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学研究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有哪些?

(生物物理学专业优秀论文)多菌灵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研究生物分子具有铁电、压电、..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生物物理学专业优秀论文)多菌灵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日 13:30:15 Thursday&&
作者:孙宇 贾凌云 任军&&&&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系,大连 116023
生物体的生理功能主要由细胞中的蛋白质控制和调节。其中,多数蛋白质是通过与配体结合或是作为蛋白质复合物中的一部分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因此,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生命活动的基础。本文对现有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复合物 评述
  1& 引& 言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其中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是需要揭示的重要部分。细胞中的各种生命活动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紧密相关,因此深入理解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出全蛋白质组相互作用网络是揭示生命活动奥秘的前提。但是蛋白质的表达具有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且每种蛋白质又有多个相互作用因子[1],因此,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更为复杂,更具难度。目前,人们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正经历着3个递进阶段:鉴定与目的蛋白质有相互作用的所有可能蛋白质;在与目的蛋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已被鉴定出来的前提下,在尽可能接近自然条件下确定目的蛋白与其相关作用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对其功能的影响;鉴定出调节目的蛋白与其相关作用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以准确解释蛋白质相互作用。基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知识和技术,已经建立了多种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所长,多种研究方法的耦合将有希望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质。
  2& 基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经典研究方法
  2.1& 化学交联法(chemical cross?linking)化学交联是共价连接不同化学功能基团的技术,是对蛋白质化学修饰的简单延伸。蛋白质的亲核侧链和多肽链末端的活性氨基酸可与化学交联剂发生化学交联反应[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是彼此结合或靠近的,可选择合适的化学交联剂,通过化学交联反应得到蛋白交联复合物,再利用蛋白质电泳或放射自显影等技术,即可鉴定出彼此间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化学交联法可以检测到很微弱的相互作用以及难溶的蛋白质(如膜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使蛋白复合物锁定在某一特定构象,进而获取相对的和绝对的结构信息。化学交联法适于研究能够形成稳定复合物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Dey等[3]已利用该方法成功研究了大肠杆菌L7/L12蛋白与其延长因子的相互作用,并确定了3个活性结构域。但化学交联法受交联剂种类、浓度,反应时间、温度及pH值等条件的影响较大,条件优化过程繁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
  2.2&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非变性裂解完整细胞时,胞内许多蛋白质间的结合状态可以保持下来。如果蛋白质X用其抗体免疫沉淀,则在细胞内与X稳定结合的蛋白质Y也能沉淀下来。蛋白质Y的沉淀是基于与X的物理性相互作用,被称为免疫共沉淀。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常用融合表达的带有蛋白标签的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或蛋白复合物结合,形成蛋白复合物沉淀。将蛋白质复合物溶解,再通过对蛋白标签具有特异吸附作用的亲和色谱柱将蛋白复合物分离纯化出来, 进而通过凝胶电泳或质谱等技术鉴定分离的蛋白[4]。该方法常用来确定生理条件下目的蛋白在细胞或组织内是否存在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Dugan等[5]利用该技术确定了细胞周期中c?Myc和E2F两个转录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法的优点是,所研究的相互作用蛋白均是经翻译后修饰的天然蛋白,可以表征生理条件下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但该方法需首先针对目标蛋白,制备出一定量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过程相对复杂。同时,目的蛋白质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能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因而该法只适用于研究具有高表达量的目标蛋白,应用范围有较大局限。
