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锥齿轮换向器大头的轮齿最低处可不可以比轴径要小

锥齿轮_斜齿轮减速机的轴向力分析_王明松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锥齿轮_斜齿轮减速机的轴向力分析_王明松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齿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第九节 渐开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精度和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渐开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精度和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本标准摘自GB 10095-88,适用于平行轴传动的渐开线圆柱齿轮及其齿轮副,其法向模数mn=1~40mm,基本齿廓按GB 1356-88。
表9-9.1& 常用的圆柱齿轮和齿轮副误差的定义和代号
分度圆柱面上①,齿厚实际值与公称值之差对于斜齿轮,指法向齿厚
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
在齿轮一周范围内, 实际公法线长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
公法线平均长度极限偏差
在齿轮一周内,公法线长度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
在端截面上①,齿形工作部分内(齿顶倒棱部分除外),包容实际齿形的两条最近的设计齿形间的法向距离
设计齿形可以是修正的理论渐开线,包括修缘齿形、凸齿形等
齿轮副的中心距偏差
齿轮副的中心距极限偏差
在齿轮副的齿宽中间平面内,实际中心距与公称中心距之差
齿距极限偏差
在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公称是指所有实际齿距的平均值
基节极限偏差
实际基节与公称基节之差实际基节是指
基圆柱切平面所截两相邻同侧齿面的交线之间的法向距离
轴线的平行度误差
&x方向轴线的平行度误差
&y方向轴线的平行度误差
x方向轴线的平行度误差
y方向轴线的平行度误差
一对齿轮的轴线在其基准平面[H]上投影的平行度误差&
在等于齿宽的长度上测量& 一对齿轮的轴线,在垂直于基准平面,并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平面[V]上投影的平行度误差
& 在等于齿宽的长度上测量
注:包含基准轴线并通过由另一轴线与齿宽中间平面相交的点所形成的平面,称为基准平面。
两条轴线中任何一条轴线都可作为基准轴线
在分度圆柱面上,齿宽有效部分范围内(
端部倒角部分除外),包容实际齿线的两条设计齿线之间的端
面距离,设计齿线可以是修正的圆柱螺旋线,包括鼓形线、齿端修薄及其他修形曲线
① 允许用检查被测齿轮和测量蜗杆啮合时齿轮齿面上的接触迹线(可称为“啮合齿形”)代替,但应按基圆切线方向计值。
② 允许在齿高中部测量,但仍按分度圆柱面上计值。
一、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1. 精度等级及检验要求
