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txt的字数一本

为什么我买的七本《明朝那些事儿》字体大小都不一样?_百度知道
为什么我买的七本《明朝那些事儿》字体大小都不一样?
(我是正规书店买的第一册字体很小,而第二册就比较大,以此类推……为啥呀,第三册更大
提问者采纳
出版商黑心 字体大字数少 本数就多了 原来两本可以弄完的就变成7到8本多了 第一本是给人看的,后面逐渐变大时温水煮青蛙 一般人翻个两本没什么区别 就买了 或者是每本书的出版时间不同 毕竟网文是长久更新的 有些书看似一套 但是每一本出版的时间不同就会排版有所差别 也不排除正规书店有盗版书的可能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明朝那些事儿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下载的不对呗,找一个比较正规的小说网下载试试看。
严重鄙视jack 不看问题就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明朝那些事儿
  作 者: 当年明月(石悦) 著
  出 版 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定价: 24.80至30.00元
  出 版 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出版时间:
  开 本: 16开
  书籍类别:历史军事政治
  书籍作者:当年明月
  书籍字数:861285字
  书籍状态:已完结
  小说背景
  《明朝那些事儿》[4]一书最早是悄悄走红于天涯网的一个小众论坛“煮酒论史”。2006年3月,当年明月的写作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5月份,他的帖子已经超过了100万的点击,这对于“煮酒论史”这样一个小论坛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的帖子最高的也才十几万。这样的点击率甚至引起了该论坛一些资深网友的质疑,明矾”们甚至因为版主对《明朝那些事儿》的不作为,发起了持续三个月的大规模“倒版运动”,导致三名版主被免职。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历史如此精彩。——毛佩琦
  历史应该是活的。——刘仰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上面这段文字,是现在迅速流行的史书《明朝那些事儿》的开头,如此介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来的史书中可以说是新的尝试。易中天的火爆,似乎开创了写史书的一种新方法,史书不再枯燥无味地说教了,从天涯煮酒论史论坛走出来的《明朝那些事儿》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从普通读者到学术人士等众多人的眼球,现在这本书已经正式出版了。
  截止到2009年,《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正式出版了七部。
  当年明月,当年明月,本名石悦,男,顺德海关公务员,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心灵历史开拓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持人,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1980年出生,现为中国海关总署缉私警察。以《明朝那些事儿》起于网络江湖,受到读者的热捧。当年明月堪称草根讲史的集大成者,大家的认可印证了当年明月的那句话:“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网络红人原被领导认为“很一般”,成名后获重用,最近被借调北京(任海关总署下属杂志《金钥匙》编辑)。
  而作者当年明月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一个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一个非文学和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普通公务员,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
  当年明月的这本《明朝那些事儿》,他自己说应该叫《明札记》,从形式上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却不能体现这本书的长处和好处来,所以还是应该叫《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他的这一大系列,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
  历史本身很精彩,金戈铁马,儿女情长,权谋诡谲,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有些事件之诡异之匪夷所思,哪怕是再高明的小说家,也无法构思出来,即使写出来,别人也多半要耻笑他胡编,但现实却是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远比小说家们的想象更厉害。
  第一部《洪武大帝》(后又名《朱元璋卷》)
  第1部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
  后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第2部第二部《万国来朝》
  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筑《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第三部《妖孽宫廷》
  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
  第4部第四部《粉饰太平》
  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5部第五部《帝国飘摇》
