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郎平6+1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我们的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郎咸平的非常“6+1”理论
郎咸平的非常&6+1&理论
郎咸平教授在《产业链阴谋》一书中提出&非常6+1理论&,认为在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6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前者是&1&,后者是&6&。在国际分工之下,大多数中国企业都被分到附加值最低、最消耗资源、最破坏环境、对劳动者剥削最血腥的制造环节,即上文提到的&1&;而最有价值、最赚钱的环节,即上文提到的&6&部分则主要被美国公司所垄断。在最不赚钱的加工制造环节,我们只能赚到1美元,而其他环节却能赚到9美元,每当我们创造1美元的价值,我们就同时为美国企业创造9美元的价值,因此,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
以沃尔玛为例,沃尔玛公司创立于1962年,是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在全球开设了超过7,800家商场,员工总数200多万人,分布在全球16个国家。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1.76亿人次。沃尔玛1996年进入中国,目前沃尔玛已经在全国共89个城市开设了146家商场。虽然,沃尔玛中国销售的产品中本地产品达到95%以上,与近2万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沃尔玛获得了商品利润的大头,而大部分中国制造商则在向沃尔玛供货的时候互相厮杀,价格已经压得不能再低,利润空间几乎为零。沃尔玛用很低的薪水就可以在中国雇佣大量的员工,再次在人力成本上对中国进行盘剥。
总之,沃尔玛从事经营成本最低的终端零售,却获得最多的利润,这就像生物圈里的食物链,大型食肉动物吃小型食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吃植物。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一个老虎群落要占据20-300平方公里的生活空间。也就是一家沃尔玛商场要吸收一个城市零售业利润的将近一半。
郎咸平:《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正在读取...
作者:郎咸平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
京ICP备号-2 网监备案号 京公网安备郎咸平6+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格式 文档名称 用户评分 浏览量 下载量往期回顾 &
对郎咸平“6+1”理论的商榷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真相透视
&&&&【摘要】郎咸平的“6+1”理论的谬误在于,他认为今天的国际竞争不再是产品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本文认为,基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大力发展大学生密集型产业&。&&&&【关键词】就业难&&“6+1”理论&&大学生密集型产业&&&&看似完美的“6+1”理论&&&&近年来,在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用以解释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那就是郎咸平提出的“6+1”理论。他认为,今天的国际竞争不再是产品竞争,而是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竞争阶段。产业链包括七大环节:一是原料与生产,二是产品设计,三是原料采购,四是仓储运输,五是订单处理,六是批发经营,七是零售。在这七个环节中,后面六个环节是需要大量大学生去做的,第一个环节则基本不需要大学生,而中国恰恰在国际分工中分到了所谓的“6+1”中的“1”,即生产环节,也就是说中国的主要产业是低端制造(对产品物质形态的制造),这种产业根本不需要大学生,中国极度欠缺“6+1”中需要大学生的“6”,所以导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乍看这一“理论”,似乎无懈可击,完美地解释了中国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实际上,郎咸平先生的确找对了门路,可惜的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下去,这种“6+1”理论的解释只能是肤浅的。&&&&美国为什么能长期消化大量大学生就业&&&&从20世纪末开始一直到今天,10多年的时间,中国大学生就业愈发艰难,无论是量(就业率)还是质(工作的好坏)上都每况愈下,而这10多年恰恰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繁荣兴盛的时期。这就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离奇之处。美国绝不会出现这种局面,美国只有在遭遇经济萧条时才会出现暂时的大学生就业困难,这种局面往往是几十年才一遇。&&&&即便是在经济危机和金融海啸之后的今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并未遭遇特别严重的就业寒冬,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在今年4月对850所大学的3.5万名毕业生所作的抽样调查显示,在申请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中有19.7%的学生找到了工作。乍看起来很吓人,其实2008年同一时期是26%,今年与去年相差并不大。从就业的“质”的层面看,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49353美元,几乎与2008年的平均起薪49300美元相同,有一半以上的专业起薪还有不同幅度的上涨,比如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起薪上涨了2.3%,达到49754美元。&&&&这么多专业起薪逆势上涨,说明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质在提高,这个事实只能说明美国大学生就业即使有困难,那也是暂时的、局部的、不严重的。那么,美国为什么能长期吸收那么多的大学生就业呢?&&&&其实很简单,这是因为美国拥有的是高技术、垄断性(对全球而言)、“虚”的产业,这些产业恰恰就是大量吸收大学生的产业。高技术自不必说,美国的军工、航空、计算机、互联网等都是需要大量大学生的,本国的学生不够用,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优秀人才。&&&&至于“虚”的产业,就是指美国基于综合国力和文化优势建立的非物质形态的产业,这主要包括“虚拟化”经营的世界级品牌(美国仅经营品牌符号本身,物质产品放到中国大陆来生产)、金融服务业、娱乐产业、少量奢侈品等等,这几样虚的东西,无一不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搜刮财富的强大工具。而这些产业,恰恰需要大量大学生来做。&&&&如美国的耐克鞋有30%左右都是中国东莞一家叫做裕元工业的台商企业生产的,假定一双耐克鞋最终售价1000元人民币,裕元工业顶多能拿到100元,中间商(运输、售卖)和品牌所有者(即耐克总公司)各拿450左右。