本标准对齿轮及齿轮副规定了12个精度等级,第1级的精度最高,第12级精度最低。
按照误差的特性及它们对传动性能的主要影响,将齿轮的各项公差分成三个组(见表
9-9.2)。允许各公差组选用不同的精度等级,但在同一公差组内,各项公差与极限偏差应保持相同的精度等级。
表9-9.2 齿轮各项公差的分组
公差与极限偏差项目
对传动性能的主要影响
以齿轮一转为周期的误差
传递运动的准确性
在齿轮一周内,多次周期地重复出现的误差
传动的平稳性、噪声、振动
齿向线的误差
载荷分布的均匀性
注:—切向综合公差;—齿距累积公差;—K个齿距累积公差;—径向综合公差;—齿圈径向跳动公差;—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 —一齿切向综合公差;—齿形公差; —齿距极限偏差;—基节极限偏差;—一齿径向综合公差;—螺旋线波度公差;—齿向公差;—接触线公差;—轴向齿距极限偏差。
&&齿轮精度应根据传动的用途、使用条件、传递功率、圆周速度等要素来决定。齿轮第II组精度与圆周速度的关系见表9-9.3。
&& 根据具体的工作要求和生产规模,对每个齿轮,必须在三个公差组中选一个检验组来检验,另外再选择第四检验组来检验齿轮副的精度及侧隙大小。表9-9.4列出了减速器中常见的7~9级精度的齿轮检验项目。
表9-9.3 齿轮第Ⅱ组精度与圆周速度的关系
注:此表不属于国家标准内容,仅供参考。
表9-9.4 推荐的圆柱齿轮和齿轮副检验项目
2. 齿轮副侧隙的规定
齿轮副的侧隙是通过选择适当的中心距偏差,齿厚极限偏差(或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等来保证。标准中规定了14种齿厚的极限偏差,分别用代号C、D、E、……S来表示,见表9-9.5。齿厚的极限偏差中的上偏差和下偏差分别用两个偏差代号来确定。例如上偏差选用,下偏差选用,则齿厚极限偏差用代号FL表示,如图9-4所示。
表9-9.5 齿厚极限偏差
注:对外啮合齿轮
公法线平均长度上偏差Ewms =Ess cosα – 0.72Fr sinα&
&& &公法线平均长度下偏差Ewmi =Esi
cosα – 0.72Fr sinα
公法线平均长度公差Twm =Ts cosα –
1.44Fr sinα&&&&&&&&&&&&&&&&
图9-4 齿厚极限偏差代号
&&&&&&&&&&&&&&&&
表9-9.6 齿厚极限偏差Es参考值&&&&&&&&&&&&&&&&&&&&&&&
注:本表不属于GB 10095—38,仅供参考。表中偏差值适用于一般传动。
3. 图样标注
在齿轮工作图上应标注齿轮的精度等级和齿厚极限偏差的字母代号.标注示例:
①齿轮第Ⅰ公差组精度为7级,第Ⅱ公差组精度为8级,第Ⅲ公差组精度为8级,齿厚上偏差为G,齿厚下偏差为J。
②齿轮的三个公差组精度同为7级,其齿厚上偏差为-160,下偏差为-240。
4.齿轮精度数值表
&&&&&&&&&&&&&&&&&&&&&&&&&&&&&&
表9-9.7 齿轮有关、、、、及值
&&&&&&&&&&&&&&&
表9-9.8 接触斑点
按高度不小于
按长度不小于
注:1.接触斑点的分布位置应趋近齿面中部,齿顶和两端部棱边处不允许接触。
2.括号内数值,用于轴向重合度&0.8的斜齿。
表9-9.9 中心距极限偏差值&&&&&&&
μm&&&&&&&&&& 表9-9.10 齿坯尺寸和形状公差
齿轮精度等级①
顶圆直径②
①当三个公差组的精度等级不同时,按最高的精度等级确定公差值。
②当顶圆不作测量齿厚的基准时,尺寸公差按IT11给定,但不大于
表9-9.11 轴线平行度公差
表9-9.12 齿坯基准面径向&&&&&&&&&&&&&&&&&&
