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公镇中日居的网址是什么么

晋城:扩权强镇启示录——泽州县巴公镇转型综改的探索实践
0 [ 字号:
] 来源:太行日报
泽州县巴公镇素有“太行第一镇”的美誉,曾凭借丰富的煤铁资源富甲一方,也曾随着资源整合、煤矿关闭陷入困境。2013年,巴公镇被确定为全省首个扩权强镇试点,为全省资源型乡镇转型及城镇化发展探路、试水,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及时列为全市综改头号工程加以推进。一年多来,巴公全镇上下以敢为人先的胆略和勇气,坚持以改革激活力,以创新谋发展,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重点在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产业转型、土地利用、城乡统筹、投融资和低碳发展等方面改革实践,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旧的体制机制正在被逐步打破,新的气象渐次展露。
2月10日,《山西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扩权强镇启示录——泽州县巴公镇转型综改的探索实践》的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巴公镇综改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并配发了评论。本报今日予以转载,敬请关注。
资源型地区转型,是一个世界难题。
为破解这个难题,作为国内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山西,取得了唯一一张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行证。
打破“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资源诅咒”怪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是中央赋予山西的职责与使命。
当2014年的朝阳从东方升起,我们欣喜地看到,山西转型综改之树发出新芽:太行山腹地的历史文化名镇——巴公,正在试水转型综改、探路扩权强镇的征途中,演绎着一个“麻雀变凤凰”的故事。
改革为发展寻找出路
——因煤而富跻身工业重镇,却又因煤而困陷入重重危机,在发展中突破、在改革中突围,无疑成为不二选择
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善于提出并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把社会推向前进。
素有“太行第一镇”美誉的泽州县巴公镇,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掘得第一桶金,形成了以煤炭、冶金、化工、装备制造为支柱的主导产业。
但那毕竟是掠夺式开采、粗放型发展,全镇一度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高峰时期,镇上密布着200多座煤矿、200多个小高炉。
狂飙突进式之后是发展面临的诸多不适。新世纪以来,巴公先后遭遇煤炭资源整合的阵痛、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多重冲击,地质沉陷、环境污染、产业无法接续、集体经济滑坡等问题接踵而来,发展之路荆棘丛生——
10年内多数矿井将采完关闭,过去依赖采煤、炼铁起家的巴公将失去约1/5的工业产值,传统产业如不尽快转型升级,全镇经济将面临雪崩式衰退;
作为晋城市最大的钢铁化肥基地,巴公镇污染尤为严重,部分地段烟雾笼罩、粉尘飘飞、污水横流;
随着小煤炭、小钢铁消亡殆尽,一度红火的乡村集体经济快速滑坡,富裕村开始返贫;
农地少、产值低、效益差,一旦就业无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失去支撑和保障……
太行首镇疾病缠身,巴公将往何处去?
现有的保守治疗办法无力祛除这些病痛,唯有求助改革金石!
