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没写题目的。

股票/基金&
楷书没写好的桥名
作者:孔祥东
  孔祥东(南京) 作家、收藏家。江苏省作协书画联谊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桃叶桥  文/孔祥东  朋友发来一张“桃叶桥”桥名刻石照片,问我书家是谁?认不出,以为是照片拍得不好,实地去看,署款:“癸巳立平”。立平者,何方神圣?请教文史专家,专家说,古来没有桃叶桥呀!  桃叶桥在南京夫子庙东边,古清溪与秦淮河交汇处,被圈在原来的吴敬梓故居与桃叶渡组成的园林里。桃叶渡为旧时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传说因为王献之担心小妾桃叶过河不安全,每次都亲自到渡口接送,凶险的南浦渡北岸就有了桃叶渡美名。直到清顺治三年,金陵孝陵卫金云甫, 见渡河者常因渡船翻覆而溺亡,捐资在这里建了一座木桥,太守李正茂题名为“利涉桥”,意为利于涉水。康熙二年,李正茂将木桥改建为石桥。有人说,桥破坏了风水,从此南京出不了状元、进士,于是硬将石桥拆除。老百姓一再要求重新建桥,官府遂复建了木桥。一直到1958年,南京城内的小火车不再使用,利涉桥东面的铁路桥成为人行桥,风雨飘摇的利涉桥终于完成了使命,被拆除。  这个桃叶桥不在桃叶渡的秦淮河上,而是东西向跨清溪,与淮清桥紧邻,显然是为观赏而建,估计是1997年好事者臆造吴敬梓故居与桃叶渡故址于一体的杰作。这反映出当代文物保护的通病:列入政府决策的项目,就竭力扩大范围,增加无数花哨建筑;决策跟不上的,旧物就是眼中钉,哪怕再小,必千方百计将之拆除而后快。古人在美丽的桃叶渡口建桥,官员按实用取名,且语义高雅。今人拍脑袋把吴敬梓从秦淮岸请到北岸与桃叶合住,而《儒林外史》不止一处写到利涉桥,何不成全小说情节,恢复历史既有?当然我不了解建设时的现状及规划,反正这些决策和建设正确与否也不像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对错立判。  还说“桃叶桥”刻石, 2012年3月媒体一篇《落寞桃叶渡》报道中,见“桃叶桥”三字为左向右简写,想必这“癸巳立平”是书于次年。据了解,他是时任该区宣传部门的官员。我试着询问多位书画圈中人,均指出所书多处出错:繁写“~”,古今范例,没有将“艹”与“廿”连起来写的,“癸”是错字,“巳”写成“己”。不包括签名,五个字三个没写对,这种水准也敢题字勒石?  艺术水准的评判确实存在很大的弹性,好与丑不像自然科学的对与错:卫星要么上天,要么会落到(,)。但是字写错了,是不容辩驳的硬伤!也只有这样的硬伤,才能看到在能够量化检验对错的领域有些人究竟错到了什么地步,而在他们颐指气使的领域却永远无法检验对错。这些人习惯将职务成就当作自己的个人能力,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稍有才艺,就当文学艺术和著书立说与他做官一样容易。  王岐山在中纪委全会上说:“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我想起这个楷书没写好的桥名。刻石千年,立此存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客观认识,满足一时虚荣,却出自己洋相,给自己难堪。如果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所作所为足以流芳百世,就应该慎而又慎,三思而行,我说的不单是这“桃叶桥”题字。
(责任编辑:HN66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叶兆言:总想写没写过的东西
&&跟帖条&&
叶兆言受伤的事情,传到在干校劳动的父亲叶至诚耳中,变成叶兆言把别人的眼睛打伤了。叶兆言(以下简称叶):富有深意的是,我所使用的语文课本里,恰恰没收这一篇。记:小说家写散文一般而言感觉大于理念,也缺乏文化随笔应该有的深度。  本报记者 蒋蓝/文
  主持人语
  “祖父并没有刻意灌输给我什么。要说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没有影响。毕竟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文学理念……无论散文也好,小说也好,都是你的作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都应该全力以赴。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想象:离开了文学,我还能干什么!”
