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什么翻译软件最准确确的天气预报在那个国家?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您现在的位置:&
找其他资源
2050年全球天气预报:超级干旱和洪水灾难
阅读次数:158
&&&&&&& 据国外媒体报道,2050年全球气候将是怎样的呢?研究人员最新研究表明,那时全球气候变化将失控,出现显著变化,并且令人感到紧张不安。
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模拟视频图像显示了全球变暖如何影响未来气候变化,这段模拟气象预报描述,未来30年全球将出现干旱、洪水、热浪等极端气候现象。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仍持续增多,预计21世纪末地球大气层温度将上升4摄氏度以上。为了演示未来地球人类所遭受的气候影响,世界气象组织邀请电视天气预报主持人预测了2050年的气候状况。
9月1日最新公布出2050年天气预报的视频“片头”,之后其它部分视频将于本月在世界气象组织官方网站上陆续发布。这段视频强调指出,虽然气候变化涉及全球范围,但是构成的影响将是局部范围。
这份2050年天气预报研究项目旨在9月23日联合国气候峰会召开之前强调全球气候的日益恶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希望说服全球政府、金融、商业和民间团体的负责人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治理全球气候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希望出台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法定协议,从2015年开始真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源:腾讯科技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中路8号&&&邮政编码:730000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在每个环节上都存在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都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依旧是一个世界难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在每个环节上都存在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都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依旧是一个世界难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在每个环节上都存在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都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依旧是一个世界难题!1.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现在人类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2.现在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目前气象探测已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卫星组成了实时监控网络,但即使这样,也依然有误差。3.数值天气预报的模型还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模拟,这就必然带来误差。4.预报员的经验和水平差异。天气预报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即使是美国,天气预报不准确的现象也很常见,美国的暴风雨预报准确率只有22%,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则达到103千米。
学过概率的人就不会有这种疑问。天气预报是根据卫星云图、气压变化,在加上历史记录,再能判断个大概。
天气是归天老爷管的,当然不太准了呢
大气是变化莫测的,天气预报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是要安全准确是不可能的.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现在人类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2.现在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目前气象探测已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卫星组成了实时监控网络,但即使这样,也依然有误差。3.数值天气预报的模型还不能完全模拟...
准不准,也不能时时变啊》直接取消了算了,比中国足球还闹心&b&8.11&/b&: 一上知乎吓了我一大跳啊!弹出这么多个赞同和评论,这可是我第一次收获这么多的赞同,很开心哦,谢谢大家^_^ 我还是排下版好啦~~~顺便解答一下一些朋友的疑惑。还有,看到那么多人在评论里提到南气,好开心啊 XD &br&&br&看到大家这么关注这个问题很开心呢,我一直匿名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知乎上面大神很多,自己是个小虾米,怕答得不好被人笑话,TAT,所以我答我的专业题目从来都是匿名答的~ 不过刚被朋友说了……他说我太不自信……不匿名才是真正愿意和大家分享讨论的态度……好吧,还是不匿了……有不对的地方大家轻拍……&br&&br&————————————————————&br& _(:3J∠)_ 因为他们的是数值产品结论。&br&&br&
首先,我们得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报出来的。天气预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数值预报,指的就是电脑进行计算,根据现有的资料,推算出几个小时后,几天后,甚至是几周后的环流形势,并进行一个预报。欧洲中心有预报产品,日本也有,我们国家也有T系列的预报产品。但是,电脑是死的,它只会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一个死的计算,算出来各项数值,而不同的数值模式,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个等下再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的例子中的信息可以给得这么详细,因为它是电脑算出来的,通常电脑可以把每个地方都给算出来,只要你分辨率够。但是,问题来了,不同的产品,有时候报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预报明天,日本的产品可能算出来会下雨,但是欧洲的算出来不下雨,那到底下,还是不下?因此,所有的气象工作者都会很耐心地劝说你们,不要去看这种国外的天气预报。不是说国内的预报多么好,不是说要隐瞒温度,而是因为,那东西是电脑死算出来的,误差大。&br&&br&
接下来,说第二部分。为什么气象局要有预报员?因为预报员要根据实况,根据电脑计算结果,根据自己的知识进行判断。打个比方,预报员要预报明天的天气,那么我要看过去几天的天气图,包括地面的,850百帕的,700百帕等等…………我要看过去这段时间的雷达回波,红外图,水汽图等等…………我要看各家的数值预报产品结论,包括欧洲的,日本的,中国的等等…………(注意,这个就是你题中所说的预报中的某一种产品的某一个结论),我要看数值产品上的风场,气压场,水汽形势等等…………我还得看地面实况图,还得看……………………图多到绝对会让你看吐的,真心的。全国的气象局每天早上八点都要会商,如果你早上8点去气象局,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会端坐在视频端做笔记,听各省的预报员发言探讨天气形势。然后全省的各个市的气象局都要会商,接着全市的还要开会……所以很多时候,预报员从早上开始就得在那里分析天气,做出预报,进行严谨的讨论,当有特殊天气还要发布预警。当初我在那个气象局的时候,预报员看天气图就明显比我专业太多。比如有次我看天气图就看风向,看高低压系统,看槽脊,而台长一眼就给我指出来:为什么你没有注意到我省南部的那条切变线呢。这就是业务熟练的预报员与我这种毛头小子的区别。&br&&br&
到这,我想问,你是愿意相信一个电脑一种模式算出来的死结果(可以偷偷的告诉你,有些时候不同的模式算出来的结果相去甚远),还是由全国,全省,全市的预报员经过讨论,经过综合分析,经过各个模式的比对检验所报出来的结果呢。 所以,你说的国外的天气报到镇,就不足为奇了,反正是电脑算的。其实气象局的预报模式里,也可以算出来全球的。全球的气象资料都是共享的,如果你能开发出一个模式,那你也能像题中描述的那样,报出任何一个地方的天气。&br&&br&
我们再回到你的40℃的问题来。我可以放心的给你打包票,气象局该报40℃的时候,绝对会报40℃。你肯定会疑问,我几乎没见过啊。其实是这样的,每个稍微大点城市的自动站多如牛毛,县里也会有人工观测台站。而气象局报的,是那一整个市的平均情况。我可以和你说我的亲身经历。有一次我们城区晴空万里,突然自动站显示,郊区的温度降到了20多度。原来郊区很小的一块地方降了阵雨,可是,就是因为郊区的这点小雨,预报员那天的考核就没了,因为她报的是晴。所以,很多时候预报员在预报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很多情况。也许市里有一两个站有40度,但稍微偏远一点的,可能就没有了,而预报报的是整体情况,所以嘛…………而且事实上,很多时候,气象的温度表测出来还真没有40℃。地表温度,室外温度,为什么要用百叶箱这些我在这里就不科普了_(:3J∠)_&br&&br&
可能你也会问了,上面这个例子里,预报员难道不会报阵雨吗?!我想说的就是,按照现在的气象水平,谁也没法提前一天预报到底会不会打雷,会不会下冰雹,会不会刮龙卷,因为这些强对流天气属于中小尺度系统,本身寿命就很短,形成复杂。&br&&br&
因此,以后天气预报的趋势,是朝精细化,精准化发展。现在你要是上中国天气网也可以看到,很多大城市都会有每6小时预报,这种精细化服务能更好的服务公众,毕竟有时候一天天气多变,不是一个词就能概括的。而精准的服务,也是以后的趋势,一个市,不同的县,不同的区分开报,就不会出现东边打雷西边大太阳,不管气象局怎么报都要得罪一边的人的情况了。事实上呢,我们的天气预报也在朝区域化发展。比如你在中国天气网,既可以查到南京城区的预报和实况,也可以查到诸如南京浦口区的预报的,当出现中小尺度系统时,局地预报的优势就出来了。而降水概率嘛,如果你看省市一级的电视台,很多都会播报降水概率的(至少我们这都会)。这些东西气象局在预报的时候都会预报分析的,只是一般电视台都不会播罢了。&br&&br&
总而言之,我想说的就是,预报员每天的预报是要考核的,压力也非常大,一年报错超过规定额度是要被扣工资甚至下岗的,所以没有人会乱来。刚刷微博,看到一帮人在那里喷气象局,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的。去年夏天,我就看到有一个老预报员,她一下午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翻来覆去看各个高度的天气图,分析环流形势,每当有新的实况传来,她就会重新检查自己的预报,然后进行订正,她就这样重复,然后和其他预报员会商讨论,一直到快下班,最后才提交最终预报结论。所以我想说的就是,绝大多数预报员都是很认真的对待工作,因为他们得对大家负责。其实每年的气象日基本各个气象局都会又开放活动的,希望大家能够去气象局多了解了解,很多疑问我们的气象gg气象mm都会给大家耐心解答的啦~&br&&br&手机码字,啰啰嗦嗦一堆,排版不好见谅啦╮(╯▽╰)╭&br&&br&——————————————&br&ps,刚才手机随便在中国天气网搜索了一下,像浙江就有精细预报
&a href=&http://www./jxh/jxh.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浙江省气象局/精细化预报&i class=&icon-external&&&/i&&/a&
,可以看到连云量的情况都有的。&br&&br&