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把中国人生产的鞋子,贴上一个商标之后又卖给了中国人,赚到的钱又可以回过头来从中国进口五双同质量的鞋子。这就是说中国的裕元工业每为耐克生产一双鞋子(卖给中国人),最终还要再附送五双同等质量的鞋子给美国人穿。这样的空手套白狼的国家,物质能不极大丰富吗?美国本土保留的正是产品的品牌塑造和产品设计等“虚”的层面,这些层面恰恰需要大量大学生来完成。&&&&与郎咸平先生商榷&&&&笔者的解释与郎咸平的“6+1”理论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看到了“虚”的层面是能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所在,即吸收大学生的就是“6+1”的“6”。不同之处在于,郎咸平只停留在了表面的七个环节,错误地得出今天的国际竞争不再是产品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结论。&&&&要证明郎咸平的错误非常简单,按照他的理论,我们只要发展好“6+1”的“6”就能在国际产业链竞争中取胜,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实际上,中国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六个环节早就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许多世界品牌的这六个环节都是中国人在做,除了产品设计这一环可能稍逊,其他五环中国人做得非常好。&&&&事实上,问题的关键根本就不在于这六个环节本身,问题仍然在于产品(品牌),国际竞争仍然是产品的竞争,而不是所谓的产业链竞争。只要创立了世界级的品牌,那六个环节自然而然就运作起来;如果没有品牌,去做这六个环节是“巧妇做无米之炊”。也就是说,所谓的六个环节,是围绕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去运作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品牌竞争胜利之后催生了六个环节,而不是靠六个环节本身去竞争。如果中国创造出一个可以和耐克匹敌的世界级运动品牌产品,那六个环节马上就会运作起来,大学生就业岗位就源源不断。&&&&品牌的打造只与六个环节中的“产品设计”有关联,单靠产品设计是打造不出品牌的,品牌打造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工程。所以说,“6”是果,而不是因,把大学生就业难归根于“6”本身是荒谬的。&&&&发展“大学生密集产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治本之策&&&&“6+1”理论除了肤浅之外,还在于片面,仅仅涉及了产业领域的大学生就业,而实际上,政府部门也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关键领域。政府对大学生的需求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维持日常运作,二是开发公共产品(包括国防产品与技术研发、制度设计、法律建设、经济政策研究等等)。大量的大学生是直接进入政府工作或者为政府打工的,国家战略和方针政策也就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笔者想综合考察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其一,国家战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低技术发展战略,国家对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投资严重不足,这一领域恰好是需要大学生来完成的。&&&&其二,法制化进程。我国的法制化进程障碍相当大,行政力量依然非常强大,法律“说话”不算,这就导致法律人才的需求大打折扣。如果我们能像美国那样,每一个人都聘请为自己长期服务的私人律师,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将大大增加(增加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数千倍),不够用了,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就会转法律类。&&&&其三,其他一些短期政府政策。首先,从经济角度看,只有两类“大学生密集型产业”,这就是高技术产业和“虚”的产业,大学生就业难在于缺少这两种“大学生密集型产业”,而不在于“6+1”。其次,从高技术产业看,我们的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汽车工业、军事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没有一个能在世界上占据重要位置,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量太小,自然就无法吸收更多的大学生来生产、研发产品。在这些方面,中国哪怕能在一个领域占据世界市场的较大份额,就能让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大大改观。再次,从“虚”的产业看,我们几乎不拥有世界级的品牌,没有一个奢侈品牌;我们的明星娱乐产业冲不出华人圈;我们的金融业非但不能剥削别人,反而成为国际游资席卷我国财富的工具。&&&&如果我们有世界级的品牌,就可以虚拟化经营,我们只须雇佣大量大学生进行技术研发、外观设计、广告宣传(明星代言)。韩国三星手机仅仅外观设计就聘请了五百多名艺术类的大学生,软件和硬件等技术类的大学生更是数量巨大。&&&&如果我们有真正的世界级的金融服务业,经济类的毕业生就不必挤破脑袋去外国的投行,我们自己就能消化掉这些毕业生。&&&&如果我们有能走出国门的明星娱乐业,我们就需要大量的文科大学生进行编剧、摄像、表演、导演、营销、宣传、策划等等。可事实是,我们连“韩流”都抵挡不住。那些所谓去了好莱坞发展的导演和演员,只不过是出口转内销而已,他们只是充当了美国人占领中国市场的工具。我们的娱乐明星如果只能在华人圈里发展,所能吸纳大学生的数量是相当有限的。&&&&如果我们能有在世界范围内或者至少在亚洲范围内大行于世的软件、网游产品,我们就可以吸收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软件开发和产品生产。事实上,我们的网游市场被韩国人占据了半壁江山。&&&&纵观所有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其某些“虚”的产业或高技术产业在国际范围内占据一席之地,这是他们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共同原因。法国有无数奢侈品和国际品牌;德国也有诸多国际品牌;日本汽车工业世界首屈一指;美国军工、金融服务业、汽车行业也是世界领军;韩国也有三星、现代等国际品牌。所以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不在于“6+1”,不在于高校扩招,也不在于专业不对口,而在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和“虚”的产业。一句话,我们缺乏“大学生密集型产业”。因此,要解决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大力发展“大学生密集型产业”。&&&&(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  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普通百姓关注经济学的人是越来越多,但实际上多数人在宏观经济学、货币理论方面的知识都比欠缺,这就为那些有意无意忽悠中国人的各色理论提供了忽悠前提。虽然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已证实西方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货币理论方面是过时的、错误的理论,但是多数经济学人并不因为其错误而会对已学过的这些根深蒂固的分析方法和思想观念作些许改变。虽然这些人表面上也高喊着西方经济学已经过时,甚至有些人表面上还打着批判西方经济学的晃子,但骨子里仍然贩卖的是那些错误的、过时的旧东西。
