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民出版社八年级政治下册复习下册地理复习资料

初二地理复习教案资料汕尾市海丰县---刘水锦(A)初二上册(1)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一、中国的疆域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辽阔的疆域:陆地大国:①国土辽阔 ②陆界 ③陆上邻国多14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 ②海岸线长 ③隔海六国最北:漠河54度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度E。 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二 、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三、中国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目前人口数为13亿。增长速度较快: 分布疏密不均:腾冲---黑河,我国分布人口的疏密。人口多处特点 :东部地区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人口少处特点:汉族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我国人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四、 中国的民族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
壮族---三月三,又叫墟节;火把节---主要盛行于彝族和白族,其次是布朗、佤族等; (2)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一、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山脉纵横交错: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sōng)山
地形复杂多样: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二、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3)中国的自然环境 四、中国的气候1、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2、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陆性特征。3、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五、中国的河流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源头--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极力推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极力推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广东人民出版社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资料_百度知道
广东人民出版社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资料
第五章是地理区域和界线
是广东人民出版社的
提问者采纳
坷拉急口令扩大;批啊是的撒的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八年级下册地理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hgkkuu,uyuykkyuvuykyuyiyiyu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秋)急!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秋)急!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秋)急!
地理期末总复习提纲第一章
辽阔的疆域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16、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7、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33、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 气候区.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 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 海.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49、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 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河段.宜宾 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 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不足,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 与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 占2.5%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 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 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 地区.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7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经过西藏省的铁路是青藏铁路.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 运送.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 运送.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产业.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 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以达的地区.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 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 类主业为“龙头”产业.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1、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P32、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P173、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流向、东西交通产生的影响?P234、治理黄河水患,应当在上、中、下游分别采取什么措施?5、我国气候的特点是?6、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P307、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P348、不同的干湿区对我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P379、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P6710、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P1051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地理条件?P1071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P113
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
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地球卫星照片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2014年最新人教版地理初二下复习提纲_百度知道
2014年最新人教版地理初二下复习提纲
提问者采纳
第7页 (4)意义: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刘少奇做报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 (3)内容: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 (4)特点(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民族平等原则。 至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任务结束。 (5)意义:是我国第一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3、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3)三大改造的实质: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 (4)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4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 (1)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时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主要表现:农业的“浮夸风”,工业的“全民大办钢铁”。 (4)影响:积极影响: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表现了可贵的建设热情,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消极影响: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使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国家遭到重大损失;片面强调发展钢铁,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2、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8月 (2)主要内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平二调”----贫富拉平,平均分配物资,无偿调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影响: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先进人物:石油工业——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第6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1966——1976年)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分析。 表现: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邓小平、刘少奇。 刘少奇冤案—共和过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 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 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的群众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结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和法制糟到严重践踏的典型事例。 4、文革期间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的抗争:二月逆流和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 5、“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5000亿元。 6、吸取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逐步健全民主和法制制度;要坚持实事求是;要防止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 第三学习主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届三中全会最重要、最具深远影响的成果——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意义: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似处:都具有转折意义;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都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3、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背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时间:1979年3月,邓小平 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一、对内改革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42 (1)背景:农村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包干到户的典型—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四川—包产到组。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4)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向结合,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补充改革: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2、城市:国企改革。1985年开始;1992年加快改革步伐。 (1)时间:1985年。 第8页 (2)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⑤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一、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979年,邓小平提出办特区。 1980年: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广东省);厦门(福建)1988年:海南岛(海南省)(海珠深汕厦) 2、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80年代)——(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扩大开放的窗口]——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 3、对外开放的意义:(1)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3)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4、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5、近现代开放的不同: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第10课  世界经济的奇迹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的奇迹。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把可持续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钢铁工业的“新航母”—鞍本钢铁集团。 第11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民主发展的表现: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人大代表的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有选民直接选举。 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势——各级政协。 2、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法律框架体系——宪法为核心,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刑法—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民法—调整民事关系、保障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益。) 司法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人平等。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据:我国的国情)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步走战略:1、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完成;2、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中共十四大,江泽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中共十六大,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选举胡锦涛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江泽民三个代表写进党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 时间:1992年 内容:(1)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发展才是硬道理”。(3)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4)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供人民的生活水平。 南方谈话的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第四学习主题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民族居住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 (2)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3)5个自治区: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宁夏(1958)、西藏(1965)。 (4)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提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意义:(1)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2)有利于保持港澳台的繁荣与稳定,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为和平解决某些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国两制”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第9页 2、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3、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还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根本原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港澳回归的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就没有祖国的富强昌盛。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6、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三国时,吴国派卫温赴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元朝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辖。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A.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B.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D、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3)海峡两岸的交往: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②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③1993年,海基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协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④两岸人员的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 (4)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5)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 (6)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我国政府)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献。 (7)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 第五学习主题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1、海军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于1949年4月),目前,我国海军部队有: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不断补充新型舰艇,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由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新旧中国海军保卫国防能力的不同: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为后盾,海军力量不断壮大,有力保护祖国的海防。 2、空军的发展: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6年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3、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1957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核反击。1964年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4、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科研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 5、人民解放军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任务:保卫国土、经济建设、抗震救灾、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等。 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倡导:1954年,中、缅、印。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③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周恩来的外交贡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时间: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意义: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背景(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经过: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2、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3、我国外交政策: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发展。 1994年江泽民在印度尼西亚茂物发表讲话。2001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俯珐碘貉鄢股碉瘫冬凯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APEC会议)。 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地位。 4、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外交家的努力和智慧。 第六学习主题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 1、国防成就:①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②1966年,核导弹试验成功。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地理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视频辅导 名师请教 课后复习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