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八上历史课本有多少是真的

如何回答“你怎么知道历史书上写的就是真的”这个问题?
我和同学偶然讨论到一个与历史有关的问题,他对我说“你怎么知道历史书上就是真的?”“很多野史比正史真多了”“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你们都被骗了”等等类似的句子。我觉得哪里不对,可不知如何反驳。各位帮我想想回答好吗? 一位答主说这意味着我同学本身认为历史就是不可信的。我当时在发现他的观点之后并没有深入交流,但是感觉起来确实是有点这种感觉。各位能帮我反驳他么? 一位答主指出我这个问题太大了,不好答。那我换个简明扼要的问法,怎样才能简单明了地反驳我同学的说法? ————————第三次补充问题———— 很多答主给出来的回答是类似“你先证明历史书不可信”之类的反驳,可类似的回答最后不就演变成“你先证明可信”“你先证明不可信”这种死循环了么…… 有的答主说避免这类问题,我深表赞同,可是偶尔闲聊多少会涉及这类容易引起撕哔的话题……而且如果是一个我不怕友尽的人和我辩论类似的怎么办?我总不能承认“史书都是假的”吧,我并不认同这一点的。————————第四次补充问题——————很多答案我都一一看过了,确实有很多简单粗暴的方法,但是简单粗暴过了啊喂!!我和同学还有好几年要一起学习呢……这么直接就友尽了怎么好……(我是不是事太多了,要求太多了……)我现在更想知道怎么样能劝他改掉“历史书都是假的”这种想法……
按时间排序
确实有些野史比正史可靠吧 历史大部分也确实是胜利者之书吧…至少大部分人看的历史教材是这样的
你只需夸他说的“叼”或“妙”就行了。。 。 然后他一定会说 “我叼吧!!!!”
看着他的眼睛,你眼里泛着泪光,缓缓说道:“你根本不爱我。”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就好比有人问你"你怎么知道天底下的乌鸦全部都是黑色的?你都一只一只看过去了吗?"一样.你没法反驳,因为你没法一只乌鸦一只乌鸦地检查完全天下所有的乌鸦,即使你全部都查看了,人家也会质疑你是不是作假,即使人家不质疑你作假,人家也会说就在你查看了所有的乌鸦之后又诞生了多少多少只新的乌鸦,你怎么确定哪些乌鸦也是黑的,你怎么办?继续去查看吗?你只能和他讨论历史书上写的某一个事件是不是可信的,如果不是可信的那么野史上关于这个时间的描述又有多少可信度.这叫做就事论事.双方可以就一件事情提出各种证据和理由比较论证.太空旷的讨论没有意义,因为需要无穷无尽的证据,根本就没法实现.
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往往是逼近于真实的。新闻才最容易造假。
这不就是阴谋论吗??阴谋论的特点不就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吗??所以你没办法反驳的啊。
以下言论来自我室友,汉人,人民大学本科生,体会一下:1、你怎么知道ISIS屠杀雅兹迪人,虐待妇女了呢?你见过吗?(老子该去叙利亚参军,抓个舌头回来给他证明)2、你怎么知道绿教立教之初不是一个善良和平的宗教,后来被逼成现在这样的呢?(都是卡菲勒的错)3、你怎么知道共产党就先进了呢?就不是倒退了呢?不是蓄意迫害有产的地主和资本家呢?我说地主还代表先进生产力呢!(日了狗了)4、历史教给你的都是真的吗?不知道吧,所以要理性分析,强的吃肉,弱的喝汤,弱鸡吃shi,这么来论证真伪,合意的就是真的,不合意的就是假的!5、补一个:你怎么知道伊斯兰女人过得不快乐呢?万一人家就觉得这么生活合理呢?然后他现在一口社会达尔文腔调,平时的言论恶心得不行,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异化。这就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小部分是偏见。--威尔·杜兰(美国著名学者,曾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荣获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的作者。)
