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h264转为h265视频下载 不降低画质

[转载](转)H265&SAO&技术
还不太懂,先收藏.cn/s/blog_80ce3at.html
SAO : Sample adaptive offset
这是目前H265中比较热门的技术,根据以前的测试,SAO性价比远远超过Deblock和ALF.
paper: Sample Adaptive Offset for HEVC
&&&&&&&&&&&&&&&&&&&&&&&&&&
1.& SAO在流程中的位置和历史:
从流程中可以看到,SAO和ALF是loop内的操作,接在Deblocking
filter的后面,输入包括原始的YUV图像和Deblocking的输出,最后产生部分需要参数需要entropy进行编码。ALF是类似的。
Decoder端:
SAO原始的思想来自于Samsung的提案JCTVC-A124。可以参考这个文档获得详细的信息。在三星的提案中提出了比较复杂的BDC(Band
- correction, 位于ALF和DPB之间)和EXC(extreme-value
correction,位于Deblocking he
ALF之间,也就是现在SAO的位置),BDC和EXC都是对pixel进行分类,然后为每一个分类分配一个offset值。这个offset就是在
entropy中要编码的参数。不同的是,BDC使用的是pixel的intensity(Luma值)来对pixel进行分类;而EXC使用的模板中心
pixel和neibor pixel之间的梯度来进行的分类(edge特性).
使用经过BDC/EXC处理后的参考帧,能够取得更好的压缩率,但是因为BDC/EXC太复杂,因此没有被H265采用。
但是基于BDC/EXC提出的SAO(JCTVC-BO77/C147/D122/E049)最后被采用了。
在原始的提案中SAO分为LUMA SAO和CHROMA SAO(JCTVC-F056)。
SAO的offset包含BO(Band offset)和EO(Edge
SAO采用了不同于BDC/EXC的pixel分类的方法,降低了复杂度。
&&&&&&&&&&&&&&&&&&&&&&
2. SAO算法提出的理论基础
在对SAO算法分析之前,需要对三星的BDC/EXC的算法进行了解,参考JCTVC-A124文档。
第一次提出了几个概念:
&CU : Coding
Unit,可以是16x16,32x32,64x64,128x128。然而,CU
的size可以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化的,在SPS中定义了LCU/SCU来限制CU
size的变化范围。(必须是正方形)
sps-&log2_min_coding_block_size_minus3&&
sps-&log2_diff_max_min_coding_block_size
可以把一个picture划分成LCU的集合,在每一个LCU中再进行CU的划分(CU
hierarchy Depth). Hierarchy 的层次决定了可以出现的CU的size的数目: 比如
128X128, MAX_hierarchy_depth = 5
那么CU可以出现的size只有5种,为:
128x128(LCU), 64x64, 32x32 , 16x16, 8x8(SCU)
在一个LCU中可以包含INTER CU和INTRA CU,因此CU才是等同于MB。
LCU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值,在编码上还是以CU为单位。
&PU:& Prediction
Unit,是prediction时使用的size,包括intra prediction/inter
prediciton类似于H264中的partition。
TU:& transform Unit, DCT
transform时使用的unit,比如DCT4X4/8X8/16X16/32X32/64X64,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PU。更大的DCT
size有利用处理超分辨率的图像。
其实在H264的时候,也有这些概念,只不过
& CU -& MB
& PU -& PARTITION
& TU -& DCT4X4/8X8
在H265中提供了更大的size的选择。这也是为了支持超分辨率的图像的原因。
&&&&&&&&&&&&&&&
3. H265 draft SAO 算法
通过PSNR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到,重构数据和原始YUV之间的差的平方和是决定PSNR的因素。SAO通过分析deblocking后的数据和原始YUV之间的关系来对deblock后的数据进行delta操作,使得尽量接近原始YUV,达到提高PSNR的目的。
