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本117页7、8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7页.doc11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11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2、“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 、“球的反弹高度” 、“奇妙的图形密铺”、 “画出美丽的图案”
二、基本要求
1、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
3、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4、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
认识圆及其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数学八年级下册课本第5页5.6.7.8.10答案_百度知道
数学八年级下册课本第5页5.6.7.8.10答案
教材是2013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10π),1。10。⑵∵24=2×2×2×2,n为正整数,r =√(1/2;2)=√2&#479、r=√2,当V=5π,∴r=√(V&#47,√(24n)是整数,又n为自然数,得n≤18,2,∴18-n=0,r=√1=1,14,17、∵V=πr^2h、20π时,得n=18,4,且√(18-n)是整数、10π、⑴由二次根式有意义得;πh)=√(V&#47:18-n≥0,∴n=2×3=6,16,9,9
没图片怎麼算??
其他类似问题
数学八年级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六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上册数学课本111页第8题人教版 - 米需爱网 - 老鼠爱大米,人人需要爱!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上册数学课本111页第8题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92页的练习二十一第7.8题的答案。如果没有这本书,我打出了,请各位大神相助!!!!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92页的练习二十一第7.8题的答案。7、合唱团共有60人,分三个声部:高声部30人,中声部18人,低声部12人。高声部比中、低声部分别多百分之几?8、一个长方体木块的长、宽、高分别是5里面、4里面、3厘米。如果用它锯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体积要比原来减少百分之几?
不区分大小写
7、合唱团共有60人,分三个声部:高声部30人,中声部18人,低声部12人。高声部比中、低声部分别多百分之几?8、一个长方体木块的长、宽、高分别是5里面、4里面、3厘米。如果用它锯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体积要比原来减少百分之几?
、合唱团共有60人,分三个声部:高声部30人,中声部18人,低声部12人。高声部比中、低声部分别多百分之几?8、一个长方体木块的长、宽、高分别是5里面、4里面、3厘米。如果用它锯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体积要比原来减少百分之几?
7、合唱团共有60人,分三个声部:高声部30人,中声部18人,低声部12人。高声部比中、低声部分别多百分之几?8、一个长方体木块的长、宽、高分别是5里面、4里面、3厘米。如果用它锯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体积要比原来减少百分之几?
8.长方形;v=abh=5*4*3=60& &正方形;v=a3=3*3*3=27& & & & & & & [60-27]/60*1004=55*=乘号 &/=除号
&1004是怎样来的&
&伸进病啊&
扭扭捏捏你
8、3*3*3等于27
5*4*3等于60
(60-27)/60等于55%
7 .比中声部(30-18)÷18≈66.7%比低声部(30-12)÷12=150%5*4*3=60(平方厘米)3*3*3=27(平方厘米)60-27=33(平方厘米)33/60=0.55=55%答:体积要比原来减少55%。
自己想脑子会变的更聪明
只依赖网络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7.中声部(30-18)÷18≈66.7%低声部(30-12)÷12=150%8.3×3×3=27(cm?)5×4×3=60(cm?)(60-27)÷60=23÷60 =55%
60-18初一60
中声部:(30-18)除18 & & & & & & & & & & & & 低声部:(30-12)除12& & & & & & =12除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除12& & & & & &6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0%
(*^__^*) 嘻嘻……这都不会......傻...
7.(30-18)/18≈66.7 %
(30-12)/12 =150%8.
3x3x3=27(立方厘米)
5x4x3=60(立方厘米)
(60-27)/60=55%
你是253医院精神科出来的吧
额。。。。。。。。。。
1:&&①&&5a& & 10--an& &&&②&&0.52a+2b2:& & 0.5& &&&6& && & 4& && &164& &&&7/18& & 73:& & 解设…… & && &5x--4=56& && &&&5x=56+4& && && &x=12
额。。。。。。。。。。这是苏教版
六(1)班男生占全班人数的七分之四。七分之四表示把()看作单位“1”
健康的好好学西吧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
送一朵小红花感谢TA? ? ? ? ? ? ? ?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14页第8题怎么写?哪位大神帮帮我啊_百度知道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14页第8题怎么写?哪位大神帮帮我啊
回收1吨废纸,可以保护16棵树,回收54.5吨废纸可以保护多少棵树?