表9-9.13 齿轮表面粗糙
和端面圆跳动公差 &&&&&&&&&&&&&&&&&&&&&&&&&&&&&&&&&&&&&&&度Ra推荐值&&&&&
分度圆直径/mm
注:当以顶圆作基准面时,本栏就指顶圆的径向跳动。
0.8&&&&& 1.6
表9-9.14公法线长度&&&&&&&&&&&&
公法线长度
公法线长度
公法线长度
公法线长度
公法线长度
注:1. 对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为,时的公法线长度。
& 2. 对变位直齿圆柱齿轮,当变位系数较小,时,跨测齿数不变,按照上表查出;而公法线长度,—变位系数;当变位系数较大,时跨测齿数,可按下式计算:
而公法线长度为
3.斜齿轮的公法线长度在法面内测量,其值可按上表确定,但必须根据假想齿数查表,按下式计算
式中 —与分度圆柱上齿的螺旋角有关的假想齿数系数,见表9-9.15。
假想齿数常非整数,其小数部分所对应的公法线长度可查表9-9.16。
故总的公法线长度&&&
式中—法面模数,—与假想齿数整数部分相对应的公法线长度,查表9-9.14。
表9-9.15 假想齿数系数K()
注:对于中间值的系数K和差值可按内插法求出。
&&&&&&&&&&&&&&&&&&&&
表9-9.16 的公法线长度&&&&&&&&&&&&&&&&&&&&&&&&
注:如时,由上表查得
表9-9.17 非变位直齿圆柱齿轮分度圆上弦齿厚及弦齿高()
弦齿厚;&&&&&&&&&&&&&&&&&&&&
注:1.对于斜齿圆柱齿轮和圆锥齿轮,使用本表时,应以当量齿数代替(斜齿轮:;锥齿轮)。
2. 非整数时,可用插值法求出。
二、渐开线圆锥齿轮精度
本标准摘自GB 11365—89,适用于中点法向模数的直齿、斜齿、曲线齿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
精度等级及检验要求
本标准对锥齿轮及齿轮副规定了12个精度等级,1级精度最高,12级精度最低。
按照公差的特性对传动性能的影响,将锥齿轮与齿轮副的公差项目分成三个公差组(见表9-9.18)。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允许各公差组以不同精度等级组合,但对齿轮副中两齿轮的同一公差组,应规定同一精度等级。
锥齿轮的精度应根据传动用途、使用条件、传递功率、圆周速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决定。锥齿轮第Ⅱ组公差的精度等级可参考表9-9.19进行选择。
锥齿轮及齿轮副的检验项目应根据工作要求和生产规模确定。对于7、8、9级精度的一般齿轮传动,推荐的检验项目见表9-9.20。
表9-9.18 锥齿轮各项公差的分组
公差与极限偏差项目
对传动性能的主要影响
在齿轮一转为周期的误差
传递运动的准确性
在齿轮一周内,多次周期地重复出现的误差
传动的平稳性
齿向线的误差
载荷分布的均匀性
注:—切向综合公差;—齿距累积公差;—k个齿距累积公差;—齿圈跳动公差;—轴交角综合公差;
—一齿切向综合公差;—一齿轴交角综合公差;—周期误差的公差;—齿距极限偏差;—齿形相对误差的公差。
表9-9.19 锥齿轮第Ⅱ组精度等级的选择
注:1.表中的圆周速度按圆锥齿轮平均直径计算。
&&& 2.此表不属于国家标准内容,仅供参考。
表9-9.20 推荐的锥齿轮和锥齿轮副检验项目
齿轮毛坯公差
齿坯顶锥母线跳动公差
基准端面跳动公差
外径尺寸极限偏差
齿坯轮冠距和顶锥角极限偏差
注:本表推荐项目的名称、代号和定义见表9-9.21。