2013年1月的省“两会”上,巴公镇党委书记郎诗华向省长李小鹏反映了该镇面临的体制机制束缚和发展难题,希望省里能把巴公镇列为转型综改扩权强镇试点,为全省资源型乡镇转型以及城镇化发展探路、试水。李小鹏当即拍板,责成省综改办研究推进。
巴公之所以敢试,也是因为这里工业化程度高、城镇化基础好,具备建成三晋第一个“镇级市”的现实可能。30多年积累,除了相对发达的工业体系,巴公镇镇区道路框架明晰,水、电、暖、煤层气集中供应,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袖珍城市”已具雏形。
晋城市也发扬基层实践精神,将巴公试点列为全市转型综改的头号工程加以推进。去年,市里迅速出台 《山西转型综改试验扩权强镇晋城巴公试点实施方案》,决定在巴公镇实施扩权强镇战略,从机构设置、审批权、财税、土地、城乡统筹、投融资和低碳发展7个领域深化改革。
试点一年,改革之刃在扩权强镇的载体上亮出刀锋。旧的体制机制正在被逐渐打破,新的气象渐次展露,巴公在由镇到城的跨越中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2013年10月,巴公镇新型镇级行政管理体制 “五部一办两中心”开始运转;12月,全省首座镇级金库正式落户巴公;同月,首次对落地项目进行规划、环评、土地等审批……
亲自参与改革设计的晋城市发改委主任秦李芳说,扩权强镇,已经开始释放巴公的活力。在我省,体量如巴公之大,难题同巴公一样多的资源型乡镇不在少数,如果改革成功了,将为我省中心镇的城镇化建设趟出一条新路。
而国内知名专家、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谷建全则认为,巴公所面对和亟待破解的,实际上也是全国各资源型地区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的共性难题。巴公的实践,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具有典型的探路意义和示范价值。
放权让大脚穿上大鞋
——创新镇级行政管理体制,构建“五权一体”新型镇级行政运行机制,享有部分市、县级行政审批权限
乡镇与“三农”联系最为紧密,担负着农村绝大多数公共事务。乡镇一级政府该有多大权力?随着越来越多经济强镇的涌现,这个问题在国内普遍显现。
改革开放30多年,乡镇经济突飞猛进。远的不说,我省如泽州巴公、孝义梧桐、介休义安等工业重镇,经济总量远超一些山区小县,有的已成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直到今天,这些乡镇政府手中的事权还十分有限,对社会保障、集镇规划、行政处罚等与经济同步出现的问题难以统筹解决。
秦李芳说,症结就是“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本该属于乡镇的管理权限却设在区县一级。
元月一日,正逢古镇逢集,巴公街头人车喧闹。镇上一名干部指着满街乱窜、随意拉客的“小面包”对记者说:“这样的黑车镇上有上百辆,镇政府有心规范、无权管理。”
巴公镇户籍人口6.2万、镇区常住人口达3万,2013年实现GDP55.03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5亿元,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像这样的大镇,面临的管理问题岂止是上百辆“小面包”?大到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小到吃水、采暖、供气、用电,有了问题都找镇政府。但镇级政府缺少有效的审批、执法与行政管理权,“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小马拉大车”难有作为。
说到底,落后的体制机制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晋城市市委、市政府从中得到了指导和鼓舞,决定向镇级放权,让这只大脚穿上大鞋。
巴公镇过去32个内设机构被取消,重组为党政综合部、发展改革部、社会管理和保障部、财政金融部、监管安全部和园区管理办“五部一办”,同时赋予镇政府人事、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金融和公共安全管理权,形成了“五权一体”的行政运行新机制。
含金量更高的是,市县两级先后将涉及行政许可及审批的发改、规划、土地、经信、住建、环保等10个部门的6大类50多项权限下放到镇。这意味着以后镇上引进3亿元以下符合政策的产业项目,只要镇上盖了章,市县两级各部门见章盖章、见文行文,一路绿灯。
秦李芳告诉记者,审批权的下放,提高了办事效率;城镇规划权的下放,使规划更加因地制宜。
1月4日,巴公镇请北京专家编制的人口、产业、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城市文化遗产“五规合一”规划出炉,巴公站在了发展的新起点上。
让利为大车配上大马
——设立全省首家镇级金库,赋予县一级独立财政管理权限,用足用活土地政策,镇级政府有了可支配财力,也破除了建设用地不足的瓶颈
