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专题网站的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视频...

独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一)
颜晓峰:培育共同价值追求为中国梦提供价值支撑
日08:49&&&来源: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在人民网访谈(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8月28日电 (万鹏)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就此,记者专访了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教授。颜晓峰指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共同价值追求就是共同的精神家园,就是共同的行为操守。当前,应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培育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价值支撑。
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记 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这个要求,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包括哪些内容,其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颜晓峰: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既包括该民族的共同奋斗目标,也包括该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共同奋斗目标是对建设更加进步美好社会的远景追求,对十八大后的中国来说,就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共同奋斗目标在国家发展历史中,起着指引航向、凝聚人心、焕发力量的作用。共同价值追求是建设更加进步美好社会的标准规范,即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同价值追求与共同奋斗目标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提供价值理念、评价准则、行为导向,回答“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复兴,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问题,后者为前者提供理想目标、价值根据、精神动力。一个民族没有共同价值追求,也就没有实现共同奋斗目标的价值共识和共同行动,共同理想信念也就失去根基、失去依靠。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因此,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就要大力培育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价值支撑。央视的《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何以感动中国,就是因为这些人物虽然职业不一、事迹不一,但贯通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是同一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民族精神的人格形象,标注着当代中国的精神高地。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共同价值追求就是共同的精神家园,就是共同的行为操守。有了坚定的共同价值追求,就有了凝结全体人民的精神纽带,就有了社会交往合作的伦理基础,就有了人民同心协力的激励要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以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主动作为、救人救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每当严重自然灾害来临后,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无需指令、不要报酬,深入灾区、奉献爱心,充分显示了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普及深化,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召唤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全党全社会培育共同价值追求仍然任重道远。当前,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党内,都存在着各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例如,有的“不问苍生问鬼神”,精神空虚,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有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情趣低俗,玩风不正,沉湎花天酒地,热衷灯红酒绿,走向堕落;有的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这些都说明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培育共同价值追求需要多头并举、多方同力
记 者:基于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千差万别。在您看来,当代中国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培育好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颜晓峰:每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历史的具体的,既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从历史传统中传承精神文化资源,从世界各民族汲取优秀思想成果,又不断赋予时代新的内涵,反映该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本质要求。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仁、义、礼、智、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封建或资本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表达。当代中国的共同价值追求,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为范畴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凝结、价值准则,规定了共同价值追求的方向。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及其人民普遍信奉、追求、恪守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规范,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三个倡导”的提出,概括了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国家目标,也是全社会和全体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使命要求,反映了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根本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体现了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反映了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创新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公民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反映了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公众取向。
大力培育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多头并举、多方同力,才能切实取得进展。首先,要坚持不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价值追求不仅是精神、道德层面的追求,更是一种经济、政治层面的追求,表现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趋势。人们不仅是从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中获取价值准则、价值评价的信息,更多地是从现实社会、实际生活中汲取思想和行为的价值取向。因此,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地进入实践、进入生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行为,培育共同价值追求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持之以恒培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重之心。外在的力量,如法律的力量、权力的力量,固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激励与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但内在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对人的行为激励与约束的作用更为自觉。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所说,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这是人应该如何的道德律令。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对价值律令神圣和庄严的感情,价值的社会评价就很难规范其行为。第三,要努力造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群体。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需要先进政党的带头引领,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该在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行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行为就是先进的价值示范,就是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证明。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通过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从党员、干部做起,弘扬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在全体人民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信心、提供示范。
