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学生!我是空中教授。王朝。海外华文研究员。对中文有兴趣者!、或许小学生免费学习。为国挣光。俗语说

海外华文教育的解决之道
&&&海 外 华
文 教 育 的 解 决 之 道&
(德国汉堡)
随着近几十年来海外华人移民不断增加,海外华裔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愈发凸显。从文化归属感与未来经济发展各方面考量,海外华人大都希望子女的中文水平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都能保有一定水准。但因缺少语言环境,加之海外华文教育方法不当,十年华校学习后多数华裔子女依然听说程度不足,不能有效阅读、写作,对中国文化也相当隔膜。“海外华裔子女中文教育”的困境令海外华裔父母与华文教育从业者深感无奈。通过对海外华文教育历史的回溯和对当代海外华文教育的观察,笔者分析了当前海外华文教育效率低下的原因,并通过多年来在海外的读经教育实践,论述读经教育是当代华文教育的有效解决之道,并分享海外读经教育实践中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 儿童读经 海外华文教育 华裔子女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海外华人数量在五千万以上。其中东南亚国家华人数量众多。马来西亚等国有上百年的中文教育传统,一些地区的大型华人社区有完整的华文小学、中学,一些地区则没有全日制华文学校;而大部分海外华人居住地区则极少有全日制华文学校,比如北美、日本、澳洲和欧洲等地,这些地区华人数量也有两千万人之多,并且还在快速增长中。
整体而言,海外的社会大环境为西文[1],华人属于少数族群,华文教育以业余华文学校为主。
本文将简单回溯历史上的海外华文教育,主要介绍海外华裔子女华文教育现状(为简便计,后面“海外华裔子女华文教育”简写为“海外华文教育”),尤其以业余华文学校为主,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论述读经教育是解决海外华文教育的的解决之道,并阐述具体实施方式。
一、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世界各地的海外华文教育
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上千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海外移民社群始自四百多年前,后来范围从东南亚延伸至美洲。华人一贯重视教育与文化传统。在华人聚居地区,为了子女教育和传统的延续,华人华侨都会组织华文教育团体。
1690年,第一所海外华文教育机构——荷属印尼明诚书院成立。其后两百年,东南亚、北美等各国的华人华侨都陆续兴建了当地华文教育组织,二十世纪以前都是传统的私塾、义塾、书院等。教师多从国内聘请落第秀才等。教学内容则有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以及四书五经等。教学、学习方式与国内一致,以诵读学习为主。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课程,如书法、珠算、尺牍。
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科举被废除,教育出现巨大变化,新式学堂取代传统私塾。后来读经科又从新学堂课程中被取消。在东南亚和北美陆续出现同样变化。私塾、书院纷纷改为新学堂,采用新学制、学习新知识。文言文经典为主的读经教育逐渐白话文为主的华文教育所取代。
在读经教育为主的海外华文教育时期,海外华裔子弟中,虽然并非人人都有机会入学私塾,但是凡能接受读经私塾教育的学生,其华文水平在几年私塾学习后并不逊于大陆生徒,皆可以识文断字,乃至读文言典籍、吟诗作对,其程度佳者,还可回国参加科举考试。
2.海外华文教育现状
&如今,华裔人群在全世界各地分布更加广泛,除有长期移民历史的东南亚、北美华人聚居地区外,其子女所接受的华文教育模式基本类似,即大部分是通过业余性质的周末学校学习华文。
&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都有专门机构负责海外华文教学,但一般不直接在海外办学,即通常并不直接参与海外华文教学,而主要通过开展海外华文教师培训、研发海外华文教材、提供网络教学和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来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绝大多数海外华文学校都是当地华人华侨开办的民办业余学校,师资也来自当地。
&近三十年来,海外华文教育在国内华文教育机构的指导、帮助下,在华文教育从业者自身的努力下,教学逐渐规范化,比如使用针对海外学生的教材课本,定期举办海外华文教师培训,政府有相关网站统合、分享海外华文教育资料和信息,每年寒暑假也常常举办针对海外学生的冬令营、夏令营……所有这些措施都从不同方面推进了海外华文教学水平。
但即是如此,目前海外华文教育的普遍水平依然差强人意。