有真的也有假的,可信但不可尽信。哪怕现在都有这么多谎言分不清真假何况是几千年前呢,你只需要找到你认为对的答案,这也是我现在喜欢看历史的原因。至于你同学,分明是在跟你抬杠,不必理会,笑笑就好。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要证明一件事绝对错误或是绝对正确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举个例子,我说“嘉定三屠确有其事”,然后有人说,你们都被骗了,所谓的嘉定三屠只是那些南明文人的杜撰,那些遗迹也是假的。那我们要怎样证明对方说的是错的?很难证明,因为无论你举出什么样的证据,他都会说是捏造的。因此,很多事情是难以证明绝对存在的,毕竟有些人总能找到一些“理由”来反驳你的证据。而这也是题主问这个问题的原因,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引入这样一个观念——与其问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这个观点是不是对的,不如问这件事和这个观点可不可靠!支持观点的证据质量越高,数量越多,那这个观点就越可靠,就越可以称之为“事实”。这句话通俗地说,就是“我知道我这个结论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地方难以证明,但我有很多质量高的证据来证明我的观点,而你的观点却没有足够的高质量证据证明,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观点更加可靠,更加贴近事实和真理,尽管我的观点可能不是事实,但肯定要比你的观点要贴近事实,那么相信哪一个就不言而喻了。”现在问题的关键变成怎样证明一件事和一个观点的可靠性?其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双方提出自己的证据,然后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评判这些证据,支持某个观点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高,这个观点的可靠性就越高,就越值得我们相信。我敢打赌,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你凭什么说你的证据就更可靠?”(这也是很多人的问题)——因为有一套经过验证的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证据可不可靠。我们知道,对于核物理问题,该领域权威的观点要比对此一窍不通的普通人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一个具备思考能力的人所持观点要比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经过严格论证的观点要比随口一说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而这些例子都证明了一点——的确存在某种科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证据的可靠性。说到这里,如果对方还是认为不可能存在某种方法能对证据进行判断,那就只能是他没有理解或是故意的了。到了这一步,我们就把讨论的焦点从“谁能完美的证明某个观点”转移到“谁的观点更具可靠性?”上了,但这绝不是转移话题,而是说当我们无法直接证明某件事时,就要进行间接证明。在这里后者也容易的多,只要双方各自把证据都列出来,然后一个一个评判,到最后自然就能得出结论。举个例子来验证一下,我认为“唐太宗是李世民”,然后我举出了各种史书,比如《资治通鉴》来证明这一点,你反驳我说那些史书都是假的,那我不会急着辩驳,而会问你的观点是什么?唐太宗到底是谁?你的证据有哪些?他可能会说是当代某某某所说,在这里不要问“你怎么证明某某某就是对的呢?”而应该问这样的问题:从史料收集的角度来看,谁更有可能接触到唐朝的资料?是《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作者还是当代的某某某?从谁可能说假话的角度来看,是相当数量的史官更可能说谎,还是现代的某个人更可能说谎?从书籍的可信度来看,是广泛流传的《资治通鉴》可信度更高,还是某个历史作家的书籍可信度更高?通过不断追问这些问题,双方和旁观者就能判断谁的证据可靠性更低,谁的结论更应该相信。总结一下,当被要求证明某个观点是错误还是正确时,我们不应该直接证明,这是很困难也是很容易被反驳的,而要向对方解释很多事情的绝对性是难以证明的,因此我们要证明观点的相对可靠性,谁的证据数量更多,质量更好,谁的观点就更可靠,就更值得相信。那么剩下的任务就是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评判各自的证据了,至于这套科学方法我想很多人或多或少知道一点,不过仍然需要学习,所以在这里要推荐一本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相当经典的一本著作,任何人都应该看一看。最后强调一下,与其问某件事是不是真的,某个观点是不是对的,不如问这件事和这个观点可不可靠!支持观点的证据质量越高,数量越多,那这个观点就越可靠,就越可以称之为“事实”。
