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名字的由来为莫荣凤的资料

唐拳,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元(玄)霸所创,李祖生性好武,身雄力猛,武义精强,在隋朝就是一条好汉,为其父兄灭随建唐,立下汗马功劳。从此李元(玄)霸创立了这套唐拳。唐太宗李世民为李渊次子,自幼习武,善骑射,尚武略,是一代文武皇帝,他对此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后流传于世对此拳有所发展。明末清初,此拳流传较广。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唐拳传入沧州境内,此前之师徒传承失据尚无考证。唐拳入沧境,时有一直隶(今河北)大名府武士李天祥,自称为“闯王”李自成的后代(曾孙),因故被官府追查而行走在外,后落脚于沧州南皮县城北桃园(源)村,易名“木胜”。因李天祥身怀唐拳之绝技,武艺高强,在富户侯府即以武显身,被聘为护院武师,李天祥在桃园村隐姓传艺10载,李天祥在桃园的10年间授徒很多,至今二百多年来,由他传授的唐拳已遍及全国诸省(河北、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河南、江苏、江西、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等)。唐拳至今在河北沧州的流传中已至十代,习练者达一百六十多个村镇,三四千人,主要集中在南皮县乡村。南皮县唐拳尊李天祥为一世传人。
南皮唐拳可分为三大枝;分别以刘芳.韩云飞,孙胜三位师兄弟为首,他们均是李师之高徒,得其真传。也为南皮唐拳二代传人。
第一枝:刘芳,字福安,大树金村人,先随师在桃园护院,后定居翟官屯,他武艺超群,时有“南数马相,北有刘芳”之称。刘芳授徒很广,在桃园,黄家洼,翟官屯,刘八里,李八里,齐庄,泊头,交河等二十多个村镇皆有传人,桃园,黄家洼迄今贰佰多年间,世代相传,从未间断,当称武术世村。
第二枝:韩云飞,南皮祁家洼村人,他授徒于叶三卜,陈六拨,贾九卜,扬巴庄子等地。特别是祁家洼村习唐拳人数最多。二百多年来,相互流传没有中断,堪称世代武术村。
第三枝:孙胜,山东临清人,孙胜在南皮梁庄,单庄,姜庄,小仗桥,石庄,懂村,王厂,寨子,刘夫清三教庵,郝庄,唐家务,潞灌,北庄,等都有传人,在河北,山东,吉林,上海,湖北等省市也有传人,可见吾门唐拳流传甚广。
唐拳自传入南皮,习者日众,高手层出。如:刘芳,韩云飞,孙胜,吴炳顺,快马祁,康文立,郝为一代名师。至清光绪年间南皮唐拳发展更胜,高手辈出,极一时之盛。如桃园李风,李详,三教庵田克明,田英堂,郝庄郝丁辅,西唐家务姜贵等名师均吾门之佼佼者。今将详者录于此:田克明精唐拳少年好胜,尝遍游历个武场,百里内外皆无敌手。晚年授徒四方授业着数百人。春秋假日,每座大会,弟子皆以来修集,田师居高坐,弟子左右侍立,依次演练。克明师口授心传,指点其招术莫不心悦诚服,当时高第满门唐拳一派实执吾乡,武术界之中耳。北至津沽,南至济南流传几遍。郝丁辅,字桂卿,精唐术,身手轻捷,善用白手夺枪,白手夺刀,人用枪扎&
刀砍无不被夺出或踢飞,白手夺枪之名遂不胫而走。名噪一时。姜贵精习唐拳善劈大刀,凡所运用,皆中要害,人称姜四大刀。至民国,又有潞灌北庄高大楞,郝庄郝树梅等人,唐家务耿金昌王玉枝,均为当时沧南名师。更可喜的是历代相传,子承孙继无穷,成了有名的武术世家。康文立,郝丁辅,姜贵等名师后继有人至今以五代相传。追忆南皮唐拳名家不惟他们的武艺超人值得学习,他们尊师重德,侠肝义胆,主张正义,富于民族气节的武德更值得称道,他们授徒传艺,褒掖后人的无私精神和为唐拳的继承&
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吾门后人永志不忘。
&&&&&&&&&&&&&&&&&&&&&&&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创立唐拳。(今人多认为是李元霸,实则不然。只因部分涉及“玄霸”文字资料的撰写处在“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康熙大帝时代,文字狱肆虐,康熙帝名“玄烨”
为避讳这个“玄”字,作者遂将李玄霸的“玄”改为“元”,自那以后受这部分资料影响的人,便都以李元霸称之,实为李玄霸)
李玄霸,生性好武,身雄力猛,武艺精强,在隋朝时是第一条好汉,为其父兄灭隋建唐立下了汗马功劳,故将李玄霸使用的拳法以国号“唐”命名“唐拳”。
唐太宗李世民,为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成纪乡人),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他自幼习武,善骑射,尚武略,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位二十三年,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是一代文武皇帝,他对玄霸的拳法及其家传各种拳艺,进行系统整理,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后流传于世,李世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唐拳始祖。
&&&&&&&&&&&&&&&&&&&&
沧州境内唐拳始祖
清·雍正末年生人,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唐拳始祖。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自报直隶(今河北)大名府人,是“闯王”李自成的后代—曾孙,因被官府追查而行走在外,后来落脚在南皮县城北的桃园(源)村,易名“木胜”,木即代表“李”姓,胜者,胜利之意,即暗含“闯王李自成”(李家)之大事仍要取得胜利之意。