提问者采纳
这道题不难啊!54.5吨x16颗=872棵答:回收54.5吨废纸可以保护872颗树。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小学五年级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你用54。5吨乘16,就算出来能保护多少树了
能列个算式么
54.5×16=872(棵)
54.5×16=872(棵)答:回收54.5吨废纸可以保护872颗树。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小学六年级数学书上人教版95页的7,8,9题96页的10,11,12题,求问题 - 已解决 - 搜狗问问
小学六年级数学书上人教版95页的7,8,9题96页的10,11,12题,求问题
人数69,总人数460人,占百分之十五。
非常感谢,但是我都是初一学生了。。
其他回答(2)
把题目给出来
第8题怎么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1班现有学生66人。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班级人数比较多,可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都是自己带过来的,所以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比较充足,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分析 :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 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 方格作图纸学习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六、单元计划: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7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共三个小节。
1、分数乘法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以及分数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等等。
2、解决问题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步和两步应用题。
3、倒数的认识包括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至27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活动过程,发现并归纳总结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把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质疑、反馈等活动过程,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是学生感受到数学结论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解决相关的问题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关键
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道理。
课时划分: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12课时
1、分数乘法……………………………………………..6课时
2、解决问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纸、尺子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解决问题;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一化简比,以及比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大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至54页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
回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
理解不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
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以及分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时分配:
分数除法…………………………5课时
解决问题…………………………3课时
比和比的应用……………………3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比例尺
第四单元&& 圆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圆,在这个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和面积”
三个具体的内容,这三个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好基础。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中,结合动手操作、比较、测量等多种数学活动,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圆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至7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3、 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5、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想象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课时分配:
圆的认识……………………3课时
圆的周长……………………2课时
圆的面积……………………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确定起跑线…………………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圆规
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等内容。百分数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因此,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大量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有些计算,如求种子发芽率、产品合格率等,还孕伏概率统计思想。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它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与分数有所不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因此,单独编为一章。百分数的概念,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有关百分数的计算,通常化为分数、小数来计算,因此,使学生明确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学会它们之间的互化,计算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解答百分数应用题,因其思路、方法和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因此,这里主要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类推,不必作为新知识花很多时间教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至第105页
