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趋势的发展、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是

当前位置:
>>>面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
面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是A.全面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D试题分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中,市场经济制度是体制上的保障,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迫切需要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制度,所以,为适应这一形势,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选择D项。点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失衡;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消弱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很有争议的进程。(2)把握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也是高考试题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面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主要考查你对&&东盟的成立和发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发现相似题
与“面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5632820652124074123760323802027117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_百度知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其他类似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至少应处理好哪几种关系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至少应处理好哪几种关系
10-01-14 &匿名提问 发布
中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实现了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三年多来,中国政府清理、修订和完善了3000多个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形成了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涉外经贸法律体系,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已于日正式实施,提前半年兑现了外贸经营权开放的承诺。中国政府还全面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法制化的新阶段。从今年开始,中国已经进入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将按入世承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较好地利用了机遇,减少了冲击,实现了发展。 26年来,中国GDP由1979年的1400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GDP从181美元增加到1200美元。中国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生计问题,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2004年底的2600万。中国的开放型经济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形成了一个巨大市场。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了国内外的资源流动和重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59亿元,2004年发展到53950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第一大手机用户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第二大公用互联网。中国进出口贸易也实现了历史性飞跃。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高出同期世界贸易增速8.7个百分点,世界排位由1978年的第34位攀升到第3位。 培育了一系列优势产业。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抓住机遇开放沿海,培育出纺织品、服装等外向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机电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加大开放力度,家电、手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群纷纷涌现,促进了机电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出口。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以大力承接IT产业生产制造环节转移为机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高科技产业。目前我国IT生产规模已经居世界第3位,成功实现了IT产业从国民经济新兴产业到重要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 涌现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吸引外商投资,营造开放的竞争环境,国内企业在学习和借鉴中增强了竞争实力。同时,通过开展跨国经营,一大批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如华源、海尔、联想等一些优势企业,正在加快建立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并具备了跨国公司雏形;万向、远大、新希望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最为活跃的力量。一批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国内企业,也开始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还存在不平衡的一面。从跨国投资规模来看,发达国家大,发展中国家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多。2003年,美国、法国、英国等10个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最多的发达国家,流出额占全球比重超过了4/5;同期,卢森堡、法国、美国等10个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最多的发达国家,流入额占全球份额的一半以上。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在全球直接投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明显的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圈、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圈和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圈。二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投资少。近年来,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所增长,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仍占全球总额的90%以上,而2003年发展中国家吸收的直接投资仅占全球流入总量的30%。三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投资更少。目前主要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以及新加坡等一些新兴工业国之间开展了较多的相互投资。 从跨国公司数量看,发达国家多,发展中国家少。跨国公司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也是跨国投资的主要载体。全球6.1万家跨国公司中,占据着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全球贸易总量的65%、全球技术交易总量的80%和全球高新技术的95%以上。但发展中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很少。美国《财富》杂志2004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占绝大多数;若把韩国、新加坡等包括在内,发展中国家也只有38家,其中中国16家。 就中国自身而言,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引进来”多,“走出去”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吸收外商投资连续多年名列世界前列,截至2004年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5600多亿美元。同期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则仅为370亿美元,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量的比重不到0.5%。 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各国的优势企业走出国门,更好地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本国大型跨国集团,已成为当今各国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手段。推动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是中国政府确立的重大政策目标。中国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于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也将作出重要贡献。 在投资格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投资格局中的地位。目前中国对外投资总量虽然不大,但发展很快。对外投资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太、非洲和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投资规模将逐步扩大,并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投资能力的增强。 在产业格局方面,中国鼓励具有比较优势企业“走出去”,促进了发展中东道国的产业升级。中国纺织、家电等产业向外转移,通过转让适用技术、传授管理经验等,对提高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企业“走出去”也从过去以贸易为主,逐步扩展到工业生产、农业合作、商业零售、研发中心等领域,与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更好的结合。 在南北格局方面,中国企业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促进了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中土公司在尼日利亚承建的铁路项目、中信公司在伊朗德黑兰承建的地铁项目,既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又增加了项目所在国的就业和税收。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了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等的出口,满足了东道国生产发展所需。海尔、TCL等一些中国企业还与发达国家企业开展合作,生产和提供廉价的产品,增加了当地消费者的福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主权的维护和适应性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主权面临着侵蚀和挑战。