  本期嘉宾
  叶兆言,江苏苏州人。1957年生。祖父是著名作家及教育家叶圣陶。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著有长篇小说《死水》《花煞》《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叶兆言文集》等。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最新小说代表作为重述神话的《后羿》,近年的非虚构系列作品引起广泛关注。
  采访手记
  (日 浙江金华)
  炎炎夏日,笔者与叶兆言、陈村、黑陶、冯光辉、赵宏兴、江子、高维生、何立伟等作家齐聚浙江金华,参加“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双龙风情笔会”,分别走访了古子城、双龙洞等景点。
  叶兆言已是第四次来金华,其中一次是专门来签名售书的。他写过两篇关于金华的作品,一篇叫《金华的双龙洞》,一篇是关于李清照八咏楼题诗的文章。我们大汗淋漓地来到八咏楼上,叶兆言站在刻有李清照八咏楼题诗的墙前,戴着墨镜久久凝望。我举起相机,请他摘下眼镜,他笑了笑,把墨镜取下。叶兆言的左眼是扭曲的。照完相,他又戴上墨镜,继续欣赏书法。我问他的妻子王月华个中原委,她说,那是1970年,叶兆言13岁的时候。
  那时叶兆言刚上初中,出事当天不上学,老师让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打闹中,一块石头击中叶兆言的左眼,叶兆言记得有人把他抱到三轮车上,送到医院,之后就没人在身边陪护了。他被送往手术室做手术,两天后,一个有经验的查房医生检查伤口时,才对他说,伤口本该再缝两针……他的眼睛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叶兆言多次谈起这事,并不想追究事情的本身,而是强调这件事情对他和他的文学之路都影响深远。
  叶兆言受伤的事情,传到在干校劳动的父亲叶至诚耳中,变成叶兆言把别人的眼睛打伤了。当时干校领导就找叶至诚谈话,让他立刻到南京处理。到了医院,父亲才知道是儿子的眼睛被别人打伤了,然后父亲给儿子说——“顿时觉得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
  二十多年后,在一次和余华、苏童的聊天中,叶兆言说起此事,忽然对父亲“心里一块石头落地”时的心情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从内心世界来说,父亲真是愿意自己孩子受伤也不愿意去伤害别人的那种人,因为伤害别人这件事对他来说更严重……父亲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善对于他就是一种信仰,而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传递信仰。”
  从八咏楼出来,叶兆言依然戴着墨镜去逛古子城一家笔墨店,他花了10元钱购买了一册抄录《离骚》的书法集子,显得很兴奋,自言等于白捡。写作之外,书法是他最大的爱好。他坦言,自己常到卖笔墨纸砚的店里“寻宝”。他又在一家店找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印的颜平原的拓本,因老板不在,确定不了价格,最终没有成交。叶兆言颇感失望,一步三回头,举起相机对准笔墨店咔嚓咔嚓。我想,他肯定还会来,带走那勾魂的墨宝。
  离开了文学,我还能干什么?
  “文三代”,并非有意培养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现在就在金华双龙洞口喝茶。记得我的小学课本里就收有你祖父叶圣陶的名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在这里采访你,是一个历史的巧合!
  叶兆言(以下简称叶):富有深意的是,我所使用的语文课本里,恰恰没收这一篇。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选入课本和教材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读者,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印象。因此金华的双龙风景区管理局,请书法家用很大的字抄写,用巨石刻了碑竖在双龙洞门口。
  记:就你所了解的,你祖父写此文的背景是什么?
