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管理专家数学老师的推荐信能推荐一个么?

清华领导力THLDL免费大课堂“企业管理思维风暴”来袭成都!
&&来源:&&&&分享到:
  10月9日至10日第15届THLDL免费大课堂将带领著名专家团走进中国华西地区,首次来袭四川成都,主题为“三维视角透析企业领导力管理”,行程历时2天1夜。此次成都站是THLDL免费大课堂继京、沪、广、杭、深之后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开讲,届时THLDL品牌创始人李荣茂老师将携国内顶级实战培训讲师高长勇老师、实战人力资源专家郭玲老师、国内著名团队管理辅导专家詹从淼老师、“富豪教练”赵建华老师四位专家共同为大家带来一场思维的革命,36小时,多维视角领略企业领导力管理的能量。
  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输血管
  高长勇老师认为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上通下达,团结和谐,同一个企业,同一个梦想,企业文化贯穿企业管理输血管,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鲜活的灵魂,而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教条。
  现代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错把重点放在企业文化本身,而没有意识和重视到构建一种灵活的机制作用力,如何将这种力深扎基层所有人员?如何摆脱天天学企业文化,却仍旧无感? 10月9日《企业文化建设与落地实务》,实战派专家讲述文化的落地与果实。
  绩效考核――企业管理的“顶梁柱”
  成熟的企业一般都有比较清晰的发展战略,设计出企业发展的远期及近期目标。要完成企业制定的经营目标,就要调动企业中一切能够为之服务的因素,员工的绩效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郭玲老师分析说,“很多企业都在还未真正弄明白为什么要开展绩效管理时,就仓促上马,加班加点,弄出一个绩效管理体系,包罗万象、富丽堂皇,但真正付诸实际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却不多。”《基于经营计划的绩效管理》将会趋利避害,讲述科学的绩效管理如何“顶天立地”。
  团队建设――企业管理“四两拨千斤”
  一人努力是加法,团队努力是乘法。团队建设与企业的绩效考核息息相关,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是团队建设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如何把松散的个体凝聚成紧密的整体?如何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整合,解决团队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敬请期待詹从淼老师带来的《团队成长管理》。
  领导力――企业管理的驱动力
  赵建华老师对于领导力有一个经典的观点“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领导力对于企业的引导作用却是恒久不变的。没有能够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领导力管理模式,企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文化建设,绩效考核与团队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引爆领导力成为了当今企业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的一个重要关键点。赵建华老师将把《引爆领导力》带入成都站,助力企业定位定天下。
  更多精彩的课程即将在10月9日至10日成都现场版为您开讲,君子之约,坚持朴素梦想,感恩14年来THLDL所有的支持者,公益开讲,免费之旅。更多THLDL免费大课堂信息即可关注官方微信(微信号:bjthldl)。
编辑:刘涛作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若干思考总结
这本书是王晓春老师的精心力作,容纳了90多个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教师的思维方式。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剖析教师各种常见的不良的思维方式,而下篇是研究讨论推荐王晓春老师认为比较科学的思维方式。两篇一破一立,给我们这些“门外汉”一些惊醒,实为不可多得的“助教”精品。捧读之余,不免发些感慨,现总结如下:
观教师的管理,我们不难发现个中有趣的现象。现总结为一个字“瞒”,从小学到高中,一代代学生就在老师们编织的谎言中生活成长。虽然这么形容老师是不对的,但是我不得不用这些词语来形容这些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小学的时候,老师们常常会跟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就可以上中学了”,殊不知,到了初中之后,等来的却是漫天的作业,在这个时候老师恰当地施以“考上高中就可以自由轻松了”,可是,万万没想到,高中生活更加残酷,高三更是惨无人道,熬个夜对高中生来说是小菜一碟的事。不过,老师们为了我们的未来,添油加醋说“只要考上大学,什么都会有的”。可是,现在我们都知道,大学什么的都是浮云,且看大学生如遍地桃花开,放眼社会,大学生满地走。哈哈,徒叹,老师您老瞒得我好苦啊,你这是何苦呢?呵呵,是呀!无奈了,无奈了。随之而来,我们失去了上进的动力,昔日有老师在耳旁督促已不再,动力寥寥无几,奋斗何来动力?老师从小的瞒天过海,让我们养成了依赖的习惯,长大了没人“瞒”了反而不习惯了。老师的“瞒”,其实也算是良苦用心,他们也是为了我们的学习,但是老师们能不能换种方式呢?
