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奥特莱斯商城与城市奥特莱斯商城的区别在哪?

奥特莱斯 (outlets) 业态模式在中国是否很难做起来?
奥特莱斯(outlets)在美国是一种很成熟的分销渠道,很多中高端服装品牌 40%-60% 的销量靠这个渠道完成。但在中国,奥特莱斯更多地沦为中低端品牌的尾货销售渠道,且基本上集中在一线城市,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都没有奥特莱斯专卖店。就目前奥特莱斯在国内的发展来看——1. 开店数。目前全球大型奥特莱斯门店超过 500 家,300 家在美国,欧洲 100 多家,但中国却只有十多家;2. 门店规模。美国的奥特莱斯门店规模很大,覆盖很多中高端服装品牌,但中国的奥特莱斯门店主要针对中低端品牌,高档奢侈品牌数很少;3. 发展形态。欧美的奥特莱斯并不单纯是「尾货分销渠道」,本质上是一种 「分渠道价格歧视」手段,以2-5折的降价吸引那些「对价格敏感的品牌追随者 」,销售的一部分是过季尾货,但仍有一部分是当季产品,销量能占到部分商家总销量的40%以上;但中国的发展却没有到达这样水平,甚至很多中国奥特莱斯演变成「二道贩子」,从其他门店进货再降价销售。《中国经济周刊 》2012 年 10 月报道称:「国内奥特莱斯大多名不符实。北京正在营业的只有燕莎奥特莱斯与赛特奥莱可以冠名为真正的奥特莱斯。」
按投票排序
作为一个花了6年时间把某一线城市最大的outlets从年销售额4亿带到19亿的从业人员来说这个问题太合适了,先占坑,下班了来作答。调整了一下回答的时间线,最近更新的在前面,早前的回答在后面。————以下是3月25日更新的内容————前面讲了“地利”与“人和”的因素,最后简单讲讲“天时”。知乎日报里有一个评论的同志说得很好:现在不差钱的不会去outlets,差钱的都海外代购了。2006年至2011年间正好是国际一线品牌大举杀入内地市场建立形象并迅速铺店的时候,而恰逢那段时间国内电子商务产业将起未起,那几年里要从一个可靠的渠道获得一线品牌折扣货的可选择性远不如现在丰富。这样一个得天独厚时间窗口便留给了outlets业态极大的发展空间。现如今代购,海淘渠道太多了,线上的商品的款式种类比起一些outlets里更为丰富多样,这就很大程度上分流了一部分白领阶层的消费。比如青浦outlets 里的Coach店初开业时简直万人空巷,队伍排到二十多米,现在也排队,但队伍远没有那么长了。网上代购的Coach款式新,价格是折扣店的6折,傻子才去排队。(PS:尽量不要购买Coach折扣店的商品,Coach是有outlets专用生产线的。)所以现阶段outlets业态难做的另一个原因是“人傻钱多盲目信大牌并且不得不去你那儿买东西”的时间窗口正在慢慢关闭,这业态要面对着太多的优质渠道竞争对手。————以下是3月24日更新的内容————之前的回答主要是在讲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面来讲讲“人”的因素。上海青浦的outlets能做火,固然地缘因素以及2004年时候尚且很便宜的地价是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但这远远不够。事实上,上海outlets可以被看做上海老一辈百货精英们的绝唱,那拨人在那之后退休的退休,升迁的升迁,接着便是以万达为首所带来的、席卷全国的商业地产热潮。到现在为止,外界只看到了outlets经营的成功,我在职期间接待过无数同行访问团和政界考察团,还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CLY合过影开过茶话会(平易近人的好官啊!)。好多同行请教我们经营成功的秘诀,我一般都是呵呵哈哈就敷衍过去了。其实我想对他们说两句话:1、你们只见着贼吃肉,没见着贼挨打。作为上海第一个开设在市郊的商业项目,初期在招商方面遇到的挫折简直可以用“苦难”来形容。原有的商家资源在初期完全用不上,没有一个品牌会去冒险配合你们去玩一个从未被论证过成功可行性的郊区业态。至于那些国际大牌更是从零开始的合作,对方在沟通过程中充斥着各种疑虑和不信任。我们的老董事长彼时在上海商业界的地位差不多约等于王健林目前在业内的地位,但一样得低眉顺眼的伺候欧洲品牌集团的那些大爷和他们的中国买办们。至于这其中所付出的的金钱和精力更加不必赘言。