  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
  第6部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大结局
  第七部《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轻松读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序
  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有一句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就多少表现了人们面对久远的历史和浩瀚史籍时往往会出现的迷茫。
  其实,“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这句话,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说史或写史的人如何说或写;二是听史或读史的人如何听或读。自司马迁的《史记》以来有所谓“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它们是“正史”,一般说是代表官方意志的,写法有一定的体例;还有各种各样的私人修史,野史、稗乘、笔记,它们思想的表达相对自由,写法也多种多样;至于家传、族谱、碑铭、方志,也莫不可归于历史。而如此众多的史书,大都是与一般读者和民众无缘的。至于那些经过苦心研究产生的学术著作,本来就不是给老百姓看的。百姓也将其视为畏途,根本不看。
  那么,老百姓就不读历史了吗?显然不是。老百姓,不论识字不识字,几乎每天都在读历史,有他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说的,有评书里讲的,有戏里唱的,有连环画里画的,有小说里写的,当然,现在还有电视里演的。一般人从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了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懂得了忠奸善恶,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匹夫的责任。
  历史学家想要承担褒贬春秋,以史为鉴的责任,但是他们使用的语言,他们的叙述方式使他们与百姓渐行渐远。
  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
  1982年,一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书,留美华人学者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在北京出版了。犹如一场随风潜入夜的好雨,及时洒向了正在萌动变革的史坛,也吸引了史学圈外的广大读者,至今风头犹劲。历史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严肃的史学著作原来也是可以吸引人的。流风所及,许多历史著作尝试变换他们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一批又一批文笔优美、姿彩各异的史学著作出现了。也许是由于宣传不够,一些好的史书还不被大家了解,也许是由于数量不够,正经历史还不足以抵挡“戏说”的洪流。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有所期待,期待有更多严肃但是足以吸引人的历史书能够胜过“戏说”,清理、纠正它们对历史的曲解、误读。
  就在这时,一个远在广东的学习法律出身的公务员不宣而战了。他在公务之余热中于心理和历史方面的写作,开始是时“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到后来,经过认真构思,决心写一部他眼中的明史。他还不想把它叫做“明史”,或许因为那样会显得过于沉重,或许因为那样会被读者误认为又是一本“学究书”。因此,他把它命名为《明朝那些事儿》,而且在事的后面又特意加了“儿”化。这题目,读者一看就有一种解放感,亲近感。其实作者首先解放了自己。他可以不受任何体例限制,不受任何成规约束,虽然已经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
  我早就从一些年轻朋友的口中听说有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听说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朋友们问我,你怎么看待这种写法呢?我说,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力。而且,从来每个人由于立场和学养的不同,所看到的历史都是不同的。我们既不能要求历史写作的手法千人一面,又不能要求对历史的结论定于一尊。如同我们听歌唱,无论是学院派的美声的、民族的,还是山野的原生态的,都有存在的价值,其根本在于歌唱者的态度是严肃的,所献出的是精品。换句话说,无论是学院派的美声的、民族的,还是山野的原生态的歌唱者,如果其态度是不严肃的,所献出的不是精品,也是得不到欢迎的。
  作者当年明月说:自己的写法是“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并且说,其作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姑且叫做《明札记》”。这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期待他把这三百年写完。
  让我们以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吧。
  作者当年明月写轻松的历史,其实并不轻松;大家轻松地读历史,希望真的很轻松。
  毛佩琦
  日序于北京北七家村
  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独行。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 当年明月大喊一声。声音消失在风中,当年明月继续踽踽地走着。山野一片寂静。
  好一段时间,远远的,传来一阵阵回声:“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 声音渐渐消失,山野又归于寂静。