一个最基本的想法就是把deblock的重构数据和原始YUV中每一个相同位置的pixel做差值,把这个差值传给decoder,这样可以完全恢复原始
YUV.但是这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如果每一个pixel都传输一个offset,这会导致码率会非常的高,达不到压缩的效果。(如同DPCM)
H265在码率和PSNR之间做了一个tradeoff,以较小的码率增加来提高PSNR。下面就看H265是怎么做的。
H265是基于CTB来做SAO。通过分析deblock重构pixel和原始输入YUV之间的关系将pixel分成了三种SAO模式:
如上表中可以看到,可以不做SAO/Band offset/edge offset 三个mode。
EdgeOffset mode:
在这种模式下,SAO首先需要为该CTB选择使用哪一种梯度模式,水平/垂直/45度/135度。这是用sao_eo_class来表示。
当为某个CTB选择使用了上面某种梯度模式后,开始计算该CTB中的当前sample
P和相邻2个pixel之间的关系,用edgeIdx表示:
因为edgeIdx的计算是针对deblocking以后的重构图像进行的,encoder和decoder使用相同的方法来计算,因此不需要传输这个信息给decoder,而是可以由decoder自己来计算,这样虽然增加了计算量,但是可以降低码率。
对于edgeIdx 为0的flat
area,可以不需要做任何操作。对于1~4,SAO为每一个edgeIdx分配了一个offset,这个offset会add到重构像素中。因为SAO不是为每一个pixel分配一个offset,而是先把pixel进行梯度的计算,并且做edgeIdx的分类,对每一个edgeIdx类分配一个offset(对每一个CTB有4个offset就足够),这样可以减少码率的消耗。另外,为了进一步降低码率,H265
SAO规定对于edgeIdx=1,2这两种情况下,offset值必须是正数;对于edgeIdx=3,4时,offset必须是负数。通过这种强行的要求,符号位可以不进行编码。
Bandoff Mode:
SAO encoder把有效的YUV取值范围(0-255 fullRange,
16-235 BT601/709)
平均分为32个band(如下图,如果是0-255,就是每一个band的范围是8,一共分成32个band),通过某些算法来选择其中连续的4个band进行补偿,当CTB中的sample的Luma/Chroma处于这4个选定的band中时,需要对这个sample进行补偿(把该band相关的offset值加到sample的值上)。
&&&&&&&&&&&&&&&&&
encoder端如何选择4个band:
从上面这个图中可以看到这个原理:在encoder端会统计当前CTB中的sample的Luma/chroma值,做32band的直方图统计,每一个band中包含的该YUV中的sample求均值,下面举个例子:
比如假设有一个band是31-38,假设该CTB中有3个pixel的值在这个band中,分别为:
&&&&&&&&&&&&&&
&&&&&&&&&&&&&&&34
&&&&&&&&&&&&&&&36
这样可以知道原始YUV该CTB中的sample出现在这个band中的均值为(32+34+36)/3= 34;
对deblock后的重构图像同样做这样的处理,也求出该band中的均值,假设为32.
那么可见,deblocking后的重构YUV和原始YUV在该CTB上,并且该band上有均值上的差值为34-32=+2.
SAO因此可以分配band offset=+2
到这个band上,在decoder端,为每一个处于该band上的deblocking后的sample值加上2,这样可以保证在该band上出现的重构pixel和原始YUV上的该CTB的该band上的均值是相等的。
对32个band都做这样的处理,最后选择连续4个,offset值最大的band作为最终确定的需要补偿的band。并且起始band值和4个band
offset值写到码流中传输给decoder。 通过这种band
offset的方式,可以把均值差别最大的4个band补偿成均值相等,来拉近原始YUV和重构图像之间的差值。
一个问题:为什么band offset
模式中只是选择4个连续的band?
标准给出的答案是:
area部分,大部分的pixel的取值应该会集中在很少的几个band中,因此使用连续的4个band能够覆盖大部分的pixel。(也就是说如果对flat
area的某一个CTB做直方图的话,这个pixel会很集中在很少的几个取值点,因此使用4个连续band可以很好的覆盖.