而像中央气象台今天发布的高温警报,浙江等地都是40℃以上区域,所以说气象台不报40℃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我们老家这以前热的时候不知道报过多少次40℃,但是人们就是喜欢选择性遗忘,视网膜效应。&br&&br&
还是那句话,模式的结果,看看就可以了,可以参考,但千万别当真……像雅虎天气什么的,都是直接拿模式算的结果,压根没有经过人工分析,但很多人不知道。模式报错了,人们就大骂「你看,气象局那个骗子,又报错了」。&br&——————————————&br&&br&
像&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钢盅郭子& data-hash=&f09ebe7dd979c77cf3676& href=&/people/f09ebe7dd979c77cf3676& data-tip=&p$b$f09ebe7dd979c77cf3676&&@钢盅郭子&/a&&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任杰龙& data-hash=&4beffa7ff4dd689247febfdfe7ca0dc4& href=&/people/4beffa7ff4dd689247febfdfe7ca0dc4& data-tip=&p$b$4beffa7ff4dd689247febfdfe7ca0dc4&&@任杰龙&/a&&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左左& data-hash=&57d3c4fb9ded24ddef94a4& href=&/people/57d3c4fb9ded24ddef94a4& data-tip=&p$b$57d3c4fb9ded24ddef94a4&&@左左&/a& 等人提到的accuweather 我去看了看,发现他们和华风是有合作的。见 &a href=&/en/weather-news/chinese-weather-enterprise-cr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hinese Weather Enterprise Creates Official Relationship with AccuWeather for Worldwide Weather Distribution&i class=&icon-external&&&/i&&/a&
可以看到,华风给他们提供的有气象观测资料(也就是我在评论里提到的气象资料共享)以及7日的各项预报信息,诸如温度、湿度、风速、生活指数等等。其实这些东西如果你去访问.cn 也是可以查到的。不过我发现他们也报得非常细,甚至逐小时,逐地,不可能有这么多预报员去预报的。如果详细信息不是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预报信息,那么很有可能也是模式结果了。而像&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Yuan Liu& data-hash=&dc1fb79bce5ac43c1c30d0c7564633db& href=&/people/dc1fb79bce5ac43c1c30d0c7564633db& data-tip=&p$b$dc1fb79bce5ac43c1c30d0c7564633db&&@刘二毛&/a& 在回答中则认为不准,其实大家都可以用脚投票的嘛,如果你觉得哪个准,你就可以用哪一个的啦,我们做模式也是这样的,哪一个模式准,哪一个信得过,我们就会更加倾向于哪一个。印象中在预报的时候,日本传真图在降水的预报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我想是因为他们水汽运动的预报准确性比较大吧。 : ) 其实各项天气预报3天以内的预报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而长期预报,我是不建议大家看的,长期预报只能判断一个形势,也就是接下来这段时间,大概是下雨还是干旱,这些情况,但是要判断温度怎样,具体下多大的雨,恐怕依然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br&&br&
还有&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Li-Xin Xu& data-hash=&83aea1477af4cbe220fd8& href=&/people/83aea1477af4cbe220fd8& data-tip=&p$b$83aea1477af4cbe220fd8&&@Li-Xin Xu&/a&
说得很对哦(抱歉匿名无法在别人的回答下评论,所以在这里说了: ) ),这就是大型计算机的作用,人们就是不断完善模式,不断检验模式,以期拥有更高的预报水准。但是预报员拿到的却是未来的预测,所以还要判断这个预测对不对,有没有道理,准不准,综合分析。科研人员则是不断对比,改进,以期让模式的预报更加准确啦~ 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需要预报员进行综合分析的~ 毕竟模式真的太死了~~ 而且转出来的结果千差万别~ 另外感谢&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李小伟& data-hash=&e5eee79beedea& href=&/people/e5eee79beedea& data-tip=&p$b$e5eee79beedea&&@李小伟&/a&的补充解释 ^_^ 还有&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皮特厚& data-hash=&5b6a73d5b975da35ae1fb9& href=&/people/5b6a73d5b975da35ae1fb9& data-tip=&p$b$5b6a73d5b975da35ae1fb9&&@皮特厚&/a& 的疑问,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百叶箱啦~ 通俗一些的说,就是因为不同地方的气温还是千差万别的,有太阳晒就高,树荫下就低,水泥地高,泥土地就低。我不可能天气预报的时候把马路上,大桥上,河边,田间,工厂里,写字楼…………全部都预报一遍吧? 因此,气象局必须要测量出一种类似于“绝对温度”的温度,来表征某个地区&b&空气&/b&的温度,以应用于天气预报、农业生产以及科研工作。所以要放在1.5米高的百叶箱里,夏天的时候,这个温度势必会比你自己测的要低,因为它排除了太阳辐射的干扰,排除了不同下垫面的干扰。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公众质疑气象局的温度,因为大家不了解。具体可见 &a href=&/post/48325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高温数据有阴谋?&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个解释还是比较通俗的啦~~~ 那个楼下还有人提到地表温度,我想说的就是,夏天的时候,地表温度可以高达60℃,这个报了也没什么用啊,有几个人夏天的时候会趴在地上呢……&br&&br&另外推荐天气APP,我的观点就是,大家用脚投票,天气APP很多,国内的像墨迹天气,小米的天气APP,我发现其实还是都用了中国气象局的预报信息。国内的气象商业公司也有,比如天气在线。国外的就更多了,大家可以用了后,觉得哪个适合自己,就用哪个的。不是做广告,我还是蛮推荐中国天气通的,这是中国气象局做的客户端,打开后不同的省有不同的版本,像江苏可以提供南京的精细化预报,各项指数预报,在气象服务里看到有云图,台风路径图等服务,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而在中国天气网上能够看到雷达回波等信息,如果下班之前,看一看……“嘿!雷达回波好强,往我们这来了,赶快走!”。&br&&br&之前的回答里有不周之处,已更正,抱歉^_^。
8.11: 一上知乎吓了我一大跳啊!弹出这么多个赞同和评论,这可是我第一次收获这么多的赞同,很开心哦,谢谢大家^_^ 我还是排下版好啦~~~顺便解答一下一些朋友的疑惑。还有,看到那么多人在评论里提到南气,好开心啊 XD 看到大家这么关注这个问题很开心呢,…
很认真的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工作在自动化的小工,有我自己的看法。&br&
对于空气果的看法先不说,先说说我自己对目前智能家居设备的几点看法:&br&&br&&ul&&li&目前国内的智能家居设备越来越多,无论是小米盒子还是小米电视,都以占领客厅入口,成就智能家居为口号,但是从现实实际的结果来看,智能家居的感受并不是很明显,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作为一个家,电视,路由什么的并不是智能化的核心问题,因为接入wifi的设备很有限,大部分的家电设备是没有进入智能家居网的,比如冰箱,比如空调等,所以说,目前大部分公司做智能家居的口号“占领智能家居的入口”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智能家居目前的困境并不是在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如何控制上,而是&b&通过何种方式将家电设备接入到物联网中&/b&,这才是核心,但是就目前看来,大部分的家电还是孤立的,没有任何交互意义的。&/li&&li&作为智能家居,和自动化一样,目的在于,节省人力,用科技造福人类,减少人在各种环境中出错的可能。比如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的目的表面上看来是减少人力成本,但是,其本质是,&b&降低人类在各种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提高安全性。&/b& 智能家居的意义,一方面是人和环境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懒人服务,比如梦想和我一样,躺在床上可以关掉所有的灯,打开热水器,烧壶开水。&/li&&/ul&&br&
空气果作为墨迹天气的硬件尝试,其核心的并不是只是简单的提供了一个人们了解环境的通道。&b&它最核心功能是为其他设备的提供了一个了解环境的入口。&/b&&br&&blockquote&&i&Zigbee:IEEE 802.15.4 兼容(2.4 GHz)&/i&&/blockquote&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空气果”的这一项无线技术规格,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新兴的核心技术,工业中已经开始普及,然后现在被使用到了民用设备中。&br&&blockquote&&i&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i&&/blockquote&
其实这种技术是非常适合智能化设备的,它使得各个设备变得不再孤立,他们可以互相传递数据,然后组成一个数据库,就像人一样,分享各类各种数据。&br&
所以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空气果并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设备,他的意义在于找到了环境和设备的沟通方式,如果有了这种方式,然后他再将数据传递出来,成为个人家庭的一个重要数据,智能家居的控制条件也就实现了,然后才是智能家居的控制方式。&br&
我们可以想象,基于空气果的室外和室内的设备可以准确的记录了我们的生活环境,然后将这些数据记录、正立传递给空调,加湿器,窗帘等,然后自动打开空调改变温度,其实这才是智能家居的核心问题。其实科技的意义也在于此,科技是更好的为人服务,科技让生活更美好。&br&&br&再次更新下&br&
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然后补充说一下我个人对以后只能家居发展的想法。&br&
目前来看,有两拨人在智能家居的路上探索,&b&一拨是自动化行业电气工程师们,另一拨是互联网行业的硬件探索者&/b&。这两拨人谁能摸到智能家居的命脉,我想只靠单独的一方,都是片面的,无法做到的。就我自己的行业来看,各大工业的公司都有楼宇控制的子业务,西门子的楼宇智能控制,美国江森,霍尼韦尔,以及国内的一些厂商,他们都提供智能楼宇的解决方案,我也有幸去看过沈阳的一些大型的商场,这些商场基本实现了楼宇的智能控制,从电灯到电梯,视频监控,空调系统等等,所有的操作在一个控制室内即可完成,用的是西门子的楼宇控制器,这种控制器较工业级的PLC等简单,价格低,适合用在民用楼宇系统中。西门子也提供了丰富的传感器硬件资源,温度、湿度传感器等。在国外,这些传感器多是和家庭的中央空调系统联合作用,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反馈到处理器,然后处理器做出相应的判断,对中央空调等系统做出动作。这是自动化行业的智能楼宇。&br&
