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的未来水世界怎么样是怎么样的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研究.pdf4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东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统计学
指导教师:李培军
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效市场是证券市场成熟的标志,
也是证券市场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有效市场假说解释了证券市场价格的定价机
制,成为现代证券市场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也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证券市
场提供了重要工具。从发展历史上看,有效市场理论为国外资本市场的定位及
其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世纪年代初,中国沪、深股票市场相继建立,在短短年的成长过
程中,发展迅速,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
学者对中国股市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尤其在市场效率方面。由于方法和角
度的差异,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为了科学地评价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有
必要对现阶段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系统性研究,也有利于中国股票市场
的规范和发展。
本文的研究基于有效市场理论体系。本文的正文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
分,系统地介绍有效市场假说,包括有效市场假说的发展历史、假设条件、内
容涵义、分类及意义。第二部分,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按结论归类,并列举
以往各个研究的样本数据、模型和方法。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要部分,分别
对现阶段中国沪、深股票市场进行弱有效性和半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并得出
结论。在沪深两市弱有效性的检验中,使用了序列相关检验和非参数的游程检
验两种方法;在沪深两市半强有效性的检验中,使用了经典的事件研究法。在
每次实证检验之后,都对每种方法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以解释结论的可信性和
准确性。第四部分,从结论出发,分析原因,并提出发展中国股市的政策建议。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未来相机出现 智能手机混血单眼相机
日 09:22来源:
这样的标题让你莫名了很久吧,你可能還是不明白我在說什麼吧?简单来说未来相机=智慧型手机+单眼相机。让听上去貌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你可要仔细瞧瞧这台未来相机才能发现它的奇妙之处。
当这只在CES 2011上亮相的WVIL(Wireless Viewfinder / Interchangeable Lens)概念相机量产后,照片中就不會永远都少一个人!
智能手机混血单眼相机
为什么呢?随着单眼镜头与机身的分离,透过无线传输,你直接就可從机身屏幕來触控镜头光圈、远近、对焦、特效等功能,换而言之,不需要再请路人甲帮你拍照(但可以请他帮忙拿镜头对准你啦),而且这样镜头的种类及品牌也不會受机身所局限,你说,是不是很方便?或许当相机功能玩到极致,这无线传输的概念将开放随身机的另一新面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任海漫]
标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时尚博主: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设首页 | 加收藏
您的位置: >
本文网址:
微信扫扫,关注官方公众平台第三方登录
对话策展人
■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的多名策展人认为:“真正的策展人应将展览当成自己的作品”,“策展人必须成为前沿人文状态的观察者”……(资料图,图文无关) CFP供图 策展人(Curator)一词兴起于西方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入中国。作为国内第一代策展人之一,陆蓉之被认为是首先把“Curator”翻译成“策展人”的人。从1987年至今,虽然策展人在国内发展已近30年,在当下的展览体制下,我们似乎也能看到策展人的“兴旺”,策展人身份随处可见。但正因为这种“零门槛”,使得目前策展领域乱象横生。在中国目前缺少成熟的基金会制度与社会赞助制度的情况下,策展人更成为一个学术与商业前后夹杂着的矛盾体。 (梁志钦)
■日,北京,首届CAFAM未来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朱嘉磊/CFP供图