2、只有对零售商业抱着无比执着态度的人,才会不惜时间和恒心来做成这样一个项目。我一直觉得,像上海outlets这样的项目,国内几乎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了。其一是因为目前国内商业地产还是处在炒热地皮卖商铺的阶段,第二是因为这样的人没有了。以前一起工作过的老领导和老同事们,他们很多人都是改革开放初期华联、市百一店的楼管、营业员出身,没有现在商业地产界大佬们光鲜亮丽的头衔。但是他们对于商业项目的把控,从宏观的拿地、规划、业态排布;到微观的商铺分割,合约年限,品牌调整效果等都能算计的精准无比。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远非现在那些在行业论坛里高谈阔论的所谓高管们可以比拟。我自己在行业内的启蒙,也是拜这些前辈们所赐。我深深记得,2010年的时候有个基金机构以很高的溢价想要收购outlets项目,被快退休的老董事长一口否决了。他告诉我:“吾就是欢喜看噶西多额顾客了该阿拉商场里买东西,吾看了二十多年了,看勿到了吾不习惯啊......”现如今,商业地产界多的是算投资回报率的人,算怎么去项目资本化的人,算怎么通过项目来沽名钓誉的人,唯独那种单纯的想做一个“好多顾客来买东西的商业”的人,没有了。八卦时间:有天我上班到了办公室,发现有个挺帅的老外坐在会客室,我一边回头和同事说你看这老外长得多像罗马王子托蒂一边往里走。五秒钟后我们突然同时回过神来———这他妈不就是托蒂吗!!那时他好像是代理了一个什么品牌通过意大利商会跑来谈合作的,人挺随和的。就是意大利人的那股子随意劲儿受不了,合作谈了一半人不见了,回头一看正在管我们漂亮的行政MM要电话号呢。————以下为3月22日更新的内容————说说之前在outlets工作的一些趣事,这些事也能从侧面反映部分出目前全国内零售行业的现状。欧洲有个品牌叫Stefano Ricci,他家的领带产品在同类中相当于包中爱马仕,车中劳斯莱斯的顶尖水准。国内一家公司千辛万苦搞到了经销权,也通过一些上层关系拿到了我们项目一排一座的好位置,老板打算雄心勃勃大干一番。结果做了半年,150平米的店铺销售额平均下来才30W一个月。同期Zegna 400平米做了每月400多万,burberry全场铺格纹货,300平米每月280万。。。。。。而且这30W里,领带销售额占不到10%。那老板郁闷啊,找我们帮他分析。我说你要不试试看从别的店调一些新品过来吧。他睁大眼睛说:“啊,我就这一家店啊。。。” 我看着他,狠狠吸了一口烟说:“不行你先撤了吧。”后来这老板学乖了,搞了一批范思哲的货过来卖,全部是带大圆脸盘子logo的款式,同一家店销售额翻了三番。同理,意大利有一个内衣品牌yamamay,也是把第一家店开在了outlets,被旁边的安莉芳爆的渣都不剩。铁律就是:没有通过一线商圈旗舰店打出知名度和积累用户受众的品牌,千万不要把第一家店开在outlets另外,我呆过的这个项目,大概是全华东培育期最短的项目之一,开了以后就迅速火爆起来。火到什么程度呢?魔都某著名茶餐厅当时以及其优惠的免租条件被我们求了进来,结果开业第一天,单一个午市就把整个店备了三天的食材卖到连一块冰块都不剩。一周之后,这家餐厅发现店里老是断水断电,物业也推说很难解决需要慢慢来。老板是个聪明人,自己捧着合同过来说我们一定支持你们的发展,要不就租金条款咱们再签个补充协议?但同样是餐饮,项目里开过的几个五百方以上的大餐饮无不以惨败告终。当年海底捞张勇同志顶着个非主流发型过来看店,兜了一圈告诉我:“我觉得你们这里的客人是没时间坐下来吃火锅的”。因为在一个成熟的,品牌丰富的outlets里,消费者的第一需求是满足购买欲,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淘到商品,吃什么,在哪里吃是可以被省略的。所以只有高翻台率的简餐和可以takeaway的快餐才是outlets里的王道,如果站内有同业的朋友,一定要注意这点。——————以下是3月21日第一次回答的内容——————先回答问题:是的,对于部分完全没有商业基因的地产商或者仅具备某一领域商业经验的商业企业来说,很难做起来。暂且不谈那些打着outlets名号实为圈地卖钱的企业(例如首创置业),单对那些想正儿八经搞outlets的企业来说,主要难度一是货源的取得,二是地块位置的甄选。首先解释一下大多数人的一个误区:“没有国际一线品牌折扣店就不能算outlets,中低端品牌的尾货销售不能算outlets”。