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生病不吃草不大便不通畅怎么办 怎么办

黄传贵传奇(中)
黄医生很忙,出远差,更忙。除坚持日常的门诊工作,还要妥善安排家庭病房,给病人下医嘱。
& 他说,他这次计划外出半个月,需给他的家庭病床病人作好一个半月的治疗预案安排。说起这些事儿,他仰着脸,带着深深的歉疚回顾了一次教训。
& 有一次,他到外地出差,原计划两个星期便可回来,可一走就是56天。走之前,由于时间太紧,有14个病人没有联系上,回来发现一个病人已经故去了。
& 黄医生说,他宁愿个人吃点苦,受点累,尽力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1986年8月的一个深夜,大毛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黄医生骑着自行车,奔忙在空荡荡的昆明街头,查询家庭病房。当他来到京剧表演贾连成的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
& “这么晚了,黄医生还想到我,太感谢你了。”老贾说话,声音低弱,听得出,他中气不足。
& 切脉中,黄医生发现,贾属芤脉,浮数中空。贾曾胃疼多年。1985年,昆明、北京、上海等几家医院确诊为胃癌,未作手术。一直服用黄医生的抗癌粉及其他药物,一年来,病情稳定。
&&根据病史,以及贾所述中午一点多种下班,他没顾上吃饭,直奔贾连城的家。贾师母见到黄医生就说:“你真不得了,老贾的病让你看对了,那天你要是不来,老贾就没命了。”
& 听到贾连城转危为安的消息,黄医生才舒了一口气。
& 一天下午,贾连城悄悄离开医院,乘坐公共汽车来到小虹山,回访黄医生。黄医生出访了,贾连城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你好!
&&&&我现在很好,医生要我做出院准备。医生建议手术,他们说他们没有把握,可介绍我到北京或上海做手术。我和我的全家人下了决心。我哪里也不去,就吃你的药。
&&&&望你在百忙中指导我。
&&&&贾连城
黄医生不但治人的身病,而且还善于治人的“心”病。有个青年叫王和平,是陕西省礼泉县新田寺
乡生产队的农民,此人种过地,当过兵,因交通事故失去了一条腿。父亲疼他,答应先给他成家立业,弟弟妹妹通情达理,很快便说定了亲事。
&&形象不错的新娘,欣赏王和平长得方方正正,根本没看出新郎两条腿不一般长,两只脚不一样平。
& 洞房之夜,看到新郎走路有点跛,她疼爱地说:“看把你累的。”看到新郎洗脚,她说“你这个人,有点怪,干吗只洗一只脚,难道你那只脚不脏”
& 王和平躲在门后卸下假肢,跳着脚,扑向床上时,吓得新娘哇的一声昏了过去。
&&&&新娘住进了医院,她患的是精神分裂症。
&&&&神志清醒后,她哭了,和王和平解除了婚约。
&&&&结婚,治病,退婚,弄得王家债台高筑,父亲一连两天只抽烟,不吃饭,弟弟妹妹白眼相看,母亲红着双眼。
&&&&王和平这位硬汉子,当年汽车轧断他的腿,皮开肉绽,鲜血外喷,都没有哭。现在他哭了,他想跳进渭河自杀,几次自杀未成。
&&&&就在这时候,他想起了黄传贵医生。
&&&&王和平在四医大住院的时候,认识了四医大中医科的黄医生。他听说过流传在乾县、水寿和礼泉人民群众中的关于黄医生的动人故事。他赞佩黄医生的品德,景仰黄医生的医术。他决心投奔黄医生。
&&&&王和平给他写信,要到昆明拜师学艺,讨碗饭吃。黄医生好为难,王和平的吃住总是不好解决。一想到自己还欠着债,黄医生心里更急了,……他写信要王和平别来。
&&&&往邮筒里送信的时候,他想到了王和平的创伤,王和平的处境,又把信收了回来。
&&&&王和平来了。
&&&&从此,他白天看书、背方,晚上请黄医生讲课。黄医生看病的时候,他也常在旁边,用耳朵听、用眼睛学。
&&&&黄医生抽时间向王和平传授望、闻、问、切及治疗中理法方药,多次考核他各项药物的用法、用量及禁忌,还向他传授治疗妇科、儿科、骨科等方面的家传验方。
&&&&王和平在黄家住了23个月,也常常苦读到深夜。
&&&&700个日日夜夜过去了,王和平的生活开始了新的起步。医走熟道。有黄医生在礼泉行医的深厚基础,王和平回到家乡,顺利开业了。
&&&&“王和平常来信吗?”我问黄医生。
&&&&“走后不久就来了信,说他还想回来。”
&&&&“为啥要回来?”
&&&&“自己开业,当然会有很多困难,他身体又有毛病。”黄医生两眼直视前方,这双大而黑白分明的眼睛里,水也似的笑意盈盈,“他这个人自卑感重,缺乏自信。”
&&&&“你如何提高他的自信心?”
&&&&“开始,我不给他回信,一个字也不写。”他目光爱抚地拂过了面前王和平的照片,眼里满溢着感情,“后来,我给他回了封信,中心意思是:不准你再来,再来我打断你那只好腿。我不是和你说着玩。”
&&&&“后来呢?”