■方力钧作品《系列二(之四)》在香港苏富比2014秋季拍卖会中以5948万港元成交,刷新艺术家个人作品成交纪录 王璜生:国内策展人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准则 近日,除了著名艺术家周春芽再次担任“可能——国际残障艺术家邀请展”的策展人之外,连演员林志玲也被誉为“最美策展人”,而成都则更让“市民当上策展人”。策展人一词热度一时无两。但面对目前“人人都是策展人”的现象,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直言,这跟目前策展人制度与美术馆制度不健全有关,“无论是美术馆或者是策展人都需要建立一种准则,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都没有准则。”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角色界定 被认为是艺术市场“隐形之手” “策展人”在我国发展不过二三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过国际性大展的推介,尤其是双年展模式的引入,“策展人”概念从西方传入,策展人以“中介人“身份出现在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开始起着特有的桥梁作用,“策展人是艺术市场的推手”更逐渐成为行内共识。 香港苏富比2014秋拍刚刚落幕,当代艺术家刘小东、方力均作品再次刷新个人纪录,而他们的成名,也得益于当年国内最早介入策展工作的著名策展人栗宪庭与汉雅轩画廊负责人张颂仁的策划推广。方力均更在这两位策展人精心策划的“中国后八九”艺术展中得到时任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奥利瓦的赏识,获邀参加该次双年展后,“成为中国艺术家在西方社会艺术系统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吕澎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中如此写道。策展人被认为是艺术市场“隐形之手”,是照在艺术家与作品上面的聚光灯外的幕后推手。 著名策展人冯博一曾把策展人形容为导演。他说“艺术家就如同演员,作为导演的策展人要负责确立主题、筹集资金、与赞助商甚至布展工人沟通、寻找艺术家、收集作品、运输、布展、邀请媒体、设计图录和导览册等工作,因此策展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生存现状 总体来说策展人的收入不稳定 但尽管如此,策展人的生存机制在国内一直没有完善。作为长期参与策展工作的艺术工作者,广州美院艺术管理系主任胡斌直接表示“总体来说策展人的收入不稳定”。由于目前国内的策展人主要来自美术院校、美术馆、民营艺术机构等方面,他们除了拥有所属单位的工资之外,以策展名义所获得的策展费用相对较少,“为美术馆策展时,也许会有些策展经费,不过非常低。艺术家或者商业机构也会为某一个展览聘请策展人,这些展览的经费相对会多一些。”胡斌说,一些策展人会通过给杂志撰稿来挣取稿费,但这些稿费也很低。 在策展人中,还有一部分是游离于上述单位的,他们自称或被称为“独立策展人”。在目前尚未形成能够长期支持策展人的基金的现状下,这部分人的收入更加难以保证。著名策展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市场部亚洲影视空间艺术总监陆蓉之表示“即使在国外,‘独立策展人’的生存条件也一样困难,普遍没有稳定收入,有一单没一单地接活儿来干,成名的少数人,可以吃香喝辣跻身上流社会,绝大多数和中国内地的一样生存困难”。 有年轻策展人透露,在国内,一些策展人沦为商业利益的奴隶,跟策展人群体糟糕的生存状况有关。“像我这样年轻的策展人,多数时间是‘无偿’劳动,无论物质还是精神,获利很小。”他无奈地说:“一般精心策划、规模较大的展览,从头忙到尾,平均也就拿到两三万元。我国策展制度还不完善,策展资金来源狭隘,策展人的日子不太好过。” 记者在广州一些民营美术馆了解到,与策展方向有关的艺术类毕业生即使工作多年,也只能担任策展助理,经常为一些著名策展人跑腿,而他们的工资也几乎固定在三四千元,“要真正能自己策划一个展览,路还很长”。从事民营美术馆策展工作三四年的林先生说。 让人捉摸不透的是,“策展人”这一职位在经济上并未能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提供足够的经济诱惑,但却存在一个“人人都是策展人”的现象。目前大部分艺术展览,几乎无一不挂上“策展人”名义,这也是“策展人”职业被看似火爆的现象之一。 对此,王璜生则曾直言,这跟目前策展人制度与美术馆制度不健全有关,“无论是美术馆或者是策展人都需要建立一种准则,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都没有准则。” 新生力量 策展专业不断向学科化系统化推进 据统计,全国八大美术学院中,至少有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四川美院、广州美院以及湖北美院等五所以上美院建立了与培养策展人有关的专业和系别。其中,中央美院作为最早设置艺术管理系的美院之一,学科发展已经相对完善。 而中国美院所设置的与策展有关的专业则强调视觉文化与社会思想的研究背景。四川美院侧重于艺术批评。广州美院在近年也已经建立了艺术管理系,包括艺术机构运营、艺术市场、艺术批评和策展实践等不同的学习门类。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中央美院的第二届CAFAM双年展中便做了一次尝试,不但少有地让国内外多个美院的导师推荐策展方向的学生担任策展人,更以“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作为展览主题,第一次把“策展”作为一个概念推向双年展模式的展览台。 王璜生说:“对于这次双年展主题的确定,策展人应有一定的敏感、思考和方向性的考虑。我起初的想法是联合国际上几大艺术院校一起举办展览,于是就想到了和各个学院的策展专业进行合作,后来决定体现师生结构,经过长时间的探讨,集思广益之后,最后决定展示国际青年策展人的力量。” 