事实上,我去进一批班尼路的过季衣服拿到家门口卖,打个outlets的旗号有问题吗?完全没问题,我就是一个outlets(分销商品的渠道)。自从我工作的那个outlets火起来以后,国内从业人员把outlets这个业态概念过分高大上了,认为二三线品牌折扣店无法担当这个名号,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理念。但回过头说,的确目前在国内,没有一线大牌支撑的outlets很难取得关注度和商业上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二三线品牌的折扣货品目前通过各类电商渠道很容易就可以取得,另一方面来说,一线大牌的招商谈判难度也为这一业态设置了天然门槛。我所工作过的那个项目隶属于某大型土豪国企(所以你们也知道我说的是哪个项目了),在华东地区基本上是一览众山小的朝南坐地位。但即便拥有如此的甲方优势,我们在招商过程中依然不得不去跪舔那些大牌品牌商和负责资源引进的合作方,双手奉上大笔装补和咨询管理费。牛X土豪尚且如此,那更不用说国内众多二三四流的零售地产商了。还有就是项目的地块位置。国内outlets最适合的区位是距离市中心区域15-30公里,同时最好处于几条动脉主干道或国道的出入口。好多人被老外那些荒野里的outlets项目忽悠了,认为这类商业天生就应该去鸟不拉屎的地方。老外人人有车开过去只要一小时好吗!最典型就是上海松江的foxtown,基因纯正的外资项目,结果傻乎乎的开在了离上海市区快50公里的地方,路上堵个车车程就快两个半小时,反倒是离开嘉兴市还近些。现在也就是半死不活的撑着。先说这么多,想到了再更新。
我对国外奥特莱斯发展的历史并没有特别透彻的分析,所以只能从概念上探讨一下,权当抛砖引玉。我们暂且把奥特莱斯当作“品牌分渠道价格歧视销售策略”的实现渠道。那么我们看奥特莱斯这种零售业态在美国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上世纪70-90年代,这个时代正是美国新品牌的发展和成熟期。成熟品牌的标志是有其宣扬的文化概念和生活方式概念,有忠诚消费群,有消费群对其价值的清晰认知,有基于文化认同的溢价能力。而国内“品牌”尚未发展到这个阶段。国内品牌有两种,一种是中低端大众品牌,认知度高但做不出溢价,比方说ESprit和李宁;一种是严重衣服于经营场所定价能力的伪中高端品牌,比方说大量的伪名牌中高端品牌,其实没有什么品牌认知度,完全依赖于高档场所获得溢价能力。如果把这两类品牌放在奥特莱斯里,因为其在消费者心目中并没有清晰的价格标准线,也就无法造成“便宜、实惠”的感觉。奥特莱斯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就无从谈起。或者说,能够建立有效Outlets业态的前提是,有大量品牌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稳固的价格基准线。进而才能透过差异化渠道实现价格歧视。在国内,以Nike为首的国外大众品牌在大量开设工厂店,其实就是一种小的单体Outlets,这是因为Nike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品牌溢价能力和价格基准。而国内众多品牌,要么消费者认知不清晰(所以要开在恒隆新光,靠场所溢价),要么经常都在自己打折,消费者根本摸不清楚该卖多少钱。更重要的是形成不了高心理认知度,靠拼款来形成销售能力,自然消费者就没有忠诚度。总的来说,国外奥特莱斯主要透过将有自身定价能力的中高档品牌,价格降低到中档来实现渠道价格歧视,而国内中高档品牌压根没这个能力。而真正有溢价能力的国外品牌在国内还在渠道发展与品牌推广阶段,尚未“锚定”基准价格,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大打折扣,否则消费者会很迷惑,伤害品牌潜在价值。所以国内大力发展奥特莱斯的时机尚未真正成熟。
谢邀,给我一个梳理的机会Q:「奥特莱斯」模式在中国是否很难做起来?A:背景介绍:购物中心和奥特莱斯都是零售业的业态,也都是美国的舶来品。他们的出现到发展都历经百年的商业变迁。他们的发展和其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商业、工业、城市化建设、文化背景等等这些因素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他们是美国货。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苏联模式一样,咱不能照搬。也要会变通。概念简介:
