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功夫功夫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阅读数:7599
回复数:16
最后更新于: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26李小龙是水货%26?》的文章,说的是散打冠军柳海龙曾经说过,李小龙身高只有1.72米,体重才130斤,在当时也没有取得多少比赛的名次,跟他柳海龙打肯定不是对手。此语一出,立即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我一直将帖子浏览下去,竟然没有看到尽头!我是从来没有看到什么话题能够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者的。况且那篇文章和帖子并不是在《李小龙传奇》热播之后,而是早在很久以前就有,这更令人称奇了!
支持者认为,柳海龙是多次国内国际散打比赛的冠军,体重身高都比李小龙占优势,跟李小龙打完全有胜算。反对者认为,柳海龙如此说简直是狂妄,因为李小龙毕竟是一代武术宗师,他的武功无与伦比。还有人说,柳海龙不会讲这样的话。那么,对此,我是怎么看待的呢?
台湾歌星黄安,曾经跟少林寺的总教头释严信聊到武功到底可以到达什么境界的话题,释严信说,古今中外,功夫能够练到最高境界的莫过于李小龙!他天生就是为武术而生的,也许再过多年也不会出现一个可以超过他的人。 内容来自:
我的散打师父%26%26东北散打冠军赵广先生说,李小龙的截拳道揭开了现代散打的序幕,他是散打的奠基人。他在武林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功夫也是炉火纯青,我们后来的练武者只能望其向背。 内容来自:
我的跆拳道老师,中国跆拳道第一人李践多次说,李小龙是我们练武人心中的神,是咱们的祖师爷,相当于木匠心中的鲁班。
我一直纳闷,柳海龙作为中国散打冠军,他的师父不可能没有告诉他关于李小龙的事情,也不可能没有研究过李小龙的著作。尽管他的确在散打界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是中国几千年保持下来的谦虚谨慎的作风应该不会在他身上泯灭。他应该能够知道李小龙在武术界的卓越地位,应该知道什么是丰碑。我多次看过柳海龙的散打直播,在欣赏他凌厉的拳脚的同时,每每被他充满着阳光的面孔所感染。他的脸看上去是那么的单纯,简直就如同孩子般的纯真,没有一丝狂妄的痕迹。这样一个有着明星般面孔的阳光男孩,曾经被媒体称为%26当代霍元甲%26,也曾经因为正当防卫把人打死打伤。我很难想象到他骨子里会有一个狂妄自大的东西在支撑他大放狂言。也许有的人看来,他的功夫也是世界一流,拿过那么多大赛的冠军,这样%26无敌%26的神话的制造者,应该有资格跟李小龙相提并论。而我始终不能苟同。
还有议论着认为,李小龙也好,成龙也好,李连杰也好,都只是演员,只会表演花拳绣腿,没有真功夫,而散打冠军是真枪实弹打出来的。甚至霍利菲尔德在别人提到以上三位中国功夫巨星时很不耐烦地说道:%26我说过他们只是演员,即使他们三个一起上,都不是我的对手!%26假如霍利菲尔德先生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大家就能够理解什么叫做%26美国式狂妄%26了。中国功夫和美国拳击打了五次,打得他们落花流水一败涂地,他小子还在那里自不量力!他没有来参加比赛,也不敢接受中国拳师的挑战,是因为自己的面子就是票房保证,如果落败,意味着身价会一落千丈。他不会这么傻,只会在那里乱说一通,反正永远无法验证的事情随便说都可以!可是咱们中国的散打冠军就不一样了啊,他们的师父在传授他们武功的时候,不可能不提到截拳道,因为截拳道本来就是当代散打的一个里程碑。没有截拳道理论就没有当代的散打运动。而关于李小龙的实力,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他首先是一个武术家,曾经和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流派的高手做过多次验证,几乎没有失败过。他进军好莱坞的动力就是他决心要把中国功夫推向全世界,把凝聚了几千年中国武学精华的截拳道发扬光大。他不是为拍电影而拍电影,电影只是他宣传武术的一个载体。所以,后人往往通过他的电影来研究他的武术,换句话说,就是拿他的电影作为武术教材和范本。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他更是一代宗师,健与美的化身,他的武学思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敢说,即使再过两百年,李小龙的名字也不会被遗忘。尤其是练武的人,要想在武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无数次的揣摩他的武道精神,学习他对于武术的深刻阐述。
共获得金币 0
/programs/view/qeCP9U71WwI/
这个是柳海龙当时说过的话,视频,
如果从谈武术的贡献当然了小龙,他的功劳我就不多说了。柳海龙也说他和李小龙是不能比的,不 一个时代的人物,就好比你叫孔夫子坐飞机周游讲学,不是一码事,