南皮桃园侯府是本地富户,其家人曾任县令。侯府大门上以铁钉成字:家住桃园,地耕渤海(指南皮)。因李天祥身怀唐拳门之绝技,武艺高强,投在侯府即以武显身,被聘为护院武师,同时开门授徒,传授弟子唐门拳艺,李天祥在桃园村隐姓传艺10载,授徒百余人,声名雀起,四乡八镇,各处行走之人皆知南皮桃园侯家武师“木胜”之名。其所传内容涉及:祖艺唐拳12趟(分为前四趟和后八趟两路,时至今日,习后八趟者居多,而前四趟少矣;也有称前六趟和后六趟,其实是前四趟和后八趟,此情况皆因未曾考证导致。)、炮捶、五虎拳、小势拳、埋伏拳、定唐刀、六合单刀刀、雁翎单刀、梅花枪、行者棒、春秋大刀、梢子棍、齐眉棍、玄霸双锤、刀里加鞭、唐捶对练、套捶对练、白手夺刀、白手夺枪、单刀进枪、单刀擒枪、三节棍进枪、三节棍擒枪、单刀拐子枪、唐拳散手之功法等。&
李天祥,名赫一方,声威大震,遂被朝廷各处爪牙访出,一日他觉察到有两个官差前来追拿自己,见情况不妙,就打定主意,再投他处藏身。为了避免连累侯府全家人,待将真相全盘托出后,商定退身之计。在晚上两官差纵上房坡,大喊:交出朝廷叛乱李天祥时,侯府主人遂假意绑上李天祥,从房中推至院内,李天祥两臂一抖绳子即已脱落,与官差交战在一起,只见你来我往,蹿蹦跳跃,闪展腾挪,打的难解难分,其中一个上来就是一个跳踢撩阴腿,李天祥撤步下拍,随即一个藤萝绕叠踢紫金,偷步蹬腿正中其迎面骨,后退几步,趔趄倒地;另一个见状,向前一跃恶狠狠一个猛虎扑食,左手领李天祥眼神,同时右手拳直捣胸前,李天祥抽步含胸,使一个唐拳的“三环套月”,左臂下挂滚压,右手直击其面门,对方躲闪不及正中印堂;随后两个官差一起从左右两翼夹攻,但这两个人哪里是李天祥的对手,李天祥声东击西,上起下落,发招轻松自如,两官差被逼的节节败退。正在此时李天祥,走开了虎啸龙吟步,在二人中间穿梭,同时领着他们转至院子西侧偏房处,猛的向二人发起攻击,双臂撩打弹抖,下盘进步吃锁,官差招架不住连连后退,李天祥垫步拧腰一个鹞子钻天,飞身上房,夺路而走,自那以后就再无音讯。李天祥在桃园的10年间授徒很多,其中以刘芳、韩云飞、孙胜三位师兄弟为首。二百多年来,由李天祥传授的唐拳已遍及全国诸省(河北、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河南、江苏、江西、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等)。唐拳至今在河北沧州的流传已至十代,习练者达一百六十多个村镇,三四千人,主要集中在南皮县乡村。南皮县唐拳门尊李天祥为一世传人。
&&&&&&&&&&&&&&&
唐拳派二世传人:刘芳 韩云飞 孙胜
刘芳,字福安,生于清乾隆元年,卒于嘉庆二十年(),唐拳二代传人,河北南皮县大树金人,先随师李天祥在桃园习艺护院,后定居城关镇翟官屯村。他武艺超群,夜间出入院墙如履平地,从不走门;能“登萍渡水”,过运河,只以几块微小飘浮物抛出,即可登踏而过。时有“南数马湘(清·乾隆末年生于东光县庄庄村,精沙教拳法),北有刘芳”之称。刘芳授徒很广,在南皮、泊头市、交河、沧县等二十多个城镇皆有传人。其弟子刘三、李四、吴炳顺、王春云、武庠生—铁臂周长春;徒孙李凤、李祥等名扬乡里;人言李祥,练功睡板凳,头枕一个,脚搭一个,身上压一石磨,再上去人在石磨上练大枪,板凳深陷地下,而李祥身体笔直,毫厘不塌;李凤、李祥以保镖为业,河北、河南、山东各处皆知其名。
韩云飞,生于清·乾隆九年(生于1744年),唐拳二代传人,人称“云里飞”。河北南皮县祁家洼人,随师李天祥在桃园习艺,轻功精湛,脚法灵活。他授徒很多,韩玉林能承家传,其徒祁邦丰、祁树德、其徒孙祁树兴、祁树章名扬乡里及东北省市。祁树兴擅使双钩,伸手非凡,擢原齐齐哈尔市卜奎府教头,兼任“双胜镖局”总管。曾以双钩技艺,力挫原任教头—“双戟方振甲”,遂“双钩祁树兴”、“花钩祁”之名不迳而走。祁树章,轻功极佳,曾因打报不平伤一富户性命,后在牢中天窗脱身,人称“钻天鼠祁树章”。
孙胜:字全城,生于清·乾隆七年(生于1742年),唐拳二代传人,山东省临清州人,随师李天祥在桃园习唐拳十载,技艺精绝,过步行门,身灵步活,伸手不见手,打人敌难走,故有“圣手孙胜”之称,颇得李师之真传,曾只身以单刀匹马,独吓四五十匪徒,一刀将匪首兵器削断,刀背反劈使其倒地,对方遂折服,且以酒宴招待备至,并嘱以百里之内,无任何阻拦,孙所到之处皆畅通无阻。后多居住在南皮县的梁庄及周边村镇传授唐拳,在当地最著名的徒弟有:梁庄的康文立等人。其弟子较多,分布极广,遍布全国各地—在河北、山东、吉林、上海、湖北等省市都有他的传人。南皮县其再传弟子:赛飞燕—康永禄、百里无敌手—田克明、人称白手夺刀、白手夺枪—郝丁辅、人称“姜四大刀”的姜贵等人当时称百里内外首屈一指,高手云集。
&&&&&&&&&&&&
唐拳三世传人:周长春& 韩玉林&
周长春,字景阳,
清·嘉庆末年人,唐拳三世传人,师从唐拳二代传人刘芳习艺。河北南皮县大马庄村(现属沧县)人。武庠生出身,弓马娴熟,膂力超绝,因粗率少文,无进身之机,遂沦为江湖武师。精拳法,在精习唐拳之后,又习劈挂、八极、戳脚、功力等拳,与同时盐山县李云表交情最笃,劈挂拳即得自于李云表。周长春善枪法,对陆合大枪独有心得。同治初,随李云表客居京华,与京城八旗、绿营诸教习时相比试,鲜有能当其锋者,称周长春为“断魂枪”,名播京师。周硬气功之术非常,南皮张之万的弟弟张之京欲观其技,长春露出脊背,可刀枪不入,乃为张之万家护院武师。同治八年(1869年)初,太监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往江南采办宫中用物,遂招揽武勇之士。因安德海也是南皮人,久闻周长春武名,特命人重金延揽,周乃与翻子拳名家韩录马一起投安德海。至山东境内时,山东巡抚丁宝桢奉恭亲王奕沂等密嘱,以祖制太监不得出京门为由,将安德海处死在济南。周长春论罪当处决,但临刑时竟未能头随刀落,仅肩部受伤而已。长春痛呼冤枉,自称受佣于张相国(之万)家,与韩录马到济南办事不明安德海实情。山东驰书张之京查询,张之京复书为之开脱,遂与韩录马均获不死。晚年蛰居乡里,绝口不谈武技之事。民国修《南皮县志》有传。(未考)
韩玉林,生于清·嘉庆十八年(生于1813--?),唐拳三世传人,家住南皮县祁家洼,随韩云飞习艺(玉林为云飞之侄),韩玉林与周长春、郭大发(又名郭庆发)均沧州人,曾为安德海(清太监)保镖。清同治七年(1869),安德海在山东被诛后,韩玉林遂往山西五台山,改名易姓隐居四、五年,此事平息后,又回沧州老家授徒,1875年过继本村祁树兴为子,并悉心传其拳艺,祁树兴后到齐齐哈尔,擢卜奎城总教头兼“双胜镖局”总管,因擅使双钩,力胜原任教头方振甲,人称“双钩祁树兴”;另收徒:祁树庆、祁树章、祁功清等人,祁树章,也在东北一带谋生,因打报不平,伤一富户人命,后在狱中天窗脱身,人称:钻天鼠。
