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看周国平名言的最适宜的位置 ?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读周国平《安静》有感(打印版)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读周国平《安静》有感
&&& 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成就之上的安宁&&题记
&&&&清晨的日光透过黄色的窗帘挤进来,蛊惑了我,这种感觉很熟悉,也许就叫做安宁。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我们需要在热闹的世界之外占据一个安静的位置。
&&& 正是在这样习惯闹腾与喧嚣的年纪,跳过的舞,嗨过的晚会,颠倒的时差,悄悄颂赞过的泪珠,是这青春太华丽,所以铺张&&却在某个午后读着这样一本散文集,像一把梳子,一波一波,轻轻挠着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 《安静》让人心静,很静。通过一个哲学大家的视角,站在一个未曾企及的高度,来挖掘人内心最初最纯的追求&&丰富的安静。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安静是相对的。老子哲学更是以静为之根。古人亦有&宁静致远&的情操。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心态,即内心的平和与淡然。
&&& 周国平在《丰富的安静》一文中说道&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确实很难做到。舟车劳顿,只望盼一个病树前头万木春,只是这青春的脾性,一旦惬意,便很难自持。在悲喜之间,我们经历过相聚别离,也曾一句话就送走好几个春秋。时间像一个漏斗,过滤掉一些人和事,却把一部分沉淀下来凝固成有色无声的记忆,思之,谓之静。
&&& 我也曾不喜欢一切高潮,因为高潮过后一定会有低潮,平淡,甚至是结束。电影的高潮往往最扣人心弦,拨人眼泪,走得最急的,常常都是最美的风景。我们不是童话故事主人公,不是犬儒主义,不是出世者,我们是人非梦。徜徉在人类发展的长河里,我们只是天地沙鸥,放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里,我们为大喜动容,为大悲灼灼生痛,这就是朴实的人生,我们寄生的规律。而当我们的心有所依赖,面对大喜时的从容,面对大悲时的淡然,就是内心丰富的安静。这是《安静》给我的深刻的启示。
&&& 在各种热闹面前,诸如记者采访,大学讲座,电视访谈之类种种,周国平依然选择用自己最爱的方式去生活,看书写字,给心灵留一个安静的位置。在那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很多热闹,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充满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时代的气息略显浮夸,我们有时甚至不能自已,在狂欢之后的落寞,名誉之后的孤独,工作之中难免的疲累&&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成就之上的安宁。
&&& 总是在这样暴雨过后的夜晚,嗅着操场淡淡青草香气,想起小时候,想起在干爸背上走过的金色童年,往事如风拂面。
&&& 想起阿彭走的时候他润湿的双眼,全班低声地抽泣,父亲语重心长的安慰。
&&& 想起每一个光着脚闯雨的夏日午后,躲着秋萍奶奶拿着扫帚在身后追赶和谩骂。
&&& 想起那三个年头的黄昏,披星戴月地一起回家,在公园里看那棵歪脖子树,我还记得谁说它很美&&
&&& 又是一年。丹桂。金菊。小时候。只是回忆不再夸饰着伤感。多了一份恬静安适的感触。
&&& 最享受的感觉是像一个流浪诗人一样安静地遐想。想一个岑寂的夜,一首迷人的曲子,一个动情的夜晚,让人心生幻象,在涅瓦河上,阑珊的春色,慵懒未至的夏季,听见有人含糊地唱着&&我漫步在波德雅切大街上,终于找到了我从前的女人&&
&&& 然后我会告诉你,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学11&01班成立
本页地址:http://news./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9&id=5716
合肥工业大学新闻中心
地址:合肥工业大学2号行政楼4楼
邮编:&&230009
News Office,HFUT
电话:086-551-2904727周国平谈养生——— 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字体:
】【】稿件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发布时间: 07:45:13
  媒体正在揭露重庆“养生大师”李一的真面目。在此之前不久,也是在媒体的炮轰下,北京“养生大师”张悟本销声匿迹了。对此,著名学者周国平在其博客中写道:
  张悟本由下岗工人摇身变成“中国食疗第一人”,李一从杂技经营者摇身变成“中国道家养生第一人”。他们的手段各异,前者无限放大常识,鼓吹喝绿豆汤之类中国传统饮食的神效,后者装神弄鬼,用咒语和功力打通受众的所谓经脉。共同的是,两人都出奇地成功———不是养生成功,是商业成功,信众无数,银子滚滚而来。
  其实,骗子哪国都有,但中国的老百姓实在是太好骗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打着养生旗号的骗术最容易成功,往往能骗倒一大片。在图书畅销榜上,也是养生书独占鳌头,经久不衰。我推测许多人的心态可能是,没别的事可关心了,或者关心了也没用,就关心自己的身体吧。可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养生上,养生几乎成了人生的全部目的和意义,这么紧张兮兮的一种心态,真的能把“生”养好吗?我始终认为,人的身体是受心灵支配的,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怎么做到心态好?我的体会是,一定要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快乐的工作是养生的良药。当然,也不妨有一些健体的运动,但心态要放松。我敢肯定,一个人太在乎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一定会出毛病。
  (楠特辑)(责任编辑:李纪平)
查看更多评论&
·····
········周国平经典爱情语录 | 经典语录 | 阅读时间
当前位置: >
> 周国平经典爱情语录
时间: 栏目: 标签:
世上并无命定的姻缘,但是,那种一见倾心、终生眷恋的爱情的确具有一种命运般的力量。爱情是盲目的,只要情投意合,仿佛就一丑遮百丑。爱情是心明眼亮的,只要情深意久,确实就一丑遮百丑。一个爱情的生存时间或长或短,但必须有一个最短限度,这是爱情之为爱情的质的保证。小于这个限度,两情无论怎样热烈,也只能算作一时的迷恋,不能称作爱情。初恋的感情最单纯也最强烈,但同时也最缺乏内涵,几乎一切初恋都是十分相像的。因此,尽管人们难以忘怀自己的初恋经历,却又往往发现可供回忆的东西很少。我相信成熟的爱情是更有价值的,因为它是全部人生经历发出的呼唤。有无爱的欲望,能否感受生的乐趣,归根到底是一个内在的生命力的问题。两人再相爱,乃至结了婚,他们仍然应该有分居和各自独处的时间。分居的危险是增加了与别的异性来往和受诱惑的机 会,取消独处的危险是丧失自我,成为庸人。后一种危险当然比前一种危险更可怕。与其平庸地苟合,不如有个性而颠簸,而离异,而独身。何况有个性是真爱情的 前提,有个性才有爱的能力和被爱的价值。好的爱情原是两个独特的自我之间的互相惊奇、欣赏和沟通。在两个有个性的人之间,爱情也许会经历种种曲折甚至可能 终于失败,可是,在两个毫无个性的人之间,严格意义上的爱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心灵相通,在实际生活中又保持距离,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耐久。只爱自己的人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骄横的占有。不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谦卑的奉献。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爱是一种精神素质,而挫折则是这种素质的试金石。凭人力可以成就和睦的婚姻,得到幸福的爱情却要靠天意。最深邃的爱都是&见人羞,惊人问,怕人知&的,因为一旦公开,就会走样和变味。