另一种方式是,国内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比如小米,比如这次的空气果,他们做出了&b&只有智能性质的设备,&/b&他们通过wifi、以太网、NFC等方式实现了人对设备的操控,控制,更直观的就是目前很多众筹的项目,比如可以调控灯光的wifi灯泡等,他们是以互联网的思维来表达出对智能家居未来的探索。&br&
但是这两种方式在我看来,都不可以完全称得上智能家居,首先作为一个家庭我不可能把我的家里放几个大的电气控制箱,然后听里面继电器啪啪的转换声,也不会为了使用智能家居系统,把所有的家电全部换个遍,或者换成同一个品牌的,我们的家电设备也会不停的更新,添加和减少。&br&
智能家居的核心问题在于找到合适的方式将家电联网,或者叫做如何与各种家电设备通信。被GOOGLE搜购的NEST,看起来他只有一个美观的圆柱状的核心,其实在它身后是家庭中的各种执行机构,所以不要被NEST骗了,以为智能家居就是用于感器读出数据,显示数据,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数据的分析,然后控制其他设备。这关键就是通信问题。当然,NEST的尝试也只是在对于家庭的温控系统,做出控制,因为NEST所能控制的执行器,也就是温控系统罢了,从没见过NEST能监视家里进没进小偷。&br&
不过,不管是电气工程师还是互联网行业的探索者,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我很喜欢的这个空气果(是不是软文自己判断吧,我就不回答了),它采集到了数据,然后这些数据会变成大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我们会有各种专家系统,会有各种模型模拟我们的最合适的环境,其次,它也是在探索,将工业和民用结合,探索新的方式。
很认真的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工作在自动化的小工,有我自己的看法。 对于空气果的看法先不说,先说说我自己对目前智能家居设备的几点看法:目前国内的智能家居设备越来越多,无论是小米盒子还是小米电视,都以占领客厅入口,成就智能家居为口号,但是…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Drizzt& data-hash=&bd69a6168c9& href=&/people/bd69a6168c9& data-tip=&p$b$bd69a6168c9&&@Drizzt&/a& 你这个是关于气象的老段子了。现在的天气预报不再只是凭借经验预报了。而是有专门的数值模式,很多年前的天气预报都是将全球各个站点的气象数据通过电报的方式汇总填图&img src=&/155af51f9b_b.jpg& data-rawwidth=&1122& data-rawheight=&7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2& data-original=&/155af51f9b_r.jpg&&,这个都是已经发生了的天气情况,根据外推法(其实就是估算前几天的雨区今天会移动到那里)来预报天气。这种预报方式存在太多变数,而且不太适用夏季的预报。后来人们找到了一部分大气运动的规律(正的是一部分,因为很多都存在混沌很难发现,也存在很多理论无法得到证明)根据这些规律数值化成偏微分方程组,根据初始的各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带入方程组中,利用超级计算机不断循环迭代算下一时刻天气,就会得到不同时刻的预报图。&img src=&/a495d1e45fcce98f6fa658edeef7636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a495d1e45fcce98f6fa658edeef76368_r.jpg&&&br&但是这种数值预报结果也存在着很多误差,比如我们发现的规律也只是一部分,其他的规律我们还没有认知,所以存在着一些意外。再比如除了第一步用的是已知的探测数据,以后每一步都是将模式预报的结果不断循环迭代的(意思就是说方程组只能预报一段时间以后的天气数据,一般都是一小时,预报出来的数据不断带入方程组,这样就能预报后面好几天的预报。)每次迭代都会出现点小误差,时间长了迭代次数多了就会出现大误差。这也就是说长时间的预报准确率不高(3天以后的预报准确率不高,但是我们也有专门的长期预报模式,以牺牲短期预报准确度来提高长期预报准确度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预报产品也比较单一,只能有大概的结论比如雨量在什么范围。)&br&以上都是短中期预报的方法,唯独比较特别的是夏季,夏季的天气过程多为小过程,局地性比较强,一般都是发生在一个小区域,比如一个地级市只有下面几个乡镇范围下了一场暴雨,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大太阳,一点儿都没有下。对于这种局地性比较强的天气预报我们一般用的是气象雷达来探测。我国使用的气象雷达多为引进国外技术的雷达。一般主要的地级市都会安装一台雷达。&img src=&/076f33c4a15fca966af0966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6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076f33c4a15fca966af0966_r.jpg&&雷达一般有两种分辨率,一种是以雷达为中心探测周围半径230KM的范围,分辨率为1*1Km,另外一种是460KM半径,分辨率为2*2Km。雷达可以探测空气中可见水粒子的。具体说的话就比较复杂了,一般来说雷达回拨比较强的地方都是有强对流(冰雹、大风、暴雨等)。但是雷达探测的数据都是实时的,只能根据前一个时次的回拨移向和大小发展来判断下一时次的天气。一般来说只能预报三到六小时的天气。但是对于夏季来说确还是比较实用的。而且我国中西部很多地区的冰雹灾害也很严重(特别是烟叶和蔬菜种植区)。我国在这些重点地区还设立了防雹站点,利用高炮和火箭炮人工消雹。很多地方还有女子防雹连。嘿嘿。&br&&br&PS:现阶段天气预报不能做到100%的准确,就连国外也是这样,现在的短期预报大的过程基本能爆出来,小过程只能靠临近预报。临近预报的发布渠道有限,不可能有个雷暴过程给大家都发短信吧,虽然移动、电信、联通都说能在几秒内发送完毕,但是气象局要发这种公益短信,运营商又推脱要政府授权,要市委办级别的授权,一来一往过程都结束了也没有发布的需要了。气象局也是弱势部门,现阶段气象局自己也建立了一些渠道,收费的有公众12121(江苏省是96121)的电话,也有预报短信,各个地市的预警都是统一上报到国家局的,免费的也可以在中国天气网上看,或者通过墨迹天气这种app来看(前提是中国气象局授权的)。但是这种渠道也是有限的,还是主要靠大家对天气的意识。&br&对气象台来说,存在这POD和FAR及CSI(TS)这三种评分,POD就是命中率、FAR就是误警率,CSI又叫TS为成功指数。&br&&img src=&/b234c8a7c23e0bcc68626_b.jpg& data-rawwidth=&1008& data-rawheight=&7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8& data-original=&/b234c8a7c23e0bcc68626_r.jpg&&现阶段由于公众对灾害天气比较在意,气象台基本上流行这么弄”宁愿空报,也不愿漏报“,这样提高了X和Z减少了Y,从而提高命中率POD,对于CSI其实变化不大,而这两者就是考核气象台的预报准确率的。大家总是对气象局存在着误解,其实气象局也是一个边缘化的单位,自己对自己也考核的很严格,各省都对各地市考核预报准确率,各地市对各区县考核准确率,如果准确率不高的预报员是要被谈话的。很多时候大家总说什么气象局没有给预警,一种可能是正的漏报了,而更大可能是预警发布了,但是没有人理睬。&br&&br&总的来说,我国短期、中期的预报和国外有差距,但是差距不大,短临预报上我国和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无几(比短中期还跟接近国外水平)。当然这也与国情有关。
你这个是关于气象的老段子了。现在的天气预报不再只是凭借经验预报了。而是有专门的数值模式,很多年前的天气预报都是将全球各个站点的气象数据通过电报的方式汇总填图,这个都是已经发生了的天气情况,根据外推法(其实就是估算前几天的雨区今天会…
一个有点名气的创业的女性朋友,花4000块钱在电脑旁放了个Dylos传感器,时时刻刻盯着数值变化;&br&还有一个更知名的创业的朋友,看到CO2传感器后无比兴奋,认为每个会议室里都应该出现一个;&br&搜狗的一个高管,花8万买了枚TSI的工业级传感器测家里的PM2.5含量,sensor被公司同事借来借去。喜欢这么干的还有著名的潘总 ;&br&一个部委的朋友,买了个8000块的CEM的传感器,隔一段时间测一下净化器效率以确定是不是要给IQAir换滤网,这个sensor在小区里至少被传遍了30个家庭;&br&一个犹太资本家,在我第一次见到他时哑然失笑,这哥们居然随身带了一个低成本的粉尘传感器,他说他一共有五个。&br&他们的共同点是,又聪明又有钱,他们想活的更明白。&br&&br&我们很清楚这目前是一个小众市场,但我们不知道把这些万元级,或近万元级的产品,做到了百元级后,市场会不会放大,当然,甚至会缩小也说不定。&br&&br&我们在赌它会放大。&br&&br&以上,先回答一下传感器部分的讨论,智能家居+众包天气日后会一一单独讨论。
一个有点名气的创业的女性朋友,花4000块钱在电脑旁放了个Dylos传感器,时时刻刻盯着数值变化;还有一个更知名的创业的朋友,看到CO2传感器后无比兴奋,认为每个会议室里都应该出现一个;搜狗的一个高管,花8万买了枚TSI的工业级传感器测家里的PM2.5含量,s…
&p&目前冰雹预报分为两种:短期预报、临近预报。&/p&&p&&b&短期预报&/b&主要通过气象探测设备采集的天气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导入数值预报模式程序中,计算出未来天气形势(天气要素的格点值可绘制天气等值线,如图一),根据预报里不同大气高度的天气要素值也生成了冰雹概率的产品(如图二),但是对于概率大的地区也并不一定下冰雹,概率低的地方也有可能下冰雹,所以目前短期的预报主要由预报员根据以上的数值预报结果和一些天气指标(如K指数、Si指数)结合探空站(温度对数压力图,如图三)和风廓线雷达数据(如图四)来判断本地未来冰雹的趋势,虽然能做出近几天的预报,但是很难做到准确的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下冰雹,而且这种预报方式对数值模式依赖比较大,不同的模式结果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实际上看空报率比较高,并且对预报员经验程度要求高。老的预报员(比如首席预报员)对本地气候条件以及环境条件比较熟悉,预报结果准确率勉强可以(一般预报员准确率就呵呵了)。&/p&&img src=&/e7af61cac43d37b_b.jpg& data-rawwidth=&1086&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6& data-original=&/e7af61cac43d37b_r.jpg&&&p&图一500百帕高空天气图&/p&&p&&img src=&/be14fd37c3e9e0a5cfaf16e3e407f1e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e14fd37c3e9e0a5cfaf16e3e407f1ea_r.jpg&&图二 冰雹概率指数图&/p&&p&&img src=&/0c4ee8a6f316a168dd8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0c4ee8a6f316a168dd81_r.jpg&&图三探空的温度压力对数图&/p&&p&&img src=&/db0f850a9_b.jpg& data-rawwidth=&515& data-rawheight=&5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5& data-original=&/db0f850a9_r.jpg&&图四风廓线雷达图&/p&&p&&b&短临预报&/b&其实主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闪电定位实时监测,来判断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天气雷达在不同天线仰角发射雷达波探测空气中云雾、雨、雪等可降水粒子分布,我国天气雷达一般6分钟完成一次体扫(对9个不同仰角的扫描)经过一系列算法,生成一些探测数据产品,常用的有:反射率因子(标示为R,里面分别存储了不同仰角的扫描数据)、组合反射率(标示为CR,为不同仰角的扫描数据合成到一个平面)、回波顶高(标示为ET,为探测回波最高的高度),平均径向速度(标示为V,为每个仰角探测的回波在与雷达径向上的速度)。