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区别中学生与网络世界的目的与意义,和所需要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区别的内容?

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报告 - 德智行天下
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报告文章来源:转载
【摘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兴起,网络以独特的方式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报告针对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成因、危害、矫治措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的网络技术理论,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揭示规律,寻找有效途径和对策,探索心理辅导模式,消除中学生上网的负面影响,全面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提高中学生上网的心理素质,以促进网络技术在中学生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 心理障碍&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在以神话般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以独特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更是吸引了许多中学生网民加盟。据调查,在我国上网的人群中学生占了36.7%,尤其是18岁以下的网民增长显著。随着校园网建设及各种网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逐步以“参与人”的角色体现其在网络社会的主体地位。网络给中学生一个自我创造、扩大交往、增长知识、心理沟通和排解不良情绪的巨大空间,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心理问题,不少中学生染上了网络心理障碍,导致了许多不良社会行为,触及并动摇了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根基,给教育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普遍焦虑和关注。
自2001年以来,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在接受中学生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特别是2004年我们承担市级课题“学生网络迷恋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之后,发现中学生心理问题涉及到网络的越来越多,其中有不少是与网络直接有关的网络心理障碍、如“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网恋”、“网络恐惧”、“信息污染综合症”等,此外还有一些中学生网民过分迷恋于网络上的“人——机”式交往,忽视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产生人际交往萎缩和角色错位,以及网络自我迷失和同一性混乱的心理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理论。“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学校及教师的工作只是促使其成长的条件。网络作为一种客观资源,对人的思想、行为及其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究竟产生什么影响,产生多大影响?关键还在于作为主体的人。所以说,在触网学生道德问题的对策研究中,着重点应始终放在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上,千方百计地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和自我控制能力。&&& 2、教育心理学理论&&& 青少年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个性心理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半成熟、半幼稚,自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但还处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可塑性大,意志力、坚持性和自制力差,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刺激,易于接纳新事物,但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自制力差,因而在行动中容易步入歧途。所以,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使用网络,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事。&&& 3、现代德育理论&&& 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这个完整的心理特征是由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成分构成的,它们是彼此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就容易生产盲目性;道德情感是动力,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态度;道德意志是保障,失去坚强的道德意志,就无法调节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知与行也统一;良好的道德行为是目的,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恰当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就无法表现。可见,在一个人的品德发展中每一个特征都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在针对触网学生的道德问题寻求德育对策时,对学生要进行比较深刻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的教育。&&& 三、研究的主要阶段和科研手段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分三个阶段实施)
为了顺利完成预定研究任务,达到预定目标,全面提高德育实效,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思路,初步制定此行动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3月,研究的准备阶段。&&& 1、制定研究方案,并申报总课题。&&& 2、组建研究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并具体分工。&&& 3、召开课题研究动员会,布置任务,明确研究目标与要求。&&& 4、编制调查表,调查、了解学生上网的相关情况。并深入学生中收集、整理研究对象对此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5、围绕总课题,每一研究人员选择一个专题作为子课题,深入思考,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2007年4月—2009年12月,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
1、研究人员制定各研究专题的活动计划与方案。方案的目标指向应围绕以下几点:(1)重点调查了解迷恋网络的学生所暴露的问题。(2)深层次地探究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2、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倡导网络文明。3、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增强免疫力。 4、举行主题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知识讲座与辩论赛等活动。5、加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研究和管理。6、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网页制作和信息技术创新的培训与竞赛活动。7、建立家校联系,采用正确干预手段,促进良好心理意识的形成。8、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反馈、总结研究情况。9、按时撰写研究阶段报告。10、经常聘请市级以上专家指导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2010年1月—2010年3月研究的总结阶段。1、收集、整理所有与研究有关的原始资料;2、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结题工作;3、聘请专家对研究进行结题论证工作;4、参加全省课题研究成果的学习与交流。
(二)研究的科研手段
我校校园网和网校建设顺利实施、为网络心理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本子课题采用的科研手段主要是进行问卷和非问卷式调查掌握大量实例,开设心理咨询辅导课,建立校园心理障碍诊断和矫治网络(主要由班主任队伍组成),举办“心理恳谈”,“心理茶座”,上网利弊正反辩论赛等一系列研究活动,对大量获取的数据、材料进行人工和多媒体处理分析,使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进行测试,全面了解我校中学生上网心理状况
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脑对人类生活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显著,电脑已呈走入普通家庭之势,许多学生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子女紧跟时代的脉搏,更好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纷纷为子女配置电脑。那么,学生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学习资源,还是陷入了游戏、聊天、收发E—mail的泥潭,甚至发展为出现网络心理障碍呢?为此,课题组在全校非毕业年级展开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一:学生家庭购置电脑情况
从全校情况看,学生家庭购买电脑比例不是很高(30.16%),说明电脑的普及还有一个过程。
问题二:学生会基本操作电脑和会上网情况