如果说一定要比,柳海龙说过按散打的规则当然他比李小龙更强是对的,只要是专业院校散打队出来的人,就知道李小龙的截拳道如果拿到擂台和散打对抗是不行的,第一,李小龙更讲街头格斗,很多动作是讲一招制敌的,第二他死太早,很多理论只是提到,并没有完善。第三李小龙只代表他个人对武术理解,有些动作只适合他本人,所以李的儿子说过:不会再有第二个李小龙‘
散打是一个国家政俯行为,是很多院校教授,运动员,科研人员经过近三十的摸索,训练,科研,比赛,有完整的训练,科研系统,而且是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武术,
94年时我就亲眼看过一个非常爱好截拳道的教练,和一个院校专业队出来的教练对打过, 李小龙的的纵深侧踹在散打的摔法里是行不通的,楼主如果看过李小龙的书籍,在去看散打的专业教科书,就明白了。散打也有借鉴截拳道,说它是散打的祖师是不对的,散打在当时可以说借鉴了世界各国的格斗技术,
共获得金币 0
李小龙那套现在看来就是散打么。他或多或少推动了散打的发展,至于真的打起来,我还是挺柳海龙,当然了,按照散打规则打
共获得金币 0
可能是李小龙那个时代的散打规则还不象现在的吧,如果李小龙在现在复活或穿越到现在呢?按照他训练的刻苦劲头,水平不会差到哪里去吧
共获得金币 0
原想着mm已经弃武从文了,没想到还能在这看到你,纯粹路过,,,,,,
共获得金币 0
我觉得还是梅超风利害
共获得金币 0
都扯出规则来了。 都是高人啊
共获得金币 0
肯定要说规则的,不然没办法比,难道真的在一起不论死活的打?说规则是很公正客观的态度,不但要说规则,还要看业余和专业,业余的永远也别去和专业打,人家的实战经验和体能都不是你可以比的。
另外,电影里的截拳道和真正实战的截拳道是不一样的。
共获得金币 0
共获得金币 0
回复 #2 君子兰88 的帖子
说的有理!不像某些人整天就会目中无人
共获得金币 0
李小龙不会参加规则比赛,所以也就没有输的可能,规则比赛说白了就是表演性质的游戏而已,武术的终极目标就是击倒对手。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并不是武术的灵魂!
[ 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__ 于
21:43 编辑 ]
共获得金币 0
共获得金币 0
我感觉李小龙是一个异于常人的天才
别的什么都不说,第一,世界上谁的肌肉线条像他那样明朗。不要拿健身的比 ,明眼人 知道那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第二,咱就谈谈电影,无论谁的电影 ,加入特技大家能看出来吧 。有些人一个劲的说 那是电影。遇到这样的 我只能说他们自作聪明 ,你仔细看看 李小龙出拳 脚的 速度。很同时的周围环境的比较 ,你觉得是特技?除了他我再无发现第二个 有如此速度的人。第三,在美国一个人混着开武官,在那个当时国外看不起中国的情况下你当是那么好混。第四,他体重是轻,但你知道当年能与之掰手腕的仅此一人。能想象的出什么力道吗?第五,一个人的拳头劲道并不是由胸部决定的 ,而是后背,胸膛反而能影响出拳速度。李小龙胸肌不是特别大,但是他却一个手指头俯卧撑。他的背阔肌 有几个像他这样的,反正我没见过。第六,他头脑非常聪明,从他的生平就知道了。第七,不要盲目的相信专业化培训,大衣哥唱歌经历什么培训了 ,唱的比很多专业院校 不是强的太多?当然了柳海龙也很强,国人的骄傲,模块不同吧
共获得金币 0
不管是影视界或则格斗界的世界名人,在提李小龙的时候,除了说李是功夫演员,都会说他还是伟大的武术家。在美国,这个比任何国家都讲现实的国度,没有真本事是立不住脚的。那些攻击李小龙的人,无非在炫耀自己的那点笔头,那点可怜的小文采。李是无法超越的,就像传统武术里那些前辈一样,郭云深,孙禄堂。杨露禅等人一样。甚至已经超越了古人。。在世界,哪怕到非洲那么落后的地方,只要有通讯,你只要模仿一下李小龙的动作李小龙的叫声,他们就知道是谁。。。是他让外国人真正的接受了中国功夫,美国词典里也因为他出现了一个新词汇kungfu。这就是一个奇迹。。如果说我们的伟人毛主席,享誉世界。。但是李小龙的名字或者世界上的人认识的更多。。国外格斗界称李是UFC先驱,MMA之父是不为过的。电影上只是展现了李小龙自己的拳脚,而非截拳道真正的含义。截拳道说成是一门武术流派是太狭义了,应该是一门真正意义的武术指导思想或者哲学。每个人不应该被门派所限制住,只要是实用,自己能吸取过来,成为自己的东西就是好功夫。就像以前散打,基本求点数获胜,经过和泰拳交流,也在吸取泰拳的破坏能力,重击能力,以前的边腿,也加进了泰拳的扫踢。。。肉体总有一天会衰亡,而思想却可以一直存在。。。这就是李小龙精神。
共获得金币 0
说的有理!不像某些人整天就会目中无人
共获得金币 0
人都挂了多少年了,还讨论
共获得金币 0
肯定柳海龙厉害的,无论什么规则下,体重相差太多,训练的针对性,完全不一样的,不是诋毁李小龙,作为一个练武的人应该明白最基本的道理。擂台上强悍的擂台下一样强悍的,不可能到了擂台下就不会攻击了。
共获得金币 0
使用(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热门推荐:登陆方式 :&&&&
您现在的位置:
自我发现的过程
自我发现的过程
撰文、编辑/巩晓莉
June, 06, 2015