  相关新闻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理论支持
&&&&期号:
&&&&作者:
&&&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强烈呼唤。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大力度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明显进展,为巩固主流思想舆论、繁荣学术理论事业,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一、科学把握党的十八大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以十八大为标志,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同样也站在新的起点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十八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十八大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途径办法,推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十八大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为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创造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十八大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全面部署的同时,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也作出重大部署,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十八大精神作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很好地贯彻到哲学社会科学各项工作之中。总之,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定学术自觉、提升学术自信,为实现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贡献智慧和力量。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主线,认真贯彻我们党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原则,做到坚持正确方向、服从服务大局、发扬学术民主、锐意改革创新。坚持正确方向,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学术研究,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服从服务大局,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决策需求,植根人民、聚焦实践,着力攻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发扬学术民主,就是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学术规律,鼓励大胆探索,倡导兼收并蓄,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锐意改革创新,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丰富内容形式,拓展方法手段,以创新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研究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哲学社会科学要把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作为首要任务,集中骨干力量,集聚优势资源,加强综合攻关,努力推出一批重大理论成果,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坚实学理支撑。
  十八大精神的核心,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越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把握就越深刻,对事业发展就越有利。要紧密联系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思想500年的发展进程,联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90多年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深刻阐释我们在道路上的创造、理论上的贡献、制度上的优势,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深刻阐释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深入研究阐释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研究阐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紧扣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24个字”,加强理论研究和概括提炼,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入。
  民族复兴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要把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研究中国梦统一起来,深入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讲清楚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和有机联系,讲清楚实现中国梦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要求,讲清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要深入阐释中国梦是和平之梦、和谐之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能够为世界和平发展带来新机遇,有利于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梦,要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研究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深刻阐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实施的最重大、最基础、最具深远意义的思想理论建设工程,在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上发挥了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要坚持工作不断、力度不减、队伍不散,结合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把工程不断引向深入。要继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把工程教材编写的后续工作完成好,把已出版教材使用好、修订好,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深化关系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我们的事业,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进的。研究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职责所在、价值所在。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主动迎上去,直面现实矛盾,回应时代声音,立足实践进行理论创造,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只有把这些困难和问题研究透、解决好,我们的事业才能往前走、才能走得好。要围绕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加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研究,加强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研究,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围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有效的制度体系,认真开展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研究,开展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研究,开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研究,推动改革不断深化,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围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不断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研究,深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研究,深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研究,解疑释惑、推动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围绕推动形成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研究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互动规律,研究当今世界格局调整的未来走向,研究大国力量变化和博弈的基本态势,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党的十八大立足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战略部署。