表9-9.21& 推荐的锥齿轮和锥齿轮副检验项目的名称、代号和定义
齿距累计误差
齿距累计公差
在中点分度圆①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之差的最大绝对值。
齿圈跳动公差
齿轮一转范围内,测头在齿槽内与齿面中部双面接触时,沿分锥法向相对齿轮轴线的最大变动量。
齿距极限偏差& 上偏差
在中点分度圆①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
齿圈轴向位移
齿圈轴向位移极限偏差
&&&&&&&&&&&&&&&&&&&&&
&&&&&&&&&&
&&&&&&&&&&&下偏差
齿轮装配后,齿圈相对于滚动检查机上确定的最佳啮合位置的轴向位移量。
最小圆周侧隙
最大圆周侧隙
最小法向侧隙
最大法向侧隙
齿轮副按规定的位置安装后,其中一个齿轮固定时,另一个齿轮从工作齿面接触到非工作齿面接触所绕过的齿宽中点分度圆弧长
齿轮副按规定的位置安装后,工作齿面接触时,到非工作齿面间的最小距离。以齿宽中点处计
①允许在齿面中部测量。
2. 锥齿轮副的侧隙规定
本标准规定锥齿轮副的最小法向侧隙种类为6种,a、b、c、d、e和h。最小法向间隙值a为最大,依次递减,h为零,如图9-5所示。最小法向侧隙种类与精度等级无关,其值见表9-9.22。最小法向侧隙种类确定后,可按表9-9.24查取齿厚上偏差。
最大法向侧隙按下式计算:
式中为制造误差的补偿部分,由表9-9.24查取。齿厚公差按表9-9.23查取。
本标准规定锥齿轮副的法向侧隙公差种类为5种:A、B、C、D和H。在一般情况下,推荐法向侧隙公差种类与最小侧隙种类的对应关系如图9-5所示。
&&&&&&&&&&&&&&&&&&
&&表9-9.22 最小法向侧隙值&&&&&&&&&&&&&&&&&&&&&&&&&
&& 表9-9.23 齿厚公差值 &&&&
齿圈跳动公差
法向间隙公差种类
注:1.表中数值用于的正交齿轮副。
2.对正交齿轮副按中点锥距值查取值。
图9-5 法向侧隙公差种类与
最小侧隙种类对应关系
表9-9.24 锥齿轮有关与值
注:各最小法向侧隙种类的各种精度等级齿轮的值,由本表查出基本值乘以系数得出。
3.锥齿轮精度数值表
&&&&&&&&&&&&&
表9-9.25 锥齿轮有关、值 &&&&&&&&&&&&&&&&&
&&&&&&&&&&&&&&&&&
&&&&&&&&&&表9-9.26 锥齿轮齿距累积公差值&&&&&&&&&&&&&&&&&&&&
中点分度圆弧长
Ⅰ组精度等级
中点分度圆弧长
Ⅰ组精度等级
注:按中点分度圆弧长L(mm)查表,
&&&&&&&&&&
&&&&&&&&&&&&&&&&&&&&&&&&&&
式中& β-锥齿轮螺旋角,mmn-中点法向模数;dm-齿宽中点分度圆直径。
&&&&&&&&&&&&&&&&&&&&
表9-9.27 接触斑点& &&&&&&&&&&&&&&&&&&&&&&&&&%
Ⅲ组精度等级
沿齿长方向
沿齿高方向
注:1. 表中数值范围用于齿面修形的齿轮。
对齿面不作修形的齿轮,其接触斑点大小不小于其平均值。
2.接触痕迹的大小按百分比确定:
沿齿长方向——接触痕迹长度b”
与工作长度b’之比,即b”/ b’×100%
沿齿高方向——接触痕迹高度h”与接触痕迹中部的工作齿高h’之比,即h” /h’×100%。
& 表9-9.28 锥齿轮副检验安装误差项目、与值 &&&&&&&&&
注:1.表中值用于无纵向修行的齿轮副。
2.表中值用于的非修行齿轮。
3.表中值的公差带位置相对于零线,可以不对称或取在一侧。
4.表中值用于的正交齿轮副。
4. 锥齿轮的齿坯公差
表9-9.29 齿坯轮冠距与顶锥角极限偏差