教学的目标:
1、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使学生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4、理解纳税、利息的意义,知道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百分数的应用
课时安排: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课时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表格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原义务教材是作为选学内容,考虑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06页至第111页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特点和作用。
教学的目标:
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汁图所反应的情况;
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汁图所反应的情况;
课时分配:
统计………………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扇形图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间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饿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12页至第117页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过程与方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关键: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时分配:
鸡兔同笼……………………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1976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华​东​师​大​版​初​中​二​年​级​(+九​年​制​八​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源​自​教​学​用​书​光​盘​,​上​传​以​便​教​师​教​学​、​交​流​、​备​课​及​学​生​学​习​使​用​,​版​权​由​华​东​师​大​出​版​社​所​有​。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推荐】2015年春人教新版七年级(下)数学导学案(全册_117页)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推荐】2015年春人教新版七年级(下)数学导学案(全册_117页) (1)ODC BA课题:5.1 相交线【学习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重点难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学法指导】一、【自主学习】:(一)【预习自我检测】(阅读课本 2-3 的内容,完成以下 1-4 题)1.画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并说出图中 4 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2.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4321O DC BA3 邻补角、对顶角概念.有一条( ),而且另一边( )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 ),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 ),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4 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来源:淘豆网[/p-7560791.html])“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 )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④.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⑤.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4-5 页,把不懂的地方请记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我的疑难问题:二、【合作探究】: 对顶角性质.(1)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2) 在图 1 中,∠AOC 的邻补角是( )和( )所以∠AOC 与( )互补,∠AOC 与( )互补,根据( ),可以得出∠AOD=∠BOC,同理有( )=( )对顶角性质:三、【达标测试】1、如图,直线 a,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2、如图直线 AB、CD、EF 相交于点 O,∠B(来源:淘豆网[/p-7560791.html])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3、如图,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___.a4321EODBAEODCB4、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5、如图,直线 a,b 相交,(1)若∠2 是∠1 的 3 倍,求∠3 的度数(2)若∠2 比∠1 大 40°, 求∠4 的度数6、如图所示,三条直线 AB、CD、EF 相交于O点,∠1=40°,∠2=75°,则∠3 等于多少度?7、如图,已知直线 AB 与 CD 相交于点 O,∠AOE=90°,∠DOE=40°,求∠AOC 和∠BOC 的度数8、如图,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2)若∠BOC 比∠AOC 的(来源:淘豆网[/p-7560791.html]) 2 倍多 33°,求各角的度数.四、【我的感悟】:1、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2、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五、【课后反思】:课题:5.1.2 垂线(1)【学习目标】: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 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ba4321第 5 题ODCBA32OFEDBAC1A OEDBCbbaPMANPBPBA【学习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学法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一、【自主学习】:(一)【预习自我检测】(阅读课本 3-5 的内容,完成第 5 页 1-2 题)(二)、预习疑难(预习后,不懂的地方请记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我的疑难问题:二.【合作探究】:固定木条 a,转动木条 b, 当 b 的位置变化时,a、b 所成的角α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垂直定义:结合课本图 5.1-(来源:淘豆网[/p-7560791.html])5 学习垂直的表示方法二、探究研学1 已知直线 a,画出直线 a 的垂线.