康文立,清·嘉庆末年人(生卒年不详),唐拳三世传人,家住南皮县梁庄村。侍师“圣手”—孙胜在家中数载习艺,拳械、软硬功夫俱佳。随后遵师嘱,开门授徒,主要在南皮的东南乡镇授徒较多:康永禄、田克明、郝丁辅、姜贵、孙芳庆、何召喜、孟丰林、张提元、金某等弟子功底深厚,其侄“赛飞燕”康永禄曾力拿贼人“草上飞”,百里无敌手—田克明、白手夺枪—郝丁辅、姜四大刀—姜贵、孙芳庆等人均在当地和异处声名远播。
在梁庄向北几十华里——王寺村的寺院中有一位身材高大的和尚,此人颇有些硬功,长拳短打,无所不能。每到王寺有集市的这天,就用一根铁棒,两头穿上重有千斤的石磨沿王寺集行走一遭,人称其为“铁罗汉”。这一天和尚来到了梁庄见到康文立,一番客套后说:耳闻唐拳门的“大缠丝”十分了得,贫僧想见识见识。康文立并不理会,而是微笑着说大师傅功底深厚,大缠丝自与大和尚功夫不可相比啊,向外推辞,和尚面露轻蔑之意离去。众弟子不服气,都想与和尚比试,康文立并不多言。过了些天,和尚又来要求比试,康文立又未答应。这下徒弟们可忍不住了都对师傅说:这个和尚有什么过人之处,我们哪里不如他?康说:他下次还要来,一次比一次轻傲,要比就在下一次。
第三次,大和尚果然又登门,康文立早与弟子金某说好,让他与其比试,并嘱以要言。待和尚进门后,金某抱拳拱手:大师傅既然直意要切磋,那在下愿向你学上两招,请。再看和尚把又粗又大的把掌紧紧的握住金某纤细的手腕,因金身材不高,又骨瘦如柴,所以大和尚抓上其腕后是仰天、哈哈大笑,与此同时金某拧身、合腕运足周身气力,猛的向下滚错,只听“咔”的一声,和尚的腕子被金用“大缠丝”拿折,顿时倒地,再看大和尚此刻,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一扫那股盛气凌人的威风劲儿,遂折服。见状康文立即刻扶起和尚,责备徒弟出手过重,并为和尚正骨疗伤。&
康文立一生传播唐拳,是恩师的得意弟子,又是发展唐拳、广为传播最有功绩的继承人之一。晚年故去,其弟子们为他树碑立传,以示怀念其不朽之功勋。
&&&&&&&&&&&&&&&&
唐拳四世传人:田克明& 郝丁辅&
姜贵& 康永禄 &祁树兴
田克明(),唐拳四世传人,南皮县凤翔乡三教庵村人,师从唐拳第三代传人康文立精习唐拳,少年好胜,闯荡江湖数载,寻师访友,切磋技艺,尝遍游各武术场,百里内外迄无敌手,即而“百里无敌手”之名随之传开。田克明性情豪爽,喜仗义疏财,救济贫困。若亲朋中有困难者,多得到他的资助。当时匪患比较严重,某客商与田克明关系默契,乘车运货来至沧境,途遇歹人抢劫,财物尽数被劫,正巧车上有田克明的信函,劫者知道被劫之人是田克明好友,就说:“我与田克明并不相识,只是敬其为人和武功,看在田的面子上,将原物奉还”,因此慕名拜访、投师者甚多。
晚年授徒四方,从学者数百之众。春秋假日,举行武术大会,其弟子都来让其指教、再修,田克明每坐在高处,弟子左右侍立,依次进行演练。田克明口授心传,指点众徒招术,皆心悦诚服,当时高手弟子甚多,唐拳一派实执本乡,在武术界中,北至津沽,南迄济南流传极遍。去逝后,弟子们进行了公葬,并为其建立墓碑。其子田林池、徒:族弟武庠生—田英堂、曲中顺、李月庭、黑白蝴蝶—周三、尚四、山东吴虎臣、高庭秀等名扬乡里及周边各处。
郝丁辅(),字桂卿,唐拳四世传人,南皮县凤翔乡郝庄村人,师从唐拳第三代传人康文立习唐拳艺,身手轻捷,功力深厚,善用“白手夺枪”、“白手夺刀”,人用枪扎、刀砍,无不被夺出或踢飞,“白手夺枪”之名遂不迳而走,名噪一时。晚年授徒四方,到江西省、安徽省传拳授艺的单哲营、著有《唐拳图说》(未出版)的单青林都为郝师之高徒。其子郝树梅能承其家传,亦设教焉。
姜贵,()字宝升,唐拳四世传人,南皮县西唐家务村人。姜贵幼年习唐拳,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四,生性好动,争强好胜,身高(
1.89米)力猛,惯使大刀(大刀重125斤),凡所运用,皆中要害,人送绰号“姜四大刀”。
田克明、郝丁辅、姜贵三人即是一师之徒,又是拜把兄弟,同为一乡人,共投一处师,相助同修好,技艺格外高。
康永禄,唐拳四世传人,清·光绪末南皮县梁庄人,绰号人称“赛飞燕”,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随伯师康文立习武,技艺高超,为人正直,好打抱不平,为乡里称道。当时,南皮有盗,绰号“草上飞”,恃艺行窃宿奸,无恶不作。县衙和知府差人捉拿不获,遂请康永禄出山,缉拿要犯。康永禄本不愿为官府卖力,因此举系为民除害,遂应之。一次,“草上飞”入户作案,康永禄冲进去,未见人影。原来,“草上飞”察觉有来人,缩身藏于大缸中。第二次,“草上飞”在炕上一坐,对康说:这次我不藏了,有本事请进来!康永禄把褂子一脱,来了个“投石问路”,“草上飞”听到呼声,当有人来,飞腿扫去,康永禄乘虚而入双臂紧紧锁住其身,任其下抽几次欲拨“腿插子”(匕首)未果,即生擒“草上飞”。虽负于康永禄,但“草上飞”仍不服输,康命人放开他,又与之比试兵器,对战之间,被康永禄找个破绽,六合刀直逼其腕,草上飞手中白腊杆撒手落地,折服认输。
祁树兴,()唐拳四世传人,南皮县祁家洼人,师从韩云飞的后人韩玉林,祁自6岁过继给韩玉林,即随其习武。同治十三年(1887),祁树兴至黑龙江谋生,初入卜奎城(齐齐哈尔市),于街头“撂地卖艺”糊口。后入卜奎府当杂役,不久即以武显身,擢卜奎城总教头,兼任“双胜镖局”总管。祁树兴拳械巨佳,尤精双钩,力挫原卜奎府教头—“双戟方振甲”,遂“双钩祁树兴”、“花钩祁”之名不迳而走。民国十七年(1928),祁树兴至哈尔滨设武馆授徒,从学者甚多,在东北一带颇有名望。当地弟子有山东人王连成、吴凤鸣、李宗德等人。
唐拳五世传人:李树森耿金昌 姜玉均 王玉枝等名录
时至民国期间,唐拳更加勃兴。人称“快三刀”的耿金昌和在上海挫败日本大力士的王玉枝以及高大楞等唐拳拳师名噪沧南。
耿金昌,()字世武,唐拳五世传人,南皮县东唐家务村人。自8岁从师姜贵习唐拳,练功刻苦,功底深厚,拳械俱精,是师傅的开山弟子。他反对门户之见,认为各门之功法均有特长。30岁后,分别向唐拳名师吴虎臣、高廷秀(山东人)、八极大师李书文(盐山王南良人)、飞虎名宿张贵春、二郎拳高手王玉堂(盐山)、原任沧州武术馆长的太祖高手张宝安、劈挂拳师韩涛林、太极名师陈玉春等人学习。他说,有智者不在大小,艺高者不分门派。他每年要拿出三、四个月的时间出外访友,切磋武技,南至济南,北至沧州;尤其是与回族太祖大师张宝安是知心好友,来往甚多。他授徒,先明德,后传艺。自1918年正式授徒以来,他之徒涉及河北(南皮、沧县)、山东(乐陵、宁津)、吉林三省,计七百余人,无一不正者。