&&&&“他开始了自己采药,请别上帮着采药,药源总是解决了,为他开业了基础。”
&&&&现在的王和平,发了,事业上,生活上都抖起来了。他给师傅来信说,他用了几千元钱盖了房。信中还说:“今天,我搬进了新房,我躺在床上,上看天花板,下看地板,这一切都是你给的。”
黄医生有位小学同学,二人关系甚好。
& 同学的妻妇骑车下山。在一个转弯处,自行车被拖拉机刮倒,妻子从自行车上
&&&&摔了下来,送到医院。患者瞳孔一大一小,时有变化,医生建议脑手术。患者夫妇拿不定主意,求救于黄医生。黄医生连夜赶去看望病人。问到当时的情况,病人说:“我心里什么都明白。拖拉机刮了我的自行车,倒下来时,我右肩膀先着地,没有碰着头。幸好路边有堆包谷杆,我倒在上面的软地方,不然我就没命了。”
&&&&根据病人的自述现状及受伤部位,黄医生建议再观察观察,因患者瞳孔的变化是一个谜。
&&&&病人怕开刀,强行出院了。
&&&&黄医生开了六剂汤药,告诉病人,若有头疼、口恶&
心、呕吐等现象,马上到医院急诊就医。
&&&&十天后,黄医生一家正围桌吃午饭,同学来了。
&&&&看见老同学,黄医生放下碗筷,赶忙站起劈头就问:“嫂子的病怎么样了?”“人死了,我在忙丧事。”老同学一副悲戚戚的样子。
&&&&一听说人死了,黄医生悔恨万分,责怪自己不知天高地厚,造成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儿。他抱歉地对同学说:
&&&&“真对不起……事儿安排完了?孩子怎么样?”
&&&&“孩子跟他妈妈在一起。”
&&&&“跟他妈妈在一起?”黄医生迷惘了。
&&&&同学哈哈大笑:“老同学,我同你开了个玩笑,谢谢你,她好了,完全好了,跟原来一个样。”
&&&&他指指放在地上的袋子说:
&&&&“她让我送来她喂的两只鸡感谢你。”
&&&&望着老同学,黄医生“火”了,一脚把麻袋踢出了门外。
&&&&老同学不敢多言,提起麻袋就跑……
1985年的一天。巧家的一位深山农民,12岁的女儿因外伤引起上肢瘫痪,这位老农带着女儿来找黄医生看病。
& 黄医生要他们先到第一医院作个检查,看有无别的病症。黄医生写了个条,介绍他们找一位熟悉的医生。黄医生告他们说可乘一路公共汽车去医院。老农哼哼唧唧说,他们不愿意坐车。
&&&&黄医生问他们为啥不愿坐车,老农说,为了节省车钱。黄医生给了两元钱。
&&&&两个小时后,老农自己回来了。不容黄医生问话,四肢朝天,躺到卫生所的屋中间,哭起来啦。边哭边说:“黄医生,你还我孩子,你还我孩子。”
&&&&医生们都过来问他咋回事儿。他抽抽噎噎地说:
&&&&“我的孩子先上车了,我……我还没得上去,车就开走了……我,我追了半天,也没追上。我越追它……它走得越远……我的孩子丢了,都怪黄医生给了我车钱……我找不到孩子了,呜呜……”
&&&&听了老农的诉说,卫生所的医生一个个哭笑不得。他们安慰老农说:“老大哥,别着急,我们帮你找,一定找回你的孩子。”
&&&&黄医生和老农来到公共汽车站。黄医生问老农坐的哪路车,车向那个个方向走的,老农说他搞不清楚。可不么,这位深山野土奥&
的农民,来到昆明这大地方,哪分得清东西南北?
&&&&黄医生准备骑自行车去找,老农也要跟着去,黄医生要他等着,自己去要汽车。
&&&&车来了,老农不见了。
&&&&黄医生坐着汽车可处跑,既要找老农的女儿,还要寻找老农。
&&&&老农说他住五洲旅馆。汽车跑了许多地方,却在亚洲旅馆门前看到了他。
&&&&黄医生陪着老农找女儿,凌晨两点,在塘子巷刑警大队找到了老农的女儿。
&&&&看到闺女在街上哭,刑的同志收留了她。给她买了饭,她不吃。大声哭着,要找她父亲。
&&&&老农父女俩见面了。他们父女分别了半天,好象离别了半年,二人抱头痛哭。
&&&&黄医生回到卫生所,李和生所长还守在电话机旁。
&&&&回叙完这些往事,我对黄医生说,难怪张友惠要起火儿,这哪象过日子,成天担惊受怕。黄医生很埋然,照旧乐呵呵:“这样的事儿多去了。假如有来世,张友惠绝不愿再做我的妻子。”
& 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
医生和医生的家属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更应得到人们的理解。理解万岁!
