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火箭一样的移动信号放大器器?

厄瓜多尔卫星与旧火箭残骸相撞失去信号|卫星|太空|火箭_科学探索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厄瓜多尔卫星与旧火箭残骸相撞失去信号
厄瓜多尔的第一颗卫星“飞马座”(NEE-01 Pegaso),近日这颗卫星与太空垃圾相撞后失去了联系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厄瓜多尔空间局(EXA)表示该国目前正在不断尝试与该国唯一的一颗卫星取得联系,日前这颗卫星与一片太空垃圾相撞后失去了信号。这颗微卫星名为“飞马座”(Pegasus),是该国唯一拥有的卫星,由中国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升空时间还不到一个月。
  专家表示,飞马座卫星与一枚苏联遗留在太空的废旧火箭相撞,但相信目前仍然在轨,还无法确定卫星是否已经被损坏。总部位于美国的“联合空间控制中心”不间断监视整个近地空间内的所有物体,该中心表示他们并未探测到直接撞击事件,数据显示这两个物体的确发生了碰擦。
  厄瓜多尔空间局主管罗尼?纳德尔(Ronnie Nader)在推特上表示,飞马座卫星仍然在轨。他说:“厄瓜多尔仍然拥有卫星,我们的人民将会找回飞马座卫星。”他写道:“飞马座卫星可能受到了损坏或是失去了控制,但由于它目前仍然在轨,我们还是有找回它的希望。”他还表示需要大约48小时的时间来使用雷达评估卫星受到的实际损坏情况。
  太空垃圾威胁
  飞马座卫星是一颗立方体形状的微卫星,重量仅有1.2公斤,围绕地球的公转轨道高度约650公里,它会在太空中拍摄并回传图像并播放厄瓜多尔国歌的录音。
  本周三,联合空间控制中心知会厄瓜多尔空间局,称该中心的监测显示厄瓜多尔的飞马座卫星很有可能与一个苏联遗留在太空的S14型火箭燃料箱残骸碎片发生了碰擦,地点位于印度洋上空,距离马达加斯加以东约1500公里。纳德尔表示这颗卫星是经过保险公司投保的。厄瓜多尔政府为了发射这颗卫星支付了70万美元资金。
  厄瓜多尔目前正计划发射该国的第二颗卫星,名为“Kryasor”。这一次他们打算在今年8月份由俄罗斯代为发射。联合空间控制中心追踪超过2.2万个在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物体,其中约有87%是太空碎屑或是已经失效的卫星。(晨风)
值班电话:010-&&|&&&&|&&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小信号放大电路的探究 毕业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小信号放大电路的探究 毕业论文
小​信​号​放​大​电​路​的​探​究​毕​业​论​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教学设计2--免费语文教学资料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您的位置: >> >>
《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教学设计2
作者: &&加入日期:15-03-05
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外貌、情态、动作和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
2.学习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科技事业忘我的献身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速写像的比喻意义,通过对火箭总设计师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语句的诵读分析,去感受他的内在精神。&
2.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科技事业忘我的献身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外貌、情态、动作和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鉴赏分析法(五)&教学课时&&&四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幻灯展示:杨利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枚远程火箭总设计师等组图,让学生浅谈对火箭发射的认识。)&
千年飞天梦,今朝终成真。北京时间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初战告捷,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当人们在关注杨利伟时,又有多少人在关注那些在幕后默默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一文,了解1984年我国首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幕后的英雄。&
二、阅读文本,初步感知&
让学生放声朗读或听录音,感知文本的结构与主旨&
1.文本结构&
一部分(第1――3自然段):交代“画”速写像的时间和意义。&
二部分(第4――33自然段):火箭发射进程。分发射前、发射中、发射后三个阶段。&
三部分(第34――35自然段):赞美老总对祖国、对人类科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明确:文中人物活动过程与火箭发射过程的叙述是有机相结合的,也分为发射前、发射中、发射后三个阶段。&
2.文章主旨&
文章以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为线索,着力描写了总设计师在令人难忘的关键时刻的神情、动作和心态,赞美了他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与祖国科学事业休戚与共的高尚情操及忘我的献身精神。&
三、品读细节,体悟人物&
学生品读,找出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并体悟这些描写的作用。&
师:文中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一)火箭发射前&