中点法向模数
轮冠距极限偏差
顶锥角极限偏差
表9-9.30 齿坯尺寸公差
轴径尺寸公差
孔径尺寸偏差
外径尺寸极限偏差
注:当三个公差组精度等级不同时,按最高度精度等级确定公差值。
表9-9.31 齿坯顶锥母线跳动和基准端面跳动公差
基准端面直径
注:同表9-9.30注。
&&&&&&&&&&
表9-9.32 锥齿轮表面粗糙度推荐值&&&&&&&&&&&&&&
注:1. 齿侧面按第Ⅱ组,其他按第Ⅰ组精度等级查表。
2. 此表不属于国家标准内容,仅供参考。
5. 精度等级与检验要求
& 在齿轮工作图上应标注锥齿轮的精度等级和最小法向侧隙种类及法向侧隙公差种类的数字(字母)代号。标注示例:
(1)锥齿轮的第Ⅰ公差组精度为8级,第Ⅱ、Ⅲ公差组精度为7级,最小法向侧隙种类为c,法向
侧隙公差种类为B:
8 — 7 — 7 &&&c — B &&GB
第Ⅰ公差组精度等级&&&&&&&&&&&&&&&&&&&&&&&&&&&&&&&&&&&&&&&&&
&&&&&&法向侧隙公差种类
第Ⅱ公差组精度等级&&&&&&&&&&&&&&&&&&&&&&&&&&&&&&&&&
最小法向侧隙种类
第Ⅲ公差组精度等级
(2)锥齿轮的三个公差组精度同为7级,最小法向侧隙种类为b,法向侧隙种类为B
7 — b &&GB 11365—89
&&&&&&&&&&&&&&&&&&&&&&&&&&&&&
最小法向侧隙和法向侧隙公差种类
&&&&&&&&&&&&&&&&&&&&&&&&&&&&&&&&&&&&&&&
第Ⅰ、Ⅱ、Ⅲ公差组的精度等级
(3)锥齿轮的三个公差组精度同为7级,最小法向侧隙为160um,法向侧隙公差种类为B
&7 —160— B &&GB
&&&&&&&&&&&&&&&&&&&&&
&&&&法向侧隙公差种类
&&& &&&&&&&&最小法向侧隙数值
&&&&&&&&&&&&&&&&&&&&&&&&&&&&&&&&&&&&
&&&第Ⅰ、Ⅱ、Ⅲ公差组的精度等级
三、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 本标准摘自GB 10089-88,适用于轴交角,模数m ≥1mm的圆柱蜗杆、蜗轮及传动。其蜗杆分度圆直径d1≤400mm,蜗轮分度圆直径d2≤4000mm。
1.精度等级与检验要求
本标准对蜗杆、蜗轮和蜗杆传动规定了12个精度等级,1级精度等级最高,12级精度等级最低。对于动力传动的蜗杆、蜗轮,一般采用7~9级。
按照公差特性对传动性能的主要保证作用,将蜗杆、蜗轮和蜗杆传动的公差(或极限偏差)分成三个公差组,见表9-9.33。根据使用要求不同,允许各公差组选用不同的精度等级组合,但在同一公差组中,各项公差与极限偏差,应保持相同的精度等级。
表9-9.33 蜗杆、蜗轮和蜗杆各项公差的分组
公差与极限偏差项目
对传动性能的主要影响
一转为周期的
传递运动的准确性
一周内多次周期重复出现的误差
传动的平稳性、噪声、振动
齿向线的误差
载荷分布的均匀性
注:—蜗轮切向综合公差;—蜗轮径向综合公差;—蜗轮齿距累积公差;—蜗轮k个齿距累积公差;—蜗轮齿圈径向跳动公差;—蜗杆副的切向综合公差;—蜗杆一转螺旋线公差;—蜗杆螺旋线公差;—蜗杆轴向齿距极限偏差;—蜗杆轴向齿距累积公差;—蜗杆齿槽径向跳动公差;—蜗轮一齿切向综合公差;—蜗轮一齿径向综合公差;—蜗轮齿距极限偏差;—蜗杆副的一齿切向综合公差;—蜗杆齿形公差;—蜗轮齿形公差;—蜗杆副的中心距极限偏差;—蜗杆副的轴交角极限偏差;—蜗杆副的中间平面极限偏差。
蜗杆、蜗轮精度应根据传动用途、使用条件、传递功率、圆周速度以及其他技术要求决定,其中第Ⅱ公差组主要由蜗轮圆周速度决定,见表9-9.34。
表9-9.34 第Ⅱ公差组精度等级与蜗轮圆周速度关系