因高中开设了电脑课,全校学生会上网的百分率平均为64.83%,说明本校学生基本上会操作电脑和上网,经调查得知,学生上网的地点主要是家中(41.8%),其次是网吧(34.9%)。
问题三:学生对上网的认识和态度
从调查得知,学生上网的目的最多的是查资料和学习(67.6%),说明学生上网是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当然玩游戏(33.6%)和聊天交友(49.6%)的人数也不少,还有一部分是发邮件,可见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问题四:学生上网频率调查
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是偶尔上网(43%),平均有37.7%的学生安排在周末上网,每天都上网的学生人数比较少(3%),说明目前我校学生上网情况还是比较正常的。
问题五:网络心理障碍调查表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情况有64.2%的学生不上网,在上网的学生中,有62.83%的学生能将每周上网的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0小时只占0.16%,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比较紧张,另方面也说明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强,有极少数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过多。所以本校学生在上网时间问题上是比较正常的。
但从调查表中还可以看出,在上网的学生中,平均有2.98%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比例虽然不大,但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中,网络自我迷失最多。从调查得知,他们绝大多数认为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不统一,在虚拟和现实两个世界怎样定位自我,感到比较困惑。
这些出现的网络心理障碍问题告诉我们,我们一定不能忽视上网心理的研究,它是一个新课题,学生为什么会出现网络心理障碍?怎样矫治?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二)学生网络迷恋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研究&& 所谓网络心理障碍是指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出现的轻微的身心功能失调引发的心理异常. 课题组通过大量的调查材料和国内外的研究,现就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网络成瘾症
青少年网迷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网络技术(下载文件、制作网页)、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导致中学生个人生理受损和正常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出现心理障碍。就目前中学生群体出现的网络成瘾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网络交际成瘾(也可以称为网络关系成瘾):
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在聊天室长时间聊天交友。患者常常没有一定理由无节制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持续聊天,将全部的精力投注于在线关系之中,在线朋友比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更重要,以至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和行为异常。该病的典型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愉快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饮食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等等。
笔者认为网络交际成瘾跟青少年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关,青少年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导致他们很容易对网络交际成瘾,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特别是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易沉迷网络。那些希望得到同学老师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学生,生活学习遭遇挫折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没有特长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心情压抑的学生,因为这些青少年在现实中不太容易成功而上网。通过网络可以加深他们同伴关系,在青少年中,网络交友十分时髦和普遍,他们在网上参加社会交际活动,如新闻组、聊天室等。互联网是他们宣泄压抑情绪的理想途径,青少年处于生理不断发育,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学习任务重,长时间受家庭学校管制,想独立又独立不了,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常出现阻碍,不知如何处理与好友、同学的关系,通常与老师家长沟通也不多,所以经常受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互联网这个虚拟自由的空间,可以身份丧失,可以匿名,改变性别、年龄地位,使青少年充分体验自由感和平等感,不再受现实生活对他们的条约约束,可以在即可了解别人又保护自己的情况下,随意的模拟人生,在聊天室里找到知己倾诉心声、发表建议、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由此宣泄心中压抑的情绪,所以青少年朋友觉得这是一方理想天地,一旦涉足,乐不思蜀。
青少年重要的是发展人格的自我同一性,既确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的一种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我”的持续性和统一性两个方面,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逐步形成忠诚的品质,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形成爱和关心他人等品质。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在我网上聊天(ICQ)“我是谁”这样简单问题的答案却变的十分复杂,你在里面聊的海阔天空、昏天黑地,但你却没法知道你的谈话对象是男是女,是正人君子还是人面兽心,最重要的是你也隐瞒了自己真实的情况,上网是如鱼得水。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交往是真实的、直接的,尽管带上了角色的面具,而网上是以文学为载体的非直接的交往,导致很多中学生没有道德和责任感,很多中学生上网交流的时候习惯说假话空话,因为“你不骗别人,别人就会骗你”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网民的共同心态,所以很多学生对聊天室或留言板上的吵架骂人津津乐道,故意欺骗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很多中学生经过刻意加工的信息、精心包装的形象吸引网友。人格之中忽视别人的存在、打击贬损他人的侵犯行为、消极冷漠、冷眼旁观、偏激自夸寻求赏识等不良因素在聊天室里表现的淋漓尽致,长此以往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生观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2)网络色情迷恋:迷恋网上的色情音乐、图片及影像。
目前,随着网络信息的全球化,当代中学生外语水平逐步提高,该群体将面临西方尤其是美国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由于网上不设置防火墙,网上内容应有尽有,其中不乏黄色网站,非法浏览色情网站,淫秽网站的青少年以为数不少.据Evanschwartz1997年版的Webonomics一书中介绍,“性”(sex)是在搜索网站中使用最频繁的关键字,据不完全统计,在互联网上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黄色照片进入互联网,更可怕的是,有一些中学生竟被网上的色情内容所吸引,沉湎其中,难以自拔,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性心理和行为,使心灵发生扭曲。
导致中学生对网络色情的迷恋的原因,笔者认为中学生的性器官、机能迅速成熟,但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却落后于这种生理的变化,再加上现在的一些学校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学校对青春期性教育要么就是忽视,要么就是草草了事,家长对这些方面也是严格的保守状态,种种情况导致中学生性知识的缺乏,越发觉得性的神秘,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性充满着好奇但又得不到满足,性意识正日益萌发,对各种黄色信息十分敏感,而其性心理的相对幼稚性,容易产生困惑,不安焦虑的情绪。再者一些网吧管理者为了谋取盈利吸引一些社会青年加入,通常是放映色情音乐和影象,虽然贴有“未满18岁不得进入”的标语,但对好奇心强烈的青少年来说,这句不痛不痒的警告语所代表的权威相当值得怀疑,反而对中学生有了促进作用,再者在网上看这些内容,更有保密性,不会被老师家长发现,也不会出现害羞的心理。由于青少年的意志力不坚强,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抵抗不良的信息能力差,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性变态乃至性犯罪.有关调查显示,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的黄色信息的,而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的都有性犯罪动机或行为。所以这引起青少年工作高度重视。
(3)网络游戏成瘾:沉迷于网络设计的各种游戏中。他们或与网友联机对抗与电脑较量,他们的口号是:“要上网,不要上课;要游戏,不要成绩;要鼠标,不要书包;要回车,不要回家。”
单从游戏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游戏并没有多大的游戏性和娱乐性,画面也并非那么精致,战斗也并不是那么精彩,可以说唯一能体现玩家水平的是游戏时间和游戏的财力。而恰恰这两项是我们青少年最缺乏的两大因素,那学生为什么对网络游戏如此的痴迷呢?