4月出版的《生活的艺术家》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李小龙。他深谙玄妙的东方哲学,懂得在宁静的自我思省中探求人生的真理;他之所以永恒闪耀,只因身前不断自我发现,他是为数不多的真正活过的人,纵使只活了短
1.李小龙还是60年代的潮男。
2.生活中,李小龙喜欢表达自己。
3.李小龙和师傅叶问。自立门派创立截拳道后,有人问李小龙,“你这样做师傅叶问会不高兴的”,为了证实这一点,李小龙打电话询问,“师傅,我还是你的徒弟吗?”叶问的回答非常巧妙,“你说是就是吧。”
4.在训练或者拍片之余,李小龙研习各种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并且将这些概念贯穿到武术中。
5.李小龙和妻子琳达。李小龙去世后,琳达有过再婚,后来与丈夫感情失和而离婚。琳达还与李小龙的众弟子在美国成立了截拳道总会,将李小龙的武学发扬传承。现在年近七旬的琳达居住在美国西雅图。&
6.李小龙和儿子李国豪。1993年,李国豪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伟尔明顿市电影《乌鸦》片场中被真子弹击中,死亡时年仅28岁。
“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虽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是这两个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实现自我,成为一名生活的艺术家”,李小龙说道。他所说的“生活的艺术家”是指人的成长过程,“一个人通过运用自己的独立判断,成为一个在身体上、心灵上、精神上完整的人。”
和功夫之王、国际巨星相比,李小龙更希望听到人们对他的评价是,“瞧,这是一个真诚的人,”“他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于是他拍电影,创立截拳道、广纳门徒,而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他寻找、表达、实现自我的方式。他说电影是“一种可视的灵魂音乐”,截拳道是“宁静灵魂的艺术”,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思想家。即使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里,他仍然在利用拍片和训练的间歇写作一篇名为《自我发现的过程》的文章。“不管你这一辈子做什么,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将永远无法学会欣赏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所有类型的知识归根结底意味着对自我的认识,对我来说,武术的终极含义就是忠实地表达自我”,在文章中他这样写道。
尽管这些文字与思想碎片散落在他短暂的人生里,也让李小龙看上去还远未达到如书的编者约翰·里特所说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诗人”的高度,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展现了这个止于33岁生命的思想版图,尽管还来不及完成。
“要练好功夫,我就得仿效水的本质,像水一样柔软而有韧性地去适应对手。”
“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地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老师叶问经常这样告诉李小龙。
“这就是了!我必须放松自己。”李小龙默默地对自己说道,但他很快意识到,当每次对自己讲“必须放松”时,又用到了意志力,这本身已经与“放松”的定义相违背,而当这种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明显时,就变成了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的“双重束缚”。“小龙,让自己顺乎自然,不要加干涉,才能保存你自己。记住,绝不要让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 这时叶问又过来对他说道,“这个星期不要练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吧。”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李小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试图沉静下来冥想,但尝试了很多次之后终于放弃了,“要想更好地演练功夫中的每招每式就必须放松动作,而在放松形体之前,应该先放松意念和精神,这需要保持一颗静谧和平和的心态,”但怎么才能做到?索性乘船出海,但想起最近接受训练所经历的挫折,他愤怒地用拳头猛击海水,就在这一刻,出现了生命中的顿悟:水不正说明了功夫的本质吗?它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却有着能穿透一切的力量。“要练好功夫,我就得仿效水的本质,像水一样柔软而有韧性地去适应对手”,他对自己说道。