2. 因为edge
offset模式使用了4个offset值,为了不增加码率,band
offset也复用了这4个offset值的syntax,这样不需要另外再增加syntax来专门表示band
附录上H265语法来表示上面的信息:
从上面的语法中可以看到,对于edgeoffset模式,提供sao_eo_class_luma/chroma的值来选择使用什么模式的梯度。并且为1-5这4种edgeIdx提供了offset值,一共4个offset。没有符号位提供。
对于band offset
模式,提供了sao_band_position来表示4个连续band的起始band是哪一个。并且为这4个band分别提供了band
offset值,并且提供了符号位。
另外,如果当前CTB的SAO参数和左边或者上面的CTB的SAO参数相同,那么也就不需要为当前CTB再传输SAO参数了,而是直接使用左边CTB或者TOP
CTB中的SAO参数即可。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码率。这就是
总结: SAO是一在deblocking后的一个后处理步骤,会影响到inter
prediction的参考帧值。SAO是对重构像素进行了PSNR提升的一个重要步骤,直接对luma/chroma值进行非线性操作。H265
SAO做的tradeoff就是首先对CTB中的pixel进行分类,再对每一个类别分别进行处理,这样避免了对每一个pixel直接进行处理带来的高码率的代价,从而转换成了对分类后的类进行的处理,而分类的类别的数目是比较少的,对于band
offset和edge offset都是4个类别。因此只是需要提供4个offset值就足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H265调查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查看 5302回复 4
在线时间1 小时
主题帖子果子
我的设备小米
p.jpg (95.07 KB, 下载次数: 2)
11:11 上传
 父母亡故的何俏俏(白百合 饰)得到同班同学李行(彭于晏 饰)加倍关怀,两人逐步成了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毕业前夕,李行向俏俏求婚,不料竟被她用“没有达到她想要的物质条件”为理由,狠心地拒绝了。双方在此前提下彼此立下“5年后若单身就结婚”的合约。俏俏远走上海,自尊心受挫的李 行则留在北京打拼。春去秋来,5年之后,俏俏满心以为痴情男李行依然记得当年的约定,两人可以再续前缘,怎料却得知李行要和自小在法国长大的白富美周蕊(吴佩慈 饰)结婚的消息。倍受打击又不甘心的俏俏只有求助于“无敌GAY蜜”毛毛(蒋劲夫 饰),准备联手把李行再次夺回来。到底李行和俏俏的感情在五年后是否还有回旋的余地?720P分手合约/s/1suzRi
PC端播放器/s/11NRhb 最新的H265视频编码方案在去年底通过标准后,终于迎来了实用阶段,虽然PC方面还在软解码,但是和PPS都纷纷开辟了H265专区,从播放效果看非常惊人,能在同样码率实现超越H264的超高清画质&&同样传播1080在线视频 只需要H264的50% 而借助新的编码器和采样,在大动态画面优化极佳,相同体积,H.265比H.264画质细腻度提升度一倍目前英伟达和AMD的显卡已经规划了硬件解码 而国内厂商动作更快,借助ARM架构实现硬解码方案,瑞芯微的RK3188四核芯片配置的完美支持硬解码H265
在线时间16 小时
主题帖子果子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果子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果子
谢谢分享,正在找呢!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果子
下载地址失效了,能不能共享下H.265的视频或电视?
论坛推荐 /1
即将到来的情人节和春节该如何度过?赶紧来奇珀网参加砸金蛋活动吧!电视、投影机、电视盒子各种礼物随心砸,还有压岁钱哦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H.265:网络视频的高清时代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H.265:网络视频的高清时代
H.265是什么,高清HDTV蓝光谁好?
HEVC/H.265标准LOGO
去年八月,爱立信公司推出了首款H.265编解码器,而在仅仅六个月之后,国际电联(ITU)就正式批准通过了HEVC/H.265标准,标准全称为高效视频编码(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相较于目前的H.264标准有了相当大的改善。H.265旨在在有限带宽下传输更高质量的网络视频,仅需原先的一半带宽,即可播放相同质量的视频。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将能够直接在线播放全高清(1080P)视频。而H.265标准也同时支持4K()和8K()超高清视频,可以说,H.265标准让网络视频跟上了显示屏“高分辨率化”的脚步,可能在几个月内,你就能看到支持H.265解码的设备上市了(如智能手机、显卡等)。H.264统治了过去的五年,而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H.265很可能将会成为主流。