对于灵魂的相知来说,最重要的是两颗灵魂本身的丰富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吸引,而决非彼此的熟稔乃至明察秋毫。看两人是否相爱,一个可靠尺度是看他们是否互相玩味和欣赏。两个相爱者之间必定是常常互相玩味的,而且是不由自主地要玩,越玩越觉得有味。如果有一天觉得索然无味,毫无玩兴,爱就荡然无存了。优异易夭折,平庸能长寿。爱情何尝不是如此?断肠人原是销魂客。重情者最知岁月无情,无情岁月卷走了多少有情生涯。一万件风流韵事也不能治愈爱的创伤,就像一万部艳情小说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残缺。爱情与良心的冲突只存在于一颗善良的心中。在一颗卑劣的心中,既没有爱情,也没有良心,只有利害的计算。但是,什么是良心呢?在多数情况下,它仅是对弱者即那失恋的一方的同情罢了。最高的良心是对灵魂行为的责任心,它与真实的爱情是统一的。在爱情中,双方感情的满足程度取决于感情较弱的那一方的感情。如果甲对乙有十分爱,乙对甲只有五分爱,则他们都只能得到五分的满足。剩下的那五分欠缺,在甲会成为一种遗憾,在乙会成为一种苦恼。人在两性关系中袒露的不但是自己的肉体,而且是自己的灵魂--灵魂的美丽或丑陋,丰富或空虚。一个人对待异性的态度最能表明他的精神品级,他在从兽向人上升的阶梯上处在怎样的高度。爱就是心疼。可以喜欢许多人,但真正心疼的只有一个。可以不爱,不可无情。情人间的盟誓不可轻信,夫妻间的是非不可妄断。世上痴男怨女一旦翻脸,就斥旧情为假,讨回情书“都扯做纸条儿”,原来自古已然。情当然有真假之别。但是,真情也可能变化。懂得感情的人珍惜以往一切爱的经历。如同一切游戏一样,犯规和惩罚也是爱情游戏的要素。当然,前提是犯规者无意退出游戏。不准犯规,或犯了规不接受惩罚,游戏都进行不下去了。在情场上,两造都真,便刻骨铭心爱一场。两造都假,也无妨逢场作戏玩一场。最要命的是一个真,一个假,就会种下怨恨甚至灾祸了。主动的假,玩弄感情,自当恶有恶报。被动的假,虚与委蛇,也决非明智之举。对于真情,是开不得玩笑,也敷衍不得的。恋爱是青春的确证。一个人不管年龄多大,只要还能恋爱,就证明他并不老。也许每个人在恋爱方面的能量是一个常数,因机遇和性情而或者一次释放,或者分批支出。当然,在不同的人身上,这个常数的绝对值是不同的,差异大得惊人。但是,不论是谁,只要是要死要活地爱过一场,就很难再热恋了。关汉卿《一半儿·题情》:“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男女风情,妙在一半儿一半儿的。琢磨透了,哪里还有俏冤家?想明白了,如何还会心乱?风情女子对男人的态度里,往往混合了羞怯和大胆。羞怯来自对异性的高度敏感,大胆来自对异性的浓烈兴趣,二者形异而质同。她躲避着又挑逗着,拒绝着又应允着,相反的态度搭配出了风情的效果。如果这出于自然,是可爱的,如果成为一种技巧,就令人厌恶了。女子乍有了心上人,心情极缠绵曲折:思念中夹着怨嗔,急切中夹着羞怯,甜蜜中夹着苦恼。一般男子很难体察其中奥秘,因为缺乏细心,或者耐心。有时候,女人的犹豫乃至抗拒是一种期望,期望你来攻破她的堡垒。当然,前提是“意思儿真,心肠儿顺”,她的确爱上了你。她不肯投降,是因为她盼望你作为英雄去辉煌地征服她,把她变成你的光荣的战俘。性欲旺盛的人并不过分挑剔对象,挑剔是性欲乏弱的结果,于是要用一个理由来弥补这乏弱,这个理由就叫做爱情。其实,爱情和性欲是两回事。当然,当性欲和爱情都强烈时,性的体验最佳。性诱惑的发生以陌生和新奇为前提。两个完全陌生的肉体之间的第一次做爱未必是最狂热或最快乐的,但往往是由最 真实的性诱惑引起的。重复必然导致性诱惑的减弱,而倘若当事人试图掩饰这一点,则会出现合谋的虚伪。当然,重复并不排斥会有和谐的配合,甚至仍会有激情的 时刻,不过这些成果主要不是来自性诱惑。每一个戴绿帽子的丈夫都认为那个插足者远远不如自己,并因此感到深深的屈辱。单思或酸或辣,相思亦苦亦甜,思念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相思是一篇冗长的腹稿,发表出来往往很短。失眠的滋味,春秋有别。春夜是小夜曲,秋夜是安魂曲。春夜听鸟鸣,秋夜听鬼哭。春夜怀人,秋夜悲己。春夜是色,秋夜是空。美自视甚高,漂亮女子往往矜持。美不甘寂寞,漂亮女子往往风流。这两种因素相混合又相制约,即成魅力。一味矜持的冷美人,或者十足风流的荡妇,便无此等魅力。恋爱,人生中美丽的时刻。如同黎明和黄昏,沐浴在柔和金光中的一切景物都变美了,包括那个美人儿。恋爱中的人以为那个美人儿是光源,其实她也是被照的景物。只用色情眼光看女人,近于无耻。但身为男人,看女人的眼光就不可能完全不含色情。我想不出在滤尽色情的中性男人眼里,女人该是什么样子。多情和专一未必互相排斥。一个善于欣赏女人的男人,如果他真正爱上了一个女人,那爱是更加饱满而且投入的。痴心女子把爱当作宗教,男子是她崇拜的偶像。风流女子把爱当作艺术,男子是她诱惑的对象。二者难以并存。集二 者于一身,“一片志诚心,万种风流相”,既怀一腔痴情,又解万种风情,此种情人自是妙不可言,势不可挡。那个同时受着崇拜和诱惑的男子有福了,或者--有 危险了。在男人心目中,那种既痴情又知趣的女人才是理想的情人。痴情,他得到了爱。知趣,他得到了自由。可见男人多么自私。自古多痴情女,薄情郎。但女人未必都是弱者,有的女人是用软弱武装起来的强者。好女人也善于保护自己,但不是靠世故,而是靠灵性。她有正确的直觉,这正确的直觉是她的忠实的人生导师,使她在非其同类面前本能地引起警觉,报以不信任。他常常用一些小零食去讨好女人,而女人也不过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小零食罢了。女人比男人更信梦。在女人的生活中,梦占据着不亚于现实的地位。男人不信梦,但也未必相信现实。当男人感叹人生如梦时,他是把现实和梦一起否定了。在上帝的赐予中,性是最公平的。一个人不论穷富美丑,都能从性交中得到快乐,而且其快乐的程度并不取决于他的穷富美丑。老来风流,有人传为佳话,有人斥为丑闻。其实,都大可不必,只须用平常眼光去看待,无非是有一分热发一分热罢了。眼睛是爱情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顾盼和失眠。一个男人同别的女人调情,这是十分正常也十分平常的。如果他同自己的老婆调情,则或者是极不正常的--肉麻,或者是极不平常的--婚后爱情新鲜如初的动人显现。吸引异性的两种方式:一、显示风趣、智慧、活力,勾起对方的好奇心;二、显示忧愁、伤痛、深度,勾起对方的同情心。活力和深度的统一,吸引力达于极致。可是,显示毕竟是表演,在口味更天然或更精致的对手那里就只能引起反感了。在夫妇或情人之间,恩爱与争吵的混合,大约谁也避免不了。区别只在:一、两者的质量,有刻骨铭心的恩爱,也有表层的恩爱,有伤筋动骨的争吵,也有挠痒式的争吵;二、两者的比例。不过,情形很复杂,有时候大恩爱会伴随着大争吵,恩爱到了极致又会平息一切争吵。再好的婚姻也不能担保既有的爱情永存,杜绝新的爱情发生的可能性。不过,这没有什么不好。世上没有也不该有命定的姻缘。靠闭关自守而得维持其专一长久的爱情未免可怜,唯有历尽诱惑而不渝的爱情才富有生机,真正值得自豪。有一个字,内心严肃的人最不容易说出口,有时是因为它太假,有时是因为它太真。爱情不风流,爱情是两性之间最严肃的一件事。调情是轻松的,爱情是沉重的。风流韵事不过是躯体的游戏,至多还是感情的游戏。可是,当真的爱情来临时,灵魂因恐惧和狂喜而战栗了。爱情不风流,因为它是灵魂的事。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肉体的亲昵仅是它的结果。不管持续是长是短,这样的相遇极其庄严,双方的灵魂必深受震撼。相反,在风流韵事中,灵魂并不真正在场,一点儿小感情只是肉欲的佐料。爱情不风流,因为它极认真。正因为此,爱情始终面临着失败的危险,如果失败又会留下很深的创伤,这创伤甚至可能终身 不愈。热恋者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对方并被对方充满,一旦爱情结束,就往往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风流韵事却无所谓真正的成功或失败,投入甚少,所以退出也甚 易。爱情不风流,因为它其实是很谦卑的。&爱就是奉献&--如果除去这句话可能具有的说教意味,便的确是真理,准确地揭 示了爱这种情感的本质。爱是一种奉献的激情,爱一个人,就会遏制不住地想为她(他)做些什么,想使她快乐,而且是绝对不求回报的。爱者的快乐就在这奉献之 中,在他所创造的被爱者的快乐之中。最明显的例子是父母对幼仔的爱,推而广之,一切真爱均应如此。可以用这个标准去衡量男女之恋中真爱所占的比重,剩下的 就只是情欲罢了。爱情不风流,因为它需要一份格外的细致。爱是一种了解的渴望,爱一个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了解她的一切,把她所经历 和感受的一切当作最珍贵的财富接受过来,精心保护。如果你和一个异性发生了很亲密的关系,但你并没有这种了解的渴望,那么,我敢断定你并不爱她,你们之间 只是又一段风流因缘罢了。爱情不风流,因为它虽甜犹苦,使人销魂也令人断肠,同时是天堂和地狱。