一般而言,事权、财权、财力三要素达成匹配,才能使一级政府正常运转。无论“事大财小”还是“事小财大”,都会出现 “小马拉大车”或“大马拉小车”的问题,导致财力不足,降低供给公共产品,或财力过剩,造成财政资源浪费。
现行体制下,乡镇一级政府不仅事权有限,财权和财力更无从谈起。而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致使乡镇大量民生问题无力解决。对此,从山东青岛,到浙江温州,再到广东东莞,各省都在尝试着为经济强镇松绑、放权。
看税收,巴公并不少。但其中,55%上缴中央,40%上缴省市县,镇级无独立财权,除了由泽州县拨付的人员工资和正常的办公经费5000万元外,几乎没有可支配的财力。镇级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靠县级统筹,产业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靠上级支持和社会融资。
虽然囊中羞涩,但一大堆问题不能不管:全镇约1/4的村出现采煤沉陷,急需整治;巴公河污染,亟待治理;集中供暖、集中供水,筹资无门……
巴公镇党委副书记田建刚说:“老百姓对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需求十分迫切,镇政府又拿不出钱来办事,着了急就只能举债。”2011年,巴公镇政府就曾为修建巴公中学借债4000多万元。
面对巴公镇发展的羁绊和试点破题的要求,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决定为其扫清障碍、全力支持。晋城市委书记张九萍说:“巴公扩权强镇试点,既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晋城的一项光荣使命,也是晋城转型综改的头号工程。要在巴公试点打造全省综改试验的样板区、示范区。”
市、县、镇三级反复调研后,决定为巴公这辆“大车”配上“大马”,赋予其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设立国家金库泽州县巴公镇级金库,单设巴公镇级税收征管机构。从2014年起,域内所有企业上缴税收县级留成部分,镇县按比例分成,镇上基准数部分可分得三成,新增部分分五成,土地收益等非税收入全部留归镇财政。
镇长李斌说,算下来,通过税收分成及土地出让金返还,巴公镇今后每年都有3亿元以上的可支配财力,这就敢干事了。他随手拿出2014年—2015年度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名录,数一数多达59项。
土地收益权,仅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允许巴公通过在全市范围内跨域造地,补充耕地占补平衡;允许其“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两项政策交叉渗透使用;允许其设立土地收储和交易中心,试行土地“地票”交易,以市场方式规范土地指标流转。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但办法一变,巴公人不再“勒紧裤带过日子”。按照“五规合一”发展规划,全镇从2013年至2015年各项建设需用地4200多亩,通过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工矿废弃地复垦和搬村置换等办法,目前已经落实3000多亩,2014年再复垦800亩到1000亩,基本满足了需求。
转型赋大块头以大智慧
——摒弃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发展方式,以低碳发展要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一同布局
扩权强镇,扩权是手段,强镇是目的。强镇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而从城镇化的角度,没有产业发展,城镇化就会成为空话。
巴公是全省知名的工业重镇,但过去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也很明显,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的矛盾十分突出。以2012年为例,全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785万吨,人均排放量达12.6吨,这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如果“先污染、后治理”是不得已的发展过程,那么“污染了、没发展”就成了悲情结局。遍数巴公过去因煤而富的村,在煤矿关停后已是风光不再。
东四义、山耳东、兴王庄……这些村在集体有煤矿时富甲一方,家家户户盖起小洋楼,村民年年发福利。但如今村办小煤窑被关停,盛名难继之余,村民习惯的高福利更是没了着落。