能画几条? a直线 a 的垂线有( )条,2 在直线 a 上取一点 A,过点 A 画 a 的垂线 a A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 )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 在直线 a 外取一点 B, 过点 B 画 a 的垂线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 )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B.a垂线性质 1:三、【达标检测】:1、垂直是相交的一种,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它们的交点叫做。2 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③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④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3 判断(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所有的邻补角都相等.( )(2)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三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互为垂直.( )4 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1)过点 P 画射线 MA 的垂线,Q 为垂足;(2)过点 P(来源:淘豆网[/p-7560791.html]) 画射线 BN 的垂线,交射线 BN 反向延长线于 Q 点;(3)过点 P 画线段 AB 的垂线,交线 AB 延长线于 Q 点.EODCBA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 就是画( )的垂线.5、如图 1,已知直线 AB、CD、EF 相交于点 O,AB⊥CD,∠DOE=127°,则∠COE= °,∠AOF= °6、如图 2,直线 MN、PQ 交于点 O,OE⊥PQ 于 O,OQ 平分∠MOF,若∠MOE=45°,则∠NOE= °,∠NOF= °,∠PON= °C E MEA O B P O QF D 图 1 N 图 2 F7、画一条线段的垂线,垂足在( )A、线段上 B、线段的端点 C、线段的延长线上 D、以上都有可能8、完成下列作图:过点 P 作∠AOB 两边的垂线 A.PO B五、拓展提高1.已知:如图,直线 AB,垂线 OC 交于点 O,OD 平分∠BOC,OE 平分∠AOC.试判断 OD 与 OE 的位置关系.六、【我的感(来源:淘豆网[/p-7560791.html])悟】:1、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2、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七、【课后反思】:课题:5.1.2 垂线(2)【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学习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EDCBADCBADCBA【学法重点】: 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一、【自主探究】(阅读课本 5-6 页,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我的疑难问题:二、【合作探究】1 垂线段:2 点到直线的距离:3.画图操作(1)画出直线 l, l 外一点 P;(2)过 P 点出 PO⊥l,垂足为 O;(3)点 A1,A2,A3……在 L 上,连接 PA、PA2、PA3……;(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 PO、PA1、PA2、PA3……长短.垂线性质 2:四【达标测试】1.如图,AC⊥AB,A 为垂足,AD⊥BC,D 为垂足,(来源:淘豆网[/p-7560791.html])AB=8,CD=4.8,BD=6.4,AD=3.6,AC= 6,那么点 C 到 AB 的距离是_______,点 A 到 BC 的距离是________,点 B 到 AD 的距离是_____,C、B 两点的距离是_ __2、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这点到这条直线的( )A、垂线段 B、垂线的长 C、长度 D、垂线段的长3、已知点 O,画和点 O 的距离是 3 厘米的直线可以画( )A、1 条 B、2 条 C、3 条 D、无数条4.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点 B 到 AC 的垂线段是线段 AB; B.点 C 到 AB 的垂线段是线段 ACC.线段 AD 是点 D 到 BC 的垂线段; D.线段 BD 是点 B 到 AD 的垂线段5.如右图所示,能表示点到直线(线段)的距离的线段有( )A.2 条 B.3 条 C.4 条 D.5 条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在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②在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③在平面内,过一点可(来源:淘豆网[/p-7560791.html])以任意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④在平面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7 已知直线 a、b,过点 a 上一点 A 作 AB⊥a,交 b 于点 B,过 B 作 BC⊥b 交 a 上于点 C.请说出哪一条线段的长是哪一点到哪一条直线的距离? 并且用刻度尺测量这个距离.。8:课本中水渠该怎么挖?在图上画出来.如果图中比例尺为 1:100000, 水渠大约要挖多长?9 判断正确与错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若错误,请订正.(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一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2)如图,线段 AE 是点 A 到直线 BC 的距离.(3)如图,线段 CD 的长是点 C 到直线 AB 的距离.10 (1)用三角尺画一个是 30°的∠AOB,在边 OA 上任取一点 P,过 P 作 PQ⊥OB,_b_a_ACBA垂足为 Q,量一量 OP 的长,你发现点 P 到 OB 的距离与 OP 长的关系吗?(2)若所画的∠AOB 为 60&#1(来源:淘豆网[/p-7560791.html])76;角,重复上述的作图和测量,你能发现什么?11 如图,分别画出点 A、B、C 到 BC、AC、AB 的垂线段,再量出 A 到 BC、点 B 到 AC、点 C 到 AB 的距离.五、拓展提高1 如图所示,村庄 A 要从河流 L 引水入庄,需修筑一水渠,请你画出修筑水渠的路线图.2 如图所示,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 AB 上由 A 向 B 行驶,M,N 分别是位于公路 AB 两侧的村庄,设汽车行驶到 P 点位置时,离村庄 M 最近,行驶到 Q 点位置时, 离村庄 N 最近,请你在 AB 上分别画出 P,Q 两点的位置.NMBA3 一个人要从 A 地出发去河 a 中挑水,并把水送到 B 地,那么这个人如何行走,才能使行走的距离最近,画出示意图,并说出理由。BAA五、【我的感悟】:这节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我不能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淘豆网[/p-7560791.ht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后反思】:课题: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习目标】:1、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了解其命名的含义。2、经历在简单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过程会在给定某个条件下进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计算。【学习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学法重点】:各对关系角的辨认,复杂图形的辨认一、【知识链接】画图:两条直线 AB、CD 都与第三条直线 EF 相交,lAAB CDE构成几个角?在所画的图中标记出来。