郝树梅,郝庄人,唐拳五代嫡传。自幼随父郝丁辅练习唐拳,习艺数十载&
功底深厚,拳械具精,身法矫健&
轻捷。深得其父真传。善技击,摔跤,尤以技击见长。终身习唐拳从未间断,授徒四方,在郝庄及周边村庄皆有其传人。得其业者数百人,佼佼者有郝燕镐、郝燕荣、郝汉辅、郝燕镀、郝树侠、郝燕广、单喆桥、单喆周等。
单青林(), 字竹樵,唐拳五世传人,南皮县郝庄村人,师从唐拳著名拳师郝丁辅习唐拳。秉性刚正,多才多艺,尤精唐拳,终身没有间断,深得其奥。擅长梅花枪,后习大枪,融大枪法于花枪中,技艺神妙。与人试艺,以枪缠人,枪作大圈,如绳捆、如胶粘,进退莫得抽脱。武术精,胆力亦过人。抖动大枪,惊走悍匪五十余人。唐拳为外家拳系,又内外兼修,故青林教人以调气之法,刚柔相济。论武术,极服戚继光(字元敬)之:乘人旧力已过,新力未发一言。尝谓:「技击如用兵,临敌时,门户不必太紧,须故意示以破绽,诱人之入而后制之。又谓:「武术之功,不仅在健体,闪赚腾挪、机警应敌,是练智也;尊师重道,侠肝义胆,是尚德也。盖技进于道矣。平生急公益,得教厅,兴学褒章理,乡政公明,人人敬服,邻里纠纷,片言立解。卒于民国十八年,年四十有六,著有《唐拳图说》当时未出版。
单哲营(),唐拳五世传人,南皮县郝庄村人,师从唐拳著名拳师郝丁辅习唐拳。单哲营是一名“煤炭工程师”,因工作上的需要后到安徽省工作,晚年人称“淮南四老”之一。工作之余传拳授艺毫不保留,在安徽省、江西省都有其传授的唐门拳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六世传人姜国正曾赴安徽拜访单,其尤精剑术,终身习唐拳,时至96岁高龄才过逝,成为唐拳门中寿星之一。
姜玉(连)均(),字连彪,唐拳五世传人,南皮西唐家务人,自幼随父姜贵习唐拳,拳械俱精,身法灵活。曾与师兄耿金昌同在长春“昌盛武馆”任教,授徒较多。后因日军侵略中国,迫于无奈遁回家中在本村及前罗寨等村镇授徒。其子姜国正,同门之中较为突出,其徒遍及本乡本县及天津、吉林等地。
陈玉春(),南皮县南街人,唐拳五世传人,随父、刘芳之徒孙、刘三/李四之徒—陈长松习唐拳,后随冯家口西辛庄太极名师孙朝弼习太极拳艺。
陈玉春,深习本门拳法,下苦功,一行一动皆练功,因此练就了鹰爪力、虎啸龙吟步法,散手应用稳、准、狠,如有人在其后一拍肩头,他会本能的回身一撩阴掌将其打倒,故不轻易出手。其“虎啸龙吟”
步法,人称“十步摔人倒”,其实是陈玉春的脚法极快,让人难于反应即被其摔倒。陈与耿金昌关系甚好,相互切磋武艺。陈玉春曾为了教一弟子所谓的“十步摔人倒”,让学习的人见识了其敏捷的伸手。对方站好后,十步开外,刚定神陈已到眼前,随之即已倒地,可见其身法、步法、手法之速。
李树森(),唐拳五世传人,南皮县西唐家务村人。系姜贵高徒,清末考武落榜,闭门练功授徒,自有武术场,在高梁之上拉过千斤坠、练过各种硬气功,能力开四张硬弓,可称“神力”。在一次出场演练之时,围观的群众都称:李师力大无穷愿你当场献艺,让我们开开眼界,众徒弟也请师傅显显神威。李树森命人在家中牵来最大最有劲的两头大牛,套上大车,李树森骑马蹲裆站于车后,双手抓住车尾,让两个人拿着鞭子猛抽牛向前拉车,牛向前力拉数次,李未被拉动。见状李树森大喊一声“拉不动就回来”,两头牛和车一起退回数尺,所有人皆叫好称奇,“神力”之名亦传开。
王玉枝(),唐拳五世传人,自幼从师姜贵习唐拳,身材魁梧,拳势勇猛,性格暴烈,好打报不平。一九一五年春去山东乐陵县做生意,为打报不平,伤了县府人员,赴上海避难。在上海开门授徒,传播唐门拳艺,多胜各派高手,均称其号为“王狠子”。曾挫败日本大力士,而为国争光,一时名扬于沪。日寇曾以重金聘王玉枝为日军教练,王玉枝坚辞不受,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王玉枝在沪授徒四十多载,晚年返回乡里。
高大楞,真名:高福祥,因其身材高大,伸手迅猛、急速,故人称:高大楞。唐拳五世传人,南皮县潞灌乡北庄人,师从寨子镇董村孟丰林习唐拳。高福祥在天津武林中,数头排人物,他在天津南市“三不管”处设场授徒、传拳授艺二十多年,将唐门拳技发展远播,特别是其精绝的唐拳门组合双器械“刀里加鞭”无人不知、令人折服,一时名噪津门,且被载入王广西编著、2006年版:图说中国文化之《中国功夫》一书的‘江湖拳师’类139页,注以他在天津的影响和威望。
李德海(),原籍南皮县李皋家村。因被人欺侮,随祖父迁至沧州城里晓市街肖家店,他立志洗刷家耻,苦练真功。李曾随邱三、王振海、郭奎元、米连科习唐拳、燕青拳、太祖拳、青萍剑。民国初,经李景林部下夏鹤一介绍,拜李书文为师学八极拳及大枪。清末,袁世凯称帝被编入北海宫廷消防队。袁倒台后,李回沧州,被湖南督军张敬尧招为武术教官,后去江西,北伐战争北军失利,李德海再回沧州。而后在沧州唐官屯、代家园授徒。李德海技成后,曾只身持三节棍找冤家“算账”,将峰拥而出的一干人等打的落花流水,洗刷祖上被撵之侮。其弟子潘金生1933年7月生于沧州市,自8岁随其习艺—唐拳、太祖、八极等拳法,1959年在沧县交通局参加工作。2007年75岁,潘还能做:单腿卧鱼、贴墙挂画、灵猿攀枝等高难动作,先后参加沧州市武术比赛及观摩赛并获奖,1995年参加河南登封首届国际武术节获金牌。
杨宝兴(),南皮县大浪淀乡王环五拨村人,自幼随师习唐拳及劈挂。民国十四年(1925)在沧州驻军六二二团任武术教官。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后在南京陆军大学任武术教官。民国二十六年(1937)随国民军去长沙、四川、湖北任军内武术教官。1953年返乡授徒百余人,其徒孙吉良在全国武术大赛中获冠军。
康氏三杰:康桂彦、康桂柱、康桂营(1921-&
),均系“赛飞燕”康永禄之子,唐拳五代传人,南皮县梁庄村人。三人武功非凡,勇猛过人。其中尤以老二康桂柱武艺高强,身手敏捷。
康桂彦、康桂柱,是30年代的共产党革命者,又是抗日英雄,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较大贡献。
康桂彦,曾任本地5、6区区长,因其制敌狠辣,义愤填膺,另敌人防不胜防,故有“康阎王”之称。有一次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武功,英雄之胆量和工作中的经验,与他的护卫兵—小丈桥村吕清合二人,打死日本汉奸数人,抓了六七个俘虏,传为悦人的佳话。