历史书里私货很多。但是难道大事件也是写书的人脑袋一拍自己yy出来的吗?但是,原谅有些人对于不感兴趣的领域的武断吧。我不相信喜欢历史的人会对别人说出这种话,泼冷水啊。还有一种可能是题主你掉书袋太多次,对方实在烦了,就堵你的口,懒得听了。我有很多次这种体验……当然是被堵的那种人,其实也不过老是提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小说什么。对方不喜欢这个话题,你却津津乐道,很可能遭到这种绝杀的。
严肃的探讨历史问题的话,“你怎么知道史书是可信的”这个问题确实是绕不过去,你真的必须证明这个论点。老话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些人说“史记
如此记载所以就是那么回事”。我都会反问他“史记 里还说刘邦是大蛇的后代呢,你信么?”所以史书不都是可信的是毫无疑问,但说都是瞎编那也不是。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就事论事。某个事件是哪个地方记载的,有无其他地方可以相互验证。是否符合事理逻辑。是否有考古学人类学各种学问的基础等等。说到最后,无非是“事理逻辑”而已。某本书的记载最符合事理逻辑,那它最可信。一概而论说史书就是可信,那是题主你自己的不对。
为什么要改变其他人的想法呢,有些问题本来就没办法达成一致的。如果你们是研究历史的,那可以讨论,引经据典证明你们自己的结论和看法;如果不是的话,就别太认真了,毕竟谁也无法说服谁,一笑置之便可。
大体是真的,虽然胜利者基于其自己的利益会粉饰一些,但主要的脉络走向肯定是不会改的。至于细节,多看看不同人写的历史,乃至野史,不要听信一家之言,差不多也能还原个八九分的真相。当然,百分之百还原肯定是不可能的,就像现在的犯罪案件也不能百分之百还原现场。
首先,历史书上写的的确未必都是真的,毕竟你朋友说的情况的确存在。而且说实话,同一段历史,不同文献的说法有所抵牾甚至自相矛盾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你们出现这种语境的时候,一般都是你俩讨论某个历史问题或者某个历史观点的时候,而且多半是你搬出一段历史书上的东西,他不知道怎么反驳了以后才把这句话搬出来的吧。所以这根本不是个观念问题,这就是他想赢怕输的最后的救命稻草,是他最后的遮羞布。你要是真不想友尽,就不要试图“纠正”他这点,人未必不知道,只是不想输给你而已。
你相信的就是真的就如同信仰,有些事不需要证明,大多数对争论最后都会变成维护自己尊严的争论(别处拿来的话)。
素描定理可解此惑。(我自己编的)画素描的时候,并不是一笔就把物体画出来的。而是先画个大轮廓,然后不断地精细局部,磨着磨着磨出最后的样子。与其说是画,不如说是不断切割画面的结果。对题主的问题也是一样。以《史记》为例,是的《史记》并不都是真的。 然而也不都是假的吧。无论如何,大的框架,大的结构都是真的吧。哪怕你那位朋友是觉得史书不可信,也不会否认刘邦开创了汉朝,不会否认项羽这个人真的出现过并且输给了刘邦吧?(如果是,那你真的不用去理他了。。。)然后你再看《汉书》,会发现有的细节好像和《史记》不一样。再看《资治通鉴》,和前两者又有异同。继续看下一本,依然如此。于是,看的书到达一定数量之后,你就自然知道,哪些事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哪些事是存疑的,那些事又肯定是作者杜撰的了。众多史书一致交汇之处,包括能够互相印证之处,一般来说都是真实的,只要看的够多。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没错,可是胜利者那么忙,他不会仔细去看每一本史书。这意味着总有人写的是客观真相,只是可能你写的A事件是真相,他写的B事件是真相,只要你看的够多,你就自然而然会知道这一切。这件事就和概率学中的“大数定理”一样,样本越来越大的时候,你所得到的答案就越来越接近事实的本质。尽管仍然只是“接近”而已,但是那点小的误差,他真的很介意吗?最后想说一句,就和很多知友说过的一样,你的那位朋友,就是在为自己的懒惰、不看史书找借口而已。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对于历史的了解,完全可以把史书上所说的当做真相来看,即便有的地方失真,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很有影响吗?所以,就是懒得看书而已。哪怕看的是易中天于丹的科普书,我觉得都要比他这样什么都不看还要直接否认史书一切意义还要以此觉得自己仿佛很有思想看穿了很多人没看穿的东西的人要强得多。
你不信书也不信我 那我们还聊什么?