广州美院艺术管理系主任胡斌表示,之前国内活跃的策展人并没有接受过策展专业的学习,很多是跨界的,边实践边学习,国外这方面的学科建设则较为完善细化,直接就有艺术策展专业,也有一些非盈利机构,组织了很多策展工作坊、策展培训。 随着国内外这方面互动的日益频繁,国内美术学院的策展专业也已经不断地向学科化、系统化推进。 国外策展人,收入不算少 据了解,最近国际权威的艺术媒体《the Art Newspaper》采访了近40位国际性的策展人和双年展组织者。调查结果显示,顶级策展人通常获得的报酬为双年展总预算的1%到5%。 通常来讲,大型的、高端的展览,如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和光州双年展等,是策展人薪酬最高的艺术展。 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的年薪约为90,000欧元,加上其他费用,总报酬在120,000欧元到180,000欧元之间。如果以两年时间准备,光州双年展给策展人开出的酬金估计在100,000欧元到150,000欧元。 除了少数例外,大部分中等规模的双年展付给策展人的薪水基本上相当于美术馆策展人的年薪,不同的是双年展需要花费1到2年的时间准备。根据2012年美国博物馆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美术馆一位助理策展人的年薪约为30,000欧元,总策展人的年薪约为100,000 欧元。而英国国家级美术馆的初级策展人年薪介于从泰特美术馆的23,360英镑到大英博物馆的27,089英镑之间,高级策展人年薪估计可以达到60,000英镑左右。 中文“策展人”的来历 陆蓉之回忆:花了两晚才想出“策展人”三个字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展览策划人”(或“策划展览的人”)。 著名策展人陆蓉之是中文的“策展人”最早翻译者,她回忆道:我会翻译Curator为策展人,是因为1987年我协助那时台北市立美术馆的黄光男馆长引进一个南加州的当代艺术展,由洛杉矶市立画廊馆方策展人策划,我注意到字典里的翻译把Curator译为“馆长”,认为非常不妥,花了两晚才想出“策展人”三个字,意思是“策”划“展”览的“人”。当时,在我心目里,那是机构里的职称,一份学术性的工作。
■陆蓉之策展,2004年台北当代艺术馆“虚拟的爱”展览作品。
■陆蓉之策展,2011威尼斯双年展现场作品。
简介 陆蓉之 1951年出生于台湾的文人家庭。1971赴比利时就读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1973年移民美国,从加州州立大学获得艺术学士与硕士,主攻绘画。1978年底在美国南加州创办以观念装置艺术为主的替代空间画廊,担任策展人的工作。是中国当代艺术圈内以中文书写最早的女性艺评家及策展人。现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市场部亚洲影视空间艺术总监。 代表著作有:《艺术工蜂》、《后现代的艺术现象》、《当代美术透视》、《「破」后现代艺术》、《虚拟的爱-当代新异术》及《入境-中国新美学》等等。 中国最早的女性艺评家和策展人陆蓉之:出色策展人须有敏锐目光和非凡才华 作为中文“策展人”的最早翻译者、中国最早的女性艺评家和策展人之一,陆蓉之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便开始并持续从事策展工作,2011年她更受到威尼斯双年展的邀请,策划“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的平行展,得到日本的村上隆、奈良美智等享誉国际的艺术家支持与配合。然而,已过花甲之年的她却选择在2012年宣告“退休”。她坦言:“一名出色的策展人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是一样的,必须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才华,那是天赋,无法学习。”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眼看着艺术圈越来越腐败,非常痛心 收藏周刊:两年前您公开宣布退休,对媒体说退休原因为“不可能到主流美术馆干什么活,我的年龄也到了,我就干脆退休了。”策展人必须是活在主流美术馆的体制内吗?在您看来,策展人与独立策展人有没有区别? 陆蓉之:我的原意是认为在当下堕落的艺术环境里,“我继续做策展人是找麻烦。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不可能到主流美术馆干什么活,我的年龄也到了,我就干脆退休了。如果我现在40岁我一定想尽办法进主流美术馆,我一定想尽方法去工作,去占一个位置,去做事,绝对不会在外面乱晃。”这是因为我从来都认为“策展人”是体制内(博物馆、美术馆、基金会、非盈利机构)非常重要的成员,他们是那些机构的核心构成,学术研究的水平、前瞻性的视野、审美的能力,尤其是专业道德操守,都应该有一定的审核基准与制度规范。 相反的,体制外的所谓“独立策展人”,特别不具任何检验标准,也不受任何规范,好像什么人都可以自称为“独立策展人”,严重地亵渎了“策展人”的身份。我的退休,是我在无法收回“策展人”这个称谓的使用权,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决定自我了断,自行退出。我在中国内地进进出出奉献了十年的岁月,眼看着艺术圈越来越腐败,非常痛心,有些男性策展人的行为不端,物化女性的程度,令我忍无可忍,只有自己离开,眼不见为净。 独立策展人已经成了“混圈子”的行业 收藏周刊:最近十几年,策展人一词异常活跃地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展场上,不管怎样一个展览,似乎没有策展人这个职位,则显得不够专业一样,您怎么看这个情况?台湾的情况也会这样吗?国外呢? 陆蓉之:今天海峡两岸的共同问题,是“策展人”过度泛滥,缺乏评鉴机制,大大小小展览都有“策展人”,不是不足,是浮滥! 