蜗轮圆周速度/(m/s)
&注:此表不属于国家标准内容,仅供参考。
&&& 蜗杆、蜗轮和蜗杆传动的检验项目应根据工作要求、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确定。对于动力传动的一般圆柱蜗杆传动,推荐的检测项目见表9-9.35。
表9-9.35 推荐的圆柱蜗杆、蜗轮和蜗杆传动的检验项目
蜗杆、蜗轮齿坯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基准面径向和端面跳动公差
注:1.当蜗杆副的接触斑点有要求时,蜗轮的齿形误差可不检验。
2.本表推荐项目的名称,代号和定义见表9-9.36。
表9-9.36& 推荐的圆柱蜗杆、蜗轮和蜗杆传动检验项目的名称、代号和定义
蜗轮齿距累计误差
蜗轮齿距累计公差
在蜗轮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之差的最大绝对值
蜗轮齿形误差
蜗轮齿形公差
在蜗轮轮齿给定截面上的齿形工作部分内,包容实际齿形且距离为最小的两条设计齿形间的法向距离
&&& 当两条设计齿形线为非等距离曲线时,应在靠近齿形内的设计齿形线的法线上确定其两者间的法向距离
蜗轮齿圈径向跳动
蜗轮齿圈径向跳动公差
在蜗轮一转范围内,测头在靠近中间平面的齿槽内与齿高中部的齿面双面接触,其测头相对于蜗轮轴线径向距离的最大变动量
蜗杆齿厚偏差
&& 蜗杆齿厚极限偏差&& 上偏差
&&&&&&&&&&&&&&&&&&&&&
蜗杆齿厚公差
在蜗杆分度圆柱上,法向齿厚的实际值与公称值之差
蜗杆轴向齿距偏差
蜗杆轴向齿距极限偏差
&&&&&&&&&&&&&&&&&&
&&&&&&&&&&&&&&&&&&
在蜗杆轴向截面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
蜗轮齿厚偏差
蜗轮齿厚极限偏差&
&&&&&&&&&&&&&&&&&
蜗轮齿厚公差
在蜗轮中间平面上,分度圆齿厚的实际值与公称值之差
蜗杆副的中心距偏差
蜗杆副的中心距极限偏差
&&&&&&&&&&&&&&&&&&&&&&&
&&&&&&&&&&&&&&&&&&&&&&&
在安装好的蜗杆副中间平面内,实际中心距与公称中心距之差
蜗杆副的中间平面偏移
蜗杆副的中间平面极限偏差
&&&&&&&&&&&&&&&&&
&&&&&&&&&&&&&&&&&&
在安装好的蜗杆副中,蜗轮中间平面与传动中间平面之间的距离
蜗杆轴向齿距累计误差
蜗杆轴向齿距累计公差
在蜗杆轴向截面上的工作齿宽范围(两端不完整齿部分应除外)内,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实际轴向距离与公称轴向距离之差的最大绝对值。
蜗杆副的轴交角偏差
蜗杆副的轴交角极限偏差
&&&&&&&&&&&&&&&&&&&
&&&&&&&&&&&&&&&&&&&
在安装好的蜗杆副中,实际轴交角与公称轴交角之差
偏差值按蜗轮齿宽确定,以其线性值计
蜗轮齿距极限偏差&&&& 上偏差
&&&&&&&&&&&&&&&&&&&&
在蜗轮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
用相对法测量时,公称齿距是指所有实际齿距的平均值
蜗杆副的侧隙
最小圆周侧隙
最大圆周侧隙
最小法向侧隙
最大法向侧隙
在安装好的蜗杆副中,蜗杆固定不动时,蜗轮从工作齿面接触到非工作齿面接触所转过的分度圆弧长
在安装好的蜗杆副中,蜗杆和蜗轮的工作齿面接触时,两非工作齿面间的最小距离
蜗杆齿形公差
在蜗杆轮齿给定截面上的齿形工作部分内,包容实际齿形且距离为最小的两条设计齿形间的法向距离
