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架构的能力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什么?

大企业竞争力的“双能力”理论——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9期
大企业竞争力的“双能力”理论——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摘要】:本文认为大企业竞争力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应对政府的能力,二是应对市场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大企业竞争力的"双能力"。企业为了获取竞争力,必须把自己拥有的资源分配给两种能力,而这个分配比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经济中存在着一个真实的比例,该比例会因为不同行业的产业特性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环境而不同,而该比例在国家间的差异又影响到了国家竞争力。企业只有按照该真实比例去分配资源才能获得它所能达到的最大竞争力。但企业却无法准确获知该比例,只有依据自身经验去判断和估计,这就造成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另外,企业自身的产权结构、管理制度等因素会影响企业获取两种能力的难易程度,从而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最后,在"双能力"的框架下,本文对企业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政府如何提升国家竞争力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F270【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什么是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来自哪里?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存在差别?这些都是业界人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见仁见智、不一而足。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潘罗斯(Edith Penrose,1959)将企业竞争力理解为以特定的途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优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正平;张兴巍;;[J];财贸研究;2012年04期
徐雷;唐晓华;;[J];技术经济;2012年05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金碚;[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3期
胡大立;卢福财;汪华林;;[J];管理世界;2007年10期
姚洋;;[J];经济评论;2009年03期
杨其静;;[J];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芮明杰;;[J];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杰;[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王军;;[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康建中;[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王瓅;[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余传奇,吴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周二鹏;谢菁;;[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黄璐;;[J];安徽建筑;2007年06期
胡中应;杨琴;;[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5期
洪燕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顾克军;杨四军;;[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帅萍;孟宪忠;;[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沈红兵;;[A];中国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赵颖华;;[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范英;;[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刘艳良;;[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杨宏伟;;[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唐娜;王先庆;;[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樊宏;林健;;[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罗霆;;[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袁文艺;;[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方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胡顺东;[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何满辉;[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倪国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卿定文;[D];湖南大学;2010年
宋新华;[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吴越;[D];西北大学;2010年
武建龙;[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王菲;[D];辽宁大学;2010年
史宝康;[D];辽宁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肖彦梅;[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倪蔚蔚;[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张娜;[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明;[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冯琳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田莉;[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柯海燕;[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孙红;[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黄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佳贵,吴俊;[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8期
史建平,官兵;[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6期
李习保;;[J];管理世界;2007年12期
李建明;缪荣;郝玉峰;;[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0期
胡汉昌,郭熙保;[J];江汉论坛;2002年09期
刘江涛;张波;段磊;;[J];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03期
林毅夫;;[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周黎安;罗凯;;[J];经济学(季刊);2005年02期
廖国民,王永钦;[J];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周黎安;;[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冬华;[J];财经研究;2003年09期
胡旭阳;史晋川;;[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邓建平;曾勇;;[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胡旭阳;;[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余明桂;潘红波;;[J];管理世界;2008年08期
金碚;;[J];经济管理;2002年22期
赵彦云,汪涛,王丽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06期
李增泉,余谦,王晓坤;[J];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曾庆生;陈信元;;[J];经济研究;2006年05期
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J];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职场;2011年08期
王德侠;;[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3期
赵伯平;;[J];企业文化;2010年06期
;[J];电脑爱好者;2011年07期
杨洁;;[J];云南科技管理;2011年03期
陈其珏;;[J];法人;2011年08期
陈世林;;[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5期
;[J];汽车零部件;2009年12期
聂黎;;[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年07期
李建明;;[J];科技与企业;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晓铁;肖明广;;[A];通信发展战略与业务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李永平;唐卿雁;;[A];云南省作物学会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廖静;;[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肖东平;;[A];全国线材深加工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5年
高飞;;[A];第四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刘涛;;[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张伟;张文瑛;李贵玲;张正;;[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张庆华;;[A];中南七省(区)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邬祥化;王岳峰;;[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刘娟;张峻峰;孟鹤;张立伟;;[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广隶;[N];扬州日报;2006年
陈梓萱;[N];中国汽车报;2005年
张蕾;[N];重庆日报;2005年
楼永良;[N];人民日报;2005年
桑士达;[N];浙江日报;2005年
杨川梅;[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李健;[N];中国经营报;2005年
吕薇;[N];北京日报;2005年
尚春香;[N];中国汽车报;2005年
叶全发;[N];中国企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蕾;[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吴丽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姬便便;[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侯彬;[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荆德刚;[D];吉林大学;2005年
林民书;[D];厦门大学;2001年
肖淼;[D];复旦大学;2005年
袁界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朱洲;[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张永强;[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宪震;[D];山东大学;2006年
康志伟;[D];吉林大学;2007年
费莉雅;[D];广西大学;2003年
薛欣欣;[D];山东大学;2005年
孙劲涛;[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刘益;[D];四川大学;2007年
邢涓涓;[D];山东大学;2007年
郑敏;[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张淑芬;[D];新疆大学;2008年
李翠金;[D];长安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一名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合理能力结构是什么?