(在回答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奥特莱斯业态。)Outlets最初的时候,应该称之为Factory Outlet Store即是畅货中心或工厂直销的意思,这些店铺一般都是在工厂附近或者干脆在工厂仓库开设,专门处理工厂的尾货。后来很多工厂就把这种直销中心开在一起,慢慢的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Shopping Mall。这时候他们的经营形态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首先是供货商从过去单一的商品工厂发展为商品工厂、品牌所有者、品牌代理商、品牌批发商乃至大型百货商店共同参与的专门供货渠道。其次是功能更加齐全,休闲购物一体化。最后是开始讲究购物环境并向城市靠近。因此这种直销中心渐渐发展成为大型或超大型购物中心。新的零售业态——奥特莱斯就形成了。Outlets的主要消费客群是18—35岁,购买力处于上升阶段的消费人群。美国本土Outlets特点:一般位于大城市市郊优势之一是名牌商品一般体量在几万—几十万不等。低廉的价格。(杀手锏,也是其显著性特点)停车场超大管理运营比较成熟中国内地Outlets特点: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商品及其品牌鱼龙混杂一般体量受制在10W左右价格优势不显著。停车场较小。管理运营处于萌发阶段为什么Outlets在中美两地产生如此的特征差异在美国,购买力处于上升阶段的年轻群体较为容易能拥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汽车。在中国,同等年龄阶段的消费人群拥有一辆车却犯难。上面已经说了这个和其汽车工业是有关系的。所以美国的Outlets可以选址在市郊地区交通发达地段。而中国的购物中心、大卖场、Outlets、专业店、大型生活超市等等只能窝在市中心依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带来人流,再有高峰时段交通拥堵不堪。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心城区的租金比较昂贵承租能力差,市郊租金低廉承租能力强。知名品牌国外较多,中国鲜有。国外Outlets进行品牌组合相对国内比较容易,近水楼台先得月吧。这一点国内是不具有优势的。体量问题,国内的Mall一般都在市中心,商业体量一般不出10W,聚客能力不足。体量决定了mall内所有业态业种的组合模式以及比例。体量也决定了消费的舒适度。我在知乎其他地产问题不止一次的说过——狭隘封闭集中式的商业环境已经过去了,开放式的空间时代正在到来,因为能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价格:这个是货源直接导致的结果,国内Outlets货源①自有品牌,一般是一些较大或者连锁的这样干②直接从代理商买断经营 ③从厂家买断经营权,这个成本大风险高④通过出租商铺公开招商自主进入的品牌,这个管理运营方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弊端很多。货源的渠道供应艰难,所以就出现了题主描述的品牌商品等参差不齐的现象。另外一个就是税收问题。所以在价格上,国内的Outlets优势微弱,说白了,更多的Outlets并不符实。所以不少经营不错的国内Outlets的目标人群购买力也相当可观。停车场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商业地产的一块心病。很多短视的开发商并不在乎后期能经营成什么样,他们在乎的只是可出售营业面积的大小。停车场压缩了又压缩。交通拥堵,车位稀缺,会流失消费人群。管理运营并不是跑到国外考察一番,记个笔记、拍个照就可以掌握的,这方面国内的团队任重道远。