根据笔者六年多来的海外华文教育实践和对海外华文教育状况所做考察[2]来看,大致估计出拥有合格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海外华裔学生百分比如下:(这里所指听说读写的内容限于日常中文表达)
& &80%~90% &
& &50%~70% &
上面数字表明,绝大部分海外华裔子女可以听懂中文,口语表达能力稍差,及至阅读则绝大部分海外华裔学生不能胜任,能使用中文写作者凤毛麟角。
详述如下:
1)中文听力尚可,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海外华裔子女大都能听说中文,只是相对而言表达能力较之听力为差。曾有统计表明,海外中国人第二代,百分之七十不会说中文,第三代这个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3]
&以笔者的经验来看,这个统计结果的表述尚不够精确,比较合乎事实的说法应该是“百分之七十的海外华裔子女以居住国的西文母语为第一母语”。实际情况甚至会高于此比例,即海外华裔子女中虽然不少可算双母语者,但是多数情况下两种母语水平发展极为不平衡。从发音的标准程度到表达的流畅程度而论,中文母语与西文母语都不可相提并论。西文母语实际上成为优势母语,中文只能算是他们的第二母语,与真正的中文母语者有明显差距。不少海外华裔子弟,虽可以听懂中文,但是如果谈话内容稍微深入,涉及一些成语和典故,他们即茫然无知。一些华裔子女日常表达还算流利,但是所使用的中文词汇相当有限简单,更有相当一部分华裔子女不习惯中文表达,说起中文张口结舌、词不达意。
& &原因分析:
因为至少有父母亲一方说中文,华裔子女听说日常中文一般没有问题。身处西文大环境,很多父母并没有特别留意为孩子在家庭营造中文小环境,亦会以西文和子女交流,海外华裔子女之间以西文母语交流则为普遍现象,因而华裔子女听说中文的机会远远少于国内同龄人。很多人受西文影响,中文发音不准,洋腔洋调。有限的语汇输入造成苍白的语汇输出,是导致华裔子女的中文表达单调的原因。
&&2)阅读水平低下
&相比尚可的中文听说水平,海外华裔子女的中文阅读水平之低令人吃惊。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读”不仅仅指可以读普通的中文文章——很多通过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海外华裔学生似乎也可以阅读中文,但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非不得已不读中文,而且阅读速度较慢。真正所谓能“读”中文更着重在有中文阅读习惯,即不仅能读,而且能轻松自由地阅读。
然而经过多年中文学校学习,多数海外华裔学生仍对阅读中文颇感陌生甚至畏惧,即使是普通报章杂志也难以通读,离开注音或拼音符号就寸步难行[4]。很多“华裔移民发现,在西方文化和教育的浸淫下,他们的子女在中文听读说写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断层,不少人成为事实上的中文文盲”[5]
&原因分析:&
&即使在缺乏母语环境的海外地区,父母只要稍微用心,孩子们同时习得中西文母语的听说能力幷非难事。但是海外华裔子女的华文学习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则是听说之后的阅读。
海外华文教育的结果难以令人满意,最重要的表现即是十年华文教育而学生依然无法自主阅读——一个不能读中文或者只能勉强读中文的中文母语者,就是中文文盲或者半文盲!因为无法阅读,华文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究其实,无法有效阅读是因为识字量不足。具体就海外华文教育而言,其最大的失败则缘于没有重视儿童期大量识字,平均每周学习六、七字是目前多数中文学校的教学标准。然而边学边忘,十年之后学生的识字量也不过千余,甚至更少,连阅读简单读物都困难重重,又如何会对中文阅读、中文学习产生持续兴趣呢?
通常到十岁左右时,海外华裔学童的中西文阅读水平已呈现极大差距。他们能读懂的中文文章大多内容肤浅幼稚,无法满足心智发展需求……最终西文母语阅读逐渐占据上风,中文阅读则节节溃败……形成恶性循环。而一旦确立了西文阅读为主的习惯,海外华裔子女的中文学习将渐渐只有招架之功,甚至学习态度从“勉强”最终演变为“厌恶”。
3)写作能力不足
&基于有限的听说水平和很低的阅读水平,华裔子女普遍在中文写作上面临困境:认识的汉字少,会写会用的汉字、词语更少。海外华裔子女中文词汇贫乏、不习惯中文表达,他们能勉强凑成一篇流水帐已属不易,其中写错别字和拼音替代字更是家常便饭,奢谈文采。
& &原因分析:
&学生的写作水平直接和学生的中文听说与阅读能力相关,特别是阅读能力。因为写作的前提是学生有足够的中文词汇和表达学习。学生日常听说中使用的口语词汇量相当有限,对写作助益不大。但是限于前述低质量、低效率的阅读水平,海外华裔学生又几乎无法通过中文阅读形成“自我扩大词汇量的机制
”[6]。希望仅仅依靠在华文学校学习十几本教材就能学好中文,乃至进行中文写作,那有如天方夜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如没吃过桑叶的蚕,如何吐丝?