1、青年在成长中特别渴望得到自我和他人的关怀,而现实生活中这对一些双差生,后进生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电脑游戏中,青少年可以通过按纽为自己重新确定身份、财产、相貌、性别,也可以亲自设置装备战场和敌人,不需要任何背景关系和资产的准备就可以挑战一切,这为中学生提供了实现自己价值的舞台,在每一次游戏胜利中都能得到赞扬和鼓励,青年在虚拟的世界中得到自我肯定,更易获得自我关怀。
2、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闭锁性也导致人们的交往设置心理障碍,很难找到知心朋友,而在网络游戏中,简单的人际关系是现实生活无法企及的,玩家们被要求不得随意相互攻击,新手也得到高手帮助,并且联机作战,也给网迷们一种群体的力量,团结合作的精神,作弊被看成是无比可耻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失落的青少年在网络中人际交往充满了热情和美好的想象,青少年更容易在网络中获得为人处事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感到自身的价值。
3、未成年学生由于年龄认识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原因,对其不良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同时又深为游戏对抗性和刺激性所吸引。
网络游戏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判断协调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更加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产生自闭倾向,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左前脑发育受到伤害后,会进一步影响右脑发育,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更为严重的是暴力互动游戏,容易诱发未成年人的冲动,引发各种争执,并且会玩物丧志,开始用零花钱维持到后来发展说谎骗钱,偷窃厌学甚至离家出走,并且在游戏中,图画颜色具有压抑感,对抗性和刺激性强,玩时需要一定的智力和高度紧张,很难达到放松的目的,游戏中屡次的失败受挫折,会使青少年变的悲观抑郁,消极甚至颓废、沮丧、绝望,把这种消极情绪带到生活学习中,会引起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人类的学习模式并不是传统的条件反射学习,而是说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以他为榜样,学会某种行为,既观察学习,在网络游戏角色扮演中,青少年极具模仿性,极易迷失自我,不能有效的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间的转换,从而形成了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问题,他们忘却自身在现实中的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游戏环节中,根据游戏环节中的需要,把自己扮演成游戏中的主角,一会儿把自己扮演成能打善斗的拳坛怪杰,一会儿把自己扮演成行侠仗义的佐罗。角色的语言动作也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游戏中的英雄榜样化,导致许多中学生具有英雄主义和暴力倾向,“信不信我砍死你”等一些暴力的语言在生活中是脱口而出,沉溺于网络游戏,给中学生带来很多不良的行为,打架斗殴,极具攻击性。
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一个个具有暴力、色情、独断等性格特质的游戏英雄,其勇敢行为不断升级的奖励,使青少年逐渐认同,接纳这些行为,陷入“游戏脑”之中,不能自拔。
(4)网络信息收集成瘾:强迫性收集各种网络信息、并以堆积和传播这些信息为乐趣。
青少年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也具备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自我。他们渴望了解书本以外的知识,了解校园以外的多彩世界,而互联网将文字图象声音集为一体,信息资源丰富,内容雅俗共赏,意识观念形态开放,气氛轻松自由,远比枯燥的文化理论知识有吸引力,很受青少年的青睐,青少年喜欢在同龄人尤其是在异性前表现自己,喜欢让别人知道自己知识面广,消息灵通,任何方面都可以发表意见,特别是青少年追星心理崇拜偶像,喜欢观察娱乐,科技等新奇的校园以外的事情,网络内容包罗万象,以翔实的文字材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精良的影视图象,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青少年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思维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青少年因盲目穿梭于各论坛报刊杂志,虚拟图书馆和电子咖啡屋,麻木的接受信息刺激,不需要象现实生活中那样去主动概括和抽象积极反思和寻求事物的本质。
信息收藏使青少年容易倾向于注重事物的感知,而非理性的分析,于是他们往往拥有发达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却很差,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不够,表现看待事物肤浅化,感性化,如果经常这样,人类可被网络变成“弱智儿”。
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无限的吸引力,网络信息的瞬间性和易逝性也让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同时又易形成及时行乐心理,在互联网上,每天的信息量都非常大,信息更换的速度也十分频繁,青少年深深的感受到网上生活的瞬息万变,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对网上这种频繁的变换会产生厌倦心理,有很多青少年感觉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种及时行乐的倾向正代替原来艰苦奋斗的精神追求,青少年认为人生在世及时行乐,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重要的是今天过的快乐,因此我们看到网上聊天,网络游戏,选美等无休无止。信息的瞬息性和易逝性也助长了青少年消费心理的膨胀,他们不管自身家庭条件如何,而一味的追求潮流,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也因此荒废了学业,网络信息的易逝性也使青少年的短期行为盛行,只顾眼前及时行乐,从而造成了目光短浅,不为未来做好必要的准备,这对于正处于打基础阶段的青少年是有百害无一利的。
(5)网络制作成瘾:下载使用各种软件,追求网页制作的完美性和以编制多种程序为嗜好。
青少年在认识上,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对“知识英雄”崇拜,认为个人修养无足轻重,只要学好技术可以包揽天下,特别是在这样的信息时代,他们更是对计算机技术是一个无限的追求和精益求精,而忽视了其他科目的学习,认知的偏差,强烈的猎奇和挑战自我的心理,把制作网页设计程序作为网上生活的重要内容,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大多数青少年进入网络的初衷是为了享受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但无休止的猎奇和寻求刺激,使得他们在网上大力施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对自我智力的挑战。