东四义村党委书记王兵忧虑地说,如果找不到接续产业,该村搞了多年的吃水、采暖全免费,将无法维持。
因此,创新产业转型和工业园区建设体制机制,成为试点的重大改革之一。根据《实施方案》,巴公镇将按照“产业集结、工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原则,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在此基础上,以低碳发展要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修复新机制。
好在巴公镇基础不错、底子不薄。境内不仅有晋煤集团、兰花集团这样的省、市属大型国企,还有晋钢集团、天泽集团这样的民营新秀。老底子上画新图,巴公镇拉出了东部装备制造园、北部煤化工园、西部低碳园和南部生态农业观光区 “三园一区”的新格局。
入园项目由镇级政府审批,标准不低反高。新机制赋予镇级审批权限,也将之定性为“碳评价”试点,实行精简高效的环评、能评、水资源评价“三评合一”机制。项目达不到低碳高效的要求,要么整改、要么退出。通过抬高门槛,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前不久,一座电厂、一个化工厂被迫关停;而兰花20万吨己内酰胺、50万吨纳米新材料,清慧5000万件高端铸造等一批新项目密集上马,共完成投资60多亿元。
元旦前,晋钢集团的尾气利用发电厂开始运行,这个全市有名的纳税大户,开始投巨资建设循环经济项目。距离这家企业不远处的李村粉煤灰砖厂也正在试运行,这个企业专门消化天泽化工产生的废渣废料,今后将是李村新的支柱产业。
如今的巴公,厂矿依旧林立,但污染的走、低碳的来,“三园一区”生肌换血,镇域内产业纷纷华丽转身。按照规划,到2015年,巴公镇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达到86%以上,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亿元。
泽州县委书记崔守安说,产业按照低碳要求转型,还不是终极目标,形成发展与环境和谐的新机制,才是转型综改试点的最终使命。
新出台的巴公镇 “五规合一”规划,在煤化工园区与城镇之间划定了一片面积3000亩的区域,在寸土寸金的巴公,什么也不建,全部绿化。
据介绍,这片绿地建成后北拒来自工业区的粉尘、噪音和各种污染,南接南部龙王山几个生态园,怀抱镇区、点缀巴公,成为城乡新绿肺。
而东四义、山耳东等过去靠煤致富的村,也找到了接替致富产业,他们在推进龙王山造林绿化的同时,投资打造健身、拓展、休闲庄园,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集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
统筹弥补城乡先天差别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平等享有各种权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民群众不仅吃饱了肚子,还鼓起了腰包。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存在的城乡差距,至今仍在延续。尤其是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强化了先天差别,拉大了城乡差距。
即便是在巴公这样的富裕镇,差距也很明显。镇区有气派的商场学校,有漂亮的街心公园,但也有低矮的农舍、拥挤的街巷。不少居民常年务工或经商,但实际上仍是农业户口,享受不到城镇相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镇上某企业曾在工伤事故中,按工人身份和农民工身份3:1的比例支付工伤赔偿金额。
中心镇区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力也难尽人意。虽然贵为 “太行第一镇”,却并非村村都富,有的还困于人多地少、靠天吃饭。在距镇区不到3公里的西寺庄村,1000亩耕地有近半数的地块出现过采煤塌陷,村民无钱治理。
当改革迈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时候,城乡二元结构仍像一堵厚重的闸门,阻碍着广大乡镇平等参与改革发展的权利,广大农民难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巴公擎出改革之剑,力破这道闸门。他们创造性提出并实施“三自由、三覆盖、三均等”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
三自由:居民的身份自由决定、财产自由处置、保障自由选择。
三覆盖:镇域内基础设施全覆盖、公共服务全覆盖、社会保障全覆盖。
三均等:居民的身份权利均等、服务质量均等、保障标准均等。
按照新模式,镇区常住人口可自选当农民或市民,也可自由选择参加城镇社保和农村社保,还可以在入城后继续拥有农用地、林地和宅基地的处置权。这不仅打消了农民进城的顾虑,更把农村社会保障和城镇社会保障有效衔接起来。