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 6、7 页,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右图1 同位角:∠4 和∠8 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其它同位角( )2 内错角:∠3 和∠5 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其它内错角( )3 同旁内角:∠4 和∠5 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其它同旁内角(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点:与被截直线的关系与截线的关系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三、【合作探究】如图:请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提示:请仔细读题、认真看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四、【达标测试】1、如图,(1)直线 AD、BC 被直线 AC 所截,找出图中由 AD、BC 被直线 AC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2)∠3 和∠4 是直线_________和_________被_________所截,构成内错角。2.如图 1,⑴直线 AD 与 BC 被直线 AB 所截,∠1 和∠2 是,∠2 和∠DAB 是,⑵∠5 和∠6 是直线和直线被直线所截而形成的内错角;3.如图 2,⑴∠1 和∠2 是角,它们是由直线和直线被直线所截而成的,⑵∠EDC 和∠DAB 是角,它们是由直线和直线被直线所截而成的;4、如图,直线 DE、BC 被直线 AB 所截。(1)∠1 与∠2、∠1 与∠3、∠1 与∠4 各是什么角?(2)如果∠1=∠4,那么∠1 和∠2 相等吗?∠1 和∠3 互补吗?341E2B CDA341E2B CDAA DDE 55 66F为什么?5 指出图 2—39(1)中,①∠2 和∠5 的关系是___________;②∠3 和∠5 的关系是___________;③∠2 和____是直线____、______被_____所截,形成的同位角;④∠1 和∠4 呢?∠3 和∠4 呢?∠6 和∠7 是对顶角吗?6 指出图中 2—39(2)中,①∠C 和∠D 的关系:②∠B 和∠GEF 的关系;③∠A 和∠D 的关系;④∠AGE 和∠BGE 的关系;⑤∠CFD 和∠AFB 的关系7 如图 2—39(3),用数学标出的八个角中①同位角有________________;②内错角有________________;③同旁内角有_______________;五、【我的感悟】:这节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我不能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后反思】:课题:5.2.1 平行线【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学习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学法重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一、【温故知新】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aCB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12-13 页,完成下列各题)(一)、预习自我检测1 平行线的定义2 平行线的表示方法:直线 a 与 b 互相平行,记作;( )3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 )种位置关系,分别是( )4 课本 13 页练习(二)、预习疑难(预习后,请把你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三【合作探究】1 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已知:直线 a,点 B,点 C.(1)过点 B 画直线 a 的平行线,能画几条?(2)过点 C 画直线 a 的平行线,它与过点 B 的平行线平行吗?对照垂线的性质 1 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平行公理:2.平行公理推论.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 b∥a,c∥a,那么( )四、【达标测试】一、填空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种位置关系,它们是;2.直线 m 与 n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则它们的位置关系是;3.两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是________,两条直线平行,交点的个数是_____个.4.平行用符号“”表示,直线 AB 与 CD 平行,可以记作“”,读作: ;5.若直线 a∥b,b∥c,则∥,其理由是;6.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相交,那么这条直线与平行线中的另一边必__________.7.同一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不可能与第三条直线都平行,这是因为________ .8.经过直线一点, 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二选择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A.平行或相交 B.垂直或相交; C.垂直或平行 D.平行、垂直或相交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两条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为( )A.0 个 B.1 个 C.2 个 D.3 个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③若线段 AB 与 CD 没有交点,则 AB∥CD;④若 a∥b,b∥c,则 a 与 c 不相交.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三、判断题.cbaAB CDE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它与另一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四、解答题.1 如图,梯形 ABCD 中,AB∥CD,连结 DB,过 C 画 DB 的平行线与 AB 的延长线交于 F,并度量 DC与 BF 的长度,比较 DB 与 CF 的大小。2 已知直线 a∥b,b∥c,c∥d,则 a 与 d 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3 如图所示,a∥b,a 与 c 相交,那么 b 与 c 相交吗?为什么?五、【我的感悟】:这节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我不能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反思】:课题:5.3.1 平课题:5.2.2 平行线的判定【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学习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法重点】: : 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温故知新】写出下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二【自主学习】A BCD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推荐】2015年春人教新版七年级(下)数学导学案(全册_117页).doc
文档介绍:
【推荐】2015年春人教新版七年级(下)数学导学案(全册_117页) (1)ODC BA课题:5.1 相交线【学习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