真正意义上的Outlets特点:Outlets商业业态的出现必须要求品牌厂商要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必须要求市场出现相当数量的过季或下架商品。只有这样,才会迫切需要一个专门的销售场所来消化这些商品。只有消费者对商品以及其品牌有了深刻的认识及识别能力时,Outlets商业业态才有生存的空间。因为只有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逐渐提高和加强,对“品牌”广泛认识和认可,并且把“便宜也不买假”变成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共识之时,人们才会迫切地需要“销售名牌的、可信任的、优质低价的”Outlets购物中心的出现。小结:Outlets并不是在中国很难做的起来,只是因为目前我们的整体环境还达不到这种业态所需的要求。再未来的时间里,随着商业以及各方面的不断成熟,Outlets这种业态也会在中国风生水起的。PS:先这样简要的说一下,太长了,大伙看着也累,我码字也累。~—~
我来说说上海的奥特莱斯。地址:青浦区沪青平公路2888号。这地连地铁都没,市区(人民广场)到奥莱要1个半小时。品牌:这里有不少大品牌,例如:armani,gucci,versace,dunhill,bally,CK。这都只是其中一部分。价格:上面说的大品牌的价格我不是很清楚。12年国庆节去奥莱扫货,levis牛仔裤是999元3条(算下来差不多3-5折扣),nike,adidas的鞋子一般都是5折左右。现在有很多旅行团带游客到这里来扫货。下面我贴几张图吧。请无视左下角的字,图片是我空间转过来的。
outlets在当前的中国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的钱途。首先是国人购物模式并不习惯开着车跑郊区购物消费,美国的此种消费模式并不仅仅与其人均汽车拥有量高,也与其交通质量与居住模式有着强烈的关系,城中心商业配套与小商店很多时候难以满足美国家庭生活的需要从而养成了此类效区商业地产模式,没有这一个基础点美国的outlets消费也搞不起来。其次outlets的品牌折扣店是在建立在服饰品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与国外品牌的低溢价上,在当前的中国显然本土品牌还处在发育过程中,而外来高大上的品牌其折扣后的价格甚至还高于去香港的购买的总成本。再加上代理模式中的产生的成本,注定了国内的outlets在品牌上的缺口很大。从outlets的品牌招商之难中就已经表露无遗了。再次outlets模式主打的是品牌折扣,会不会与现在流行的网购造成影响?基于线上线下销售对品牌的影响,将折扣商品转移至网上销售是极可能的一件事,从而降低自身的尾货销售成本在当前是可能的。
我原来的公司是Dolce&Gabbana期货大陆总代,也就是专门给奥莱供货的公司,此外还拿到了50多个一线奢侈品牌的期货经销权,虽然这个话题有些古老了,但我对这个问题感触很深。到目前为止大陆已经有超过500家名头为“奥特莱斯”(Outlet)的业态,从行业的角度上来讲早已呈现出明显的井喷,在全国各地仍然有不少所谓的奥特莱斯在开发中。一般来说国外是一个城市一个奥莱,但在中国显然不是,中国的奥莱扎堆在大城市的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上所谓“中国特色”问题,可以说奥特莱斯在中国是一个畸形且野蛮生长的怪胎。2013年全年按照销售额的行业排名前十奥莱有:1.北京燕莎2.上海青浦3.北京赛特4.天津佛罗伦萨小镇5.重庆西部6.成都时代7.杭州百联8.武汉黄陈盘龙百联9.沈阳兴隆10.长沙友阿从历史数据结合上述统计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寡头垄断的趋势在不断加强,燕莎系,百联系,王府井系(赛特),RDM系的优势在不断加强。但问题是作为畸形儿的中国奥特莱斯这么早就进入了寡头垄断,对于业界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中国的奥特莱斯扶不起来?传统的百货商仍然能够在奥特莱斯延续着他们的优势呢?1.醉翁之意不在酒近几年,中国商业地产遍地开花,在政府的调控之下仍然抑制不住扩张的冲动,所以就想出了各种概念型地产去圈地,比如养老地产,旅游地产和医疗地产等等。当然,我们的主角奥特莱斯也包括在内。