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如何养成习惯需要多少天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小论文1500字左右

求大学生如何提高职业素质论文?
求大学生如何提高职业素质论文?
09-09-27 & 发布
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来看,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体接受外部经验、内化外部经验指导自己行为的重要形式。所以,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对个人、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是由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决定的    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据当前的高校学生道德素质做出的针对性反应,严峻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已经为高校教育工作敲响警钟。就当前高校中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自私、偏执、爱与理解的单向化等现象,缺乏健康的人格取向,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等。“加之目前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素质,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不甚关心,以致造成高分数、低素质的怪现象”。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大军逐渐成为高校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中自私、奢靡之风有蔓延之势。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甚至在尚未踏入职场之前,择业观就已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  根据在四川、重庆、山东、广州等地针对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状况所做的随机调查显示,有61.2%的调查者认为虽然我国知识分子职业道德的总体状况还不错,但还是有些问题,31%的人认为不大令人满意,只有4%的人认为很好,另有3.8%的人认为相当糟糕。同时,他们还对大学生从业的主要动机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近2.1%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其从业的主要动机是“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7.9%的从业动机乃是“对社会贡献大”,高达35.2%的人把工作稳定与否作为自己择业的首要条件,完全被动、迫不得已、没有其他工作机会的次之,约占22.4%,而后依次是发挥自己的才能(15.6%)、收入高、福利好(8.4%)。大学生们往往对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大城市工作、薪资丰厚,几乎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愿望,这就导致再就业市场中一些岗位趋之若鹜,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一些女大学生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或根本不找工作却忙着征婚,以解决前途问题。在敬业精神方面,当代大学生奉献意识明显弱化,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功利主义倾向明显。他们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由此可见,在大学中亟待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提高国民素质,能否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长远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发展阶段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大学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统一性确立的时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逐步克服一些由学校走向社会过程中的不适应和障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心理课题。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这些课题的实现,达到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然而,大学生虽已能够独立生活,但大多数学生还未能从经济上完全自立,尚不能完全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不确定,目标远大但缺乏可行性,经常采取极端立场,看问题表面化,缺乏长远性和深度,对人对事易情绪化等等。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新的观念正在慢慢确立。此外,大众文化风起云涌,精英文化偏安一隅,经典被疯狂解构,传统信念渐被颠覆,道德观念逐渐淡薄。当前的社会背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认识将产生深远影响。青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深化和成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对新事物、新观念眼光敏锐,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对于繁杂的、多变的外部世界,青年大学生往往成为易感群,极易在物质生活中迷失自己,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培养有职业道德的人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涉及广泛的内容,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在职场中学会处理与人、与工作的关系,如何遵守职场中的规范,如何在工作中尽力创造价值、自我成长,而这些都是个人素质不可或缺的成分。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记忆,拓展了他们学习的空间和内容,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将职业道德在以后的工作中实践,让学生知道在工作中如何正确为人处世,对他们学会做人和生存是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中的创新提出要求,这又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做出一定的贡献。虽然忽视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也能学到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但缺少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将是不全面的学习,是与个人素质发展的整体观相违背的。因此,只有加强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对当前素质教育的空白领域进行填充,才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就业的客观要求    随着教育逐渐与市场接轨,能否适应市场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已经成为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大潮中,用人单位已向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微软研究院用人的标准除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足够的创造力、工作热情、团队精神外,尤其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中国莆田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刘建军说,对于人才,他们比较看重实践能力,但更看重职业道德。  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缺乏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对工作环境、待遇挑三拣四,让用人单位很无奈。