当两条设计齿形线为非等距离的曲线时,应在靠近齿体内设计齿形线的法线上确定其两者间的法向距离
2.蜗杆传动的侧隙规定
& &&本标准按蜗杆传动的最小法向侧隙的大小,将侧隙种类分为8种:a,b,c,d,e,f,g和h。a的最小法向侧隙最大,其他依次减小,h为零。如图9-6所示。侧隙种类与精度等级无关。
蜗杆传动的侧隙种类,应根据工作条件和使用要求选定,用代号(字母)表示。传动一般采用的最小法向侧隙种类及其值,按表9-9.37的规定。
&表9-9.37最小法向侧隙值&
注:传动的最小圆周侧隙
式中 —蜗杆节圆柱导程角;
—蜗杆法向齿形角。
图9-6 侧隙种类和最小法向侧隙
传动的最小法向侧隙由蜗杆齿厚的减薄量来保证(为制造误差的补偿部分),齿厚下偏差。最大法向侧隙由蜗轮齿厚公差、确定。蜗轮齿厚上偏差,下偏差。对精度为7,8,9级的,和的值,按表9-9.38、表9-9.39和表9-9.40的规定。
表9-9.38 蜗杆齿厚上偏差()中的制造误差补偿部分值&&& &&&&&&&&
注:精度等级按蜗杆的第Ⅱ公差组确定。
表9-9.39 蜗杆齿厚公差值&&&&&&&&&&&&&&&&
注:1. 按蜗杆第Ⅱ公差组精度等级确定。
2.& 当传动最大法向侧隙无要求时,允许增大,最大不超过表中值的两倍。
&&&&&&&&&&
&&表9-9.40 蜗轮齿厚公差值&&&&&&&&&&&&
&&& &注:1.按蜗轮第Ⅱ公差组精度等级确定
2. 在最小侧隙能保证的条件下,公差带允许采用对称分布。
3. 图样标注
(1)在蜗杆、蜗轮工作图上,应分别标注其精度等级、齿厚偏差或相应的侧隙种类代号和国标代号。
&& 标注示例:
&& ①蜗杆的Ⅱ、Ⅲ级公差组的精度等级是7级、齿厚偏差为标准值,相配的侧隙种类是c,标注为
②蜗轮的第Ⅰ公差组为7级精度,第Ⅱ、Ⅲ公差组同为8级精度。齿厚偏差为标准值,相配侧隙种类为b。
(2)对传动、应标出相应的精度等级、侧隙种类代号和国标代号、标注示例:
①传动的三个公差组的精度同为8级,侧隙种类为c,标注为
②传动的第Ⅰ公差组的精度为7级,第Ⅱ、Ⅲ公差组的精度为8级,侧隙种类为d,则标注为
4. 蜗杆、蜗轮和蜗杆传动的精度数值表
表9-9.41 蜗杆的公差和极限偏差、和值&&&&&&&&&&&
表9-9.42 蜗轮齿距累积公差&&&&&&&&&&&&&&&&&&&&&
注:按分度圆弧长查表。
表9-9.43 蜗轮的公差和极限偏差、和值&&&&&&&&&
表9-9.44传动有关的极限偏差、和值&&&&&&&&&
表9-9.45 接触斑点
接触斑点痕迹应偏于啮出端,但不允许在齿顶和啮入、啮出端的棱边接触。
注:采用修形齿面的蜗杆传动,接触斑点的要求可不受本标准规定的限制。
5. 蜗杆、蜗轮的齿坯公差
表9-9.46 蜗杆、蜗轮齿坯尺寸和形状公差
齿顶圆直径公差
注:1. 当三个公差组的精度等级不同时,按最高精度等级确定公差。
&& 2. 当齿顶圆不作测量齿厚基准时,尺寸公差按IT11确定
表9-9.47& 蜗杆、蜗轮齿坯基准面径向和端面跳动公差&&&&&&&
注:1.当三个公差组的精度等级不同时,按最高精度等级确定公差。
2.当以齿顶圆作为测量基准时,也即为蜗杆、蜗轮的齿坯基准面。
表9-9.48 蜗杆、蜗轮表面粗糙度推荐值&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直齿、斜齿圆柱齿轮传动时轮齿接触线的比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螺旋锥齿轮换向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