正如纪伯伦所说:“爱虽给你加冠,它也要把你钉在十字架上。它虽栽培你,它也刈剪你。”“它虽升到你的最高处,抚惜你在日中颤动的枝叶。它也要降到你的根下,摇动你的根柢的一切关节,使之归土。”所以,内心不严肃的人,内心太严肃而又被这严肃吓住的人,自私的人,懦弱的人,玩世不恭的人,饱经风霜的人,在爱情面前纷纷逃跑了。所以,在这人际关系日趋功利化、表面化的时代,真正的爱情似乎越来越稀少了。有人愤激地问我:“这年头,你可听说某某恋爱了,某某又失恋了?”我一想,果然少了,甚至带有浪漫色彩的风流韵事也不多见了。在两性交往中,人们好像是越来越讲究实际,也越来越潇洒了。也许现代人真是活得太累了,所以不愿再给自己加上爱情的重负,而宁愿把两性关系保留为一个轻松娱乐的园地。也许现代 人真是看得太透了,所以不愿再徒劳地经受爱情的折磨,而宁愿不动感情地面对异性世界。然而,逃避爱情不会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空虚的一个征兆吗?爱情原是灵肉 两方面的相悦,而在普遍的物欲躁动中,人们尚且无暇关注自己的灵魂,又怎能怀着珍爱的情意去发现和欣赏另一颗灵魂呢?可是,尽管真正的爱情确实可能让人付出撕心裂肺的代价,却也会使人得到刻骨铭心的收获。逃避爱情的代价更大。就像一 万部艳情小说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残缺一样,一万件风流韵事也不能填补爱情的空白。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再信任和关心彼此的灵魂,肉体徒然亲近,灵魂终 是陌生,他们就真正成了大地上无家可归的孤魂了。如果亚当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们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园。爱情不风流,因为风流不过尔尔,爱情无价。“看来,要使丈夫品行端正,必须家有悍妻才行。”“那只会使丈夫在别的坏品行之外,再加上一个坏品行:撒谎。”我们两人都变傻了,“这是我们婚姻美满的可靠标志。”有一个人因为爱泉水的歌声,就把泉水灌进瓦罐,藏在柜子里。我们常常和这个人一样傻。我们把女人关在屋子里, 便以为占有了她的美。我们把事物据为己有,便以为占有了它的意义。可是,意义是不可占有的,一旦你试图占有,它就不在了。无论我们和一个女人多么亲近,她 的美始终在我们之外。不是在占有中,而是在男人的欣赏和倾倒中,女人的美便有了意义。我想起了海涅,他终生没有娶到一个美女,但他把许多女人的美变成了他 的诗,因而也变成了他和人类的财富。海涅在一首诗里说:“我要是克制了邪恶的欲念,那真是一件崇高的事情;可是我要是克制不了,我还有一些无比的欢欣。”这个原来的痴情少年现在变得多么玩世不恭啊。你知道相反的情形是什么吗?就是:克制了欲念,感到压抑和吃亏;克制不 了,又感到良心不安。一个男人如果不再痴情,他在男女关系上大体上就只有玩世不恭和麻木不仁这两种选择。当然,最佳状态是痴情依旧,因而不生邪念,也无须 克制了。如果你喜欢的一个女人没有选择你,而是选择了另一个男人,你所感到的嫉妒有三种情形:第一,如果你觉得那个情敌比你优秀,嫉妒便伴随着自卑,你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自己的弱点而痛苦。第二,如果你觉得自己与那个情敌不相上下,嫉妒便伴随着委屈,你会强烈地感到自己落入了不公平的境地。第三,如果你觉得那个情敌比你差,嫉妒便伴随着蔑视,你会因为这个女人的鉴赏力而降低对她的评价。对于男人来说,一个美貌的独身女子总归是极大的诱惑。如果她已经身有所属,诱惑就会减小一些。如果她已经身心都有所属,诱惑就荡然无存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要彼此以性别对待,前提是他们之间存在着发生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哪怕他们永远不去实现这种可能性。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女人不贱,男人不睬。我必须马上补充:所谓男人的坏,是指他对女人充满欲望;所谓女人的贱,是指她希望男人对她充满欲望。也就是说,其实是指最正常的男人和女人。女人对于男人,男人对于女人,都不要轻言看透。你所看透的,至多是某几个男人或某几个女人,他们的缺点别有来源,不该加罪于性别。爱的价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它的结果。结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远不会最不幸和最幸福。在爱的过程中间,才会有&最&的体验和想象。爱情的发生需要适宜的情境。彼此太熟悉,太了解,没有了神秘感,就不易发生爱情。当然,彼此过于陌生和隔膜,也不能发生爱情。爱情的发生,在有所接触又不太稔熟之间,既有神秘感,又有亲切感,既能给想象力留出充分余地,又能使吸引力发挥到最满意的程度。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没有使你感觉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人们常说,爱情使人丧失自我。但还有相反的情形:爱情使人发现自我。在爱人面前,谁不是突然惊喜地发现,他自 己原来还有这么多平时疏忽的好东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献给爱人,于是他寻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献的愿望导致了发现。没有呈献的愿望,也许一辈子发现 不了。最强烈的爱都根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爱。幸福是难的。也许,潜藏在真正的爱情背后的是深沉的忧伤,潜藏在现代式的寻欢作乐背后的是空虚。两相比较,前者无限高于后者。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情种爱得热烈,但不专一。君子爱得专一,但不热烈。此事古难全。不过,偶尔有爱得专一的情种,却注定没有爱得热烈的君子。爱一个人,就是心疼一个人。爱得深了,潜在的父性或母性必然会参加进来。只是迷恋,并不心疼,这样的爱还只停留在感官上,没有深入到心窝里,往往不能持久。爱就是对被爱者怀着一些莫须有的哀怜,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她(或者他)冻着饿着,担心她遇到意外,好好地突然想到她有朝一日死了怎么办,轻轻地抚模她好像她是病人又是易损的瓷器。爱就是做被爱者的保护人的冲动,尽管在旁人看来这种保护毫无必要。在所有的近义词里,“爱”和“喜欢”似乎被掂量得最多,其间的差异被最郑重其事地看待。这时男人和女人都成了最一丝不苟的语言学家。给爱情划界时不妨宽容一些,以便为人生种种美好的遭遇保留怀念的权利。让我们承认,无论短暂的邂逅,还是长久的纠缠,无论相识恨晚的无奈,还是终成眷属的有情,无论倾注了巨大激情的冲 突,还是伴随着细小争吵的和谐,这一切都是爱情。每个活生生的人的爱情经历不是一座静止的纪念碑,而是一道流动的江河。当我们回顾往事时,我们自己不必否 认、更不该要求对方否认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条支流或一朵浪花。爱情不论短暂或长久,都是美好的。甚至陌生异性之间毫无结果的好感,定睛的一瞥,朦胧的激动,莫名的调怅,也 是美好的。因为,能够感受这一切的那颗心毕竞是年轻的。生活中若没有邂逅以及对邂逅的期待,未免太乏味了。人生魅力的前提之一是,新的爱情的可能性始终向 你敞开着,哪怕你并不去实现它们。我不相信人一生只能爱一次,我也不相信人一生必须爱许多次。次数不说明问题。爱情的容量即一个人的心灵的容量。你是深谷,一次爱情就像一道江河,许多次爱情就像许多浪花。你是浅滩,一次爱情只是一条细流,许多次爱情也只是许多泡沫。不要以成败论人生,也不要以成败论爱情。现实中的爱情多半是失败的,不是败于难成眷属的无奈,就是败于终成眷屈的厌倦。然而,无奈留下了永久的怀恋,厌倦激起了常新的追求,这又未尝不是爱情本身的成功。说到底,爱情是超越于成败的。爱情是人生最美丽的梦,你能说你做了一个成功的梦或失败的梦吗?爱情既是在异性世界中的探险,带来发现的惊喜,也是在某一异性身边的定居,带来家园的安宁。但探险不是猎奇,定居也不是占有。毋宁说,好的爱情是双方以自由为最高赠礼的洒脱,以及决不滥用这一份自由的珍惜。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继续阅读下方的推荐内容
编辑:花花
不必装作孤独,也别说你悲伤,你去看看山河,从来都是那样。
我知道世界上不是没有丑陋和险恶,可是我更相信,向往善良和光明,才能够令我们不惧黑暗。有哪些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的哲学书籍?