1.场景描写:地下控制室室内室外的情景描写。&
作用:为老总的出场渲染了一种紧张肃然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紧张心情。&
2.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外貌:“这是个矮胖的老头,眉眼和善,他穿了一件褪了色的蓝卡其中山装,那谢了顶的圆圆的脑袋和鼻梁上那副老式的圆镜框眼镜,使人想起少年儿童读物上画的‘动脑筋爷爷’。”&
――说明老总善良、简朴、含蓄而睿智。&
神态:“他神情冷峻,他脸上有一种反常的颜色:暗红中透着点浅褐。”&
――描写了他内心的紧张与沉重。&
(2)动作描写&
①“他的手指竟也下意识地在小桌上敲击。”&
②“老总取下眼镜,似擦非擦地摸了摸,又戴上。他努力显出轻松地样子,侧头向旁人点头微笑。可我看得出,他笑得机械。”&
―――写出了老总的紧张和激动。&
小结:这一部分通过对发射场地下控制室的情景及老总神情、动作的描写,展示了老总高度的责任感。&
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1,2题&
第三.四课时&
(接上节课分析,先简单复习前面的内容)&
(二)发射中&
1.动作、语言描写&
“只见老总倏地站起身来,不无恼怒地用力一摆手:不要拍!他操着他那江南口音,对摄影师,也是对全体人说:静一点!”&
―――与众人相比,表现出老总严谨的工作态度。&
“刹那间,老总像小孩子似的弹跳起来!火箭尚未溅落,他却已经近乎手舞足蹈,高声喊道:好哇!拍手!拍手――他忽然想起了什么,对着门外大声喊:摄影师呢?摄影师!快来拍,拍!”&
―――先是不让拍,后是主动喊人来拍,前后对比的一连串动作,表现了老总在试验成功后的瞬间的巨大喜悦,衬托了老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2.肖像描写&
“他眉微蹙,嘴紧抿,这表情凝固了一般。他恍若海潮中一座凝然不动的礁石。”&
―――以外表写内心,一动不动的表情充分反映了老总对火箭运行的全神贯注以及等待发射成功的冷静态度。&
小结:这一部分描绘了火箭上升的壮丽景象,通过与人群的对比写出了老总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发射后&
1.环境描写&
作用:不同的环境描写创造了不同的意境,反映老总应景而生的复杂感情起到了烘托作用。&
2.人物描写&
“老总也挤在这奔拥的人群里,兴奋而漫无目标地走着。人们忘记了他。他独自走到被烈焰烤得乌黑的火箭发射架下,停住了脚步。”&
“我还发现,他在控制室里穿的工作鞋,此时换成了一双褪了色的旧布鞋。”&
―――体现了老总为祖国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
补充练习,见练习册&
四、拓展阅读,生活感悟&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查询,搜集相关资料,在班上进行演示和讲解。&
1.关于我国火箭事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有关资料。&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
(1)里程碑之一:青铜时代&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2)里程碑之二:白银时代&
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3)里程碑之三:黄金时代&
载人航天&――“神舟号”&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杨利伟飞船升空。我国载人飞船升空,表明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4)里程碑之四:探月时代&
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日,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日,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为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二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2.了解我国火箭事业幕后的英雄们,考证本文的总设计师到底是谁?&
参考资料:&
(1)“长征三号”的总指挥――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
(2)“神舟六号”专题:千磨万击还坚忍――记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
本文的总设计师是谁:&
1984年4月,“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使用低温燃料发动机和第二个掌握发动机高空2次点火技术的国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戚发轫,我国著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年从北航毕业后进入航天领域工作。他不仅亲自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的研制工作,而且是东方红1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东方红2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国内卫星通信工程第一副总设计师,风云2号气象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东方红2号甲卫星总设计师,东方红3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龙乐豪,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1938年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6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同年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总体设计部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组长、总体室主任、长征三号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1984年任总体设计部主任,1986年与1989年先后兼任长征三号甲火箭副总设计师与总设计师;1991年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任长征三号甲、乙、丙火箭总设计师与总指挥。&