要不要管理
现在,很多教师都很注重管理,甚至把“管理好学生”当做衡量一个“好教师”的标准。这种方式,本人不怎么赞同,同时很多专家也是提出,不要迷信管理。但是,回过头来,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不迷信管理,那么我们又如何来约束学生呢?放眼中国,如此之多的学生,如何来管理?因此,“管理好”成为好学校的标准,大行其道,而我们又找不出什么实在的理由去拒绝。所以,本人认为与其在这里争论要不要管理,还不如去找找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方式,多多找找具有实践意义的措施,少在这里争论来争论去,没有什么意义。
官僚化的校长们
说到管理,我不得不提起现在中小学里的校长。校长官僚化太太严重了。想想古时,虽是封建专制时代,人家还知道一塾之长应是德高望重或者有过人之处的人来担任。反观现实,校长普遍是教育部门直接指派,不管这人是不是适合担任校长,是不是有为人师的背景。总之,这个校长只要能有人当就是了。这样所得的结果,可想而知,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围着这个检查项目团团转,校园里官僚化的组织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这使得教师们眼中有的只是如何“上位”,而不是如何教书育人。“上位”一词用在学校里的教师身上,如果你觉得有点过了,我告诉你,真没有过,一点都没有。你不看看现在社会上经常会爆出各种各样的校园丑闻,什么老师与某领导走得很近,什么老师成天与某领导腻在一起……呵呵,可笑,堂堂圣贤之地,成了藏污纳垢之地,我没有太多的词藻去口诛笔伐,只能言尽于此。因此,学校中的官僚化真的需要引起重视,一校之长是不是应该让有德者居之,学校需要能教书、会专研的人,而不是只会说官话的人。
好习惯需要时间
现在,我来说说好习惯的问题。在王晓春老师的书中,说到:“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他认为教育重在熏陶,好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更是有好习惯的人带出来。可以这么理解,教育应该潜移默化。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今的教育中,有哪一个学校有哪一个学段能真正落实下去的。熏陶教育是需要时间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需要岁月的沉淀,方能享受一抹香醇。可是,现在的教育真的很有趣。其一,学生没有自觉。很多老师都说学生没有自觉,把学习不好归结为学生不自觉。我想问,学生自觉的话,还来学校干嘛,他自己在家学习,还不成天才,用得着你教吗?正因为家长相信学校可以给自己孩子一个安定的环境好好享受学校的文化熏陶,学习得更好些。所以学生不自觉,在一定程度上,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二,学校的学段安排问题。小学六年,初中和高中各三年,小学时,小小的孩子,要早起晚睡,做着做不完的作业;初中承担中考压力,高中承受高考重担。无穷无尽的压力,压向学生,学生还有什么时候真真正正静下心来聆听所谓的熏陶,我觉得这熏陶纯粹就是把学生熏陶成一个“受气包”。有时,我真为自己,为广大的学生同胞而悲哀。
教育是个慢活
我很赞同王晓春老师的一句话“教育是慢功”。对,教育就只有经过慢火慢炖,才能享受到醇厚的结果。现在是一个快捷的时代,老师们的心性不再是以前的榆木疙瘩一样食古不化、神神叨叨的,而变得越来越急躁。对于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总是希望一蹴而就,但是结果可想而知,伤人伤己而已。教育,一个是教,一个是育。教讲究的是一个过程,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切不可急躁,慢火出精品。而育是一个孕育的过程,需要不断吸收各种养分,不断吸收、丰富、提升、升华,最后实现质的跨越,绽放芳华,铸就成功。一个教一个育,完美地实现了教育。因此,过程是很重要的,教育需要过程,而且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成就。
处理好关系
看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之后,我发现: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关键在于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而在处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这些矛盾有来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等等。为人师则必有一份责任,需要帮助学生处理好这些矛盾。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局限于具体问题上,不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往往使得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根治。因此,看待学生的问题,关键在于寻找问题的缘由,罗列各种各样的猜想、假说、原因,逐一排除,找到解决办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持科学的、探究的、客观公正的态度,认真专研,不局限于眼前的问题,还要学会把问题归类总结,解决当下的问题,还有为以后解决相似的问题做好贮备。