这种问题慢慢的很容易演变成“鸡同鸭讲”,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说服不了谁。 此类问题一般无解。不是不争,实在是不想争,没意思。____第二次更新。针对题主的疑惑,我认为还是不要“帮助他改正历史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想要这也认为,也无可厚非。就像: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讲话的权利。作为朋友,我觉得你做的就应该倾听。求同存异。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历史上是否真有香妃其人
日 11:21:40
订东北网彩信手机报,移动发KTDBW到,联通发DBWY到,电信发DBWY到。东北网手机版
  揭秘历代悬案疑案:历史密码
  文章摘自:《历史密码》
  作者:何忆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版次:2008年1月第一版本书简介:金匮之盟是否是骗局?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韩非为何被杀?历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诸葛亮是否造出木牛流马?李世民是不是少数民族?嘉庆为何要杀掉和|&&本书汇集了大量历史上悬而未决的悬疑谜案,试图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知识性、探索性同民间传说的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汇集关于历史悬疑的各种说法,让你在前人众说纷纭的观点中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真相&&
  清末以来我国的稗官野史和民间传说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香妃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以至于连外国的一些词典中都出现了有关香妃的词条。
  民间关于香妃传说的版本很多,总起来大致有两种。在蔡东藩的《清史演义》、《清朝野史大观》以及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等书中所描绘的香妃与民间传说中香妃的故事差不多。在民间传说中,香妃是个传奇的人物,1745年,香妃出生于新疆喀什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后来被小和卓木纳为妃子,因为身上有一种奇香,所以被人们称为香妃。后来,新疆的大小和卓木叛乱,乾隆皇帝派大将军兆惠前去平叛。在1759年的一次战役中,大小和卓木被清军打败。在后宫的香妃也被兆惠俘虏,后来,被带回京城。兆惠为了讨好乾隆皇帝,就把身有异香的香妃献入宫中。乾隆见香妃&玉容未近,芳气袭来,既不是花香,又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临近御台,更是柳眉微蹙,杏脸含晕,益发动人怜爱。&但是宫中的太监叫她向乾隆皇帝行礼,她却丝毫不睬,只是泪眼莹莹。&这时身边的近臣向乾隆耳语说也许香妃刚刚从叛乱的部落俘来,心里还有一丝悲痛,而且她自新疆而来,也不熟悉宫中的规矩,皇上可以先将她的饮食起居按回疆的风俗来安排,再派几个回部的仆人伺候,时间久了就好了。乾隆听了这位近臣的建议,就让人在西宫给香妃修筑宝月楼居住。并对她恩宠有加。但是,香妃却因为思念故乡,整天抱着新疆带去的沙枣花,暗自垂泪。后来,乾隆皇帝带着香妃到江南游玩散心,到了杭州的时候,乾隆企图强行临幸香妃,香妃一急之下,竟取出一柄倒光闪闪匕首来,想刺杀乾隆,乾隆给吓了一跳。从此再也不敢强迫香妃,可是后来这件事情传到了慈宁宫皇太后的耳中,皇太后恐怕乾隆被害,就趁着乾隆外出游玩的机会,将香妃召入宫中,逼她自尽了。香妃临终的时候留下遗言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尸体运回新疆,我要长眠在家族的陵墓里。乾隆回宫后,见香妃以死,大哭了一番。后来,因怀念香妃又让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士宁所画依照香妃生前的样子画了一幅&香妃戎妆像&挂在宫中。然后又依照香妃的遗言,派图尔都的妻子苏黛香人将香妃的遗体护送回新疆,苏黛香一行人在路上陪着灵柩整整走了3年才到达香妃的故乡喀什,后来香妃被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陵墓内。这座墓后来就被当地的人们香妃墓。
  后来,香妃故乡的人民为了纪念香妃,就为她在喀什噶尔回城北面的香妃墓附近为她修建了一座香娘娘庙。据说香娘娘庙很有灵验,当地的维吾尔族的年青姑娘们都经常到此祭拜,所求之事无有不应。1892年,萧雄在自己的《西域杂述诗》一书中用诗记载了这个史实。在他的&香娘娘庙&诗中说: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谒香娘。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同时,在这首诗的注里面,他还写道&香娘娘,乾隆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母家。&但并没有提到香妃传说中的种种故事。
  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中香妃的形象。真正的香妃是什么样子呢?据著名历史学家孟森教授在1937考证。其实香妃就是历史上的容妃。这个结论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因为,孟森教授的考证只是通过清宫档案和时人笔记的材料来推断的,并没有得到考古材料的实证。这件事一直到了1979年,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裕妃园寝内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露出了&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后来,考古学家根据这个线索对这座坟墓作了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最终确任此墓就是乾隆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的墓。后来,又将墓中出土的文物同孟森教授的考证一对照,发现孟森教授所说的&香妃就是容妃&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