教师引导:不管总设计师是谁,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与祖国科学事业休戚与共的高尚情操及忘我的献身精神。&
五、迁移练习,提升能力&
学习本文写法,报道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
师:作者在粗笔勾勒人物的大概形貌后,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又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神情微妙的变化,一步步深入反映人物内心波动着的情感世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请你以《XXX速写像》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习作。&
(七)补充资料&
1,我国火箭事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有关资料&
五十年代,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原子时代”和“喷气时代”,航天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当时我国还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威胁之下。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在制定的科学规划中,国家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把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等列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专门听取了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意见。如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来总理曾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听取了刚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关于在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党中央果断作出了发展导弹技术的决策。一九五六年四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王士光、王净、安东、刘亚楼、李强、钱志道、钱学森等为委员,负责领导我国导弹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建设。五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了聂荣臻主任代表航委提出的《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确定由航委负责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国防部第五局)和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一九五六年十月八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钱学森任院长)正式宣布成立。这是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奠基的历史性纪念日。&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后,我国导弹、火箭技术究竟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聂荣臻副总理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个方针。这就是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三十年中,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战胜了重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为了缩短我国导弹技术起步阶段的摸索过程,我国政府曾就建立和发展我国导弹技术同苏联政府举行谈判,苏方只同意接收50名火箭专业留学生和提供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即苏联仿制的德国V-2导弹),以及相关的资料和设备,也派来专家。大多数苏联专家热情帮助,在导弹的仿制和研制基地建设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一九六年,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但这更激起了我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做好仿制P-2导弹的工作。&
一九六年九月,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运载工具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导弹。这是打基础、上水平的阶段。六十年代中期,航天事业在奠定基础之后,进入了从仿制到自行研制,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