为此,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将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希望大学阶段为学生开展具有实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他们进入职场打下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如何选出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的人才,成为许多大公司招聘人才时最大的难题。  从学生向职场人转变,毕业生在哪些方面比较欠缺,人力资源经理们有着一致的看法。奥的斯电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招聘经理毛萍介绍,公司每年招聘大学生几百人,占全年招聘数量的40%~50%,但即使进入公司的学生,在一些基本的职业规范上还要不断地加强。例如,每个部门工作都有特性,如财务部、人事部有一些机密是不能泄露的,但刚毕业的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点,把不该公开的文件放在一个公开的地方,这些都会对公司和自己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现在大学生还遇到外来竞争的问题,而这些对手是职业素质明显要高一些的在华外籍毕业生。如果学校不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那么培养的人才得很难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对于企业更注重学生的态度和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这一问题,一些专家分析,因为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离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看重的并不是成绩单上的分数,而是他们学习和融入的速度,这种速度很大程度上与态度和品质有关系。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受到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自然就会拉开人才供应方和市场需求方之间的差距,这种矛盾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而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适应人才市场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适应人才市场向教育提出的挑战。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之所以要进行修养,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重任。大学生,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的重担,因而加强自身的修养更显得重要。孔子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见《大学》“大学章要者”)孔子把自身的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孟轲也是这样,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见《孟子》卷六,“告天下”)当代大学生,是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自觉、认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严格要求自己,必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守社会公德,还应以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来激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当今大学生应该怎样加强自我修养呢?(一)认真学习理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越彻底,认识越正确,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在修养实践中的盲目性就越少,就能及时地识别错误倾向,少走弯路,免遭挫折。修养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努力,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文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当前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必须认真学好必修和选修的思想教育课程(即德育课)。还必须认真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学方面有关的知识如伦理学、心理学、人才学、社会学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等学科。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能有行动上的坚定,才不致于随波逐流,附和错误潮流。(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状况如何,主要以社会实践来检验。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这个“行”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和形成的。人们要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便谈不上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人们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列宁曾经指出,旧社会给我们遗留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我国儒家倡导的“内省”、“自讼”、“吾日三省吾身”之类,虽可借鉴,但其最根本的缺陷就是脱离社会实践,因而收效甚微,正如明朝的黄馆所说:“历数十年犹未足以纯德明道”。当代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乡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气象以及碰到的许多新问题,既激发了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雄心壮志,同时又看到改革、开放前进道路的不平坦,看到了教育同形势发展的差距。在平时,大学生在学校的许多活动包括第二课堂活动中,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例如担负党、团、学生会、系班干部职务,工作实践、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有益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教育实习、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听录音、看录象、电影、开展书评、影评以及文娱、体育的比赛等。每个同学参加这些活动,既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能,又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品德,可以从同学们的议论中得到大家对自己思想品德的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促进自己思想品德的修养。马克思曾说:“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也不象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页注)说明人象照镜子那样,要从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特别是一个健康的集体,对于培养一个人优良思想品德影响更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所学理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点,才能架起书本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多层次的立交桥,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社会,丰富思想,坚定信念,陶冶品德。(三)向先进人物学习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培养高尚的情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以先进人物作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很有道理的。学习先进人物,可以从历史上学习,也可以从现实中涌现出来的大量英雄人物身上吸取高贵的品质,更要注意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精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特别是同龄人的先进业迹更发人深省。因为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差异不大,主要是努力程度的不同。