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魂之刃李元霸霸到薛家将武功排名

手把手教你如何编评书之袍带书--百度百家
手把手教你如何编评书之袍带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凡评书,必得有一昏君。
《杨家将》开头,就说二帝太宗赵光义,是个软耳朵根子,全然无用之人。其实赵二祖野史里敢烛声斧影杀大哥,现实中能亲劳御驾灭北汉,比起肉糜代言人司马衷,高了不知多少。其实源头是这样的:评书就得讲打,文绉绉的家长里短,茶钱都不免短缺。既然得打,那么一则乱世,英雄们搞内战;一则治世,英雄们抵抗外侮。凡内战,必得有一个隋炀帝类的昏君来把江山玩翻,才容得诸天魔王下界厮杀,不然就成山贼打架,七侠五义去也;凡外战,必得有个昏君把江山倾覆得差不多,由英雄前来“XX江山一千斤,X家手托八百零”,挽狂澜,扶玉柱,驾海紫金梁。您看有谁写个《平陈英雄传》,把史杨高贺们灭陈叔宝抓张丽华搞得繁复无比没?对手愈强劲,昏君越卧底,英雄抗争起来才五光十色,有滋有味。所以,《说唐》里隋炀帝是昏庸的,李世民是文弱的。《薛家将》里,李世民更是全成昏君,可怜他历史上万军中率玄甲骑往来如飞的李广级射将,在诸家演义里只好拿两把短刀效个姑娘家形象。《水浒》里说,宋仁宗是上天星宿下凡,如何圣明,结果《呼家将》里为了给呼家造冤案,立刻把他说成一个赵光义翻版。简短节说,您看了历朝评书演义,人人都是宋高宗转世,每天大清早上朝不干别的,专门动不动把名将们绑上风波亭、把谗言偏当蜜糖咽。连带着我们就会产生疑问:这人都弱成这样了,英雄好汉怎么还一提主子就感佩:哎呀,得遇有道明君,真该以死相报?&
有昏君当然得有贤王或者贤相。贤王的作用很简单,昏君要做点普通的祸国殃民事,他不出面;生死存亡关头,他闪亮登场,拿着先皇所赐上方宝剑,上斩君、下斩臣、中间斩奸佞,扭转乾坤。(请参考周星星《九品芝麻官》中那条咸鱼)《杨家将》里,赵光义身旁一个赵德芳,八贤王,这就是忠臣良将的护身符。手里拿一杆王命金锏,吓唬皇帝管用。话说先皇大多高瞻远瞩,给辅政大臣一个制约皇帝的东西,非常有伪共和感。可是跟腌火腿似的,加两层大粒子盐正好,再往上糊盐这猪腿自己都得叫过分。《薛家将》里,程咬金吓唬李世民:咱这斧子受过皇封,上砍君下砍臣,你错了就得伸脖子让我抡三抡。接着尉迟恭也亮鞭子:我这铁鞭如何如何,今天打死你个昏君。让人感觉皇帝了无生趣,成日里被几个大老粗鞭子斧子的挂在头顶。当然了,这些贤王金锏的,也不是随时发挥监督权。皇上要干啥了,他就谏,苦谏不从;真要杀良将了,譬如,《杨家将》里君王要杀杨家的人了,八贤王嗖的亮了锏,自然迎刃而解。这金锏如此好用,以至于《呼家将》里也有个八王,连带着亮金锏挟制宋仁宗。我暗想宋家二帝到四帝天天在八王爷金锏阴影下生活,真是哑子见了妈,说不出的苦。当然,贤王也是有选择的出现。像杨家、呼家那种历经苦难还死不绝的,就是有贤王保本;岳飞那种一杀就死的,就是朝里全没有人当家做主的缘故。&
校场选帅或打擂台
评书里,朝廷经常派不出将军。理由简单:开国元勋们老的老死的死,上不了阵啦。于是皇上就得选帅选先锋。皇上选帅非常有意思,不会从基层提拔有经验的青年军人,专干些朝民间要人的勾当,于是我就常疑惑:有事就搞超男民间海选,朝里养这些人算干嘛地?却说选将帅时,一般分两种。或者校军场上,比武射箭;或者街头闹市,设下擂台。校军场那个起源不明,大概《水浒》里杨志大名府玩周谨、战索超是这一行的祖师爷,此后萧规曹随罢了。街头打擂台,就非常傻气。按说朝廷皇家气度,选的或是连师百万的大将,或是开山渡河的先锋,怎么也用不着江湖上耍功夫的,难道是要为番邦卖大力丸?只好说打擂台比较热闹罢了。&