一九六四年六月,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一九六六年十月,用我国独立设计生产的中近程导弹投掷国产原子弹,进行两弹结合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在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之后,我们不失时机地展开多种新型火箭的研制,突破了很多关键性技术。一九七年、一九七一年,我国独立研制的两级中远程火箭和第一枚远程火箭相继进行飞行试验,取得基本成功。八十年代第一个年头的春天,我国的远程火箭从西北导弹发射基地呼啸而起,划破万里长空,准时正点精确命中南太平洋海域目标。这次发射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液体燃料火箭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固体燃料火箭的研制也在迅速进展。一九八二年十月,我国首次成功地进行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一九八八年九月,我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火箭的试验。在公海上进行的这两次成功发射表明,我国现代火箭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潜艇水平发射火箭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了这种新技术。&
1970年4月,“长征一号”火箭把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近地轨道,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长征三号”火箭又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使用低温燃料发动机和第二个掌握发动机高空2次点火技术的国家。从此中国具备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能力,火箭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0年7月,新一代大推力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火箭技术又跃上了新台阶,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捆绑技术的国家之一。&&
1987年和1988年,“长征二号”火箭曾经先后为法国和德国提供了卫星搭载服务。&
1990年“长征三号”火箭把“亚洲一号”卫星送上太空,使中国的运载火箭正式进入国际发射市场。&
1992年“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发射成功“澳星”和“瑞星”,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航天技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99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顺利完成第100次航天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将由航天大国逐渐进入航天强国行列。&
日,“神舟五号”飞船安全返航,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新的重要的里程碑。&
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的胜利。&
2,我国火箭事业幕后的英雄们&
“长征三号”的总指挥&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
人物简介:&
龙乐豪:湖北汉阳县(现蔡甸区)人,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曾任“长征三号”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现任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在70岁的时候,龙乐豪给自己写了这么句诗:“人近花甲心未老,为创名牌自奋蹄。”他用自己主持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让龙的传人在世人面前感到无比欢乐和自豪。&
牧牛童的读书梦&
湖北汉阳,是龙乐豪出生的地方。1938年,在多灾多难的年代里他降生了。家里除了五兄弟还有一个姐姐,终日操劳的父母用那被压弯了的脊梁承受着一家几口人的重担。尽管看着别人的孩子上学堂去,他好生羡慕,但最终还是因为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而夭折了短暂的学业。由于家里贫穷,还没有牛高的他已在父亲的引导下学着耕田了。&
7岁那年,他坐在牛背上哼着歌谣,在河边放牛。旁边一个大户人家正给儿子办喜事,一阵锣鼓,一阵喇叭,水牛受惊了,拼命往前跑,他从牛背上摔了下来。顿时,他昏了过去。等醒来时,发现脚骨被摔断了,疼得他怎么也站不起来。母亲心疼地把黄豆捣烂,轻轻地给他敷上,伤还没有完全好,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他又赶着牛,来回上百里去忙乎了。常常是天不亮就爬起来,很晚才回家。&
一次,在给地主放牛时,他一时起了玩兴,跑到旁边的田地里抓鳝鱼,忘了放牛的事,牛吃了别人的秧苗。秧苗的主人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老太婆,她不依不饶,边喊边追,直追得小乐豪掉进湖中,老太婆才扬长而去,而他差一点送了性命。&
终日劳累的母亲积劳成疾,得不到休息,得不到治疗。有一天,病重的母亲不让他出去放牛了,他还是偷偷地跑了出去。等晚上回家时,慈祥的母亲已紧紧闭上了双眼,永远地离开了他。他哭啊、喊啊,把嗓子都哭哑了。从此,他失去了人间最宝贵的东西――母爱。&
读书,是他最向往的事。解放后,他终于圆了读书梦,那年他11岁。上小学时,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前一二名,由于他刻苦勤奋,只上了三年小学,就提前考入汉阳县的一所中学。上完初中后,又考入武昌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高中部(现华师一附中)。中学时,他当过班长、学生会主席、团委宣传部部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958年高中毕业前夕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后,他被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读书。&