  这个容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据《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
  后据学者考证,容妃(年),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岁。是新疆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为和卓,故称和卓氏。一家久居叶尔羌,后来曾一度迁居伊犁。她的哥哥胞兄图尔都,叔父额色伊,堂兄玛木特等是重于清朝的。1758年,大军兆惠率领清军进攻大小和卓的叛军时,被大小和卓以重兵围困,形势十分危急。是容妃的五叔额色尹,和哥哥图尔都,率领布鲁特骑兵出击喀什噶尔,迫使叛军分兵救援。兆惠才得以乘机反攻,获得大胜。后来,在图尔都等人的协助下,清军重于平息了打下和卓木的叛军,额色尹也因功被清朝封为辅国公。三年后,图尔都也因军功被晋封为辅国公。后来朝廷褒奖图尔都一家人,让他们一家人都迁到北京居住。容妃就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哥哥等人进京的。有一次,乾隆皇帝召见平叛立功的图尔都、额色尹等人时,容妃也随着哥哥进宫,在乾隆召见的过程中,还是一名姑娘的容妃才思敏捷,谈吐非凡,很讨乾隆欢心。此后不久,她就被乾隆召入宫中封为&和贵人&。时年26岁。和卓氏入宫后,很得乾隆的宠爱,很快就被册封为容妃。容妃进宫以后,一直坚持遵守伊斯兰教的习俗,她在宫中被允许穿著本民族的服装。在封妃前夕,乾隆还特意命人为她制作了全部妃子冠服,如天鹅绒朝冠、染貂朝冠、吉服袍褂及项圈、耳附等饰物穿着民族服装。为照顾容妃的饮食,乾隆皇帝为她配备了一名叫努伊玛特的维吾尔族厨师,为香妃做维吾尔族的饭菜。容妃深得皇帝宠爱,她曾随乾隆南巡江渐,东巡到泰山曲阜,还到过盛京(今沈阳)去拜谒清朝祖陵。乾隆赏赐众妃嫔的时候,也特意照顾容妃,赐给她的&御膳&,都是一些新疆出产的哈密瓜、葡萄,以及伊斯兰教徒们经常食用得羊肉,鸡、鸭和素菜等菜肴。乾隆三十年(1765年)容妃随乾隆帝南巡,一路上乾隆特意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赏赐她羊肚、炖羊肉等食物。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容妃再次随着乾隆等人东巡祭孔,乾隆也是赏赐给容妃回回饽饽等回教食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容妃随乾隆到盛京,在塞外中秋之夜,受赏&奶子月饼&。到达木兰围场,乾隆猎获野猪和狍子,赏众妃野猪肉,而赏容妃狍子肉。乾隆为容妃安排了回族厨师,为她做回俗清真饭菜如羊肉馄饨等。容妃在乾隆宫中的地位很高,在皇后死后,她的排位已经在各妃中已名列第三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容妃病逝,终年55岁。容妃病逝之后被葬在河北清东陵的裕妃园寝内。因为容妃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她的棺木上刻有《古兰经》的经文。
  至于这位容妃娘娘是不是就是民间传说中的香妃,历来也存在争议,因为在乾隆后宫中的41位妃嫔中只有容妃自己一个是维吾尔族女子,所以,一些史学家认定这个容妃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香妃娘娘。而且从容妃墓中出土的文物来看,也与历史记载中的香妃极为相似。
  但是,也与人对此结论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墓中出土的文物只能够证明历史上有来自维吾尔族的容妃这个人,但不能因此就说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那位香妃。容妃原名为买木热&艾孜木,出身于回疆贵族,而传说中的香妃则名为伊帕尔汗,出身于回疆的一个贫民家庭。另一方面如果认定河北清东陵的容妃墓就是香妃墓的话,那喀什噶尔的那座被当地人成为阿帕霍加麻扎的香妃墓又作何解释呢?另外,如果容妃就是香妃的话,为什么史学家没有在清宫档案及其他的历史典籍中没有找到一点关于容妃有&体香&的记载。所以,人们认为现在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娘娘。
  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地,就是无论容妃同香妃是不是一个人,她或她们都是值得我们后人景仰和尊敬的。她同汉代的王昭君,唐代的文成公主一样,都是为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巾帼英雄。她是维吾尔族人民的骄傲,也是所有中国人民的一笔精神财宝。
   来源:
    编辑:
畅销书排行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金庸的小说包罗万象,他笔下的人物和我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历史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的精彩,往往容易使读者把这些描述当成历史本身。武侠世界背后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呢?本策划摘自,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异族帝王多数英明神武,汉族帝王多数暗弱不振生?