  前面那座古庙里有点儿动静,一个小和尚好像刚睡醒,慢腾腾地伸了个懒腰,抖落了身上厚厚的尘土。噢!那不是朱重八吗?他朝四下看了看,然后向当年明月走来了。那边还有人,朱棣骑着马,风尘仆仆,身上浸着汗水,也向这边赶来。后边是方孝孺,一脸正气,拉着朱允炆,有点嫌他走得太慢;沮丧的胡惟庸,骄横的蓝玉,都来了。远远的,过来一个瘦了吧唧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朱厚照,还是那样儿,站没站像,坐没坐像,走路也是一摇一晃的……
  这么多人都围上了当年明月,一下就热闹起来了。乱哄哄地,有的拍着当年明月的肩膀,有的指手画脚,吵吵嚷嚷,只听清几个词儿,很精彩的,很精彩的,写写吧,写写吧……写吧,写吧,就像写你们公司的老板,那个胖子,写厂子里那个猴儿精小李,前村儿的嘎子,胡同儿里的小三儿,写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这么写吧……
  当年明月也不知是惊喜,还是兴奋,都快晕了。
  镜头拉远。
  声音淡出。
  旷野上又是一片寂静。
  忽然,一阵风吹来,一摞纸被吹散了,漫天飞舞。一个过路人拣起来一张,一看,原来是书稿,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也算我给它写的序吧,比上次那篇序轻松点儿。
  毛佩琦
  日于北七家村
  本来没想写,但还是写一个吧,毕竟那么多字都写了。
  记得前段时间,去央视《面对面》访谈,主持人问我,书写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很多次,高兴、兴奋、沮丧,什么都有可能。
  但当这刻来到的时候,我只感觉没有感觉。
  不是矫情。
  怎么说呢,因为我始终觉得写这玩意,是个小得没法再小的事。然而很快有人告诉我,你的书在畅销排行榜蹲了几天、几月、几年,然后是几十万册、几百万册,直到某天,某位仁兄很是激动地对我说,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的发行量,可以排进前十五名。
  有意思吗?说实话,有点意思。
  雷打不动的,还有媒体——报纸、期刊、杂志、电视台,从时尚到社会,从休闲到时局,从中央到地方,从中国到外国,借用某位同志的话,连宠物杂志都上门找你。平均一天几个访问,问的问题,也大致雷同,翻来覆去,总也是那么几个问题,每天都要背几遍,像我这么乏味的人,谁愿意跟我聊?那都是交差,我明白。
  外型土得掉渣,也硬拽上若干电视讲坛,讲一些相当通俗,相当大众,相当是人就能听明白的所谓历史(类似故事会),当然,该问的还得问下去,该讲的可能还得讲下去。
  这个没意思。没意思,也得接着混。
  我始终觉得,我是个很平凡的人,扔人堆里就找不着,放在通缉令上,估计都没人能记住,到现在还这么觉得,今天被人记住了,明天就会被人忘记,今天很多人知道,明天就不知道,所以所谓后记,所谓感想,所谓获奖感言之类的无聊的、乱扯的、自欺欺人的、胡说八道的,都休息吧。
  那么接下来,说点有必要说的话。
  首先,是感谢,非常之感谢。
  记得马未都同志有次对我说,这世上很多人都有不喜欢你的理由。因为你成名太早,成名太盛,太过年轻,大家不喜欢你,那是有道理的,所以无论人家怎么讨厌你,怎么逗你,你都得认,你该认。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无所谓。
  但让我感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应该还是喜欢我的,一直以来,我都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没有你们,我撑不到今天,谢谢你们,非常真诚地谢谢你们。
  谢谢。
  然后是心得,如果要问我,有个什么成功心得,处事原则,我觉得,只有一点,老实做人,勤奋写书,无它。
  几年来,我每天都写,没有一天敢于疏忽,不惹事,不闹事,即使所谓盛名之下,我也从未懈怠,有人让我写文章推荐商品,推荐什么就送什么,还有的希望我做点广告,费用可以到六位数,顺手就挣。
  我没有理会,因为我不是商人。
  出版商亲自算给我听,由于我坚持把未出版部分免费发表,因此每年带来的版税损失,可以达到七位数,这还不包括盗版,以及各种未经许可的文本。
  我依然坚持,因为我相信,这是个自由的时代,每个人有看与不看的自由,也有买与不买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强迫。
  这是我的处世原则,我始终坚持,或许很多人认为这么干很吃亏,但结果,相信你已经看到。
  好的,还有历史,既然写了历史,还要说说对历史的看法。
  就剩几句了,虚的就算了,来点实在的吧。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第一部
  引子/1.
  一童年/2
  二灾难/5
  三踏上征途/9
  四就从这里起步/13
  五储蓄资本/17
  六霸业的开始/22
  七可怕的对手/25
  八可怕的陈友谅/31
  九决战不可避免/35
  十等待最好的时机/46
  十一洪都的奇迹/52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64
  十三下一个目标,张士诚!/75
  十四复仇/81
  十五远征沙漠/107..
  十六建国/112
  十七胡惟庸案件/128
  十八扫除一切腐败者!/147
  十九冤案:空印案/152
  二十最后的名将——蓝玉/163
  二十一蓝玉的覆灭:昏着/180
  二十二制度后的秘密: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187
  二十三终点,起点:最后的朋友们/199
  二十四建文帝:建文的忧虑/215
  二十五等待中的朱棣:朱棣的痛苦/221
  二十六准备行动/227
  二十七不得不反了!/234
  二十八你死我活的战争/247
  二十九朱棣的对手/263
  三十离胜利只差一步!/283
  三十一殉国.疑团.残暴.软弱/292
  第二部
  一 帝王的烦恼
  二 帝王的荣耀
  三 帝王的抉择
  四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五 纵横天下
  六 天子守国门!
  七 逆命者必剪除之!
  八 帝王的财产
  九 生死相搏
  十 最后的秘密
  十一 朱高炽的勇气和疑团
  十二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十三 祸根
  十四 土木堡
  十五 力挽狂澜
  十六 决断!