道德是人格的核心,现实世界的社会活动塑造了人的道德品质。但在网络交往中扮演一种虚拟的角色,它具有获得性、间接性、匿名性、丰富性、创造想象性,单一情景性,交往过程中的平等性得到强化的同时,交往中必要的道德特征却遭到弱化。伦理道德对网友的约束性就较小。
由于虚拟世界道德素质较少,网络就有了黑客,他们分散病毒,潜入网站偷窃资料,修改破坏网页,在网站上发垃圾邮件,从多个地点向网站发送超额信息,迫使网络堵塞关机,有些同学自持电脑水平比较高,他们通过强行控制别人的电脑,随意删除别人的软件作品,在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下,在黑客的榜样下,一些学生将网络作为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越想进入,极大的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去破译别人的系统密码获取文件,最终走向网络信息犯罪的道路
&&& 追求网络的完美性,很容易造成偏执形人格障碍,就我校情况看,在这五种类型中,网络交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者占中学生中网络成瘾群体中的多数。
2、网络恋情迷恋:沉醉在网络所创造的虚幻的网恋中。
网恋& 通过上网结识同性或异性朋友,导致产生恋情,引起早恋,甚至出走等不正常的心理状况,以女生居多。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爱情的天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把许多远隔千山万水的男女连接起来,虚幻中不乏真实,时尚中含有游戏,有玫瑰有陷阱,而更多的是一束束的罂粟花,一旦接触,不能解脱。
(1)在我们中学生当中,身体逐渐成熟,意识中的成人感增强,再加上现代社会的信息洪水无时无刻不在对中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各种媒介中爱情的描述从来不间断,这些描写往往最能打动春心萌动的中学生,在我们中学生当中,对异性的兴趣和倾慕不断增强,但本身对异性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很强,并且害怕别的同学嘲讽和起哄,家长老师的压力中学生便把方向转向虚拟的网络,网恋给了他们信心。
(2)在中学里对谈恋爱现象的禁止导致一部分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许多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就是人生第二反抗期,他们不再完全听命于师长等权威人物的安排,开始产生自己的主见,对许多事情都想去试一试,越是被禁止越想尝试,“e”时代文学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经典文学的出现,让追求时尚的中学生,也希望在网上出现痞子蔡和轻舞飞扬似的人物,在网络上开展一次轰轰烈烈的浪漫爱情。?
(3)中学生学业压力大,激烈的竞争让更多的中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中学生更需要情感的慰藉。再者,中学生的从众和攀比心理,让更多中学生随大流的进行网恋。
(4)网络本身的虚拟性特点更加把人美化了,在网上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男人都是潇洒幽默博学体贴,女生也都是温柔、善良可爱,中学生的爱幻想性导致缺乏理智的判断,全然不考虑他的现实身份,将对方虚构完美化,掩饰生活本色和表现,也就让中学生对网恋有一种神往热爱。
固然,网上的恋情暂时能够给我们中学生带来愉快的感觉,但是由于网恋的距离空间和学校时间的不允许,对那些陷于网恋的学生来说更是痛苦,想见又不能见,心中总是对他有着牵挂和思念,常此下去,肯定会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总想去上网,如果上网对方不在,又给自己带来一阵的失落,这样的矛盾必然会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有的中学生带着玩一玩的态度,并没有投入真情,对于道德素质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可能会形成一种欺骗的人生态度,以至于对待以后的生活都是一种欺骗,对待身边的人都不能投入真挚的感情。更有很多缺乏判断力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可能离家出走,与网友见面,遭遇不测,给终身留下遗憾。
3、网络恐惧
主要指中学生在网上看到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络书籍、电脑软件和不熟练操作技术感到害怕,产生无能、畏怕的心理状况,担心自己被这个社会淘汰,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逐渐产生自卑的心理迁移到其他的领域,“我不行”的不合理信念占据他们的整个心灵,比如我校学生中有一部分来自大别山的农村学生,初中时很少接触电脑,到黄州后上网就感到眼花缭乱,“无能感”油然而生。他们对网络的恐惧主要是害怕跟不上网络的快速发展,怕掌握不了新的网络技术而被淘汰。
4、网络自我迷失
一些青少年网民过分迷恋网络上的“人——机”式交往,出现“人机热,人际冷”现象,导致会忽视真实的存在的人际关系、产生现实人际交往萎缩和角色错位,现实和网络虚拟世界让青少年网民不知道怎样定位自我,于是就产生网络自我迷失心理障碍。笔者认为网络自我迷失可以分为网络情感自我迷失和角色自我迷失。
(1)情感自我迷失 (网络情感冷漠症)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压抑与宣泄是人类基本心理机制,而青少年是人生情感体验的高峰期,青年情感中或喜或悲,或乐或愁,或爱或恨都有很强烈的表现,青少年也是在这大起大落的情感体验中不断调整过逐步完成其社会化的,因此这种过程是需要自我情感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机会与场所的存在,真情实感的交流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青年人不但需要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且将自己置于这种情感的氛围中,才能确定情感自我,进而不断完善情感自我,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中学生的情感并不能无拘无的表露,以往本我超我,与现实牵连着,总是要接受着他人和社会的匡正,必须使出适当的手段来调节,而且调和的结果是不管喜欢还好是不喜欢,他总是要面对自身的情感氛围,而网络的虚拟空间却给了自我表现自己的机会,中学生可以摆脱条条框框的限制,变换角色身份,按照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自由的使用网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喜欢说的话和自己感兴趣的人尽兴聊天等,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情感,而在网络世界却可得到实现,趋利弊害的心理促使青年将现实世界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这样以来,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所取代,长此以往,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依赖心理,沉迷于网络世界的人懒得表露自身的情感,更不原接受他人情感表露,网络使青少年变的沉默寡言,不善言谈,网络封锁住他们的身心,忘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变的毫无感情的机器,造成情感迷失。