金庸小说中,刻画了为数不少的历史真实帝王。《天龙八部》小说中出现了辽道宗耶律洪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宋哲宗赵煦、西夏崇宗李乾顺、大理保定帝段正明、文安帝段正淳、宪宗宣仁帝段正严(段誉)等皇帝;“射雕三部曲”里出现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台、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大理功极帝段智兴、明太祖朱元璋等皇帝;《碧血剑》《鹿鼎记》《书剑恩仇录》等小说,更是把明清之交的皇帝们“一网打尽”: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还有那个只当了42天“皇帝”的“大顺天子”李自成。
这二十位皇帝中,开国之君有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朱元璋、皇太极四人;强国之君有窝阔台、蒙哥、忽必烈、顺治、康熙五人;守成之君有耶律洪基、赵煦、李乾顺、段正明、段正淳、段誉、段智兴、乾隆八人;亡国之君有妥懽帖睦尔、朱由检两人,而李自成算是例外,既是开国之君,又是亡国之君,情况比较特殊。
通过分类可见,开国、强国两类君主共九人,汉人皇帝只有朱元璋一根独苗苗;亡国之君共两人,汉人皇帝却占了一半——如果算广义的亡国之君,三人中汉人竟然占了两席。
这么看的话,得出“异族皇帝强于汉族皇帝”的结论也就不难理解了。
要澄清这种误解,需要从金庸小说特殊的时代背景说起:从北宋晚期到清朝中期的时间段,其中乱世居多:要么靖康之耻前夕,要么襄阳城破关头,要么元末天灾人祸,要么明清甲申之变。换句话说,这种乱世,往往其后续是江山易主、改朝换代。
宋、元、明、清四朝,汉族政权和异族政权轮流坐庄,三次“革命”,有两次是以夷制汉,故而,反映到金庸小说中,自然铁木真、窝阔台、忽必烈、皇太极等人形象明显强于金、宋、明三朝末帝。
而朱元璋虽然率众推翻暴元,但此人出身低贱、气量狭小、性格阴鸷,登极后清算异己、遍杀功臣,在史书和民间的口碑都不高。更要命的是,与宽仁大度的张士诚、从未降元的陈友谅相比,朱元璋都存在道德短板,所以,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将其设定为颇有手腕的野心家,窃取了明教上下的“革命果实”,并且在身登大宝后,屠戮、迫害昔日战友,人品十分低劣。
以上种种综合来看,不难让人发出“汉不如夷”的感慨。
天下动荡之际,也正是时势造英雄之机,而这种英雄,不仅局限于江山庙堂,更反映在江湖草莽之间。
叱咤风云的帝王,也需要一代大侠与之抗衡。窝阔台、蒙哥、忽必烈伯侄三人,便有郭靖、杨过伯侄二人对抗;而脍炙人口的“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口号,简直就是为雄主和大侠量身定做的!
金庸先生把异族君主写得多姿多彩,同时把汉族大侠写得光彩照人,让两位强者在命运的潮头蓦然相遇,经碰撞而发出时代的最强音。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是吸引读者最好的元素!