海外华裔子女对中国文化了解甚浅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海外华裔子女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和他们的华文教育状况紧密相关。“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功能。对海外华侨而言,华文不仅具有交际功能,还具有民族与文化认同及国家认同的双重意义;对华人而言,具有民族与文化认同的意义。”[7]
&海外华文教育本应是华裔子弟直接学习接触中国文化的最便捷管道,但是目前的现状却是大部分华裔学童视华文学习为畏途,又何谈深入中国文化并产生认同感?海外华裔子女本来拥有天然的条件同时学习居住国和中国两种文化,可是现在我们却听到越来越多关于海外华裔子女成为“香蕉人”的忧虑[8]。而“面对着祖籍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体味着住在国不认同的边缘化,向左转?向右转?“香蕉人”也承载着前所未有的无奈和迷惘。[9]
&这种现象引起很多海外华裔人士的关注。法国大学科学院高级院士、法兰西学院中国思想史教授程爱兰女士对此表示:“在法国,有孔子学院还有很多中文学校,我不担心海外的华人小孩不会说汉语,但我担心他们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会把这些文化通通丢光。”[10]
台湾著名学者,台中教育大学的王财贵教授也曾经寄语海外华裔儿童:“在外国成长的华裔子弟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当地外文,就如土生自然,而他们学华文,不会比中国孩子学外文陌生。他们是得天独厚,容易两全其美的一群。”但如家长不善用此长处,则孩子的这种福份,将日渐丧失,反而两不着边,成了一个国际游魂,此乃父母之大过也。”[11]
综上可见,十七世纪~二十世纪初东南亚、北美的华文教育采用的是读经教育,以诵读、学习传统文言经典为主,华文教学与学习效果优于当代白话文为主的海外华文教育。
二、海外华文教育在回归传统中展现希望
现行海外华文教育之症结所在
针对上述海外华文教育现状,众多海外华裔父母和华文教育从业者都在思考:“为什么海外华文教育如此困难,症结何在?如何能让孩子们说比较标准的中文,提高他们的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进而推进孩子的中文写作?”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了解并亲近中国文化?”&
每年两岸的侨务机构、世界各地的海外华文教育机构也纷纷举行中文教育研讨会,讨论海外华文教育的种种问题,努力改进海外华文教育……&
纵观现有的海外华文教育改革,大都是在现有海外华文教育框架下就具体内容和具体操作所作的改变,聚焦于如何改进现有的教材和教法,即主张海外华文教育中应该使用更适合海外生活的教材以及应该以更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用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等等……可谓用尽心力。
可是,近十几年来,海外华文学校越来越多,海外华文教材层出不穷,华裔学童们接受中文教育越来越便利,各种多媒体教学、远程网络教学花样不断……
总之,教材在改进,师资在提升,教学方法在更新……海外华文教育似乎日新月异——然而,实际上困境依旧。
海外华裔学童的华文学习效果,二三十年来并没有很大差别。
&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当代海外华文教育从根本上出了什么问题。
& 如果这种教育方式本身就有问题,那么改革具体的细枝末节又于事何补呢?
其实,大陆和台湾的教育界早已对这种白话文为主的语文教育方式反思多年了。目前被最广泛采纳的海外华文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大陆或台湾体制内语文教育(下面简称体制内语文教育)的简易版,即基本照抄体制内语文教育模式,学习方法和教材类型基本相同,但在课时和学习要求等各方面大幅度降低。
而现行体制内语文教育是自从上世纪初读经教育中断之后的以白话文为主的语文教育。大陆台湾的学生身处汉语环境中,几乎每日都有语文课程,但是学生的中文程度几十年来仍在每下愈况。三十年前,大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效果很差,”“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2]
&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语文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许多人一提到语文就心生怨恨,用‘怨声载道’四个字来评价并不为过。有人给语文拟定了最严厉的判词——‘误尽苍生’。”[13]
&而在海外,把这种“误尽苍生”的中文教育时间压缩为三分之一,难度降低至少一半,进度减慢,又没有语言环境,但是把课时缩短为每周末两~三小时,难度降低,要求降低,则最后教育出来的绝大多数学生成为中文文盲和半文盲又何奇怪呢?
痛心于此,很多学者在为语文教育寻找正途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重新转向被弃置已久的读经教育。台湾的王财贵教授倡导儿童读经教育,南怀瑾先生大力推动中西文经典诵读工程;大陆的韩军老师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并提出重视文言文的“新语文教育”;名师陈琴则以“素读”经典震动了整个语文教育界;2008年马智强先生在大陆的重量级报刊《光明日报》上撰文《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更是激起大陆语文界的广泛关注。
&在大陆、台湾的语文教育界“回归传统”的呼声日隆之时,传统语文教育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全国的中小学语文课堂。
由于种种原因,海外华文教育界普遍对国内这种语文教育回归传统的呼声知之不多,或者即使了解一些也颇多疑虑。被提出最多的疑问就是,海外的孩子连中国话都说不好,真的可以学习传统经典?岂非对牛弹琴?