气象卫星每半小时生成一张图,也有一系列的产品,主要观看大范围的系统发展。闪电定位目前资料在业务应用上的不是很多,主要是被动接受电闪产生的电磁波,根据多台探测设备组网形成监测网,从而知道电闪的位置和电闪的一些特性(是正电闪还是负电闪,电流强度多少等)。以上三类探测数据是业务上强对流的主要监测手段,都可以实时连续监测,能知道强对流发展的过程,当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判断会发生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比如回波强度达到多少,回波顶高达到多少,结合卫星云图对实时天气形势判断,加之大气中下冰雹的云体内闪电数据,其中雷达剖面图中45- 50bBz 的回波中心达到-20 ℃ 高度越强和越高,则冰雹越大),经过外推法就可以判断未来那部分区域下冰雹。这种临近预报非常准确(当然也不是100%),但是就是时效太短,满足了条件,里下冰雹就很近了。当然如果预报员比较有经验的话准确率和提前时间都会比较好。但是就算提前3个小时出预警,也很难做到绝对的免灾,现阶段只能是防灾减灾。&/p&&p&&img src=&/01f0e089e71b3f9ca3c8d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01f0e089e71b3f9ca3c8d_r.jpg&&图五 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产品图&/p&&p&&img src=&/5859db04aaaf1d33c7d402e302b53079_b.jpg& data-rawwidth=&503& data-rawheight=&3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5859db04aaaf1d33c7d402e302b53079_r.jpg&&图六 雷达剖面图&/p&&p&&img src=&/c69b8df43a20b9e69bca7e1d87c56f7f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c69b8df43a20b9e69bca7e1d87c56f7f_r.jpg&&图七 卫星云图&/p&&p&&img src=&/74e809e24db5b0c67c3d035e2b4a736e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74e809e24db5b0c67c3d035e2b4a736e_r.jpg&&&br&图八 闪电定位图(江苏省)&/p&&p&&b&当然我们也有减灾的手段——人工影响天气&/b&&/p&&p&主要通过火箭弹、高炮、飞机的方法,在强对流云体内施放催化剂用或爆炸等方法,抑制或削弱云中冰雹的生长,使云中的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变成大冰雹之前就降落到地面。在全国中西部地区高炮用的比较多,而在东部大多使用火箭弹。&/p&&p&&img src=&/f67d7e00ccf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f67d7e00ccf_r.jpg&&图九 人影作业高炮&/p&&p&&img src=&/eefbfcfcc7b2e137deef0f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eefbfcfcc7b2e137deef0f_r.jpg&&图十人影作业火箭弹&/p&
目前冰雹预报分为两种:短期预报、临近预报。短期预报主要通过气象探测设备采集的天气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导入数值预报模式程序中,计算出未来天气形势(天气要素的格点值可绘制天气等值线,如图一),根据预报里不同大气高度的天气要…
是应用科学,是对科学的应用,不是科学本身,不适用可证伪性等标准。&br&其他应用科学包括医学,工程学等,通常以实用有效为标准。&br&&br&PS,方教主的贡献之一就是硬把应用科学当成科学。&br&&br&===补充===&br&评论区有人引用维基的分类,说明应用科学属于科学。我的回复如下(有改动):&br&&blockquote&为何没有继续去追 科学 和 应用科学 的定义?&br&&br&应用科学 的中文维基页面非常简单,推荐英文维基页面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Applied_scienc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A&/span&&span class=&invisible&&pplied_scienc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个词条仍然有很多概念上的混乱,不过第一句定性还是准确的。&br&维基也是普通网民写的,质量参差不齐,希望不要迷信。英文页面上与科学的定义相符的概念,他用了 fundamental science 这个词。&br&&br&应用科学是科学的(形容词),因为使用了科学结论和科学方法。但是不是科学(名词),因为应用科学可能完全没有可证伪性。&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003&/span&&span class=&invisible&&6412&/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br&天气预报用科学方法做出的预言,如果被事实证伪,总可以找出各种原因解释,不能说明预报的技术不好,而且之后还会继续用。同样医学上如果一个治疗方法没有治好一个人,也不能说明这个治疗方法不好,总可以用个体差异解释。科学使用全称判断,而应用科学不求绝对正确,只能用技术的标准去衡量。&/blockquote&
是应用科学,是对科学的应用,不是科学本身,不适用可证伪性等标准。其他应用科学包括医学,工程学等,通常以实用有效为标准。PS,方教主的贡献之一就是硬把应用科学当成科学。===补充===评论区有人引用维基的分类,说明应用科学属于科学。我的回复如…
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
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
夏历(现行农历)是&b&阴阳历&/b&,观测两样东西:&br&观测太阳,确定节气。&br&观测月亮,确定朔望。&br&然后通过一定算法,确定闰月、冬至等内容,形成一部完整的历法。&br&==========&br&农历本身的设计,就是一边有月份更迭,一边有节气时间,不求两者做什么匹配,都标上。&br&而公历是纯阳历,尽量贴合太阳,与直接反映太阳的农历中节气,自然是比较贴合的。&br&==========&br&那个“二十四节气歌”只是现在用来记忆的一种方式罢了&br&&b&千万别以为节气是根据公历制定的!&/b&&br&早期夏历嘛,因文献缺失说不清。目前记载完整的最早农历历法是西汉太初元年(&b&前104年&/b&)执行的《太初历》,里面就已经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了。&br&现行公历(格列高利历)是1582年对儒略历的一次修改,儒略历是&b&前45年&/b&在罗马执行的。&br&==========&br&&b&节气是观测并预测太阳位置的。&/b&&br&&b&公历是则用一个每年浮动比较小的算法(365天、闰日)来大概逼近太阳一年周期。&/b&&br&&b&所以节气和公历有一定对应关系。但年头久了,公历会出现较大累计误差。&/b&&br&(儒略历刚开始执行出现误解,通过“罗马失闰”事件纠正;格列高利历纠正儒略历误差,取消了日~14日的十天)&br&==========&br&历朝历代,确定节气、朔望,都是大事。&br&早期是用“&b&平气法&/b&”,就是先通过观察确定每年冬至时刻,然后把中间的时间平分成24份。&br&翻翻《史記 歷書 第四》:&br&&blockquote&正北十二無大餘,無小餘;無大餘,無小餘;焉逢攝提格太初元年。&br&十二大餘五十四,小餘三百四十八;大餘五,小餘八;端蒙單閼二年。&/blockquote&这里的“大餘五,小餘八”就是数日子的过程,《史記索隱》有详细的计算过程:&br&&blockquote&“大餘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行一度,去岁十一月朔在牵牛初为冬至,今岁十一月十二日又至牵牛初为一周,以六甲除之,六六三十六,除三百六十余五,故云大余五也。正义冬至甲子日法也。&br&“小餘八”:即四分之一,小余满三十二从大余一,四八三十二,故云小余八。&/blockquote&也就是说,过了一年,这一年的日子除360,余下的是5又1/4天。一年365.4天,除以24,就是两个节气间的时间,然后就能推算出一年各个节气都在啥时候了。&br&到《旧唐书》里面更准确了&br&&blockquote&期週三百六十五日;餘,二十四;奇,四十八。一期之總日及餘奇數為期周。&br&氣法十五日;餘,二十一;奇,八十五少半。以二十四氣分期周,得氣法。&/blockquote&一年是365.2448天,一个节气周期是15.2185又三分之一天。就是那么数着。&br&隋朝的《皇极历》创造了“&b&定气法&/b&”,则是考虑到太阳一年实际运行并不平均,应当按照太阳实际黄道位置作为节气,当然也不是每个节气都直接观测,而是基于观测情况采用了“等间距二次内插法”进行计算。但当时只计算出来,却没有正式用到历法中。&br&到了明朝崇祯年间,有了西方传道士的支持,计算水平大大提升,对宇宙的理解也进行了更新,采用了第谷宇宙体系,对太阳实际运行有了较好的模拟,才正式使用定气法取代平气法。&br&(感谢&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张石敧& data-hash=&bbc3bd2b4a& href=&/people/bbc3bd2b4a& data-tip=&p$b$bbc3bd2b4a&&@张石敧&/a& 的补充,平气法使用方便,规律简单,对日常农耕来说精度已经足够,而定气法对日食月食计算之类才有足够用途,清朝全面使用定气法后反而造成了算法问题,至今还在争论“2033年问题”。)
夏历(现行农历)是阴阳历,观测两样东西:观测太阳,确定节气。观测月亮,确定朔望。然后通过一定算法,确定闰月、冬至等内容,形成一部完整的历法。==========农历本身的设计,就是一边有月份更迭,一边有节气时间,不求两者做什么匹配,都标上。而公历是…
是应用科学,再纯粹一点甚至可以算作应用数学。我的本科是学气象学的。&br&天气预报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准的或者基本不准,所以有人觉得这不科学。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因为这个而提问,实际上天气预报是需要很多科学理论和方法才能做出来的。最初预报方法基本上是靠经验统计(现在仍然在使用统计预报,基本上是用在气候预报方面),现代的天气预报基本上是以数值预报为基本方法,配合卫星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天气图(天气图有手画的,也可以用电脑生成,但是老预报员大都习惯用自己分析的天气图,然后配合其他资料)、以及实时的观测数据等来综合作出预报。&br&在理想状态下,要预报未来的天气,只需要代入时间变量解出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即可,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天气预报的高误差。原因是这个方程组是高度非线性的。再加上大气的下边界是不均匀的,所以在现有的科学技术能力下要想解出方程就必须对方程组进行简化,而要简化就必定存在误差。这些只是理论上的误差,再加上计算时算法产生的误差,然后就。。。&br&不过由于大气运动的大尺度性,这些误差也是允许的范围内的。因此数值预报在大尺度短期预报方面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但是对于中小尺度的强对流性天气,影响的物理条件更加复杂,因此在数值预报基本上也是无能为力。回忆一下我们平时手机中接到暴雨预警的短信时一般都是提前几个小时,这种预报属于短时预报,基本上靠的是气象雷达的监测,其技术上受制于雷达半径的限制,除非用雷达将地表全面覆盖。。。&br&因此,天气预报的成功率还受制于其他学科的发展,报不准也不能全怪我们啊。。。