(四)掌握批评的武器,发扬“慎独”精神思想品德修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品德修养的过程,主要是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对自己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即正确认识自己有那些长处,有那些短处,有那些优点,有那些缺点。优、缺、长、短对一个人来讲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严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发扬优点,不断克服缺点。也就是说要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象扫把一样,经常打扫灰尘才能清除;而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则应抱着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诚恳指出。同时,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自己应该虚怀若谷,认真进行反省。在我们大学生中,一些同学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对自己的缺点、短处不乐于别人指正,这是片面的,不利于思想品德的修养。修养贵在自觉,应提倡“慎独”精神。“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原话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很警惕。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非常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精神从防微杜渐,培养自觉自我改造精神来说是可贵的,是一种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的表现。(五)思想品德修养同学习遵守校纪、校规相结合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修养,主要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动地指导修养,通过实践,检验修养的效果。而法律、法规,则是从理论、实践的结合上去指导人们进行思想、意识行为的修养,是对人们偏轨行为的制约。大学生在学校里,应该认真学习,模范地贯彻执行学校所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因为这些规章制度是密切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具体地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行为准则,是保证高校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促使大学生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方向健康成长的需要。思想品德修养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就必须善于总结提高,很下功夫。思想品德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实践,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检验和判定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准绳,是真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没有正确的真理标准便不可能区分真理与谬误。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的几种基本观点  怀疑论者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对它的认识持否定的怀疑态度,他们否认有可能认识世界从而获得真理,因此也就取消了真理标准的问题。例如,古希腊的高尔吉亚曾提出3个命题:①什么也不存在;②即使存在着什么,也是不可认识的;③即使是可以认识的,也不可能把认识了的传给别人。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周则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相对主义观点,否定真理标准的确定性。   哲学史上多数哲学家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人可以认识真理,主张存在着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对于这个标准是什么,却说法不一。唯心主义哲学家反对反映论,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主张在主观的范围之内寻找真理标准,用精神去检验认识。其中有的以主观心理状态、感觉、观念为标准,如王阳明把所谓与“良知”相等同的“天理”作为标准,G.巴克莱把“集体的知”说成是“实在性的证据”,逻辑实证主义者则主张“经验的实证原则”;有的则完全从功利主义出发,把知识是否满足自己需要作为真理标准,如实用主义者主张“有用即是真理”,不管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的从逻辑主义出发,认为只要逻辑上严密、清晰,排除了逻辑矛盾的就是真理,但是他们不能指出作为逻辑推理出发点的原理和推理方法本身的真理性如何加以检验,而把它们当作是先验的、先天自明的;还有真理标准的“约定论”观点,即主张作为逻辑体系推论前提的最简单明白的原理,其真理性是人们的信念所约定的,因此无需检验。在G.W.F.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中,真理是认识同“绝对精神”的“同一”,这种“同一”要通过人的合目的的活动即实践来检验。这是在唯心主义范围内对于真理标准所能提出的最深刻见解。但是他所说的实践,还不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不过是绝对精神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   唯物主义者一般都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见客观真理),以是否符合客观现实作为区别认识的真理性的依据。但这只是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真理的问题,还未进一步说明检验认识之是否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标准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以前,唯物主义者关于这个问题曾有过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例如,D.狄德罗认为,只有把理论同外界事物联系起来对照考察才能明确它们的真假,只有实验才是检验的标准。L.费尔巴哈则说:“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他们都具有以实践为真理标准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缺乏对实践及其本质的科学了解,他们的观点仍未能真正超出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范围,总体上仍是把真理标准归结于感性直观或客观事物本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同时也正确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想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使主观认识客观化,从而使思维真正与客观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能够加以比较;只有实践获得了预见的成果,才能证明人们的思维与它所反映的事物的客观本性相符合。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式能够对“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这一问题给予根本可靠的回答。实践作为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其中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证明并不能脱离或代替实践。逻辑本身是实践亿万次重复的结果,逻辑方法和作为逻辑推论前提的判断,其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确证。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归根结柢只有实践才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强调,逻辑分析的每一步都要用事实,即通过实践来检验。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唯有实践才是真理的标准,舍此无他;实践最终能够检验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从而确保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可靠性和不断发展。