实际情况如何呢?笔者在经过观察、了解海外华文教育现状之后,经过深入思考,认定不改变目前的教学思路,海外华文教育就没有真正的前途。通过对早期海外华文教育和读经教育的研究、学习,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回归传统一路,不仅可以振奋国内语文教育,在海外同样有效。
自2006年起,笔者在德国汉堡开始尝试以读经爲主的方式教授孩子中文,即以经典诵读学习为主;同时为了弥补海外华裔儿童中文环境之不足,辅以大量中文音频资料和白话文书籍。世界各地也有越来越多的华人父母认同此方法,并自己在家里以经典为主的方式教子女华文。几年各地的实践证明,传统的经典教育不仅是去除国内语文教育沉疴的一剂良药,而且非常适用于海外华裔子弟,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高效解决之道。
读经教育实施得当,不仅能让海外华裔子弟说一口字正腔圆的中文,而且能够帮助突破海外华文教育中的识字阅读瓶颈;同时,又能让海外华裔子女学习到真正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
读经教育有效提升海外华文教育水平
1)可有效解决海外华裔子女的中文听说问题
&语言学习中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听说。身处西文大环境,即使是纯中国家庭也不必担心孩子的西文母语。很多海外华人父母都了解了双语家庭或者海外移民家庭要实行“父母只和孩子说自己的母语”的语文学习原则,以保证子女双母语的自然习得。
&但是如果希望子女有真正自如流畅的中文听说能力,则必须要以某种方式主动弥补中文环境不足,给孩子更多准确、丰富的中文声音输入和更多表达输出的机会。不少海外华裔父母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播放中文电视、动画片或者中文故事录音等方式让孩子学习中文。但过多的观看电视和光盘,或者对于其中内容选择的忽视,都会导致中文学习之外的诸多副作用,得不偿失。
&读经教育,以诵读方式学习经典诗文,而诵读本身就有非常好的正音效果。在此科技时代,人们也可以很便捷地为孩子播放经典诵读录音,孩子们在反复聆听和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可以轻松习得标准的中文语音,同时接受优美而隽永的经典熏陶。
&实践表明,在五、六岁以前开始诵读学习的海外华裔儿童,大都能做到中文发音字正腔圆[14],并且中文表达能力明显优于无诵读学习的孩童;六、七岁乃至十一二岁之后才开始读经的学生,则在坚持一段时间的读经学习后,中文发音也可以得到极大改善。
&这一听一读的反复输入与输出看似简单,却是任何语言学习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现在海外华裔子弟在生活中和中文学习中最为缺少的语言习得环节。
&所有重要的人类文化都重视儿童期的诵读传统,无论是古代印度人、犹太人还是中国人,都了解儿童学习语言需要反复重复这一关键。而且“单纯的朗读和泛读能够在人类的潜在脑上留下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日后会变成出色的灵感、直觉能力和创造性
读经教育大大提升海外华文教育识字效率
&如前所述,海外华文教育的瓶颈在于识字关难以突破,无法开展有效阅读。
&如不能自主阅读,则学生的中文学习主要停留于口语层面,而诵读学习传统又尚未恢复,从口语交流和教学中孩子们可以学到的词汇量较浅显且有限。无法形成词汇积累扩展机制,无法更主动、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而什么情况下孩子可以开始并喜欢中文阅读呢?很简单,要认识足够多的汉字才能读书。阅读的关键点就在突破识字关。又因为海外学生同步学习西文母语的特殊情况——作为弱势母语的中文阅读还必须抢占先机,之后才有可能平衡发展两种母语阅读。
&因此海外华文阅读的关键点是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帮助孩子突破汉字识字关。七八岁前突破最好——因为六七岁入学的学生,此时大都已经可以自由进行西文阅读了。越晚突破汉字识字关,则之后要付出的时间精力成倍增加。
&由于天然条件所限,学生中文学习时间不足。而现行华文教育没有突出低年级识字教育,更没有集中识字的教学理念,则从识字到阅读的难题无法解决。读经教育可以在诵读经典的同时,轻松达到识字的效果,可令海外华裔学童快则一两年,慢则两三年内就突破常用字的识字关。
&因为普通华校的识字教学方法是单个教字、单个识字。每教一个字就要让孩子会读会写,“掌握”、“理解”字义甚至是会组词造句。这种看似周全的教法其实是不了解语文学习的规律,浪费了少儿的识字黄金期。
&台湾学者王财贵教授对于汉字识字法打过这样一个煮汤圆的比喻,即现行的教法是一次煮六七个汤圆——也就是每周教六七个汉字,而且是先挑小的煮——即简单的字先学,难的字后学;等这六七个汤圆熟了,再放六七个进去。国内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煮汤圆识字,六年煮了教学大纲要求的两千六百个汤圆。虽然慢,但是孩子最后终还是可以读书了。可是在没有中文环境的海外教学中这样煮汤圆,煮了几年,孩子的识字量还不足以独立看书——因为上中文课煮煮,平时没课或者放假又停停,还要不时忘一忘,则十年中文学习也就煮一千多个汤圆甚至更少。孩子始终处于半饥饿状态,永远无法真正满足孩子的中文求知欲。而传统的集中识字教育是这样让孩子认字的:不管多少汤圆,不管汤圆大小,也不管哪个汤圆先熟、哪个后熟,就全部放下去——拿起一本经典就读,不管里面的字有多少,难易如何,都一概带孩子读下去,孩子边读边指书上对应的汉字。同时,还有字卡教学等来加强识字效果。读了一段时间,学童渐渐就把汉字的字音和字形对应起来了。好像煮汤圆时就七、八个,十几个汤圆一起浮起来,有时候浮到半空中呢它又沉下去了,因为还没有完全熟,等一下再浮起来。所以浮浮沉沉、浮浮沉沉就等于认字的小朋友有时候记住,有时候忘记。这都很正常。但是一两年,或者两三年后,汤圆就都煮熟了——经典里出现的几千个字都会认了。识字关就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
&少儿时期右脑发达,擅长图形记忆的特点就决定了通过相反复指读诵读文本并辅以字卡认字的方法,孩子们都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快速识字的效果。所以要让孩子认二、三千个中国字是非常容易的。就是不要限制孩子从哪一个字开始认,而是要把所有的字开放给孩子认!