西寺庄村今年将整体搬迁至镇区西环路边安置。村民姚福新在煤矿打工多年,听说镇上推行“三个三”新模式后高兴地说:“城镇农村户口一样,我以后在矿上不是农民工身份了!”
“三个三”必将激荡起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镇区将如何迎接新一轮农民进城的高潮?巴公镇目前已经编制了“一城一社区六个中心村”的镇域规划,拉大城镇框架,健全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为百姓创造更加便捷、现代的生活环境。
据介绍,2014年该镇将建设科工贸大街、华达街和西环路,完工后形成“四纵四横”城市道路骨架,再辅以完善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镇村将形成15分钟交通圈。
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即使是在镇级有了收税权之后,资金也不一定能够满足。怎么办?四两拨千斤,以税收和土地收益拨动雄厚社会资本,既满足地方发展,又做大金融产业。
1月初,巴公镇与晋城银行进行座谈,咨询开办村镇银行的事。郎诗华急于推进村镇银行建设,是因为他想留住镇上雄厚的社会资本。巴公以前的煤窑、铁矿老板众多,他们现在手中的资本大项目投不起、小项目看不上,正处于闲散游离的状态。
镇上的设想是,社会资本参股组建村镇银行,优先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镇政府以高于普通商业银行的利息从村镇银行贷款,把全镇所有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都搞起来,再以税收和土地收益偿还利息。初步估算,这样又可以融到至少6亿元建设资金。
晋城市领导很支持镇上的设想,他们预期,村镇银行不仅能成为该镇一个全新的产业,更可以用市场化手段盘活全镇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棋局。
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强音,我们欣喜地看到,巴公——这个位于晋东南的资源型乡镇,敢于先行,善于先试,在危机与忧患中有望突出一条由镇到城的通衢大路。(转自《山西日报》)
山西日报短评
先行一步天地宽
试点巴公,是晋城市转型综改的破题之举。设计者和实践者以严谨的态度把脉镇情,以科学的精神剖析症结,以锐意的改革破解难题,先行、敢行、会行,终于洞穿顽石透灵光,凿开坚冰见清泉——如今的巴公,穿上“大鞋”、配上“大马”、换血生肌、均衡发育,有望成长为我省首个镇级市。
从推进转型综改的策略上讲,究竟是该自上而下推进,还是该自下而上倒逼?晋城市以审慎的态度权衡——巴公作为一个乡镇,是最小的行政组织单元,一方面船小好掉头,改革措施能够很快见效;另一方面,即使改革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也可以快速反应通过再改革再创新加以破解。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他们不等不靠不要,理论探索、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同步进行,逐渐涉入改革深水区,先睹风光无限。
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他们摸出了门道、摸出了规律。
愿巴公之改,或如白蚁噬堤,为全省转型综改试验捅开一个突破口,释放出三晋大地先行先试的滚滚洪流。
□焦玉强 李志军张 云 武俊鹏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晋城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太行日报社版权声明:
《太行日报》、《太行日报o晚报版》和晋城新闻网版权归太行日报社所有,报纸和网站发布的独家新闻,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以侵权追究责任。
Copyright 2006 - .Cn,All Rights Reserved晋城市凤台西街2338号太行日报社网络信息部
新闻热线:
晋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晋城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证编号:
新出网证(2009)字470号
晋电子公告备2010018号