理科生,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按投票排序
119 个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的人要么推荐二手书,要么推荐哲学史,要么推荐一些莫名其妙的原著。。。当然,每个人可以自己选择。本人在德国念哲学(这样会听起来有点说服力吗。。。)以下所列的都是入门级的原著,兴许对喜欢直接上原著的人有帮助,供参考: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胡塞尔《小观念》(五篇讲座稿)柏拉图《美诺篇》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不是非常简单,不过属于比较简单而重要的)不推荐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作为入门,因为那本书前面虽然简单,但是没有神学知识完全不知道他在干嘛,后面则是纯粹的难。千万不要拿来入门的哲学书:尼采的所有书海德格尔的所有书法国现代各种有名的哲学家(萨特那本小书《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倒是非常好看,也浅显易懂)中世纪的作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没搞好去看他们的书,就像不懂孔孟看朱熹一样荒谬)除了康德黑格尔之外的德国观念论哲学家:康师傅没学好,看他们也看不出所以然千万不能绕过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本文主要是写给非哲学专业的人文/社科学生的。不知道学习人文(如文学、历史)和社科(如社会学、政治学)的学生会不会想我一样,一方面觉得如果对西哲的脉络、发展史和具体观点更了解,自己的科研能力会有所提升,一方面又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懒!)无法操作”自学西哲”这个耗时耗力的Project。虽然在不同课程的reading里频频碰见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本雅明、葛兰西、Raymond Williams、阿多诺、波伏娃、巴特、福柯、德里达、布尔迪厄【此处略去一千字】,每次都只是读一些选段,蜻蜓点水,长时间下来,虽然对每个人的观点都有所涉猎,但总觉得对每个人、每种观点都了解得不够系统,不知道每种观点究竟有哪些异同,这些异同又源于对哪些跟基础性的问题的认识分歧。想要弄清楚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读哲学史,但就我个人的经验,这个方法效果甚微。大多数(西哲)哲学史是按照年代编著的,从古希腊一直讲到二十世纪,每个章节着重简述某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观点。以这种方式编撰的哲学史多不胜数,在一般读者中最有名的应该是罗素那本,我自己也读过。这种编撰法的主要问题是:a. 要读懂这些书,读者必须先对西哲有相当清晰的基本认识,原因在于1. 相较于背住每个哲学家有什么样的具体观点,初学者更应该弄明白的是那些西哲哲学家们喜欢讨论的问题为什么重要(某些问题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而言乍一看并不重要。例如上帝、世俗化进程等),在21世纪这些问题是否依然重要,如果重要它们是以什么样的面貌、在哪些具体问题上呈现出来的?我个人认为,如果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即使把每个人的观点背住了,也不过是能对付考试而已,很难有深入的理解。但如果你已经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都有所认识,那说明你已经是西哲的“门内汉”了,入门级的书籍对你已经意义不大。(Catch-22)2. 要厘清一些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观察不同的学派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但读按年代编著的哲学史,因为对那些观点本身并不熟悉,往往读到后面时早就忘了前面具体讲了什么。(敢说你木有这种经历?!)想要“系统”地阅读,就必须有意识地前后对照着读,不是每个读者都有这种耐心的。b. 很多按年代编写的哲学史写到二十世纪初就草草收场。一则因为有的书(如罗素那本)写的时候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哲学还没出现,二则“哲学史”多少带有点“经典”的味道,太近的东西争议较大,不适合被当做经典对待。但凡对二十世纪西哲有一点了解的人也知道,读到二十世纪初就收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跟没读是一回事,哲学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发展大到如果你要谈论哲学,就不可能躲过它的程度。记得以前看到网上有人吐槽,说中国大学生热衷讨论的问题都是些十八、十九世纪欧陆哲学问题,我认为讨论十八、十九世纪的问题倒没什么,但不能操着十八、十九世纪的思维方式来讨论,因为有的基本假设已经在二十世纪被动摇了。要了解西哲,就像了解其他任何学科一样,需要keep updated,就算不赶风头浪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哲学总得有所涉猎!基于此,我本人不赞成从市面上很容易买到的“哲学史”入手了解西哲。当然,要了解西哲各个出版社的Companion系列也可以作为入门Guide。但以Cambridge Companion系列为例,读过的人都知道这套书收录的都是学者的Paper,带有相当强烈的个人/学派观点,且讨论得问题很细致、深入,适合对讨论的主题已经有基本认识的读者。在我读过的所有西哲入门书籍里,加纳裔美国籍哲学家的是最清晰的一本。(这是Appiah的 个人和家族都很有故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本书的官方宣传如下:Thinking it Through is a thorough, vividly writte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and some of the most crucial questions of human existence,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mind and knowledge, the status of moral claims,the existence of God,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he mysteries of language. Noted philosopher Kwame Anthony Appiah shows us what it means to "do" philosophy in our time and why it should matter to anyone who wishes to live a more thoughtful life. Opposing the common misconceptions that being a philosopher means espousing a set of philosophical beliefs--or being a follower of a particular thinker--Appiah argues that "the result of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is not the end of inquiry in a settled opinion, but a mind resting more comfortably among many possibilities, or else the reframing of the question, and a new inquiry."Ideal for introductory philosophy courses, Thinking It Through is organized around eight central topics--mind, knowledge, language, science, morality, politics, law, and metaphysics. It traces how philosophers in the past have considered each subject (how Hobbes, Wittgenstein, and Frege, for example, approached the problem of language) and then explores some of the major questions that still engage philosophers today. More importantly, Appiah not only explains what philosophers have thought but how they think, giving students examples that they can use in their own attempts to navigate the complex issues confronting any reflective pers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illed with concrete examples of how philosophers work, Thinking it Through guides stud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and enlarge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entral questions of human life.