4)突破海外华文教育中的阅读瓶颈
& &通过读经识字之后,中文阅读又如何开展呢?
&有足够识字量的中文母语学童,只要阅读书籍的内容在其理解范围内,岂有不懂之理?当然初期以亲子阅读方式引领孩子进入中文阅读世界非常关键。
&中文书籍中别具一格的风景,给孩子带来的信息和感受是西文阅读所不能取代的,正如很多西文阅读的体会不能在中文译文中感受到一样。假如这种独具魅力的中文阅读是孩子能力所及的,他怎么会放弃呢。
&孩子天生皆有求知欲。只要孩子具备阅读能力,稍加引导,都会喜欢阅读。而现在大多数海外华裔学童不爱阅读中文,或者不能阅读的关健,除了前面谈到的识字关突破得太慢太晚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普通的华文教材内容与文字都非常浅白,令华裔学童的中文阅读后劲明显不足。中文绘本阶段和浅阅读阶段尚可,若读到程度稍高的书籍,则倍感挫折,久之便失去阅读兴趣。如果中文一直停留在浅阅读阶段徘徊不前,而其西文阅读能力一直持续增加,则学生的阅读偏好仍会大大倾向于西文,并由此令中文阅读再次陷入不进则退的困境。
&而读经教育取法乎上,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高效中文学习方式。学生在高度的文言文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白话文阅读和欣赏能力。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实,海外华裔少儿可以象阅读西文一样地热爱阅读中文的。
&至此,后续的写字和写作也就顺理成章了。要知一个能读中文书且乐于读中文书的孩子,要教她写字是容易的。中文书读得多则孩子对中文词汇才有融会贯通的全方位理解,有了真正的理解才谈的上运用自如,进行写作才可水到渠成。
关于快速识字,目前也有很多华文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都在纷纷摸索一套适合海外的集中识字方式。例如北美的马立平教材、中华字经以及一些地方的快速识字课程,都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外学生的识字效率。马立平教材采用先认字后学拼音,重认字轻写字的方式、中华字经采用韵语识字都确实是摸到了中文快速大量识字的大方向。但是前者所选材料多是儿歌和小故事,文本本身没有更多的文化价值,也不适合诵读,孩子在认字之余,中文听说能力并不会增长太多,而且识字速度仍然不够快;后者则是依照传统蒙学识字思路而作,如果能坚持教学,也可能有较好的识字效果。但是一字不重复的文本毕竟有失自然,在历史上真正流传很广的类似蒙学作品也仅有《千字文》,《中华字经》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也远不及《千字文》,后面的章节更是完全为了识字而做,颇多牵强,谈不上任何文学性。而且通篇四千字都是四字一句的韵语作品也非常为单调,海外《中华字经》海外版的设计教学时间为两年,可以想见让孩子两年华文课都读四字一句的文本,他们会感到多么枯燥。因此实际上,《中华字经》教学对学生的诵读水平和中文能力本身提高不大。
读经教育可以让海外华裔子女学习到中华文化之精华
&现在海外华裔子女中文教学中存在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严重脱节的现象,最后出现教学结果是:“只教中文不教中国文化。学生十年华校出来,或许能听说,甚至读一点中文,却并不了解中国文化,也谈不上喜欢中国文化,甚至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痛恨中文学习的也不在少数。这样的华文教育有什么用?有害无益。”
现行的文本分析为主的现代文教学从西方引入,学习中注重语言分析、语法学习。虽然课文内容也会涉及中国文化内容,但总体来说比重太少。既无趣又低效的学习令海外华裔学生苦不堪言。即使学会了一些中文,他们对中国文化仍缺少发自内心的“温情与敬意”。而中文经典在现行海外华文教育中近乎完全缺席,让学生根本无法一窥中国文化宝藏,何谈学习继承?