  2.3&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 approach)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编码目的蛋白的基因与编码噬菌体表面蛋白的基因融合后,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在噬菌体表面的一种技术。将不同蛋白的cDNA插入噬菌体载体进行表达,得到表达不同蛋白的一定规模的噬菌体展示库[6]。将&诱饵&蛋白固定化,基于&诱饵&蛋白与&猎物&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将展示库中与固定化的&诱饵&蛋白有相互作用的&猎物&蛋白分离纯化出来,再对&猎物&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噬菌体展示技术常用于构建随机肽库、抗体库和蛋白质库,研究受体或抗体的结合蛋白及相互作用位点, 改造和提高蛋白质、酶及抗体的生物学和免疫学属性等。Li等[7]用噬菌体抗体库筛得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同时发现SARS病毒S1区域的血管紧张肽转移酶的结合位点可作为药物治疗SARS的一个新靶点。噬菌体展示技术能够将表达蛋白和编码基因完美地联系起来, 并具有高通量、高选择性的特点。但是,噬菌体可以组装的基因大小有限,限制了插入蛋白基因的长度和数量,同时因为宿主可能会引起某些蛋白的不正确折叠或修饰而影响一些蛋白的结合能力。
  2.4& 融合蛋白亲和色谱法(protein fusion affinity chromatography)融合蛋白亲和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将&诱饵&蛋白吸附在相应的亲和柱上,当细胞抽提液经过该柱时,与&诱饵&蛋白有相互作用的&猎物&蛋白被吸附,进一步利用洗脱剂将吸附的蛋白复合物洗脱进行鉴定。通常将&诱饵&蛋白与一种利于纯化的蛋白标签融合表达。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融合表达蛋白,&诱饵&蛋白?GST复合物通过GST与谷胱甘肽的相互作用而被吸附在GSH?Sepharose表面。当含有&猎物&蛋白的细胞抽提物过柱时,就可以形成GST?诱饵蛋白?猎物蛋白复合物,将该蛋白复合物洗脱进而用凝胶电泳及质谱等技术对其进行鉴定[8]。此外,还有很多其它常用的蛋白标签,如与葡萄球菌蛋白A融合的诱饵蛋白可以通过固定有IgG的亲和柱进行纯化;与寡聚组氨酸肽段融合的诱饵蛋白可以通过结合Ni2+的色谱柱进行纯化。融合蛋白亲和色谱法常用于大规模筛选新蛋白文库以鉴定新的相互作用,以及确定介导这些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表面的特异区域。Kishimoto等[9]用GST融合蛋白亲和色谱法研究了SAMS肽与AMPK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一种用GST?SAMS融合蛋白直接对AMPK粗品中的酶活力进行准确测定的新方法。Lu等[10]用GST融合蛋白亲和色谱法研究了Arl1GTP酶(定位于高尔基体外侧网络的一种GTP结合酶)与高尔基体蛋白GRIP区的相互作用,发现两种蛋白有维持彼此内源活性的作用。融合蛋白亲和色谱法具有高通量性、高选择性的特点,由于融合蛋白的多样性以及表达系统的多样性(如细菌、果蝇、哺乳动物),该方法能够研究蛋白质在复杂体系中的相互作用。但该方法的成功应用取决于是否能够得到足够多的保持蛋白质活性的重组融合蛋白,以及如何避免内源性诱饵蛋白的干扰。
  2.5& 酵母双杂交技术(two hybrid system)真核生物细胞转录激活因子一般都含有2个不同的结构域:DNA结合结构域(DNA?binding domain, BD)和DNA转录激活结构域(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domain, AD).这两个结构域相互独立但功能上又相互依赖,它们之间只有通过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才具有完整的转录激活因子的活性。将拟研究的编码&猎物&蛋白的基因与AD序列结合,编码&诱饵&蛋白的基因与BD序列结合,形成两段融合基因,并在同一菌株核内表达,若&诱饵&蛋白与&猎物&蛋白在核内存在相互作用,就可以重新形成完整的有活性的转录因子,从而激活报告基因的转录。因此根据报告基因的表达与否,即可判断&诱饵&蛋白与&猎物&蛋白之间是否具有相互作用[11]。酵母双杂交技术常用于发现和研究新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功能,以及在体无损地研究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Gao等[12]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发现了与白血病人细胞中的一个重要功能蛋白PLZF有相互作用的两种蛋白hPFTAIRE和PCTAIRE.进一步研究发现,hPFTAIRE和PCTAIRE是PLZF的重要功能调节因子。Chairat等[13]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了地中海贫血球蛋白与其分子伴侣以及血红素稳定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从病理上揭示了地中海贫血病患者的内生性mRNA大量缺失的原因。在检测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方面,酵母双杂交系统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尤其对蛋白质间微弱的、瞬间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敏感地检测到。但是,该方法也存在某些缺陷:由于某些蛋白质本身具有转录激活功能,使&猎物&蛋白AD融合基因与&诱饵&蛋白BD融合基因表达产物无需特异结合就能启动转录系统,从而产生假阳性结果;对相互作用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要求严格,只有定位于核内的相互作用蛋白才能确保报告基因的激活,而定位于胞浆内或膜上的蛋白则很难采用该技术分析。