康桂柱,后在家乡梁庄授艺,传侄康炳振、徒张彦洪、张彦玉等人。以青萍剑习之极佳。
康桂营,三代家传唐门艺,长年双腿绑沙,有“飞毛腿”之功,从沧州市至家—南皮东南方向梁庄村一早晨即可到达,且练就“铁沙掌”百日之功,1937年“日本鬼子”犯我中华,其间虽有中断,但单手打砖一击即开。一九七五年携本村六世传人张彦洪、张彦玉三人在东光县刁庄和本村授徒一百五十多人,主要有其子:康炳振、康炳炬,及梁瑞苓等人。
叶炳仁(),唐拳五世传人,沧县张官屯乡舍女寺人,师从祁家洼祁树庆等师习唐拳。叶炳仁在本村设唐拳拳社,授徒50余人,被载入1991年版《沧州武术志》。其子叶本才(1947—)、叶本茂(1959—)能承家传,叶本茂现任张官屯中学语文教师。
黑白蝴蝶:黑蝴蝶周三,白蝴蝶尚四,均是俗称传说,真名不祥。南皮县凤翔乡前罗寨人,唐拳五世传人,师从田克明习唐拳,二人练就一身好武艺。民国初期,被本村周姓富户聘为护院武师。一次十几个匪徒来周家抢夺财物,被周、尚二人打伤,未能得逞而逃;第二次组织了几十号人,带着洋枪和土枪再来,周家也早准备了洋枪护卫,再次赶走了这伙匪徒;第三次天刚黑了下来,这伙人又把周宅团团包围起来,搏战快到一夜未能打进北屋去,他们穷凶极恶放火烧房,扒在墙头上准备抓人,在这时守在北屋的周三、尚四二人手持白腊杆子,身形像燕子一般窜至南房中,墙上的匪徒连开数枪未能伤其二人,此时天已将亮,这伙匪徒佩服周、尚二人武艺的高强,撤走再未来扰。因周三身穿黑衣服、尚四身穿白衣服,灵巧的身形、神速的步法,轻盈如蝶,故有了“黑、白蝴蝶”之称。
耿金提(),唐拳五世传人,南皮县东唐家务人,与耿金昌是堂兄弟,随兄、又从师姜贵习艺,后又随兄同拜姑丈——大丈二桥村张贵春习飞虎拳。1975年在本村授徒60多人,主要有:耿荣凤、胡丕敏、董德升、董德良等。
王连成(),山东掖县人,在哈尔滨师从祁树兴,唐拳五代传人,擅长双刀,祁故后他继承了祁的馆业,受徒传拳。“哈尔滨市武术馆联合会”成立后,被武联列为第十四武术馆拳师,馆址迁移到太平区,学生很多,直到文化大革命。一九七八年“哈尔滨市武术协会”成立后,王被选为哈市武术协会委员。
吴凤鸣(),山东掖县人,唐拳五代传人,早年曾拜通背拳名师修剑痴学习通背拳,一九四○年来哈尔滨后,又拜祁树兴门下学习唐拳,直至祁故去后,则在道外北七道街祁的武馆原址,业余教拳活动,其徒主要有:李传玉、李传利等人。吴曾于一九五三年,经过市、省及东北区的武术选拔,代表东北区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暨竞赛大会,获得优秀奖。一九七八年“哈尔滨市武术协会”成立后,吴被选为哈市武术协会委员。
李宗德(),山东莱州市朱桥镇朱桥村人,唐拳五代传人,其父在铁路局工作,工资较高,李宗德十五、六岁即到东北随师“双钩祁树兴”学唐拳,与师吃住在一起四年,精习唐门拳艺。后回乡在本村授徒刘永椿等人,刘1937年生人,26岁随师习唐拳和定唐刀8年,现任教于山东莱州武校。
&&&&&&&&&&&&&&&&&&&唐拳六世传人名录
郝彦荣()郝彦荣,郝丁辅之孙,郝树梅之子,三代家传唐门艺,嗜武如迷,练功踏实,拳械皆精,身手迅速敏捷,尤其枪术与拳术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地。1963年开始在本村及周边村庄授徒数百人,其不图名利终身传徒授艺为后世所称颂,实为一代宗师。主要传人有郝端、郝沛、单玉结、单玉龙、郝国柱、郝燕沛、郝燕贡、郝燕辉等。
郝汉辅(1917-?),唐拳六世传人,南皮县郝庄村人。郝汉辅师从郝树梅习唐拳。1963年开始在本村及王古川授徒100多人。主要有:、郝树旺、郝树海、单纯官、刘树贵、薛国柱等人。
姜国正,字干城,生于1938年,南皮县凤翔乡西唐家务人,唐拳六世传人,国家二级裁判,中国武术六段,全国优秀体育工作者,原任县武协副主席、沧州市武协委员。祖父就是人称“姜四大刀”的姜贵。姜国正幼年随父姜玉均,并从师耿金昌习唐拳。犹以八仙剑、钟馗剑习之精绝,故有"剑斩连环"之称;且腹肋可断铁丝,双臂能打弯铁棍,练就铁沙掌等功。19岁即已授徒,地域涉及河北、山东十余县,及湖北、吉林等地,至今已达2000余人,其中大学生6人,分布在河北体院、上海体院,武汉体院,湖北某专科学校等处。
自1986年任县业余体校武术教练以来,曾被省体委、国家体委授予优秀体育工作者和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1988年河北省体委、省农业厅、省农民体协授予体育工作积极分子称号,同年获全国体育积极分子证书和国家体委奖励。1991年4月在唐山举行的河北传统武术观摩赛中以唐拳、八仙剑获二等奖。1996年被省、市体委授予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姜国正先生为搜集和发扬中华武术,利用到全国各地的出差余暇走访名家,博采众长,他不仅对拳艺明晰,而且特别强调习武之礼、习武之德,其武术造谐颇深。另外为发扬和整理聚集于南皮县周边唐拳拳艺,他用三年时间,骑车行程八千余里,走访冀鲁5县13乡镇整理了13个门类的拳械资料,编著了数万字的《唐拳谱》,部分内容已出版于《南皮武术》,他的事迹也被载入《沧州武术志》、《中国武术名人名家辞典》、《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等书册,姜国正先生四子三女,除大女儿一人外其余子女都习武,且均多在省市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四子姜华北,在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现于河北省体育学院任教“舞龙舞狮”专业,并多次带领学生在全国舞龙舞狮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姜国正先生携同全家弘扬中华传统武术,1985年6月被县政府授予“武术世家”的光荣称号,为唐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喜波(),唐拳六世传人,南皮县寨子镇石庄村人,随师马振凯习艺。练功刻苦,是一位气功大师,因其臂能同时打弯几根铁棍,身能崩断数根铁丝,又面皮黝黑,故有“黑铁棍”之称。