  叶:我写过一篇散文《金华的双龙洞》谈到过这个背景。1957年祖母去世,祖父备受煎熬。他当时来金华参加全国一个语文研讨会,会议组织方希望他散散心,安排他游历了双龙洞。
  去年盛夏,我与陈村游金华,就在这块碑前,他要为我照相留念,一边拍摄一边笑。我心里无限感慨,首先,祖父一生都是低调,他要是知道这事,肯定不会赞成。其次,当时祖母刚刚去世,正像刀子一样剜着他的心,寄情山水,无非“入室故迟迟”,他心里时刻都在惦记祖母。
  祖父这篇游记写于1957年10月,正是我父亲被打成“右派”之际,在祖父心头又添一层愁绪。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中,这篇游记风格很沉郁,有些压抑,有太多平淡,还有一些浅浅的痛楚。
  选入课文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被删节加工过的,变得更简洁,更适合小学生阅读。不过就不是原汁原味了,比如原文中“我不感兴趣,虽然听了,一个也没有记住”,这些话已不复存在,但是体现了祖父当时的心情。
  记:你的名字颇有来历……
  叶:很多人都说我的名字仿佛生来就是要当作家的,同名的概率非常小,兆和言也都是常用字。其实我的名字只不过是爱情的产物:父亲采取了拆字先生的伎俩,我母亲姓姚,姚的一半里有个兆,父亲名至诚,繁体字的诚有一个言字旁,父亲和母亲一人给了半个字,便有了如今的叶兆言。
  记:家学对你走上写作之路有影响吗?
  叶:1974年我17岁高中毕业,我前往北京陪伴祖父一年,给祖父当邮差,陪他散步,成了祖父的“拐杖”,虽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书籍,也陪祖父接待和拜访过圈子里的名人,但这些不过是这个圈子里的寻常事。无论是祖父还是父亲,都不曾有意识地“培养”我当作家。道理很简单:“作家是培养不出来的。”
  我祖父和我没有直接的教学关系。在我印象中,他对我总是鼓励。老人家常常很寂寞,只要我给他写信,他给我的回复总是以表扬、鼓励为主。他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给我父亲改过稿子,但没给我改过,所以在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对我的语文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我的语文老师。
  至于当作家,那原本就是祖父和父亲最不希望我干的事。有这样的祖父和父亲,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在家庭中没有什么压力,但也没有成就感: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发表作品,在叶家人看来很平常。有人说我平淡,我说这不是平淡,而是因为从小受家庭的影响。要说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没有影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理念。
  有追求的作家必须超越自己
  记:前几年你的长篇小说《后羿》影响深远,为什么要接触神话题材?
  叶:我对“后羿”这两个字感兴趣。“后”最早指皇帝,一人一口,一个人说了算。它代表着一个人的至高权威。同时这也是“后现代”之“后”,从这个汉字演变的历程就能体会到“重述神话”带给人的异样思维乐趣。另外我觉得《后羿》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个独裁者的故事。说实话,我非常想写一个独裁者的故事,写一个男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会怎么样。后来选择了后羿,因为它兼顾了爱情和独裁。
  记:近几年你一直在写作非虚构散文,纪实的、回忆的,我读过《陈旧人物》和《江苏读本》等,《江苏读本》一书的设计者把篆体的江苏两字分解成“水、工、草、鱼、禾、人、文”7字,颇能概括江苏风土。你为什么对非虚构写作如此倾心?