那天直到月亮从海平面升起,李小龙一直躺在船上,任由船顺水漂流,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感悟自己与对手的关系应该就像水与船的关系一样,“这种力量不应该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增益的。” 而想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就要做到“无心”——不是大脑一片空白,而是摒弃了所有的情感,做到思想上的无欲无求,“习武之人要能让自己的意识成为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有,又包罗万象,它接纳一切,又一无保留。”想通了这一点,思想中再没有矛盾之感。
1971年当香港电视台TVB频道的加拿大主持人皮埃尔·伯顿向他提出“武术之中最该注意什么”的问题时,镜头上,李小龙用自己一贯的神气得意洋洋地回答道,“Like water,be water,my friend。”几十年来,这段访谈的视频在欧美网站上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反复播放,“他说话的态度、神情和内容简直太酷了。”&
“武术是一个人愤怒与恐惧的展开。”
1960年,当20岁的李小龙跨入华盛顿大学选择研习哲学时,令所有人大吃一惊,人们认为他理所应当地会选择体育专业 。
“从童年到少年,我都是一个捣蛋鬼,很霸道,脾气暴躁,易怒,遇到看不顺眼的人,脑海中立刻就会涌现跟他一较高低的念头,而且首先想到的方式就是拳头,感觉击败别人就意味着胜利,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好斗。”由于体弱多病,李小龙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太极拳,后来又师从叶问学习咏春拳,在他的青少年阶段,唯一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就是中国武术。但那些放荡不羁爱热闹的青春岁月里,他也会常常问自己,“胜利了又能怎样?为什么人们把胜利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于是在选择课程时,导师认为他的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很适合修习哲学,“哲学会告诉你为了什么才活着”,老师对他说道。这正是他当时想要寻找的答案。
整个大学期间,李小龙广泛涉猎包括柏拉图、大卫·休谟、勒内·笛卡尔在内的哲学大师的作品。在哲学的世界里,他开始认识自己,寻找到自己所追求的“以武取胜”的根源在于“武术是一个人愤怒与恐惧的展开”。他也意识到武力取胜并非真正的胜利,甚至对自己从前的幼稚行为感到悔恨。
他也试图将哲学与武术结合起来,“武术和哲学虽然看似对立,但我认为,中国武术的理论与哲学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了,每个动作都应该有它的缘由和来龙去脉,我希望能把哲学精神融入武术。”
在对中国武术的历史追根溯源时,他发现功夫的哲学是基于道、禅和《易经》而形成的——在逆境中让步,能屈能伸,和谐地顺应对手的招式,而不是斗争对抗。他也常常提出疑问,“现在每种中国功夫都有固定的套路和风格,但真的符合创始人的原始意图吗?”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形式会阻碍进步,什么都是这样,哲学也是如此。”而这种关于武术形式与套路的质疑直接成就了后来的截拳道。
1.《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这几部电影让李小龙威震影坛,震惊世界。他也在电影中不断传递自己对武术的哲学思考。
2.在电影《猛龙过江》中,李小龙和空手道世界冠军查克·诺里斯过招。李小龙认为,功夫应该像雕刻家雕刻塑像一般,把非本质的东西去掉,这样本质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显现。在他看来,修为越高,越趋于质朴无华,而越是境界不高的人,越是喜欢装饰自己。
3.李小龙坦陈截拳道并不是自己新创的招式,而只是综合和修正了以前的一些招式,但他并不愿意人们将截拳道视为一种招式或者方法,“真理隐藏在所有固定套路之外,现实需要体验,这条真理应该超越所有的招式和训练”,他甚至用充满诗意的画面来作比喻,“请不要把指头当成了月亮,或者紧紧盯着指尖,而错过了欣赏美丽的夜空。”
4.作为演员的李小龙非常敬业,在他看来,演员应该是专心致志的,非常敬业的,还应该拥有超常的理解力以成为称职的自我表现艺术家,他觉得一个演员应该无论从体力、心理还是精神上都能够打动观众。
5.水的柔顺与力量也让李小龙联想到“阴阳”这种自然观:“对于对手的力量不要顽抗,要顺势而为。凡事发乎自然,更重要的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或者勉强为之,不应该以‘阳’克‘阳’,而是以柔克刚,当对手的力量发挥到极限的时候,‘阳’开始转为‘阴’,这时候再发动力量反击对手。”