回头多说一句,校军场演武,一般是比力气、比箭、比武。比力气千篇一律:举石狮子什么的。当年武松孟州城听施恩说他力气虚了,赶紧举个石礅吓唬人家。江湖好汉,大多“不近女色,打熬气力”,大概觉得力气这东西一遇到性行为就会飕飕猛跌,按照这定律牛鼻子和秃驴们应该最是力大,可怎么都面黄肌瘦呢?《说唐》里,宇文成都和李元霸就是玩石狮子。说书人总爱加一句“气不加粗,面不变色”,显示说人举这石狮子就像拿油灯草,抓小白猫。可是秦琼就死在举石狮子上。貌似《薛仁贵征东》里,秦二爷和尉迟黑子举石狮子玩,人老不以筋骨为能,马跨黄河两岸拳打山东一省神拳太保赛孟尝胜专诸天下无双的秦二爷,就这么一口血吐出死在这上头了。&
中国评书信奉力大降十会,李元霸两杆锤八百斤,横扫天下略无敌手,一百八十万反军被他搞到只余六十二万,比特洛伊那几位半神强远了。一巧破千斤的也有,少,蛮力、神力、怪力还是各大评书的头牌神兽。包括孙大圣,没提他武技多高,专讲“一万三千五百斤”,还不时让天篷元帅叨咕“他那棒重,擦一擦破皮”什么的,让小猴子们试举,吓得只吐舌头。金庸老爷子大概也信了这个,回头一个“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就把蛮力使大锤给巴洛克化了,正如山东菜馆里有把砂糖撒黄瓜起名叫“青龙卧雪”一样。明明是杨过吃蛇胆长力气,抡铁剑当定海神珍铁使,非要“大巧不工”。和20世纪某些概念先行、内容欠奉的主义流派开山相似乃尔。&
前头说了,打擂台是个江湖活,而且挺不上台面。中国武功讲究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至于虚完之后咱就不知道该干嘛了,只好上仙山不问世事,白云生处有人家去也。大仙级如张三丰,当然看不上擂台。评书里,举办擂台的没一个好人,都是恶霸土匪,奸男霸女,鱼肉乡里,人人都知道,惟独圣上不知道。《杨家将》里,潘仁美想要先锋印,让潘豹去设擂,打死无数人。擂台一般设置得都很反派。比如两边一定要有组“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的对联。我听过某评书里两边对联是“拳打少林秃驴,脚踢武当牛鼻”,不用问这位擂主最后被武当道士给拆了。&
擂台下面站着的,非常不巧,一般就是主角了。但主角还不会第一时间飞上去,一定得看看热闹。反派设擂,一定还暗藏机关。比如鞋里藏铁,腰里藏针。一定有条好汉上去,着了道儿,吧唧滚倒,被主角看到,怒火中烧。本来不想打擂的(不想打擂您站那儿干嘛……),也一时起了义愤,飞上擂台,义正词严。杨七郎上去揍潘豹,实力过于悬殊,一顿打就解决问题了。&
最后涉及到怎么处理擂台上反派的问题。把他一脚踢下去是不行的,因为打擂一定要闯祸,祸还得大,不然不足以引动官府,上达天听。所以可怜的擂主啊,您老一定得死。至于为什么先头被反派打死了N多人圣上不知,反派刚死圣上立刻就知了,这就不好细究了。鲁达打镇关西那种简洁型死法当然不行,学武松玩西门大官人那样举起来摔下去,也不够气势。评书讲究个视觉冲击,哪怕看不见,咱得把气势做足。怎样让反派痛恨呢?回忆《三国演义》,黄忠一刀斜肩把夏侯渊分了两半,把曹阿瞒气得咬牙切齿;《天龙八部》里萧峰他爹在雁门关前把人随手撕两半后乱挥,赵钱孙就吓得晕过去。阿喀琉斯杀掉赫克托耳,倒也罢了;把人尸体绕城乱拖,才让普里阿摩斯肝肠寸断,夜半前来舍命要儿子。作践身体,中西都忌讳,所以凌迟和檀香刑才那么触目惊心。评书里打擂台,当然要来个猛的。杨七郎就是抓潘豹俩腿,喀嚓把他劈了。这种处理方法还真多,《说岳》里岳霖,《薛刚反唐》里薛刚,貌似都是这么动的手。当然,这事只能杨七、薛刚这种黑脸蛮汉干,杨六这种典型的白面郎君就没法暴力美学。至于李元霸撕宇文成都,反而让人觉得相当得宜:鱼找鱼虾找虾,绿叶专配大红花。拿把小刀把成都给寸剐了,这也不像是雷公下凡李大神的气势。&