收藏周刊:不少人认为中国大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您怎么看? 陆蓉之:“独立策展人”的流行,甚至成为时髦的头衔,和国际间双年展一类展览的兴起有关,因为多数的双年展、三年展往往没有常设的机构,也没有固定的策展班子,所以都是聘请一次性服务的“独立策展人”,双年展热了,把“独立策展人”也捧红了,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和中国有没有体制外的像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大展有关。 收藏周刊:您说“好像什么人都可以自称为独立策展人,严重地亵渎了‘策展人’的身份。”那您认为,一名出色的策展人,应该具备怎么样的素质? 陆蓉之:独立策展人已经成了“混圈子”的行业,混得好些的,攀上国外关系,混进国际双年展的圈子,偶尔吃香喝辣;混得差一点的,到处找活,也养不活自己,是事实。一名出色的策展人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是一样的,必须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才华,那是天赋,无法学习。但是,自律,一种在专业操守上的自律,也一样重要,借着策展的名义搞钱、乱搞男女关系,在我眼里,就是亵渎了“策展人”的身份。至于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研读与实践,那只是基本功而已,如果连这个基础都没有,凭什么叫自己是“策展人”。 收藏周刊:现在越来越多的美术学院开设与策展相关的专业,您觉得策展人能从学院里面培养出来吗? 陆蓉之:受到学院正规的教育,当然是加分的,尤其是有艺术史的背景,还是有帮助的。当然,今天,一位策展人往往还得为自己的项目筹款,有行销能力的策展人通常会很吃香。 中国内地艺术圈 对当代艺术严重误读 收藏周刊:您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已经活跃于艺术界,策划展览不断,您能否分享一两个您自己感觉比较满意的展览? 陆蓉之:我在上一世纪70年代末南加州策划的展览全都是观念艺术的展览,多数是大型的装置作品,而且还曾经推出当时的New Wave音乐和一些行为艺术表演。90年代初回到台湾,还是以观念艺术为主,2004年为台北当代艺术馆策划“虚拟的爱”的国际展时,注意到受到动漫文化影响的新美学;2006年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策划了第二版的“虚拟的爱”,正式提出“动漫美学”的名词;2007年创立了第一届的“动漫美学双年展”,如今已经发展到韩国和中国的港、澳、台、北京和上海等6家美术馆联合推出,应该说是我比较满意的发展吧! 2011年我在威尼斯双年展策划的“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平行展,是我告别策展生涯的最后一役。当时我邀请了150余艺术家分在两个展馆展出。我之所以说如果我还年轻,就会进主流美术馆去改变环境,是厌恶江湖的混乱与腐败,我一生都是先锋,喜欢有所建树与突破,我无意间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环境中,最早的女性艺评家和策展人,并在台北协助当时的“文化局长”龙应台成立了第一家当代艺术馆。 收藏周刊:有人为认为策展人只适合在当代艺术策展中,而对于传统的中国画、写实油画等方面则不需要,您如何看待? 陆蓉之:中国内地的艺术圈,对当代艺术真的是严重误读,其实,只要是活在我们时代的人创作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哪有哪一类的艺术才堪称当代艺术!策展人也是博物馆编制内的馆员,我的丈夫傅申教授,年就曾经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担任中国传统书画资深策展人的工作。
■胡斌策展,2013年,东莞+21空间美术馆,“视觉交叉体”。
个人简介 胡斌 1979年出生于湖南长沙。2006年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并留系任教,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学系主任、21空间美术馆学术策划部总监。 胡斌:策展人应将展览当成自己的作品 具有艺术史学历背景的策展人,在国内占据一大部分。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胡斌就是其中一名。从本科到博士,艺术史始终贯穿在他的学习当中,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作为策展人的身份出现在艺术现场时,更多的是像历史学家般对艺术生态的关注与现象的观察。他认为“真正的策展人应该是将展览当作自己的一个作品,从理念阐释到现场实施都贯穿着策展人的想法”。 机会集中在掌握资源的少数人身上 收藏周刊:能否介绍一下广州目前的策展人群体规模? 胡斌:群体较小,屈指可数。前辈们像皮道坚、黄专、杨小彦、李公明等老师,他们还不完全把自己定义为策展人,而是艺术史的学者、学院的教授,同时做一些策展工作。那些脱离体制,以策展为职业的独立策展人就更少了。 收藏周刊:请分析一下策展人群体的生存状况,他们的收入怎样,有没有特定的行规? 胡斌:也没有明确的行规一说。仅仅讲物质回报的话,是远不如那些成功艺术家的,但如果能够得到艺术圈的认可,生活无忧是没问题的。此外工作性质自由,也能部分满足艺术实践上的追求。策展人这种职业还是比较讲求名声效应的,包括资源、人脉的积累,这就会导致机会集中在掌握资源的少数人身上,而他们往往身兼数职,事务繁忙。 我的角度倾向于对当代艺术生态的关注 收藏周刊:怎样的艺术家才能进入您的策展领域?您的策展方向是什么? 胡斌:我的角度倾向于对当代艺术生态的关注。有些策展人会对艺术家或者艺术品有一个明确的质量标准,而我更注重对艺术现象的观察,可能这个艺术现象未必是前沿的、智性程度很高的,但它已经出现了,甚至成为非常突出的事物,我认为有必要通过展览和文本进行梳理。 “挂名策展人”的做法日渐被专业策展队伍抛弃 收藏周刊:您觉得是什么原因使得目前大部分展览都有策展人一职?策展人可以带来怎样的荣誉? 胡斌:真正的策展人应该是将展览当作自己的一个作品,这里面从理念阐释到现场实施都贯穿着策展人的想法,当然这一工作是在与艺术家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现在很多展览的策展人只是一个符号,艺术家有时需要一个艺术名人来冠名,而有的策展人也随意地将自己的名字冠于展览之上。因为策展人给人以全盘操作整个活动的权力印象,所以他们经常将策展人当作一个时髦的头衔,但实际上,这种“挂名策展人”的做法日渐被专业的策展队伍所抛弃。 收藏周刊:会不会存在一种因为策展经费有限而影响策展效果的现象? 胡斌:我认为,展览的水平首先还是取决于策展人的展览理念、知识结构,专业水准。当然,资本投入的多少以及资本的左右,也会影响展览实现的程度以及展览导向,这些都是考验策展人的因素。另外,制度的约束,作品租借条件、场馆硬件以及工作团队等很多具体细节因素也会影响到展览的效果。
个人简介 张演钦 现任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
■张演钦25米国画作品《远心旷度》。郑迅/摄 张演钦:策展人必须成为前沿人文状态的观察者 身兼数职的张演钦,长期游走于策划与创作之间,而近年担任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之后,更策划了多起引人注目的展览活动。在他看来,策展人的兴起与艺术公共化有关,他更认为,好的展览,必须针对时代和文化提出问题,提出具有公共价值的问题,并直言 “策展人必须成为前沿人文状态的观察者”。 艺术越公共化越需要策展人 收藏周刊:我们真的需要策展人吗?为什么? 张演钦:真的需要。表面原因是,展览需要提炼学术主题,需要拉赞助,需要装点门面。根本原因是:艺术越来越公共化。 收藏周刊:为什么艺术公共化了便需要策展人? 张演钦:艺术公共化的原因之一,是艺术“工具化”。工具理性今天已经成为主导艺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工具化必然牵涉和他者产生密切之联系。如一把锄头,挂在家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必须持之以锄禾,才能显现其价值。于是,它和牛耕、播种、施肥、收割、扬场什么的,全部联系起来了。整个过程,必须有人指挥、统筹。这个人,就是策展人。 好展览须针对时代和文化提出具有公共价值的问题 收藏周刊: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衡量策展人的工作? 张演钦:策展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竭力突出艺术的公共性,将展览作品、展览方式和公共性作最紧密的对接。现在的展览,基本上都安排了策展人,排位还非常靠前,包括以最老土方式展出最传统书画的展览,也要挂个策展人,虽勇赶潮流,但感觉滑稽。 收藏周刊:具体而言,什么样的展览算是一个符合现代策展理念的展览? 张演钦:公共性,具体来说,和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最是有关。我向来不认为艺术家一定要成为哲学家,但策展人必须成为前沿人文状态的观察者。自然,中国人向有“复古”的传统,关键是通过复古达致开新之目标。假如赵孟頫生活在今天,一定是非常好的策展人。好的展览,必须针对时代和文化提出问题,提出具有公共价值的问题。 艺术家应该和策展人共同工作 收藏周刊:我看您也被一些展览冠以过“策展人”的头衔。可以结合您的实践说说吗? 张演钦:我曾策划过一个展览,集中了岭南地区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中,我把岭南地区的国画流派一分为五:岭南派、新院体、文人画、传统派、当代派。这样的划分虽不百分百严谨,但也是尝试从“图像风格+人文观念”入手,对岭南绘画版图进行全新的划分。以前是怎么划分的?按“工具+材料”分,国画、油画、版面、雕塑;或按题材分,山水、人物、花鸟。我的划分思路,其实和“南北宗”在逻辑上是一样的。但此次展览的公共性依然不够突出。真正具有明显公共价值的,是许鸿飞在中大的展览。“肥女人”因为和陈寅恪、孙中山铜像为邻,被有的中大教授痛批“有辱大学尊严”,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人们反思大学文化的一次难得的契机。 收藏周刊:作为艺术家,你办过不少展览,也有策展人。对他们的策展,你评价如何? 张演钦:艺术家应该和策展人共同工作。目前我正在进行的展览,是“田园诗梦”系列展览,思路是“中国首个以整座特大型城市为展览背景的书画展”。第一站,已于珠江新城的珠江城大厦58楼整层及大堂举行,题《远心旷度》。第二站,移师三元里城中村,名《田园诗梦》。第三站,名《溪山行旅》,正在筹备中,将沿梅关古道北上,拟古人作行旅,逢驿站而欢憩。这个展览系列采取复合策展人制度,第一站策展人为陈万里先生,第二站为刘释之先生。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努力把作品投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中去。所谓时代背景,就是中国正在掀起的人类史上最浩大的城市化浪潮;所谓文化背景,即中国人对田园栖居的依恋与乡愁。
简介 方旭昌 现任《新南方艺术》主编,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养计划 策划执行人