&&我多次进入黄医生的诊室。
& 到这个诊室就诊的患者,都很开放。病人可以敝开思想,向医生倾诉衷肠,他(她)也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吐露隐秘。两位看病的年轻人,当着众多病友的面儿,妻子实在羞于开口。丈夫不在乎,他操着四川口音,如此率直:
& “黄医生,请你给我家婆娘好好看看病。她的病怪毯得很,每天肚子胀,小肚子胀得鼓鼓的。睡觉时,她脱得光光的,我要跪在床上给她揉肚子。揉呀揉,揉得她嘟、嘟、嘟一连放出好多个屁,才舒服。我要不在家,她就难受得不得了。
&&&&这段主诉自然博得满堂彩。
&&&&这间诊室,不登报、不挂牌,患者全是慕名而来。云南境内的患者自然最多,除邻近的贵州、四川外,要数东北三省的患者多,读大学期间,黄医生在锦州实习过,听说黄医生调回云南工作了,他们便相继寻踪而来。至今,来人来信向这间诊所求医的有十七个省市的患者。
&&&&两位医生夸赞患者说:“我们的患者很懂礼,轻病号让位给重病号,青年人让位给老年人。自觉维护精神文明。
&&&&患者十分赞赏这所无牌门诊,他们说:“小小门诊天地宽。这里治病效率高,医生对患者态度好,医生与医生之间从不文人相轻。”
&&&&就患者的反应,我作了点调查工作。
&&&&这所中医门诊,是1985年2月设立的,一年半的时间内,诊治了18000例疑难病症,其中有2000人次肿瘤患者,用抗癌粉治疗了上千例癌肿病人,对有些较对口病例的340例中,随访观察161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57例,现仍存活的为143例,(男性96例,女性47例),死亡18例,(男性12例,女6例)。
&&&&黄医生研制的抗癌粉,经临床使用表明,对所有恶性肿瘤患者皆有控制病情发展,改善全身状况的作用,如止痛、止咳、止血、止呕、退热、镇静、安神、增进食欲等等。对不能手术、失去手术机会,西医又无更多治疗手段和虽经手术但复发,不宜再次手术的晚期肺癌、肠癌、食道癌、鼻烟癌、乳腺癌、子宫癌、肝癌等患者,可以缓解症状,延长存活时间。有的患者,服药24小时后,便见初效,3至7天,效果明显;15至40天,病情便有所控制,部分患者瘤体有缩小趋势,持续服药100至300天者,疗效更为明显。
&&&&黄医生的对面,坐着一位老同志。他叫白洪龙。原为云南省保山604医院的副院长。写过数十万字的书,发表过相当篇数的医学论文,得过8项等级奖。退出第一线后,自愿到门诊所与黄医生一起受累。
&&&&黄家是云南省巧家县根底很深的草医世家,代代行医,在云南民间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来就诊的患者,都是通过别人介绍,指名找寻这位黄家传人。
&&&&有的患者,认为有经验的中医,都是大胡子、白胖子的老人,进得门来,看谁年纪大,便找谁。看病前,患者总是先来几名仰慕医生的开场白:
&&&&“黄医生,我们听说您治病效果好,早就……”
&&&&遇到这种局面,白洪友医生指指对面的黄医生,和颜悦色地说:
&&&&“他是黄医生,请他给你看病。我姓白……”
&&&&这位老同志,重视人材,重视事业。他介绍黄医生参加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协会,极力推荐黄传贵作某部中西医结合机构的领导成员。
&&&&说到黄传贵的关系,他说得入情入理:
&&&&“黄医生治癌有方。他能为患者减轻痛苦,我看着高兴。我愿意把我的力量贴到他身上。有的单位招聘我,我不去;请我当院长,我也不去。我愿意在这儿,不惜坐冷板凳。我给病人讲过,我是向黄医生学习的,这是诚心话……”
&&&&黄医生很赞赏白副院长,多次对我说:“白副院长为人光明正大,对人心诚。人家是老资格了,1965年就是主任军医,是全军中西医结合方面的老一辈,是有名望的。他现在科学态度、学习精神太可贵了。我要好好向他学习。”
&&&&有位患者告我说,黄医生对病人一向和气,在两种情况下,他要动气:
&&&&黄医生看病仔细,从不抢时间,从不草率了事,候诊患者和就诊患者心情往往不一样,他们不希望医生在别人身上用时过多。有的候诊患者不耐烦,在一旁轻轻跺脚。这时候,黄医生也要跺脚。他直言批评候诊患者说:
&&&&“一会儿,我给你看病。你能同意我马马虎虎?没摸准脉,就开方?”
&&&&他语重心长地对这样的候诊患者说:“一个医生,他可能看过上千个或者还要多的同类患者的病,但对新的患者,都应是从零开始,不可草率从事。”
&&&&再一个就是,个别患者不尊重白副院长。他粗声粗气地说:“白副院长看不了你的病?过去,他是专家门诊部的,一元钱一个号呢。”
&&&&白副院长不在门诊时,黄医生多次向病人介绍白副院长的为人及技术专长,说白副院长写过好几本书,在军内很有影响,现在正在从事对类风湿、骨质增生、降血脂等诸多疾病的研究……
&&&&我多次看到,黄医生把处方拿到白副院长面前,诚恳地说:“院长,他吃我的药,效果不太好,请您看看这个方子,再给他诊诊脉,调整一下药方。”
& 黄医生讲,在他家先辈的语汇里,没有人提过“癌”,头脑中也没有“恶性肿瘤”这样的概念。他的先人把病人感觉到的疙瘩、肿块,以及用眼睛可以看到的异常突出物统称之为“包块”,把治疗这种“包块”的方法称做“包块方”。
&&&&在第四军医大学系统学习了现代医学及祖国传统中医学理论,黄医生认识到他家的“包块方“包含着现代医学中的囊性和实质性肿块,也包含着肿瘤及癌。