&读经教育中使用的核心教材主要是文言经典:《论语》、《大学》、《诗经》、《易经》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经典。经典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教育要给孩子最精华的精神与文化养料,而一个民族的文化经典无疑是最好的。通过诵读这些穿越千年而历久弥新的经典,孩子们的生命将沐浴在中华文化之光里,和往圣先贤跨越时空相遇。不仅中国的读经教育如此,西方的经典教育(classcial
education)也是如此。
至于很多人质疑海外华裔学生是否有能力理解这些经典,则是不了解经典教育的特质,即经典教育是属于教育中人文永恒性的学习,而不仅仅是知识性学习。这种学习的特点是不懂也可以学,不懂也可以教,孩子现在不懂不意味着将来不懂。孩子当然也自有孩子的懂,一年更有一年的懂,并且直达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时这些中文经典如不在少儿期学习,将来学习只会越来越困难。对于很多海外华裔子女来说,甚至一辈子也没有能力再学,他们也将永远和这些经典失之交臂。
经典的学习是一种酝酿式的学习,多接触、多熏陶则经典在孩子的生命中自会有一种默默地体会。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孩子生命的成长,那些超越时代的人类文化精华将陪伴孩子们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那些博大高远的智慧将在他们的生命体验中随时产生共鸣,引发深刻的领悟。&
综上,海外华裔学生以读经教育中经典诵读为主的方式学习中文,可以同时进行中文的正音教育、识字教育,进而保证中文阅读和写作的有效展开,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的中国文化熏陶,在最优美的文言经典中触及中华文化的生命核心,是一举多得的高效中文教育方式。
三、在海外如何实行读经教育
&海外读经教育也遵循读经教育的三大原则,实时机要尽早,教材要经典,并采用诵读的方法。海外读经要用诵读的方式自不必多言,根据笔者和笔者所了解到的海外读经实践,就海外读经中文教育的时机、教材提出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
海外读经教育的时机&&
1)听读和跟读开始的时机&&
& 语言学习越早开始越好,这点众所公认。
&在海外华文学习中,因为外部环境不同,对学习时机的把握更加严格和紧迫。一旦错过,想要弥补必事倍功半。
幼儿期是习得语言发音的最好时期,从幼儿期开始以父母诵读(如果父母诵读发音标准的话)或者播放录音诵读的方式,让孩子充分聆听中文语音,孩子们都可自然习得标准中文发音。
不少四、五岁的海外华裔儿童,因为没有足够的正确中文发音输入,其中文发音已经颇有外国腔调,而这在从小听中文经典诵读的儿童身上很少发生。
&而随着在一段时间的熏陶之后,孩子们一般都会开始自然而然地开口跟读经典,为下一步正式指读诵读奠定基础。&
2)诵读指读识字的时机&
&海外华裔学童在正式入学后开始学习西文和西文阅读。西文大都是拼音文字,即所谓"我手写我口"。一个孩子只要会说这种语言,他一旦在学校掌握了简单的拼读方法,就可以在西文阅读上一通百通,一日千里。所以海外华裔子弟的西文母语阅读一般都不成为问题。而中文是象形文字,必须老老实实一个个学过才能认识。海外华裔儿童也等到上了学再认字,以一般华文学校的识字速度,中文阅读水平增长根本无法抗衡西文拼音母语阅读的神速进步。很多海外华裔儿童一上小学,中文学习兴趣明显降低、抵触情绪日益增加,原因即在此。
因此,海外华裔子女应及早开始读经学习,在六七岁入学前即可以通过读经学习而识字,以达到开蒙的效果。儿童学习汉字是有其特定敏感期的,因为汉字为象形文字,其图画性的特点是右脑学习的强项,六、七岁前的儿童期右脑最为发达,孩子们擅长记忆图形,这就决定了儿童可以轻松快速识字。如果这时让孩子认汉字,是得天时之利,以诵读指读、字卡辅助的方法,更是事半功倍。
白话文阅读开始的时机&&
&如果“经典学习”是期待提升一个人的智慧高度,就像开发生命的纵轴;那么阅读就是随时拓宽一个人的常识空间,就像延展生命的横轴。&
&海外华文教育中的经典诵读和白话文阅读的关系亦如是,是相辅相成的。
&华裔学童日常须上体制内西文学校,他们的西文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在上学一两年后即非常可观。如果不及时开展中文阅读,则孩子很快会形成西文阅读优势,中文学习兴趣迅速下降,不利于华文学习的良性进展。
&因此海外的中文阅读可以和读经识字阶段的学习同步开展。比如三、四岁就在读经学习之余开始读绘本,一来巩固读经教学中所认识的字,二来让孩子熟悉中文阅读体验;同时通过大量阅读孩子可以逐渐建立中文语感,为将来理解经典做酝酿准备。
&目前的海外读经的推广实践证明,每日坚持读经至少半小时的华裔子弟差不多都可在三年内突破识字关,读经一年多就可以读大部分儿童绘本,在入学年龄就开始读纯文字书籍的例子也不鲜见。
读经教育教材
1)教材的选择&&
海外读经和国内读经在教材选择上相类似,也是先学习四书,老子庄子选,易经诗经等等,可以辅以蒙学和诗词读本。