这是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无可否认的根本性质,即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同时,实践又是具体地历史地发展着的,每一特定条件下的实践都会有自己的社会历史局限性。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每一次具体的检验又都具有局部的、未能最终完成的性质,这就是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矛盾,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地解决的,这也决定和推动真理不断从相对走向绝对(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列宁关于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辩证统一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这种意义:“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选集》等 2卷,第142页)。   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着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现实意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挫折不利于成长  何谓挫折?  挫折,就是俗语说的“碰钉子”。广义的挫折是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造成疲劳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产生挫折的原因有:①主观原因:即人的需要和动机无法实现;②客观原因: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学校以及家庭等给人带来的阻碍和限制,使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挫折。中学生常见的挫折类型有:学习挫折、理想挫折、交往挫折、工作挫折和健康挫折等五种。挫折消极的情感表现有:①考试焦虑;②打架、破坏公物;③冷漠,依赖性增强;④喜欢批评别人,处事优柔寡断;⑤(自暴自弃)破罐破摔;⑥多疑逃避等。     方的观点是:挫折不利于成长.  人的成长指的是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及充分社会化的过程。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角色趋向成熟两个指标来显示,虽然顺境逆境,都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比较而言,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比起匮乏的物质保障,欠缺的公共卫生服务,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人心智的成长包括认知能力的提升、性情的陶冶、品格的养成。逆境中,学习环境是压制性的,可以认知事物,但是顺境中,提供的是鼓励性的教育氛围,更有利于认知的系统发展。逆境中可以认识到人生的艰辛,但也容易产生焦虑和痛苦,甚至产生对他人的疏离感和不信任。而顺境当中,们更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友情的可贵,从而拥有宽容开放、健康的心态。逆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是有条件的,很容易就超出了基本的心理承压范围,造成人格的扭曲。而顺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却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和良好的性情陶冶,锻造更健全的人格。    其次,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看,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满足人生各阶段的成长需求,当 们还是孩童的时候,顺境中家庭的关爱让们具有了自信心和自主意识,而在破碎中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自卑多疑。青少年的时候,顺境中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们学业有成,谋生有道,而缺乏教育,则一时失去成长依托,迷失生活方向。当 们到了成年乃至老年的时候,顺境使人在自肯定中,获得终生成长的动力,而逆境的冲击,容易使人意志消沉,自否定。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社会角色的成熟,因为人的成长,总是以其独立的担当恰当的社会角色为标志的,逆境中的困顿,容易产生挫败感,使人打断终生成长的进程,而顺境中持续的社会发展,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谐的日常生活,为人的社会角色成熟提供了更良性的空间。    好风凭借力,助上青云。凭借顺境的好风,们可以展开成长的双翼,在人生的天际飞得更高,更远。假若人经常忧患状态,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自然会影响到工作,也就谈不上成长了。人的一生的确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遇到挫折,但人生来就会有一定的承受逆境的能力,不会“没有半点抵抗的能力”,所以,即使在顺境的环境下遇到一些小挫折,人们会自调节的。面对苦难,每个人的调节能力不一样,并不能说明“遇到挫折没有半点抵抗能力”,承受能力是与人的性格、素质等因素有关的,有与生俱有的,有来自后天的训练,面对挫折,大部分人有能力自调节。既然逆境尚能承受,顺境就更是如虎添翼了。逆境中恐怕很难有踏踏实实做事的机会,也难以有成长的机会,连机会都没有了,能有利于人的成长吗?时代造英雄!如果身处顺境,能给伟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说不定能做出更大的业绩。  让 们来看一个有关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因素真实的故事.  2001年西峡县人民检察院审查曾处理过一起故意伤害案,犯罪嫌疑人犯罪时均未满18岁,属典型的青少年暴力犯罪,且其犯罪的动机、手段及其后果值得人深思。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职业道德培训 一、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使学员自觉地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以进一步培养学员爱岗敬业的高度职业责任感。 2.使学员养成适应职业要求的行为习惯,激励学员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二、培训内容 (一) 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U 1.职业与专业 - (1)熟悉专业 专业设置的依据。 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2)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对劳动者的作用:求职就业的必备条件、胜任岗位职责的标志、增强职业竞争能力的手段。 2.职业素质 (1)素质: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 (2)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 (3)职业素质的构成: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3.职业能力 (1)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活动效率,保证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2)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在学习活动和职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3)一般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共有能力。 (4)非凡职业能力:非凡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非凡的或较强的能力。 4.职业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 (1)不同职业需要不同职业能力的原因:各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决定了它对从业者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2)职业能力的形成:职业能力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通过自身努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努力学习文化专业知识、增强科技意识、加强专业技能练习是提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分析自身一般职业能力和非凡职业能力状况,挖掘潜能、发挥优势,提高职业能力。 5.