一名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合理能力结构是什么?
09-03-11 & 发布
在知识激增的信息世界中,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铺通,使教育、教学也呈现高度信息化,学校与社会之间不再有围墙,不再壁垒森严,而是融会贯通。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让·托马斯认为,“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对于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为此,如何转变其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构建合理的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教师素质结构,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课题。  一、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离不开教育,教育可以说是人类自我超越的基础和关键,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教师对于其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是其素质结构的基础。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它同时也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教师的职业价值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而绝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这就是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在信念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在此种认同感的催化作用下,教师才能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一步步地走向辉煌的巅峰,充分体现其人生价值。  二、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 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现代社会,我们随处可见信息的惊人发展,并且正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对学生产生始料不及的影响。学生入学后仍从各种信息网中大量地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这种信息爆炸时代把“终身教育”推到教育的最前沿,而作为终身教育基础的学校教育势必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师在信息社会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那种认为一次性完成师范学院学习的观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们受训的各种条件应该得到深刻的改变,以便基本上使他们成为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变成传递预先规定课程的专家。在职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或职后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和知识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当代,发达国家纷纷以法律形式规定,接受职后教育是教师应有的权利,从而使教师的职后教育在日、英、德等国广泛地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不断给教育领域带来新的问题,教师必须对所从事的职业进行终身学习和不断积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知识结构的合理、优化    未来社会,图书馆、计算机的信息储存量使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宝库”了。作为教师,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相关的知识量更重要。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可以保证教师在知识传递中,将信息的损耗减到最少,达到最佳教育效益。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教学,而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分析能力,教师必须理解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但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位好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成为一位好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规律,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和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世纪之交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跟上教育理论研究的步伐,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一些有关学生的知识,就能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映。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还包括不断学习和了解现代技术发展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包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固然对教学水平及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经验三者之间不再是一条链形关系。随着学生广泛地、多渠道地接触大量的信息,学生与知识经验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使之趋于环形关系,由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于教学的监控能力等。教师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主题鲜明,简明扼要,富有条理,生动有趣地把学习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尽可能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还要有对知识的组织处理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还要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使其站在科学文化的前沿,避免思想陈旧、知识老化现象的出现;同时,教师还要有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融进学科新成果、新信息,扩大学生眼界,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而教师对于教学的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可以说,这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进行监控的过程中需要把民主、公正和尊重学生的原则落到实处。五、研究者形象的确立与巩固  教师教学形象的确立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中关键的一层,教师树立其积极的、有效的教学研究者形象是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核心。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已有的教学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即研究者”,使教师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懂得请他人观察和点评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水平的意义,虚心听取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意见,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汲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这样,教师通过自身满怀激情的不断进取,影响和培养学生追求同样的科学精神,从而造就具备同样良好素质的年轻一代。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专业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把课本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讲解明白是一门硬功夫,另外还要管理学生的能力,不同的学生管理方法不一样,既不能过分严格,伤了学生的人格,也不能一味讨好学生,最后仍是害了学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离不开教育,教育可以说是人类自我超越的基础和关键,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教师对于其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是其素质结构的基础。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它同时也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教师的职业价值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而绝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这就是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在信念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在此种认同感的催化作用下,教师才能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一步步地走向辉煌的巅峰,充分体现其人生价值。  