大陆或者台湾目前出版的经典教诵读材都是有拼音或者注音的大字版教材。而西文环境下的学生习惯阅读拼音文字,对汉字拼音、注音容易产生依赖,即出现只读拼音不看文字的情况。这是海外华文教育不同于国内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因此海外华文教育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拼音先行。用拼音/注音来辅助教学、启蒙学童阅读能力的做法更是"欲速则不达",会极大地干扰孩子们的识字进程。故海外读经教学中,不推荐学习拼音或者注音。让学生通过诵读学习一、两年后突破识字关,同时以亲子阅读的方式培养中文阅读习惯;有了足够汉字识字量但是已经学习过拼音和注音的孩子,则允许他们在诵读文本的前二十遍左右借助拼音,之后就诵读我们自行校对、打印出来的大字无拼音/注音版经典文本。事实证明,此举可以大大提高海外学童识字效率。
海外读经教育的十年规划(周末读经班+日常家庭读经模式)
目标:通过为期十年读经方式为主的周末中文学校学习和日常家庭读经学习,让海外华裔学生具有良好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熟读六~十万字经典和上百首古典诗词,通过经典学习和广泛地现代文阅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可以进行中文深度阅读,乃至文言阅读。
1)开蒙阶段(0~6岁)&&
目标:熟读乃至背诵两万字左右经典。通过读经学习达到开蒙正音识字的目的。识字量一千五~两千。可以独立阅读一般童书~纯文字书籍。
开蒙,主要指读经开蒙识字,读经学习为主,适当辅以蒙学读本(三百千,声律启蒙)和经典诗词,也可以有汉字字卡等等教学作为调剂。
课时:每周三课时。&
阅读:以家庭亲子阅读的形式为主,重在为孩子营造汉语环境,学习汉语表达。
每周作业:平均每日30~60分钟诵读,适量亲子阅读。
推荐教材:幼儿大字版经典套装 (大学,论语,中庸,孝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2)小学阶段(7~13岁)
目标:熟读乃至背诵十万字经典和上百首诗词。读经中巩固识字,识字量达到两千~四千。可自由阅读白话文书籍,并开始深度阅读和浅文言阅读。
读经:复习大学,中庸,论语;学习老子,孟子,易经,诗经选,庄子选;大量经典诗文。
读经之余的补充学习(请一定把握主次本末,以读经为主,兼顾次要学习即可)
汉字教学:以说文部首学习为主线,举一反三地学习三千汉字的写法。学写汉字。抄经与书法。
阅读:海量阅读,侧重引导孩子阅读中国传统和历史文化相关书籍。中华文史题材书籍可以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令中文阅读扎根。并以一元带动多元之原则,学生日常生活不能给予的中国文化土壤,在中文教育中吸取。同步开始文言阅读。
文字训练:在读经基础上,可以补充诗词学习。并学习对对子,对联、诗钟课,传统文字学习中体验汉字的美感。
汉字教学:八岁以上学生开始补充《说文五百四十部首》的学习。以部首学习带动汉字学习。并以描写《文征明小楷千字文》学习硬笔书法,临摹古代书法名帖的方式学习软笔书法。
写作:自由写作。鼓励学生用中文记日记。
每周作业:平均每日30~60分钟诵读。海量阅读。写字平均每天15分钟。
推荐教材:普通大字本经典。
3)中学阶段(13~16岁)
目标:巩固所学经典,并进一步学习古文经典。十四岁以后增加《四书集注》阅读课程,掌握移注法自学经典注解。
读经:继续采用读经的方法学习中文经典诗文,包括易经,古文,诗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经典。
汉字教学:抄经。
阅读:海量白话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文言阅读,比如《资治通鉴》或者《史记》。
写作: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初步掌握诗词写作。
每周作业:平均每日30~60分钟诵读。海量阅读。写字平均每天15分钟。
推荐教材:普通大字本经典。 &&
4.海外读经教育的顺利开展
1)老师和家长对读经教育理念的了解和认识最为重要
&除东南亚地区之外,目前海外华文学校大都是业余性质,即仅仅周末授课。而周末课程只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调动学生和家长学习积极性。对学生最重要的是读经学习的规律化和日常化,而这全要靠家长督促学生坚持完成。因此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自己要认真了解学习读经教育理念及其对海外华文教育的重大意义,进而帮助海外华裔父母深化此认识并让他们亲身体验其中的益处至关重要。因为华裔父母是海外读经教育的日常实施者,甚至可以说海外读经教育成败之关键。只有家长对读经教育认识到位,其子女的华文学习才可能顺利进行,也才可能有相应效果。
&在海外读经教育实践中,我们一贯秉承“家长对读经教育理念的学习与孩子的经典学习同等重要”的原则,从过去每周课程前发给家长的“教育信息”到电子版的“海外经典教育通讯”,再到当前的海外读经博客和微信平台,与家长定期分享读经教育理念、实践和问题解答,以期让海外华裔父母深入领会读经教育理念,同时鼓励家长亲身参与经典诵读活动。
2)读经教学的开展&&
&读经教学本身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老师带领学生诵读经典,以种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经典、熟悉经典。
&读经教育在海外的最初推进与实施当然也并不容易,主要其不利之处是中文大环境缺失,学生起点低,经典诵读时间又有限,导致学生很难在一定时间内对一部经典学到足够纯熟的程度,但是基于扩大识字量的要求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经典。