另外,其双刀、三节棍进枪、七节鞭以及刀里加鞭—唐拳门的软器械犹为喜爱,出手不凡。马1965年开始在本村、本县授徒,后至海兴县、以及东北的辽宁省传拳授艺,共授徒可达一百五十多人,并赴天津高大楞处帮场授拳。1932年马喜波参加南皮县民众业余武术比赛,获奖牌一枚。其徒本镇许家桁的张立峰,1984年考入沧州师专体育系,现在南皮文体局工作,较为突出。马喜波竭尽所能,为唐拳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陈连桂(),唐拳六世传人,南皮城关镇桃园村人,随父、刘芳之徒曾孙、刘三/李四之徒孙、李凤之徒—陈长松习唐拳。自1972年在本村授徒共100余人。1986年由任沧州武协委员、县武协副主席的姜国正推荐,参加河北省组织的传统武术影像拍摄,在石家庄将“唐拳”拍成纪录片收藏,他本人也获“河北省传统武术挖掘整理‘三献’评比荣誉证书”,其事迹已被写入1991年《沧州武术志》,现在唐拳门中,几经搜集留有其视频资料。
尚宝练(1913—),南皮县前罗寨人,唐拳六世传人,师从耿金昌、姜玉均习唐拳,至今已95岁高龄,仍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开拳出势,动作敏捷,脆快。
孙氏四兄弟:孙中论、孙中道、孙中兴、孙中会,南皮县王少泉人,三代家传唐门艺,唐拳六世传人。
其四人祖父孙芳庆,师从唐拳三代传人梁庄康文立,父亲孙益山、叔父孙省山习家传唐拳,老大孙中论,练功刻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功夫日益精进;老二孙中道,不仅武功出众,而且文采极佳,是当时典型的“文武双全”之人。
四人中以老三孙中兴(),功底最为深厚,技艺超群,其擅长春秋大刀和行者棒,舞动起来呼呼生风,让人眼花缭乱,春秋大刀一招“翻身大钓鱼”,单手持柄横刀,令人称奇;民国期间与鲁讯、陈毅有较多来往,且陈毅的妻子在中道家暂住一月之久;曾将盐山县仉小庄人、后来曾任徐州警备区/兼警备第二旅副参谋长仉鸿印,推荐给第三野战军阶段任南满军区(即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肖华。
老四孙中会(),受父兄影响较大,肯吃苦,练真功,后来在本村及附近村落传授拳艺,授徒40余人。
王金山()唐拳六世传人,南皮县小丈二桥人,随父—刘芳之徒曾孙、王春云之徒孙、刘太和之徒—王清平习艺。
1972年开始在本村授徒,达100余人。主要有:王炳峰、王炳学、王龙桥、赵恩桩等人。王龙桥、赵恩桩在年前后南皮县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奖。
吴文山(),唐拳六世传人,城关镇黄家洼人,随父亲—刘芳之徒曾孙、吴炳顺之徒孙、韩振邦之徒—吴金升习艺。在本村及双庙村授徒50多人,主要有:吴元洪、吴元学、吴元书、韩书祥等人,其曾孙女吴长侠、吴长敏能承家传。吴长侠,在年前后参加南皮县武术比赛获女子组第一、二名的好成绩。
代奎元(1917—?)唐拳六世传人,南皮县西古村人,随父亲—孙胜之徒曾孙、康文立之徒孙、康永禄之徒—代之周习艺。先后在本村传授唐拳,共授徒40多人。主要有:代士海、代金栋、代金中、刘德华等。八年间共授徒150多人。
张中纯(1936-文革),唐拳六世传人,南皮县西唐家务人,从师耿金昌习唐拳,其祖父五世传人张焕星。唐门中学拳讲究一副“把式架”,在耿金昌的弟子中:张中纯与商中立是一副架,姜国正与冯汉苓是一副架,冯维邦与张玉江是一副架等等,这样便于巩固,相互提高。1954年张中纯参加县武术比赛,以六合枪、及举砘子获优秀奖。
张家齐(1935-),
唐拳六世传人,南皮县西唐家务人,13岁师从耿金昌习唐拳,技艺精通,拳械俱佳。1963年遵师嘱随沧州张宝安、唐玉祥习艺,后德二郎拳师张方贵指点。1964年经师批准开门授徒,除本县外,还涉及东光县、天津市、秦皇岛、抚宁等处,授徒千余人,为唐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玉江(),唐拳六世传人,南皮西唐务人,随师耿金昌习唐拳,自1975年开始在本村及大马家村及山东各处授徒200多人。主要有:张金生、路金强、张法云、商耀东、商中翰、王金贵等人,为发展唐拳不遗余力。
康炳振,(1949-)南皮县梁庄人,唐拳六世传人,其伯曾祖唐拳三世传人康文立,祖父是人称“赛飞燕”的康永禄,康炳振自幼随父康桂营、伯父康桂柱习练唐拳。犹以八趟唐拳、六合刀、青萍剑、梢子棍、春秋大刀、三节棍习之精湛,上世纪80年代主办“沧南武馆”任馆长,先后于山东宁津、乐陵等各大武校任总教练。有一人较为蛮横,亦会武术,与别人发生争执,在此时康炳振路过欲从中说和,谁知此人突然一拳猛朝康炳振面部打来,康炳振早有防备,拗步闪身,接其臂,捋其腕一个外掰卷袖,将其拿住,为顾其言面,康炳振微微一笑未下狠手,此人敬服,作罢了事;还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上来不容分说,双手抓康炳振前胸说:康师傅听说你伸手不凡,我来和你试试。康炳振见此人不懂礼数,顺式双手扣其腕,拧腰转胯,脚下一个单踢,即将其挂起,跌扑摔倒,事后这个年轻人向康赔礼,表示自己的行为大不礼貌,未识武林礼数。康炳振,身形魁梧,力大过人,身法灵巧,手法急猛,出招气势逼人,刻不容缓,是当今唐拳之代表人物之一。
张松廷(1955-)南皮县西唐家务人,唐拳六世传人,师从耿金昌习艺,年在南皮县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奖。1976年在本村小学授徒60多人,其子张炳祥,1976年生,随其及师兄姜国正习唐拳,13岁入选沧州体校,两年参加省比赛获4金、3银;全能冠军;两年参加上海大学生武术比赛,1996年参加全国高校武术比赛均获全能冠军,1995年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金银牌各一枚,1997获全国高校传统功法五禽戏冠军,于上海医科大学武术班毕业后,现在就职于上海市医药药材公司。
&&&&&&&&&&&&&&&&&&&&&&&&
唐拳门七世传人名录