“刀下留人!”&
历读所有评书里,有这么一定律。《呼家将》《薛刚反唐》里那几大家子绑法场,是大规模被杀。相比起来,如果只是那么一两个人上法场,除了风波亭归神了岳元帅,还真没一个是死的。法场的刽子手大概也专业了,磨刀也不积极,心想着追魂炮响几下,一定有人匹马杀来,大吼“刀下留人”。所以奉劝诸位上法场看热闹的百姓,如果是一两个人绑去,大半是死不了的;赶上一大家子一起去时再抱瓜子捧薯片围观吧。&
杨七郎劈潘豹,回头连爹带哥一起被绑。昏君之昏在于,杀奸臣时左右舍不得,一副妻管严的软模样;杀忠臣时往往“气往上撞”,不听谏言,谁劝几句就竖眉毛:“嘟!难道你也要谋反?”这就属于不讲道理,很有些红卫兵的味道。可见手段无论高低,全看您手里是不是掌权。奸臣都有资格被审,忠臣就得立推午朝门。当然,昏君也比较笨,不懂得改革追魂炮系统。追魂炮轰轰的响,外头就有机会斡旋。忠臣要被杀时,那才是一朝忠良显本事的时候。什么贤王金锏,密旨口才,什么都出来了。举凡法场响炮,。要么“诸将苦苦告免”,那时就得看您家的人缘了。一旦昏君还没有“气炸心肺”,就会考虑群众意见。另一种就是以威凌之,《呼家将》《杨家将》里,八贤王和金锏是救命的秘宝,可怜昏君也弱智,不知道趁八王爷生病或者出差时杀人。《薛家将》里,牛鼻子徐茂功袖里亮旨,是李世民答应不杀薛仁贵的承诺。可怜《薛》本里英明神武的秦王已成昏迈呆傻的李二,翻脸不认人。《红楼梦》里头,宝二爷和蒋小官人偷换了汗巾,又加金钏儿跳井,被爹爹扯来狂揍,幸亏有太夫人出来调停,也算是“刀下留人”一例。&
印象里“刀下留人”还真只有一个失效的,诸葛亮要斩马谡,成都蒋琬杀到,规劝,然而诸葛丞相既然不是昏君,蒋先生当然扮不了谏臣角色,只好做个被教育的人,被丞相一番道理调停得连连点头。&
“刀下留人”之后一般连着“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充军发配是一般规矩,杨七郎运气好点,一家去雄州驻扎去了。反正一般“刀下留人”前后,是一个双方得益。奸臣是琢磨害死英雄,以便窃取国家军权;英雄又不会死,只是被赶出去,奸臣还是会洋洋自得一番。&
————————————————————
如果嫌以上麻烦,请直接看这里。
以下私人草拟,基本是袍带书最惯用套路:
奸妃乱后宫,太师老丈人。&
忠良遭坑害,沉冤铁丘坟。&
落魄少年郎,招赘在乡村。&
传下遗腹子,自去奔前尘。&
少年有奇遇,美女争投诚&
入京考状元,校场成天神。&
挑落高富帅,通缉满四门。&
被迫拖铁闸,千斤如微尘。&
忠臣苦进谏,却逢天子昏。&
骂退众千岁,喝叫推午门。&
还好有救星,刀下喊留人。&
可怜清廉官,遭贬离京城。&
路遇强贼汉,下马来相认。&
有个莽兄弟,神力更无伦。&
偏偏服主角,插科又打诨。&
地道通神迹,宝马兼宝刃。&
上阵遇美女,便拟托终身。&
小将性高傲,挨打才慌神。&
被迫娶娇女,逼死老丈人。&
敌阵有妖道,滑车咕楞楞。&
英雄有铁枪,奋臂扎铁轮。&
娘的说不尽,编到没词轮。&
暂时说到这,回头再较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546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1969年,阿兰锡格尔设计了这个LOGO。所以:
阅读(3176)
阅读(38万)
阅读(3557)
热门文章HOT NEWS
股市又跌了,跟之前的判断基本吻合,4000点上下是一个巨大的压...如何评价单田芳?