是应用科学,再纯粹一点甚至可以算作应用数学。我的本科是学气象学的。天气预报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准的或者基本不准,所以有人觉得这不科学。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因为这个而提问,实际上天气预报是需要很多科学理论和方法才能做出来的。最初预报方法基本上是靠经…
&p&  以下是转的新闻报道,里面有讲到相关原因&/p&&br&&p&
法制晚报讯(记者 王妍 朱天龙)近日,中央气象台官方发微博称,因为卢布贬值,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有所降低。这条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微博,引起了网友们的围观。有网友不解,反问 & 这是为预报不准找理由吗?& 但也有人觉得,& 这样的官微风格我喜欢。&&/p&&p&  据介绍,这是由于卢布贬值,气象投入减少,导致俄罗斯方面气象预报不准,而影响到我国对北方天气数据分析的准确性。&/p&&p&  事件卢布贬值了气象预报就不准?&/p&&p&  & 快下班了,透露点内幕给大家,最近因为卢布贬值,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有所降低,你们知道就好,莫声张。&&/p&&p&  2 月 13 日,中央气象台在其官方微博上发的一条消息引起网友热议。&/p&&p&  评论转发中,除了疑问求解外,也有人打趣,称反正平时也不准,习惯了;还有夸小编真是 & 萌萌哒 &。&/p&&p&  记者看到,天气预报不准的消息,着实引发了不少网友疑问和猜测。为何卢布贬值以后,我国的气象预报会不准?为此,中央气象台的官微也都耐心回复。&/p&&p&  对于中央气象台的这条微博,有网友猜测说,我国天气预报会采用一部分俄罗斯的天气数据(特别是西伯利亚,冬季影响更大),用来准确预报我国的天气。卢布贬值,俄罗斯在气象上的投入减少,导致预报不准,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天气数据分析。&/p&&p&  对此,中央气象台官微回复称,& 准确说是资金减少导致气象观测数据缺失,继而影响到了数值预报。&&/p&&p&  在这条微博中记者看到,中央气象台不仅就卢布贬值与天气预报的关系进行了解释,还普及了很多气象知识。&/p&&p&  到今天上午,这条微博已经被转发超过 1600 次,评论近 300 条。&/p&&p&  记者通过中央气象台的微博了解到,在天气预测方面,探空观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探空观测可以提供大气各个层次的温度、气压、湿度、风等要素的相关信息,而卫星观测无法提供各个层次的数据。同时,由于卫星遥感探测大量依靠反演算法,因此数据的准确性也远不如在大气内部直接测量来得靠谱。&/p&&p&  中央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期俄罗斯的很多探空观测资料都中止提供了,很多重要的观测数据缺失,继而影响了数值预报。&/p&&p&  目前,全球气象观测网是现代气象学的基础,由于全球大气是紧密相关的整体,所以需要在整个地球上布置大量观测点进行定时观测。&/p&&p&  一旦哪一个地区的观测资料中断,在数值模式中这里的资料就只能依靠卫星遥感资料来弥补,而遥感资料的精度远不如探空和地面观测等探测手段,所以数值预报水平也会下降。&/p&&p&  数值预报是现代天气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可能出现降低。&/p&&p&  但该工作人员也指出,& 其实普通民众不一定能感觉到预报不准确,因为我们说的准确率降低是基于严格算法和大量观测得出的统计结果,而大家平时说的准不准都只是关系自己头上那一片天的情况。&&/p&&p&  今天上午,记者向中央气象台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中央气象台的微博主要向公众提供气象信息,为大家的生活和工作做好气象服务。与此同时,也喜欢就一些有意思的奇闻趣事或者是当下流行的话题跟大家进行讨论,以活跃气氛。&/p&&p&  & 我们单位就是为大家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而存在的,因此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对气象知识和天气预报、实况等信息的发布和宣传,让大家关注天气,了解天气,因为毕竟掌握着第一手的气象信息。&&/p&&p&  & 我们开设微博主要的功能就是气象发布和知识普及。& 中央气象台产品服务科科长刘芯竹告诉记者,大家往往认为,气象台是比较刻板的、中规中矩的形象。因此为了能够引起市民对于气象情况、知识的兴趣,气象台方面也是通过微博和微信的平台,努力以一些新奇有趣的角度来发布相关的消息。&/p&&p&  & 比如‘卢布贬值,天气预报准确率降低’这个话题,我们想大家肯定会非常好奇,想去知道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有意思的话题来进行一个知识普及的工作,让大家在轻松的互动中了解更多气象方面的问题。& 刘科长告诉记者。&/p&
以下是转的新闻报道,里面有讲到相关原因 法制晚报讯(记者 王妍 朱天龙)近日,中央气象台官方发微博称,因为卢布贬值,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有所降低。这条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微博,引起了网友们的围观。有网友不解,反问 " 这是为预报不准找理由吗?" 但…
台风的路径预报是台风预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br&&br&要进行预报,首先得给台风定位定强,确定它现在的位置和强度。这所采用的方法又和台风所处位置不同有很大关系。比如,台风在远海的时候,沿海雷达够不到,远洋气象数据通常也较为缺乏,那就是依靠气象卫星了,靠卫星的可见光或红外云型特征来判断,经过一些方法再验证确定。现在应用的一种主要技术叫Dvorak,除了定位,更多还可以用于台风的强度测定。如果气旋进入近海范围,多普勒天气雷达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再进一步来到沿海或登陆后,沿海岛屿、船舶、石油平台上的无数自动站、无数浮标站也都可以提供更详细的数据资料。&br&&br&然后是预报台风的移动路径,这方面的预报过去主要采用外推法和相似法之类的粗略方法。外推法就是假设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前一段时间大体一致;相似法就是依靠历史台风资料,寻找相近的参考路线。这些方法都是半经验式的,准确度不高。现在理论和计算机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台风预报已经是以数值预报为主了,在这个基础上,再综合其他方法。数值预报就是利用大型计算机,输入观测到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求解复杂的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方程组。&br&&br&然而数值预报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当然也都存在误差,最终的预报结果,一般还要经过集合统计处理,得到一个看上去最可靠的概率。
台风的路径预报是台风预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进行预报,首先得给台风定位定强,确定它现在的位置和强度。这所采用的方法又和台风所处位置不同有很大关系。比如,台风在远海的时候,沿海雷达够不到,远洋气象数据通常也较为缺乏,那就是依靠气象卫星了…
&blockquote&都用卫星观察天气变化,用软件来模拟预报天气了&/blockquote&&b&这是不准确的。&/b&&br&&br&天气变化不止有卫星在观测,还有地基资料,探空资料等。而且卫星资料很多都需要地基资料进行校正与判定。&br&而且数值模式的数据也是包括了各种探空数据、地基探测数据、卫星探测数据。基本可视为数据同化能力越强,数值模拟结果越好。&br&&br&至于为什么现在还用气象预报员,很简单,因为现在模式的预报结果还不准确。各个模式在对复杂的天气过程中的预报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人为的筛选辨别,并加之以经验进行纠正。&br&&br&而且,外行人可能很难想象经验的重要性。一个经验丰富的预报员是非常非常难得的。&br&据说某年XX地区天气预报准确性太差,于是中央派了北京几个经验丰富的首席预报员去那儿帮忙,结果……预报结果差得一塌糊涂……&br&&b&这不是因为这几个首席不优秀。&/b&而是在于,&b&天气预报受当地的地形条件等影响,它的变化很微妙。&/b&一个首席预报员往往都是在一个地方干过好几十年的预报才能养成。当把他突然外调到另一个地域,他的预报准确性性与初入行者往往差异不大。&br&&br&我们当时去实习的时候,一个做过5、6年预报的预报员告诉我们,在面对某一类天气现象时,哪个模式对下雨的区域预报比较准,哪一个模式的雨量预报偏小,哪一个模式的雨量预报偏大,她还告诉我们,不同天气过程的不同阶段都不一样。而且,不同地区对同一类天气现象所用的预报的指数可能都不同。这就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工作,记录,不断反省,不断提高。&br&&br&&br&我们对天气过程变化的认知还很弱。
都用卫星观察天气变化,用软件来模拟预报天气了这是不准确的。天气变化不止有卫星在观测,还有地基资料,探空资料等。而且卫星资料很多都需要地基资料进行校正与判定。而且数值模式的数据也是包括了各种探空数据、地基探测数据、卫星探测数据。基本可视为数…
接到两个邀请太惭愧了,我现在其实已经算是半改行了。&br&&br&就摘录丁一汇老先生的课件中的一张图片来直观说明一下吧。丁院士课讲得很棒,可惜我太学渣没有仔细听。他在讲数值天气预报的进展的时候选了这张图作为参考来叙述近几十年来的数值天气预报的进展状况。&br&(我试图去翻原文,可惜没有翻到。因此可能有断章取义之嫌。如有错漏,问题归我,与丁老先生无关。)&br&&img src=&/f3205756abeabc10a91d_b.jpg& data-rawwidth=&1035&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5& data-original=&/f3205756abeabc10a91d_r.jpg&&&br&年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数值天气预报预报技巧的演变。ECMW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通常我们会成为欧洲中心 )
500hPa高度距平相关系数( ACC )。阴影区是南北半球技巧差。(Hollingsworth et al., 2003)&br&&br&&br&(以上摘自课件,下面为我的个人说明)&br&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为500百帕高度距平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高代表预报效果越好。&br&蓝色区域为第三天的预报情况,红色区域为第五天的预报情况,绿色区域为第七天的预报情况。&br&阴影块的上界为北半球的500百帕高度距平相关系数,下界为南半球的500百帕高度距平相关系数。(南半球探测数据本来就远少于北半球,预报效果一般相比北半球会略差一些。)&br&&br&由图可见,每10年,的准确度要提高5-10%左右。到了2003年为止,第三天的500hPa场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预报准确度可以达到95%左右。&br&&br&2011年7月我在云南省气象台实习过,他们的预报员的说法是,就云南而言,欧洲、日本发布的短期天气预报的趋势准确性都不错(但是因为云南地势复杂,二者对雨量的估计都不尽准确)。欧洲中心发布的的中长期天气预报(一周以上)也是比较可信的。省台做中长期天气预报的预报员的主要参考也是来自于欧洲中心资料。&br&&br&图片来源:Hollingworth, A., A. J. Simons, A. Ghell, T.Tsuyuki
