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的关系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在线学习社区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设计与应用.pdf5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
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
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论文题目:在线学习社区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学科专业:现代教育技术
学位申请入:李梁
指导教师:叶海松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研究性学习正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教
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活动课程,它有别于学科课程,它以
课题来组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带
动下,在线学习社区由于其资源共享、交互性、开放性、协作性等特征,越来越
受瞩目。在线学习社区不仅能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基于个人的独立学习的环境,还
能让学习者相互协作、交流情感。在线学习社区应用到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极大地
激发了学习者的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
本研究共分四部分:
第1章:绪论部分,提出了研究课题,陈述了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意义和研
第2章:对在线学习社区、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在线学
习社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提出了目前在课程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3章:在线学习社区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为课题《鸡蛋撞
地球》、《祖孙三代少年时期生活状况大对比》搭建在线学习社区平台,对实施的
效果加以评析和反思。
第4章: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分析课题研究的实施效果,指
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本研究将在线学习社区引入研究性学习课程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试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
导航:&&>&&>&&>&&>&正文
试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佚名&&&&来源:&&&&点击数:1196&&&&更新时间:&&&&
【字体: 】选择视力保护色:
【摘要】“研究性学习”从内容构成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角度看,更是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 【关键词】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虽然也曾探索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始终走不出“灌输――接受”的怪圈。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常常出现在教师给学生的评语中。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走入社会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学习和工作。&&&&&综合课程的出现,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综合课使学科知识学习走向综合化,这意味着在学习现有分科知识时,不能把它们看成孤立的体系,要设法在各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对所学知识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第二,综合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兴趣、动机、意志的培养。第三,综合课程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目,而应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综合课程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组织教材;二是以主题或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材;三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教材。“研究性学习”应贯穿综合课程的始终。一、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以人为本的,民主的,开放的,以终身教育为背景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支撑的新的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 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构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内容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一方面,“研究性学习” 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的重要内容。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也存在内在联系:“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两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 &&&&&&在教学实践中,处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可从二方面入手:第一,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设计要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策略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突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设立研究课题、分组、讨论、研究、调查、网上查询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构建“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民主和对教师与学生的解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由学生自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新的教学内容,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五、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同时,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六、研究性学习效果评价的方式 &&&&&&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也要改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淡化知识目标,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对研究性学习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宜采用: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质和量的综合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管理功能、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达到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和学的活动,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  &&&吕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文章作品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个文章作品: 下一个文章作品: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
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教育集团& 网站核心:动易2006 sp5 最佳分辨率: 学校地址:浙江省慈溪市古塘街道大新路214号 Tel:5 Email:研究性学习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研究性学习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研究性学习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文/刘秀兰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引起了我国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科研领域中一个新的增长点。日部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绒级中学课程》的通知,第一次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必修课,并突出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研究与实验的热潮。然而,由于这一研究仍然处在探索与实验阶段,人们对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位、特点及其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等问题仍有许多争议,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使理论探讨难以深入,也给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鉴于此,本文试图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现状 (1)教改动态 我国台湾即将推行的新课程非常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作为台湾整个新课程体系之灵魂的“十大能力”的第九条规定:“激发主动探究和研究的精神”,第十条规定:“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即将推出的新课程所确立的基本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彻这一理念的课程体系则以“学会学习”(learning&to&learn)为总目标。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部2002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试验修订稿)》的规定,研究性学习已于同年秋季在十个省市高中试行,同时初中和小学亦展开试点,这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日前,部发布《“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使这门课程的实施有了“蓝本”。 (2)实践探讨 在国内,近二三年来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较多,这方面走在前面做得较好的是上海、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特别是上海的一些学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的目标下,尤其是在江泽民同志会见两院院士时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讲话的鼓舞下,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更趋活跃,当前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与某一主题内容结合起来比较具体的目标:如上海市大同中学的“专题研究”、市西中学的“高中自研式活动课”、市二中学的“研究性课程”、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小课题研究”、七宝中学的“人与自然”系列研究、进才中学的“学生科学院”等,这种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对传统的重在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突破。在具体的操作中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基于网络基础上的这方面的研究更多,较有影响的是上海师大二附中的研究性学习网站梧桐居(www.wutongju.net),这反映了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性。 (3)理论研究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评价,李雁冰认为,转变“量化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质性评价”作为基本方法;武义芳认为,研究性学习本身的开放性,决定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张人红认为,评价实践中应处理几对关系:评价与管理、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小组、课程的整个过程与各个阶段。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探讨,徐学福认为,要注意处理好“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提法、探究学习的正确定位、探究学习现有研究成果的合理吸取等三方面问题;霍益萍和张人红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以“研究”为基本的实施方式,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陆景认为,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展、实施,霍益萍认为,“研究性学习”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操作模式和实施办法;程太生认为,学习课本、选择课题、划分小组、开题报告、实施过程、结题报、评价是开设“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高剑森认为,应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一般程序、评价等方面注意。