杨道生,清末至民国年间生于南皮县杨八庄子,唐拳七世传人。其曾祖父杨立臣,随师—祁家洼韩玉林、祁邦丰、祁树德习艺,在本村传道生之祖父杨兴林,再传其父杨中合、师叔:杨玉兴、于凤德等人。杨道生四代家传唐门艺,自幼习武,功底深厚,虽然年龄与唐拳门其他同辈师兄弟相比较为年长,但因杨八庄子的家庭传承年龄间隔短;又在武林中徒弟不必比师父年幼,或与师父年龄相仿,故不足为奇。1932年,杨道生参加南皮民众业余武术比赛,获奖牌一枚。
&&&(1961——)南皮郝庄人,唐拳七代嫡传,自幼随父郝燕荣习武,1990年后经张家齐,张玉江,姜国正老师指点功夫日进,郝练功刻苦三十年如一日。郝师尊师重德,侠肝义胆,主张正义,秉性忠厚,性格稳健,勤奋刻苦,悟性极佳。他的武术动作的特点是:速度快、动作准、力度大、弹跳好、节奏明、姿势美。一套五虎拳六十三个动作,他能在70秒钟内一气呵成,招招干净利落,节奏鲜明。他腾空、跳跃的爆发力非常惊人,腾空时持续的时间长。郝师练起功夫来寒暑不辍练,刻苦认真,练起拳来,式正招圆,打起跺子,钢脆爆裂。扎起枪来快如闪电,穿梭不停,其功力深厚,技术精微更是深得家传武功之精华。其一臂伸出有力者撼之不动,马步站桩任各方击打摔靠稳如泰山。其手劲奇大,拿法巧妙,只要抓到对方手臂任一部位,即令对方全身酸麻,痛入骨髓,失去抵抗能力。别人向他用力时,使人感觉着之即空,无处用力,而他则微微一点,既使你有骨断筋折之感,难以忍受。高中毕业以后辍学在家与父亲和哥哥为家里谋生计。闲暇时间帮父亲与哥哥(郝端)在自己家的练武场传徒授艺。
郝沛1980年开始设场授徒,据他自己说在郝庄70后、80后、甚至90后差不多都和他或哥哥(郝端)学过武术。可见郝庄习武之人何其多。
&唐门“四安”,即安贞达、安贞祥、安玉栋、安中强,均系南皮县单庄村人,唐拳七世传人,随安祯达、安祯祥之父安中西及李金忠习艺。
&安祯达(1947—),随父习武,为人谦虚忠厚,拳械俱佳。1965年应征入伍,任教武术教练8年;而后在县业余体校任武术教练,先后又随杨宝兴学艺、及北京体大门惠丰教授来沧面授和指导,1996年在沧州武术节表演中获优秀奖。曾任南皮武协副主席,武术学校副校长,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尤其为唐拳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安祯祥(1950—),为安祯达之弟,自幼习武,擅长各种拳械。1963年参加沧州地区武术比赛获第一名,并先后获奖,且多年多事武术教学训练,地域涉及南皮、泊头城乡,培养了不少的武术人才。
安中强(1950—),南皮县武协委员,11拜师,以唐拳、梅花枪为根本拳械,多次参加县市武术比赛获奖,2004年9月沧州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获老年组枪术第一名。从事武术教学多年,培养不少的武术人才。
安玉栋(1951—),1990年获沧州地区传统武术比赛汇演一等奖第二名,其武术的演练形神兼备,精神较佳,他尤其喜欢行者棒(猴棍),极具特色。
姜华东(1961—),于1975年南皮武术比赛获第一名,1976年在县体委武术班授艺,三年时间达50多人,现在潞灌乡计生办工作。
姜华南,具有习武的天资,在父亲的因势利导之下,取得了长足、喜人的进步。1989年南皮武术比赛获第一名,多次参加地区武术比赛取行优异成绩。其擅长唐拳、醉剑、六合枪、梅花枪等拳械,1999年前后曾在县城四角楼和乌马营镇等处授徒100多人,特别是1987年赴邯郸轧钢厂期间,勇斗不法分子,令盗窃者闻风丧胆,使国家财产无损的事迹更是在邯沧两地传为佳话。
姜华北,1982年生,8岁随姐姐姜华芳及父兄习唐拳,1995年考入沧州体校,同年参加沧州八运会获集体基本功第一名,1997年和1999年参加河北省“武松杯”和“沧体武训杯”传统武术比赛,均获拳术第一名,器械第三名的好成绩。2000年考入中国最高体育学府—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5月参加“世界无烟日”大型演出龙狮表演,8月参加在秦皇岛举行的全国舞龙舞狮精英赛,获北狮冠军。2004年在河北体院参加工作,2005年带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和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均取得优异成绩,姜华北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姜华梅,自幼随父习唐拳,练功踏实,卓有成效。自1973年至1980年期间,以唐拳、盘龙枪等参加县市武术比赛均取得第一、二名的好成绩,姜华梅结婚在本乡王古川,她利用业余时间在本村传授拳艺,授徒30多人,发展和传播唐门拳艺。
姜华芳,喜爱武术运动,身手迅速敏捷,练功有韧劲,父亲来南皮县城体委任教后,他便在本村代父授拳,先后培养出了不少的武术苗子,弟弟华北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姜华芳,除了教拳以外,余暇自己暗下苦功,常习不辍,自1988年参加县市武术比赛均取得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是有名的“女状元”。
1978年南皮县体委和文教局倡议、由全县体育教师和老拳师参加、在姜国正的老家—凤翔乡西唐家务村开武术现场会,姜国正带领三子二女,全家六人上场集体表演了两趟唐门拳术,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姜国正自曾祖父至其子共家传五代习武,强身健体,扶危济困,造福乡邻,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为唐拳的发展、及全县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85年6月县政府命名凤翔公社、董村公社为“武术之乡”,西唐家务村为“武术村”,特授予姜国正一家为“武术世家”。
刘玉起(1963—),南皮县西唐家务人,随师姜国正及张家齐、高武奎习唐拳。1974入沧州体校,1976入选南皮一中武术班,多次参加县市武术比赛多获佳绩;1978年河北少儿武术比赛获第二名。成年后,授徒几十人,1998年被原体育局聘为教练任职一年,后到唐山传艺。2001年创办:南皮迎宾文武学校,是一名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和教练。