为什么H.265优于H.264
在讨论H.265有哪些提升和优点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H.264。
H.264,也称作MPEG-4 AVC(Advanced Video Codec,高级视频编码),是一种视频压缩标准,同时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高精度视频的录制、压缩和发布格式。H.264因其是蓝光光盘的一种编解码标准而著名,所有蓝光播放器都必须能解码H.264。更重要的是,因为苹果公司当初毅然决然抛弃了Adobe的VP6编码,选择了H.264,这个标准也就随着数亿台iPad和iPhone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了目前视频编码领域的绝对霸主,占有超过80%的份额。H.264也被广泛用于网络流媒体数据、各种高清晰度电视陆地广播以及卫星电视广播等领域。
H.264相较于以前的编码标准有着一些新特性,如多参考帧的运动补偿、变块尺寸运动补偿、帧内预测编码等,通过利用这些新特性,H.264比其他编码标准有着更高的视频质量和更低的码率,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H.265/HEVC的编码架构大致上和H.264/AVC的架构相似,主要也包含:帧内预测(intra prediction)、帧间预测(inter prediction)、转换 (transform)、量化 (quantization)、去区块滤波器(deblocking filter)、熵编码(entropy coding)等模块。但在HEVC编码架构中,整体被分为了三个基本单位,分別是:编码单位(coding unit,CU)、预测单位(predict unit,PU) 和转换单位(transform unit,TU )。
比起H.264/AVC,H.265/HEVC提供了更多不同的工具来降低码率,以编码单位来说,H.264中每个宏块(marcoblock,MB)大小都是固定的16x16像素,而H.265的编码单位可以选择从最小的8x8到最大的64x64。以下图为例,信息量不多的区域(颜色变化不明显,比如车体的红色部分和地面的灰色部分)划分的宏块较大,编码后的码字较少,而细节多的地方(轮胎)划分的宏块就相应的小和多一些,编码后的码字较多,这样就相当于对图像进行了有重点的编码,从而降低了整体的码率,编码效率就相应提高了。同时,H.265的帧内预测模式支持33种方向(H.264只支持8种),并且提供了更好的运动补偿处理和矢量预测方法。
反复的质量比较测试已经表明,在相同的图象质量下,相比于H.264,通过H.265编码的视频大小将减少大约39-44%。由于质量控制的测定方法不同,这个数据也会有相应的变化。通过主观视觉测试得出的数据显示,在码率减少51-74%的情况下,H.265编码视频的质量还能与H.264编码视频近似甚至更好,其本质上说是比预期的信噪比(PSNR)要好。这些主观视觉测试的评判标准覆盖了许多学科,包括心理学和人眼视觉特性等,视频样本非常广泛,虽然它们不能作为最终结论,但这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结果。
H.264与H.265编码视频的主观视觉测试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后者的码率比前者大大减少了
目前的HEVC标准共有三种模式:Main,Main 10和Main Still Picture。Main模式支持8bit色深(即红绿蓝三色各有256个色度,共1670万色),Main 10模式支持10bit色深,将会用于超高清电视(UHDTV)上。前两者都将色度采样格式限制为4:2:0。预期将在2014年对标准有所扩展,将会支持4:2:2和4:4:4采样格式(即提供了更高的色彩还原度),和多视图编码(例如3D立体视频编码)。
事实上,H.265和H.264标准在各种功能上有一些重叠。例如,H.264标准中的Hi10P部分就支持10bit色深的视频。另一个H.264的部分(Hi444PP)还可以支持4:4:4色度抽样和14比特色深。在这种情况下,H.265和H.264的区别就体现在前者可以使用更少的带宽来提供同样的功能,其代价就是设备计算能力:H.265编码的视频需要更多的计算能力来解码。目前已经有支持H.265解码的芯片发布了——美国博通公司(Broadcom)在今年1月初的CES大展上发布了一款Brahma BCM7445芯片,它是一个采用28纳米工艺的四核处理器,可以同时转码四个1080P视频数据流,或解析分辨率为的H.265编码超高清视频。
H.265的未来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更关心的肯定是还要多久才能买到支持H.265/HEVC解码的设备。这就要取决于很多因素了。AMD和Nvidia等显卡巨头可能会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整合H.265,尽管H.265还有许多新功能尚未添加。第一代芯片可能只适用于刚定案的标准,待将来扩展完成后,还会做出支持H.265多视图解码的版本。