按投票排序
上面大部分人感觉不太懂这个,我觉得这个问题吧,还是要让 来说一下,张公子说的算是有点意思,但他有个毛病,他从来不黑人,唯一黑的兰多夫,还被人家雄起了。所以一些话还是要我来说。----------------------------------------------------------------分割线------------------------------------------------------------------先要说评书这门艺术吧,其实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东西,虽然在旧社会的行当里,拿钱是比较多,地位也比较高,但是老艺人的个人文化素质确实不行,所以要说单田芳,先要定调子,他是老艺人中比较出色的,当得起大师的称号。接下来细说一下,但也不能说的太细,那就扯的没边了,我说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优点:1.单田芳人精明,性格好,低的下去,吃的下苦,受得了褒贬,有老艺人的一些厚脸皮功夫。这主要体现在他敢于单干,啥广告都敢加,还加的一本正经,啥台都敢上,啥书都敢录。所谓口大吃四方,这一点在单田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单田芳确实有点水平,白眉大侠是他的代表作,据我看采访,也是他得了真传外加整理之作。以前白眉大侠并不是和三侠五义连在一起的。单田芳在这些地方上做了一些工作,梳理了逻辑,并制造了一些相当成功的人物,比如北侠欧阳春(大紫胖子),山西雁徐良等等。说起塑造人物,单田芳应该算非常棒的,不信你们自己数一数,那部评书里的人你印象最深刻?恐怕多半都是单田芳书里的丑角和怪人(囊鼻子,外地口音,奶孩儿口音)。单田芳还有一些很好的地方,比如他口音不重,嗓音不尖不沉,虽然沙哑,但反而增加了魅力,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这是袁阔成的最大问题,也基本是唯一的问题,袁阔成声音较清亮,表现袍带书固然是风流潇洒,但演不了坏人,而且口音非常重(比如林海雪原里,他说蝴蝶迷叫“户点儿迷”),东北人可能喜欢,其他地区恐怕要艰难一些。3.单田芳对评书的传播和继承工作做了很多贡献。单田芳虽然没读什么书(据说是考上了大学,但是没能去上,我看有贴金之嫌),但确实比较喜欢钻研,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保存,复制,修缮,增补了很多传统书,市面上见得到的评书,基本上他都录过,只是有些未必是他的最好,所以听的人也不一定多。而且制作了一大批新时期评书,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有很多人非常喜欢他的《乱世枭雄》,认为不逊任何经典,这也是理据服的。再说缺点:1.单田芳的套路非常严重,同质化明显。每个类型的书都很雷同,人物也比较雷同,总有一些囊鼻子,总有一些奶孩儿,总有一些雷公崽子,总有一些傻英雄……有的连情节都是雷同的。你要是说的书少,可能也没这么雷同,问题是他偏偏是说的书最多的人,这个雷同问题就太严重了,所以单田芳的书,就听几部经典的即可,其他都差不多。总体来说,单田芳是说了很多书,但很多书被他一说,也就都变成了一套书。2.单田芳的文化素质还是极大地限制了他。这点确实不能怪他,有老先生还说过彭德怀掌中机关枪,胯下吉普车,一扳机关枪的枪鑽……单田芳的书中,类似的问题没有,但“文盲”型的问题有不少。比如封神演义里面,伯夷叔齐,被说成是叔夷伯齐,比如世袭罔替,被说成是世袭冈替。但是这只能算是会心一笑,无伤大雅。单田芳确实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比如在说一些演义时,里面时常夹杂一些神怪传说,比如薛家将里面,某某人有一个铃铛,叫晃魂铃,一晃,敌人就要落马昏迷。单田芳会解释这是因为里面装了迷药等等,总是能说圆,在现代科学语境下不那么突兀。但是总体来说,单田芳的文化素质让他在一些说理、渲染的时候不如袁阔成,更比不了现在的一些青年评书艺人。3.单田芳相对来说重量不重质。这一点拿郭德纲比最简单。郭德纲也做了很多整理工作,但郭德纲为什么整理,怎么整理,心理有数,拿出来说,李菊福,让人没得挑,比如黄鹤楼开场的腿子活,比如解学士和山东斗法的拆分。但单田芳在这方面比较差,或许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或许是能力有限,单田芳的修补继承质量没法和郭德纲比,有些人认为单田芳是继承了一些书,但这些书也被他毁了,这一说法是有些偏颇,但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谢邀。大师的冠冕先得安上,这意思是:之后无论褒贬,都是以单爷爷确定大师之地位为前提的。这就像你再怎么说门德尔松甜又腻都成,但敢说他甜而又腻没思想,真还不如杨臣刚,这就是耍流氓。一般评语说四大师,帥卖怪坏,袁阔成帅,刘兰芳卖,单田芳怪,田连元坏。挺好的定论。单田芳的嗓音辨识度,无人能比。不信看各类模仿秀,唱歌必是《青藏高原》飙高音,评书定学单田芳。为什么?田袁刘都没他这么重的膛音,一听即知。单田芳又好在,嗓音在,而且怪,塑造各类怪人物很好。