6.作者: 李小龙
编辑整理:[美]约翰·里特&
译者: 刘军平&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在这本书中,李小龙畅谈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这些鲜活的文字透过时空,将一代功夫之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于读者面前。
7.李小龙认为,截拳道应该克服六种病症:追求胜利的欲望;诉诸技术和计谋的欲望;把所学的全部向他人炫耀的欲望;威慑对手的欲望;扮演消极角色的欲望;根除自身所有弊病的欲望。
“截拳道是宁静灵魂的艺术。”
1967年,李小龙创立了截拳道。“它是宁静灵魂的艺术,宁静得如同月光洒在深邃的湖泊上”,他用无比诗意的语言介绍道。这套没有招数的招式集合了李小龙当时所有的人生洞见与对武术的追求——真正的技艺是能超越任何特定形式的艺术,真正的武林高手是心境宁静,胸有成竹,完全与自己的节奏和环境保持和谐。
关于这一点他喜欢用一个故事来诠释:
在日本拥挤不堪的酒馆里,三位剑术高手坐在酒桌前,高声议论着他们的一位邻居剑手,希望引他上当,与之决斗。而坐在他们旁边的这位大师并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但这三个人的谈话越来越粗鲁,越来越难听。这时,只见这位高手迅速用筷子一挥,毫不费力地夹住了四只嗡嗡直飞的苍蝇。当他慢慢放下筷子时,三位剑手落荒而逃。
这个今天被各种古装片用烂了的镜头正是李小龙所追求的境界,“那位大师完整和沉着的心境显示了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武术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心境,只有那一刻,人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1970年,一次偶然的脊背重伤让李小龙不得不卧床6个月,这段时间不能坚持身体训练,他就开始研究各种武术藏书,甚至包括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现在看来,这6个月倒像是在闭关修炼绝世武功。
“截拳道并不是为了有效地制服对手,而是有效地克制自己,克制自己情感上的障碍、不安、恐惧和受压抑的情感”,6个月的“闭关修炼”让他将“无法之法”“无招式的招式”的截拳道推入了新的境界,他认为截拳道训练的终极目的是回到人最初的自由状态,“截拳道训练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成为自我——自由不受依附、限制、偏见和复杂性的羁绊,你可以进入一种模式而不受制于它,遵守规则却能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他看来,受过良好截拳道训练的人应该像弹簧一样灵活柔顺——既不与力量作对,也不完全放弃抵抗。
病痛痊愈后,李小龙立刻投入到电影《死亡游戏》的拍摄中,这部最终未完成的作品凝聚了他很多关于功夫的哲学思考。“用固定的套路去适应没有规律的节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未完成的电影片段中,他身穿一身黄色的连体服,手握竹枝,说出了这句台词。即使是那身黄色连体服也是他表达的一部分。“黄色连体的武术服是他感悟武术的一种表示,象征着与任何已知的武术流派没有关系,而且他穿起来很舒服,很自由,没有任何限制”,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李小龙当时的妻子琳达说道。
李小龙讨厌分门别派,他看到大多数门派重视招式胜过重视习武者本身,而更糟糕的是,各派招式相互对立,门派森严,各显神通却不能团结一致,在他看来,所谓的门派森严不过是心存偏见,“如果一个人心存偏见,或者执迷于某种固定的招式,就不能充分完整地表达自己。”他也不屑于那些所谓的“绝招”,“任何专门的技巧无论在传统看来是多么的正确或者设计巧妙,如果痴迷其中,在实战中,反而会成为致命的弱点,当一个人没有风格,就可以适应所有的风格。”
就像画家、音乐家追求艺术一样,在截拳道中,李小龙试图摆脱一切束缚,探寻真正的艺术,“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哪里就有纯粹的艺术。”
“武术的终极含义就是忠实地表达自我。”
在逝世前的6个月,李小龙开始坐下来,着手写下他的人生阅历和体会,文章的标题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在拍摄《龙争虎斗》和构思《死亡游戏》的几个星期中,尽管十分忙碌,他还是会挤出时间回到文字中。灵感一来,他会随手记下——有些是在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摄影棚里写的,有些是他在故乡九龙塘学习时写的,还有些是他在参观、吃饭时写的。最终这篇曾八易其稿的文章记录了他作为一名武术家、一个演员,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的点滴体会。