  十七 信念
  十八 北京保卫战
  十九 朱祁镇的奋斗
  二十 回家
  二十一 囚徒朱祁镇
  二十二 夺门
  第三部
  第一章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第二章隐藏的敌人
  第三章公道
  第四章不伦之恋
  第五章武林大会
  第六章明君
  第七章斗争,还是隐忍?
  第八章传奇就此开始
  第九章悟道
  第十章机会终于到来
  第十一章必杀刘瑾
  第十二章皇帝的幸福生活
  第十三章无人知晓的胜利
  第十四章东山再起
  第十五章孤军
  第十六章奋战
  第十七章死亡的阴谋
  第十八章沉默的较量
  第十九章终结的归宿
  第二十章新的开始
  第四部
  第一章 皇帝很脆弱
  第二章 大臣很强悍
  第三章 解脱
  第四章 龙争虎斗
  第五章 锋芒
  第六章 最阴险的敌人
  第七章 徐阶的觉醒
  第八章 天下,三人而已
  第九章 致使的疏漏
  第十章 隐藏的精英
  第十一章 勇气
  第十二章 东南的奇才
  第十三章 天下第一幕僚
  第十四章 强敌
  第十五章 天才的谋略
  第十六章 战争——最后的抉择
  第十七章 名将的起点
  第十八章 制胜之道
  第十九章 侵略者的末日
  第二十章 英雄的结局
  第二十一章 曙光
  第二十二章 胜利
  第五部
  第一章 致命的正义
  第二章 奇怪的人
  第三章 天才的对弈
  第四章 成熟
  第五章 最终的乱战
  第六章 高拱的成就
  第七章 死斗
  第八章 阴谋
  第九章 张居正的缺陷
  第十章 敌人
  第十一章 千古,唯此一人
  第十二章 谜团
  第十三章 野心的起始
  第十四章 明朝的愤怒
  第十五章 兵不厌诈
  第十六章 平壤 血战
  第十七章 不世出之名将
  第十八章 二次摊牌
  第十九章 胜算
  第二十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
  第六部
  第一章 绝顶的官僚
  第二章 和稀泥的艺术
  第三章 游戏的开始
  第四章 混战
  第五章 东林崛起
  第六章 谋杀
  第七章 不起眼的敌人
  第八章 萨尔浒
  第九章 东林党的实力
  第十章 小人物的奋斗
  第十一章 强大,无比强大
  第十二章 天才的敌手
  第十三章 一个监狱看守
  第十四章 毁灭之路
  第十五章 道统
  第十六章 杨涟
  第十七章 殉道
  第十八章 袁崇焕
  第十九章 决心
  第二十章 胜利 结局
  第七部
  第一章 皇太极
  第二章 宁远,决战
  第三章 疑惑
  第四章 夜半歌声
  第五章 算账
  第六章 起复
  第七章 杀人
  第八章 坚持到底的人
  第九章 阴谋
  第十章 斗争技术
  第十一章 投降?
  第十二章 纯属偶然
  第十三章 第二个猛人
  第十四章 突围
  第十五章 一个文雅的人
  第十六章 孙传庭
  第十七章 奇迹
  第十八章 天才的计划
  第十九章 选择
  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
  第二十一章 结束了?
  我们回头来看陈友谅的一生,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毫无疑问,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在那个乱世里,他的行为法则却是当时最通用的选择。如果要生存下去,这似乎又是必然的选择,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讲基本的信义,使他丧失了人心。
  但他又是一个枭雄,他坏事做尽,却又敢做敢当(后来的朱元璋也没有能够做到),具有极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统治,能够自始自终,从来没有向元朝妥协,坚持到了最后。
  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条好汉。
  可惜,在这个乱世里,他只能是枭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选自《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第十二章
  他取消了丞相的官位,并禁止今后设置这一职位。他利用自己的权利消灭了丞相的称呼,但在这场斗争中他真的胜利了吗?
  事实证明,历史的辩证法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它搞出了一批名叫内阁大学士的人,这些人除了名字不是丞相外,其余的一切和丞相都没有什么区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权力甚至要大于前朝的丞相。
  他们无孔不入,无所不管。他们不但管理国家大事,还管理皇帝的私事,他们不准皇帝随意骑马游玩(正德),不准皇帝吃伟哥(隆庆),不准皇帝选择自己喜欢的继承人(万历),他们甚至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名臣时代,一个几乎没有皇权制约的时代(高拱、张居正)!