  本文“忽悠中国人的几个经济理论”是指由于各种媒体广泛忽悠,普通民众已被广泛忽悠的而已被接受的错误理论。忽悠不广泛的不在此列。被忽悠的错误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大派,代表作有:宋鸿兵的《货币战争》,郎咸平的《郎咸平说...》系列书及其演讲,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等等。其他各种依附与唱和可归结于为这三大派系。
  特别说明,本文并不能在这一篇文章中完成对这三大派系理论及其观点的具体而详细的批判,因为,这些人的错误理论与观念归根结蒂是来源于庞杂的西方经济学体系,透澈的批判涉及到必须要涉及到新的理论与新的理论分析方法,要对这些基本理论及原理的解释及运用,决不是一句二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因此,我在这里只能是对这些理论原理的引用性的批判。要真正的理解我的理论与上述三大忽悠的错误,是必须要认真阅读我的《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论著的。《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是一套来源于现实的并与西方经济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如果你真正看懂了我的货币理论,你才可以十分了然地知道这些忽悠你的理论错在哪里。因此,这里作些提示性的批判是因为我有《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批判这些错误的理论基础。
  一、《货币战争》的忽悠
  严格地说,《货币战争》并没有什么理论,其两本书所推销的只不过是如下几个观念:①阴谋论;世界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而是由少数几个阴谋家的阴谋操控。②“金权天下”;鼓吹世界的政治、经济都由金钱、少数几个金融家所主宰,“金权”主宰一切。 ③鼓吹“复辟金本位制”。
  对于《货币战争》所宣扬的这些错误观念,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看了《货币迷局》就会知道《货币战争》观点的荒谬”.cn/s/blog_f29a.html)的文章专门进行过批判。这篇文章网上的转载不少,这里就不重复(有兴趣者还可以从网上调出此文)。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阴谋论”、“金权天下”并不是绝对对经济与历史的发展不起作用,作用还是有一些的,有时候也不排除在某一时段里、或与众多其他因素一起,起到主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夸大和绝对化。而《货币战争》错误恰恰就是用牵强的历史事例,将“阴谋论”、“金权天下”绝对化。其根本危害就在于要人们放弃客观认识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放弃唯物史观与方法论,用主观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来替代。
  至于鼓吹“复辟金本位制”,曾经就被很多被忽悠者辩解为是有益无害的。我认为正是这才是被忽悠者的悲哀。且不说现实中已有不少人因为相信“复辟金本位制”的错误观念而去投资黄金产生过个人财产上的损失,实现这种理论对国家来说更会产生巨大的财富损失。人民币从来就没有过金本位制的历史,“复辟金本位制”只不过是重新回到美元金本位去而已。货币的价值在于信用,不管宋鸿兵真实的想法如何,“复辟金本位制”实际起到的作用只能是挺美元而贬本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实际在挖国家信用的墙,这难道还能说是对国家有益?被忽悠者真是被人卖了还在帮着数钱!
  二、郎咸平的忽悠
  具有郎监管之称的郎咸平可谓是当下最走红的经济学者。他的大江南北的演讲、《郎咸平说...》书的风靡,大有中国经济只有此评说之势!应该说,多数人是冲着郎咸平的公司治理与财务专家名声而来的,当年“郎顾之争”中的郎咸平也确是在内地赢得了不少的钦偑。但近年来,为迎合听众,常常以耸人听闻的词语,语不惊人誓不休之气势,也开始了大量的忽悠。客观地说,郎的专业长处在微观经济学方面,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并不在行。但一般人们的思维惯性是,当你在财务专家方面体现真理时,往往也将你所有的忽悠也信以为真。我们可以从郎大量的演讲和书中,随便拮几个论点来分析一下,就可看到其忽悠的厉害。如:“印钱”通胀论、股市泡沫论、“6+1”理论,等等但也不是全盘否定郎咸平,只是指出其忽悠部份。
  “印钱”通胀论
  这里的“印钱”概念是来比喻央行的发行货币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货币,并不是规范的用语。但因大家都这样说,这通俗起见也就照此引用。但用郎咸平的说法是“因为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新一轮的通胀已经近在咫尺”。
  “印钱”是否引起通胀?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不那么简单的问题。在我的《货币迷局》一书中,“印钱”是需要加以区分的。如:是“印”投资货币,还是“印”消费货币。央行的货币发行窗口也是有讲究的,是从货币调节窗口发行出来,还是从财政(债券、赤字)窗口发行出来?商业银行信贷的增加,是进入实体经济中运行,还是在虚拟经济体中运行?社会总的供需平衡状况,是供大于需,还是需大于供?不同的情况,增量货币运行会产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例如,如果货币投资向某个产品过多,加大了这个产品产能的过剩,这个产品价格就不是上涨而是下跌。因此,“印钱”与通胀的关系并不是象郎咸平所说的那种1+1=2的简单关系,具体情况需要将其放到经济运行过程中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能得出结论。西方货币主义理论就是货币投放多了就必须通胀,因此郎咸平也就跟着用西方的货币主义的这些忽悠作跟着忽悠。当然,2009年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银行信贷大幅增长,并没有产生通货膨胀(通胀这个概念应该在经济学规范的意义上使用,不是菜价涨了或房价涨了就是通胀的)这个事实,已证明郎及一伙与他相同观念的人所持西方货币主义理论的失败。2009年事实并没有通胀,客观的事实并不能让郎对2009年对中国经济失败的预测脸红,现在郎又改口来一个2010年中国经济将会发生严重“滞胀”。第一个季度已经过去了,除非对中国经济有仇,或是希望中国经济“滞胀”,任一个正常思维的人是没看到中国经济已“滞胀”。实事求是是一个正直人的基本品德,郎仍然在耸人听闻地继续忽悠。