由于不同的公司对于H.264视频的解码能力不同,就设备级的兼容性而言,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忽悠人”的信息。比如,那些CPU足够强大,可以强行通过计算能力实现H.265视频解码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被宣传成“支持H.265视频解码”,而这样的“支持”则会使它们在处理视频时耗电急剧增加。肯定会出现一些无良公司,大肆宣扬H.265云云,将这个新的视频标准当做是一个区别设备级别的噱头,这样就可以把尚未真正支持H.265解码的视频卖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而实际上,这些内容又会是由各大媒体和广告公司负责制作,所以其中内幕就更加复杂了。
目前,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广播主要采用仍旧是MPEG-2标准。好消息是,H.265标准的出台最终可以说服广播电视公司放弃垂垂老矣的MPEG-2,因为同样的内容,H.265可以减少70-80%的带宽消耗。这就可以在现有带宽条件下轻松支持全高清1080P广播。但是另一方面,电视广播公司又很少有想要创新的理由,因为大多数有线电视公司在他们的目标市场中面临的竞争实在是有限。出于节省带宽的目的,反而是卫星电视公司可能将会率先采用H.265标准。
从长远角度看,H.265标准将会成为超高清电视(UHDTV)的4K和8K分辨率的选择。但这也会带来其它问题。目前,还极少有原生4K分辨率的视频内容。H.265标准的完成意味着内容拥有者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对应的理论标准,但是他们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方式来传送内容。索尼正在计划一个4K电影数字传送服务,供那些购买索尼4K电视的顾客使用,并且还在今年推出了名为“Mastered in 4K”的高清蓝光DVD播放器。这些1080p的影片是从4K数字母版转换而来,并且将来有望推出质量更好的“近4K体验”。
标清(SD),高清(HD)和8K分辨率超高清(UHD)视频大小对比图
蓝光光盘协会(The Blu-ray Disc Association)正在研究在蓝光光盘标准中支持4K分辨率视频的方法,但是这可没那么简单。理论上H.264在扩展后就可以拥有这个功能,但是到那时码率问题又会浮出水面。一个H.264编码的4K蓝光电影需要的存储空间远大于相同内容的H.265版本,其大小可高达100G以上,而现有的播放器也不支持100-128GB的高容量可刻录可擦写光盘( BDXL)。
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妥善解决方案,可以将4K分辨率视频加入已有的蓝光标准中并且不破坏其兼容性。虽然更新到H.265标准并不需要对光盘制造工艺进行改进,但却需要制造全新的播放器才能将新的蓝光光盘播放出来,虽然现在的有些播放器可以播放高密度光盘,但那也需要进行设备检查升级才行。
另一个大问题就是游戏主机对H.265标准的支持。索尼的PS2和PS3主机推动了DVD和蓝光标准的发展。而即将发布的PS4理论上很可能将支持4K分辨率的内容,但4K分辨率的视频该怎样传送,通过哪些标准进行支持?这仍然还在讨论中。
目前看来,对于H.265/HEVC标准,我们仍需持谨慎乐观态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H.265标准在同等的内容质量上会显著减少带宽消耗,有了H.265,高清1080P电视广播和4K视频的网络播放将不在困难,但前提是索尼或者其它媒体巨头能想出办法来传送这些内容。同时,如果移动设备要采用H.265标准,那么其在解码视频时对电量的高消耗也是各大厂商需要解决的问题
H.265 standard finalized, could finally replace MPEG-2 and usher in UHDTV Joel Hruska
http://zh.wikipedia.org/wiki/H.264/MPEG-4_AVC
http://en.wikipedia.org/wiki/High_Efficiency_Video_Coding
《HEVC之高效率編碼單位深度和預測單位模式快速決策演算法》
你可能感兴趣
比起H.264所占用的大空间H.265能节省不少吧
看到那8k屏就想到银幕墙,家家户户一堵液晶墙么?=。=ps:这265又是在考验电池啊...
期待H.265普及
引用文章内容:比起H.264/AVC,H.265/HEVC提供了更多不同的工具来降低码率,以编码单位来说,H.264中每个宏块(marcoblock,MB)大小都是固定的16x16像素,而H.265的编码单位可以选...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那网页浏览器呢是否会支持它。。。
引用文章内容:标清(SD),高清(HD)和8K分辨率超高清(UHD)视频大小对比图那我们平常看的BD又是什么呢,以前百度过说BD比HD好,这么一看我又晕了……
升级软件--升级硬件--升级软件--升级硬件--升级软件--升级硬件--。。。,反正我手机也不看视频。。
引用 的话:那我们平常看的BD又是什么呢,以前百度过说BD比HD好,这么一看我又晕了……BD是蓝光吧
关键是可变宏块编码技术呀
引用 的话:那我们平常看的BD又是什么呢,以前百度过说BD比HD好,这么一看我又晕了……你混淆的是Blu-ray Disc和HD-DVD吧……
H.265的出现,是不是意味着以后1080P的电影差不多只有现在720P那么大了?那是不是最近不太合适买显卡呀!