要围绕这一部署,深入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新挑战新要求。特别是要结合即将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制度措施,研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深入开展,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现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活跃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竞相发声,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不少,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影响,迫切需要加强正面引导、深度引导。在这方面,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应当积极作为、有所作为。要加强跟踪分析和科学研判,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研究成果,以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坚定的态度,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进行深入辨析和有力批驳,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四、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战略重点。建设创新体系,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学术发展道路,促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推动建立植根民族沃土、体现时代精神的学术家园。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关键是要加强基础研究,打牢学术根基。没有扎实深入的基础研究作支撑,学术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就难以持久。纵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基础领域的重大发现和突破往往孕育着新的学术变革,不仅能催生新的研究领域、思想观点,而且会极大改变学术的概念范畴、话语系统。要从战略上重视基础研究,立足中国学术实际,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实施一批“高、精、尖”重大基础科研专项,增强学术发展后劲,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提升我国学术原创能力。要积极为基础研究创造良好条件,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研究基地,加大投入、加强扶持,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安心基础研究、乐于基础研究。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很重要的是构建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话语问题,表面上是一个“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的问题,实质上则是一个涉及思想传播、价值认同、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就难以在国际学术交流交融交锋中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就难以抢占世界学术制高点。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这是开展学术研究、赢得话语优势的丰厚资源。我们要有这个底气、有这个自信,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要秉持中国立场,坚持开放包容,以宽广的视野和胸怀,主动回应当今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现在,国际上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构建和对外宣传阐释,着力构建让世界听得懂、能信服的理论和话语,让国际上了解和理解中国道路、中国制度。要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既要积极“发声”、又要善于“发声”,既要阐述学术见解、又要传递中国理念,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唱响“中国声音”。
  国家社科基金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力抓手,是团结凝聚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要平台。要按照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国家水准、注重科学管理、服务专家学者的要求,把政治上的严要求和学术上的高标准结合起来,把多出精品力作和培养优秀人才结合起来,把完善资助机制和弘扬优良学风结合起来,把加强科学管理和服务专家学者结合起来,增强示范性、导向性和权威性,做大做强国家社科基金,把广大社科工作者更好地凝聚起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刘奇葆在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网站编辑:第三方登录:
每早10点,为您奉上有深度的生物媒体资讯,更多消息,请关注我们其他社会化平台:
我们提供的服务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重要支持方向
2月1日,科技部下发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重点支持农业科学等9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围绕纳米研究等6个方向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生物探索网站整理编辑了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重要支持方向。
2月1日,科技部下发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点支持农业科学等9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围绕纳米研究等6个方向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生物探索网站整理编辑了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重要支持方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重要支持方向(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生物探索整理)农业科学领域1.主要粮食作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针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或玉米)产量和品质等复杂性状的形成,以功能基因组研究入手,阐明复杂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相关基因互作网络,为建立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体系奠定基础;研究延缓叶片后期衰老对产量和品质影响的分子基础,为良种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油菜籽粒高产及高油分积累的分子机理(C类)针对提高油料作物籽粒产量及含油量的需求,研究油菜高含油量形成及其积累的分子机理,为油菜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依据,并为培育特高含油量油菜品种提供基因资源和技术指导。3.大宗农副产品高产优质的分子基础以食用菌或热带作物甘蔗为材料,研究食用菌营养生长和基质利用、子实体形成及生物活性物质产生的机理和分子基础;研究甘蔗产量形成和蔗糖积累的关键基因及其功能,以及代谢调控机理,为创建甘蔗新种质材料和改进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4.重要经济林木优质、抗逆品种选育的生物学基础(C类)以橡胶或竹子为主要材料,研究橡胶树产量形成的分子调控及关键基因的功能,为橡胶树的选种育种以及种质材料的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研究影响竹材生物质形成过程中生长发育的分子基础,研究竹子开花的调控机理。5.农林鼠害和农作物病害发生的多因素互作机制及防控策略深入研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对农林鼠害成灾的影响机制,探索安全、环保、可持续的鼠害控制新策略;研究病毒、介体昆虫、植物寄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与病毒致病、寄主抗病和昆虫传播病毒相关的新机制。6.提高农业动物繁殖率的生理学及相关遗传调控研究以现有优良猪、羊养殖品种或珍稀优质鱼类品种为对象,开展繁殖生理学及相关遗传调控研究,为提高农业动物的繁殖力和种群扩增提供有效途径。7.农业动物营养物质高效利用(C类)以几种主养鱼类或家畜为对象,从代谢组学入手,研究饲料要素与营养需求的最佳适配,研究鱼类饵料的替代鱼粉蛋白源或家畜减粮饲料的可行途径,研究以营养为基础的高产优质安全产品的形成机理。8.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及其调控机理针对草原保护和草地生产力提高,研究草原、草地生产力的均衡调控机制和途径,研究优质牧草和乡土草种抗逆优质高产的生物学基础,为草原、草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健康科学领域1.脑卒中发生与防治的基础研究研究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相关的遗传、分子、细胞机制,探寻国人高发脑卒中特别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拓展临床诊断、干预、防治的新思路。2.重要单基因遗传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以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源、遗传家系为基础,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发现新的致病基因,研究其生物功能,揭示发病分子机理,为诊断与筛查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手段,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3.