  当然以前由于理论上的残缺,人们习惯了西方货币主义的思想方法这也难怪。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有关货币理论还只有我的《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一书,才提供了现实货币的真正运行原理,从而为将货币放到实体经济中进行这种详细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西方货币主义观念在有些西方留学背景的人那里,往往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并通过各种忽悠来愚弄大众。这不,即使2009年国家所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无比的正确,放宽信贷、四万亿救市并没有发生通胀,但是被忽悠多了,就连国家的货币政策竟然也被忽悠出一个“管理通胀预期”来。
  股市泡沫论
  郎咸平有“四大泡沫”理论,“股市泡沫论”与其他人是有些不同的。例如,他的“股市泡沫论”既包含有“信贷增加就必然会引起股市泡沫”,也包含有“股市涨就是泡沫”的说法;当然,最著名的还是他的“营商环境恶化致使股市泡沫”论。
  动不动就用“泡沫”来概括当今经济现象的各个方面,是当下一些经济学人为掩护自已对经济现象缺乏本质认识的一种手段,也是一些人实际不懂而又喜欢大发议论的一种恶习。远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四大泡沫”理论,很难不说是一种哗众取宠。对郎的这些忽悠,实际己有不少网友对其作过一些批评。我在这里仅就其“营商环境恶化致使股市泡沫”论作些点评。
  市场经济本质就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利润为原则的经济。资本是进入股市还是进入实体经济,他的唯一选择的原则是利润。当股市风险投资利润率大于实体经济投资利润率时,资本自然会选择进入股市,反之则进入实业投资。当实体经济因过多投资过少消费产生产能过剩时,资本利润率降低,这时,如果股市投资能有比实业投资更高利润率时,投资资金在利润原则支配下才会进入股市;当股市投资也同样难于获利时,投资资金就会成为过剩的资金停留在银行,并不一定会进入股市。因此,“营商环境恶化”在这里就不一定会“致使股市泡沫”。郎在这里将“营商环境恶化”与“股市泡沫”联系在一起,首先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既使投资资金进入了股市,就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一定就是泡沫了?也是不一定。这里郎又犯了二点错误:
  ①当2008年股市跌到1664点时,如果继续下跌,就有可能引发经济发生更大的灾难,如果这时资金进入股市,就是挽救经济(此经济学原理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六章第二节有论述),怎么能说投资资金进了股市就是泡沫了?即使是现在的股指3000点,投资资金进来也决不能说成就是泡沫。不论时间地点,不作具体分析,货币资金凡进入了股市,通通概称为泡沫,这里郎先生要不就是缺乏常识,要不就是对股市有仇,或对中国经济因此次救市而使经济向好有仇。
  ②股市上涨了,即使涨得高些,也不能概之于泡沫的。这里也会分几种情况,其中一种比较理想的情况是:股市上涨,由此产生财富效应。由于股市的财富效应,会使社会消费需求增加,引起实体经济的投资利润增加,“营商环境”变好,而此时的股市,则因投资货币进入过多,股市上涨过多从而引起投机收益下降;这一增一减又会引起投资资金从股市退出转而投资实体经济。在一个良好的股市条件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有自激平衡与相互促进的作用的(引自《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九章第四节)。当然,这里还涉及到货币运行机制、“货币放大”规律方面的问题,需要《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四章、第九章理论作支持。但不管怎么说,也决不象郎咸平所说的那样,股市上涨了就不好,统斥之于泡沫那样简单的。
  “商环境恶化致使股市泡沫”不仅是从理论上说不通,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例如,如果我们说2007年是因为营商环境恶化了,才致使的股市的大涨至6200点,那么2008年的“营商环境恶化”比之2007年应该是有过而不及,全国中小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内就倒闭了600多万家。按照“营商环境恶化致使股市泡沫”理论,为何股市在2008年不仅不涨,反而下跌至1664点呢?可见,“营商环境恶化”与“股市泡沫”是有些联系,但并不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当然,忽悠人的理论之忽悠所在,就是善于玩弄似是而非,将相对说成绝对,将偶然说成必然。
  投资过剩,消费不足,此乃资本主义的恶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乃是一个经常发生的过程;而企业通过自由竞争必然会产生大鱼吃小鱼,行业进行整合与集中也是个常态。马克思早曾预言,资本主义将因基本矛盾的激化而灭亡,当代资本主义没有灭,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反而有些缓和,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是投资过剩,消费不足这个矛盾的缓解,就是依靠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这种自激平衡作用(详细见《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九章论述),在当代经济投资货币过剩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必须与虚拟经济(股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他们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因此,这里根本不存在一个特别的“营商环境恶化”才会“致使的股市泡沫”这样的问题,更不能说只要股市涨了就是泡沫这样违反常识的命题。郎咸平先生将“营商环境恶化致使股市泡沫” 这样违反常识的命题当作“天才”的发现到处忽悠,实在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
  “6+1”理论“6+1”理论应该是郎咸平最得意的理论,也是曾经受到一些人赞赏、受到一些人欢迎的理论,但同样也是最为忽悠、似是而非的理论。
  我国之所以处于制造业这种产业链的低端,这是由于我国本来就是从代工做起,在开始的阶段除了低价劳动力外什么也没有,而低价劳动力不仅国内过剩,全世界也是处于过剩状态。过剩就会不值钱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西方国家的资本之所以能做6+1中的6,是由于西方国家早已走过了资本自由竞争阶段而进入到了资本集中、行业相对垄断的阶段,金融资本垄断的阶段。在发达国家,那怕这种垄断仅仅是相对的、区域性的,但相对国内企业来说,至今也还带有绝对垄断的性质。当国内企业通过资本积累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后,固然应该完成产业链的整合,以做大做强,但产业链的整合必然是一个打破原有垄断的过程,如果不打破发达国家原有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垄断,即使在国内做6+1又能怎么样?这就是说,6+1作为从企业的层面来说,是需要做的,是好事,但它是获得垄断的一种手段。没有产业的,或行业的、区域性的、或专利技术性的垄断,仅仅是6+1的这样的全链条,同样由于激烈的竞争而难于赚钱。因为,市场经济在竞争中的资本只能获得平均利润,这是由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如果连平均利润还得不到,那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在国内还存在竞次的环境。任何企业要想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决定的因素并不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做6还是做1。如果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是处于垄断地位,或者某单个企业获得垄断优势,即使这家企业不做6而单做这个1,同样也可获得超额利润。以今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为例:两拓、淡水河谷在已形成价格同盟的情况下,等于就形成了铁矿石的供货垄断。提出涨价100%,想涨就涨啊!他们不就是仅做铁矿石生产这个1吗?相对于宝钢的全链条产业性的企业,铁矿石生产商就是个1,宝钢做6又怎么样?因此垄断才是关键。