诚如介绍词里所说的,这本书的优点在于 1. 这不是本“剪刀浆糊“出来的哲学史,是作者以较为简单的语言为初学者写的。作者所举的例子有很多是年轻读者熟悉的事物,如新近的电影等。2. 一直写到了contemporary,而不是一到二十世纪就散场。Appiah本人的立场也比较contemporary,例如很小心地将其他哲学放在同西哲平等的位置上,这是”后现代”兴起之前的西方学者很难做到的。3. 最重要的,书是按照Topic来分类的,而不是年代,有助于读者对一个问题有比较整体、系统的认识。有些topic如science\law\language,一般的”哲学史“书籍很少专门讨论。Appiah是英美分析哲学出身的,书的内容不像很多哲学介绍书籍,一味倾向欧陆哲学。另外有一套叫“A Graphic Guide”的学术类入门书籍(不知有哲学,还有其他学科)。之所以叫graphic,是因为配有幽默的图片。虽然看起来是一套很”搞笑“的书,其实内容都是专家撰写的,质量有保证。我读过这套系列的、、。如果你读过很多到二十世纪就收场的哲学入门书籍,可以考虑用这个系列补上”后现代“这一块。最后简单提一下SEP- 这是斯坦福大学牵头搞的哲学百科,或许很多人文、社科的学生都知道这个网站。如果你需要简单查阅一下概念,与其依赖Wiki这种任何人都可以修改的网上百科,不如使用SEP。SEP的Editorial Board比较权威,每篇文章都是由大学教授级的专家撰写的,通过审阅之后才会刊出,质量比一般的网上百科有保证。(上周五我的一个教授说,SEP可以直接cite。)
从哲学史开始梯利《西方哲学史》其次,罗素《西方哲学史》(这个不适合作为教科书。。)从某个分支开始简单地可以分为伦理学、知识论、形而上学等。建议从伦理学读起,建立严谨的、体系化的思维《尼各马可伦理学》斯宾诺莎《伦理学》(其实不适合初学者。。从某个哲学家开始不建议叔本华、尼采(初读”散文化、诗化哲学“容易陷入寻章摘句陷阱,,)康德也不适合,要看的话推荐邓晓芒翻译的。这个真不太好说,其实我是从罗素开始的(捂脸逃。。)强调一个:不管怎样,学好逻辑学!!补充说明:另:关于哲学史,贴几张图(并不全,且图中文字比较粗糙甚至偏颇),希望对读书有所帮助德意志古典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完整的请参见:
更新。我不想写长回答,但鉴于大家都这么认真,我还是更新一些自己的想法吧。原谅我以一种领导的语气作开场白——让我简要地说几点吧:利益相关:我阅读的第一本和哲学沾边的书,是《苏菲的世界》。第二本启蒙书是罗素的《哲学问题》。第三本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第四本是《大问题》。第五本是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从时间顺序上来看,我的第一本「哲学书」严格来说就是《苏菲的世界》,初中读的。但说实话,那本书更像文学而不是哲学——它精巧的故事架构喧宾夺主了,冲淡了它作为哲学启蒙教材的作用。不过,我对哲学的兴趣不是从这本书来的,因为这本书我是当小说看的。真正激发我对哲学兴趣的,还是当属《大问题》。哲学的导论固然是重要的,但哲学的启蒙也是重要的。在这里,我看到的问题是「对于一个对哲学接近零了解的人来说,应该选择的第一本启蒙书籍是什么」,而不是「对于一个对哲学有少许了解的人来说,需要以哪一本哲学书进入正式的学习」。所以这里的问题是「启蒙」与「导论」之争。 君太过严厉了,毫不奇怪,这也让很多看官不爽。但我有必要为他辩护一下:虽然大多数搞科学的看不起搞哲学的,但哲学本身确实是个严格的学科。如果我学得不好,我的谬论令这门学科蒙羞,那是我的责任,这门学科本身是值得尊重的。而另一方面,只有经历过哲学的严苛阶段的人,才有资格把哲学称作一种泛化的智慧。罗素的《西哲史》,难道真的不能当哲学启蒙吗?我觉得未必。但正如大多数受过专业训练的同好所说,罗素的西哲史个人主观倾向严重,并且有意地误读了相当一部分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其中包括黑格尔,也包括叔本华、卢梭。我至今记得罗素解读尼采思想的那章,其中包含了一些隐晦的黄色笑话,还颇有创造力地杜撰了由上帝主持的尼采与佛陀的对话。不得不说,至今想起来,罗爷爷既不懂尼采,也不懂佛教。话说回来,罗素的不严谨和偏激,真的是把其《西哲史》当做启蒙书的不可化解的障碍吗?我觉得这一点亦是可供商榷的。我可以列出这本书的优点与缺点:优点:文笔好,幽默风趣,一口气读五十页不费劲儿。深入浅出脉络相对清晰对大多数哲学家的主要理论都有所涉及作者是知名哲学家缺点:主观倾向严重,私货太多(重洛克、贬卢梭等)对某些重要哲学家的理解/解读很不到位(黑格尔等)大家可以看出来,缺点显然没有优点多,但问题在于,这两个缺点对严肃的哲学学习来说是致命的,致命的啊。所以,当我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作为哲学的启蒙书的时候,我重视的是它的这些优点,而 同志强烈贬斥这本书的时候,他考虑到的是这本书的这些缺点。我认为,一个人首先要调动起学习哲学的兴趣,然后再考虑学习的路子正不正——一个合格的哲学学习者,一定要能克服罗素的偏见,要不然你学的就是罗素而不是哲学。而如果连继续了解这门学科的兴趣都没有,那么他也谈不上克服偏见。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一个合格的学习者必须要学会克服相对枯燥的文本,因为学习路子的「正」才是第一位的,我也同样同意这一点。但因为我不是一个路子正的人,所以我只是想举出这样的可能,让那些和我一样迷茫或者彷徨过的少年少女,也能选择哲学这门学科,并且不要被那些艰涩的大部头吓到。演奏前的调音是重要的,啪啪啪前的调情也是重要的。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东西发生,但也已经有什么东西发生了。但另一方面,一个一直耽于调音的演奏家必定是不合格的,你的炮友也不会满足于长达一辈子的调情——这只会让她怀疑起你的某方面的能力。哲学的启蒙书,我把它看做是调音,或是某种调情:你需要它,但你总得超越它。综合以上考虑,加上一些我自己的经验,我提供三个选择,它们至少能满足两个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指标:提供一种清晰的哲学思考的范例。让人能一下明白「啊,原来这就是哲学啊」。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启蒙多于灌输(我是这样认为的),有效地调动起学习热情。好了,接下来给出我的建议,不多,就三个:罗素《哲学问题》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这是视频了……貌似也有书?)说到底,最终还是没推荐罗素的《西哲史》。那个供读者自己考虑吧。至于那个《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我也不推荐。这里涉及一个主观偏见:那本书的作者也在知乎,和我在一个佛学问题下嘴炮过,我觉得他有强行装逼的嫌疑,所以我觉得他的书也没必要看。至于评论中
所说的:桑德尔的《公正》并不适用于政治哲学或伦理学入门,这我完全同意——尽管我对这两门学科也只拥有导论性的认识( ̄▽ ̄") 。但倘若我们不把它看做「入门」这两个学科的敲门砖,那就没有什么大碍。推荐完了,还是得最后强调一句:一个合格的哲学学习者,必须要学会克服种种偏见。其中有罗素的,也有你老师的,但更多的是你自己的。我就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只能希望与诸君共勉。君的答案,我不反对,我觉得他在很认真地启蒙。但我只是想举一些特例,希望能帮到一些和我一样曾经偏执过的少女的忙,并且希望她们能联系我。
牛津通识读本
按照你的情况,应该是适合阅读大学通识教育类的课程。很多人推荐的《苏菲的世界》《大问题》,基本上是中学生的读物。我来开个书单:1、《咖啡与哲学》,特点是苏格拉底对话式写作,内容全面,通俗易懂,适合入门了解并培养哲学思维。2、《哲学之树》,香港浸会大学基础课程。特点是把哲学史和逻辑体系有机结合,图例丰富,语言明白晓畅,书中还有进一步阅读书目,适合正规学习。3、《牛津哲学史(插图版)》张志伟译,权威入门版本。4、《现象学导论》张祥龙5、Brandom,哈贝马斯、波普尔的著作,有时间多读,没时间就选读了。
周国平的书,《岁月的性情》,《妞妞》等,他的散文精选也很好。他的文字透着一种哲学思考,但又不那么晦涩高深,而是许多爱思考的人都能理解的。
我说句大家不爱听的,单纯的作为一个非哲学专业人士的理科生,如果只是想通过看基本哲学书就来提高自己的哲学修养的话,不说别的,你的大学政治书看好了就够使了,如果不想那么庸俗,你大可以自己去思考一下那几个简单的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就可以了,如果想的稍微有点通透了,那便是朝着哲学前进了一大步了。 还有一本书叫做生活,哲学说到底是关于人和世界的关系的思考,离开社会就不要思考个体的存在,经历生活,你才明白你自己的痛苦,这个社会的逻辑,有时在尝试用哲学也就科学的逻辑思维去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便真正走进了哲学。 最后说一下,哲学对提升个人修养意义也不大