&&&&实习期间,以及在“四医大“中医科工作时,黄医生便用”包块方“治疗、观察病理明确诊断的”癌“肿患者。结果多数患者减轻了痛苦,改善了全身状况,延长了生存期。
&&&&一位陕西临潼农民,是拖拉机驾驶员,肝疼、肝大、肝硬,到“四医大”附属医院就诊检查情况是:白血球:163000。肝:平脐,精神尚可,诊断为白血病。门诊医生给他开了住院证,但因经济困难,未住院。他服用黄医生的“包块方”。27天后来医院复查:白血球:36000,肝大缩小,右肋下4--5cm,第三次复查,变化不大,病情稳定。
&&&&陕西兰田一个老年农民,患贲门癌,住院时滴水不进。老人怕死在家外,自动出院。服用“包块方”,半月后能进食了。活了六个月。
&&&&从这类多种病例中,黄医生明确认识到祖上的“包块方”治癌有效。他也深知祖上的秘方很不完善,如不分什么部位的包块及包块类型和时间早晚,凡是癌症就那么一包药,那是不行的。
&&&&他说:“我的先辈,用“包块方”治了几百年病,但这是先辈的经验。对祖上的遗产不能盲从,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祖传秘方也要进行科学鉴别。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不要把现在尚未认识到的东西打入迷信冷宫,也不要把懂得的一点知识玄学化,固步自封。”
&&&&经过许多次的科学实验,在“包块方”基础上,黄传贵医生研制出八种抗癌粉。
&&&&凡经医院病理活检,脱落细胞学、放谢学、B型及A型超声波,同位素扫及分层电子扫描(CT)等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皆可根据癌肿组织类型,早、中、晚期和西医治疗情况用药。
&&&&八种抗癌粉分为:手术切除后用的抗癌粉,手术切除、化疗用的抗癌粉;手术切除、放疗用的抗癌粉;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用的抗癌粉;放疗用的抗癌粉;化疗用的抗癌粉;放疗、化疗用的抗癌粉;未经任何西医手段治疗用的抗癌粉。
&&&&过去,经黄家医治的患者,存活的甚多,因无现代医学诊断依据,故无从报导。1985年2月设立中医门诊后,找黄医生就诊的病人,截止1986年8月,为两千人次。黄传贵和施廷荣对其中161例,进行了随访统计。结果是,大多数患者减轻了痛苦,改善了全身状况,延长了生存期,少数患者确有临床治愈的效果。
黄传贵医生是位情感和受意十分开放的人,他常常亮起眼睛兴奋地说起父亲是如何教他成为医生的。
&&&&他说,他的小名叫毛毛,四岁前便认识了许多事物,如:苹果、梨、李、桃、杏、核桃、板栗、香蕉、菠萝、白菜、萝卜、大葱、大蒜、包谷、土豆、大米,家里种的各种花草,房屋周围的多种树木,以及喜鹊、乌鸦、狗、鸡、猫、兔、老虎、狗熊、野猪以及许许多多水里的鱼、地上的虫。
&&&&父亲从他认识到的这些生物中,向他传授知识。
&&&&有人咳嗽了,父亲就用梨子加贝母,冰糖蒸熟了吃。告诉他说,这可以化痰,柑加蜂蜜能润肺。桔皮加上桔络、大蒜,捣烂吃,能治肚子胀与消化不良。桔子削去盖儿,放进香油,蒸着吃,能医治烂嘴巴(口腔溃疡)。
&&&&有人尿急,尿不下来,父亲就用大葱加蜂蜜,捣烂烤热后外敷脐部,不多会儿就可以排便,病好了。
&&&&父亲还教他说,李子树根加红糖,煮水吃,可以治疗泻肚。
&&&&核桃根煮水煮蛋吃可治疗包块。
&&&&鸟鸦毛炭用酒冲服,可治疗眩晕症。
&&&&虎骨泡酒吃,可治疗腰疼、关节疼。
&&&&熊油外涂,可治烧伤、烫伤。
&&&&父亲要他记住白糖和李子树根煎水服,可以止痢。
&&&&桃树根加红糖,水煎服,可以止红痢,去白带。
&&&&他说,父亲教他认识的第一味药是芨芨草。第二天,父亲让他自己找来芨芨草。第三天,父亲要他到村前村后找来芨芨草。第四天,父亲命令他到远处寻找芨芨草。
&&&&他说,这些是他最早知道的单味药治病的方子,至今铭记不忘。
&&&&他说他的家乡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带的昭通巧家。家乡住地,背靠药山,面向牛栏江。药山顶上终年有积雪,山中是古老的丛林,药源丰富。属寒带气候,江边则属热带气候。父亲带他上药山、空杉树、土地山、牌坟坪子、红岩弯子、蚂蚁沟、吊水岩、道回龙、漂水口……从不同的植被分布认药识草,记住各种草木的名字,区分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父亲常常考核他,顺手抓起一把草,他就需说出这种植物的名称及特性用途。
&&&&黄老医生极爱幼子毛毛。毛毛能辨认常见的一些草木,记住了很多单鼓掌药之后,父亲便带他到野地放马、放牛、放羊、放猪。父亲要毛毛观察这些畜类吃什么植物,不吃什么植物,什么样的植物它们都喜欢吃,什么样的植物它们都不吃。
&&&&毛毛对父亲说,马吃草的特点是一路向前,吃剩的草拉它回来它也不吃,拔下来送到它嘴里,它吐出来。把马不喜欢吃的草混在它爱吃的草里边,马也会迅急地把不吃的草吐出来。
&&&&父亲听了很高兴,夸赞毛毛观察得细致。说他今天的观察可以得出两条规律:一条是好马不吃回头草,小马与老马的习性一样;二是马的鉴别能力最强,从不吞食它自己不吃的东西。马不吃的东西,对它有毒,因此马很少生病。牛和羊的鉴别稍次。鉴别差的是猪,乱吃东西,所以猪常生病,闹猪瘟。人们都说猪笨,是有道理的。