职业道德 (1)道德:道德是调节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具有行业性、广泛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特点。 (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1.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及其作用 (1)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内涵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对这种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的练习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2)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事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2.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 从自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2)在专业学习中练习 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 重视技能练习,提高职业素养。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 学做结合,知行统一。 (4)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 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三)职业道德与人自身的发展 1. 人总是要在一定的职业中工作生活 (1)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 (2)从事一定的职业是人的需求 (3)职业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2. 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1)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干不好任何工作 (2)职业道德是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人 3. 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 (1)人的职业道德品质反映着人的整体道德素质 (2)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人格升华的最重要的途径 (四)职业道德与企业的发展 1. 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企业是具有社会性的经济组织,在企业内部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既有相互协调的一面,也有矛盾冲突的一面,假如解决不好,将会影响企业的凝聚力。这就要求企业所有的员工都应从大局出发,光明磊落、相互谅解、相互宽容、相互信赖、同舟共济,而不能意气用事、互相拆台。总之,要求职工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觉悟。 2. 职业道德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职业道德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2)职业道德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职业道德有利于企业摆脱困境,实现企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4)职业道德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创造企业闻名品牌 (五)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1.爱岗敬业 乐业: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爱好,逐步形成自身对未来工作部门和工作种类的向往,并且对现行工作职位将来发展到什么水平,布满着憧憬。 勤业:要使从业人员明确职业责任、克尽职守,除了依据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有目的、有组织地从外部对从业人员施加影响外,还依靠于从业人员有意识地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 精业:职业技能也称职业能力,是从业人员发展自己和服务企业的基本条件,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是爱岗敬业的深度表现。因为,从业人员光有服务于企业的熟悉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熟练地把握职业技能,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文明礼貌 (1)语言规范 a(2)举止得体 (3)待人热情 3.老实守信 (1)老实守信是为人之本 (2)老实守信是从业之要 (3)老实守信的具体要求 忠诚所属企业 维护企业信誉 保守企业机密。 4.办事公道 (1) 办事公道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兴亡准则 (2) 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光明磊落、公私分明、坚持真理。 5.服务顾客 讲究质量、信守合同,热情周到、满足需要。 6.团结互助 (1) 团结互助促进事业发展:团结互助可以营造人际和谐的氛围,增强企业的内聚力。 (2) 团结互助的基本要求 顾全大局 (3) 平等待人 (4) 互相学习 (5) {*加强协作 (六)职业道德修养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不断修养的过程。所谓修养,就是人们为了在理论、知识、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所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活动过程。修养是人们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品质必不可少的手段。 所谓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 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从业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基础和内在因素。一个从业人员只知道什么是职业道德规范而不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是不可能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 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上述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外,概况起来,还有以下几种: (1)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把握职业道德知识 (2)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 (3)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自律性 三、培训指导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要科学地讲述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2.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相结合要注重增强学员的职业意识,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熟悉,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指导职业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练习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 四、评估方式 1.评价目的 通过学习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适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学习方法是否科学,了解教与学的实际效果与质量。 2.评价途径 评价途径包括讲师考核、学员互评、学员自我考核和顾客评价。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行为表现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强度甚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逐步复杂化,工作难度加大,这发生在世界文化冲突融合加剧的大背景下,国家面对这种挑战,在国策层面做出了有效的应对,尤其十六大以后,党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是目前我们加强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具体就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而言,当前学术界的观点纷繁复杂,主流观点认为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这种主流的直接影响着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当前各种层次教育工作,直接影响着未来几代中国人的面貌。