@黑色笔记本 从你直接将我称为傻X并且不由分说还莫名其妙把我屏蔽开始我基本上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争辩者了:无法纯粹探话题本身,不惜上升到人生攻击:你是如何学习哲学的?如何和他人探讨的?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重新扫了一眼你的答案,发现你对另外的一些答主和底下的评论者也是这样的态度。自以为是地反驳一遍,自以为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最后再贬损一顿他人的人格。这样的态度非常差劲,你真的好好静下心来读过几本书么?所以你的质疑我也不一一回答了,既然你是这样的态度我就没必要多费口舌了(而且也确实没有必要,我的答案里都涵盖了,尤其是关于小说的那个,我直接说了如果你没那个意思我道歉你还挑出来说,醉的是我才对。不过你也不会认真重读重新思考,挺遗憾的):衷心祝福你以后能够遇到一个契机能够真正自省(遇到一个精神与智慧伟大到完全包容你的傲慢和浅解,让你自惭形秽的人,可能是最适合你的方式吧),然后以新的心态审视这个世界。:)我丝毫没有讽刺的意思,非常真诚。————————————反对!!反对最高票的答案!!看到以下两句,作为必读原著主义真是吓死了:“《理想国》对于专搞古希腊哲学的学者都不容易,其实说实话,柏拉图的很多对话录和亚里士多德的几乎所有著作都不适合非专业人士读,即使是哲学专业学生,也必须参考二手文献才能不走偏。”“非专业人士想了解哲学,不要乱读艰深的原著,吃力不讨好,反倒积累了一大堆误解,得不偿失。”这两句话里“误解”“不走偏”这两个词间接暗示了答主持有“阅读哲学著作是有正解的”这一观点。首先,暗示这句话,就是对非专业人士的最大的误导。正是因为没有正解,哲学学术界的学术研究才百花齐放。我个人是绝对绝对推荐,先看原著,自己思考,反思了以后要读二手文献,那必须不止一个,再和自己的思考做对比,再重新判断理解。阅读之后有自己的反思和思考,才是阅读哲学著作的最重要的一点,否则读再多书也是白搭。思考没有边际,没有限制,尤其是对哲学的研究,更是鼓励大家没有边际没有限制的思考。一上来就扣上“不行,你这么读,会有所误解,”“你这样理解会走偏,要这样读”的帽子,不是吓坏了非专业人士的热情么?本来就是尝试着开始了解哲学界的人,这样每一步阅读都在害怕着自己的“误解”,害怕自己“走偏”,怎么能鼓起勇气放开思考?我相信这位答主的“不走偏”的意思是,阅读理解和主流国际学术界的共识基本相符。我也非常同意,了解主流学术界的基本共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是这么多年以来将自身投入进哲学界的学者们总结出来的他们非常有自信的学说,说没有权威性是假的。而且往往这些观点漂亮到难以反驳。但即使这样,我也觉得不应该盲从这些共识。这些共识未必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说,永远不可能完全正确。——因为哪里来的绝对正确? 亚里士多德曾经还是他的年代的主流学术界的绝对权威呢。如果阅读者有了和主流学术界完全相悖的观点,而且了解学术界的观点过后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的话,不是正好可以开启一个新的一轮辩论么?哲学学术界不是又多了伟大的思想碰撞么?让非专业学者觉得“我不能参与到讨论里来”才是最大的误导,“我可以有自己的间接,我可以也应该参与到讨论里”才是积极的学习哲学的心态。因此,就更应该鼓励他们多读原著,直接参与进第一手的讨论历来。而不是在第二首资料的外围讨论。——————————————————————————对第一票答主部分细节的反驳:1. “《苏菲的世界》顶多是一本构思出色的小说,里面对很多哲学家的描述都要么有错误,要么没有击中point。”
先不说里面对很多哲学家的描述是否有错误这一说吧(因为我没细看苏菲的世界,所以不敢讨论,但是没击中point这是答主的主观想法么?),就说“顶多是一本构思出色地小说”这句话的暗含义:小说是不应该成为学习哲学的人读的书。如果这位答主没有这个意思我在这里道歉。但不管答主什么意思,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太Condescending了。就是把小说往低了一级。这就和当初中国把小说扔出三教十流一样么。哲学原典很多都是非学术作品,举几个最有名的例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马基维利的君主论,共产党宣言……这都是哲学作品,但是形式题材完全不一样吧。我很不明白小说这个类型为什么不能被归类到哲学著作里?——因为他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可能吧,但是他们是绝对有权利参与到哲学讨论里的。2. “《圣经》是宗教著作,不是哲学著作。”但是就一定要扔出书单了么?这书是多少西方哲学著作的引用来源,著作背景?读了圣经绝对有更好的知识储量来多面理解西方哲学。或者说,不读哲学你怎么理解宗教哲学?就这么半吊子地看二手资源?圣经为什么在书单里是错误的?还有,柏拉图凭什么是哲学著作?不就是聊天记录么?哲学著作这一概念是谁定的?3. “《理想国》对于专搞古希腊哲学的学者都不容易,其实说实话,柏拉图的很多对话录和亚里士多德的几乎所有著作都不适合非专业人士读,即使是哲学专业学生,也必须参考二手文献才能不走偏。” “想了想,还是推荐几本浅显易懂的原著吧:柏拉图的《申辩篇》《克里同篇》《游叙弗伦篇》”等一等,申辩,克里同,游叙弗伦哪里浅显易懂了?哪里浅显易懂了??!!为什么理想国晦涩难懂,这三篇却浅显易懂?我实在不太明白这其中的分界线是什么……还有,为什么柏拉图那么多对话录里挑出这三本推荐?带上斐多篇我还能稍稍理解(因为完整了),单挑出这三本我就有点不太懂了……也理解,但觉得是不是过于随意了。4. “读完苏菲的世界,你也不可能对哲学感兴趣,因为苏菲的世界里面的“哲学”和真正的哲学相差十万八千里。你至多能说自己对貌似哲学的东西很感兴趣。”
苏格拉底: 这位答主,我的朋友,你能否告诉我“真正的哲学”是什么? “貌似哲学”的东西又是什么?话说重一点,这种心中有定义“真正的哲学”的人,你真的喜欢“哲学”么?哲学是什么?没人能够回答。这种给他人灌输“这世界上有真正的哲学”,“有些东西不过貌似哲学”这种观念是很危险的。真正博学的人对这两句话是非常警惕的,说难听一点,这位答主在学习之路上还差得远呢。不过大家都是彼此彼此,只求共勉。这位答主遇上一个自省博学,胸襟开阔,包容理解他人所有无知自大,并认真思索这些“无知自大”的人“无知自大”的论调,给予最真诚最深刻的反馈的人,估计就不会用这种语气的回答了。我就是遇到这样的人了以后才下定决心好好读原著,不去依靠导论的力量。————————————————————————————————————终于轮到正文了。首先,在列书单之前,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给自己身上扣上“非专业”的帽子。“非专业”和“专业”的人书单并没有大出入。专业的还不就是从“非专业”的过渡到“专业”来的?哲学本身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接触的,应该伴随一生的学习。对于个人来讲,没什么专业不专业一说。美好的书单应该是推荐给所有人的。但我们往往还是会挑选出部分作品,因为这世界上书太多了,而我们的时间又太少,读别人已经筛选好的书,总是珍爱生命的好方式。再者,就是顺序问题了。怎么读觉得舒服,怎么读觉得容易完成书单,怎么读觉得对自己最有益。那么我个人推荐的书单终于来了。先说好,本人非常不专业,读书很少。再说好,这个书单上的书,我并没有都看过。换言之,这是我给自己的书单而且这个书单,非常,非常,非常倾向于西方哲学。东方哲学我读的那是比少还要少,实在不敢妄自开口,也暂时不知道该怎么给自己定书单好……所以,求伙伴们给东方原典的书单 _(:з」∠)_ 不一定是哲学的……总之,“这个书单,还需要各位自己多做调查,再决定啊”以及,“东方哲著作一定要看哇!”——————————————————————————————————书单以及推荐阅读顺序:弄出了50本(其实严格来说不是50本……)很多人认为这个书单不过是不负责任的简单枚举确实,我给人了这种印象所以……本来我很闲麻烦不想做这个工作的,但打算附注上为什么读,为什么按照这个顺序读的理由。并且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会认为有一些他人认为并非哲学书籍的书是哲学书籍还有,我没读完这些书不代表没读过也不代表没有理由去推荐:)0. 以伊利亚特奥德赛为代表的西方人文名著 和 圣经旧约新约 之前说可读可不读,但现在发现态度要强硬一点:这些书一定要读。虽然他们不是大家广泛认为的哲学书目,但他们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核心。太多讨论,引用,围绕着这些书籍——其实很多不是书籍,大家懂得,不细说了。没有读这些而直接去接触西方哲学就太吃亏了。这些书上的内容,尤其是荷马和圣经对于现在的西方社会来说都是常识。我知道很多人对圣经有所排斥,但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单纯地以欣赏一部作品的心态阅读会发现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而且直接围绕圣经展开的哲学讨论实在太多太多了,没读过圣经就直接上手讨论宗教哲学有点说不过去哟。柏拉图对话录。个人推荐读第一遍的时候,第一本读美诺,最后三本依照顺序读申辩,克里同和斐多。第一本读美诺的原因是美诺很直观的展现了苏格拉底,或严格来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思考回路,亦或对真知怀有怎样的精神。而且展露的方式非常直接。大家一读就懂了。美诺篇应该是最一上来就切入正题的对话录了。 最后三本依照顺序读申辩,克里同,裴多(其实前面还可以加上游叙弗伦)的原因很简单,这是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的最后几天。