  3& 基于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 FRE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是指两个荧光发色基团在足够靠近时,当供体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后被激发到更高的电子能态,在该电子回到基态前,通过偶极子相互作用,实现了能量向邻近的受体分子转移,即发生能量共振转移。如CFP(青色荧光蛋白)的发射光谱与YFP(黄色荧光蛋白)的吸收光谱有相当的重叠,当它们足够接近时(小于10 nm),用CFP的吸收波长激发,CFP的发色基团将会把能量高效率地共振转移至YFP的发色基团上.所以,CFP的发射荧光将减弱或消失,主要发射将是YFP的荧光。两个发色基团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与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的6次方成反比, 对空间位置的改变非常灵敏[14]。如要研究两种蛋白质A和B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构建CFP?蛋白质A?YFP?蛋白质B这种融合蛋白,用CFP吸收波长433 nm作为激发波长,当蛋白质A与B没有发生相互作用时,CFP与YFP相距很远不能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因而检测到的是发射波长为475 nm的CFP荧光; 但当蛋白质A与B发生相互作用时,CFP与YFP可充分靠近(小于10 nm),可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此时检测到的就是发射波长为527 nm的YFP荧光[15]。若将编码这种融合蛋白的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其在细胞内表达,则可以在体无损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16]。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常用于检测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时蛋白质复合物的构像变化,从而确定作用模式,通过在体无损成像描述细胞内蛋白质间相互作用。马慧莲等[17]阐述了基于量子点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检测了牛血清白蛋白和抗牛血清白蛋白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Madia等[18]用FRET研究了Leptin(瘦蛋白)的两种受体LEPRa和LEPRb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两种蛋白受体不能相互作用形成异聚体,只能自身相互作用形成同聚体。Yamamoto等[19]用该技术研究了在钙离子的调节作用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和色氨酸阿朴脂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是一种典型的、高效的在体无损成像技术,能动态地反映活细胞生理过程的时空变化以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时空传递特性,可以在活细胞正常生理条件下无损伤地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但是,该方法受荧光发色基团空间距离的限制,只能研究分子量小于200 kD的蛋白。
  3.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当入射光发生全反射时,入射光的电磁场能渗入光疏递质中,其强度随渗入深度呈指数衰减(约100~300 nm),这一衰减的电磁波称为倏逝波。如果光疏递质中界面处有一金属薄层,倏逝波将引起金属中自由电子振荡,产生一沿表面运动的等离子体矢量。若入射光是单色且与界面平行,那么在某一入射角会与该矢量发生共振。能量将从入射光子传递到等离子体,反射光消失,这种现象就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该反射光消失的角度称为共振角[20]。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检测是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角随金属表面物化因素的改变而有敏感变化的特点,首先将经修饰过葡萄糖层固定于纳米级厚度的金属膜表面,进一步将&诱饵&蛋白与葡萄糖层中的活性基团键合。当蛋白质混合物经过时,如果有蛋白质和&诱饵&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那么两者的结合会使金属表面的折射率上升,从而导致共振角度的改变。通过绘制共振谱图可以实时监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过程[21]。SPR技术常用于获取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数据,如测量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动力学速率常数,测量范围为1s-1~10-4s-1。杨秀荣等[22]基于SPR技术研制出固定化铁蛋白单克隆抗体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能快速实时灵敏地检测铁蛋白,线性范围为20~800 &g/L。吴宝艳等[23]用该技术对白细胞介素?1&与其Ⅰ型可溶性受体的相互作用进行实时监测,测得二者的解离平衡常数(KD)和结合平衡常数(KA)分别为4.15&10-6和2.41&105。SPR技术不需标记物且灵敏度高,能对整个反应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但有限的蛋白固定化方法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