&&&&又一天,毛毛告诉父亲说:马吃翻玉叶、地丁、白茅根、铁线草、竹叶、蒲公英,不吃马鞭稍。牛吃白茅根、蒲公英、车前草、竹叶、铁线草,不吃吊杆麻。猪吃蒲公英、地丁、车前草、兔针草、吊杆麻,不吃翻玉叶。
&&&&父亲十分高兴地概括说:马、牛、羊、猪都能吃的植物,是无毒植物。这些植物作为单味药,量再大,人吃了都不会中毒,几种单味药合在一起用,也不会中毒。每头牲畜一天要吃许多种草,许多种树叶。肚子吃得鼓鼓的,不生病,说明这些草和树叶合在一起吃,不会起毒性反应。
&&&&如果,马、牛、羊、猪都不吃的植物,那就要考虑毒性问题,只能外用,不能内服;外用也要小心,注意观察。
&&&&又经过一段观察,父亲向毛毛讲述了一条重要规律:马不吃、牛吃的植物是马药,如马鞭鞘;牛不吃、羊吃的植物牛药,如牛克席,羊不吃、猪吃的植物是羊药,如吊杆麻;猪不吃、马吃的植物是猪药,如翻玉叶。
&&&&毛毛心领神会,极快地复述了一遍。
&&&&父亲把爱子拉到跟前,抚摸着他的头,呵可大笑说:“好了,好了,我的毛毛懂事了,黄家医业有人接手了。”
&&&&这天,父亲极为快乐,又对毛毛说:“你有许多老师,马老师、牛老师、羊老师、猪老师,它们教会了你很多东西,它们是你的无言老师,它们用行动教你,你要好好跟它们学习。马老师最好……”
&&&&回首往事,黄医生深深感慨,他说,他对马、牛、羊、猪一直都很有感情,无论何时何地,看到这些动物就会引起他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父亲穿着朴素,但衣着整齐、可体,声音高昂清脆,态度沉静,思想清晰,分析起事物来处处料事如神……父亲的高大身影,既严厉又慈祥的面容,一幕幕映现出来:故乡的山山水水,草木石虫,依然清清楚楚;小花马、老黄牛、白山羊、黑胖猪一个个活灵活现,历历在目。
&&&&父亲常用人们冬天喜欢喝热水,夏天喜欢喝凉水的道理,向毛毛讲解病的属性及治疗原则。
&&&&父亲把四季豆、黄豆、黑豆摆在三根麻线上,说三根麻线代表浮脉、中脉及沉脉,三种豆子代表脉动点。父亲将它们移动位置,讲解浮、沉、迟、数脉象的强弱,快慢,配合规律。
&&&&毛毛喜欢听父亲讲课,恨不得把父亲的话都吞下肚去。父亲既生动又形象的教授方法,毛毛受益颇深。12岁上他便较好地继承了祖传的“横单脉组”、“纵单脉组”、“交单脉组”及“经络脉组”诊断大法:继承了草医的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目、舌、口、鼻、耳、经脉、肉、皮、骨、气、血的辨证施治,理方发药体系。
&&&&父亲去世后,毛毛遵照父亲的遗嘱,在民间行医。他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部队到大学,从云南到西藏、到四川、到陕西、又回到云南,给来自17个省市的患者看病,给各族的患者看病,给各族的患者看病。毛毛这颗茁壮的幼芽,已健壮成长,他是人民群众挚爱的好医生。
&&黄医生到火车站接我的时侯,遇上了某单位书记。书记悄悄告诉黄医生说,他们夫妇到遵义开会的时候,路上被一位个体户的车子撞了,书记夫妇被甩出车外,左臂受重伤。他们遵义住院,回来找黄医生接骨。
&&&&“你还会接骨?”对这位多面手医生,我很惊异。
&&&&“这是自小练就的功夫。”
&&&&黄医生讲起了父亲如何向他传授接骨基本功。
&&&&父亲常带毛毛到野外,在不同的季节里,对一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用手、木器和铁器把它们刺伤,然后又将伤口吻合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变化。
&&&&父亲让毛毛用剪刀把一片“大救驾”叶子剪开1/3,然后又把开口吻合在一起。
&&&&用竹子把另一片“大救驾”划开1/3后,将伤处吻合在一起:
&&&&用手把一片“大救驾”撕开1/3后,把伤口吻合在一起。
&&&&父亲告诉毛毛说,七天以后到这作看结果,七天之内一定不要动这三片叶子,也不要摸它。
&&&&七天?这可急坏了小毛毛。
&&&&从第二天开始,毛毛便天天跑去观看叶子的变化。
&&&&好容易等到了第七天,天未亮,毛毛就起了床,他等着父亲招呼他。
&&&&父亲将三片叶子摘下来,一一仔细察看。父亲的结论是:这是一味很好的接骨药,还可以外用,让外伤封口。
&&&&这之后,父亲多次带着毛毛外出作类似试验,观察试验过许多种植物。每一种试验,父亲都有结论:
&&&&这不行。
&&&&这味药可以。
&&&&这味药很好。
&&&&父亲说,“大救驾”这类药好,用三种方法划开、吻合,七天能部分长在一起或完全长在一起,象这样的药可以作外伤药用。反之,外伤用它,效果就不好。
&&&&有的药吻合部位有痕迹,父亲就说,这不能作刀口药,更不能作治疗烫伤、烧伤药用。
&&&&毛毛长大后,牢记父亲教导,十分注意药源调查。
&&&&1973年,黄毛毛在陆军第11师31团卫生队任助理军医的时候,提出团卫生队也可以开展中医科的建议。在李焕章队长及姜元凯指导员的支持下,黄传贵与王东平组织了采药组,米林背后的雪山顶、半山的古松林、山脚的雅鲁藏布江以及林芒鲁朗的山山水水都留下采药组的足迹。
&&&&中药房开展的工作,为部队和地方做了很多好事。
&&&&岗卡大桥通车典礼时,杨工程师驱车来请黄传贵,他说:“这个大桥是我设计的,是工人们建成的,你这个义务保健医生也有功劳啊!”
