下面列出的这些内容,已经足够丰富,涵盖了练功入门和技击的各方面;如果已经入门,想要兼容并蓄,要看更多的各派拳经和参考,可以订一本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太极拳谱】书籍看。不过那本书鱼龙混杂,缺乏鉴别力的话就会走偏。&&
一、太极拳谱“乾隆抄本”原文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原书注:“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
(原谱释文)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提项调裆、两背松。然后窒。开合按势怀中抱(空字)。七星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已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
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原谱释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左右前后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歌诀三: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原谱释文)拿住丹田之气,炼住元形,能打通哼哈二气。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惟一贯。由着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原谱释文:)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实则右虚,右重则左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雄豪所向无敌,盖皆由阶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强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率(皆)自为人所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旁注)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棚捋挤按四方正,采列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原谱释文)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于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附注)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十三势歌诀六: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原谱释文)气贴背后,敛人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与外三合。
十三势行功心解
(原谱释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要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撑支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歌诀七: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原谱释文]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记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人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广乾本”全文完)
&&&&&&&&&&&&&&&&&&&&&&太极,形意门拳经九要论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且拳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首项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四肢百骸,相联为一贯之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泰山;当时而动,如雷如崩,出乎尔而疾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之也。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至而云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方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急遽,按部就班,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
  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浑而言之统为一气,分而言之为阴阳。气不能没有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然而气分为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身方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上节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下颌为下节。
  以中节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下节方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节。
  以手方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
  观于是,而足不必论矣。然而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要之,若无三节之分,即无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由此观之,三节之论,岂可忽乎哉!
  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领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分而言之者也。若合而方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论。拳以内中而发于外,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虎。梢亦可不讲,然若论手足之指为梢,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四梢为何?
  发,其一也。未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乎四体,似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可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阋樱?
  其他,舌为肉梢,而肉为气囊,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近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亦未近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今夫捶以方势,势以气言。人得五脏以形成,即由五形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五脏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意,而必准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拳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内也。胸膈为肺经之位也,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盖心居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而两胁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十四骨节皆为肾,此固系五脏之位,然五肘之系皆系于背脊。脊通肾肘而生髓,脊又通全身之髓,故为肾所主,至于腰之两侧,则肾居之本位,故肾为先天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实中气之主也)。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此乃五脏之位所使之然也。且五脏之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自有所专属。
  领、顶、脑、骨、背皆肾是也。两耳亦属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发则为肺。
  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之座督也。印堂者,阳明胃气之冲,天庭性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
  两目皆为肝,而究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则为肾,实为五脏之精华所聚,而不得专为之肝也。
  鼻孔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身后高骨亦肾也。鼻为中央之土,万物资生气源,实中气为主也。
  人中为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亦为至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庭相应,亦肾经位也。
  领、顶、颈、项者,五脏之道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
  两乳为肝,两肩窝为肺,两肘为肾,四肢为脾,两肩背膊皆为脾,而十指则为心肝脾肺肾是也。膝与胫皆肾也,两脚根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
  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凸者为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气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其为用也,用其经。
  举凡身之所属于某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认,而非笔墨所能为者也。
  至于生克制化,虽别有论,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三心四体,合为一气,奚必昭昭于某一经,而支支节节言而为之哉!
  五脏既明,再论六合。夫所谓“六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是为“内三合”;又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顺序之“内三合”说。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为“外三合”;又有“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足合”的上肢、下肢的顺序之“外三合”。上述皆为“六合”说。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顺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
  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孰非内合?岂但六合而已哉!凭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头为诸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动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矣。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于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其为六进。
  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欤?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俱无抽扯游移之形。六进之道,如此而已。
  身法为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
  横,则裹其开拓而莫阻。
  高,则扣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
  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捉之形。
  当进则进,殚其身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当伏势。
  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使左右无敢当我。
  而要非拘拘焉为之也。必先察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可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实以蕴其进。若反身顾后,顾其后而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刚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令而能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动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所谓机关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
  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其斯之谓欤?
  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则前后亦自然无定位矣。
  总之,拳以论势,而握其要者,步也。活与不活亦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转帖)
<img HEIGHT="1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ALT="[转载]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nbs"
TITLE="[转载]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nbs" />喜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转一圈是多长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