引用 的话:H.265的出现,是不是意味着以后1080P的电影差不多只有现在720P那么大了?那是不是最近不太合适买显卡呀!这种标准是由硬件决定的还是由软件决定的?虽说肯定会吃一部分U 但是来一个补丁包能不能解决?求解
现在的网页流视频跟H.264这些标准没什么关系吧?印象中是两码子事啊...
引用 的话:现在的网页流视频跟H.264这些标准没什么关系吧?印象中是两码子事啊...现在网页视频基本都是h.264的编码,以前常见的有h.263和VP6
你妹啊,买了手机就要等着被淘汰啊,出了肯定想换啊
重装系统后,用了将近一个小时设置终极解码。各种分离器视频解码器音频解码器。各种H.264,VC-1,MPEG2,DivX,Xvid。各种AVI,MOV,MKV。我就奇怪了,为啥要搞这么多格式,同一一下不好吗?
一直觉得,手机那么小的屏幕你看个1080P还是720P,真能看到有多少区别?矫情罢了,这货唯一让人兴奋的好处就是相同清晰度下减少容量吧,容量才是大问题,RMVB在我朝都N年没淘汰就是因为清晰度和容量平衡的问题吧,考虑到我朝的网速...不过看文章,好像目前的手机和电脑都不支持?那就算了吧,等普及再来谈这个吧。
唔,这对移动设备的更新是个巨大的挑战啊
引用 的话:重装系统后,用了将近一个小时设置终极解码。各种分离器视频解码器音频解码器。各种H.264,VC-1,MPEG2,DivX,Xvid。各种AVI,MOV,MKV。我就奇怪了,为啥要搞这么多格式,同一一下不好吗?不同js的不同商业利益吧
科学松鼠会会员,物理系
引用 的话:重装系统后,用了将近一个小时设置终极解码。各种分离器视频解码器音频解码器。各种H.264,VC-1,MPEG2,DivX,Xvid。各种AVI,MOV,MKV。我就奇怪了,为啥要搞这么多格式,同一一下不好吗?这就好比让Nokia、BB、Apple、Moto……把品牌整合一下,只出一款手机。市场有各自的需求,视频格式的标准也不断更新,但现在“活着”的各类格式基本都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和优势——比如MPEG2的普适性、RMVB曾经在互联网流行性、H.26X的技术前瞻性。事物总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并随时新陈代谢的:)
那现在和x264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求普及....MeGUI是以压制x264编码为主的,以后会不会升级成压制H265?
毛片党的福音啊!
引用 的话:那我们平常看的BD又是什么呢,以前百度过说BD比HD好,这么一看我又晕了……BD是光盘格式,其只读光盘有单层25G、双层50G两种。HD是视频清晰等级,最常见的是1080p,即纵向1080个点,逐行扫描。另外,HD有时候还可以指一种已经被淘汰的光盘格式:HD-DVD。
引用 的话:毛片党的福音啊!喜欢看高清马赛克?
引用 的话:那现在和x264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求普及....MeGUI是以压制x264编码为主的,以后会不会升级成压制H265?x264是一个编码器,用来压制H.264视频的。至于H.265,至少要看有没有人写个免费的编码器。
引用 的话:x264是一个编码器,用来压制H.264视频的。至于H.265,至少要看有没有人写个免费的编码器。编码器免费,但专利饶不过去的,自己在家压片玩倒是没问题。
只知道了:它可以使高清电影占的容量更小,但是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对手机,对电脑,对电视,免费还是花钱?它这个标准会对日常产生什么影响,通俗点讲。
从文中给出的对比图来看,H265图下方强光处的地砖的纹理细节、男子背上西服的纹理细节都有很明显的丢失,整体画面锐度也不如H264。如果有个2Mb码率下H264效果的对比就好了哈。期待有更多码率下的对比……
引用 的话:重装系统后,用了将近一个小时设置终极解码。各种分离器视频解码器音频解码器。各种H.264,VC-1,MPEG2,DivX,Xvid。各种AVI,MOV,MKV。我就奇怪了,为啥要搞这么多格式,同一一下不好吗?avi,mkv只是封装格式,相当于外包装,H264,H263什么的是标准。现在主流的H264好像已经不支持老旧的AVI封装了。H264相比H263,可以在相同画质下大幅度减低码率,不过对设备的播放要求也高,而制作的时候计算量也大。我机器上压制一部H264比H263要耗时多达3倍左右。
显示所有评论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HEVC : is it really twice as good as H.264?