以某国内知名奥特莱斯为例,地产占地面积总共130万平,其中住宅面积为110万,配套设施为7万平,剩余的13万平才是真正的商业地产,但注意,是商业地产!其中8万平是餐厅,服饰,化妆品blablabla传统商业地产的东东,最后剩下的5万平才是留给奥特莱斯的!其中再减去乱七八糟的占地项目,最后一个品牌店的面积甚至不足200平。举个尴尬的例子,杜嘉班纳Dolce&Gabbana官方的规定是奥莱店面不得低于200平,但实际上人家没那么大的地方啊~所以只能被迫妥协,跟品牌方去沟通,还得被意大利人各种说。但这就是中国呀~~不是我的错呀~~臣妾冤枉啊~~2.品牌到底在谁手里?说实话促使消费者去奥特莱斯买奢侈品的很重要的一条因素是价格,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奥特莱斯=折扣。因为去奥特莱斯买东西的消费者相对于去直营店买东西的消费者来说不是很看重Season或Line,所以他们大部分的情况之下是分不清哪个是2014秋冬款,哪个是2013秋冬款。品牌和价格最终才是影响他们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品牌是个最最基本的前提。古驰,LV,Prada。。。。这些一线品牌的入驻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相当大,可是这些品牌的代理权到底在谁的手里呢?到底谁手里的是真货呢?很是让人迷茫。做过欧洲贸易的人都知道在意大利的华人有很多是做奢侈品贸易的,个个都说自己的东西是真的,但就是拿不出来授权书,那谁信啊?在国内找授权商吧,又很难找,每个卖奢侈品的都说自己是官方授权商,但让他拿授权书的时候就含糊其辞。地产商想找品牌方很难找,品牌方想铺货的时候又鉴于中国市场过大,一个公司很难承担。所以甚至有些奥莱店里入驻的品牌店是从传统贸易商那里进的货,根本就没有授权书。守规矩的地产商呢,一进去只能看到完全没有听过的乱七八糟的品牌,一线品牌寥寥几个,消费者当然不愿意去了。3.人,最终还是人不管地产画的饼有多么波澜壮阔实际的问题没有解决一切都是废话。国内并没有对奥特莱斯完整的体系,就收入方式而言,有的抽成,有的收地租,都不统一。管理人员大部分也是从传统百货公司调配过来的人员,管理方式,运营方式和思维方式还是原来传统百货的那一套,完全没有想着如何去创新。所以有勇气创新的百货公司,比如燕莎,赛特,百联就逐渐地成为了行业的领头羊。其实,做奥特莱斯的业内人也经常开会讨论怎么去健康发展这个产业,可各种领导发言过后还是没有任何突破,止于形式而已。-------------------------分割线----------------------------打字手快抽了,对于中国的奥莱,只剩吐槽。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有一点不同意,就是价格优势不明显那一条。前一个东家作为Dolce&Gabbana大陆总代,折扣还是非常不错的,拿到的价格有时甚至比欧美都要低,代理商的特点是价格跟着货量走,这是行业的规矩。
北京天津买城际票去武清站的都是干嘛去的?少说有一半是去弗洛伦萨小镇的。不知道“弗洛伦萨小镇”叫outlets符实么。
不知道Lz从哪里的渠道得来的消息说中国的奥特莱斯很难做起来。据我所知,国内大部分“正牌”的奥特莱斯都是成功的,上海青浦、成都时代奥特莱、长沙阿波罗,南京仙林等等,甚至宁波的一个小体量的衫井奥特莱,都是比较成功的。就我们公司的品牌来讲,应该算是国际的二线品牌,基本上全国的奥特莱斯,没有一个销售不成功的,都处于盈利状态。当然货品是过季的和工厂店专供产品为主,但正价商品也有,甚至折扣也只有8折,销售也不错。
没做起来的结论是怎么得到的?我看燕莎奥莱前几年很火啊。买的不少都是高端品牌。我最近很少去了,不太了解。以前周末去,找个停车位都很难……倒是最近这两年赶时髦新开的奥特莱斯经营状况好像都没有燕莎奥莱这么好吧?具体我也不了解,只去过机场二高速那边的斯普瑞斯奥莱,人不多,主要是品牌不行货不行。二三线城市不太了解。在欧洲、美国看奥莱,貌似也都是大城市周边开的,而不是在二三线城市吧?在欧美的奥特莱斯大体上是尾货渠道+奥莱定制产品销售混搭模式。