当然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上网的初衷是为了获取大量的信息,网上娱乐,网上人际关系来改变自己,但上网因为交往的对象的匿名性及其社会角色的不确定性,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其内在的亲和动机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这种人---机对话的形式的交流,加剧了青少年的自我封闭,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淡化,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感,从而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人性的异化,正如精神病专家托尼所说“长期的网上冲浪会渐渐失去自我,改变个性。”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剥夺了青少年正常交往的权利,使青少年成了“孤独的电脑人”、“孤独的上网人”,笔者曾接待这样的来访者描述说:在网上精神生活将异常混乱,因为他们无可逃避,并且人类内在的孤独感使你充分利用internet,对它产生救命草般的依恋。久而引发网络孤独的心理障碍。
所谓网络孤独心理障碍主要指希望通过上网获取大量信息,网上娱乐,网上人际关系交往来提高或改变自己,但上网未能解除孤独,或因触网而引发孤独的一类不良心理状况。具体表现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都不关心了,逐个人逐渐数字化和网络化非人性化.从我校情况看主要是女学生和性格内向的男生居多。由于平时不愿或不善于与他人交往、比较自卑。于是想通过上网得到网友的心理支持,但往往事与愿违,因此造成心理孤独。
(2)网络角色自我迷失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处于角色扮演的环境,这种扮演具有强制性质,社会学家帕森斯所说:“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依照社会对青年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角色,实现期待角色与现实角色的整合。比如说你是一名中学生,那么社会就要求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复合型人才。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的中学生自己可以决定扮演什么样的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非常自由的环境下去表现自我,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一个人终生的角色扮演中度过,却从来不知道最真实的自己或从来无法活出真实的自己。”网络提供了契机,在网络里没有人世间角色扮演的规则,没有角色必须履行的义务,完全可以做自己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比如说生活中一个善良的女孩子可以在网上扮演一个强悍而霸道的土匪,或者在聊天室里假做男性找个女朋友,匿名效应便发挥做用了不必为自己言行承担任何后果。
由于网络隔绝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于是他们渴望他人的理解和关注,渴望自己的言行在网络世界中引发巨大的反响,如果有人作出反应,送来信息或发来邮件,他们就会感到十分惊喜和感激,这种日益提升的自我中心心理,驱使他们每天都检查好几次信箱,每天都停留着论坛OICQ上,如果没有反应,那种失落的打击无异于小孩子哭嚷着没有人理会一样,有些中学生为了接受他人的关注,经常把自己的信箱公开留在网上,这种极度膨胀的自我中心心理,扰乱了角色定位。导致虚拟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认同危机。
综上所述,青少年上网在给中学生带来丰富的精神产品和无限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世界里既有天使,也不乏魔鬼。作为新时期中学生德育工作我们要做的是将美丽的天使送给青少年,而将魔鬼消灭在未出现之时,这才是我们研究上网心理的根本目的。
5、信息污染综合症
主要是爆炸般的网络信息加大了中学生网民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而引发的心理障碍。在今天信息社会里不要说穷尽所有资料,就是收集某一项目分支下的分支就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资料,因为今天的信息远非车载斗量,于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信息爆炸的结果使很多中学生网民产生焦虑和不安,很多中学生对未来没有把握,从心底感到无所适从,甚至面临一大堆信息无法穷尽和选择时,产生莫名的怒火,焦躁不安,随之而来的焦虑对健康和心灵的损害,辗转反侧,茶饭不思、易激怒,脾气暴躁等陷入一种心中无底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的陷阱。在损伤身体和心灵的同时,还造成家庭、学校等人际关系紧张恶化。笔者认为无论是满足生理需求的食粮还是满足精神需要的信息与知识,尚未形成满负荷的人自然更为谦虚和好学,而且有富余的自由空间去思考和挖掘剩余的潜力。
如果不想焦虑缠身,就别把所有的信息塞满自己的内存,如果想获得成功和原创性成果的话,就最好留点内存来启动和运转自己的思考空间。任你汪洋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笔者认为每天可用1—2个小时的时间内不接受任何信息,让大脑成为空白,如果不知道怎么样选取信息,就干脆不选,每天只获取一定的信息便足够了。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的就知道怎么选取信息,这是避免信息焦虑的简单方法。
(三)网络迷恋的心理障碍矫治的研究
通过测试,课题组已基本了解全校学生上网情况,全面分析了青少年网民出现的网络障碍和产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制定了一系列矫治计划,让极少数具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从阴影中摆脱出来。?& 1、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心理辅导?
我们先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系列心理辅导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全校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使中学生网民获得免疫力、具体措施是:?