■汪晓曙油画展 方旭昌:策展人应更多关注本土艺术家学术性 作为《新南方艺术》杂志的主编,方旭昌既是媒体人,也经常活跃于展览策划的工作中。从事广告工作多年的他,近年“跨界”做策展之后,却认为当时的广告策划与推广也许恰好能融入到策展工作中,在他看来,策展人所要做的就是把自身、艺术家、社会和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坦言“策展人应该为艺术家、收藏家、艺术爱好者服务”。 从学术角度来引导艺术和收藏 收藏周刊:从策展定位的角度来讲,您的策展定位是怎样的? 方旭昌:因为我以前是从事广告策划、推广的工作,所以对于目前的艺术策展,我的理解是我将做广告多年的经验融入到展览策划中。也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艺术家本身的风格来策划,将艺术家及其作品当做产品来推广给我们的目标受众(艺术爱好者、收藏家和专业人士)。 但更多的还是从学术的高度来策划。艺术家是要用学术去说话,有了学术,自然经得住市场的考验,所以在艺术家本身的包装上,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他(她)的学术方面。对艺术家本身而言,要能让他们交流,让他们听到业内真实的反应。这样才能达到我们展览的目的——通过学术来引导艺术、引导收藏。 收藏周刊:那如何策划才能体现它的学术高度? 方旭昌:我们要去关注画家本身的阅历,去挖掘艺术家最有学术性的一面,结合画家的创作风格和业界的品格等因素来确定展览应该是怎样的主题和规模。之后去梳理展览应该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受众面前。要挖掘艺术家在创作上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对艺术家的了解,尽量将其最亮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 收藏周刊:在策划展览的时候,您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 方旭昌:首先在业内定了一个基调是:画家能够在学术上的某一个方面在同辈人中有自己的学术特点,并且能符合我当时所策划的系列风格。至于市场,我认为它不是我们侧重考虑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关注的是画家他自身能在业内立足的点是什么,他能为美术界贡献和引导什么。我们杜绝江湖习作,也就是没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和创作主张的作品。相对而言,“科班”出身的会更好,所谓“科班”并不是指学历的高低,而是画家必须具备专业训练的过程。我们注重的是艺术家本身在艺术上的真实性,与他自身的财力、权力无关。 广州应策划更多接地气的展览 收藏周刊:从策展人的职业本身来看,策展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或是在展览中应该扮演怎么的角色? 方旭昌:策展人所要做的就是把自身、艺术家、社会和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让大家真实地感受艺术家的好作品,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结合我们国内的艺术氛围,策展人应该为艺术家、收藏家、艺术爱好者服务。 收藏周刊:如果从策展人的角度来看,您如何评价自己? 方旭昌:我还在不断地学习、吸收策展的经验,它没有什么套路可学,这是需要在策展过程中去慢慢摸索,以让自己在策展人这个职业中达到所期待的高度。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需要借鉴不同领域的经验。我目前还处于在成长期。 收藏周刊:从策展的角度看,您认为目前广州的展览水平如何? 方旭昌:广州的展览跟北京、上海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广州本身的氛围比较务实,广州的展览现状相对国内来说还是很活跃的,但要在广州搞一些“标新立异”或是国际性的展览,可能不足以在广州的土壤生存。我认为广州应该策划更多的接地气的展览,也就是符合我们的水土的展览,让大众更多地吸收一些有营养、有价值的展览。展览最终的目标是要把艺术的氛围激发出来。 策划展览 新南方艺术名家系列展览 “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策划执行)
简介 郭青 1976年出生于汕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水墨村艺术空间艺术总监,策展人。
■《从江南到岭南》水墨村现场。 郭青:展览核心是唤起观众的文化渴望 作为水墨村主持,郭青近年来开始热衷于展览策划,面对目前策展人多数来自评论界的现象,他认为,策展人的作用不局限于写评论,而在于调节社会资源。他坦言,“我对策展的要求,就是能唤起观众内心的需要。不停重复、延续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展览不需要策展人。” 策展人要具备连接艺术家与观众的素质 收藏周刊:您如何理解策展人这一角色? 郭青:策展人在展览中承担的角色,一是呈现活动的亮点,包括亮点的出处与依据。我认为那种不停重复、延续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展览不需要策展人。策展人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是能发现艺术家的优点,展示与探讨艺术家未来发展路线。策展人的作用不局限于写评论,如果我要搞活动,我会邀请更专业、更适合的人去撰写文章。而策展人的作用则在于调节社会资源,从艺术家、评论家到观众,把艺术家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只有具备连接艺术家与观众的素质,才能进一步影响市场。如今人们对策展人关注过少,很多策展人均由评论家担任,但我认为评论家不是策展人。艺术家需要的不是吹捧,而是通过展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上升空间,以及作品的延伸之处。因此,策展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功底与素质,其知识机构是复杂而不是单一的。 