  叶:我特别喜欢看房龙的作品,中学时代读了不少,他太牛了,千把字就可以把法国人的精髓提炼出来。《江苏读本》可以算是我向房龙的致敬之作。像《陈旧人物》那样的文字,我还会写下去,这也是一种文化随笔。我觉得各种各样的写法都可以尝试。
  因为要写这本随笔,我读了很多跟江苏有关的书。《江苏读本》应该就像是一部地理读本。比如,用几千字把南京写出来,让读者从文字中感受到南京这样一个城市。如果读者想要具体了解南京,大可以去看旅游指南。我想写出的效果是用几千字的文章令读者对一个城市有所感觉。我过去写过《南京人》,这次扩大到了整个江苏。这本书完成后,毫无疑问会继续写长篇,我希望自己不要写得太急,出书也不要太快,别让读者觉得我是粗制滥造。我说过,“写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记:小说家写散文一般而言感觉大于理念,也缺乏文化随笔应该有的深度。但你的几部非虚构作品却很厚重,注重第一手文献,随性随心而又考证有据……
  叶:就我自己而言,写小说与散文没多大差别,只不过是表达的手段不一样罢了。散文随笔是展示一个作家另外一种才能的机会。你提到有些小说家的散文流于感觉,我想还是反映了他们对待学问的态度。
  记:你在另外的采访里提到你在不断尝试超越自己,可否认为这些非虚构作品也是一种超越?
  叶:一个有追求的作家必须要不断超越自己,和过去的自己不一样,必须和自己过不去。但作家超越自己,就好像一个人拉着自己的头发要跳到地球之外,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如果连超越都不想的话,那就更糟了。其实,艺术就是在做不可能的事情。也可以认为这些非虚构作品是一种自我超越。记得中学时很多同学都想写作,可是至今只剩我一个人还在写。想写东西,不想当作家,我就是向这个方向努力的。
  记:你平时上网吗?怎么看流行的散文?
  叶:1990年我就使用电脑写作了,一开始就用五笔打字。早年网易请我开博客,我用100多字写了一个小文章,算是第一篇“博文”。因为温州的动车事故,我也关注微博,开设微博了,我发现“叶兆言”竟然被人捷足先登注册了,我只好用“作家叶兆言”作为“博名”。我喜欢李敖的微博,真有快感!平时也上网浏览,觉得有些博客上的散文切入生活,很优秀,可能比有些纸上散文更好。
  “对四川感情可谓深矣”
  记:你祖父、祖母和父亲在四川生活了好几年,你如何看待四川?
  叶:1940年初夏祖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文章。祖父格外高兴的是与朱自清的相见。朱自清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祖父鼓动下,写出了《欧游杂记》。朱自清在“自序”里,提到祖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祖父后来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的友情。他们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我们一家对四川的感情可谓深矣。
  记:你第一次来四川是什么时候?印象如何?
  叶:是1990年代初期,全国一个作家会议在九寨沟举行。我在成都参观了杜甫草堂等名胜,那是我心中的圣地,觉得是应了心中一个梦。成都是一个很适合文化人生活的城市,从容、悠闲,生活丰富,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文化差异不是很大。
  记:你去过祖父、父亲生活过的乐山吗?
  叶:前后去过两次。那时我父亲在乐山读中学。听他讲,经常省下中午饭钱去看电影,实在饿了,就吃一把花生米。行走在父辈生活过的环境里,感觉很温暖。当然了,我最向往的地方是三苏祠……
  对作品,都该全力以赴
  记:你对地域本土写作有什么看法?
  叶:就一个省的文学创作而言,省份之间的文学水平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呀!我认为不同区域的文化需要交流,过于注重本土写作未必会有好结果。十几天前,我和阿来在香港举行了文学演讲,曾谈到这个问题。
  记:你目前在国外出版了哪些作品?还有什么打算?
  叶:目前在国外出版了三种法文译本,两种英文版,以及意大利文、荷兰文、韩文各一种。近期我正在着手写一个中篇,涉及林彪的“一号命令”与一个人的命运。散文要比小说容易一些,但写好都很难。无论散文也好,小说也好,都是你的作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都该全力以赴。现在我已没法想象:离开了文学,我还能干什么!
【已有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
我要报料(有奖报料:20元--1000元)
随时随地 极速报料
虚假新闻举报邮箱:&&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
电话报料:028-&&&&&&&&&&&&&&邮箱报料:
QQ报料:&&
已有条跟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作文没写题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