这一点上,袁阔成太帅,哪怕声音惟妙惟肖,多少带文哏气,所以袁先生一部《三国演义》冠绝天下,但其他短打神怪,就不如他袍带书好。田连元论卖萌抖包袱,还在单先生之上,但略轻一些(不是轻浮的意思);刘兰芳老师塑造昏君、奸臣(秦桧、潘美、王强)、莽汉(牛皋、程咬金、孟良)、主角(岳飞、杨六郎)们有一手,但人物略脸谱化,剧情也略少些。单田芳好在,真是全面,真是多样。虽然文哏不如袁,卖萌不如田,嘴上小活不如刘老师还能带腔唱,但他别的活儿都好使,没一门偏科;短打书很好,袍带书也能听,虽然他的袍带书都带短打书味道,但也好,比如隋唐;跟他一比,袁先生有些塌不下来,刘老师不如他塑造广泛;我很怀疑袁先生和刘老师塑造蒋平韩彰胜英徐良之类,有没有单老师这么举重若轻张嘴就来。再加上单老师精力无限,录了一万多集,这就真了不起了。虽然你听着这像是力气活,但力气活也是要本事的。可以说,精力旺盛,是单老师可以历经时间考验,从四大家里面脱颖而出的因素,但限制单老师超逸拔群、自成一高峰的,主要是他的创作能力。袁老师说三国所以好,一是三国底本好,二是他读书多,三国吃得通透,好剧情翻出花来。刘老师和她先生是自己会编本子的,看多了重样,但单看一两部是真好。田老师的剧情有些跳,但也活,而且紧凑利落。单老师吧,播多了之后就有问题了。《白眉大侠》这种无限叠加、没完没了拖戏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单老师好东西很多,但真要拿一本出来压住袁三国,就有些愣神儿了。当然还是那句,从评书艺术角度出发,老几位都是高山仰止的大艺术家;哪怕你说有些后进其实功力也不浅,不该跟老几位声名差距那么大,但想想好了:他们老几位,尤其是单田芳,都是解放后就开始折腾的,实在不易;也真亏他们几位的声名在,才能托住这行当半壁江山。所以单老师近来的书的确有些那什么,但就像80年代之后的帕瓦罗蒂,不在巅峰期,照样可以对艺术增加影响的。开句玩笑,袁阔成仿佛多明戈,单田芳还真就是帕瓦罗蒂……
本人评书只听单老,回答此题难免偏颇,照顾不周还望海涵。百度百科:“单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与袁阔成、、被大家合称“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共录制、播出了《》、《》、《》、《》等100余部共计15000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整理编著17套28种传统评书文字书稿,开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二十年前,我身边的小伙伴们十分热衷于记住一些历史人物,并且用肢体语言进行激烈的探讨与比较:“李元霸最牛!”,“罗成最帅!”(好吧,其实是为了接下来的Cosplay...)。而在这个过程中,单老的评书与小人书连环画一道,完成了很多北方小男孩最早的历史启蒙。你可以说那都是稗官野史、都是武侠演义,但不能否认的是他成功奠定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兴趣。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什么飞雪连天,只是觉得单老的话里乾坤,就是江湖。08—10年是我又一个听单老评书的高峰期(“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服高人有罪”等等等等是张口就来)。这个阶段理解了上面所说的“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他评书中所传达的思想,绝大多数是我们非常传统的价值观,例如非常非常的注重忠孝仁义。单老的评书(或者说传统评书)能够拥有大批拥趸,和这一点有很大关系,(他的)评书和传统文化是相互促进的。
鲁豫有约--单田芳
/programs/view/XzwlDtAFaZA
这是单老上鲁豫有约的视频,好几年前看的,凭记忆说两点:1,嗓音非天成,浩劫偶得之。2,”开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单老曾经尝试推出有偿评书,应该说在那个年代颇有几分勇气和魄力,思路和大方向也是对的,只是大众习惯了收听免费的,积重难返,最终反响不佳。总结:“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评书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是时候回味一下“震八方紫面昆仑侠童林童海川”了。最后祝单老健康。PS:上当了,关注及回答这个问题只能说明你是个老梆子。
说单老的评书不好吧,有种放下筷子骂厨子的负罪感,你要说单老的评书好吧,这话还真说不出口……————————————补充分割线————————有朋友问说哪位好,我书听得少,只能粗浅的谈谈:我觉得袁阔成的三国就很好,评书不是RPG,按照流程打怪升级就好了,《白眉大侠》就存在这个问题;照理说书也不应该陷入程式化,房书安和孔秀在单老嘴里我听不出来个性上的区别;说书的人应该有立场,就是说得评书,不是背书,你先听三侠剑再听窦尔敦,然后琢磨琢磨盛英黄三泰是好是坏,保证晕;某些袍带书在逻辑上有问题,说书的应该往圆全了说,你比如罗成怎么就和宇文成都打了三次一次没输,这个不解释清楚听众是很难接受的,恰恰是单老这些问题可都没解决好,就上述这些问题,王玥波基本可都说清楚了。