  朱元璋想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延续千年的权力制衡,最终受到了历史规则的惩罚。朱元璋来到历史的商店里,想要买一块肥皂,历史辩证法却强行搭配给他一卷手纸。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自己的行为导致的是这样一个结果,估计也只能哭笑不得了。
  朱元璋,你是伟大的,但因为是渺小的。
  在历史规则这个庞然大物面前,你是那么的弱小,你的抵抗是那么的无力。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诚如斯言。
  -----选自《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第十七章
  现实生活中,“当年明月”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公务员。但最近几个月,他与他的历史札记《明朝的那些事儿》却突然在各大文学网站排行榜上飘红。同时,他“白话历史”的手法也引起广泛争议,甚至引发了令人惊愕的“刷尸屏”与“倒版”事件。
  白话历史,连载仨月点击量超百万
   《明朝的那些事儿》目前正在新浪博客频道首发连载,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个没有任何推广的草根博客,点击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明朝的那些事儿》到底是本怎样特别的书?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记者了解到,此书今年3月曾在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论坛开始连载,在经历了最初几天的少人问津之后,逐渐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到5月中旬两个多月时间,点击量就已经越过20万,然后直奔百万点击量,回帖也接近上万条。正是在这个时期,很多喜欢明月的读者曾自发成立了FANS团体,粉丝们自称“明矾”。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记者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而铁杆网友“观海卢云远”则概括该书的长处在于:“俗,俗的彻底;真,真的感人;趣,趣的好玩。”
  网友争议,引发“刷尸屏”与“倒版”
  记者了解到,由于该书独辟蹊径的写法与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在煮酒论史论坛曾引发极大争议,并引发了令人惊愕的“刷尸屏”与“倒版”事件。
  5月下旬,网上对《明朝的那些事儿》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大,质疑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怀疑明月的帖子点击率作假,二是攻击明月的帖子行文松散、论点陈旧。明月和大量的网友很快针对这两点质疑给出了回复,反对者曾跟明月也很快达成了“和解”。
  但是事件并未就此平息,反而一步步升级。接下来的10天左右时间里,出现了大量的“马甲”在明月的帖子中对骂、刷屏。到了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在明月的帖子里,普通的图片和孙悟空的长长的金箍棒,已经无法满足刷屏者寻找刺激的心灵了,他们竟然选择了刷交通事故现场的尸体照片。网友观海卢云远认为此事影响极为恶劣,是对网友公共道德底线的公然挑战,他给了“6·1刷尸屏事件”一个定义:“网络恐怖主义”。
  此后,对刷尸屏的暴行和版主的不当管理,网友发起了大规模的讨伐行动。这些网友认为,版主在拉偏架,打压《明朝的那些事儿》。发帖称:"老写手的利益集团,为了打压新人明月,联合斑竹,不惜纵容甚至联手刷尸者,达到将明月赶出煮酒而后快的目的。他们要求版主下台。
  “倒版”事件闹得越来越凶,网友情绪趋于失控。这种情况下,7月12日,天涯社区管理方出炉"关于明月事件以及相关版务处理的调查结论",宣布版主在明月事件中,确实存在处理不当行为,导致事件升级。此后,该板块的三位版主被迫先后离职。
  作者解密,痛恨史书“故作高深”
  经历这一系列事件后,作者“当年明月”选择了在新浪与搜狐建立博客,进行连载更新,并继续保持着极高的人气。而很多网友都在问:“当年明月”到底何许人也?