一股韧劲攻下低温火箭&
1963年秋天,龙乐豪告别母校,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参加工作不久,他便投入到某一型号的研究中,对型号进行技术指标、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论证和精度分析等,还撰写了厚厚的一摞论证报告。随着那“疯狂”年代的到来,他被下放到黑龙江省富裕县军垦农场劳动。此时的他虽无用武之地,但仍没忘记带上一大堆书。住在潮湿的“干打垒”房子里,每年国庆节一过,便冷得难熬,有时出去“拉练”很晚回来,手几乎要冻僵了,鼻子让冷风吹得红红的,一呼吸就隐隐作痛。睡觉前,他还要翻几页书。北大荒的土地一望无际,猫腰锄一天地,腰酸背疼。很多人尽管还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但头一挨床,马上就睡着了。然而他对于火箭的执著有增无减,每天都要抽时间钻研技术。&
不久,他被任命为长征三号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主持和参与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
在总体方案论证中,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决定火箭命运的第三级方案的选择。在采取哪一种推进剂上,研制人员各持己见,众说纷纭。龙乐豪认为,必须采用低温推进剂。&
然而,要研制出这种低温火箭,一个个的难关必须攻破。低温燃料易燃易爆,而且材料在低温下工作,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异。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他提出36个关键技术课题,并组织带领各个攻关组日夜奋战。一次次地修改图纸,一次次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分析计算,一次次地进行试验,液氢液氧低温动力输送系统设计、低温火箭大型综合试验方案与试验程序……一块块拦路石先后被搬掉。&
1980年初,在火箭试车时,有人担心加注满液氢液氧的火箭万一发生爆炸,将波及5~10千米以外。在现场指挥试验的龙乐豪开始心里也怦怦直跳,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站在试车台旁,紧紧盯着试车台上的火箭。箱体增压时,他仍未后退一步。这时一个气管连接器出现了漏气,如果不迅速排除,可能会发生意外事故。不容多想,他和战友王瑞铨迅速冲上前去,排除了事故隐患。龙乐豪说:“事后想起来是有些害怕,但我们的胆子也慢慢大起来了。”更让人佩服的是,试车当天,龙乐豪的夫人就在距试车台仅百米之外,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临时测试现场。火箭点火前夕,拉响第一次撤离警报后,有关领导再一次看望必须坚持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有的同志激动地说:“龙乐豪把夫人都押在这里了,我们和‘压寨夫人’在一起,还有什么可说的!我们还怕什么呢!”&
失败曾让他“一夜白头”&
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龙乐豪提出的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末速调节方案至今仍在沿用,提高了导弹命中的精度和火箭入轨的精度。用一发低温推进剂火箭连续三次加注、两次泄出、六次点火试车,龙乐豪在我国火箭研制史上的这一举措,不仅为火箭研制缩短了一年左右时间,还为国家节约了数千万元科研经费。但是,龙乐豪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大的挫折轰然而至。&
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下称“长三乙”)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并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飞行约22秒,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并造成人员伤亡。&
这是“长三乙”首次发射国际通信卫星,“长三乙”是当时中国航天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捆绑了4个助推器。“我是‘长三乙’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我们的胆子也够大了,首飞就承担发射一颗国际卫星,全世界公开广播,这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但是,火箭起飞22秒,就像运动员跳高,跨过一个横杆不往上飞就斜掉下去了。”&
那段时光是龙乐豪刻骨铭心的疼,也让这位总设计师“一夜白头”。他说:“那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痛苦。说实话,我没想到失败得这么惨。”因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国际惯例是允许失败的,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失败原因调查清楚。“改进措施是不是有效?你说了不算,要找第三方来评定。我们当时请了美、德、法、英的5个专家来,我跟他们报告了3天,他们非常认可。当时我从事火箭研究30多年了,从经验来看,火箭的总体设计方案没有问题。”&
14年后,龙乐豪谈起这次失败时说,“我没有灰心,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失败,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进研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失败或避免失败。”&