一个在中国人心目中代表了“评书”的人但有一小搓,比如我这种,比较矫情的认为他的表演跟评书是两码事的人。一个门人弟子最多的“评书”艺人一个门人弟子从事“评书”最少的“评书”艺人一个录书最多的“评书”艺人一个会书不算多的“评书”艺人个人不赞同张公子的观点当然估计也是本回答中为数不多的一个异类,但知乎还是应该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这个回答会尽量避免门派之争等无谓的话题,也希望不要有朋友来抬门派之争的杠。新“评书”纪元按刘主席岳飞传算之后一直到21世纪初,评书在大部分人心中都是有一席之地的很多人都有中午边吃饭边看中央电视台电视书场的经历可以说,大部分人普及“评书”是靠电台和电视台而这两者久占者,电台单田芳,电视台田连元我很清楚的记得2001年左右,早上山东台田连元施公案,中午中央台水浒,黄昏云南台小八义然后还有镜花缘、包公案、隋唐演义等等而电台一扭开,那嗓音识别度就知道是谁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田连元先生是那一时期,包括到现在,在台上刀枪架最有卖派的虽然老年间,这种过度的刀枪架有洒狗血嫌疑,但在电视上,对于14、5的我们来说,干净利落脆是很有视觉吸引力的,这一条件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某先生说封神演义,对着摄像头顶着头一动不动的作派比起来。所以中央台电视书场算轮流,但地方台是很乐意放田先生的书而电台,作为早早脱离体制跳出来的单田芳,在推广这条路线上越走越顺畅有些道听途说的话,确证后再说但当时电台大面积的单田芳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啥书都录,啥广告都加,啥电台都播一时间影响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听单田芳不过是一部分人的童年记忆或视听习惯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捧着收音机扭哪个台都是单田芳,久而久之,对他的嗓音和风格都会潜移默化并且根深蒂固的认可。久而久之,其他人的书则根本无法接受。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因为他好,而是因为他嗓音的独特,和书多。说到单田芳的艺术风格个人体会不斟酌但就他的表演而言袍带书少大气短打书不江湖神怪书无惊奇世情书没说过广告书?那不是评书袍带书说朝代兴替,两军对垒,敌我态势,阴阳谋算这些大气磅礴的东西,他没李元霸打宇文成都是云中龙碰上雾中龙秦琼打宇文成都还能是云中龙碰上雾中龙吗?袍带书小气的是绿林山斗而短打书讲江湖恩仇,绿林道义,剑侠义士这些人情过往,他还是没觉得他好,不过无从所比耳。而到而立之年,为生活忙碌,何来时间心态,去品姜存瑞、刘立福啊为房贷、妻子生计而计算,何来资源去掏十二本的三侠剑和十三本的雍正剑侠图啊我始终认为,觉得他好,不过是不可诋毁的一段深刻记忆,不能被推翻的精神领袖仿佛他被推翻了,评书就不在了,自己的青少年过往就蒙尘了殊不知,评书,他还差的远呢。
不得不说,他的评书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
那段日子,每天中午都是最期待的时光。
在网络段子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他的评书是难以企及的高度。
想想同时代的姜昆等。。。我觉得还是他的评书更吸引人。其他人的评书也听,专业的我不懂,只是听单田芳的评书,书中的人物形象会有很轻松的既视感,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他的声音也有很强的感染力。
即使却是在故事情节上单一,老套,但是让人仍然乐此不疲的听下去。单田芳的评书伴随了我父亲和我两代人的成长,而郭德纲,不能否认他也许也吸取了单田芳的一些长处。
单田芳在我心中的地位应该不会动摇,但那个评书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我的儿子应该不会去听了。
在我看来,单爷那个时代的几位评书大家就这么几位:袁阔成,田连元,单田芳,刘兰芳。连丽如勉强算半个。拿篮球类比,袁爷阔成相当于乔帮主的存在,帮主打球无论是观赏性还是实用性都站在巅峰,袁爷说书,无论嗓音,做派,还是书的内容,情节,人物塑造,也都是无可挑剔。甚至可以说他一个档次,其他人一个档次。袍带书一部三国,短打书一部水泊梁山,这两部书足以让他老人家封神。至于其他的,十二金钱镖和碧眼金蟾都没说完,实在是可惜之极。即便是晚年的封神演义,拿出来也是秒杀同侪的存在。第二的应该是田爷连元。杨家将是第一部搬上电视的评书,当年说的时候也是万人空巷。小八义是另一部经典,这部书的遗失可谓是评书界最大的损失。其他的隋唐水浒几部大书都有独到之处。以篮球类比,应该是大梦的位置。全面,无所不能,观赏性十足。单爷和刘兰芳先生可以并列第三。他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说的书不少,但出名的,或者说值得反复听的就那么一部。