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建设,夏向东认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选择、设计与学科课程有显著的差异;霍益萍认为,课程管理很重要;谢树平认为,研究性课程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得为本位的生成性课程;夏正江、梅珍兰认为,研究性课程既有相对独立的课程实体,同时又有渗透各门基础学科课堂教学中的非实体形态。 (二)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目前,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1)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 观点一: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有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 观点二: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综合性学习。 观点三:研究性课程是一种通过儿童对研究型课题作业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儿童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形成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及问题进行主动地、积极地、科学地探究的基本素养。 观点四:研究型课程不仅仅在于使儿童进行探究式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观点五:研究型课程是一种旨在为儿童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与时间,使儿童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研究性学习是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3)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基于学习者的兴趣,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的一种新的尝试。 由于每个研究者的出发点、角度均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研究性学习所作的界定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于概念界定不一,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极大混乱,甚至让人无所适从。这种局面如不尽快改善,会严重影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健康开展。因此,给予研究性学习一个确切的定位,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 三、正文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位 部在2001年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有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确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需要。” 笔者认为,从以上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必修课程。从教学论的视角考察,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两种相对应的不同学习方式。由于在我国基础课程设置的新框架中,研究性学习是作为课程开设的,这就使之有了泛指与特指的双重涵义。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同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两者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就人的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国传统的弊端,就是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只讲求同,不讲求异;在学生发展上只讲统一,不讲差异,因而崇尚接受性学习,冷遇研究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被置于边缘地位。强调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动力。”两者优势互补,我们的新一代,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就可以展开继承和创新的双翼,翱翔在信息与科技的和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着力点却在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一旦进入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必定引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大变革。换言之,推进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卓有成效地改变学生的发展,而且将强有力地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改革迈上新台阶。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活动。既然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了,为什么还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这是因为,我国基础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课程和讲解式教学和接受式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习诵、模仿和做题,这种强化的习惯势必会成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有效渗透的强大阻力。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因为各门学科往往局限于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从事探究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以获取学生自己的结论。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超越了学科的视界,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封闭状态,立足于每一个完整的人的整体生活。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有以下特征: 1.“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辩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如果说,在学科教学中,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载体,学生学习的知识局限在某一个学科领域,这些知识的排列是纵向的、线形的,相互之间完全靠逻辑关系加以联系;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课程的载体变成了“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聚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和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即没有了教材。因为没有教材,于是也就没有了可以操作的“本本”,没有了人们所熟悉的套路规范。这虽给学校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更多的是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课题选择和课题价值判断、课题切入口、课题推行步骤、课题资料来源、课题研究成功及呈现方式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现存条件而决定。因此,这门课程给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教师,不仅要改变自己的作用和角色,改变自己指导学生的思路和方式,而且要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学会在没有本本的情况下,遵循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和一般流程,创造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正如它对学生的要求一样,更多的是依赖学校校长、老师的智慧和创意。 2.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其次,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中国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训练中,学生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3.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他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背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观积极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 4.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和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其最后呈现的研究结果秩嫩可笑。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除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他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题研究中,学生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相互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 总之,和现有的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全国第三次工作会议提出:素质应该被理解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如何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世界各国改革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目前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如果缺乏学生自由、开放、自主地学习这些最基本条件,创新根本无从谈起。 当然,就学校层面的操作来说,这两类课程之间没有巨大的鸿沟,他们完全可以互相并存和相互促进。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性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也存在内在联系: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两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在实践中,处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种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妥善处理研究性学习和各学科课程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2.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的区别 研究性学习和此前很多学校已经实施的活动课,从活动形式上有一些相似之处,如两者都要求学生在活动这学习,都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选择等。因而有些学校以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原来的活动课。其实,这种观点是可以商榷的,因为研究性学习和活动课事实上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两者的课程评价价值指向不同。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其次,两者的课程实施方式和流程不同。活动课有许多种类,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特别的课程组织实施的方式和流程,相互间会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不管学生研究什么课题,不管是在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信息,验证假设,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 第三,两者的课程理念不同。从两类课程在我国出现的时代来看,活动课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学课程改革中就曾伴随着“发展个性”的要求出现在高中的课程中;而研究性学习则是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候,作为大力推进素质的重要实施渠道而产生的。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两者所包含的理念也极其不同。 由上可知,研究性学习是一全新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的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1]&&
《研究性学习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性学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