  记者多方打探了解到,“当年明月”26岁,在广州工作。在现实中是个公务员,写文章纯粹是出于爱好。“说起来,我也写了不少东西了,主要是心理和历史方面的,偶尔也写点经济的。我构思了6个月左右,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朱元璋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副题是“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当年明月”表示:“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他暂且称之为“明札记”。
  “当年明月”介绍说,他现在每天工作8小时,娱乐活动都推却了,剩下的6个小时全用来写作。他床头放着三本书:《明实录》、《明通鉴》、《明史》。他笑称“这样写是很累的”,所以他几乎每次写完,都是疲惫得倒头就睡。
  专家评价,白话明史是“流行文化经典”
  “如果能做到有学术性而又好看,当然是最理想的,不过这个难度很高,可以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历史学者彭勇如此表示自己对历史书的理解。他评价《明朝那些事儿》是“比较有趣的普及书”,“最大的特色是通俗易懂,也有趣。至于说到历史的真实,应该说大体上还是不错的,作者也花了不少工夫,没严重的错讹。当然了,这毕竟不是学术著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周枝羽在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称之为“一个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他表示,“这部书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只是我没有想到一部具备了这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历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戏说,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称为小说,因为它几乎是完全忠实于《明史》的。”
  摘自《北京娱乐信报》
  第四种写史方式/文 南方都市报
  日的黄昏,“当年明月”感到一阵莫名的烦躁。26岁,大学毕业,政府公务员,月入5000,这是他的人生,一路畅顺,波澜不惊。用26年的努力,终于过上了父母眼中的好日子,往后的生活也处在可以预期的稳定小康状态中——买房、娶妻、生子、加工资。但厌倦抓住了他。
  “二十多年来,没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明月身材魁梧,皮肤白皙,他偶尔抿一下桌上的啤酒,舒缓地倾诉着生活的不满,“我讨厌功利化生活,但自己一直功利地活着。读书为了考大学,考大学为了找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娶老婆过好日子。”3月10日那晚,他终于找到一件完全出于兴趣,不为功利,只为自己内心去做的事情。
  “5岁,爸爸带我去书店,指着一套定价五块六毛钱的《上下五千年》,问我喜欢不喜欢历史。我不知道什么是历史,但知道他每月工资只有30多块,那是多昂贵的书啊。我说喜欢,其实我真正想要的是昂贵的东西。”
  对历史的兴趣从《上下五千年》开始,看了几篇就兴致盎然,但明月觉得。他初中开始看白话文的简编版《资治通鉴》。编年体的史书让明月“深恶痛绝”,流水账式的记述毫无乐趣,“还好有《史记》,前后读了很多遍”。
  明月大学读法律专业,因为法律是当时的热门学科。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历史、心理学和经济学,“看多了就想写,最早的几篇历史随笔发在一个很小的论坛上,竟然还有不少人爱看。”
  3月10日,心烦意乱的明月倾诉欲汩汩冒出,他打开电脑,写下了生平第一篇长篇故事——《明朝的那些事儿》。他在开头写道:“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这个帖子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版块创下了惊人的纪录,迄今点击量超过300万,之前这个版最热的帖子也没超过10万。
  在教科书、史料和戏说的叙述方式外,明月试图寻找第四条讲述的路径。他希望自己写的历史不仅真实,还要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副标题是“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明朝的那些事儿》出版人试图归纳这种新的历史叙述方式:从体裁看,这是一本正说历史,每一个细节和事件都遵循着历史的由来和发展;从写作特点看,作者吸纳了叙议结合、伏笔照应、铺垫悬念等,并穿插了很多类似冯小刚电影中的“冯式幽默”,阅读间隙可以读到很多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精辟评断,做到真正的“好看历史”。
  明月的趣说历史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众粉丝自称“明矾”,建立QQ群,经常联系。
  “这样的生活疲于奔命,但很快乐。白天上班,下班后在街上散步半小时酝酿情绪,然后吃饭洗澡,写到晚上十一二点,倒头就睡。我不打麻将,不唱卡拉OK,天天在宿舍,同事问我都在干吗,我不能告诉他们我在写历史,一来不想被打扰,二来无法解释。”明月每天用5小时写3000多字。全书计划写七八十万字。这么长的著作,已经有28家书商联系过他。
  你说李宇春怎么红的,至今仍是个宇宙之谜,但是当年明月的红,红得让人心服口服。天涯煮酒论坛的X大王为此嫉妒红了眼睛,硬说人家刷点击率,挤他出天涯,有这个必要么?像我这种不爱看史书的人都可以看得妙趣横生,当年明月红的那两把刷子,细说起来,还是三点法宝,快,稳,准。
  快,快在时时连载,永不落空。网络发帖最忌有坑,一入深坑深似海,不挖坑的同学最受欢迎。当年明月有个好职业,海关公务员,清闲又有钱,不会耽误他每天两小时的历史学习,也不耽误他孜孜不倦的写作,有铁饭碗在手,施展功夫就很灵巧,用不着挖空心思想出名,也用不着为了点击率发愁,他只是在打擦边球而已。
  狠,狠在抖包袱的套路。网络写作有一个坏处,看的人容易心不定,于是你就得耍点当家利器看家法宝,要么跟安妮宝贝一样,自创套路,有一副安妮体,句子短,段落更短,看着不累。要么大抖包袱连上段子,当年明月把此功夫用得出神入化,我不得不跟着他的思路走,看到最后哈哈大笑,又接着看第二个包袱。抓住人心的办法,有时候很难,有时候又很简单。很多方法用多了就没什么意思,明朝艳史天天有人胡说,没说出名堂,偏有个人把正史说得比艳史还有趣,你见过有人用周星星的方法写历史么?“像你这么出色的男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鲜明”,镜头一转,一个猪肉佬。这种正统和滑稽的偏差效果,当年明月用得最多,写海瑞买肉孝母:他买肉了,竟然还买了两斤,等他付完钱,接过肉一声不吭地扬长而去时,在场的人这才确信,他们刚才看到了一幕真实的场景。肉贩子激动了,他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壮怀激烈,仰天长啸:“想不到我这辈子还能做上海县令的生意啊!”