二、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 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现代社会,我们随处可见信息的惊人发展,并且正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对学生产生始料不及的影响。学生入学后仍从各种信息网中大量地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这种信息爆炸时代把“终身教育”推到教育的最前沿,而作为终身教育基础的学校教育势必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师在信息社会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那种认为一次性完成师范学院学习的观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们受训的各种条件应该得到深刻的改变,以便基本上使他们成为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变成传递预先规定课程的专家。在职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或职后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和知识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当代,发达国家纷纷以法律形式规定,接受职后教育是教师应有的权利,从而使教师的职后教育在日、英、德等国广泛地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不断给教育领域带来新的问题,教师必须对所从事的职业进行终身学习和不断积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知识结构的合理、优化    未来社会,图书馆、计算机的信息储存量使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宝库”了。作为教师,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相关的知识量更重要。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可以保证教师在知识传递中,将信息的损耗减到最少,达到最佳教育效益。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教学,而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分析能力,教师必须理解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但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位好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成为一位好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规律,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和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世纪之交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跟上教育理论研究的步伐,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一些有关学生的知识,就能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映。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还包括不断学习和了解现代技术发展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包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固然对教学水平及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经验三者之间不再是一条链形关系。随着学生广泛地、多渠道地接触大量的信息,学生与知识经验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使之趋于环形关系,由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于教学的监控能力等。教师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主题鲜明,简明扼要,富有条理,生动有趣地把学习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尽可能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还要有对知识的组织处理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还要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使其站在科学文化的前沿,避免思想陈旧、知识老化现象的出现;同时,教师还要有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融进学科新成果、新信息,扩大学生眼界,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而教师对于教学的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可以说,这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进行监控的过程中需要把民主、公正和尊重学生的原则落到实处。五、研究者形象的确立与巩固  教师教学形象的确立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中关键的一层,教师树立其积极的、有效的教学研究者形象是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核心。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已有的教学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即研究者”,使教师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懂得请他人观察和点评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水平的意义,虚心听取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意见,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汲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这样,教师通过自身满怀激情的不断进取,影响和培养学生追求同样的科学精神,从而造就具备同样良好素质的年轻一代。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知识激增的信息世界中,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铺通,使教育、教学也呈现高度信息化,学校与社会之间不再有围墙,不再壁垒森严,而是融会贯通。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让·托马斯认为,“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对于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为此,如何转变其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构建合理的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教师素质结构,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课题。  一、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离不开教育,教育可以说是人类自我超越的基础和关键,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教师对于其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是其素质结构的基础。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它同时也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教师的职业价值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而绝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这就是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在信念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在此种认同感的催化作用下,教师才能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一步步地走向辉煌的巅峰,充分体现其人生价值。  二、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 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现代社会,我们随处可见信息的惊人发展,并且正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对学生产生始料不及的影响。学生入学后仍从各种信息网中大量地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这种信息爆炸时代把“终身教育”推到教育的最前沿,而作为终身教育基础的学校教育势必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师在信息社会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那种认为一次性完成师范学院学习的观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们受训的各种条件应该得到深刻的改变,以便基本上使他们成为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变成传递预先规定课程的专家。在职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或职后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和知识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当代,发达国家纷纷以法律形式规定,接受职后教育是教师应有的权利,从而使教师的职后教育在日、英、德等国广泛地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不断给教育领域带来新的问题,教师必须对所从事的职业进行终身学习和不断积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知识结构的合理、优化   未来社会,图书馆、计算机的信息储存量使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宝库”了。