&那么在华文教育为业余课程的条件下,如何开展读经教育更为有效呢?大陆近几年都开展的各种读经密集课程,效果特别突出。这种集中学习方法给我们极大启示,因为这也同样适合海外学童。海外学童因为平时有学校课程和各种兴趣课程,无暇专注中文学习。学习时间的严重不足无疑会降低学习效果。而利用假期集中参加经典诵读的学习,则学童可心无旁骛、一门深入,在集中课程中熟读乃至背诵下相关经典。同时每天三~五小时的诵读学习在课程繁复多样的学校学习中是无法经历的。而实际上,重复,再重复,正是符合儿童天性的语言学习模式,而且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西方经典教育(classical
education)也把十岁前鹦鹉学舌般的重复学习(Poll-parrot)过程作爲学童学习的必经阶段。
&实践证明,一两周乃至更长时间的集中读经课程效果奇佳。很多学生都是通过集中课程感受到读经的巨大魅力。我们也鼓励海外华裔学生利用暑假回国参加读经夏令营或者全日制私塾课程。现在也陆续有海外家长,学生专门回国读一两年私塾,以期为孩子一生的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只是一两个月的集中读经,一些学生的中文程度已经可以用改天换地来形容。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转为主动,热爱中文学习不再是梦想;而经典在孩子们心中的根基越牢固,日后的领悟理解越深刻,经典的智慧对孩子一生的助力也越大……
&以读经教育为主的海外华文教育并非新鲜事物。十八世纪~二十世纪早期的海外华文教育机构大都是以教授四书五经和蒙学经典为主的读经私塾。以此读经教育方式,东南亚华人社群百多年来不仅维持了高水平的中文教育水平,而且在后裔中有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可惜随着二十世纪上半叶传统读经教育在国内中断之后,海外华文教育也完全迷失了方向。近百年来以白话文为主的海外华文教育方式不仅令海外华文教育举步维艰,而且也根本无力传承内涵丰厚、历史悠久中华文化。
如今民心所向,失落了百年之久的读经教育在台湾、大陆等地渐次重兴,方兴未艾,同时也必将引起越来越多海外华人的关注。几年来读经教育在海外的成功实践已经给海外华文教育指出了一条解决之道,同时,也必将在现在和未来无数海外华人的内心展开一条真正的回乡之路。
后记&:此文初稿于2010年11月。此次修改,增加了这两年的海外读经华文教育实践内容。正在笔者完成此次修改之际,欣喜地看到网上一则消息《马儒沛:国将加大研发本土化教材
满足华校需求》,其中谈到:……为东南亚地区幼稚园教师编写的培训教材,古文今译、中英文对照版中华文化经典读本——《四书五经选读》等教材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海外华文教育中引入经典教材意义重大。这里笔者还要强调的是,不仅仅是东南亚华人聚居区的华裔儿童需要经典教材,全世界的华文教育都可以而且都需要引入读经教育,使用经典教材。让读经教育回归海外华文教育,必将为当代华文教育带来一片生机。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此处西文指海外华人居住国的官方语言,不一定是西文语言,也可能是东方的日语、韩语。为了叙述简洁,本文姑且统称为“西文”,为与中文相对而言.
从2006年9月~2009年9月,笔者曾利用业余时间在德国汉堡三所中文学校(分别为大陆和台湾地区人士开办)推广儿童经典诵读课程,从2009年9月至今则在汉堡开办了欧洲第一所以经典学习为主的华文学校;多年来笔者也曾有机会和德国各地(包括法兰克福、斯图加特、克利菲尔德、卡尔斯鲁尔、柏林、杜塞尔多、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旧金山等地的中文学校校长老师见面,交流海外华文教育心得,并通过网络和世界各国众多华人父母深度了解、探讨过海外华文教育问题。
注3:Mrs LA,《为什么海外华人孩子不愿意学中文》,北美中文教育网,2008年
注4:马立平,《海外华人子女中文教育纵横谈》,斯坦福中文学校网站,2007年
注5:捷克佳,《加拿大华人后裔的小文盲部落 &》,星网,2010年1月
注6:捷克佳,《海外华人后裔现语言断层 传承中华文化任重道远》, 日,中国新闻网
注7: 郭熙,《“中国热”背景下的华文教育面临新课题》,中国新闻网, 日
香蕉人:是一个具有调侃及嘲讽意味的名词,最初是用来调侃那些只会使用西方语言却不懂中文的华人,取其「外黄内白」、「黄皮白心」之意,即外表是是黄种人,但内在却像个白种人。
维基百科全书
注9:袁静,《海外华人子女在转变:从“香蕉人”到“芒果人”》,中国日报海外版,2007年
注10:李缃言,《法华裔学者忧海外华人子女“丢”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新闻网,日
注11:王财贵,王教授寄语汉堡儿童读经班,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2006年
注12: 引自马智强先生《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一文中引文(原出处不明),光明日报,日
注13:马智强 《语文变革欠考虑“三无”登场后果严重 》,光明日报,日。
注14:每日听闻经典不少于一小时,经典诵读不少于半小时。
注15:七田真,《超右脑英语学习法》,袁静译,海南出版社,2009年07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家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