“所有类型的知识归根结底意味着对自我的认识,对我来说,武术的终极含义就是忠实地表达自我”,文章中李小龙这样写道。他认为就像其他的任何艺术一样,武术是人的灵魂不受拘束的体育运动表现,是一个人纯洁心灵的展现,“只有对自己绝对的诚实和直接的自我拷问,才是一个纯粹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顿悟。”
在所有对自己的评价中,最能给李小龙带来满足感的评价是听见有人说,“瞧,这是一个真诚的人。”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胸怀坦荡,踏踏实实,有勇气显露本真的自我。
了解自己也是李小龙从事武术教导时的主题之一,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年的岁月里他一再强调这一点。“小龙非常注重追寻本真的自我。他给别人的建议是‘认识你自己’……他所拥有的聪明头脑是通过发现自我得来的。他和我过去经常在一起长时间地讨论这方面的内容。他说,不管你这一辈子做什么,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将永远无法学会欣赏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挚友、好莱坞巨星斯蒂夫·麦克奎恩曾这样评价他。
1971年在接受皮埃尔的采访时他也曾这样说道,“对我来说,在电影中表演一个角色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那会让我充满自信、感觉棒极了。我在电影中可以做很多虚假的事情,甚至连自己都被蒙蔽了,我也可以给你们秀一些花哨的动作,但是朋友,最难的事情就是要真诚地表达自我,而不是欺骗自己。”
有一次他告诉香港记者泰德·托马斯:“对我来说,我的生活就是自我反省,一点点,一天天的自我剖析。”
而武术,正是李小龙发现和表达自我的方式。他也会批判那些从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身份认同的人,认为他们“是自我意识最少的人”,“那些最不满足的人,他们抛弃了不想看到的自我,从此就再也没有机会好好看上一眼了,也不会有真正的内心变化,要改变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最富有,效率最高,最有创造力的人就是那种没有性格的人。”
李小龙还试图将心理学与武术相结合。
尽管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谈论心理学方面的问题,但在李氏图书馆里珍藏着大量的心理学和心理疗法的书籍,李小龙花费大量时间徜徉在心理学书籍之间,与卡尔·荣格、卡尔·罗杰斯以及“完形疗法”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皮尔斯为伴,他会逐字逐句抄写这些心理学家的看法和名言,接受他们的观点,以此来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理解自己,也帮助徒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它不能被出卖,被概念化,被强行塞进固定的套路中去,操纵和控制最终都不能带给我们快乐的生活,真正的快乐是要实实在在的生活,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培养自己的兴趣,有健全的性格、放松自如,”在接触皮尔斯的完形疗法时他记下了这句话,但他同时也认为人不应该有自己的性格,“一旦有了自己的性格,便有了一套僵化的套路,你的行为会变得很呆板,总是预先决定好用一种方式处理事情,所以我认为最富有,效率最高,最有创造力的人就是那种没有性格的人。”
这个想法在他读完《自我界限》后被加强,“你不应该允许自己,或者说你不应该完全做你自己,如果这样的话,你的自我界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缩小,你的力量,你的能量,也变得越来越萎缩,应对世界的能力也越来越差,越来越呆板,越来越受你性格的限制,越来越先入为主。”
他也曾探寻金钱和权利的意义,认为它们产生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只有那些不相信生命拥有上苍赋予的力量的人,或者缺乏自身力量的人,才会被迫通过类似金钱这样的替代品来补偿自身力量的不足。而当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时,他在世上追求的仅仅是自由而单纯地完成命运赋予自身的使命。”
在格伦·克拉克的《运动的力量》一书中,他了解到情绪对运动的影响:仇恨、嫉妒、欲望、自傲、虚妄、贪婪和恐惧都能摧毁人内部节奏的情绪,所以他得出“功夫中动作的变化与头脑的反应是一致的,所以控制头脑很重要”这样的结论。在埃里克·霍夫尔《激情心灵状态》一书中他了解到,“骄傲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 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否认”。所以他认为习武者应该抛弃所有自以为是、争强斗胜的心理。