and T.Hart, 2003, Improvements in the skill of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with global model,
WMO Bulletin, 52, 33-38
接到两个邀请太惭愧了,我现在其实已经算是半改行了。就摘录丁一汇老先生的课件中的一张图片来直观说明一下吧。丁院士课讲得很棒,可惜我太学渣没有仔细听。他在讲数值天气预报的进展的时候选了这张图作为参考来叙述近几十年来的数值天气预报的进展状况。(…
黑色排洪預警信號 [1]。表示有水庫正在排洪。&br&這是水務局的預警信號,不屬於氣象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2],所以樣式不同。&br&剛剛給深圳市水務局打了電話,確認是排洪信號。正在排洪的是&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7%B1%E5%9C%B3%E6%B0%B4%E5%BA%9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深圳水庫&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1] &a href=&http://www./cn/zwgk_show.asp?id=909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深圳市水務局排洪預警信號及涵義&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a href=&http://www./article/ZaiHaiYuJing/YuJingXinHaoFaBuGuiDi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深圳市氣象局預警信號發佈規定&i class=&icon-external&&&/i&&/a&
黑色排洪預警信號 [1]。表示有水庫正在排洪。這是水務局的預警信號,不屬於氣象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2],所以樣式不同。剛剛給深圳市水務局打了電話,確認是排洪信號。正在排洪的是。[1] [2]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说明题主是个有心人。&br&&br&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天气网上的预报。&br&&br&&img src=&/b8fc3bc31e766ddaca198e4_b.jpg& data-rawwidth=&789& data-rawheight=&6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9& data-original=&/b8fc3bc31e766ddaca198e4_r.jpg&&这张图上的预报结果,和题主在CCTV 19点30分的预报上看到的应该是一致的。这说明,在18时发布的24小时天气预报结果中,是-1~7℃。这个结果,是气象台发布的权威结果,并且提供给了媒体,作为24小时预报。再点开“明后天”那个模块。&img src=&/7cffdcdbd471dedf077db39b7a05ecaf_b.jpg& data-rawwidth=&759& data-rawheight=&8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9& data-original=&/7cffdcdbd471dedf077db39b7a05ecaf_r.jpg&&&br&等等,这不对呀,刚才说的预报最低温明明是-1℃,怎么现在又变成-4℃了?!气象局在逗我吗?!&br&&br&不,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4℃出现的时间,实际上是后天早晨。&br&&br&这就涉及到天气预报的一个时效性问题了,在传统的天气预报中,晚间发布的24小时预报,实际上指的是当天晚上20时~第二天20时这个时间段。例如你看到的2月7日晚上CCTV的天气预报,在预报时,指的是2月7日20时~2月8日20时这个时间段。我们再看2月7日晚细分的预报:&br&&img src=&/e1abb5f0ac0b19ce78462ed_b.jpg& data-rawwidth=&787& data-rawheight=&6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7& data-original=&/e1abb5f0ac0b19ce78462ed_r.jpg&&确实,当晚的最低气温就是-1℃。&br&&br&由于大部分app使用的都是中国天气网(即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预报结果,我倾向于认为,app上显示的这种差异可能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计算逻辑,或者是中国天气网提供的接口差异所导致的。即在app上显示的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气象台所定义的“24小时预报结果”,而是可能抓取了从今天到明天24时这个很长的时间段内的最低气温,但由于明晚20时之后的最低气温可能会比今晚低,它直接就显示明晚的去了,或者还有可能,它直接显示的就是明天0点~24点这个自然日内的最低气温。&br&&br&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预报结果的修正。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气象台会不断订正预报结果,也许你过几个小时后看到的预报可能和之前看到的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了,这也是天气预报发展的方向,朝着精细化发展,不过在你的例子中我觉得不是这个原因,因为从你的提问时间看才过了很短时间,应该还没这么快。&br&&br&当然,还有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我以前的回答中提到的,有些app(特别是国外的),所用的预报数据并不是中国气象局发布的,而是国外的模式预报结果。由于没有经过人工订正和误差分析,只是单纯的模式预报,因此结果会和国内发布的有差异。在这之中的某些app上,你可能会看到一些很“诡异”的预报结果。&br&&br&希望能解除你的困惑&br&&br&: )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说明题主是个有心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天气网上的预报。这张图上的预报结果,和题主在CCTV 19点30分的预报上看到的应该是一致的。这说明,在18时发布的24小时天气预报结果中,是-1~7℃。这个结果,是气象台发布的权威结果,并且提…
是的,自行收集数据没人管。如果是非官方组织想发布,需经过气象局同意,如果没有这个程序,就是违法。个人想发布,气象局一般不批。&br&不过目前一般也不会怎么处理,多是责令改正。如果造成较大影响,还是有点麻烦的。特别是发布极端天气预报更要谨慎。&br&&br&------对三个问题的补充回答------&br&一、我国立法在管辖权方面基本精神是属地管辖,气象法第八条也规定“外国的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使领馆司法管辖比较特殊,这方面采取灵活处理方式,一般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美国使馆公布这个肯定是不符合我国法律,这是一种不尊重驻在国法律的行为,所以相关部门进行了交涉。美国人不听也没啥好办法,比起两国关系,这件事实在是太小,只能在外交上采取一些对等的小动作恶心恶心他们。&br&二、气象服务是一种公共服务,气象数据本来就是公开的(有些需要审批才能获得,正常情况下难度不大)。这类公司在发布前应该取得了气象部门的同意。如果是非商业行为,不用支付相关费用,如果是商业行为,可能需要支付一定费用。&br&三、气象法第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培养气象人才,推广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保护气象科技成果,加强国际气象合作与交流,发展气象信息产业,提高气象工作水平”。阿里当然可以“演绎”,但是你的演绎结果如果以天气预报形式体现,是不能随便发布的。
是的,自行收集数据没人管。如果是非官方组织想发布,需经过气象局同意,如果没有这个程序,就是违法。个人想发布,气象局一般不批。不过目前一般也不会怎么处理,多是责令改正。如果造成较大影响,还是有点麻烦的。特别是发布极端天气预报更要谨慎。------…
这事做不到啊……什么叫“任何形式”?每次活动必下雨的阴天教说“我们要组织观测”,然后就真的下雨了,这是不是也要罚款?&br&附实例:4月27日我原计划要给北大基础天文学观测课带课,然后天气就这样了:&br&&img src=&/a653b11c98a1d140a46b_b.jpg& data-rawwidth=&342& data-rawheight=&5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2&&&br&没公信力的机构发预报人们自然不信就对了。立法是要闹哪样。&br&&br&===========附一篇mRNA网友的文章============&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发信人: mRNA (祝中国气象局财运亨通!), 信区: Astronomy
题: 在这节庆之际,恭祝中国气象局财运亨通!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日23:28:01 星期四), 转信
《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已经日中国气象局局务
会议审议通过,局长郑国光签发,自日起施行。
《办法》全文见:
www./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488.html
  作为一个经常上网的气象爱好者,多次看到奇奇怪怪的人拿透光高积云、鬃状积雨
云当作地震云、凶兆,我很明白气象谣言对于大众生活的影响,所以我很理解中国气象
系统的苦衷,也多次声明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下称“《气象法》”)第22
条之规定。
  作为一个经常观测的天文爱好者,生活在云层之下,却要透过大气层看外面的世界,
天气预报对我意义非凡。
  出于方便自己出行和观测的需求,我开始接触现代气象学原理,数年过去,我已可
以进行简单的环流分析和中短期环流与天气现象的预测,并在他人需要的时候,与之分
享。只要是在网上长期进行这样预报活动的人,都会对自己的分析、预报加倍慎重,不
仅这是对自己口碑的维护,也因为知道《气象法》里有个“第22条”。
  看到《办法》的出台,我曾经很高兴,因为“第22条”被细化了。不过我是从微博
和新闻看到的,文章中只有《办法》的只言片语。近日阅读了全文,喜已转忧。
  对天文观测产生影响的气象要素,主要是涉及观测范围的云量、涉及大气透明度的
能见度、涉及器材维护的雷电降水湿度、涉及大气视宁度的各层面风速风向、涉及大型
观测活动的气温和露点。虽然现在中国气象机构对能见度、对流活动、风、气温、湿度
的预报准确性的确挺高的,可是对于普通天文爱好者最重要的云量却没有足够的预报。
  有需求就要有服务,这样的需求自观测天文学诞生以来就有了,但是中国气象机构
并没有将此要素纳入主要预报范围中,最多在发布预报的时候说一声晴、阴、多云、少
云。即使是少数机构在重大天象时作出比较精细的云量预报(如2009年的长江日全食,
我有印象长江沿岸的某家机构做了这样的预报),可也是对机构所在城市甚至是机构气
象观测场上空的预报,天文爱好者广布全国,拿这种地域分辨率的预报来用等于没用。
  于是,在中国机构没有给出靠谱的云量预报之前,我自学了云的生成机理,尝试进
行预测,并按照预测结果行事,自我认为效果还可以,如果有其他的天文爱好者、天文
台站老师向我索取云量预报,我也会尽量满足其要求。
  “云”这一气象要素的预和报,也是被《办法》管着的。我当然知道,一旦我无偿
地向社会公开了云量预报,我将触犯《办法》,官老爷要告我我肯定输官司。可是,这
种州官放火可以,百姓点灯不行的行为,真的带胶布?