  3.3& 原子作用力显微技术(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原子作用力显微技术是在扫瞄隧道显微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4]。AFM通过力扫描方式,以单分子水平的高分辨率测量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在配体?受体间相互作用力的研究中,配体被固定于AFM的弹性悬臂表面,受体被固定于适当的基底表面,在悬臂接近和离开基底的过程中,通过悬臂的偏折便可测得配体?受体间的作用力。该技术常用于直接检测蛋白复合物解体期间的动力强度及自由能变化。Yuan等[25]用该技术测得链霉抗生物素蛋白与生物素之间的结合力在115~170 pN之间。原子作用力显微技术能直接有效地检测在外力作用下,蛋白质分子机械性质的改变。由于该技术常受到非特异结合力的干扰,导致结果误差较大。
  4& 基于计算分析和构建相互作用模型的方法
  4.1& 全基因组计算分析法(analysis of genome?wide protein interactions by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基因组中的基因和蛋白质组中的蛋白具有遗传和翻译的上下对应关系。因此,可以从完整的基因组序列获取更多的蛋白质遗传翻译信息,包括基因本身及位置的保守性、基因组内的基因融合分析、代谢重建及基因共调控等。基于以上信息,运用大规模高效的数值计算和理论模型来识别基因组序列中代表蛋白质的编码区,破译隐藏在核酸序列中的遗传语言规律,可以获知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以及蛋白质在代谢和信号通路中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该法的特点是:充分整合了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研究信息,能够有效预测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指导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但该方法必需和具体的实验技术结合,才能确认不同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如Uetz等[26]利用全基因组计算分析法,耦合酵母双杂交技术准确鉴定出了啤酒酵母细胞中的957种蛋白质相互作用。
  4.2& 构建相互作用模型法(integrate networks and models)人们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建立了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基于合理的运算程序,有效地整合分析实验数据,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模型。该方法可以对参与和调节某个生理过程的各种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有效系统研究,进而研究代谢、信号传导、遗传调控等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途径。如Ideker等[27]基于GraphWin程序[28],将Schwikowski等[29]给出的酵母细胞中2709对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进行分析整合,绘制出相互作用网络图,进而从中发现Gal4p、Gal11p和Gal80p三种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调控着酵母中半乳糖代谢途径中的多个重要进程。
  5&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5.1& 串联亲和纯化技术(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TAP)TAP技术综合了融合蛋白亲和色谱法及免疫共沉淀技术的优势,通过两步特异性的亲和纯化获得与目标蛋白结合的蛋白质复合物。该方法首先须针对目标蛋白进行基因构建,即在目标蛋白的一端依次导入钙调蛋白结合肽、TEV蛋白酶切位点和蛋白标签(如蛋白A的IgG结合区[30]、寡聚组氨酸肽段[31]等),进而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融合表达,在生理条件下形成与目标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复合物。在蛋白复合物的分离纯化中,第一步利用与蛋白标签具有亲和作用的色谱柱,采用TEV蛋白酶断裂TEV蛋白酶切位点的方式洗脱;第二步利用与钙调蛋白结合肽具有亲和作用的钙调蛋白色谱柱,将蛋白复合物和TEV蛋白酶分开,纯化出的蛋白复合物进一步用凝胶电泳、质谱技术或Edman降解法进行鉴定。串联亲和纯化的优点是:利用酶切的方法进行洗脱,条件温和,不破坏复合物的结构,去除了杂蛋白的干扰,使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准确性更高。目前TAP技术已经成为快速纯化蛋白质复合物及其相关蛋白质的有效方法。如Gavin等[32]运用TAP技术标记了1739个酵母细胞并纯化得到589个蛋白质复合物,并对其中的232个蛋白质复合物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用这种技术鉴定得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灵敏度、特异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酵母双杂交等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传统技术,且这种技术还能展示出细胞中的蛋白质复合物组分的动态变化。