  准,准在出名出得准。泱泱网络,人才绝不只有当年明月一个,但只有他一个,红成这样,别人为什么没有红?似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红,是注定了的。柏邦妮说他有热情,才写了那么多。这完全是扯淡。没有人再能像曹雪芹一样,在孤独中贫穷中怀抱一本巨著死去。人需要掌声,而给当年明月的掌声,特别多。妓女不能靠性欲工作,作家也不能靠灵感写作。我相信当年明月能写这么多,很多力量来自粉丝。可惜网络写手一旦成名,就陡然与人拉开距离,例如神龙般的安妮宝贝,不见踪迹的李寻欢等。
  红,是一种奋斗,也是一种命运。怎么像他一样红?就怕明月之后,全是清风乱翻书。
《明朝的那些事儿》经典语录
  1.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兮你要还。[733]
  2.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736]
  3.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741]
  4.其次,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计划,逃跑路线,事前统一分发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动。[748]
  5.这就是传说中的"官话",俗称废话。[753]
  6.哭是为了发泄情绪,流泪是最为重要的,而闹事要的就是声势,低声哭没啥用,一定要做到雷声大雨点小,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效果。[755]
  7.纵使憨直,诚然不屈,这就是明代官员的气节。[755]
  8.没有竞争的完全市场只存在于理论想象之中——引自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767]
  9.要知道,越接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甭管表现如何,混个脸熟才是正理。[768]
  10.请大家务必相信,长得帅除了好找老婆外,还容易升官,这条理论应该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768]
  11.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事实证明,一对一的政治单挑已经落伍了,为适应潮流的发展,政治组织应运而生,大规模的集体斗殴即将拉开序幕。[771]
  12.人无耻到这个地步,是不容易的。[772]
  13.不知为什么,这位皇帝继位十年,却一直没有儿子,原因不详,这种事向来都是绝对隐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婶街头谈论的热门话题,换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医院,更何况在那万恶的旧社会。[775]
  14.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780]
  15.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还要拿去肥田![780]
  16.其实统治王朝就是经营企业,只不过治国这一摊生意更大而已,做一般生意要交税、还要应付工商检查、安全检查、消防检查,逢年过节还得上贡,流年不利还会亏本破产。
  相对而言,建立王朝这笔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启动资金过高(要敢拚命),经营周期不定(没准明天就牺牲)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立马鸟枪换炮。从此不但不用交钱,还可以收别人的钱,想收多少自己说了算,除了你管别人,没人敢管你。因为开政府比开公司的利润更大,前景更广,所以自古以来,无数人都跃跃欲试,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就那么几个朝代)。[788]
  17.所谓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经,四处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烟雾缭绕的丹炉前添柴火,然后看着那炼出的鬼都没胆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谁也不知道这帮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嘛。总之一个字:玄。[789]
  18.这实在是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到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跳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正常发挥水平、告慰先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抬头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状,毅然踏上前进的道路。[793]
  19.在清除敌人首脑之前,必须先扫除一切外围和帮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所谓掺沙子、挖墙脚是也。[803]
  20.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是不会懂得这些的,他们太天真,太幼稚,他们或许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百分,却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他们虽然手握真理,却无法使用,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却被撞得头破血流。[815]
  21.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815]
  22.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异常的真实。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816]
  23.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819]
  24.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821]
  25.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敢忽悠,什么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忽不了。[824]
  26.这个“世代”到底有多久?
  一般来说,怎么也得有个一百年吧?