&&&&1982年,黄传贵医生由西安调回昆明后,便利用节假日调查昆明近郊的药源。他先后实地查看了宣威、曲靖、嵩明、路南、宜良、呈贡、武定、禄劝、富明、玉门、安宁、禄丰、西山、关渡等十余个区县多药地带的部分地区,查明387种草药的分布。现在,他一旦用药,便可开车前往,随时采用。
&&&&有的患者说,节假日找不到黄医生,这确系事实,除随访出诊外,相当一部分休息时间他都用在药源调查上了。
&&&&黄医生有多种调查药源的方法:利用干休所出车采药机会,调查药源;星期天早上乘车出去,白天调查,晚上乘车回家;就这,他还嫌时间不够,干脆星期六晚上就走。觉嘛?在火车上睡,天一亮就可以上山工作;傍晚下山,买张火车票,在车上一歪,胡乱睡它一觉。他这人要求不高,更不讲究。别看他的卧室被张友惠整理得舒适、雅致,井然有序,到外边他可是脑袋一歪就着,睡多睡少,他从不在乎。一夜不睡,照样精神抖擞。他最看不惯一天到晚懒懒散散、无精打采,做事心不在焉的主儿,更不用说那些养尊处优的娇小姐、公子哥儿。熟悉黄医生的人都说,没有点能吃苦、敢拚命的精气神儿,你就没资格和黄传贵合作共事儿。
&&&&刘玄德三顾茅庐访诸葛。为采种“大救驾”这一味接骨药,黄传贵就曾三下宣威,在火车上度过了六个晚上。
&&&&我问黄医生的职业道德是怎么形成的,他说这是他黄家的传统和家风。
&&&&黄家第一代老祖公,家住江西娥嫦大丘。黄传贵说,也说不准是从第几代起,他们迁徒到云南省巧家县小河区山保大队,在一块200余平方米的大石头上安了家。至今仍被称为“石包上的黄家”。
&&&&历代统治者都企图垄断黄家医业,未获成功,为此,他父亲遭受过毒打。黄医生说,他家代代义务行医,以修阴功培德为宗旨,名传深山。他家的医业广泛吸收民间财富。他说:“来源于人民,就应该服务于人民。这叫从那儿来,回那儿去。”
&&&&黄医生说,继承这个传统,也溶入了他个人的深切体会。他说:“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都有走麦城的时候。人在得势的时候,走红运的时候,要为人;这样,你落难的时候,才有人同情你;倒霉的时候,你想为人家做点事,人家还不要你呢。”
&&&&他还说:“我这山里人的后代,不断受到人民群众的教育。”
&&&&黄医生满怀深情地讲了下列几件事:
&&&&“1962年8月初,父亲去世了,三亲六戚,远乡近邻都如丧亲人。从初七到十一,我家都是人山人海。11日为父亲举行葬礼,白头满山,哀声遍野,葬礼极为隆重。在这三年困难时期,我家只能用豆腐、白菜谢三亲。一半亲友离去了,远乡近邻凑集的108桌仍是满员。
&&&&“我永远忘不了陈公英老人的好品质。陈公英老人是位独身老太太,在饭店做事。当时我上中学。她知道我家经济困难,一遇见我,就要给我几斤粮票、几元钱。我坚辞不受,她就要说:‘我不是给你的,我是为我们穷人的医生尽点责任。’”
&&&&9月28日,黄医生到黑龙潭出诊的时候,途中碰见一对骑车的年轻恋人,一不小心,两个人同时滚倒在坡上。
&&&&看他们摔得不轻,司机立即驱车送他们回单位去。
&&&&单位的同志感谢司机,问他们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这个司机同志笑一笑开车就走。
&&&&路上,黄医生问司机认不认得这两个人。
&&&&“不认得。”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你们当医生的,有你们的道德。我们开车的,也有我们司机的道德。”
&&&&9月30日,大家休息。黄医生坐在诊室整理随访档案。大理市房地产管理处干部杨田同志来了。老杨患的是大细胞型肺泡细胞癌,中心型肺癌。右肺全切后,发现转移,服用抗癌粉,现在病情好转、稳定。今天他不是看病,是路过这儿。看到只有黄医生一个人,顺脚进来望望黄医生。
&&&&闲谈中,老杨说,有一阵儿,黄医生给他的20剂汤药吃完了。他来找医生,恰值黄医生出差。他找到大理市人民医院,讲明他的情况,医生都很同情。老杨没有方子,只带来一剂药渣。许多医生帮着辨认也认不出来。一位老中医,花了很多功夫才弄明白了。拣药时,缺一味土黄芪。这位老中医便亲自上山去采。配齐了药,给杨田同志吃。
&&&&黄医生一一记下这事,他写在纸上,记在心里。他问老杨同志:“这位老中医叫什么名字?”