①举行讲座,请专家或课题组教师就目前中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作专题报告。
②开设心理课,讲述心理常识,传授心理知识。&&&&&&&&&&&&&&&&&&&&&&&&&&&&&&&&&&&&&&&&&&&&
③举行主题班会,以演讲,小品,相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接受心理知识。
④充分利用我校多媒体资源,收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拯救网迷”、“实话实说·与知心姐姐谈心”、“面对面·陶宏开教授谈网瘾”等有关节目。
⑤在学校广播台开设“心理茶座”栏目。每周星期三下午5:00——6:00由学生团总支宣传部组织,节目主持人聘请相关老师以对话的方式向全校播出,在全校学生中引起较大反响。
2、开展辩论赛,增强免疫力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政教处和团委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多场的“上网的利和弊”正反辩论赛。在正反辩论赛中,学生们充分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方认为信息网络雅俗共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影响面广,传递信息方便快捷,网络能催生青年学生很多现代观念,如全球合作观念,学习创新精神等,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有助于活动思维,学习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反方则认为,一些学生过分迷恋上网,会产生人际关系淡漠、孤独,甚至出现厌学现象,久而久之则会引发各种网络心理障碍,如“信息污染综合症”、“网络成瘾症”、“网恋”、“网络恐怖症”等等。面对上网给青年学生带来的双重效应,作为中学生应该辩证地看待上网的利和弊,加强自我保护,充分发挥网络积极的心理功能,努力克服消极的心理影响。
3、采用正确干预手段,促进良好心理意识形成
课题组成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网络技术帮助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转变,以适应网络环境。选择适当的方法,并争取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的积极配合,是保证成功的基本条件,进行干预最重要的变化是自我心理意识的发展,因为自我心理意识是个体心理和行为最高调节系统。不良的自我意识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内在因素,所以,在干预时,要注意打破学生原有的不良自我心理意识,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自我心理意识。
干预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促进自我心理意识积极变化,促使其调节上网心理的反应模式,较好地适应网络环境。
4、进行追踪调查,巩固矫治效果
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好转后,应继续寻求教师及周围同学的支持和配合,并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跟踪强化,以期彻底矫治心理障碍,当网络心理障碍逐渐消除后,还应继续观察,随时给予正面强化、巩固矫治效果。为此,我们设计了“成长记录袋”(由学生填写)和“教育跟踪过程”(由老师填写)两种表格,每周填写。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点滴进步,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又让老师的继续教育、巩固矫治提供了依据。
五、心理指导的实例和成效分析
(一)、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指导实例
实例1:张某,男,本校学生。该生家庭比较富裕,其父亲是个体老板,家教不严,该生自小自控能力差,学习态度差。自从光顾网吧后,经常旷课,每天泡网达5小时以上。上网时,精神振奋,全神贯注;上课时,精神萎靡,郁郁忧闷,且脸色腊黄,父母反应他饮食也不断减少,于是形消体弱。课题组成员针对他的情况制定矫治方案、多次家访,不断找他个别谈心,采取心理疏导法进行心理疏导,让他参加上网利和弊正反辩论,并有意让他担任辩论赛主持人,其收益非浅,心理和行为慢慢转化,现在基本控制每周末上网,且每次不超过2小时。此案例成功之处在于该生在参加上网利和弊的正反辩论赛中,受到教育、促进自我心理意识积极变化,心理障碍逐渐消除,由此可见,心理自我调节作用非常重要。
(二)对网恋者进行心理辅导的指导实例
实例2:王某某,女,高三学生,性格内向,孤辟,不合群,学习成绩中上,开始上网时只是查资料、看动画,后来进网站聊天交友、发E-mail,结识了职高的一位高二男生,相互网上交流达半年之久,相互之间产生恋情,在网上爱得死去活来,后发展到双双逃学,成绩急遽下降。课题组成员得知此事后,耐心说服,苦心交谈,以心换心,最后,她终于认识了自己错误,洗心革面,振作精神,专心好学,在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此案例中说明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是一个较好的矫治方法。?
(三)对网络游戏成瘾者进行心理辅导的指导事例
实例3:李某,男,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时成绩名列前茅,但由于离开父母,缺乏管制,迷上电脑游戏,成绩明显下降,有时还不到学校而去网吧玩游戏,性格也逐渐内向起来,不与人交往,甚至有时候不理父母和老师,父母老师采取很多方法限制他玩电脑游戏,但也无济于事。课题组老师多次找他谈心,与他一起回顾过去的辉煌历史,恢复他的自信,先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接着肯定他的学习能力,并采取“成功教育”,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采取“厌恶疗法”和“认知疗法” 进行心理疏导,改变他认知的偏差,认识电脑游戏的危害,并让身边的同学帮助监督,逐渐让他从电脑游戏中走出来。现在该生已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可见“成功教育”和各种心理干预都对网络心理障碍的解除有帮助。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心理问题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新课题,同时,也是中学德育工作中的新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对策,让网络健康发展,让学生健康成长。笔者认为: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等心理障碍,并不像传统的药物成瘾对人们的影响是生理上的,对此我们是不是应该采用传统的严格控制?当然不可以,因为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并非罪恶之源,并不是每一个上网的青少年都会上网成瘾,对待青少年上网形成的心理障碍最重要的的不是齐心协力对付网络,而是家庭社会学校如何切实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问题是疏通而不是堵封,应当疏通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加以指导。
(一)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首先通过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尽快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网络与现实的各种关系。再者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为中学生提供及时高效的心理支持,利用现有条件,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及时诊断和矫治网络心理障碍。
首先,作为家长要有防范意识,有些家长不了解网络,对孩子上网听之任之,等孩子出了问题甚至不能及时觉察,因此家长对子女上网可以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青少年需要规则,这样才不会觉得被忽略,因而对他们实行公开上网,限时上网,并有目的培养自我监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父母要想更好的监孔孩子上网,应对网络有所了解,最好是自己上网,与孩子讨论说不定孩子会带你在网上遨游,作为家长要把电脑放在你能看到的地方,不要放在孩子的卧室,最好放在客厅里,这样便于监控。
其次,提高青少年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摆脱上网引发的各种障碍的根本,学校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加强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注意与亲友同学的关系多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人际交流宣泄出来,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特别是引导中学生正确的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建立自信,这需要心理辅导课和各科教师班主任的学科渗透。
(二)通过各媒体特别是校园网的宣传,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开始网络心理辅导咨询热线和信箱,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给学生及时的疏导。
对于出了问题的青少年,教师家长也不要悲观失望或责怪学生,要象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使他们明确学习是主要任务,然后列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于身心健康便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于身心发育,与此同时,家长要主动与老师配合,对于迷失网络的学生,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理解他们,用心感受他们,帮助排解心理捆饶,想方设法转移他们对网络的依恋,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娱乐,而不让其上网必须找别的爱好代替,如打球,锻炼,同时不要压抑青少年上网的欲望,要使他们有正确的上网态度,形成民主的气氛,在现实中一样能敞开心扉。