  谢天谢地,现在有了天气数值预报系统,精确到三小时、一小时甚至更精细时间和
地域分辨率的各要素预报已不是没有可能,国内天文同好熟知的“晴天钟”就是美国数
值系统的衍生品。
  根据我的使用经验,短期来看,如果观测地位于云量预报图中一大片蓝色区域中[1],
届时那里几乎一定是晴的;如果位于一大片灰白色区域,届时那里几乎一定是阴的;如
果位于一块蓝白夹杂的区域,那里不是多云,就是阵雨,总之很纠结,这时再看数值就
没用了,还得人工参考各种实测、位势高度场等才能做决定。长期来看,我在冬天以外
的季节很少使用晴天钟,因为晴天钟的母数值在计算时考虑斜压性大气比较多,而斜压
性大气是造成冬季冷空气活动的重要一环,因此我冬季经常参考美国数值和晴天钟,其
他季节则参考主要计算正压性大气模型的欧洲数值,但是还没有见到有用欧洲数值来做
天文观测气象要素预报的产品。
  当然欧洲数值也有局限性,如果有一种斜压、正压性大气都考虑的数值模型就好了,
可惜数值预报界的两大巨头都没能完成这一“大统一理论”,其他的小数值我就呵呵了。
  再说个实例。前几年的金星凌日,北大青天会要组织远征观测队,当时我分析的中
国上空有至少6个大中尺度天气系统在活动,而且各系统之间环环相扣,晴天钟就傻了,
每次更新的预报结果都不一样,包括欧洲在内的大型数值也没有太大参考价值,北京
T639、T213这类数值就更没法看了。后来还是大家一起结合各种实测、探空数据自行分
析为主,数值预报为辅,将远征地点定在山西太原,观测获得成功。
  我是很相信中国气象机构的预报能力的,如果能进行精细的云量预报,相信一定能
造福众多天文爱好者。不过天文爱好者虽多,放在全中国也没多少,官老爷怎么会在意
这么一小撮人呢?对日食期间的云量预报,也就是对全食带上的地方报一下就行了,流
星雨、月全食、金星凌日这类全国甚至全球都能看到、全民皆可参与的现象,即使仅将
预报分辨率精确到两小时、县级,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中国气象局真的愿意长期
做这样的事?而像科学价值高,但极易受天气影响,需要使用预报的人很少的小行星掩
星现象,就更不用奢望官老爷有什么行动了。
  注解:
  [1]晴天钟地图模式的云量预报中,用白到蓝色的色块覆盖地图,可以理解成白色块
就是云,蓝色块就是晴空区。
上述这一堆,中心思想就是:我们有需求,你给不给我们提供靠谱的服务?
你若是不给,就别怪我们自力更生。
  自天文学和气象学分家以来,要是有人搞不清楚天气和天文(比如我在《天文爱好者》
编辑部帮忙的时候,就有人打电话来询问当晚天气),我会告诉他天文研究的是大气层以
外的事儿,天气是大气层里的事儿。
  这样使用大气边界来进行一刀切的措辞显然不够严谨,大家都知道流星是与大气摩擦
发光产生的(这么说其实也不严谨),所以流星天文学可离不开大气层。太阳离地球1.49
亿千米,按理说应该跟气象没关系了,其实你不知道,太阳的外层大气层已经扩展到了冥
王星轨道以外了,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和整个地球都在太阳的实体范围里呢,尽管这层太阳
外层大气十分稀薄,接近真空。所以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与太阳发生肉体关系,色球层(太
阳内层大气)以下的太阳活动也会影响着地球的磁场活动、极光发生。
  可是这也是天文上的事儿啊,中国进行太阳观测的,我知道的就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怀柔太阳观测基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
站,以及北京市科委下属北京天文馆太阳科学厅,哪一家是中国气象局下属的?《办法》
有什么资格对太阳活动预报品头论足?
  玩天文的都知道,太阳活动有个11年周期,这都不用严格分析的,到这个年份就知道
该有黑子耀斑日冕抛射了,到那个年份就知道这一段时间太阳上基本上没有黑子耀斑日冕
抛射了,怎么的,要是天文学家上电视电台做科普,被人问起观测太阳黑子的事,他得先
备好5万块钱才能说是吧?
  而日冕物质抛射这种事,密切影响着近日彗星的生死存亡。套用《办法》里的规定,
天文系统内部可以进行相关预报,但不能以任何形式对社会发布。好,中国那么多彗星爱
好者,还有众多近日彗星搜寻者,都无时不刻不在关注太阳附近的情况,近年来也开始有
业余爱好者对彗星轨道进行计算,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业余人可以进行这样的研究,而
在天文系统不能提供太阳活动预报的前提下,中国气象局下属部门是否可以给出让人满意
的服务?我很怀疑。
  嘛,我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对太阳活动预报的限制,因为近年来有一种很奇怪的说法,
说地磁指数大跳水前后,有大地震发生。我觉得这两个现象有统计学上的关联,但暂时不
相信有物理上的关联,地磁活动又与太阳活动息息相关,要是有人随意发布太阳活动和地
磁预报,诱发地震谣言和社会动荡,这也是很糟糕的事。可这锅也是地震局的,你气象局
抢过去干啥?抢了天文台的东西在抢地震局的东西,脚踏两只船玩得很high嘛!
上述这一堆,中心思想是:官老爷们管的也太宽了吧,本来是天文范畴里的东西你们也要
插一杠子,你们帮我把流星雨预报也给做了得了。
最后一大段:
  气象局如果缺钱,为何不把《气象法》第20条好好贯彻一下?
  通过细化和贯彻第22条,可以防止谣言,利在当代。
  但是如果,维护好测器与观测环境,做好气象观测,保证数据准确性,利在千秋。
  但是很遗憾,多年来(不是近年来),很多(不是个别)气象观测场迫于观测环境的
恶化,不得不搬迁、改站,造成观测中断或数据衔接性差。还有一些站点周围建起来高楼
大厦,即使不迁站,观测数据准确性也大大受到影响。
  如果中国气象局有足够的魄力,将那些违反《气象法》第20条的房地产商抓起来,好
好调♂教一番,岂不是美了观测环境,又饱了自家腰包?
  最后最后,如果有中国气象局内部人士看到这里,请代我向装在北京气象局楼顶的那
个天气雷达问好。
&/code&&/pre&&/div&
这事做不到啊……什么叫“任何形式”?每次活动必下雨的阴天教说“我们要组织观测”,然后就真的下雨了,这是不是也要罚款?附实例:4月27日我原计划要给北大基础天文学观测课带课,然后天气就这样了:没公信力的机构发预报人们自然不信就对了。立法是要闹…
就说我们自己吧。&br&今年2月刚上线的时候,啥滤波都没做,夜间基本上靠猜,可能不到30%。&br&速度场插值处理以后,略有提升。&br&主要是8月份notification和BTS上线以后,终于不再抓瞎,实时预报准确率曲线看起来真是爽。&br&&img src=&/e0f4ad3e2bab161ada74d_b.jpg& data-rawwidth=&903& data-rawheight=&2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3& data-original=&/e0f4ad3e2bab161ada74d_r.jpg&&这可是全天啊,夜间和白天准确率基本都在90%左右。非降水回波过滤做了三期,最近一次上线后准确率大幅度提升,而且极大的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难度。&br&哎,说起来全是眼泪。&br&数据同化,坐标变换的精细化应该还可以继续提升准确度。但是未来三个小时的预报准确率还是很低……所以,还要继续加油啊!