对单爷来说就是白眉,刘先生自然是岳飞传。这二位大概相当于马龙和邓肯,前者胜在勤奋,后者朴实无华但非常实用。连先生主要是家传的几部书。东汉,三国和大隋唐,但是几乎毫无创新,一部大隋唐基本是照着兴唐传念下来的。最多算是尤因,被其他三大中锋压得死死的。有点儿跑题了,单说单爷。单爷的书是上面几位里说的最多的。但良莠不齐,而且听多了就会发现都是一个路子的。比如房书安跟贾明杨香武,除了名字不一样,几乎没有区别。再比如白云瑞和蒋伯芳,除了武器不同,掉个个也看不出来。而且单爷说书还有个最大的毛病,什么书都说。以前说书的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比如说了三侠剑就不说连环套,讲过万花楼就不讲杨家将。可是单爷不管,三侠剑也说,连环套也讲。于是之前棍扫萧金台的蒋伯芳,转脸就被窦尔敦打了个落花流水,实在是让听众无法接受。总之,单爷的业务水平不能算出类拔萃,但是他的多产是别人无法比拟的,在推广评书这一事业上,他的贡献也是无法取代的。
1. 有创新意识,顺应流行说了几部《白眉大侠》、《铁伞怪侠》之类的武侠评书,当年真是太火了。2. 编故事的水平一般,比如白眉大侠就是不停的搞deus ex machina。相比之下有真实事迹可循的《乱世枭雄》情节就好得多。3. 总觉得像野路子出身,语言上少一种评书的感觉,别说袁阔成田连元了,郭德纲都比他更像说书的。4. 不管怎么说,他比其他说书人勤奋太多了(咦我真不是想说“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其实要不是他,有几年可能就没书可听了。
一个用黑嗓说评书的人。
听着单老评书长大,每天蹲在半导体前面听书,听一段背一段,背下来了水浒108单八将的诨名和三国所有人的字号,以防被大人提问。单老说书时的情绪饱和而浓郁,嗓音独特,措辞质朴接地气,刻画人物多有草莽气息,用来说武侠口最好(三侠五义,铁伞怪侠,白眉大侠),三国这样的才子书稍弱。听过他老人家说的二战书真是有趣极了,老书口讲外国事儿别提多好玩了。
最近在酷我听书听《水浒传》 单田芳和田连元的各听了一会 于是选择了田连元的。。。
执着:姑且不论艺术造诣,就冲对艺术这份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也配得上艺术大师几个字。单老年轻时饱经磨难,你能理解满口牙齿都被踢掉,嗓子因为生病变成现在的样子还能一如既往的坚持说书吗?输出:有时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单田芳,评书会是什么样子? 袁阔成:三国演义、大名府、水浒传刘兰芳:岳飞传,薛家将,呼家将连丽如:东汉演义田连元:杨家将,瓦岗寨、小八义单田芳:三侠五义、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明英烈、童林传、三侠剑、三国演义、水浒传、连环套、薛刚反唐、隋唐演义、....还有张学良张作霖等一堆现代书,居然还有诺曼底登陆神马的单老的书很多,可能其他几个大家加起来都没有他一个人多。111部,15000多集。这是什么概念?不算准备,不算写书编书,光吧嗒吧嗒的不停气的,而且带有感情中气十足的讲,假设每天讲两集周六周日不休息要讲20年。光产量就吓人一跳。影响力:影响了几代人,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白眉大侠,明英烈,童林传这种经典书我从小听到大,听了好几遍,什么横推八百无对手,什么金丝龙鳞闪电劈,什么八卦四象金灯阵,什么五行昆仑绝命台这类N长的名字尽管过去很多年仍然是张口就来。身边的同学也是每天讨论剧情的发展,以记住各类高人的绰号绝招名字为荣。品质:或许是出品太多,很明显的,单老有些书说的不怎么样,一些是因为本子的原因,本身他也不是作家而是以讲评书为主的,所以很多本子有雷同的趋向,也有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另外,单老由于不像袁阔成老先生那样基本上只守着一本三国讲,所以对人物、情节、情感、历史、渊源、政治、格局等把握都不深,书说的多评的少,让人回味的滋味不浓。但这样也有好处,更容易被大众所接收,同时也会有更快的进度。王三皮的大隋唐说的真是好,滋味十足,但就是太墨迹了,他要是敞开了说一周说一次,估计我能听到死。单老都是电台电视台说书,不是茶馆书场,所以没那么自由,或许在茶馆书场说书,会是另外一番滋味。综上:带给我们70年代人童年少年时无可替代的乐趣,人民的艺术家。
《三国演义》,要听袁阔成的;《说岳全传》,要听刘兰芳的;《瓦岗寨》,要听单田芳的。其他的随意了。就是这样。
独特的嗓音,但听起来感觉很爽,一听着声音就知道是单田芳牌的,他说书时不拘泥于原书,有很多自己的发挥单田芳说书的数量之多,听众范围之光,应该无人能及吧说他是国内评书第一人应该也不为过看过他的很多访谈,感觉他是一个非常热爱评书,人品极佳的艺术家小时候,妈妈对我学习要求很严,看到我听评书就训斥我,不让听。后来,我想出了对策,中午一放学就飞一般跑回家听评书,具体是把收音机开到最低音量,然后把收音机放耳朵下面听,表面上装睡觉。其他人根本听不到收音机的声音。单田芳的《隋唐演义》印象最深刻,每个好汉都起一个外号,比如小白猿侯君集。单田芳说的乌压压怪叫最有趣,小时候经常模仿呢。 当时比较受欢迎的还有刘兰芳的《说岳全传》,她学马走路的声音算得上是惟妙惟肖,我跟着都学会了。田连元讲的《刘秀传》也不错,