后来,故障原因查明为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面对舆论的压力,龙乐豪带领团队不断推理,反复试验,全面审查了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再次认定正确无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设计、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研制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完成了12类、122项试验,提出44项、256条改进措施,从而确保了后续飞行试验皆获成功。&
长期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数十年的航天生涯,龙乐豪那执著的追求和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为了工作,他把深深的愧疚埋藏在心里。&
在“长征三号”火箭紧张的研制工作中,他住在设计部所在地――北京南郊。那时还在铁道部工作的爱人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城里。一次炉子没有生好,他爱人下班回家后因煤气中毒晕倒在厨房,人们发现后,马上打电话给他。正在办公室演算与分析的他,回到家后,只照顾了爱人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又匆匆蹬上自行车骑行15余公里去参加技术协调会。&
提起龙乐豪,跟他一起摸爬滚打了8年的研制人员无不这样称赞他:龙乐豪平易近人,深入实际,我们有心里话都愿意和他说。在办公室里,你很难找到龙乐豪的身影,因为他总是待在试验生产的第一线,和技术人员共同研究问题。因为他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各系统的研制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所以每当出现重大问题时,他都能准确地判断、果断地决策。在长征三号甲火箭进入最后研制阶段近两年的时间里,龙乐豪没有休过星期天。放假了他也骑上自行车到加班生产的车间转一转、看一看,向工人师傅道声辛苦。工人们都这样说:“龙乐豪三天两头往我们这里跑,最忙最辛苦的还是他。”龙乐豪的秘书也说:“龙乐豪经常骑上自行车跑到车间里,我想给他派车都没法派,他去的次数太多了。”龙乐豪和技术人员、工人师傅打成一片,他深知自己的魄力和胆识都是从他们中间产生的,须臾不可分离。“长征三号”甲火箭首次飞行试验获得成功后,我们采访时问龙乐豪有何感受,想听他讲讲8年研制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然而,龙乐豪看了看身边的战友说了一句:“多好的一群人啊!”&
回母校情牵昔日恩师&
日,回汉参加母校六十华诞,龙乐豪显得格外激动。1955年考进华师一附中时,他还是该校招收的第一批高中生。“上次来看到黄老师身体还不错,现在不知道他如何?”回到母校,龙乐豪最牵挂的就是当年班主任黄伯宜。他深有感触地回忆,四年前回母校,看到了86岁的老班主任黄伯宜。那时候老人的听力已经有些困难,但看到自己,竟像孩子一样兴奋得手舞足蹈,只看一眼就喊出了他的名字。“前段时间听说师母已经去世,不知黄老师身体如何?”龙乐豪已经托老师打听班主任黄伯宜的近况,好让自己安心。&
龙乐豪说,自己和黄老师的感情很深,两人的关系是良友多过师生。1963年,龙乐豪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后,每年过年过节会给老师写信,有时会寄一张照片或是明信片。信中除了向老师问好,龙乐豪还会将自己的工作近况告诉老师。黄老师回信时也总不忘嘱咐一句:“争取为国家作更多贡献!”&
当有人问起他的最大心愿时,龙乐豪用充满深情的眼神,望着自己设计的长征三号火箭的模型,意味深长地说:“我对中国运载火箭事业炽热的心永远是年轻的,为了让中国长征系列火箭成为名牌火箭,我仍会不懈地努力。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用自己设计的火箭多发射几颗国内外的卫星,为自己的国家和一生钟爱的事业奋斗不止。”&
千磨万击还坚韧――记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
&“为了梦圆飞天,我把全家人都搭上了。为此,我有一种负疚感……”每每说到此时,刘竹生便有些哽咽。从他的生活经历中,不难理解他情感世界中为“梦”所产生的痛。&
刘竹生,1939年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参与研制中国第一代捆绑火箭“长二捆”,负责研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2003年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
历经磨难&&&&打造金牌争气箭&
他是我国运载火箭捆绑分离技术的开拓者,他攻克的助推捆绑分离技术,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捆绑技术的空白,使我国进入了世界捆绑运载火箭的先进行列。该项技术在后续的多种火箭中得到推广使用,为提高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实现载人航天奠定了基础。&
1990年的夏天,他遇上了这辈子最难打的仗。那时,中国航天第一只脚刚刚迈向国际市场,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成功地将“澳星”发射升空,成为中国航天能否完全进入国家发射服务市场的一块问路石。要在没有成型产品、没有成功先例的情况下,18个月内拿出全新的“长二捆”,这一仗怎么说都带有背水一战的味道。&
“我想建一个太空花园”“希望太空能留下更多中国人的足迹”……&凌晨5点58分07秒,“神舟八号”飞船携带民间梦想点火升空。&
夜色大漠,瞬间被绚丽的火箭尾焰照亮。583秒后,“神八”精确入轨,两片太阳能翼随之展开,浩瀚太空,再度迎来我国“神舟家族”的第八个成员。&
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的大幕由此拉开。第二天凌晨,“神八”将与“天宫一号”相会,献上深情一吻。为这一刻,天宫已默默等待了33天。&
今夜,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发射现场&
仅一月之隔,天宫与“神八”相继起飞。&
它们梦想开始的地方,都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里微风轻停,阴霾散去,偌大的发射场灯火通明,宛如白昼。&