晋公网备05号循着泽潞商帮的足迹----(巴公---西河底---附城----侯庄)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的大山丛林之中,四面都是屏障,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之中。自汉代以来有几条官道穿行其中,这样山西人很早就有了商品交换和物资流转的商业概念。到了清代初期,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并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山西商人的活动半径南到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莫斯科、彼得堡,东到大坂、神户,西到伊犁、喀什噶尔,欧亚大陆几乎到处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很多山西商人能用蒙古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语同北方少数民族和俄国人对答如流。因此在晋商鼎盛时期骄傲的山西人曾说:“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可想而知山西商人遍布之广。
&&&&&晋商是明清时期实力最雄厚、经营最为多元化的地域性商人团体,与江南的徽商齐名。晋商能称雄商界数百年,是和他们重商轻儒的乡风分不开的。这是因为山西的贫困,导致很多人无钱支付学费,至今山西人仍以商业成就为评价人的主要指标,并不是十分重视学业的成就。当时山西的黄土地谷物的产量不再能承载晋人的生存时,而晋西北地区出产多种上好的药材,比如现今中药中仍很有名的党参就是产在上党地区。这些自然资源都需要通过贩运出山西才能经过交换变成钱财,山西人自然就形成了明确的生意观念。
所谓的泽潞帮,通俗点说,就是晋东南长治与晋城一带的晋商。这两个地方,如今都是山西的翘楚,长治被称为中国魅力城市,晋城的旅游资源更是名声在外。但是,泽潞帮的兴起却是因为这里的贫瘠。
  因为愚公移山,我们知道了太行王屋两座山脉。事实上,晋东南恰好被包裹在这两座山中,山地丘陵再加上干旱少雨,使得这里的人们从一睁眼便必须面对解决温饱的现实问题。
  就这样,泽潞帮悄悄从大山里伸出自己顽强的枝桠。大家很熟悉一句口号:要想富,先修路。显然,泽潞帮在很多年之前,便已经体会到这句口号当中蕴藏的商机。晋东南虽然群山环抱,但山间小路却是连接陕西、河南、晋南、太原等地的通道。上天给了这里贫瘠,但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希望的窗户。交通优势,让泽潞帮随着明朝的建立很快成为当时最为活跃的一支晋商。
  像其他晋商帮派类似的是,泽潞帮同样通过明朝的“开中制”掘到他们的“第一桶金”,盐业上的成功,使得泽潞商人第一次以帮派的形象,正式走入世人的视野之中。而通过明代沈思孝《晋录》中的描述:“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依稀让我们看到泽潞帮当年纵横商海的情景。最风光时,这支来自晋东南山区的商帮,在当时两个最著名的长芦及两淮盐场,成为五分天下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泽潞帮真正在江湖独树一帜的绝技却是铁与丝绸。
  说起山西铁矿,顺嘴提一下著名的黄河铁牛。黄河铁牛浇铸于唐朝,无论是庞大的用铁数量还是巧夺天工的冶金水平,在当时都堪称奇迹。由此我们知道,山西不仅铁矿丰富,而且冶金历史悠久。其中,泽潞铁最为有名。除了为朝廷制造军火,由泽州铁制造出的民用工具,几乎就是当时的畅销品牌。
  许多人总觉得丝绸是苏杭的专利,其实,潞绸同样是历史中响当当的品牌。《金瓶梅》这本书许多人看过,但大多数人却忽略了其中西门庆送给妻妾们的礼物,便是来自山西的潞绸。
  山西大规模养蚕织丝始于唐代,到明朝时,无论从产量还是花色织工,潞绸早已独步山西。除了在各省专卖之外,泽潞帮更是将潞绸出口到南洋、日本及俄罗斯等地。遗憾的是,当年漫山遍野的桑树,与泽潞帮一样,早已成为一份远去的记忆。
因为在云台古道摸到的线索,我们从焦晋高速来到晋城的商贸古镇巴公镇,从汉以后就是著名的煤铁之乡。
巴公镇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脉南端的泽州盆地。北控幽燕,南瞰中原。春秋时期,因晋襄公西伐巴蜀,迁巴子于此而得“巴公”名,有着2000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镇辖44个行政村,62000万口人,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濒临晋焦、长晋高速公路,太焦铁路、207国道穿腹而过,扼晋豫交通之要冲。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历史悠久,交通便捷,煤铁资源丰富,素有“太行第一镇”之称。
&明清时期,巴公镇是南下沁阳、焦作,北上潞州、太原,东去辉县、新乡,西到候马、平阳的交通要道。这里店铺林立、商贸云集,人口繁华,是泽州北部重要的物资交易中心。据有关资料统计,当时巴公南北三里长的大街上共有各种店铺九十多家,个体商贩近百处。其中最有名的为“永和公”京货店,“华茂永”杂货店,“公益勇”酒店,“义和厚”油坊等十几家较大的商号。每逢集日,附近村民和远方的商贾都云集巴公,或前来购物,或出卖商品。满街都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古镇的商品交易十分兴旺。