TAP技术特别适用于研究自然条件下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已能够对大肠杆菌、酵母细胞中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进行大规模地研究。但由于在高等真核细胞中难以进行原位蛋白标记,以及存在内源表达的蛋白质干扰,和蛋白质翻译后调控机制的不同等因素,使得该技术在高等真核细胞中的应用受到限制[33]。Foler等[34]将TAP技术与RNAi(RNA interference,干扰RNA)技术联用(iTAP技术),发现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上述问题的影响,并已使TAP技术在果蝇的S2细胞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5.2& 蛋白质片段互补分析(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nalysis,PCA)泛素蛋白可以分为两个片段,将编码这两个片段的基因分别与编码&诱饵&蛋白和&猎物&蛋白的基因在胞质内进行融合表达,如果&诱饵&蛋白和&猎物&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则泛素蛋白的两个片段得到重组而形成完整的泛素蛋白。在泛素蛋白的介导下,作为泛素蛋白介导酶底物的报告蛋白被酶解,通过检测报告蛋白的含量变化监测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35]。除泛素蛋白外,腺苷酸环化酶[36]和氨茴酸异构酶[37]也可作为片段蛋白。蛋白质片段互补技术也已成功应用于膜蛋白相互作用的系统化研究。以上方法是通过间接监测报告蛋白特性的改变来鉴定蛋白质相互作用,容易产生假阳性结果。现在通过将荧光蛋白等报告蛋白作为蛋白互补片段与&诱饵&蛋白和 &猎物&蛋白融合表达,可通过直接监测荧光蛋白特性的改变来鉴定蛋白质相互作用。该种方法更为直接,减少了泛素蛋白介导酶解过程中的假阳性反应 [38]。该技术常用于检测环境因素或激素介导的蛋白质相互作用。Westwick[39]等用该技术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研究了Ras蛋白(一类GTP结合蛋白)与其调节因子及效应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为药物治疗Ras蛋白相关信号传导疾病指明了方向。相对于酵母双杂交技术,蛋白质片段互补分析技术准确率较高,假阳性率较低,且能检测任何细胞类型的体内和体外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但该技术对融合蛋白的设计和表达要求较高。&&&
  5.3& 蛋白质芯片(protein microarray)作为规模化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手段的蛋白质芯片技术,是DNA芯片技术的扩展,即在固体支持物表面高密度地固定化排列探针蛋白点阵,以特异地捕获样品中的靶蛋白,然后通过检测器对靶蛋白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40]。蛋白质芯片技术主要用于进行自动化分析,支持高通量快速筛选。何为等[41]通过固定规模化制备的多种抗体制作成抗体微阵列芯片,通过与荧光标记的人球蛋白和人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现了高通量地对不同抗体株抗球蛋白和抗白蛋白活性的快速筛选与比较。蛋白质芯片能够同时高效地分析上千种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也使得在全基因组水平研究蛋白质的功能(如酶活性、抗体特异性配体、受体交互作用)成为可能[42]。但该项技术的使用受到了蛋白质固定化技术以及载体材料选择的限制,同时也需要复杂昂贵的仪器来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和检测。
  5.4& 微量热技术(microcalorimetry)微量热法能通过高灵敏度、高自动化的微量量热仪连续、准确地监测和记录一个变化过程的量热曲线,原位和在线和无损伤地同时提供热力学和动力学信息[43]。微量热法分为等温滴定量热(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和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其中等温滴定量热法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实验中通过将可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溶液进行互相滴定。每次滴定后,反应热放出或吸收,可以被ITC所检测到,检测到的热效应的热力学分析提供了相互作用的相关能量过程的定量特征,可以直接测量常温下发生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整的相关的热力学数据,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结合焓(&DH)、恒压热容(&DCp)和动力学数据(如酶促反应的Km),进而分析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等温滴定量热法常用于获取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完整的热力学信息。Jacobson[44]等用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了人细胞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TFIID的最大亚单位TAFII250的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等温滴定量热法灵敏度较高,能测量到的热效应最低可达125 nJ,最小可检测热功率2 nW,蛋白样品最小用量0.4 &g,响应时间小于10 s[45],但该法对样品纯度要求较高。