  一百年?那是起步价,六百年起!还不打折![825]
  27.所谓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是也。[828]
  28.虽然这套把戏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却屡试不爽,而要使出这一招,也并非凡人可行,要知道,突然之间悲从心头起,鼻涕眼泪说下就下,毫不含糊,对脸部肌肉和中枢神经的技巧控制已到出神入化之地步,百年之后,犹让人叹为观止。[830]
  29.历史证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831]
  30.可是在权力的擂台上,不折不扣的好人注定是要完蛋的。[831]
  31.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是很难的,须知做大侠虽然风光,干掉大侠却更为风光。而政治高手们在打架时,从来不会玩三板斧,他们都是耍套路的,从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环环相扣,直到最后那致命的一击。836
  32.“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是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要隐忍,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要坚强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胜利的希望。[838]
  33.这是国家形象问题,换句话说,就算给得起钱,也丢不起人。[843]
  34.外交,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方法,但它还有另外一个通俗的解释——用最礼貌的方式,说出最肮脏的话。[845]
  35.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849]
  36.这就是传说中骂人的最高境界——先夸后骂,夸骂合一。[849]
  37.但隐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终将爆发在最后那一刻。[850]
  38.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860]
  39.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861]
  40.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862]
  41.十六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想在保住脑袋,混碗饭吃,就得时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动态。[863]
  42.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870]
  43.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870]
  44.倭人为寇,是为倭寇。但恶劣的品行并不能否定他们的战斗力,且不说这帮人的武艺和战术水平,单说人家冒着掉进海里喂鱼的危险,跑上千里路来抢劫,就能充分说明他们的犯罪决心和毅力。[872]
  45.四十个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个人,没准就敢去北京集资建房了(打不过地产商)。[878]
  46.事实证明,中华武术确实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管你什么“阴流”、“剑道”,几棍子扫过去全部滚蛋。[880]
  47.要说这本书(指《易经》),那可真算得上是万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文明,人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882]
  48.一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万人踹,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那年头,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个选择——拿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临。事实证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径,想玩花样,走后门,几乎肯定是死路一条。[887]
  49.明代的言官们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几乎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888]
  50。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发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无法阻拦的。[893]
  51.在日本史书里,战国被描述成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勇猛之士在万军之中横冲直撞,着实壮观。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比如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桶狭间战役,那位威震日本,号称无人可挡的大诸侯今川义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过四五万人,仅此而已。当时,一般战役两方人数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摆在中国,这也就是个仪仗队,不过倒怪不得日本同志们,毕竟人口有限,要组织个大规模战役难度太大,说句寒掺话,能战死个几千人已经很不容易了。[895]
  52.但就在宗礼准备预写他的第四次捷报时,徐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897]
  53.所谓强硬的手段,并不一定是指武力。只要能够消灭对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902]
  54.但是阅人无数的王翘翠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这个可能明天脑袋就要搬家的倭寇,这似乎是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我相信它的名字叫爱情。[905]
  55.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主义精神,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战死)的最好时机。[907]
  56.胡宗宪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为俞大猷有一个公认的作战特点——“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点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908]
  57.这也算是老把戏了,就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伦大哥却告诉他,要想入伙,必须下山杀一个人。作为梁山流氓团伙的头目,王伦的这一指示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只有杀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干坏事,并培养出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危机感(出了事大家一起完蛋,谁也别想跑)。[911]
  58.如果要搞个三千年来的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孙子兵法》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十名,此书早已打入国际市场,行销海外,这本书拿破仑买过,希特勒也买过,上到八十岁的老头,下到四五岁的孩童,都是孙子的忠实读者。[931]
  59.要想实现自我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拥有脚踏实地,切实可行的方法。
  60.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
  61.迟来的正义依然是正义。
  62.自然界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有了永恒的规律,春天成长,冬天凋零,周而复始。
  人世间也一样,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规则恒久不变,是为天道。
  在史书中无数的尸山血河、生生死死背后,我看到了它,它始终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我们,无论兴衰更替,无论岁月流逝。
  它告诉我,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
  天道有常,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恒久不变。
  63.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无需暴力,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
  64.自古以来,爷爷是好汉,孙子哭着喊着偏要当汉奸的,实在太多,古代有古代的汉奸,现在有现代的汉奸,此所谓汉奸恒久远,遗臭永流传。
  65.传庭死,而明亡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那些事儿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