&&&&老杨说:“我不认得他,他给我写了方,采了药,没留下自己的名字。”
&&&&黄医生向我回叙了这一件往事,我无话可说了。这时候,我想起了爱因斯埋的一积压名言:
&&&&“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绵力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
说及敬师之道,黄传贵医生的话很多,他说:“我的老师很多,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知识与道德修养。一位叫法拉兹的外国朋友说:‘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我将努力按照这样的原则行事。我认为,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会使人失去很多学习机会,许多知识就会流水般地从你身边悄悄流失。我常想,对一个成功者来说,他的价值不在于他现在水平有多高,而在于他能否在知识上不断地前进。我从我的西医前辈及朋友身上学到许多至为宝贵的医学知识及美好品行。我小学、中学、大学时的老师,曾给我宝贵教诲,现在,他们还在教导我前进。”&
&&&&黄传贵回忆说:&
&&&&1956年3月,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第一个老师是李文甫,李老师给我讲的第一课是:我们要好好学习,我们要做毛主席的好孩子。讲完课,李老摸着我的头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做穷人的好医生。”&
&&&&“李秉忠老师是教我时间最长的老师,他多次讲道:‘山沟里出凤凰,夹皮沟出骏马。有我们这些山里的松灵脂,凤凰、骏马才能见到光明。’事实就是这样,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他又说:“罗启昆老师是我上初中时的班主任,1985年我看望他的时候,他说:‘老师象蜡烛,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能照亮更多的学生为人民做事,我愿耗尽最后一点油。’我永远铭记罗老师的蜡烛精神。”&
&&&&代天培老师是巧家一位小学老师,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桃李满天下。十年动乱中,他被打残了。十分不幸,他又患了胃癌。1974年,黄传贵结婚回家,看他的时候,他送学生两个玻璃杯,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好好研究治癌问题,可以在我身上作试验。”&
&&&&黄传贵给了他一个由“全虫、昊蚣、地龙、金钱白花蛇、穿山甲等几味药组成的方子,服用后,病势渐渐好转。1986年到昆明复查,未见异常。&
&&&&看到学生,他很高兴。他说:“成功和失败都是成绩,你大胆地试验吧,能在我身上作试验,我就觉得我还在工作。”&
&&&&黄传贵念念不忘他的中小学老师,也牢记他的大学教师对他的栽培。他在四医大军医系毕业后,又在四医大师资训练班学习,取得毕业合格证书后,范钦峰队长极力推荐他;中医科马援主任、吴一纯主任发现他是个人材,亲自出面交涉,要他到中医科工作。吴一纯教授给他拟定了五年培养规划,指定杨少文主治医作他的指导教师。黄传贵调回云南后,仍然按照母样的要求,实践五年培养规划。&
&&&&黄传贵常常说:“经过第四军医大学学习,我这草医世家的医术才得以发展,才得以跨入一个崭新阶段。由于母校老师的辛勤培育,我的事业才有今天……”&
&&&&说到黄传贵医生的尊师事迹,他的中学老师罗家庆说:“每逢节日,传贵就要挨门拜访我们这些在昆明工作的老师。他骑着自行车带着娃娃一道来。他现在名气这么大,还如此敬重我们,对我鼓舞很大,我忠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再苦再累也心甘。”&
&&&&王志海是黄传贵的小学老师,1983年黄传贵回乡探亲时,赶忙跑到昭通北门小学拜望王老师。王老师高兴地说:“看到你穿着军衣给农民看病,我很高兴。你现在很多方面都变了,对农民的笑脸没有变。我的心血没白花……”&
&&&&何时卫是黄传贵的小学校长,患麻风病住在麻风病院。黄传贵步行百里去看他,第三次看望时,老人哭了:“桃李满天下,开花不结果的情况有的是……愿你永为孺子牛,留名在民中。&
&&&&黄传贵医生津津乐道于各种形式的老师所给予他的教育、帮助、支持以及批评。他常把患者也看作他的老师。&
&&&&他说吃“抗癌粉“的直肠癌患者不宜服用鸭子,这一禁忌物便是一位患者告诉他的。&
&&&&昆明某工厂的一位老工人,患直肠癌,大便不通,找黄医生看病,要求服用“抗癌粉”。&
&&&&黄医生说他有手术指征,建议手术。然后再用中药配合治疗。&
&&&&老工人摇头,不同意,他说:“手术要改造,我这个人不怕死,就怕疼。更不愿在被窝里,既闻见屁臭,又闻见屎臭。我不手术,就吃你的药。”&
&&&&老工人服用“抗癌粉“,七天后,便下三个大小不等的包块,引起了大出血,经医院输血抢救,转危为安了。尔后,大便畅通无阻,一切感觉正常。&
&&&&他服用了鸭子汤,当即发现肛门发痒。三小时后,肛门肿胀,旧病复发,大便困难。&
&&&&老工人赶忙把这些情况告诉了黄医生。&
&&&&现在,对某一些癌症患者,黄医生在他的药物禁忌中又增加了“禁食鸭子”。
就我国医学界现状而言,一般说,中西医之间还有一定成见,相互各有偏见。我赞成黄传贵医生,其中之一点,就是他对中西医结合的态度以及他与他的西医界朋友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我多次看到患者问他:“黄医生,我吃你的抗癌粉,还可以吃别的中西药吗?”&
&&&&他满面春风地回答说:“可以,与我的药间隔半小时。”&