6& 展& 望近五年来,功能蛋白组学的研究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基于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的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使得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呈现高通量、高灵敏度、快速、实时定性定量检测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生物体内蛋白质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目前的研究技术还有很多缺陷,远不能满足规模化、系统化的研究需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针对生物体的某种生理功能或现象,发展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策略和算法,计算机模拟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系统化、可视化网络,为实验研究提供有效指导;(2)以实现高灵敏度、高通量、自动化、在体无损、实时定性定量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为目的,创建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并将各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交叉发展和耦合使用。对生物体的具体生理功能,构建准确的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图谱。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Techniques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Sun Yu, Jia Ling?Yun*, Ren Jun
  (Department of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Abstract&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organisms, including humans, are mainly controlled and modulated by proteins in cells. Most of proteins firstly combine with ligand or form protein complex with other proteins, and then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cell metabolism. Henc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are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ublished techniques and methods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Keywords&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roteomics, protein complex, review
【参考文献】
Abbott A. Nature, 1999,
402(6763): 715~720
Dong S. Chem. Commun., 2005,
Bochkariov D E,
Jokhadze G G,
Traut R R. J. Biol. Chem.,1998,
Schaerer M T,
Kannenberg K,
Hunziker P,
Baumann S W,
J. Biol. Chem.,
276(28): 26597 ~26604
McMahon S B,
van Buskirk H A,
Dugan K A,
Copeland T D,
Cole M D. Cell,
94(3): 363~374
Fitzgerald K. Drug Discovery Today,
5(6): 253~258
Sui J, Li W,
Murakami A,
Matthews L J,
Moore M J,
Tallarico A S,
Olurinde M,
Anderson L J,
Bellini W J,
Marasco W A.
Proc.Natl.Acad. Sci.USA,
Hahm B, Kim Y K,
J. Mol. Biol., 2000,
298(3): 395~405
Kishimoto A,
Ogura T, Esumi H.
Mol. Mar. Biol. Biotech., 2006,
32(1): 17~21
Methods Enzymol., 2005,
Hall P. J. Pathol.,
199(1): 4~7
Jiang M, Yang T,
Chen J Y. Acta. Bioch. Bioph. Sin.,
38(3): 164~170
Chairat T,
Thawornchai L,
Yaowalak U,
Noppadol S,
Sarawut J,
Brit. J. Haematol.,
132(3): 370~373
Bos J L. Nature,
411(6841):
Wang J J, Chen X C, Xing D. Prog. Biochem. Biophys., ): 980~983
Gerard M. Curr. Opin. Chem. Biol.,
7(5): 635~640
Ma Huilian(马慧莲), Liu Hanzhi(刘含智), Wang Liping(王丽萍), Xu Shukun(徐淑坤), Li Wei(李
惟).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Charlier M,
Ramanujan V K,
Eisenberg A,
Bjorbaek C,
Gertler A,
Djiane J. Biol. Cell,
97(12): 905~919
Yamamoto T,
Lamoureux J,
J. Lipid Res.,
Karlsson R. J. Mol. Recognit.,
): 151~161
Cooper M A.