不管是班主任工作,还是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需要谨言慎行。关键在于不要过早下结论,不要轻易许下承诺,不要随便夸下海口,不要做出鲁莽举动,万事当三思而后行。当然,特殊的、紧急的、突发的状况除外。
根据教育论坛上众多教师日记等的叙述以及的王晓春老师的著作,我发现,许多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犯舍本逐末的老毛病。当教师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在第一时间会做出反射性的反应,“一定要而且要立马马上处理好这个问题”。但是,事后发现,所遇到的问题自动消失了或者说是这个问题的影响淡出教师的视线了。可是,这个淡化的问题却衍生出另一个问题,教师又会犯浑了,第一时间就是针对另一个问题展开工作。就算侥幸解决了问题,也不会去深究,最后,循环往复,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两个问题本身是不是有联系呢?是不是第一个问题才是根本,而教师为了快速“息事宁人”,只关注面前的问题是否解决,而不会去深究。其实,这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的虚荣心作祟。他们觉得自己班上或者学校里有这些问题是耻辱的,或者快速解决问题显示自己的能力之强。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谁叫人心难测呢!但是,在这里,我提一句,教育不应该止于表面的问题的解决,而应该注重探究问题的本质,追溯问题根源,在源头上杜绝问题的产生。我知道,这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很难做到,我也理解一线教师面临着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压力,也没有时间做到探究性的研究学生问题。但是,这又何尝不是对优秀的教师考验吗?再说,寒暑假不是有很多时间吗?正好是教师反思总结问题的黄金时间。
完美不存在
万事不可强求完美,殊不知,残缺也是一种美,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种道理。以前听说,有学生因为一次作业忘记带了,就去自杀了。我知道,这位学生是教师眼中的乖乖学生,学生认为没带作业,肯定让老师失望,给自己蒙上污点,在深深的自责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说起来也许会很不可思议,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发生过,而且类似的事件不止一件两件。深究问题缘由,却在于学校的“完美”教育,教师们对完美学生的执着。殊不知,这让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尤其是优秀的学生。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校不能开展一些挫折教育呢?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时刻奋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受挫心理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学习,我发现,很多专家强调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想法设法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不能以侵害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维持教学秩序,不能以学生的人格为代价,来维护教师的师格。因此,教师要掌握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努力掌握扎实的教学功底,不能仅仅是能教的老师,还要成为能研究、能管的教师。如此这般,教师才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地制定教育对策,帮助学生的发展。
会思考的老师是好老师
方法管用与否,我们很关注,但这只是我们关注的一部分,还要看结果。方法管用的话,我们会非常高兴,方法不管用,我们会很失望,然后在那里抱怨,希望有新的现成的办法。在这里,教师成了一个专会捡现成的,这个我们暂且不论,教师们可曾考虑过方法管用为何管用?方法不管用为何不管用?很多教师不会考虑到的,这真的很遗憾。因为很多好的方法因为教师的忽视总结而错失了。现在,我呼吁,教师要学会思考这个方法为什么管用,为什么不管用,又有什么可以弥补?这是教师的重要素质,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清醒。你不是一届学生的老师,你是一届又一届的老师,会遇到形形色色不同的学生,其中会有很多相似的学生,你的探究终究会有大用处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辑思维推荐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