  因此,一般地说,6+1产业链整合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路子,并不否定它的必要性,或者也可能是获得垄断优势的一条路子,但并不能保证就一定能获得超额利润,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本质不在于是否6+1。而在于形成某种垄断。
  对中国来说,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要做到6+1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多数企业根本不可能做得到。为什么?因为中国企业以轻工日用产品为主,6+1就需要有零售网,而国外的批发零售企业在发达国家集中度已经较高。国内的生产企业对国外的销售渠道整合就是很困难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中国的出口企业既使就做制造业这个1,由国家在出口垄断方面下功夫,却会是另一番天地。例如,我国稀土产业,过去全国大大小小企业几千家竞次出口,因此才有黄金卖到黄土价。近二年来国家决心整顿市场,进行行业整合与集中、实行资源保护性开采,严格的出口许可证制度,稀土的出口价才获得些许提高。这就是垄断在产品出口方面的运用。
  行业集中与垄断出口,只有在国家层面进行整合才有可能。例如出口许可证制度,行业协会的组织,价格联盟等。6+1整合是纵向整合,产业集中就是企业大鱼吃小鱼,是横向整合。但此整合过程也正是郎咸平先生所说的“企业营商环境恶化”的过程。国家出面整合会遭受到经济自由主义者的反对,而行业集中与郎咸平先生所追求的6+1整合,则是造成企业“企业营商环境恶化”的原因(因为有一部份企业会被整合而不能生存)。因此说,郎咸平先生的6+1理论与“企业营商环境恶化”理论不仅是毫无用处,更是自相矛盾。
  三、再论郎咸平的忽悠
  关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具体而客观地分析,当前引起通胀的原因有如下六大因素:
  1、 因提高工资引起成本推动性物价上涨。产业工人的工资上涨而不引发物价上涨,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在与资本分配中的比重来实现。但是在服务业、农业中,提高工资往往会表现为绝对成本的提高。因此,提高工资会由此产生成本推动,从而引起物价整体性的上涨。反通胀者往往以反通胀为理由,背后隐藏着的是资本反对劳动者提高工资的目的。
  2、 由美元贬值引起的输入性通胀。这一条好理解,美元贬值,人民币如果跟着贬值,资源性进口品或大宗输入性的商品物价上涨,引起产成本上涨。
  3、 国际垄断金融财团通过控制资源性产品的物价,引起大宗进口品的物价上涨。例如,原油、粮食、有色金属,国际垄断金融财团通过在衍生品市场进行掠夺性交易,控制产品价格,此我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九章中作有详细分析。而我国对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的依赖性进口,将会由此产生高成本推动。
  4、 国内行业垄断引起的涨价因素。如水、电、油、(高)铁路等垄断行业的不断涨价,国内资源性产品也会不断地涨价。
  5、 房地产涨价虽然不计入CPI、PPI指数,但由其引起的地租、房产租金价格的提高,使企业成本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成本提高,由此也会带动整体生产成本的提高。
  6、 国家在生产领域中税收的增设与提高。
  这里决不是说,货币政策任意所为都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不当的货币政策自然会引起通货膨胀。这里要说的是,即便是再正确的货币政策,再正常发展的情况,物价也是会不断上涨的,上述任一个因素不正常,上涨就会加速。因此可以断定,在今后几年中,如果不发生经济危机,通胀也将是一个常态。象今年的铁矿石翻倍提价,原油、有色金属的涨价也会接踪而来,凡是我国需要大宗进口的物质,都可能会发生涨价。就国内因素来说,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总不能老不提高?只要提高工资,就会发生劳动成本推高式的涨价。但是,不管上述那一种原因所产生的通涨,都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无关,所产生的通胀,也决不是紧缩货币就能治理的。
  由于通货膨胀问题是个大众性的、十分敏感的问题,也是引起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因而拿通胀做忽悠,最容易被忽悠。例如,我国2007年通胀率持续上升,当CPI高达8%时,我国就曾经被国内那些照搬西方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经济学家们狠狠地忽悠了一把。2007年11月中央在原已很紧的货币政策条件下,紧急出台“两防”这样更为严厉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当时的高通胀,结果我国虽然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却产生比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还要利害的国内中小企业大面积的倒闭潮,国民经济雪崩式的下滑。为应对这种雪崩式的下滑,中央紧急放松货币政策,才挽救经济于危难。紧缩货币政策这已经给过我们一个惨痛的教训了。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当代的通货膨胀是决不能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应对的,通胀与货币政策不是直接的1+1=2的关系(货币政策与通胀的传导关系在我的《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已有详尽的分析),经济要获得发展,货币政策必须要宽松(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须的》)。在这个方面除已有《货币迷局》的系统理论论述外,我也写过不少文章进行过分析。例如,2007年中央“两防”紧缩的货币政策出台的当时,我的《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宏观调控不能以抑制通胀为首要目标》,尔后又有《输入性通胀不可制,发展才是硬道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须的》、《我国宏观调控的应有体系与方法》、《以中国内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等等。所以说为应对我国的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险情,2009年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唯一正确的选择。此也已为实践所证明。