&&&&在昆明,我多次随黄医生外出,每次外出都能遇见若干位熟悉的患者找他看病。在他表妹的婚宴上,来宾找他看病,饭店的服务员、饮事员找他看病,饭店隔壁的副食店经理、售货员也都相继而来。黄医生口袋有纸笔,随看病,随开方。我同他开玩笑说:“你表妹的婚礼,非让你给冲了不可。”他笑着说:“不会的,我们云南人很知礼,看到婚宴要开始,他们就不来了。”黄医生外出的时候,许多人到车站送行,瞅见机会,他们就伸手过来,悄声说:“切个脉!”难怪张友惠当时笑骂说:“你比他年轻,他死了你还活不活?”&
&&&&我下意识地赞叹了一句:“中医看病可真方便。”&
&&&&黄医生接过话头说:“中医是方便。普及医学,中医可以起作用。中医看病,不需要任何辅助的东西,这是中医的特点;医学水平要提高,中医就要向西医学习,要借鉴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把自己的特色加以研究、整理、提高,将中医的宏观经验提高到微机数据,这是中医发展的方向。”说到这儿,他余兴未尽地又补充一句说:“中医有活血化瘀、软坚化结和扶正祛邪三大法宝,可以和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三大法宝结合,相辅相成,造福人类……”&
&&&&说到黄医生的西医界朋友,我便很自然地想到了施廷荣。&
&&&&施廷荣原是“四医大”病理教研室的教师,现在昆明军区医学校任教。他写过《肿瘤病因及流行病的近况》、《癌转移的化学病理学》等多篇学术论文,参加过全国病理学学术会议,参加过全国病理学学术会议,是小有名气的年轻病理学教员。现在,他与黄传贵密切合作,参加中西医结合的治癌实践。他妻子体弱,孩子上学离家远,为解脱家务劳动,他把父母接来,帮助管家。教课、备课之外,他的时间都用在随访病人工作上。他常说,他的领导对问题看得远,支持他参加这项工作,诸多方面都给予方便。他很辛苦,骑着单车,走街串户,把临床观察一一记录在案,黄医生感谢他的支持,总向人介绍说:“施廷荣是我的老师,他分担了我不少工作。”&
&&&&黄传贵与施廷荣,事业上、生活上,都是挚友。&
&&&&支持黄传贵征服肿瘤事业的人很多,相当一部分是黄传贵从未谋面的西医界同行。&
&&&&黄传贵医生常常深有感慨地说:“我把事业上支持我的朋友,都看作我的老师。我愿意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我极愿我的老师们从各个方面对我批评、帮助。张新焕院长、李雄主任……都是我的没有见过面的老师。”&
&&&&昆华医院的张新焕院长,遇到不能动手术的癌症患者,便向患者介绍说:“快、快,你快去黄土坡,找小黄医生。”&
&&&&每当谈及张院长,黄医生就要说:“张院长十分关心病人,极为支持我这样的同行晚辈,我很尊重他的为人。”&
&&&&黄医生常常遗憾说:“至今,我还没见过张院长。张院长给我带过几次口信,他说他要来看我,我可担当不起。我争取尽快拜访张院长。”&
&&&&据说,在昆明,张院长最先承认黄传贵的抗癌粉治癌有效。在张院长的带动下,昆明医院不少医生给黄传贵介绍病人。&
&&&&李昆华是医院的外科主任,有“云南一把刀”的美誉,他的手术刀救治过成百上千的患者。&
&&&&最近,李主任的表妹,患卵巢癌,广泛转移,妹妹哭着求告说:“哥哥,你救救我。”&
&&&&李雄主任说:“我只有一把刀的本事。现在晚了,你不宜手术。给你开刀太残酷。你找小黄医生去,看有无一线希望。”&
&&&&黄医生眼里滚动着珍珠似的东西:“太晚了。”他低声说了一句。&
&&&&四十三医院外三科的冯小祥医生,常写条子给病人,要他们找黄医生看病。&
&&&&昆医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的医生,病理科的冯主任也给黄传贵介绍过不少病人。这个医院的陈华教授,是全国的名教,在国外讲学期间,工作繁忙,没注意检查身体,回国后查出了肾透明细胞癌,在北京某医院手术后,回到云南。他对小黄医生说:“你年轻,有一定的治病经验,我对你寄予极大的希望。你可以在我身上大胆试验。我翻译了许多资料,以后给你,对你有用。”&
&&&&延安医院的王院长,爱人是昆医附二院药房主任,患胆管癌。王院长眼圈湿润,对黄医生说:“她是一位很好的同志,过去生活很苦,幼年参加革命工作,工作兢兢业业。现在她病了,请你救救她”。&
&&&&昆医附二院门诊部的沈医生支持黄医生的工作,反过来感谢黄医生说:“过去,我们对癌症患者的说服工作很难做,现在好了,一介绍,问题就解决了。有的患者吃你的药有效,还来感谢我呢。”&
&&&&延安医院一口腔主任患癌后,服用黄医生的药。&
&&&&云南某中医医院一位院长,知道自己患了肺癌,他直奔小虹山,一直服用“抗癌粉。”&
&&&&北京的301医院呼吸科黄念秋教授,很支持黄医生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她先后给黄医生介绍过许多病人。&
&&&&看到病人服用“抗癌粉”有效,她殷嘱黄医生说:“从刘义民(肝癌)、吴定一(胃癌)的病况看,中医确有独到之处。中西结合,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你要踏踏实实地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为攻克肿瘤闯出一条新路。”&
&&&&听到这一件件颇为动人的故事,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名言:“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黄传贵和他的可敬的同行,都是生活中的强者,是真正的科学家,对他们来说,不可逾越的原则,是为人类文明而工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大便干燥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