“神舟八号”静静伫立发射塔,等待问天之旅。&
晚饭后,长二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和往常一样,在外面遛了一圈,趁这个难得的空当调节一下紧绷的神经。&
尽管发射前4小时,他的团队才能知道火箭确切的入轨点,但他依然镇定自若。“工作做细了,成功自然就有把握”,这是历经7次发射的领悟。&
晚上9点,所有岗位的操作人员全部到位。夜色渐深,他们脸上无丝毫倦意。测试大厅内,“正常”的口令声此起彼伏。&
11月开启,大漠夜晚,气温已降至零下5度。大巴却满载全国各地的游客,陆续抵达发射场观光区。亲眼目睹飞船升空,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
时钟指向5点18分。&
“负40分钟准备!”零号指挥员王军,发出铿锵有力的口令。&
包裹着船箭组合体的湖蓝色塔架,缓缓打开,露出洁白的箭体。此刻,距火箭1500米外的安全区,已被人们紧紧拥围。眼睛、相机、摄像机、手机……一切设备全部“到位”,只为印下那美丽的倩影。&
“一分钟准备!”响亮的口令在戈壁滩上回旋。黎明前,原本是最黑暗、最寒冷的时刻。但发射场的温度却瞬间升腾。&
“5、4、3、2、1,点火,起飞!”口令声划破黑夜,“长二F遥八”火箭托着“神舟八号”飞船,直冲云霄。一张张脸庞被火光照亮,有人微笑,有人含泪。&
随着“神八”发射进入最后读秒,千里之外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片宁静。指挥大厅所有参试人员,紧盯显示屏,专注而认真。&
发射瞄准零窗口,精确至小数点后3位,分秒不差。&
点火升空后,大屏幕上,神八的飞行时间、经度、纬度、速度和高度快速滚动着,来自地面测控站、远洋测量船、天基测控网的各项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这里。&
“发现目标!”“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指挥大厅里,报告声接连不断,参试人员一边盯着屏幕,一边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随着583秒临近,工作人员的手指几乎都下意识地放到了键盘上,从这一刻起,他们将接过飞船飞行控制的“指挥棒”。&
“船箭分离!”洪亮的调度声划破宁静,大厅响起一片掌声。轨道师算出,“神八”已精确入轨。“天亮了!”随着一声欢呼,屏幕出现神八传回地面的太空画面,阳光照耀下,右下角的地球蓝白相间,分外美丽。&
飞船的每一次腾空,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1992年设计研制,到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升空,“长二F”火箭圆满完成了16载光荣使命,传统状态下的“神箭”也由此华丽谢幕。&
创下入轨精度之最&
托举“神八”起飞的“长二F遥八”火箭,已是一枚全新的火箭。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49次飞行,创造了中国火箭入轨精度的最高纪录。&
“我给它打100分!”“神八”精确入轨后,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将“遥八”&的入轨精度形容为“命中10环”。&
相比发射“神七”飞船的“遥七”火箭,“遥八”改进达190多项,相比发射天宫一号的T1火箭,也改进了20多项。这个焕然一新的家伙,为何取名为“遥八”?这是一种习惯的编号方式。运载火箭一般都从导弹武器发展而来,导弹分为“战斗弹”和“遥测弹”,后者通常第一发简称遥一,第二发简称遥二,“遥八”表示这是第八枚火箭,也正好与飞船型号相匹配。&
5枚火箭组批生产&
3年前,单枚定制的“神七”载人火箭完成使命,研制队伍就开始着手这一批次火箭的生产。&
据刘宇介绍,此次执行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共5枚火箭,属组批生产。其中2枚用于发射“天宫一号”(包含一枚备用),3枚用于发射神舟飞船,包括此后的神九、神十。它们是我国目前在役运载火箭中个头最大的。火箭分发射目标飞行器和飞船两个状态。“这两种状态可以稳定地使用至少10年,”&刘宇说,“这为长二F火箭的组批生产提供了大前提。”&
全新中枢提高精度&
“如果将发动机比喻为火箭的‘心脏’,那控制系统则起着类似人体‘神经中枢’的作用”,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宋征宇说,尽管外观区别不大,但相比发射“神七”的火箭,“遥八”已置换了一个全新的“神经系统”。其中最大的改变,就在于由摄动制导改为迭代制导。“打个比方说,家住五环路,工作单位在三环路。摄动制导给你规定好了具体路径,而迭代制导只是告诉你目的地,并不限制具体路径”,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解释说。&
对接任务对运载火箭的入轨精度,轨道调整的适应性、可靠性等多方面提出高要求。精确入轨保障了神八与天宫在太空胜利会师。&
3.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
“神五”的成功发射,首次让太空留下了中国航天员的身影,也使许多国人在仰望太空时多了几分亲切与自信。国际空间站、重返月球、登陆火星,人类的宇宙探索还在继续迈进,而“神舟”及其后辈也将愈加迎来全世界的关注……&
清晨的阳光撒满了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在这里安然降落,身穿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打开舱门,微笑着迎接四周搜救人员的鲜花、掌声和欢呼。&
历史应该铭记这一时刻,日。&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他在21小时23分钟的时间里绕地球飞行了14圈,行程60多万千米,比许多人一生走过的路还长。&
不过,比这更大的跨越,是中国从此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化为现实。&
4.航天基地:“世界唯一的宇宙经济特区”&
2000多年前的一场大捷过后,西汉将军霍去病把御酒倒入泉中犒赏将士,“酒泉”因此而得名。这支远征军那时肯定不曾想将有人从这里出发,行程之远超他们想象。&