“巨星这个词让我感到厌烦。”
凭借《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以及《龙争虎斗》,李小龙威震影坛,震惊世界,不仅掀起了一场功夫热,还确立了功夫电影这个类型,打通了中国影星通往好莱坞的大门。直到他逝世近30年后,仍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21世纪二十大偶像人物”之一。
但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李小龙对演员这个行业却充满了清醒的认知,“巨星这个词让我感到厌烦,”1971年31岁的他演艺事业正如日中天,但在接受记者皮埃尔的采访时却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自省,“这个词是一个假象,只是大家对你的称呼,”他继续说道。
关于这一点,在《生活的艺术家》一书中李小龙做了更为详尽的解释,“演员首先是人,而不是一种被称为‘明星’的耀眼符号,明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赋予你的一种荣誉,如果你把这种赞美之词很当一回事,并且以此沾沾自喜的话,你就忘记了一个事实:曾经围绕着你的那些人,在你不再炙手可热的时候,很可能会抛弃你。”
但他对表演却有着自己的敬畏,在他看来,表演和武术一样,是自我表现的方式,但相比较而言,表演更为诗意,“是一种可视的灵魂音乐。”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不应该墨守成规,而应该是能力的传递者;不应该是简单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表演,而应该传递对生活的领悟,独到的品位以及对幸福和逆境的体会,“做演员就是发现和传递深层次的灵魂拷问”。他反对人们将演员视作商品,“虽然电影是商业和创意天才的结合物,但我很难接受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作产品。”
李小龙的这一套关于“演员的自我修养”放到今天仍然不过时。
7月20日,将是李小龙离开这个世界的第40个年头,他依然不断被人想起,而在武术家和功夫巨星的身份之外,还多了一重哲学家以及生活的艺术家,这正是他曾经追求的。
TIPS:李小龙还喜欢写诗,他认为人的灵魂可以通过诗歌表达,一片落叶、一朵云彩,都能让他诗意大发。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兴起时他也会赋诗一首。
《雨,黑压压的云》
黑压压的云,
花儿飘零,月光惨淡,
鸟儿匆忙迁徙,
寂寞秋天到来之时,
分手也近在眼前。
云层飞快地飘过天空,
飞快地划过,
飞快地聚集。
说了很多,却没有道出
心底的感觉。
离别的日子会很长,
但只需记住,
我会永远牵挂着你。
美好的时光也许一去不返,
分别也近在眼前。
白昼愈发短暂,
而夜晚愈发闷长。
当夜的沉寂吞噬着你,
不安烦扰着你,
读一读我留给你的诗。
离别的日子会很长,
但只需记住,
我会永远牵挂着你。
李小龙也喜欢翻译诗歌,通常他会将中文诗歌翻译成英文,在翻译的过程,也是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学理解和阐释。
《我侬词》
你侬我侬,
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
捻一个你,
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
用水调和,
再捻一个你,
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衾,
死同一个椁!
《PARTING》
Who knows when meeting shall ever be.
It might be for years or
It might be forever.
Let us then take a lump of clay,
Wet it, pat it,
And make an image of you
And an image of me.
Then smash them, crash them,
And, with a little water,
Knead them together.
And out of the clay we’ll remake
An image of you, and an image of me.
Thus in my clay, there’s a little of you,
And in your clay, there’s a little of me.
And nothing will ever set us apart.
Living, we’ll be forever in each other’s heart,
And dead, we’ll be buried together.
还可以输入140字
登陆方式 :&&&&
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小龙功夫有多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