巴公不仅是当年的繁华大镇,而且古建筑十分丰富。既有明清时期的豪门大院,又有气势恢宏的牌楼庙宇,而且境内的石佛造像和碑刻经幢等文物古迹多达五十余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巴公村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南北两河清水长流,村中的三个双眼井和两个碧蓝的泊池终年滋润着巴公肥沃的土地。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村内保护力度不够,现村中除保留着古朴的南北老街和十余处明清大院及部分寺庙建筑外,原长街中段巍峨耸立的三座牌坊和东岳庙、关帝庙、三串阁及“岳家院”、“杨家院”等名门大院已荡然无存。唯有村南的两株千年银杏还在开花结果,见证着古镇的辉煌和历史。
镇内除了恢宏的古建寺庙外,其民居建筑也十分考究。仅现存的官司宅民居就多达十几处,而且风格迥异,建造精湛。其中位于南老街路东的“马家院”,为清顺治壬辰科进士,官司居陕西略阳县令马如龙的府第。该院建于明嘉靖年间,共分为迎壁院、东西三院和书房院、花园六个部分。马家院具有价值的当数建筑雕刻艺术。门楼上的垂花木雕、护门石雕刻的双狮滚球及照壁上雕刻的“凤戏牡丹”、“喜鹊登梅”、“双猫扑蝶”生灵活现、栩栩如生。楼檐、门窗、护栏上的木雕精湛绝伦。尤其门额上书写的“桥梓恩荣”和现存的“尚义”、“芝蘭玉树”匾额字迹苍劲,神韵非凡,不仅显现了马府深厚的文学修为,而且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村西南的“旗杆院”、北郜村的“牛家院”和西郜村的“张家院”、“当铺院”,原是巴公镇最大的民居建筑群。这几处大院均建于清乾隆年间,以高大的门庭、华丽的厅房和精美的砖雕照壁最为著名。但由于百年的风雨沧桑,“旗杆院”和“牛家院”大部分建筑已毁,现仅剩一两处院落。而只有西郜村的“张家院”、“张家祠堂”和“当铺院”的东三进院还较完整地保存至今。其中“当铺院”最为完好,前厅后舍,构筑精细。步入院内,从中完全可以品出清代民居建筑的高雅和瑰丽。
历史悠远,人文荟萃的巴公镇,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名人。其中最著的有春秋时期晋国的重相屠岸贾,清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师周官,清顺治年间丁亥进士,吏部郎中岳峻极和壬辰进士、陕西略县阳县令马如龙等,他们才华横溢,居官司清廉,为国忧民,在位多有政绩。其中师周官的《周髀注解》、《天文考》、《春秋四季歌》等著作至今流传于世。特别是近代,巴公有晋城最早的共产党员周玉麒、也祥祯,还有早年献身于革命的武向烈、邵东林、段鸿瑞等革命英烈。他们可歇可泣的革命业绩光照千秋,值得巴公人敬仰和自豪。
置身于巴公镇中,老街新街仍是店铺林立,人声鼎沸。眼见一辆辆汽车和摩托车在村中的大街小巷中来往穿梭,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楼和工厂在拔地而起。老屋依在,新房又起,历史就是这样新旧交替。村中的老人和朴实的村民,还平静地生活在这些深宅大院里。他们望着这些被风雨侵成黑色的木雕,和经历煎熬倒塌后的残壁断墙,心里倍感担忧的惋惜。欣慰的是,全国、全省公布的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村民们也看到了保护这些历史遗产的价值和意义。相信这一座座典雅的明清大院能够得以善待和保护,使古镇在现代化氛围中多一些历史文化气息。
诗人郜希贤在古民居前沉思。
从巴公镇出来后,我们随即沿着太行屋脊的晋城----陵川公路,访问了西河底与附城两个古镇。
一起参与考察的焦作地方志专家王保成(左)诗人郜希贤。
在山西陵川县附城附近的太行屋脊上,极目四野,茫茫苍苍,车窗外,新旧建筑交响映辉。陵川县随偏处晋东南一隅,但与潞泽商人却至关重要,是冲出来太行山阻碍的要冲,而且遗留了许多遗迹。
附城村是陵川县四大古镇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商贾兴盛,物阜民丰,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在太行山之南,与河南毗邻,距焦作、新乡、郑州商业都市较近,从县境夺火路工徒步一日可达中原,附城北面是潞州(长治市),西南是泽州(晋城),西北是高平市,是晋豫客商往来要冲,也是商品集散地。
附城村县志考证唐武德年间设盖城县,县治设在盖城村,此村因在盖城附近,古称附城,俗名附庸。据有关地方志也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上党一带仅县邑以上的城镇就有十五、六处,县邑以下还有不少小的城镇。如在今晋城市境内,除有高都较大的城镇外,还有润城、附城等规模较小的城镇,由此可以推测,《战国策》所言七十城,可能就包括附城镇,村名一直沿用至现未变。
陵川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30014