从长远来看,奥特莱斯必定走向没落。原因有三。一、商业地产开发和投资的成本加大,建设奥特莱斯商场的成本也必然加大(奥特莱斯商场需求面积一般都偏大,占用成本较高),否则,只能从郊区去更偏的郊区。二、开发商通过与奥特莱斯合作来填充商业这一模式被市场逐渐削弱,如果以经营为主,奥特莱斯的经营水平与大型购物中心有很大差别,商业集聚人气的水平与中心地段商业也有很大差别,如果以销售为主,借奥特莱斯来带动可售物业的作用其实在减弱,这从首创于奥特莱斯分手就能看出。三、电商的兴起对实体商业的冲击是必然的,尤其是中低端实体品牌折扣店(而中高端商品被购物中心的客户分流了)。第三点尤其重要,双十一天猫的表现和万达人流的逐渐减少已经说明在未来很多年间,商业地产的最大天敌其实就是电商。不要说香港、上海和北京的奥特莱斯店开的有多好,那是因为他们还没真正来经历这个时刻。你说只有十几家奥特莱斯其实并不准确,全国各地山寨的奥特莱斯太多了,我们讨论的不仅是这一个品牌,而是这种模式。所以未来,除非奥特莱斯电商的发展与其他电商一样成功,否则品牌的没落将是必然,而如果电商发展成功,开这么多实体店也没什么必要,除非它能找到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新模式。
单单看宁波的杉井奥特莱斯吧,很多东西折扣不如银泰年终庆的力度。奥特莱斯成了个常年的普通商店了。
也没有吧 我看杭州的下沙那个奥特莱斯整天满满的都是人
作为一个曾经在奥特莱斯工作的人,也来说几句重庆的奥特莱斯一到周末节假日,人多到爆啊,车都停不到,餐饮娱乐发展的已经相对成熟,很多人会在周末的时候拖家带口去逛奥特莱斯,从早一直逛到晚,有吃的喝的,看电影,小孩子的娱乐区,说实话,还挺适合一家人周末去。特别是一些区县和中低收入的人已经从潜意识认可了这种模式,商场专门准备了购物直通车,直接一早去区县把人免费拉到商场,晚上在送回区县。其实折扣也不低,跟商场换季差不多,一般好一点的牌子也是5折六折,甚至七折八折都有,但是很多人还是觉得很划算,一到做节日活动时,收银台钱人山人海,等一两个小时才能排到很正常。以前很多楼层都是空着的,没多少商家愿意入驻,现在再想进去还得塞钱,为什么,因为有利润呗,谁都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很多折扣店的营业额比正价店都高。现在重庆的宜家就开到了西部奥特莱斯旁边,两家都是有着巨大人流的消费集中地,两边互相吸引对方的顾客,看起来是一个双赢的好事。归根结底,什么原因造成了奥特莱斯能火起来了呢?很多人都是从商业模式,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一线销售人员,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商场里的正价商品的确太贵了,贵到离谱,现在商场一般的品牌一件大衣动不动就说就上千,一些听都没听说过的品牌随便一条裤子都是上千,可能有的人觉得不贵啊,但是这种价位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一个月工资够买几件这样的衣服呢?所以很多人抱着便宜一点是一点的心态去的。其次,大多数中国人虚荣心都比较重,都是些想花小钱办大事的主儿,别人一看句“喲,你这可是意大利的大牌子哟”,心中那份自豪感是能从脚冒到顶,哪怕是一折买来的特卖品,没关系,有logo就行。哦,对了,大logo的奢侈品永远是奥特莱斯畅销款,这么说没有看不起谁的意思,每个人喜好不一样而已。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我是不是在给奥特莱斯打广告的,那我就来个港剧经典桥段——卧底大反骨。我始终还是不看好这种商业模式,因为现目前的各种优点说白了都是建立在商品价格的基础上的,一旦这个优势没有了,很难开发出吸引顾客的第二招,你去逛逛现在的商场,去打听打听,有几个店生意很好,反正我从事的服装业,绝大部分业绩都在下滑,众多数据显示,商场零售业的寒冬即将到来,各个商家都在拼了命的做活动搞促销,一旦商场的促销价位达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那将是对奥特莱斯毁灭性 打击我一直没有提到电商,不是说电商对奥特莱斯没有威胁,是对于很多去奥特莱斯的顾客来说,在网上购物和在奥特莱斯完全是两种概念,打个比方,很多人觉得一双全皮的冬季女靴在奥特莱斯一千就很便宜,同样的价格,放在网上卖,很多人还真下不去手点支付,这就是消费场景不同带来的心理接受度不同,更别提一帮从不网购的大妈,电商,从来都不是奥特莱斯的致命伤,至少,目前不是......