在挑战面前,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加以有效化解,成为既关系到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前途和命运,又关系到经济全球化本身发展与深化的重大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力量可以阻止和扭转这一进程。担心主权受损而拒绝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无疑不是明智之举。理论上主权的平等,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实现过绝对的平等,发达国家在行使主权时常常以贬低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为前提,从而导致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弱势。但是发展中国家决不能因此而拒绝参与经济全球化,否则意味着我们将没有希望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增强自身的实力,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步实现主权的平等,更永远无法有效地抑制主权遭遇的侵蚀和弱化。因为无论非国家行为体如何发展,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主权国家。国家之间的关系仍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国家仍是国际法的制定者,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主体,仍然在国际关系中唱主角。那种强调非国家行为体而忽视国家在国际法中的作用是错误的。只有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改变主权的不平等状况,为此,发展中国家的惟一选择,就是在坚持国家主权原则不可超越的前提下,对传统的主权观念和政策进行积极的调适,使之既有助于维护自身的根本立场,又能增进对经济全球化的参与,寻求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主权的不平等状况,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实现发展和赶超,这是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的合理选择。正如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所言:“我们时代的一个重大而明智的要求,是重新思索主权问题——并非要削弱它的本质,它对国际关系与国际合作仍然至关重要,而是承认它或许可以采取不止一种形态和发挥不止一种功能。”②   (一) 调适主权观念,趋利避害,积极参与全球化   面对国家主权遭受的侵蚀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转换思路,改变长期以来在国家主权问题上的消极被动观念,以积极主动的精神重新认识主权。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认识到国家主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其内涵始终是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要求而发展和变化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将面临远远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积极的政策调整。主权内涵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全球化正在给自己的政府能力和权威造成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也给其主权的维护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与政治主权的维护,已经具有很大难度,何况今天经济与政治现实的复杂和紧密互动程度已远非过去能比,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确保主权绝对不受损害,这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承认的事实。发展中国家只有接受自己维护主权能力的有限性,才能用现实主义的眼光来对待主权维护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在二者之间作出合理的选择。只有妥善调适自己的主权观念,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国家实力增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消除负面效应,才能切实维护自身的国家主权。因此,发展中国家目前较为合乎现实的选择应是首先调整自己的主权意识,以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化。   积极参与全球化,利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制度安排来为本国谋求利益。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制度,创建公平合理的国际制度。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全球化过程中,许多国际规则、国际制度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更多地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依然控制着全球经济、政治活动的“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借以谋求和巩固全球霸权。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对待这些国际游戏规则的同时,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融入和适应,而应该有个更长远的谋划:既要有信心去改造那些不公正的“游戏规则”,也要有心理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去承担建设和制定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任务。而只有通过参与全球化,进入国际体系内部,发展中国家才能在改制和创制方面有所作为。应把全球化看成是尊重国际惯例和尊重民族主权的互动过程,每个国家应公平享有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同时还要认识到,全球化毕竟不是西方化,应合理适度反对“西方中心论”,倘若一味追求全球(西方)规则的普适性,就可能坠入新的西方殖民主义的陷陷阱中。斯坦福大学著名国际关系教授史蒂芬·克莱斯勒(Stephen D. Krasner)在考察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斗争后,明确指出:“没有现存制度安排所提供的参与权,第三世界就不会对居于主导地位的自由制度发起实质性的冲击。主权一律平等的准则和正式国际组织的开放性是决定第三世界成功与否的两个变量。主权平等的规范保证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讨论国际游戏规则时取得了与大国一样的发言权。国际组织的开放性为第三世界国家发表意见和投票提供了讲坛。”②史蒂芬·克莱斯勒的分析启示我们,在当前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全球化中,参与其中是行动的第一步。只有参与其中,进入国际制度内部,才能利用现存制度安排所提供的参与权、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准则和正式国际组织的开放性,来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谋求发展,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逐步改革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制度,创建公平合理的国际制度。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实质上就是主动或创造性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因此促进了经济发展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开放的中国一项重要的正确选择,中国的发展、进步与富强也只有在参加世界政治、经济大循环的潮流中才可以实现,自我孤立与封闭无异于自甘落后,自取灭亡。    (二) 维护主权独立,促进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和国际分工发展及人类能动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化的客观趋势要求主权国家及国际经济、政治组织为其发展开辟道路。主权国家的协议和规则影响着全球化的色彩。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消除民族国家壁垒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以最佳方式配置经济资源,形成日益增多的全人类共同利益,这将会导致对主权国家权力的制约和限制。但是,这种制约和限制必须以主权国家的同意为前提,以国家主权和利益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固然要考虑到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国家主权问题是不容讨论的。从理论层面上看我们知道,主权是一国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权力,是一个国家的固有属性,主权是一个民族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仍然是进行国际活动的主体单位,代表国家的最高利益。纵观世界,民族依然、国家犹存,只要存在民族国家,主权就不会消失,任何一国哪怕最弱小的国家也不会放弃自己对主权的坚持,主权消亡论日益显示出其神话的性质。主权原则是当代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发展中国家应当坚守国家主权问题的当代有效性,坚决抵制西方霸权主义谈论的“人权高于主权”等理论,因为它贬抑主权对于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础作用,无视发展中国家捍卫主权的内在权利和动因。在当今国际政治中,没有主权保障的人权是得不到联合国和国际法支持的。世界上那些漂泊不定的民族的悲惨经历说明了这一点。若如此,则无法谈论国家与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因而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自然应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为前提。   从实践层面来看,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国家主权的原则。当代国际社会,依然是主权国家共存的社会,主权原则仍是当今国际社会国家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全球化只是提供了促进发展的巨大可能性,但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而不是目标。经济全球化应为国家利益服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均深信不疑,而且国家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的主权若丧失了,国家的经济利益也将无从谈起。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国的出发点应为本国的利益及具体国情来考虑经济全球化问题,经济全球化只是外部条件,同时遵循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原则,这是任何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所遵守的圭臬。如果代价或成本大于收益,那么,一国完全不必加入全球化进程,加入全球化应是一国自主的、自愿的选择,选择权在于各主权国家,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这里暗含一个潜在条件:全球化是以国家主权为前提,一国必须拥有主权,才能获得参与国际事务的资格,也就说国家主权为一国进行选择参加全球化抑或退出全球化选择成为可能,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以主权为代价取得全球化入场券。  惟此,才有助于发展中国家以更为鲜明的民族性、民族特色来推动世界历史的转变,从而影响全球化的自主、有序发展,这应是全球化推进的健康状态   (三) 进行内部体制调整,增强从内部化解主权困境的能力   发展中国家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增强主权维护能力的同时,应在内部进行体制、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从内部化解全球化对主权造成的冲击。