作为教师,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相关的知识量更重要。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可以保证教师在知识传递中,将信息的损耗减到最少,达到最佳教育效益。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教学,而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分析能力,教师必须理解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但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位好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成为一位好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规律,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和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世纪之交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跟上教育理论研究的步伐,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一些有关学生的知识,就能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映。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还包括不断学习和了解现代技术发展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包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固然对教学水平及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经验三者之间不再是一条链形关系。随着学生广泛地、多渠道地接触大量的信息,学生与知识经验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使之趋于环形关系,由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于教学的监控能力等。教师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主题鲜明,简明扼要,富有条理,生动有趣地把学习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尽可能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还要有对知识的组织处理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还要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使其站在科学文化的前沿,避免思想陈旧、知识老化现象的出现;同时,教师还要有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融进学科新成果、新信息,扩大学生眼界,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而教师对于教学的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可以说,这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进行监控的过程中需要把民主、公正和尊重学生的原则落到实处。五、研究者形象的确立与巩固  教师教学形象的确立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中关键的一层,教师树立其积极的、有效的教学研究者形象是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核心。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已有的教学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即研究者”,使教师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懂得请他人观察和点评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水平的意义,虚心听取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意见,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汲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这样,教师通过自身满怀激情的不断进取,影响和培养学生追求同样的科学精神,从而造就具备同样良好素质的年轻一代。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成长目标 本人从事教育事业二十多年以来,始终能保持一颗热爱幼教事业的诚心,时刻以一种饱满的工作激情,在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自我反思中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为了自己能够在学习、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特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并力求在实施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进而能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应具有的素质。为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而努力,努力用实际行动向家长证明 “孩子放在我这儿请你放心”的诺言。 二、自我剖析 在扬州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里,我真正地感受到在幼教领域里面,自己原来是那么的“无知”,虽然在工作中能认认真真,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但是,比较容易满足于现状;虽然有一些论文曾经获奖或发表过,并且还参加过各类级别的教育科研工作,但是,仍然能发现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其实并不强,教育教学的功底还是比较肤浅的;虽然在教育教学上有个人的创新,但是,创新的力度还不够,有的时候自己在主观意识上还存在许多惰性。因此,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班级里,我更是认识到自己在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基本功以及个人文素养的不足,更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扬州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成立,恰好为自己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三、提升策略 1、拜师学艺。虽然在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有很多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还是相对缺乏。幼教专家有很多,他们的许多理论和见解,往往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如果能得到专家的点播和指导,就能够很好地促进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要好好的拜师学艺。离的近的,我就上门请教,离的远的,我就主动以电话和网络的形式虚心请教。充分利用各种能交流的平台,自觉的吸纳新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 2、博览群书。大量翻阅与幼儿教育有关的理论、实践方面的书籍,及时掌握新形势下幼教理论发展的动态,真正做到“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用充分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保教业务水平。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以上,并认真做好读书心得体会,使自己的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 3、结伴互助。努力和同伴一起营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团队,形成和谐、互助的幼儿园文化,推动年轻教师的快速教师成长。积极参与各家同行老师们关于对幼儿教育专业方面的理论研讨,汲取众家之长,吸收内化,转变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通过指导徒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促使自己专业水准的提高。我始终坚信: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是值得学习的”的理念,始终坚持“因为真诚,所以提醒;因为责任,所以直言”的理念,因此,让“指出不足”和“接纳别人善意的批评”成为传帮带文化的一部分。做到每学期认真听课40节,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并积极参与评课议课活动。 4、自我反思。“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更学会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从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对组织实施的每一节教育游戏活动的成败,都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并能公正地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与评定,随时要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有哪些地方是成功的,有哪些是失败的。每学期教育随笔不少于2篇,撰写或发表有质量的教学论文1篇。在工作中,处处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实很难。作为骨干教师,我要努力让自己不说空头话,要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用成绩来证明自己。 最后,本人希望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平台,参与到具有一定水平的幼教论坛当中,得到更高层次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