  但郎先生不顾事实,仍然依据西方货币主义的通胀源于货币的铁教条,利用其所获得的优势话语权,反复喊着“因为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新一轮的通胀已经近在咫尺” ,其目的显然是要管理层放弃国内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难道要继续紧缩货币才合郎意?紧缩货币所造成的“营商环境恶化”那又怎么办?这些郎先生都没有说明,难道郎先生所追求的只是煽动一些无知者的反对情绪?但从效果上来看,郎的确是煽动了国内不少人反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如上述对通胀的原因所分析的那样,由于通胀在我国今后的经济过程中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压力,因此,可以看得出来,既使是管理层也被这些忽悠得心中没有底气了。前车的教训还没有结束呢,出台“管理通胀预期”就是这些被忽悠的左右为难的结果。
  因此,我们决不能将这些西方货币主义者的忽悠、也不排除是敌视中国经济者们的忽悠,当作是个人利害关系的争议,那是转移视线,掩盖事物的本质。我对郎教授曾经对中国股市及企业改制方面的贡献是十分钦偑的,也曾有过《郎顾之争,其实质是中国的发展道路之争 》类的文章对其声援。但是,最少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也还只有《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在向西方货币主义开战,在中国多数人已将崇洋媚外当作性格的情况下,以郎教授为代表的西方货币主义理论的忽悠就成为某些人的迷信,因此,揭露这些忽悠在中国恐怕不会有第二人。但是,一国的货币政策正确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速度,这可是亿万财富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都在其中。不能再做那种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这种悲剧人的角色了,必须要揭开这些忽悠的盖子,才能真正总结经验教训,少走2008年紧缩货币政策的转路。
  四、“股市泡沫论”批判
  一、“股市泡沫论”来由
  没想到“郎咸平的忽悠”一文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有被忽悠者的叫骂声,更有理性思考者的赞叹声,当然,多数非专业人士还是感到不好理解。本文原准备“理论原理的引用性的批判”看来是不够用的,因此,这里再就“股市泡沫论”作深入一层的剖视,因为此是关系到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是不得不真正弄清楚的问题。
  首先要说明,郎咸平教授对中国股市建设是有贡献的,在当年“郎监管旋风”中,是郎首先在中国股市监管中首倡实行欧美股市的严刑峻法,虽然我国股市对严刑峻法的思想采用有限,但对中国股市在改进监管方面还是有促进作用的。
  再说,持有“股市泡沫论”思想的实际上也并不是仅是郎教授一人。直至目前为止,多数经济学者或多或少都是“股市泡沫论”持有者。这与二个因素有关,一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即西方经济学理论一直未能解决股市在当代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最多只是在股市财富效应方面作些实证性的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更没有这一块的研究。我国经济学照搬论者自然也就不会有股市这一块的理论,因而为各种谬论的滋生提供了空间。二是因为我国股市从建立的一开始,在指导思想上就有问题。一直以来,主导股市建设的是:股市“国企服务论”、股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论”、股市“优化资源配置论”等等。这些最终都导致股市实际上“圈钱论”。而股市本质上的为“圈钱”服务一直为广大股民们所深恶痛绝,加上股市交易制度不规范,大量的腐败与监管漏洞,管理层调控失误等,使得我国股市一直处于大起大落之中。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但是广大中小股民多数人不仅没有从中获得“财产性的收益”,反而有相当大的部份股民有财产被洗窃的感觉。因此,痛狠这个股市,股市“赌场论”应运而生,“股市泡沫论”也就容易获得痛狠股市者的群众基础。
  可以说么说,股市“赌场论”、“股市泡沫论”是依据对股市表象的观察,是股民们情绪化的一种反映。作为一个一般的股民来说,有这种看法也没什么错误,因为它毕竟反映了一方面的事实。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经济学来说,说这个话那就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经济学家所要做的工作是揭示经济表象后面的本质及经济运行规律。如果一个经济学家仍在大谈“股市泡沫论”,要不思想仍停留在表浅的认识上,要不就是利用中国股市至仍没有产生财富效应而作刻意误导。  
  翻开这二年来的媒体文章与电视访谈,“资产价格泡沫”几乎是一些财经人士的口头禅。“房地产价格泡沫”与“股市价格泡沫”本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房地产价格”是商品经济范畴,“股市价格”是属于虚拟经济范畴。将两个不同属性的价格混淆都用“资产价格”来概括,虽然反映这些经济学者在概念思维上存在混乱,同时也说明“股市泡沫论”在财经人士中还是很有市场的。实际上持有“股市泡沫论”观点的并不止是郎教授一人。比如叶檀、谢国忠等,既是“房价泡沫论”的持有者,也是“股市泡沫论”的持有者。 更深入一层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些学者虽然并没有直接的言论涉及到“股市的泡沫”论,但认为当代的经济,虚拟经济已经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过份发展了,虚拟经济已经形成的泡沫。或者更有一种说法是,虚拟经济是完全多余的、应该限制的经济。因此“泡沫”成为这些人士描述经济的得意的口头禅。这些人实际上都是“股市泡沫论”的坚定持有者。本文前面之所以只点了郎教授,一方面是郎教授的“股市泡沫论”叫得最响的,“四大泡沫”也是郎教授描述经济的得意的口头禅;另一方面郎教授的“股市泡沫论”比较特别,既包含有“信贷增加就必然会引起股市泡沫”,也包含当前中国的股市就是一个大泡沫,更有著名的“营商环境恶化致使股市泡沫”论。
  考证“股市泡沫论”这个概念其实包含二层含义:一是股市上涨形成的价格泡沫。价格泡沫的可能性是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但多大的市盈率才是泡沫,此方面存在的争议很大,可能多数人认可40倍市盈率以上是泡沫。但此方面很多时候是与参与者是多头还是空头有关系,是一件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二是股市是泡沫经济,股市的存在就是泡沫。郎教授在2009年股市沪指3000点位平均27倍市盈率波动期间就大喊股市泡沫,从郎教授曾经的声明“股市价格泡沫是无法判断”这一点来说,郎教授显然在“股市是泡沫经济”这个基础上说股市泡沫的,要不股市泡沫论在郎教授的思维中本身就是一个混乱的概念或有意散布的耸人听闻的词语。
  股市的确有可能在某一阶段市场过热时股价过高、或某一板块(如创业板刚上市时)的股价过高,形成价格泡沫,但价格泡沫就是价格泡沫,那是从事定量分析的股评家的事,作为一个经济学者,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用“股市泡沫”来描述当前(总体并不存在价格泡沫的)经济是十分错误的。
  二、“股市泡沫论”到底错在哪?