读到这里,我们基本知道大名人“苏格拉底”是谁,对话录是怎样的一种形式,他是以什么样的精神思考问题的了。因为苏格拉底太爱说,性格太强,我亲爱的朋友,估计你现在要么无比喜爱这位哲学家要么嫌弃厌烦死他了。无论你是哪一方,都有一定人数的雅典人民支持你。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谁都敬佩的西方古典史学巨著!历史学编纂的奠基!政治名感度,前瞻能力,甚至文笔,简直牛到爆炸的修昔底德!——这本书可不仅仅是单纯记录战争那么简单,虽然记录这场战争本身(雅典VS斯巴达!哟亲们),而且不去扯上牛鬼蛇神,用现在我们认为历史学的方法记录人类的行为,在当时就已经意义非凡。而且修昔底德还很热爱穿插自己的政治哲学评论。将事件上升到哲学高度谈论评价。应该这么说,他很熟悉当时雅典哲学家的那一套。并且他在当时就提出崛起大国必挑战威胁原有大国必起冲突这种让习主席连连摆手说没没没,没这回事儿的观点。可见他一眼看透本质的能力毫不逊色与哲学家。所以这本书记录了已经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就算这本书的历史不真实,后世也顺从着这本书的历史行进下去了。而修昔底德这个热忱的天才对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反思,对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记录与评论,当然包括对战争起因结果整个过程的记录和分析都应该成为热爱哲学的你读这本书的理由!亚里士多德全集 为什么先读伯罗奔尼撒再度亚里士多德?因为亚里士多德生在后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就是这么简单。而且他的一些著作中提到的现象和观点与修昔底德遥呼相应。为什么要读亚里士多德我真的好不想说,因为一说就没有边际了。所以我努力压缩成一句话:他是所有话题的展开者。 我估计他把他当时能想到的所有可以追其本质的东西都依照他的方式研究了。
读到这里,之前我们超级喜欢(或讨厌)的苏格拉底被的一些逻辑被亚里士多德狠狠挑战质疑了。而且“哲学大系”的世界向我们徐徐展开,我们可以沿着亚里士多德的开头选择继续走政治,伦理,自然科学,人文……各个哲学研究的道路。世界立刻丰富起来了!而且!而且!亚里士多德是从空白开始研究的。我不明白连从空白开始堆砌的书都读不了,还能读什么样的书?而且,那么多那么多后续的哲学著作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数的直接反馈延伸,不读亚里士多德能行? 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
读完了就会发现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欧几里得是天才,他用我们完全无法反驳,而且非常非常“美丽”“无可挑剔”“奇迹般”的方式展现了一个严密的没有空隙的无从反驳的宇宙。读到这里,就算之前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观点持“啊?这什么啊?不太对吧”的态度的人(估计这样的人很多),到了这里,都敢说一个“不”字了。几何万岁万岁万万岁!欧几里得万岁!那些说的可能是对的错的哲学家都弱爆了!壮哉我大数学!壮哉我逻辑的力量!——还有,认为欧几里得不是哲学书的人,为什么你会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可以算是哲学书籍呢?首先,哲学书籍的定义是什么?柏拉图写对话录的时候认为这是哲学书籍了么?而且看看几何原本的第一句话把 “没有部分的是点”这还不够哲学么?还不够哲学么?还不够哲学么?谁说几何不是哲学的?谁说的?这么完全抽象,根本不存在,只是以概念形式存在,但确实存在的学科还不属于哲学范畴? 罗巴切夫斯基 平行线理论的几何研究
读完非常美丽的几何原本,一上来看罗巴切夫斯基肯定嗤之以鼻:这么不美丽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平行线? 但当读者等候着罗巴切夫斯基顺着他这不美丽的思路走到死胡同,各种打脸出糗的时候,我们却惊讶地发现,这货好像越来越难以反驳了。好像一个全新的,和欧几里得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展开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儿??!!!为什么反驳不了!为什么罗巴切夫斯基说的好像是可以存在的?——难道说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真的实在是太小太小太小太小太小太小了?这里的太小是字面意义上的太小。这就是最直接的展开非欧几何的方式。“不就是个球面不球面么?!”不是的,不是这样,读了就懂了。世界观立马被重写一圈。然后还是认为罗巴切夫斯基不是哲学书籍的人,我的论证基本和几何原本为什么是哲学书籍的一样。即使这样还认为这根本不是哲学书籍的,读完几何原本也应该立刻读这本书。这是为了颠覆反思思维方式。而这新得来的思维方式必定对日后学哲学和任何知识有益!李维 罗马史 / 塔西佗 编年史/
普鲁塔克 名人传
(这三本推荐当工具书回来翻,因为后面的著作有很多对这些历史故事的引用。本身写的也非常有趣,读完不是问题)爱比克泰德谈话录 阿基米德 全集 托勒密 天文学大成 笛卡尔 几何学
奥古斯丁忏悔录 普罗提诺 九章集 哥白尼 运行 伽利略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 牛顿 自然哲学的的数学原理 迈蒙尼德 困或者指南 约翰·道尔顿
化学哲学新体系 安瑟伦 上帝存在论 (Wow) 高尼罗 对安瑟伦上帝存在论的反驳 (wow,wow) 安瑟伦 对高尼罗对安瑟伦上帝存在论的反驳的反驳 (wow,wow,wow) 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
但丁神曲 马基维利 君主论
(发现大家都爱这一部。我还没见过不爱马基维利的,奇了怪了) 蒙田随笔集 培根 未完成的“伟大的复兴”:学术的进展 新工具
(读完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后可直接跳过来看新工具) 培根 新亚特兰蒂斯!!! (这个书太奇葩了,这个书单里就没有不奇怪的书,但这本奇葩到了我必须要强调一下的地步……其实我犹豫要不要把它放进来来着)笛卡尔 方法论笛卡尔 形而上学的沉思 (在这里我必须多说一句,没读过原著大谈形而上学和方法论的都是耍流氓!)帕斯卡 思想录霍布斯 利维坦斯宾诺莎
神学政治论
洛克 政府论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 社会契约论 独立宣言/联邦党人文集/美国宪法 (从30一直读到35会有非常奇妙的感觉,会重新审视美国这个国家的。) 中国宪法 (是对照美国宪法看,各种意义上超级有趣。) 莱布尼兹 以新系统等为代表的论文散文 (他还写了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WOW!) 休谟
人性论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亚当斯密 国富论 马克思(没读过马克思原文,尤其是在这个国家,没读过马克思原文,就大谈特谈马克思是流氓中的流氓。还有马克思尤其尽量不看中译本。)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等克尔凯郭尔 恐怖与颤栗 克尔凯郭尔 哲学性片段 尼采 善恶的彼岸 弗洛伊德 这个我就不列了,一般大家都会找题目最先吸引自己的去看……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维特根斯坦 一种哲学的考察 闵可夫斯基 空间与时间爱因斯坦 相对论 ——————————————————————————本书单有很多漏洞毛病(但是这个问题底下最好最棒的书单啊哈哈),尤其是在自然哲学方面,涵盖还是不够多。其他方向的比例也略微失衡,但各个方向的入门都大致涵盖到了。能保证的是,读完这50本(其实比50本多……)对“哲学”肯定有和读之前完全不一样的理解。以及,按照这个顺序是可读的,不会读吐的。因为讨论一直在循序渐进,不会突然抓不着头脑了。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是从空白开始讨论,所以从他们开始读没有问题,只要认真,能跟得上大体的思路。说读不懂的,或是不打算看原文,打算直接看别人写的总结,也就是二手资源的,我想说别人的注解也是从原著来的啊,一切的起源都是原著,何必要躲开这个起源呢?他们的理解是他们的理解,你的理解是你的理解啊。所有人都是凭借着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的。自己亲自去确认源头,比单纯听他人讲解不知道要多出多少收获。所以别害怕,别害怕原著,别畏惧读错。每个人都有阐释原著的权利,咱也不例外。而且……这两个人我真觉得挺逗的。读起来不会无聊难耐,苦涩乏味。后面的著作真的好多都是以他们为原点展开的讨论,一步一步按照我推荐的顺序读下来(大致符合年代表……吧?)就不会有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单拎出来马克思,读完皱着眉头大喊“这什么玩意儿?”,那种无厘头感了。这是比较健康的,读哲学著作的方式。而且,反而不费劲,相信我。但估计很多人还是会被这个书单吓傻“这什么玩意儿!太长了把!”其实真的不多啊……我觉得太少了……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脑回路,你会赞叹,你会被惊吓,你会吐槽,你会不能同意更多,你会愤愤回击,无论如何你绝对会被吸引,因为这些书都太!棒!了!但说了这么多,还是担心无法下手读的,那我就推荐俩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随便读他俩的任意著作吧。原因我就不多阐释了。——————————最后再补充两句,大致扫了一眼其他的答案,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好多人面对哲学太没自信了,字里行间里多多少少透露出“学哲学要天资聪颖才行啊”,“必必须要看‘专业人士’的指导啊”,“原著书都是‘专业书’根本读不了”这种心态。不要这样没自信,不要怀疑自己,不要畏惧,读吧!读的过程中就算不安,也不要查相关的解析,他人的论文,客服心中的不安,忍住不要“求助”,自己思考,思考,再思考,你就会突然发现……其实,没有必要畏惧的啊。这些书和自己的距离明明是那么近,一点都不遥远。而且自己独立阅读完原著,有了自己的思考,再看二手资料就会有:“哦,原来还可以这么理解啊,这个观点非常新颖呢”,“这样理解确实更有道理,难怪学术界都普遍有这样的讨论”“不,我还是觉得我的阅读理解在语境之中更恰切。” “我忽视这个地方了,”“怎么不多讨论讨论这里?明明我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异常有趣/惊讶/疑惑啊。”