Anal.Bioanal.Chem.,
377(5): 834~842
Cui Xiaoqiang(崔小强), Sha Yufang(沙宇芳), Yang Fan(杨
帆), Yu Ping(于
萍), Li Junan(黎拒难), Yang Xiurong(杨秀荣). Chinese J. Anal. Chem. (分析化学),2005, 33(11):
Wu Baoyan(吴宝艳), Huang Jiadong(黄加栋), Li Jing(李
静), Song Zhao(宋
昭), Wang Yanyan(王艳艳), Wang Xinsheng(王新胜), Chen Qiang(陈
强). Chinese J. Anal. Chem. (分析化学),
34(6): 769~772
Nishikawa M,
Yamashita F,
Hashida M.
J. Pharm. Biomed. Anal., 2006,
41(3): 966~972
Kolb P, Moy V T. Biochemistry,
39(33): 1
Mansfield T A,
Judson R S,
Knight J R,
Lockshon D,
Narayan V,
Srinivasan M,
Pochart P,
Qureshi?Emili A,
Conover D,
Kalbfleisch T,
Vijayadamodar G,
Johnston M,
Rothberg J M.
403(6770): 623~627
Thorsson V,
Ranish J A,
Christmas R,
Bumgarner R,
Goodlett D R,
Aebersold R,
(5518): 929~934
Mehlhorn K, Naher S.
Commun. Acm.,
38(1): 96~102
Schwikowski B,
Nat. Biotechnol.,
Caspary F,
Bouveret E,
Bragado?Nilsson E,
Seraphin B. Methods,
24(3): 218~229
Arifuzzaman M,
Nishikata K,
Nakahigashi K,
Huang H C,
Tsuzuki K,
Nakamura S,
Altaf?Ul?Amin M,
Yamamoto N,
Kawamura T,
Ioka?Nakamichi T,
Kitagawa M,
Genome Res., ): 686~691
Gavin A C,
Marzioch M,
Schultz J,
Michon A M,
Cruciat C M,
Schelder M,
Brajenovic M,
Ruffner H,
Dickson D,
Bastuck S,
Leutwein C,
Heurtier M A,
Edelmann A,
Querfurth E,
Bouwmeester T,
Seraphin B,
Neubauer G,
Superti?Furga G.
415(6868): 141~147
Chen Y S, Liu J Y. Prog. Biochem. Biophys., ): 379~381
Forler D, Kocher T, Rode M, Gentzel M, Izaurralde E, Wilm M.
Nat.Biotechnol.,
21(1): 89~92
Thaminy S,
Stagljar I.
Methods Mol. Biol.,2004,
Karimova G,
Ullmann 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Tafelmeyer P, Johnsson N,
Johnsson K.
Chem. Biol., 2004,
11(5): 681~689
Hazbun T R,
Malmstrom L,
Anderson S,
Graczyk B J,
Sundin B A,
Aranda J D,
McDonald W H,
Snydsman B E,
Bradley P,
Muller E G,
Yates J R,
Davis T N.
Mol. Cell.,
Westwick J K,
Michnick S W.
Methods Enzymol.,
Bangham R,
Casamayor A,
Bertone P,
Bidlingmaier S,
Mitchell T,
Gerstein M,
293(5537):
He Wei(何
为), Xu Danke(许丹科), Liu Zhihong(刘志红). Chinese J. Anal. Chem. (分析化学),
33(1): 37~40
Snyder M. Curr.Opin.Chem.Biol., ): 55~63
Tarun K D,
Methods Enzymol.
379 : 107~128
Jacobson R H,
Ladurner A G,
Science,2000,
288(5470):
Frazier R A,
Papadopoulou A,
Mueller I,
Kissoon D,
Green R J. J. Agric. Food. Chem.,2003,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论文写作技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物理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