在学术界,目前还有很多尚局限于学术论证过程的非主流观点,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注重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成果等几类。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一些学者,重视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理念,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比如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阎学通长期主张传统儒家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一套政治意识形态,如果最终形成,将成为未来中国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软实力的一种。当代新儒家的很多学者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注重借鉴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很多学者在年轻人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上往往大量应用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分析方法,强调个人感受及年轻人的心理需求,能考虑到社会心理变化的历史阶段性区别,在年轻人内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感染性与渗透力,进而深刻影响年轻人理想信念的状况。在非主流的观点中,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学者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观点较能迎合当代年轻人自我中心的倾向,因而较具迷惑性,强调自我价值、自我中心,怀疑集体利益与公共事业,片面理解和复制西方社会价值观,对当代年轻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最重要的是明确理想信念教育的一般规律。  理想信念,作为个人内在具有持久稳定性的的思想认识,首先根据其指向,可以分为个人理想形态和社会理想形态,个人理想形态是指一个人对自我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成长、发展状况的一种肯定性预计和期望,社会理想形态则指一个人对其所在的社会在未来一段历史时期发展状况的一种肯定性预计与期望。这两种形态在一个人的头脑中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个人理想在社会理想的背景之中,社会理想在个人理想的基础之上。两种形态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都与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身心状况、家庭状况、阅历积累、教育积累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这两种形态在一代社会成员的头脑里以千差万别的姿态成熟起来、稳定下来以后,这一代社会成员的所有理想指向的合力,就在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始塑造一段新的历史。  根据以上观点,一个人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其身心状况、家庭状况、阅历积累、教育积累等等因素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身心状况与遗传、营养、生活方式等有关;家庭状况最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稳定性与和谐性;个人的阅历积累千差万别,但与一个时代的民风习俗及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个人的教育积累是影响一个人理想信念过程的最具可变性,最有可操作性的因素,因此也显得最为重要,尤其在社会化大生产开始之后的历史中,教育积累在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因为个人对教育的可逃避性空间越来越小。  个人理想信念形成过程的身心状况、家庭状况、阅历积累因素,在群体研究中一般作为背景因素来考察,同时这些因素在个人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本文不作过多分析。教育积累作为个人理想信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人自我选择积累与社会强迫积累两种,在社会化大生产开始之前,社会强迫积累的比重非常小,因为教育资源的稀缺,一个社会通过教育资源的选择性提供就能影响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其桥梁是知识阶层。社会化大生产开始之前,社会物质财富逐步繁荣,教育资源也极大地丰富起来,社会成员个人自我选择积累的空间越来越大,人们思想认识的多元化发展一步步冲击了传统的种种社会意识形态共识,到现在已经影响到现实的社会伦理和谐,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积累的社会强迫选择努力发挥着牵制的作用,力图通过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意识形态共性的塑造促进现实社会生活必需的基本的一致性与共同性的保持。教育积累的社会强迫选择,最重要的实施平台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主要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这三种层次教育的衔接性非常重要,每一层次都有每一层次的特点,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都有其需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比如初等教育主要使学生对某种理想信念形成情感性的信任,初步确立一些先入之见,中等教育主要完成较为丰富和视野开阔的知识积累,为理想信念逻辑深度的实现打下扎实的基础,高等教育则需要通过更深刻的思想斗争完成个人思想结构的初步确立与稳定,力求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一阶段是最为关键的。  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逻辑合理性与教育方式的传播有效性是最为重要的。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机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体信念指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理想信念的精神特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理想信念的道德支撑。从逻辑合理性的角度来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相互衔接与支撑,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初步经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景光明的发展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内涵与展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有效发挥心理支撑作用,这四个方面浑然一体,具有着充分的逻辑合理性。从传播有效性角度来看,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实现传播空间的有效占有和传播时间的有效持续,最终要实现的是传播内容逻辑合理性在个人内心的稳定确立与持续活跃,在这个方面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也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同时因为现实飞速的变化,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多样化的发展一直在持续,西方价值观念借助近现代历史积累的优势在发展阶段并不同步、传统文化积淀情况千差万别的世界上享有较大的话语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继承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借鉴了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的一种新的价值观,有着现代以来共产主义事业曲折发展的历史背景,要充分发挥精神激励与思想整合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  笔者认为,现今情况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着手进行思考。