On the left, a close up from 'Kristen and Sara' (720p resolution), encoded at 800kbps using x264. On the right, the same clip encoded at 420kbps using HEVC's HM10 test model encoder.
If HEVC is really twice as good as H.264, then the quality of the right-hand clip should be as good as, or better than, the left-hand clip.&Visit
my blog&for some further examples and judge for yourself.
HEVC : The draft standard
The new standard under development by ISO MPEG and ITU-T VCEG, HEVC, was approved by the ITU-T on 25th January 2013. You can download a draft version of the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HEVC) standard from the JCT-VC document site.
Draft Version 10 of the HEVC specification can be downloaded&here. Alternatively,
go to the JCT-VC document site:http://phenix.int-evry.fr/jct/
The document is JCTVC-L1003, available in All Meetings / Geneva.
How Efficient is HEVC?
The new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HEVC) / H.265 standard is expected to be more efficient than its predecessor, H.264 Advanced Video Coding. Just how much better it will perform is a crucial question. Will it be enough of an
improvement to justify widespread industry adoption of the new standard?
Bin Li, Gary Sullivan and Jizheng Xu published a performance comparison between H.264/AVC and Working Draft 4 of HEVC in November 2011. You can find the full document and results here:
Document JCTVC-G399
Table 4 of the document compares the compression performance of the HEVC test model (&HM&) and the H.264 test model (&JM&). On average, HEVC out-performs H.264 by 39% for random access scenarios (e.g. broadcast) and by 44% for low
delay scenarios (e.g. video calling).
This means that the HEVC codec can achieve the same quality as H.264 with a bitrate saving of around 39-44%.
HEVC is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and we might expect to see a further increase in performance from future versions of the draft standard.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HEVC) is a new Standard under development by the ISO and ITU-T. The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MPEG) and Video Coding Experts Group (VCEG) have set up a Joint Collaborative Team on Video Coding (JCT-VC)
with the aim of getting the new standard ready for publication in early 2013. It's likely to be published jointly as a new MPEG standard and a new ITU-T standard, possibly H.265.
The HEVC Test Model
Following the JCT-VC and MPEG meeting in October 2010, a Test Model for HEVC,&HM1, was specified. The Test Model defines two broad categories of video coding tools, for (a)
High Efficiency and (b) Low Complexity applications.
What's in the Test Model?
The main components are as follows:
Coding unit: Block sizes from 8x8 to 64x64 in tree structure
Transform: Quadtree structured block size from 4x4 to 32x32 samples
Intra prediction: Up to 34 intra prediction directions
Interpolation: 6- or 12-tap interpolation filter, down to 1/4-sample
Motion prediction: Advanced motion vector prediction&
Entropy coding: CABAC or Low Complexity Entropy Coding (LCEC)
Loop filter: Deblocking filter or Adaptive Loop Filter (ALF)
Precision: Extended precision options
Many coding tools have been schedule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may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Test Model if they offer suitable compression gains.
How will it compare to H.264/AVC?
Current indications are that the new standard could provide 2x better video compression performance (i.e. around half the bitrate for a similar quality level) at the expense of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compared
with H.264/AVC.
When will it be finished?
The timescale for completing the HEVC standard is as follows:&
February 2012: Committee Draft (complete draft of standard)
July 2012: Draft International Standard
January 2013: Final Draft International Standard (ready to be ratified as a Standard)
Where can I find out more?
JCT-VC Meeting Documents&: download JCTVC-C405 for a summary of the HEVC test model HM1.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The Joint Collaborative Team
From the ITU website:
&The Joint Collaborative Team on Video Coding is a group of video coding experts from ITU-T Study Group 16 (VCEG) and ISO/IEC JTC 1/SC 29/WG 11 (MPEG) created to develop a new generation
video coding standard that will further reduce by 50% the data rate needed for high quality video coding, as compared to the current state-of-the-art AVC standard (ITU-T Rec. H.264 | ISO/IEC 14496-10). This new coding standardization initiative is being referred
to as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HEVC).&
To find out more:
Joint Collaborative Team on Video Coding
&此文从网络中自动搜索生成,不代表本网站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
&&&&&&&&&&&&&&&&&
&&&&&&&&&&&&&&&&&&&&
软件世界网- &2014 蜀ICP备号 三峰网旗下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h264 h26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