列代君主虽然是写实的,但在小说中,却都毫无争议地成为了虚构大侠的陪衬。郭靖的名人名言妇孺皆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正是有了这些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大英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一代代薪火相传,中华文明的火光才会永不熄灭。
借虚构人物贬讽各代群臣
金庸小说中,形形色色的大臣塑造了数十位之多,单是一本《鹿鼎记》,就网罗了20多位清初名臣。总体来说,金庸小说中大臣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忠臣和奸臣。
苏辙、王坚、徐达、常遇春、王保保、陈近南、李岩、索额图、康亲王、兆惠,这些人自然都是忠臣。与之相对应的,耶律重元、耶律涅鲁古、牛金星、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冯锡范、和珅之流,毫无疑问是奸臣。
但也有难以划分、归类的,比如高升泰。小说中他是大理段氏皇族的得力下属,段正淳的好兄弟,但实际上,历史上的高升泰是个窃国大盗,逼迫保定帝段正明禅位出家,自为国主,改大理国为“大中国”,显然是个不折不扣的权奸。
有人被美化,就有人被丑化,比如忠心耿耿的鳌拜、从未开门的曹化淳、力主撤藩的明珠,这三人是明显被丑化的,相当冤枉。
还有一些人,情况比较特殊,姑且称为“贰臣”。耶律楚材、刘秉忠、吕文德、吕文焕、吴三桂、范文程、祖大寿、施琅、宁完我、鲍承先、冯锡范、林兴珠……名单很长,除了耶律楚材、刘秉忠是金臣降元,其余的全是汉臣降夷,无一例外。
金庸对辽人耶律楚材,显然是正面评价的,不仅给予了崇高的地位,而且还让他和郭靖结成了儿女亲家。
但金庸对投降外族的汉人(包括刘秉忠),则明显分了三个等级:
第一类,同情。祖大寿、范文程、施琅、林兴珠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一类大臣虽然投降异族,但都有难言之隐:祖大寿是力尽而降、范文程是有恩于民、施琅是为报私仇、林兴珠是有功于国,因为种种原因,迫使他们不得不改换门庭,其情可悯,其人可谅。
第二类,嘲讽。刘秉忠、吕文德、吕文焕、宁完我、鲍承先,这些人都属于这个范畴。
刘秉忠是忽必烈身边最早的汉人谋士,“邢台帮”的带头大哥;吕氏兄弟虽然力尽降元,但后来充当了可耻的带路党;宁、鲍二人曾领兵攻打过母邦。这几人的罪过,比之第一类贰臣,显然要深重得多。故而,金庸对他们是嘲讽的态度:子聪和尚(刘秉忠)被老顽童玩弄,吕氏兄弟被刻画成胆小的懦夫,宁、鲍二人被袁承志踢晕——借虚构人物之手一消心中块垒。
第三类,敌视。第三类贰臣是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的,代表性人物吴三桂、冯锡范。
吴三桂先叛明卖国,再叛清称帝,是个十足十两面不讨好的丑角,永世不得翻身是应该的;冯锡范出卖明郑、害死少主、屠戮同僚,人品十分卑劣。金庸用辛辣之笔,对这二贼展开了猛烈的口诛笔伐,批判力度酣畅淋漓,打击范围全面彻底。
女主干政不避讳 一样彰显“正能量”
在金庸先生的作品里,女性历史人物往往隐藏在男性历史人物的身后,远不如小说虚构人物那么“男女平等”。这些隐藏在幕后的一代女主们的演出,也非常多姿多彩、精彩纷呈。
我们说说《天龙八部》里的大辽太后萧挞里、大宋太皇太后高滔滔双凤争鸣,以及贯穿《碧血剑》和《鹿鼎记》两本小说的大清传奇太后——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历史上女主干政,往往会被当世和后世唾骂,称之为“牝鸡司晨”,是“国乱之源”。然而金庸笔下的这三位太后,权势一个比一个大、威严一个比一个深,但在历史上,三人名声都非常不错。
小说中的楚王造反,叛军曾押解耶律洪基皇太后萧挞里、皇后萧观音二人到两军阵前,用以瓦解王军的斗志。然而婆媳二人却表现出刚烈不屈的精神,鼓励耶律洪基宁死不降,激起了王军奋死一战的勇气。
历史上的萧挞里也确实在滦河之变中表现出色,端的是继承了大辽历代萧后勇武果敢、不让须眉的巾帼本色!