  股市是什么?股市是虚拟经济的主体。我对虚拟经济所作的定义是:“虚拟经济是指以‘未来收益流折现交易’为基础的证券市场,不包括以保证金交易为基础的衍生品市场和抵押物为基础的信贷市场”(《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172页)。股市既然是证券市场的主体,自然也就是虚拟经济的主体。虚拟经济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经济。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表现在生产上,就是生产过剩,表现在资本上就是资本过剩。不解决这个矛盾,资本主义就会死亡,而股市产生恰恰就是在解决资本过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股市是过剩资本的容纳池。  
  《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在第九章第二节“双轮经济”中对股市容纳池作用是这样论述的:
  “在“双轮经济”中,实体经济与虚经济是两个相依不可或缺的主体。由于投资货币过剩,单体独立的实体经济是无法运转的。只有实体经济单体的“过剩”必将导致生产不断萎缩而不能持续运行。“过剩”的投资货币需要有一个容纳池,虚拟经济就是这个容纳池。两个经济体相互依赖着,而投资货币就是依靠虚拟经济的储水池作用,使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在两个经济体内部,货币循环流转虽然都有各自的运动,但大循环是在二个经济体之间进行的。这时央行普通的(指非特定指向的)货币宽松或货币紧缩政策,首先作用到的并不是实体经济,而是虚拟经济。货币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大循环,致使货币运行规律彻底改观。西方传统货币理论失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
  股市仅仅只是容纳过剩资本(投资货币)就没事了这么简单?不是的。《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揭示了股市不仅仅具有过剩资本容纳池作用,而且还有创生价值的功能,股市能创生价值,也能湮灭价值。股市只有在上涨中才会发生创生价值,而股市下跌表示股市在湮灭价值(详见《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在第四章论述)。因此股市财富效应发生必须是股市的上涨,而不可能是股市的下跌。  
  从这里可以看出,“股市上涨就是泡沫”的论调实际上就是不希望中国股市因上涨而发生财富效应,而以“泡沫”为由掩盖当前中国股市的仍处于负财富效应的事实。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2008年因股市大幅下跌,股市处于严重的负财富效应中,而这种严重的负财富效应,产生了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因为股市湮灭价值的原理(《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在第四章论述),使得在紧缩货币政策使本已紧缩的货币更加减少,加剧了当时的通货紧缩程度;二是实体经济因股市负财富效应发生并通过“双轮经济”的自激原理而产生快速下滑。
  我之所以反复写文章强调在当代“双轮经济”构架(见《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在第九章中关于“双轮经济”构架的定义)情况下,股市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国当代经济是使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那么就要去研究当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规律,不涉及股市是否好坏等道德方面的标准。股市的作用是客观的,其上涨才会有财富效应产生,其下跌就会湮灭价值,引发实体经济产生通货紧缩等同的效应。我国2008年经济快速下滑主要原因是因为股市大幅下跌所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只是起辅助的加速作用,不是主要作用。因此,挽救经济的办法只有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通过货币政策手段将股市指数拉升到适当的点位,经济下滑才能止住。当然,保八需要另外的财政政策的剌激。在这个方面我已发表过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仍收集在我的蔡定创新浪博客.cn/cdch中“国策”、与“财经”二个栏目中,草根博客中也有)。当然,有代表意义的还是我的《以中国内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中所表述的挽救经济的那五条救急措施。实践已经证明,中央当时的四万亿救市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正确性与必要性。2009年所发生的近十万亿增量信贷并不产生通货膨胀,用西方货币主义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此只有用我的《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理论才能解释。其实道理很简单,股市下跌发生了几万亿的价值湮灭,此必须要依靠相应增量的信贷货币来补充。增量货币就是补充到因股市下跌湮灭货币而形成的货币窟窿中去了。用我的货币理论看此问题,如果2009年没有增量的10万亿信贷货币,股市不可能返回到3000点以上,经济增长也不可能恢复到8%以上。这一现实也是我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一书中所揭示“双轮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自激平衡规律所发挥的作用的有力证明。
  郎咸平的“营商环境恶化致使股市泡沫”实际上只说对了八分之一,就是当实体经济资本边际利润率下降时,资本可能会投资股市。注意,这里只是说可能,不是郎在“营商环境恶化致使股市泡沫”中的必然含义。只有当股市预期边际投资收益率高于实体经济时,投资资本这时进入股市才会成为必然。随着股市的涨高,股市预期投资边际收益率会越来越低,而随着股市的财富效益的发生,会使实体经济消费需求增加,引起实体经济中的企业效益的提高,企业业绩增长。实体经济企业业绩的增长又会产生二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促使上市公司股价的提高,另一方面因实体经济资本利润率提高,当投资实业资本边际利润率高于投资股市的风险利润率时,这时的产业资本又会回流于投资实业(见《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九章第四节论述)。因此,产业资本进入股市,并不表明企业就一定是“营商环境恶化”,只是表明比较投资利润率而言,股市更有机会。产业资本进入股市更不表明“致使股市泡沫”的发生,因为当股市高涨时,投资风险利润会下降,此时产业资本又会回流实体经济的投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产业资本投资股市是有限度的、有资本利润率的比较的,“致使股市泡沫”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生。股市价格泡沫多数情况下,只发生在金融资本过多的情况下。