印象很深刻,有点公鸭嗓的感觉。反正这些评书里边,每个都有一个大英雄、还有个呆萌的二愣子,金头虎贾明、程咬金等等国内最好也是最喜欢的两个说书的是:单田芳和袁阔成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百听不厌,听起来和挺流行歌曲差不多(指的是愉悦度)当时,娱乐手段缺乏,听评书算是最好的娱乐手段之一了,现在虽然无处不娱乐,但还是童年的评书最值得回味。原来每个评书都听不全(总有中午有事的时候),后来就下了好多以前听过的评书,想再从头听一遍,可惜后来再也没听过。
老家沈阳,算是单田芳老师的根据地吧,大爱单田芳老师讲的民国背景的评书,那种沧桑的语气夹杂点市井江湖的迷离,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幻想。上小学的时候打开收音机里能听到,上中学还能听到,上大学假期回家偶尔打开收音机,还是那个熟悉的声音,经久不衰,顿时有一种时光停滞,家的感觉。不能再这么写下去了,再写就要意识流了,那样的一个下午我坐在我家的飞利浦收音机前坐着喝茶,奶奶在躺椅上织毛衣,段子还是那个段子……确实,从记事起十多年一直不间断的一档广播节目,伴随你成长,肯定会有些感情在里面。张学良杨虎城那段不知听了多少遍,我还记得高考前一天出租车上司机放的广播节目就是单田芳的,很温暖,感觉虽然时间在变世界在变,但总有一种东西不变,坚实可以抓住感知,让迷途瀚海的我们可以抓住的一块平衡木,像是远方的灯塔,熟悉温暖唤起回忆,港湾等着你去停靠,好像之前的所有风雨都是值得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收音机里他的拟声词,经典至极,我一般只有在干呕想吐痰的时候能体会到一点皮毛……
突然想起来,胖子说单田芳嘴里没有牙。还有田连元说的是书吗,和北京某评书演员一样,能把说书变成念小说。
广播里的表现显然体现不出有观众互动时的水平。评书非常需要观众互动。单从评书角度看,我觉得在还在世的评书艺人中,说自成一派完全不过分,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我认为评书其实本来不是当作广播连续剧形式出现的,要随便拿出一段书出来就能抓住观众,而广播评书虽然愉悦了无数人的寂寞时光,但其现场互动的本质完全消失了。本来应该有的更多发挥被限制了。说这些是因为我相信,单老在现场有观众的情况下,会更有魅力,这从几个有观众的电视录影里可以看出。相信当初辽宁的小剧场里,他的表现更好。和相声一样,评书也需要有观众在场才能更有效果。不过无论如何,单田芳称一派宗师我觉得并不为过。之所以这样说,也正是因为他能在广播这种不利的传播渠道中,抓住这么多人心,因为他掌握的正是传统评书的精髓:瞬间抓住听众。非要要求评书故事严谨,连贯,逻辑性,其实反而没有理解评书这门艺术产生的过程。
无事不可评书。单的艺术无疑在深度和精度上有商榷之地,但他在评书领域的开拓上无疑是第一人。
时代进步,评书的形式、内容日显老旧,没落难免。单老的近现代评书则多有创新,是曲艺、是文艺,还有史观。我尤其推崇《乱世枭雄》和《太平洋大海战》这两部作品,它们能成为经典作品,是和单老历史专业背景分不开的。《乱世枭雄》是对东北风云激荡年代的回忆,充满了浓浓的乡土之情,这部作品不但详尽讲述张氏父子称雄东北的历史故事,更是事无巨细地描绘了清末民初东北社会的风貌,从方言土语到婚丧嫁娶,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民风民俗无所不包,简直是百科全书般的气魄。《太平洋海战》则在相对客观讲述历史故事同时,运用一些看似无关、往往叙述性的情节,相对完整地呈现出现代不同意识形态、制度的国家的差异和特点,这就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故事,也蕴含了史观。一点一滴丰富立体描绘了人性与民族性、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我对于传统评书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因为我不再需要那个形式为我讲述那样的故事。和其它评书艺术家相比,技艺就算没有高低优劣也总有个人偏好,争论这个不但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对于一门传统曲艺而言,有“守成”的水准同时若能再有“开创”之举,在我看来,便足以称之为“大师”了。
其实从水平上看,单老未必是最高的,甚至有的时候觉得有千篇一律千人一嗓的雷同感,和田连元的《水浒传》,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比起来,在对原著的再加工再创作上,的确有差距。但是单老在当下的社会,依靠评书占领一方地界,开创一条出团队化,市场化,文化传播和市场营销的有效结合的道路。看看那些已经消亡的传统曲艺,单老的所为就尤为可贵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魂之刃李元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