没错,自己就不再是那个畏畏缩缩,将他人的通论作为“正解”的人了,而是和这些人位置平等的,讨论者,思考者。这样读,会越来越自信。但绝对不会傲慢。因为一边保持着独立思考,一边一部一部读他人的思想,只会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谦逊,包容的人。谦逊且自信,这是对待哲学的健康姿态。——————————答主没读完这些书,没读完这些书,没读完这些书——————————看了眼排名情况,一目了然肯定是有人点了反对和没有帮助,但是却不在底下评论说反对原因,答主有点落寞啊答主是做好了被点反对的准备的,超期待听反对意见,结果没有人留言……唉,如果有人能够大致说一下反对原因我特别感激。——————————我先接触的原典,然后尝试接触导论,没读多少立刻放弃,因为察觉到了读导论的“危险”性,(具体怎么危险各位可以翻底下回复),赶紧回归原有的思路来看原典。然后,我绝对是业余的。我大学才开学一个月,而且是读了一个月的戏剧。几个月前是个不接触主流学术界严谨的学术写作的高中生。够业余了吧。作为业余学习者,我证明先读原著并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作为一个尝试过用原著,用导论两种方法入门学习哲学的业余学习者,我推荐先读原著。没有读过原著的只读了导论的人就不要和我争论了。(暂时好像没有这样的人,不过如果有的话,请别和我争论)————————————上面有人也提到过了,很多人认为这个书单不过是不负责任的简单枚举确实,如果我突然看到了这么一篇答案也会有所顾虑吧这要不是枚举你倒是说个大体思路啊!当时写答案的时候本来就想每一篇都批注一下……但发现工程量太浩大我就以列举结束了。但现在想想,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我这么列举,而且这么排列的理由的。但真的写这个好烦啊……我就一天解释五个,解释十天吧。写完了我再大体改一下语序,通顺一下……因为某个答主对我的反驳吸引了一堆的反对,我这个答案早就跌落谷底不会有人问津了。我就更肆意“胡说八道了”。所以如果发现我怎么说话乱七八糟没有逻辑的,那确实是因为我当时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好好整理的关系。反正没人看~我就自娱自乐好啦!——————————所有认真读了我的答案,自己思索之后做出点赞,点反对,点没有帮助,回复的人都非常感谢。没有读完,凭着偏见盲目点反对和没有帮助的人 :( 你们真不可爱。
如果你有个认真的态度,想好好学一下,推荐和别的哲学入门书不一样的是,它引用了很多哲学家的原文,(所以副标题是: 综合原典阅读教程),而且作者提供了他对那些哲学原文的解读。所以虽然是入门读物却是比较有深度的。额外个好处是学完这本可以随口引几句哲学家原文,提升逼格:比如:不得不认为自己自由就是自由。——康德唯一能克服欲望的是一种更强的相反欲望。——斯宾诺莎我们无需追问身体与灵魂是否为一,恰如无需追问蜡块与蜡块所受烙印是否为一。——亚里士多德如果只是想随便了解一下,不要让自己对哲学一片空白,推荐,写得比较有趣,可见作者努力地想写成畅销书。。。喜欢作者把古今中外串起来,看完之后感觉把知识梳理了一遍,不足是对于现代哲学介绍的太简略粗糙了。作为哲学入门来说略浅了,最喜欢的地方是把哲学思考做成了父女对话录,所以老爸会谈一些自己的人生见解希望对女儿有帮助,这是别的哲学书都没有的这是豆瓣别人开的书单,也可以参考一下:我翻过很多哲学资料,什么耶鲁还是牛津的公开课,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听过podcast好像叫history of philosophy,中文的国家精品课程 邓晓芒讲康德。其实都很好!!。。。但我没有一个看完的。。真的让我入门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本书《哲学导论》,(也许是这个教材特别适合我,也许上面提到的不同媒介的学习资料也有一款适合你),我比较喜欢这本书主题式的讲解方式,按照实在、宗教、认识论、自我、自由、道德等等的主题分类讲解,然后哪个哲学家写了关于这个主题的论点就拉出来讲讲(比如康德在好多主题里面都露过脸,而且每次他一说话就让人不明觉厉)。这样就能看到不同的哲学家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所以感觉这是最帮助思考的方法。而一般的哲学史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哲学家,试图一次性把他们的观点讲清楚,说实话这是比较让人犯困的方式。看完这本书,就可以进行可持续的学习了,看了那么多哲学家的原文,总有一两篇哲学家的论文或论点让你感兴趣的吧。那就把他们的书找出来看看吧,反正都写了出处。(顺便一提,我最有兴趣可能是p.368页的法兰克福,所以最近在看他的《事关己者》……)加油啊!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放下(画个线标注一下),过段时间再来看看,说不定就看懂了,很有成就感哦!--------------------------------------最近看了几本别的书,有空我来写写感想。我会来更新的!学哲学吧,其实最好还是能有个好朋友跟你一起讨论讨论什么的。我经常跟男票聊聊哲学感想啥的,比如昨天看到一句话“我不会为信仰献身的。因为我的信仰有可能是错的。——罗素”,分享给男票,他说“好的哲学家不仅要对别人的观点保持警惕,还要对自己的观点保持更加的警惕”。观察记录自己哲学观点的变化,也是很有意思的。非专业人士嘛,保持对哲学的兴趣比较重要,不要让形而上学把你搞得云里雾里,累觉不爱啊!
首先推荐《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大致有三种,我最早在高中看的是北大叶秀山主编的多卷本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启蒙哲学……等等,我没读完,但确实是让人受益匪浅,深入浅出,有很多哲学家的故事,比较吸引人。但是缺点是,部头太大,不容易读完。还有一个缺点是,作者很多,所以水平容易参差不齐。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每一本都是醍醐灌顶。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应该是很多哲学系的教材。正因为这是教材,并且写教材的人是很专业的哲学家,所以专业性毋庸置疑,对哲学家的评价客观,对一些理论的解释清楚。因为是教材,所以比较粗略。最大的优点是,没写马克思。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个不是教材,就是罗素的一家之言,名气很大,主要是因为罗素名气很大,写什么名气都很大,所以有点过誉了,我觉得不如梯利的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也被写了进去。之所以说,先看西方哲学史,是因为,哲学史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就像一个人开车想进入一个陌生地方的导航仪和地图,你看了地图,觉得那个地方有趣,你就向那个地方去,并且它会指导你,这个地方的前一站是哪儿,后一站是哪儿,会经过哪些地方,这个地方是怎么来的。对应的,就是你去了解一个哲学家和他的思想,亦是如此。因为高中看的西方哲学史,大学读了不少哲学原著,收获很大。关于逻辑,我觉得就看几个版本的《形式逻辑》,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吧。比较简易的还有《逻辑十九讲》还是多少讲的一本书,我觉得对于逻辑的一个历史发展还是比较有帮助的。
可以不看太艰涩的。先看看哲理散文的。比如周国平的书不错。手机马仔,再添加细节。
胡适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
苏菲的世界
从《苏菲的世界》开始,不过我本人不太爱看这个。别一开始就去啃《纯粹理性批判》或者《精神现象学》这样的。推荐在看以下书目之前先阅读《圣经》,旧约看不下去看新约,新约看不下去看约翰福音。然后读哲学史,别一开始就去看尼采。入门吧。《西方哲学史》《叔本华论说文集》、《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理想国》、《柏拉图对话集》《忏悔录》《沉思录》《逻辑哲学论》《人性论》《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现象学的观念》《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另外:中国哲学请勿忘记。《道德经》等等。冯老的《中国哲学简史》适合入门。注:有些经典哲学名著没列入,因为我觉得贪多嚼不烂。
提高哲学人文素养可以看周国平的散文集,《哲学的慰藉》(如果觉得《苏菲的世界》太低龄的话就不要看了),这些评论性的书非专业人看绝对没问题的。
逻辑的话可以尝试看一下《斐多篇》《游叙弗伦》《克里同篇》这类对话(我们大一作为导论看的,不算太深),柏拉图即便是非专业的认认真真看还是挺好看懂的。逻辑在西哲里常常用到,顺着那些哲学家的推理过程想一遍,十分锻炼逻辑能力。
别再推荐一堆自己都没读过的专业书了,我推荐《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我觉得大部分都可以看啊,没什么不可以看的。中国部分,特别推荐:冯友兰的《》,然后根据书里你感兴趣的某家选其他专著来看。国外部分,特别推荐:麦克里兰的《》,然后根据他的推荐选书来看。
《哲学的慰籍》《哲学的故事》《苏菲的世界》
《哲学家的故事》,又名《这帮喋喋不休的糟老头子和臭光棍是怎么说怎么想以及怎么做的顺带介绍下他们的轶事》。也可能叫故事,具体记得不是很清可以说是一本哲学家的生活记录,把他们的生活片段与学说很好地融合起来,通俗易懂,而且还非常有意思,是个美国佬写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国平 妞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