  三、“股市泡沫论”的危害
  “股市泡沫论”不仅仅是个理论争辩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其对经济发展的危害。上面已提到,如果2009年没有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股市返回到3000点之上,就不可能有中国经济返回到增长8%并且站稳。同样,如果没有今后股指的稳步上涨,今后中国经济的稳步高速增长也是不可能的。以前我国股市并不成为经济发展的睛雨表,那是因为我国股市规模小,现在股市规模已与GDP相当,我国生产能力也进入了过剩的新时代。产能过剩、资本过剩、消费需求不足将成为严重困扰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并不是很多。我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一书中,主要论证了运用当代信用货币的运行规律,使用二种手段来解决:一种是“印钱消费”手段,另一种就是“货币放大”手段。“货币放大”手段就是运用“双轮经济”的自激平衡原理,用股市良性的财富效应(《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对股市的财富效应也是有区分的,不良财富效应会加大贫富差距,只有良性的财富效应才会产生“双轮经济”中的正向自激作用),部份解决消费需求补缺口的问题(见《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八章第七节论述),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良性的,能够产生财富效应的股市,此乃关系到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的大问题,如果将股市当作“泡沫”,必将自毁经济发展前程。
  四、建立强大的股市应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当代经济不可能独守一偶的,金融大战更多的是表现在虚拟经济的接触战中,只有建设本国强大的股市才有可能在世界金融大战中获胜。我早在2008年的《当代中美金融大战》中就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已经过时,6+1理论也不能在当今国际垄断金融条件改变这种我国仍处于弱势的现状。采用何种发展战略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人仍引用《当代中美金融大战》第八节内容作表述:
  “3、必须建立本国强大的金融体系与之对抗。大的国家才能入围大国经济。前面说了,在当代国际金融条件下,单纯的贸易立国已经不现实。郎咸平教授提出中国的6+1策略,仍是一种纯贸易立国思想,仍不是入围经济大国的入场券。用于企业战略发展内需可以,因为内需属于内循环,不参与国际交换,一旦参与国际交换,在当代国际金融条件下,任何依靠生产而赚到的盈头小利,都经不起金融动荡或是其中隐藏的掠夺手段的冲击。象我们现在赚到的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经历美元贬值、进口原材料涨价、输入性通货膨胀,除了还有一个数字存在外,它原本包含有的那点价值,实际上早已通过其它方面的损失(例如本次国内的通货膨胀)而损失了。象个土财主一样仅靠生产资本赚钱参与国际竞争,在当代国际金融条件下已是太幼稚。
  4、建立强有力的资本市场是建立国家金融强国的基本条件
  首先,要建立本国强有力的资本市场,这样,国家就不会发生靠“引进外资”来发展生产,不靠贱卖资源来赚那点小钱,强有力的资本市场是将所有资源变成资本,包括劳动力资源也要转化为资本。
  其次,在资本利润原则下,劳动力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才可获得与资本等同的收入。劳动与资本的收入差距在这里才会相对缩小,内需才会比例扩大。当然如果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没有这么多分配问题上的哆嗦。但现在是实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你就必须要按资本运行规则行事。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必需符合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按照资本利润原则,我们应该看到,强大的股市也是扩大内需的一种有效手段。
  第三,强大的股市是参与国际金融游戏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股市就没有巨大的国际虚拟资本的栖身地,巨大的发展资金就没有凭空的来头,这是使国家真正强盛的条件。
  前面说了通过生产赚点盈头小利,一个原油涨价,所赚的钱就没了。而虚拟市场,只要够聪明,国家富裕只是转眼之间的事。例如,我国银行没有上市前,银行股价只能以净资产卖价,讨价还价也只能卖到1.20元,当在股市上市了,股价就不再是以净资产卖了,而是以未来的收益折现出价,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好啊,股价国很轻易就卖到5元钱。你说是卖产品赚钱还是卖股权赚钱?中国人不笨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几个人真正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
  假设我们建立一个具有良性发展机制的内需市场,即使适度的通胀,也要使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年年有钱可赚。只要上市公司股票业绩好,以中国巨大的内需发展潜力,吸引国际热钱轻而易举,巨大的国际虚拟资本会趋之若骛。我们的劳动、资本、土地、管理者等生产要素都将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股权,同时,消费市场这个内需就不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而是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卖产品变成了卖股权,这时的热钱对我们来说不是多多益善吗?反热钱干吗?”
  “真正建立起一个本国人民信任、国际投资者信任的高等级品牌证券市场,这时的国家才能在无形中形成巨量的虚拟资本,才有在国际社会中强大的收购与兼并的能力,国家才能真正进入强盛之列。”
[责任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
······
······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吸收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的存在结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