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对它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使它们既符合本国的国情,又能适应全球化的潮流”。以经济方面的改革与调整为例,发展中国家应从国情出发制定和实施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体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不同阶段,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战略,主要有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无论是哪一种战略,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强大的外部压力,同时还得面对本国遗留的棘手问题。如何从国情出发及时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已摆在发展中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转变发展战略,将“赶超”速度为主的战略转向以“效益”为主的战略,使经济增长由“数量推动”向“质量推动”转变,力求经济增长与资金平衡和货币稳定三者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加快经济发展一定要建立在讲究效益的基础上,不顾社会需要,不顾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单纯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速度,只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从根本上说,只有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可以被利用进行扩大再生产,经济发展速度才能不断提高,因此,高速度必须有高效益支持。   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微观经济基础,加快从政府主导型转变的步伐,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与控制,重视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采取建立合理的价格调节机制,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改革外贸体制。在微观经济改革中,主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减少国家对私营企业和外贸企业的限制。一国经济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该国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所以把战略的主攻方向始终对准经济结构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在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多样化,提高农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只有改革单一结构,建立多元化经济结构才能争取经济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提高经济结构的技术水平才能实现现代化经济。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内部化解主权困境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当前位置: >
2015考研政治复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
跨考教育(粉丝18.7万)
  第五部分(38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  分析题一、从全球应对欧债危机、中国入世十周年与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1、全球应对欧债危机  近期,西方主权债务危机四伏。美债上限闹剧平息后,主权信用评级被调降,欧债危机频频告急,希腊濒临债务违约,葡、西、意岌岌可危。金融危机阴霾再次笼罩全球,“二次衰退”恐惧蔓延全球,投资者清仓出逃,股市跌宕起伏。当前美欧政府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后的后遗症,是私人债务向主权债务蔓延的结果。毫无疑问,西方债务危机恶化宏观环境,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上升,不确定性剧增,但全球性“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遭遇大危机与大衰退后,世界进入“后危机”混乱期,环境异常复杂,形势混沌不清,信心脆弱多变。尤其是,全球经济呈“双速”复苏,具“西方不亮东方亮”特征,发达经济低迷不振,出现U型轨迹,新兴经济在高风险下依然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全球经济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态势。  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不同于三年前。一是起因不同。二是性质各异。三是世界经济陷入“二次探底”概率较小。四是西方金融危机使新兴经济体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火车头。五是美国主权债务危机是全球面临的最大难题。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可预见性不断提高。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中国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大规模开展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中央政府共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  第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跃居第一位;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五位;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为贸易伙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  第三、中国积极承担应尽国际责任,努力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致力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举自由贸易旗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国际贸易体系;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加大对外援助力度。  实践证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外开放,惠及13亿中国人民,也惠及各国人民;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二、经济全球化  1、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突出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2、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在发达国家占尽经济全球化发展先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却是利弊共存,机会和挑衅同在。  第一,就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来看,重要表现在: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得比较好的贸易条件,有利于扩大出口;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接收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补充自身的资本技术不足;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本国工业化过程;有利于应用海外资源,参与跨国投资。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衅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经济依附性加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添,冲击着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公民经济的把持权;国际资本流动的增添容易带来金融风险;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矩和秩序的制约。  三、区域经济集团化  1.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含义: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往往表现为五种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发展。这些组织通过制定严格的条约和法规,建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彼此自愿约束经济主权,甚至让渡一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共同增长,提高中、小国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80年代经济因素在中的作用空前突出,以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美、日、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激烈竞争,直接推动着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的新格局。  2、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自由流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本地区市场的扩大与经济增长。第二,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  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它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争夺世界市场成了国际竞争的热点。现在主要是按经济实力分割世界市场,得失标志已经不是占领多少领土或势力范围,而是对市场占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手段更多地是依赖资本输出。  分析题二、从西亚北非局势、美国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现代恐怖主义看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及如何认识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1、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2、为什么说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第一、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今世界上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  第二、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  第三、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四、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考生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
手机做题 随时随地 知识点练习 真题演练
随时随地考研
考研从未如此简单
跨考手机网,考研资讯、考研资料这里都有,精彩在手中
腾讯微信:kkkaoyan
400-668-2155
周一至周日 8:00-18: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