就说我们自己吧。今年2月刚上线的时候,啥滤波都没做,夜间基本上靠猜,可能不到30%。速度场插值处理以后,略有提升。主要是8月份notification和BTS上线以后,终于不再抓瞎,实时预报准确率曲线看起来真是爽。这可是全天啊,夜间和白天准确率基本都在90%左…
(鉴于气象信息的保密性,在此声明:本人非气象系统工作人员,本人在知情下未接触过保密信息。本人在本回答中的一切信息都可以从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社交媒体、爱好者/专业性论坛、出版物。因此这些信息应该是非保密的,如有保密信息,那不是本人的保密工作没做好。)&br&“为什么卢布贬值会让中国天气预报准确率降低?”&br&首先,这是个调侃的语气。&br&其次,确实有这个影响在。&br&最后,我个人不认为影响会超过5%,甚至1%。&br&------------------&br&&b&Brief&/b&&br&当前天气预报的制作方式是:&br&&b&全球观测数据→计算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结果→预报员解释运用→天气预报发报&/b&&br&这里面每一步都是很重要的,最不重要的是天气预报发报hehe&br&全球观测数据=输入&br&计算机数学模型=黑箱&br&数学模型结果=输出&br&下图是新浪微博用户“中国气象爱好者”为本事件制作的解释图。&a href=&http://mp./s?__biz=MzA3MTUyOTAwNw==&mid=&idx=1&sn=01c8fb2c581ca75c1357e7#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气象爱好者&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微信公号解释文章,值得一看。&br&如果还不能理解,想想蝴蝶效应吧,微小的差距就会导致不能进行长期预报。资料的缺失或降质,就更严重了。&br&&img src=&/e972cf486e0b4f1ea683f2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4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e972cf486e0b4f1ea683f2_r.jpg&&&img src=&/f6fb48db2a39db82f498b0fe_b.jpg& data-rawwidth=&645&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5& data-original=&/f6fb48db2a39db82f498b0fe_r.jpg&&&br&我国的气象水平确实落后于欧美日,但主要原因不在于全体气象工作者工作散漫,主要因为我们起步晚。在新技术下,硬件、软件、经验都需要时间和金钱去积累。并不是一切事业都可以达到建筑业制造业的中国速度。&br&PS1:卫星云图在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被公众过高地估计了。&br&PS2:天气预报不准怎么办?一天看2或4次天气预报。&br&------------------&br&&b&复盘&/b&&br&&blockquote&@ 中央气象台:快下班了,透露点内幕给大家,最近因为卢布贬值,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有所降低,你们知道就好,莫声张。&br&&/blockquote&其实本来中央气象台微博的粉丝不多,事情闹得不大,但经过跑得比香港记者都快的央视新闻这一倾向性的报道,真的引起了网友“热议”。这条微博已经被删除了。&br&&blockquote&@央视新闻:【中央气象台:卢布贬值影响中国天气预报准确率】@中央气象台 日前自曝内幕:因卢布贬值,天气预报准确率有所降低。网友对这条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微博感觉困惑,反问这是为预报不准找理由吗?实际上这是由于卢布贬值,气象投入减少,导致俄气象预报不准,从而影响我国对北方天气数据分析的准确性。&/blockquote&@中央气象台 的回应一:&br&&img src=&/0f4c4acf852fa3ced37ff1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3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0f4c4acf852fa3ced37ff1_r.jpg&&&br&@中央气象台 的回应二:&br&&img src=&/35225dccbfd251a068f5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7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35225dccbfd251a068f5_r.jpg&&&img src=&/05fbd53f44211b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7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05fbd53f44211b_r.jpg&&&img src=&/a07b1bed2f4726d41edf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7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a07b1bed2f4726d41edf_r.jpg&&&img src=&/6c7d0b38f59eee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7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6c7d0b38f59eee_r.jpg&&&img src=&/f4e1ef7cdabdc75038df00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7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f4e1ef7cdabdc75038df00_r.jpg&&----------&br&&b&正文&/b&&br&在Brief中有的就不再提了。&br&Q:俄罗斯究竟做了什么?&br&A:俄罗斯的探空资料从一天两次变为一天一次。&br&&a href=&http://weather.uwyo.edu/upperair/np.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unding Map&i class=&icon-external&&&/i&&/a&(翻译,探空地图)白色的字符可以点的,里面有数据。&br&&img src=&/08aea6f4aaf9753bbe54_b.jpg& data-rawwidth=&408& data-rawheight=&41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8&&&img src=&/c88183baea69ba4c77535_b.jpg& data-rawwidth=&405& data-rawheight=&4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5&&&br&&img src=&/d826eed063c_b.jpg& data-rawwidth=&489& data-rawheight=&4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9& data-original=&/d826eed063c_r.jpg&&第一张图,东西伯利亚地区是没有数据的,过12个小时,就会有数据,之前全俄都是有的,我看过。第二张图,12个小时后,东西伯利亚以外地区,就没探空资料了。我不太能理解,不太敢相信,显然西部农业区的气象探测不能停下啊。&br&俄罗斯就干了这么件事。我的反应过程是:&u&小事一桩→似乎挺严重→考虑到修补和实务,小事一桩&/u&。&br&俄罗斯这么干,虽然不实在,我都怀疑这一年能不能省出100万美金。但如果他们真的必须缩减开支,这么做也算厚道。因为气象数据,宁缺毋滥,准确值是正作用,没有值是零作用,错误值是负作用。我想印度官员肯定会跑到我国义乌、东莞、华强北这些地方订购一批便宜一半甚至更多,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气球和传感器。然后上传些稀里糊涂的数据,影响我国西南地区的天气预报准确度。&br&&br&&b&为何俄罗斯会影响到我国&/b&&br&假设老王住在镇江,他看新闻发现南京长江发大水,但镇江现在一切正常,那么他认为镇江近期的长江水位会如何。常考,镇江水位会升高,因为镇江是南京的下游城市。&b&大规模的大气运动也有这种路径基本固定的特征,就像海洋中的洋流。&/b&我们知道北寒带的冷空气会南下,俄罗斯在北寒带,我们在南边,我们当然有参考俄罗斯大气状态的必要。&br&&br&&b&所谓修补&/b&&br&前面的天气预报流程“&b&全球观测数据→计算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结果→预报员解释运用→发报&/b&”&br&全球观测数据=输入 ≈ 红警2可移动单位 ≈ 复习&br&计算机数学模型=黑箱 ≈ 尤里的垃圾回收厂 ≈ 考试&br&数学模型结果=输出 ≈ 获得的金钱 ≈ 成绩&br&一般来说,从统计意义上讲,输入的品质高,输出的效果就好。如果有人不相信卫星反演不如探空测量。那,全世界那么多人那么多钱,建设全球气象观测与预报系统,用的数据肯定是经过斟酌(我可以随便找出十篇做这个的中英文献),品质肯定不差,再说卫星已经在天上了,用卫星成本还低。&br&那么原有的数据源没有了,就只能采用比较劣等的数据源了。输入劣等,输出就有变差的倾向。&br&其实大气工作者早就为这种情况做好了预案,在使用劣等数据的时候,就相应改变数学模型,使结果更准确。&br&&br&&b&所谓实务&/b&&br&1、除了全球数值模式/数学模型/黑箱,我国自己还有管我国的数值模式,我国的数值模型,俄罗斯的数据用的很少,受俄罗斯的影响就小多了。&br&2、计算机方面的修正已经结束,作为人的预报员还有人的经验和智慧,一些老预报员可是有常年不用数学模型结果的经验。&br&3、引起大规模降温的寒潮平均5-6级风比较常见,取平均40km/h,一天跑960km,从中俄边境差点跑到大北京市。所以,那么远呢,没事。而且这种天气过程,也可以被卫星等其他手段观测到,也有先兆。&br&4、数值模式,欧洲的EC、美国的NCEP、日本的JAP,比我们自己的模式准,这是事实。。。虽然他们只能利用我国部分站点的数据,而我国自己能利用全国的,但他们比我们准,尤其是EC。所以他们用相对劣质的数据,可能也能报出好的天气吧。而且就算不准,从现在状况下考虑,我国气象台的责任也不大,毕竟不是我们的数值模式……(所以我觉得中央气象台这微博意外地成为了高级自黑,不知道微博小编了不了解这个情况。)
(鉴于气象信息的保密性,在此声明:本人非气象系统工作人员,本人在知情下未接触过保密信息。本人在本回答中的一切信息都可以从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社交媒体、爱好者/专业性论坛、出版物。因此这些信息应该是非保密的,如有保密信息,那…
天气预报主持人不是央视的…编制是气象局的…&br&&br&补个链接
介绍播报员日常工作的&br&&a href=&http://www.yzggw.net/article/show.asp?id=29945&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yzggw.net/article/show.&/span&&span class=&invisible&&asp?id=29945&/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天气预报主持人不是央视的…编制是气象局的…补个链接 介绍播报员日常工作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在线翻译最准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