我认为展览的核心并非单纯展示一件文物,还要唤起观众的文化的渴望,唤起观众内心的需要,这也是我对策展的要求。 收藏周刊:怎样才能唤起观众内心的需要? 郭青:一是器物必须能震撼人心,二是文字引导。我从2010年始策展,那时纯粹因为喜欢,但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策展人,更像一个艺术品与人脉的搜集者。策展需要对艺术家与艺术品有所了解,具备综合素质,若不懂理论,便不能对艺术家提要求,也不能凸显艺术家的闪光点。 广州缺乏本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对接展览 收藏周刊:您认为怎样的艺术家才能进入您的策划视野? 郭青:首先艺术品要能打动人心。我会以年龄段为一个界限,有些艺术家会出类拔萃,这样的艺术家是我关注的。但有些出类拔萃的艺术家,不具备发展性,这样的艺术家不符合我的策展要求。若要做学术展,艺术家与其作品必须具备前瞻性。什么是学术展览?学术就是提出问题以及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收藏周刊:您策展定位于学术,与市场的联系是否不那么紧密? 郭青:国内观众对艺术品的学术价值没有更深的要求,本土市场对世俗文化较为推崇,而买方市场恰恰对艺术品不了解。但我认为好的作品在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后,会熠熠生辉。出色的艺术家并非买了多少画,而是他们能为民族留下一些珍贵的东西。我策展定位于学术,因为至少还有不同的建议推动艺术家向前走,而我为艺术家保留这一片净土。至于市场的繁荣与否,交给善于市场运作的人的管理。所以,在我们这里办的很多展览都是艺术家自费的。 收藏周刊:您如何看待广州策展现状? 郭青:目前广州好的展览偏少,而且好展览宣传不足。这不止是策展问题,还与艺术家有关。展览筹备一年以上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今许多展览却是因为展览而展览,同样的画多次展出,而观众群体一样,这有什么意义呢? 广州很有包容性,各种形式的展览,包括当代艺术、行为艺术等,都能在广州这片地方展出。但我觉得展览要带有这样的思考:要做一个怎样的展览?起到什么效果?我认为艺术品少提一些哲学比较好,艺术家很少是哲学家,艺术家应追求美,人生问题留给哲学家思考。目前广州缺乏本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对接展览,这一点北京做得很好。一个展览能够影响一个人已经够了,不要着眼于影响全广州。 策划展览 “狂狷与性灵——郭莽园中国画展” “从江南到岭南——中国画邀请展” “畅神&明心——刘绍荟现代重彩与白描艺术展”
林墉 广东原美协主席、著名画家
陆佳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画院专业画家、策展人。
■陈俊宇 秋江暮泊
■黃泽森 哈勒斯之秋
■单柏钦 印度舞(跪姿)
■陈兆康 相顾和鸣 “一班人”画展本月穗莞深巡展,策展人陆佳:探索艺术与金融结合新模式 近日,“一班人——广东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久未参与美术活动的林墉为画展题词。纵观本次参展画家,22位画家囊括了岭南画坛老中青三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岭南画坛的中坚力量。 本次画展的策展人陆佳透露,画展将在穗莞深三地巡展,林墉则担当了“半个策展人”的角色,在他的倡导下,画展得以顺利举办,“金融界和岭南画坛的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林墉表示。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实习生 黄秋敏 苏碧雁 关黎后,广东能称得上大师的只有王肇民 收藏周刊:“一班人”这个概念是您提出来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创意? 林墉:这个展览原本是我的一班学生发起的,因为风格和创作方式比较接近,一不小心就会给人感觉形成一个派系,我的看法就是不要追求什么流派,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才利用画派来为自己撑腰:自己本身是半桶水,才会搞画派。只希望这次大家认真拿出作品,不说大话,只是呈现现状,如果自己画得很好,不会在乎什么画派不画派。我的结论是:派系救不了画。所以希望能够更多些画家参与展览一起交流,会是件更好的事。其实当代许多活跃在广东画坛的画家并不是广东人,但因为大家在广东生活,有自己的真心体会,多少能画出广东的气息,这更重要。 收藏周刊:本次画展有22个画家、100多幅作品参展,规模也算庞大,您如何看待广东画坛? 林墉:广东虽有岭南画派但也很年轻,不到100年。从高剑父开始,到关山月、黎雄才,再后来也就没什么人了。如果在广东画坛另寻一个称得上是“大师”的画家,我认为够格的就是王肇民。王肇民去世时并不声名显赫,但我对他的评价是:王肇民是一个贵族,是一个贵族气浓厚的现代艺术家。是他的高傲的风格构成了他的贵族气。对于风格问题,他自己非常坚决:“我绝对要这样画,绝对不那样画。”完全是快刀斩乱麻的。他的贵族气不是傲慢。在广州美术学院,我们去拜访他之后,他都要送到美术学院门口。到了70岁的时候,身体不好了,他就说:真是不好意思,我就送你们到家门口吧。就是这样一个人,你说他傲什么?待人接物一点都不傲,傲的是从艺的骨气,不媚俗。我想走的也是这条路。我可以什么都不讲,但如果硬让我讲的话,我肯定是斩钉截铁,似是而非的话我不说的,这个不值钱。 收藏周刊:这个画展的特别之处在于有金融界人士的介入,艺术与商业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您如何看待金融与商业的结合? 