开阔、偏僻而少雷雨的环境,使新中国选择在酒泉以北的内蒙戈壁中开创自己的航天事业。自1958年开工兴建以来,别称“东风航天城”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经创造了首次试射地地导弹、首次发射人造卫星和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等多个“第一”。&
随着“神五”“神六”“神七”的成功返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自豪地表示,这里已和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一起,成为全球仅有的三家能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发射场之一。借助载人航天的巨大影响,这座亚洲最大的航天基地近年来也加快了经济开发,甚至被境外媒称作“世界唯一的宇宙经济特区”。&
不过,神舟飞船在太空接到的每一条地面指令,却是发自首都西北远郊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这里1996年还是一片稻田,而到1999年“神一”发射前已建起了一座功能完备、人员精干的指挥部。2008年9月下旬,正当3名航天员驾驭“神七”遨游太空时,已是“超期服役”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也在月球轨道上执行任务,飞控中心悄然间顺利实现了两大航天器的同时调度。&
飞控中心所处的北京航天城,则是中国航天员选拔、训练和生活的所在,与此相关的多项科学研究也在这里进行。从毕业不久的青年到操劳多年的老者,为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征程,无数幕后的航天英雄远离都市繁华,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5.&飞天神舟:“中国飞船不是俄罗斯的‘联盟号’”&
从“神一”到“神四”的无人测试,到单人飞行21小时的“神五”、双人多天在轨的“神六”、完成首次出舱活动的“神七”,再到预计将完成对接的“神八”“神九”,每艘飞船在技术上一脉相承,又各有突破。&
没有冷战的攀比刺激,而在十余年时间、一项计划之内便完成美苏当年几代飞船实现的递进,当年的正确选择功不可没。&
回到上世纪80年代,航天飞机正风光无限,被广泛视为人类最高空间技术水平的标志和下一代的载人航天器。继美国之后,苏联也研制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此前从未搞过载人航天工程的欧盟、日本都提出了自己的航天飞机计划。&
“863计划”启动后,中国的载人航天探索悄然拉开,选择研制哪种载人航天器的问题首当其冲。&
1988年7月,载人航天方向论证在哈尔滨的烈日下进入最后关头。经过百余位专家近10天的激烈讨论,五个备选方案“入围”。&
得分表上,多用途飞船和小型航天飞机两个方案几乎并驾齐驱,分别是83.69分和84分。尽管许多人看好航天飞机,“飞船派”也毫不让步:飞船结构相对简单,生产成本低、周期短,也能满足载人、货运及简单空间任务所需,还有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基础。&
经进一步论证,“投资较小、风险也小、把握较大”的飞船方案最终胜出,中央在1992年9月正式批准了厚达30多厘米的立项论证报告。&
“美国和苏联都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发展载人飞船,俄罗斯目前使用的联盟TM飞船已是第五代产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说,“神舟飞船从研制之初就确定,要一步跨越苏联40多年的飞船改进历程,并有所赶超和创新。”&
王永志2001年在赴莫斯科出席加加林太空飞行4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技术特点。在场闻听此言,他的俄罗斯导师米申院士当即在主席台上大声说道:“中国飞船不是俄罗斯的‘联盟号’,是中国自己的飞船。”&
6.射天神箭:“你们一定能安全顺利地进入太空”&
“小伙子们,我把你们视为自己的孩子,送你们上天,我会用最好的火箭!放心吧,你们一定能安全顺利地进入浩瀚太空!”“神五”发射前,时任飞船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的刘竹生对首批航天员郑重承诺。&
托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正是刘竹生用40余年实现的梦想,他和同事们11年间的心血结晶。这支“神箭”专为载人飞船量身定做,不仅体积、推力增大,更要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卫星运载火箭的可靠性需93%%即可达标,而“长二F”的可靠性高达97%%。即便如此,为使发射出现“万一”时仍有最后的生命屏障,工程人员在几乎没有借鉴资料的情况下研制出了国产的逃逸救生系统。到“神七”发射时,火箭可靠性更升至98%%,在逃逸系统作用下有99.7%%的几率保证航天员安全。&
“很难确切统计有多少人参与了‘长二F’的设计和生产。”刘竹生说,“算上生产元件的90多个厂家,恐怕不下10万人。”&
包括运载火箭和飞船、发射场、着陆场等在内,载人航天工程共分7大系统,其下又有大大小小的分系统、子系统,系统间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仅直接参与工程的单位就有110余个,涉及单位多达3000余家。&
小到航天食品、太空书写笔的研制,大到测控网和空间应用系统的建立,以及各项相关制度的完善,共同支撑着这项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而从计划启动到“神五”成功返回的十多年间,载人航天花费的总资金只有180亿元。&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阶段,神舟飞船的研发使我国建成了较为完整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为今后自主研发空间实验室、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王永志表示,接下来将要突破空间交会对接关键技术,解决有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为实施“第三步”战略任务做准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线路由信号放大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