不温不火的原因,我想,国内的主力消费者要不不差钱,要不都去香港了。京沪等地做得还行。比如foxtown,就很不错。其他二线城市没什么声色。其实欧美的outlets也主要都在一线大城市边上。
其实国内大城市,例如北京,城区和郊区商场的关系,就很像国外的outlet。比如,在西单、大悦城这样的商场,商品大多是当季、原价,但去了昌平或者顺义的商场中,同品牌的商品差不多都是上一季或者反季的,价格也基本是五折左右。虽然和美国outlet 形态上有区别,但是本质是差不多的。造成外表不同的主要原因,有收入、购买力、对品牌的需求、出行方式等。赛特奥莱只不过是长相最像美国outlet的商场,要说价格是不是真的便宜,那就和国内的物价、品牌定价、重税有关系了。
重庆渝北区的奥特莱斯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交通还是很方便,目前人们追求的质量,消费水平都上升了,还是蛮看好它的
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outlets一定是价格要最低才能称得上是outlets呢?这从根本上就是不对的。以我在美国的观察来看,Outlets里很多品牌的价格也多比城里的折扣商场要贵。以纽约为例,除了著名的woodbury,实际上城里还有很多各种折扣商场,专门销售那些过季的中高档品牌产品;梅西里的清仓货和打折货配上每个礼拜都刊登在报纸上的各种额外折扣券,你可能才花几美刀就买到了一件上装;Gap集团在布鲁克林就有自己的工厂店,大把大把的送coupon,根本不用再考虑去outlets了。反观Outlets,因为日渐红火,加之游客众多,价格已经完全不是它的优势所在了。Brooks Brothers在outlets店里更是只卖专供outlets销售的产品,正价店的东西这里一件没有,而价格虽然比正价店低一些,但也远没有到三四折的程度。通常Outlets里的价格四折到八折最普遍。但是国内的outlets实际上有点过于被神化,非大牌进场不算,非低价不算。就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货币购买力太有限,1000块人民币在正价店都买不出神马像样的衣服,所以大家会寄希望于Outlets。逆时差半夜Ipad敲字有点语无伦次,各位见谅。在北京我个人最喜欢佛罗伦萨小镇,坐高铁二十分钟即到,是无车一族的福地。
不是业内人士,没有专业伎俩。成都的奥特莱斯是具体哪一年我不记得了,不过肯定没有超过3年的时间,可能没地的发展水平和其他城市地区有差别,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电商的大环境不一定做的过这种零售巨头。家在奥特莱斯旁边,基本上能看到停车场车辆的情况和人数情况,由于自己不是特别追求品牌概念,只是陪女朋友去过,当然以后多半会常去,毕竟家近,无聊去逛逛!1
其实很多人觉得代购的风险在于可能买到A货或者纯粹的假货,等了那么长的时间,用了那么多期待,换回来的还是不如意,还不如直接去实体店!奥特莱斯可能正是在这个点上发力。2
购买欲实际上是一种装扮欲,是人对自己自信的另外一种体现,尤其对女人而言,代购虽然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甚至无死角的展示商品,但你觉得当一个女人拿着一个电脑屏幕问你,你觉得我夸这个包,穿这个颜色好看不好看时,你会不会觉得很难为你的样子,情侣之间特别,至少我是,奥特莱斯能够做到的其实是一直的实体经营的理念,实际就是用户体验感。3
品牌概念的问题,就像过去很多人会选择大的商场作为自己购物的首选地,比如仁和春天,王府井等等,奥特莱斯作为一个大的地标性品牌,它其实从某种角度说,不仅仅只是一个地标性的建筑群,更多的是一种购物标,这个虽然很多人不以为然,但这种大规模的宣传以后,潜意识里的很多东西是不能够去除的。4
虚荣心和跟风!这个东西其实很难说了,毕竟好像跟主题差太远,但是你不得不要考虑中国目前大部分的生活基本情况和生活状态。毕竟带L的车在中国卖的特别好,其他的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说那么多,也就是自己的一些杂谈,反正周末的时候,停车场负二到地上到我们小区门口的很多地方都是车,偶尔还能看看车展!就这么多吧,手机党,想起了再码!
1.不同意outlets在中国没有做起来。市场机会还是很大的,只是进中国的比较晚。特别是金融危机的时候,对消费品的购物和人群生活品牌的平衡,会促进这个商业模式;的股票不就见证了这个市场的强盛嘛!?①另外在工业时代传统的服装这个类目的周期是6-9个月的,所以容易产生库存压力;又因为品牌商不愿意提供很多的渠道和能力去消耗宽浅库存压力;②用户显然存在低价买大品牌的刚性需求;所以这个商业模式是成立的;2.未来呢?在互联网进来后,特别是未来可能存在的以用户为导向的生产,会颠覆原来的生产周期,比如现在很多的网上品牌生产周期都可以做到1个月内,多款少量;这样一来库存压力就减少了,品牌商对消耗库存的需求逐渐减少;所以未来呢?如果未来是属于C2B的话,那这个商业模式都要打问号。
依个人见解,从下面几个方面回答:1.市场方面。中国相比美国而言,并没有那么多的自主品牌。因此在货源方面是个不小的问题。2.商业地产方面中国的shopping mall一般都在市中心,市中心的租金价格不低,整体成本上涨,导致产品价格不低。3.交通便利程度在郊区的outlet对于消费者来说交通并不便利,消费能力强的年轻人不一定有车。4.管理能力outlet商业地产管理能力不如美国人,可以说根本不成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奥特莱斯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