附城镇位于陵川县西南,距县城2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陵川县的重镇。早在20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附城镇的由来,是因为盖城村而得名。唐武德元年(公元前618年),在今高平市米山村置盖州。同时划出陵川县西南部及高平、丹川两县部分区域组建盖城县,县治即今陵川县盖城村,这是陵川县境内第二次置县。盖城县仅存9年时间,到武德九年便被撤销,第二年盖州也随之撤废。盖州和盖城县名均源自高平与长子交界处的伞盖山,据方志云:“以山形似伞盖而名。而清初毕振姬在《四州文献》中提出:“伞盖”应作“商盖”,商盖是殷商古地名,旧址在高平,盖州、盖城乃取名于此。附城镇因依附属于盖城而得名。
附城镇东有潞城,丈河如青龙起舞,西有河西、泽州若白虎盘踞,北是礼义,杨春、长治玄武坐守,南是朱雀西河底、柳树口比翼双飞;东北寅向陵川县龙头山如虎长啸,西南申处晋城市自古是名都,东南凤飞夺火林涛阵阵,西北亥地高平堪为生门。地理山川与古八卦解释如此吻合,胜比天造,时代的发展更展现出八卦布局应有的风貌。全镇辖46个行政村,总人口33766人。晋陵一级路贯穿东西,礼夺线横穿南北。附城镇自古以来就是晋豫两省交通要塞,商贸重地。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景优美。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有小会岭二仙庙,玉泉东岳庙。有地质遗址老金沟石灰岩剖面遗址,有西瑶泉古人类遗址。旅游景区有九仙台、南崖宫、崇福寺、东街会馆、凤山道院。附城镇荣获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附城镇名人辈出,有卫恒、韩文州、崔家峻、路宪文、李栓义等。
告别附城,我们又行走了10多公里来到了我们此次考察的目的地,云台古道的重修者----高平市石末乡赵家所在的侯庄,寻找传说中的赵家老南院。
&侯庄赵家老宅,俗称赵家老南院。老南院一进十八院,院院相连,楼楼相通,是晋商巨富之一的赵家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民居庄园。
闻名潞泽的赵家老南院,地处高平市东南23公里处的石未乡侯庄村。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墙高院连,楼檐叠层,外观形如城廓。它是晋商巨富之一的赵家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所修建,为东南部规模最大的商家民居庄园。
据史料考证,侯庄赵氏家族,祖居山西闻喜县,后迁于本省洪洞县,元末又迁至石末镇,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赵家最初以农及商,做小本买卖,到明朝中叶,已逐步到的海安、如皋、如东等县经营铁业、酒醋、日用杂货等生意,并创办了江南有名的“赵永升”商号。至明末赵清之掌家后,又把商贸做到了温州。其后辈赵文熙等,又多人考取功名,步人官场,并掌管了淮北的盐务,从此赵家由商到官,家业财源巨积,成为清代中叶上党、泽州地区最有名的富商。赵家老南院始建于清代康熙盛世,至嘉庆十八年建成,前后历经100多年时间。大院位居侯庄村西,三面环路,一面依村,南面临街有弯曲的河流,北面隔路为拾级而上的普化寺,西面相望是连绵起伏的七珠岭,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整个宅第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有院落18处,楼房300余间,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建筑工艺所著称,是晋城古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老南院的正门建在整个大院的正南,门楼为上下两层楼阁式建筑,高8米,进深5米,宽5.6米。门洞上方为木制大匾额,原刻有“德开天地”四个阴边大字,但文革中已被人用墨汁改为了“东方红院”。大门二层为内外包厦的厅楼结构,外面是木制花格扶栏,里面是雕花窗棂大隔扇。楼檐下又挂有一块长一米,宽三米的大木匾,上刻“悠悠见南山”五个大楷字,为清代高平名人赴登峰所写。大门前为砂岩条石砌成的大平台,昔日两侧曾高耸着官府人家特有的石制大旗杆,旗杆底座为六边形,每边均以一米长的大青石镶嵌,它与大门相对的砖雕照壁浑为一体,显得赵家门庭显赫,气势轩昂。
侯庄赵家由明代中叶发迹,到明末清朝的兴盛,历时约400年之久。在山西、、、江苏、浙江有工、商字号108座,并垄断了两淮地区六州县的盐务。其发迹之早,历时之久,经营范围之广,曾在豫、皖、苏等省工商界有很大的影响。直到民国初年,由于赵家的人气不盛和社会的动荡才走向衰落。而作为其光宗耀祖、显赫世家标志的老南院也于土改时易其主人。
&&&&&&&&&&&&&&&
声明:文字是根据有关资料编撰,部分来自于网络,除照片外,并不具有独创权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