商秀云,(1964—),南皮县西唐家务人,自9岁随师姜国正习唐拳数载,她视师如父,视友如兄妹,练功刻苦认真,自12岁参加县武术比赛9次,市武术比赛5次均取得前三名的优异成绩。1977年与刘玉起被入选沧州地区武术班。1996年参加河北省民运会,获两枚金牌,两枚铜牌,女子团体冠军,受到沧州市委表彰、获南皮“县长特别奖”。结婚后,义务创办武术培训班,培养了数十名武术人才。她功底深厚,身法柔灵,尤擅双剑,是一名优秀的巾帼拳师。
孙玉龙(1964.5—),唐拳七世传人,世界武术研究学会会员,南皮县王少泉人,自幼随祖父孙中道及四祖父孙中会习艺,成为师兄弟中的佼佼者。自年在潞灌开办华龙武校,授徒50余人,
年在南皮西临泊头处“少林武校”任教2年,2005年又在泊头市育英学校任武术教师,所教学生多次参加县市武术比赛获奖。其子孙民安,就读于南皮一中,2008年经河北体院姜华北举荐考入本院—传统武术体育系深造。
吴长侠(1964—),南皮县黄家洼人,其师承关系是:刘芳—吴炳顺—韩振邦—吴金升—吴元书、吴元学—吴长侠,吴长侠1987年参加县武术比赛获第一名的好成绩,她在本村结婚后,继承家传唐门拳艺,开门授徒,先后数次带领弟子参加县武术比赛,2007年春节又取得优异成绩,她演练了唐门炮捶拳和双刀,受到在场者的好评。
高臣良(1967—),唐拳七世传人,世界武术研究学会会员,沧州东光县东源留寺人,师从唐拳第六代传人、南皮县武协副主席—姜国正习艺,高臣良练功刻苦,功夫日益精进,且久习不辍,在本村及周边村落传授唐门拳艺,其尤其擅长棍法,劈、撩、格、挂、抡、扫、崩、打,运棍如风起云涌,气势夺人,是唐拳门中一优秀人才。日,参加南皮县武术比赛获成年组第二名。
张春侠,(1968—),南皮县西唐家务人,随父张家祯习唐拳,后又随姜国正先生习唐门拳械。他性格泼辣,豪爽大方,练功刻苦,功夫日进。她多次参加县武术比赛均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1996年参加河北省民运会,获两金、一银、一铜,受到沧州市委表彰、获南皮“县长特别奖”。结婚后,于1992年在寨子镇小安村办起了武术班,培养了几十名武术人才。她曾4次带领弟子参加县武术比赛,是一名不可多的武术教练员。
冯汝一(—),世界武术研究学会会员,河北省泊头市人,师从唐拳第六代传人、南皮县武协副主席、沧州市武协委员、国家二级裁判—姜国正习唐拳门拳械、硬气功之术。其调气腹、臂坚硬,击之无恙,腹肋可崩断铁丝。器械擅长春秋关王刀,习之刻苦,演练之时舞动生风,挑、斩、撩、抹、钩、挂、劈、扎招招有势,势势遁规,成为其平日之根本器械套路。
曹立刚(1977—),南皮南街人,9岁从师姜国正习唐拳6年,他刻苦习练,素质较好,多次参加县市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1991年入选沧州体校,随齐保卫、李彦侠二师深造。1994河北省武术锦标赛第拳术一名,刀术第三名,1996年河北九运会获个人拳术第一名,曹立刚是一名出色的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后在南皮鲍官屯镇参加文教工作。
陈健(1981—),南皮李保民村人,8岁从师姜国正习唐拳7年,15时被选入沧州体校于齐明松深造,进步较快,17岁考入湖北省十堰市体校,数次参加县市比赛,多居榜首,1998年湖北武术比赛获第三名,1999年湖北十运会获三个单项第一,一个全能冠军,被评为十堰市“优秀运动员”。2000年考入武汉体院,师从前国家队教练梅汉超老师。2003年代表湖北武当山出方澳门,受到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接见,2004年代表湖北武当山出访台湾。由于成绩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教。
张耀云,生于日,原籍河北沧州南皮县,工作于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原泊头师范学校)。现任世界武术研究学会理事,世武学会泊头办事处负责人,武术段位六段。
幼时从把手师入门习唐拳、飞虎拳,后在父亲张棋林督促下长习不辍,成年后得到唐拳、飞虎拳名师,唐门六代嫡传,原南皮县武协副主席、沧州武协委员、全国优秀体育工作者姜国正先生亲授,并收为入室弟子。系统学习、掌握唐拳门、飞虎门拳械内容,多次参加省市全国武术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日参加沧州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武术比赛获第一名,年河北省首届、二届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会武术比赛获优胜奖,2006年8月,在北京体育大学全国传统武术比赛演练唐拳门“玄霸双锤”和飞虎拳、在会前参加拳派交流,对南皮“唐拳、飞虎拳”作了充分介绍,印发部分资料,引起与会者的强列关注,得到北京体大门惠丰教授、弓云武先生的肯定,获拳械一等奖。日受邀参加南皮县武术比赛获成年组第一名。张耀云,主习唐拳,博采众长,充分挖掘和整理拳械资料,注意收集和积累,取优补缺。2004年以来在《武魂》、《中华武术》、《武林》、《精武》等武术杂志发表文章数篇,如《沧州唐拳》、《唐拳之青龙拳》、《唐拳门五虎拳》、《唐拳名家姜国正》、《龙头大锄刀》、《唐拳及其传奇人物》等。随时注意对唐拳的发展,使唐拳这一沧州武术精粹得以不断传播。
&&&&&&&&&&&&&&&&&&&&&&&&&&&&&&&&&&&&&&&&&&&&&&&&&&&&&&&&————参考文献《唐拳拳谱》《唐拳拳谱序》
&&&&&&&&&&&&&&&&&&&&&&&&&&&&&&&&&&&&&&&&&&&&&&&&&&&&&&&&&&&&&&&&&&&&&&&&&&及唐拳门人口述。
&&&&&&&&&&&&&&&&&&&&&&&&&&&&&&&&&&&&&&&&&&&&&&&&&&&&&&&&&&&&&&&&&&&&&&&&&&&&&郝&&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与千寻 白龙的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