另外,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这些青少年大多都很聪明、好学,个性强而又任性,他们渴望的是坦成理解尊重,有些家长教师采取严禁方式,不仅与事无补,反而加重逆反心理,甚至酿成离家出走的悲剧,对于重瘾者可以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认知疗法或系统脱敏疗法,并配合药物调整,以改善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的身心获得解脱
(三)加强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教育,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让学生尽快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操作,为其驱除“网络畏惧”心理打下知识基础;开展网络伦理道德、培养学生的网络伦理素养、防止网络越轨的发生。
建立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体系:加强校园网络规范建设,中学应积极开发和占领网络这块教育阵地,使之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渠道。一方面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地及时地了解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学校应该尽快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在学校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在掌握网络这一新兴科学技术同时,懂得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校要经常对青少年进行抵制网上不良思想的侵蚀的教育,提高青少年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为拓展视野、增加为知识服务。另一方面要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社会化的特点,建立新兴的青年思想教育模式。在网络世界青少年追求的就是这里没有权威和等级差别,青少年更多的是同辈之间的学习,这要求我们思想教育的成效更多的依赖于“交互式”的信息传辅方式,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变的更为平等、互动。因此思想教育内容来讲,借助网络这个载体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来宣传我国社会的主体网络道德观念,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培养青少年的是非判断能力,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采取以声、文、图、象表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四)净化网络环境,倡导网络文明?&&&
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特别是大大小小网吧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引到电脑桌前,然而由于网吧业管理有待规范,加上青少年涉世不深,免疫能力较差,青少年受侵蚀,影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增强青少年文明上网的意识,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已公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内容包括“要善于网络学习,不浏览不良作品,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良,不沉溺虚拟时空”。学校及时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帮助青少年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文明上网,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舞台,在全社会营造关注青少年网络环境的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上网,培养学生理智上网的习惯,学校校园网全面的向学生开放,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管理,采取“信息过滤”,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堵,运用技术手段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过滤,使孩子在一个相对纯净的空间里免受毒害,另外,可以采取“青少年卫士”等软件,保证无论如何分级都不可查看的站点。
(五)上好青春期性教育课
定期开展青春期性知识讲座和展板宣传活动,让学生通过正常的渠道了解性知识,正确认识自身性征的发展,揭开对异性和自身的神秘感,并且理解性的道德规范。
六、研究成果
(一)实践成果
1、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我校上网人数只占35.26%,只有2.98%的中学生网民有网络心理障碍。说明网络在中学普及还有一个过程,只是极少数具有网络心理障碍。
(2)由于知识分子家庭购买电脑多,经济比较富裕,父母文化层次高,上网机会多,故其子女出现的网络心理障碍,明显高于其他家庭的子女。
 这些调查结果,使我们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2、构筑了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
(1)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室的阵地作用,建立了心理咨询信箱,接待并帮助了大量来访者,帮助老师和家长解决了许多个别问题;创造性地开设了学生心理活动课,通过活动让学生自醒自悟,从而走出内心的困扰。
(2)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通过干预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提高教子能力,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很好地发挥了家庭教育职能,形成了家校教育合力。
(3)在社会教育方面,我们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灵魂,培养高尚情操。
3、我校课题组通过心理干预等手段和采取相应对策,对网络心理障碍的矫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见下表)。
& 百分率(%)
&&&&&&&&&& 4.45%
&&&&&& 6&&&&&&&&&&&&&& 3.11%
&&&&&& 4&&&&&&&&&&&&&&&&&&&&&&&&& 2.98%
&&&&&&&&&& 2006&&&& ? 2008??&& 2009& 年
&&&&& 2006——2009年宁德一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百分比
4、经过课组成员努力,逐渐减轻了我校学生网络心理负担,提高了学生上网心理素质,为新时期进一步做好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5、通过“净化网络环境,倡导网络文明”活动,全校学生提高认识,使我校校园网的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理论成果
1、网络时代教师要转换角色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化学习将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教师要会操作电脑,会在网上查找资料,要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行为能力,对减少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产生将起着很大作用。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知识传授性的教育转换为互动性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在教育中占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行为思想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不能自己沉迷于上网,对待存在网络心理障碍的同学要有足够的信心帮助矫正,不能对待他们有偏见而鄙视打骂或不管不问,应该跟心理辅导老师和家长共同帮助教育该学生。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那些爱玩游戏的学生,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2、提高青年的个人修养和自律力
青年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主要靠成人的引导和熏陶,因此,要用传统的美德教育青年,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通过心理辅导课增强自律力和责任感,教会学生自我反省,通过家长学校的他律和积极的暗示促进学生自律。
3、社会和家庭要关注中学生上网现象
教育不单纯是学校的事,需要整个社会和千千万万个家庭与之配合,形成合力,方能产生最佳效果。目前中学生上网73.1%的地点是网吧,那么各级管理部门,尤其是公安、工商部门要对网吧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监督制度,杜绝隐患,给中学生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每个家长也要会电脑、会上网、如果孩子出现网络心理障碍,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4、不要拒绝上网,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抵抗力