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成果,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确把握和人类历史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体系。二十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现在一代大学生与经历了共产主义革命现实教育的建国一代人和经历了充分共产主义理念教育的建国后几代人是不同的,现在的大学生,是在更多元的思想环境下接受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在接受的过程中,多元的思想观念过早地在他们头脑中交锋碰撞,使这一代年轻人较长久地保持质疑人格状态和迷茫精神状态,在他们的初等教育阶段,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先入之见是不够深刻的,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情感信任也是不够充分的,在他们的中等教育阶段,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和应试教育的原因,他们的历史意识是不足的,他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认识广度与深度是有限的,在最关键的高等教育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文献资源应用和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文献资源应用也显不足,有限的课堂教育不能与大学生自主研究有效结合,造成思想转型和基本定型的这个阶段缺乏文献资源的土壤,笔者觉得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文献的编辑出版,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首先保障理想信念教育最关键一个阶段的基本教育资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的内部和谐,与该国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与该国国民的共同理想也密切相关,这两种相关是同等重要的,强大而明确的共同理想,甚至能在很长的时期内克服政治经济结构的现实裂痕,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中国经过近现代的曲折徘徊与浴血奋争,经过近几十年来的探索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能有效发挥本国优势且取得了辉煌成就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种诞生在西方的人类社会思想成果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进一步发展,前景光明。如果说在共产主义启蒙时期形成理想信念需要思想上的睿智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的话,目前已经积累的辉煌的历史成就使新的一代人更容易形成更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新的一代人又是没有苦难记忆的一代人,他们生活在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开放社会,所以主旋律的高扬更显得必要,尤其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已经进入转型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更深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有助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与积累的矛盾,树立人们解决矛盾的信心,构建和谐社会,在这方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反映这个建设过程中的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的文化宣传资料应该更多一些,更丰富一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应用在课堂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讲授相结合,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呆板枯燥的状况,在课堂这个阵地上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作用。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一种理想信念,如果不能体现为某种精神,如果不能表现为某种状态,那就没有发挥推动力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体现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思想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自然结果,同时也有另外的一些重要的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建立在非常广泛的基础上,历史自豪感、文化自豪感、民族自豪感等等都是,历史和当下这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就,都足以培育这种自豪感,高等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平台,包括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学术讲座等各种方式传播这些成就,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占有校园,排除民族怀疑、民族自卑等情绪的干扰,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年轻的大学生头脑中就比较顺利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培育,在意识上新一代年轻人大都具有较好的潜质,关键在于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最基本的方式是分析与归纳,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视野,归纳的高度则取决于分析的深度与广度,最重要的是年轻大学生的视野,高等学校应该帮助大学生克服狭隘学科视野的限制,留出时间、创造环境,为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创造优良的土壤。  第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在现时代的发展,是为应对商品时代社会成员一定程度上的道德迷失而提出的一种道德理念。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应对的深刻的挑战并不是很多,不管朝代的更替还是各种大规模天灾人祸,冲击的只是人们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坚持程度,道德价值观本身不曾受到逻辑上的深刻怀疑,异域道德价值观最大规模的影响是天竺佛教,但佛教是缓慢进入中国的,没有伴随军事与政治经济入侵,最终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相融。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坚持的几千年,是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话语优势是绝对的,也易于发挥有效的作用。近现代迄今,传统道德价值观持续面对西方价值观的深刻质疑与挑战,商品化基础上的多元社会也使道德界限更加模糊,&八荣八耻&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是比中世纪更加需要&卫道&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要对&八荣八耻&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对各种错误观点进行批判,并把这一价值观从标语口号的层面应用到实际具体的问题分析上,然后才可能使其成为大学生内心衡量是非黑白的一个标尺,才能有效发挥对个人理想信念的道德支撑作用。  中国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的教育依然是一件慢工作,&灵魂工程师&的&工程&在当代更显浩大复杂,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如此,高等教育作为其中一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转折作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该进一步开阔视野,加强研究,探索方法,力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成习惯需要多少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