此外,萧挞里虽然贵为太后,却一直勤俭持家,但凡各国进贡给她的金银礼品,几乎全部转赐给贫苦之家,故而《辽史》褒奖其“仁慈淑谨,中外咸德”,大康二年(公元1076年)萧挞里去世,北宋、西夏、高丽诸国皇帝,都遣使前来吊丧,纪念这位有功于大辽社稷的功勋太后。
当时的北宋皇帝是宋神宗赵顼,1085年2月,年仅37岁的赵顼病情日趋恶化,弥留之际,为了避免皇权旁落,赵顼恳求其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辅佐自己的儿子赵佣。赵佣正式登基后,改名赵煦,是为宋哲宗。
这段故事在小说中,也有着原汁原味的体现:高滔滔弥留之际,赵煦一边感谢太皇太后拥立之功,同时指出高滔滔怀有私心——便于垂帘听政。而太皇太后也坦然承认,丝毫不以为意。
在长达8年多的垂帘听政时期(史称“元祐更化”),北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家稳定、人民富足,这和高太后的贤良淑德、有效治理是分不开的,高滔滔也由此被《宋史》赞誉为“女中尧舜”。
相对比萧挞里和高滔滔,孝庄皇后名气可要大太多了。
野史说多尔衮和庄妃关系暧昧,既然自己无子,那么册立庄妃之子,自己当皇父摄政王也非常不错。金庸在《碧血剑》中,就采纳了野史的说法,让袁承志亲眼目睹了多尔衮弑兄夺嫂的血腥一幕。
在孝庄皇太后充满传奇的一生中,历经多次宫廷剧变和帝国动荡,却能做到处变不惊、冷静分析、把握机会、化险为夷,成功扶持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两代君主,为“康乾盛世”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愧是有清一代最出色的女政治家!
纵观萧挞里、高滔滔、孝庄这三位太后,都是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一代女主,在她们或明或暗的辅政下,国力增强、人民安定,彰显了女主干政的“正能量”!
最跌眼镜看公主:华筝是虚构的,建宁是康熙小姑
和传统戏文不同,金庸笔下的公主们不是娇滴滴的金枝玉叶,恰恰相反,个个都是英姿飒爽的女中豪杰!西夏银川公主,在其闺房中挂满十八般兵器,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三国孙尚香;蒙古华筝公主,从小弓马娴熟,其四位兄长都不敢小视她;大明长平公主,国破后黯然出家,是大名鼎鼎的“独臂神尼”;而那位大清的建宁公主,虽然是个假公主,但也好武成性、凶悍异常,阉割吴应熊一役,堪称经典。
但这四位公主对待她们的恋人——小说男主角,倒是温柔可亲、小鸟依人,颇有些“恨嫁”的情分,故而,金庸小说中的公主有两个共同的标签:好武、恨嫁。
银川公主、华筝公主,都是虚构的;长平公主、建宁公主,倒是史有其人。
大明长平公主,在金庸小说中是个光芒闪耀的人物,人气值极高。而在历史中,
长平公主原名朱媺娖,是崇祯的长女,备受恩宠,她的原封号是“坤兴公主”,降清后清廷改封其为“长平公主”。由于亲眼见证了国破家亡的人间惨剧,朱媺娖心灰意冷,恳请清廷允其出家为尼。但清廷为了“统战”需要,未予答应,反而将其赐婚崇祯生前选好的驸马周世显。
婚礼如期举行,十分隆重浩大,但朱媺娖内心的痛楚只有自己知道。婚后郁郁寡欢,终于在1646年的9月与世长辞,年仅17岁,其时已有五个月的身孕。
长平公主朱媺娖终身未出北京城,刚成年而夭亡,故而“九难师太”这个人物也是虚构无疑。其实早在金庸之前,民间就有独臂神尼的传说。可见善良的人们对这位身世坎坷的末代公主寄托了无限的同情,宁可相信她脱离了政治樊笼而重获新生。
建宁公主也很悲剧。历史上的建宁公主当然是货真价实的真公主,她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第十四女)。作为顺治的幼妹、康熙的小姑,建宁同样逃不脱政治婚姻的束缚:在她13岁那年,清廷将其指配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大清历史上第一个下嫁汉人的公主产生了!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旗造反。次年,吴应熊、吴世霖父子作为留京人质,被康熙逮捕并处以绞刑。或许是看在建宁的份上,康熙只是处死了建宁的丈夫和继子,“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由此可见,如果建宁和吴应熊生有子嗣的话,应该是保住一条小命了。
吴应熊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他的这位丧偶小姑,谓其“为叛寇所累”。公元1703年,在孤独无依的期盼中,63岁的建宁公主终老去世。
小说中的公主们多数幸福、美满,历史上的公主们正好相反:乱世的公主也好,盛世的公主也罢,她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政治献品,她们是身不由己的,在时代的大潮中,只能随波逐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上历史课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