不能因为上网具有两重性,无论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都没有理由去阻止学生上网,学校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不良的上网心理意识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七、此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网络迷恋是目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国内外还未见进行详细的研究,而又的,是社会,尤其是学校急需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尤其是网络心理障碍矫治的可操作性正是当前广大中学教师所迫切需要的。所以,对中学网络心理障碍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是上网的主要群体&&& 我国网络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态势猛、后劲足。早在1999年,我国网民人数已经继美、日、英、德等国之后跻身世界八强之列。据测算,我国将在本世纪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络市场之一。&&& 200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已从1997年的62万人,猛增到2002年1月的3370万人;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的网民[1]占主导地位,所占比例高达79.9%。&&& (二)青少年与网络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合力&&& 网络文化是一件新生事物,青少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最容易接受和最关心新生事物,所以他们与网络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合力。&&& 从生理特征角度来看,青少年在身体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内脏机能进一步完善;智力发展迅速,使青少年具有比较强的观察理解与想象思维的能力,头脑异常敏锐活跃,为青少年迎接社会生活做好了充分准备。&&& 从心理特征来看,青少年心理因素的发展很不平衡,情感成份较大,因而表现出自制力弱、意志力弱、偏激、冲动、情绪起伏、行动易受情绪支配等特点,加之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强,因而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自我存在和发展的认识,对自我与社会的分析比较都更为自觉和主动,并有较强的自我察觉、自我定向和自我评价的倾向,为步入成年角色打下了基础;观察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强烈,青少年处于个人生命最旺盛的阶段,观察、理解与想象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发展,渴望参与和影响社会,常提出具有独创性和批判性的见解和主张,情感世界进一步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均得到加强,渴望被群体认同和接纳的愿望也异常强烈,希望情感上有所归属,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需求。&&&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正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社会需要,扮演某种社会角色,并不断探求成为该角色必备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行为,所以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也是他们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行为模式和规范的过程。&&&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相对儿童而言,更多一些生理、心理上的成熟和社会阅历、文化方面的积累;相对中年、老年群体,又具有更大的发展性与可塑性,这些特点使得他们成为对新事物反应最敏捷,掌握最快速的群体。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网络与青少年将越来越密切,网络文化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将构成潜在和深远的影响。
(三)为青少年教育提供决策参考&&& 以前人们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素质将决定未来几十年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而现在人们说,青少年不仅是未来的,还是现在的。追求时尚、引导潮流,青少年实实在在地对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因而对这一群体的教育一直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对于跨越式发展的我国而言,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否跟上信息化时代步伐,融入网络社会,关系到能否跻身于世界信息强国的战略问题。加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促使青少年素质的提高。&&& (四)网络的发展将青少年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引导得当,将对他们产生诸多积极的影响。 && 1、网络将促进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交互性和平等性。网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青少年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经过自身的判断融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为广阔的虚拟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他们可能会遇到现实世界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种生存方式无疑将大大促进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成长为能够胜任多种角色的社会新成员。  2、网络将促进青少年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在传统社会中,由于信息传播手段、交通运输工具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信息传播速度比较缓慢,内容比较狭隘,处于不发达状态,社会交往的范围和深度也有其局限性。而在网络时代,电子波将远在千里之外、素昧平生的人联系到了一起。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条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决定了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冲突必将频繁发生。为了避免引起冲突,能够在网络空间中继续存活下去,青少年就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无形中对健全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3、网络将促进青少年开放、创新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青少年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及社会所倡导的文化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充分帮助青少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开放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同时,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青少年从中汲取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力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影响更加严重。
1.在认知方面
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
2.在人格方面
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成为其沉醉的场所,有的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有的情绪低落、冷漠、不合群、紧张焦虑、缺乏责任感,形成人格变易,甚至误入歧途,近年来不断上升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证明了这一点。
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有报道指出,由于计算机作业面高度欠佳,显示器的高度、角度不合理及缺乏合理的支撑,加之不合格或不合理的网络用品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
4.民族意识的弱化
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却是种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别是网上国外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它们的观点和世界观会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般而言,网络文化在我国算是“舶来品”,网络文化的主导文化还是美国文化,充斥着西方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受网络文化的影响,“西化”现象抬头,道德观念淡薄,无政府主义倾向严重,网络犯罪、网络心理疾病不断滋生。研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可以加深青少年对网络文化认识,武装青少年的头脑,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科学地认识它,正确地分析它,合理地利用它。
当代学生作为“网上的一代”,网络在他们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青少年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建立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育者如何兴其利、去其弊呢?有关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充分重视和正确引导,要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尽情遨游而不是迷失自己。掌握网络技术的青少年一代,是我们将来立足于世界的资本,我们应有眼光、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保证他们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