林墉:以往我们这些画家,讲的都是画佬的话,这是第一次金融界和艺术界的结合,所以我希望有一群善良的人领导美术与金融界,让两个领域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幸福的开始,让金融界与艺术界走得更近一些,做得更有分量。 艺术可与金融结合,挖掘更大的潜力 收藏周刊:您作为画家,策划此次展览是否有特别的意义?您对此有哪些期待? 陆佳:我本身是深圳画院的专职画家,兼任过深圳画院美术馆的馆长,在此之前也策划过不少展览。虽然这次是投资公司承办,但他并不是纯商业的展览,我们更想把画展做成学术性的展览,为穗莞深三地的艺术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把岭南画坛中间力量的精品展示出来。 这个展览是林墉老师倡导发起,我们去推动完成的展览,目的是共同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创造全新的岭南传统文化价值。 “一班人”代表了岭南画坛的部分群体,我们希望能把这个展览做成岭南画坛的品牌展览,持续推广下去。 收藏周刊:展览品牌化在目前的艺术界比较少见,具体是怎样的计划? 陆佳:纵观国内艺术市场,不管是知名度,还是市场热度,岭南地区都不如北方,但实际上,岭南画坛极具发展潜力。我身为广州人,以岭南文化为荣,希望通过与金融界的结合,探索一条艺术发展的全新道路,发掘岭南画坛更大的市场价值。 艺术品牌,在很多西方国家已经成熟运作,如洛克菲洛,早就将艺术品金融化。现在是品牌战略时代,我们要思考,作为艺术产业,如何去经营岭南文化?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艺术产业也是一种业态,也要有品牌效应。 对艺术家来说,将艺术和商业划分得过于清晰,并不是好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既为皇宫贵族服务,也可以是平民百姓的艺术收藏,而且都是明码标价。 我们计划每年选择一批有潜力的艺术家,进行各种方式的推广,主题也不尽相同。 收藏周刊:以您的经验看,深圳和广州策展有哪些不同? 陆佳: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其优势在于观念创新,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两个城市在这方面区别很明显。我之前更多是在策划现当代艺术的展览,此次“一班人——广东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带给我很多新的启示,在与众多名家的交流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的内涵,这对我以后策展会有很大帮助。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一个好的策展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陆佳:严格来讲,我不是专业的策展人,我的身份是画家,只是因工作需要,我参与了策划。 实际上,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策展人,需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国内外的美术史、美术市场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策展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即进入广告行业,很早就接触商业品牌策划,加上我的画家身份,我做策展有先天的优势。 明年推出艺术品金融衍生品 陈培忠 深圳优仑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收藏周刊: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很密切,而投资公司介入艺术领域并不多见,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结合? 陈培忠:我做了近20年投资,去年开始做文化产业,我与别的企业介入艺术品行业不同的是,我做展览不卖画,我想做一个学术性的展览。当然,有人会质疑这个方式,一味砸钱做推广,如何赚钱?这就涉及到我的金融投资了,与北方相比,南方的书画仍有很大空间,这个待挖掘的空间可用金融衍生品的方式去操作,这对艺术家和市场来说都是双赢的。 收藏周刊:现在已经有相关产品面世了吗? 陈培忠:最快要到明年,因为这是一个系统、严谨的工程,我们会陆续筛选有潜力的艺术家,将他们的作品打包成金融衍生品,让普通大众通过投资的方式,既可以欣赏到高雅的艺术,又能令资产升值。 名家点评 这些画家,大部分都是跟我同时代的人,大部分人也都过了60岁,有位老画家说过,60岁才可以说踏入中国画的门槛。因为中国画是老年艺术,每个人的内在修养都给他后面的发展带来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说,60岁以后尤为重要。我希望这批画家能创造出这个时代的辉煌,出现更多的大家、名家,这也是广东美术界所期盼的。 ——许钦松 广东省文联主席 广东省美协主席 展讯 “一班人—— 广东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10月9日—10月16日 广州艺博院 10月18日—10月22日 东莞可园博物馆 10月25日— 10月29日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图片,文字等缺失或错误
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
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
我有话要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水世界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