自身免疫病发生机制及控制策略结合1-2种我国常见的严重自身免疫疾病(除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实践,分析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自身免疫异常、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免疫学机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4.肿瘤异质性机制在个体化治疗方案和肿瘤抗药机制中的系统生物学研究针对1-2种我国多发肿瘤,从基因、蛋白、信号调控网络等多级水平研究癌症发生、发展、维持和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异质性机制。应用肿瘤基因组进化、肿瘤细胞信号通路以及癌症驱动基因破解的理论和技术,探讨肿瘤个体化治疗与应对临床治疗抗药性的策略。5.肿瘤免疫学的机理及其应用(C类)结合临床实践,从分子、细胞与整体水平研究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和宿主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揭示宿主免疫系统受肿瘤抑制的病生理过程及其机理,探索机体免疫抑制的重激活途径与策略,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理论、新手段。6.周围神经损伤以及损伤后神经再生与中枢神经重塑的机制从分子与细胞水平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近端溃变、神经性疼痛、靶区肌肉萎缩以及神经再生机制,研究损伤后脑和脊髓神经环路的重塑及其对周围神经再生与疼痛的调节机制,探索损伤导致的肢体瘫痪、痛觉异常等有效干预策略。7.循环miRNA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C类)构建代谢与心血管等重要疾病发生、发展进程中外周循环miRNA分子标志物谱图,研究循环miRNA形成以及分泌miRNA介导的信号传递调控机制,揭示其与疾病的关系,发展早期分子诊断新技术以及治疗的新策略、新方法。8.糖尿病继发血管或器官病变的机理与干预研究(C类)结合糖尿病临床,研究由其引发的血管或器官继发病变的规律,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体水平揭示其病理过程,发展诊治与干预的新途径和新策略。中医理论专题(C类)1.中医证候临床辨证的基础研究选择临床常见、具有代表性的证候,明确辨证依据、揭示病证关系、探讨生物学基础,总结临床辨证经验,研究证候客观量化表征,结合现代科技成果,探索新的辨证方法,为应对中医临床辨证难题、创新临床适用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体系提供理论基础。2.针灸临床腧穴配伍效应机制选择针灸临床具有循证依据的有效病证,研究腧穴配伍应用与单穴应用、不同腧穴配伍之间的效应差异,探索穴位优选、配伍与评价方法,揭示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和生物学机制,为针灸临床选穴组方、提高疗效奠定科学基础。3.“上火”的机理与防治明确“上火”的辨证标准,研究“上火”的现代表征方法,揭示“上火”的生物学基础,阐明清热泻火、滋阴降火等防治方法的作用机理,为提高中医预防和有效治疗“上火”提供科学依据。重要传染病基础研究专题(C类)1.慢性病毒感染与保护性免疫应答机制及其重塑针对重要慢性病毒感染,以动物模型、感染者及人群为对象,研究长效、高亲和力保护性体液免疫形成与维持的机制以及免疫细胞保护的机制,提出重塑有效免疫保护的策略。2.动物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对病毒复制及抑制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宿主调控病毒复制与病毒拮抗宿主免疫清除应答、炎症反应及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揭示新的动物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分子,为新型抗动物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制奠定基础。3.重要细菌耐药机制与新型抗菌分子的基础研究以一种临床严重耐药细菌为对象,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NDM-1等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泛耐药非发酵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研究耐药形成机制,发现并研究新型抗菌分子及其作用机制。4.基于结构生物学的抗病毒机制针对我国新发、突发重大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体,研究其侵染、转录和复制等核心生命过程的结构生物学基础和分子机制,发现抗病毒新靶标及对病毒感染干预的有效措施。综合交叉科学领域3.合成生物学专题(C类)基因元件、基因器件、底盘细胞的标准化及适配性;基因器件、细胞器、细胞和多细胞体系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风险评估。7.针对生命科学的学科交叉与技术整合成像、仿生及生物传感器等实验技术与方法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生物大数据挖掘与生物网络和生物体系的重构。蛋白质研究1. 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研究具有重要生理和药理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复合体(含RNA-蛋白复合体)的三维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生理和药理功能的膜蛋白(特别是真核膜蛋白)及其与配体和下游调控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支持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蛋白质的结构研究与功能诠释,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功能。 2. 重要生理与病理过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C类) 针对重要生理过程或重大疾病的病理过程,应用深度覆盖、动态比较、定量、目标蛋白质组等技术,重点研究其蛋白质组的表达谱和修饰谱,发现和验证若干重要的分子标志物/靶点,揭示蛋白质组(群)及其相关通路的调控规律,以及生理或病理意义。 3. 蛋白质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C类) 发展蛋白质定性基础上的高精度定量、高分辨结构测定、相互作用和动态过程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特别关注生物大分子复合体、膜蛋白、修饰蛋白质的结构分析和相互作用研究的实验和理论计算新技术新方法;修饰代谢物、金属离子等对蛋白质功能调控机制研究的新技术新策略;高灵敏蛋白质标记及其动态跟踪和影像技术。 4. 蛋白质生成、加工、降解及其调控 研究非编码RNA在蛋白质生成、加工和降解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膜受体等功能蛋白质在翻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机制以及病原体对翻译调控的逃逸和抑制机制。 5. 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研究 针对细胞生命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参与基因转录调控和信号转导过程的关键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与这些关键蛋白质调控相关的非编码RNA生物学功能。 6. 复杂疾病和衰老过程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针对复杂疾病和衰老过程的高度复杂性,整合分子、细胞、组织、机体等层次,开展系统生物学研究。系统分析鉴定疾病发生或衰老过程中时序性相关的蛋白质改变及其与基因、代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阐明其调控网络对疾病发生发展进程的影响及分子机理。综合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网络分析,发现和评价疾病分子标志物和干预靶点。发育与生殖研究 1. 神经系统发育及分化的调控机制 利用模式动物,重点研究神经发育、微环路建立的分子细胞机制,揭示神经系统发育的调控机理和关键因子,为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2. 重要组织和器官发育与再生的分子基础 利用多种模式动物,研究并揭示骨骼、淋巴、心血管和肾脏等特定细胞、组织或器官发育、分化、再生和稳态保持的信号通路和关键调控因子,为新药筛选、疾病诊治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3. 发育相关重大疾病的遗传和分子机理(C类) 利用临床资源及模式动物,通过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或环境因素分析,揭示发育相关重大疾病,如听觉障碍形成,贫血和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分子调控机制,建立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治和干预新技术。 4. 精子发生与男性不育的分子基础 阐释精子发生与成熟过程中的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机理,探索精子质量维护的新方法,为诊治男性不育症及研发男性避孕药提供基础。 5. 受孕与生殖调控(C类) 重点研究卵子发育的分子机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雌性生殖的影响,受孕的免疫调节,以及相关生殖调控新技术,为女性生殖健康提供理论基础。 6. 植物器官发育与可塑性的分子调节机制 以模式植物和作物为对象,研究植物胚胎与器官发育、生长与衰老的调控网络,阐释植物器官发育可塑性的调节机制,揭示植物生殖关键过程的分子机理。干细胞研究 1. 成体干细胞的命运决定机制与功能研究研究成体干细胞(如神经、造血干细胞)发生、发育、分化及维持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干细胞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信号传导的机理;研究干细胞与功能器官形成和修复的关系及其分子机理。 2. 多能干细胞向中胚层分化机理研究重点研究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成中胚层细胞过程中的分子调控网络、表观遗传学、染色体的重塑、结构生物学、诱导因子和微环境等;验证多功能细胞分化为中胚层细胞的生理功能,建立标准化的高效诱导分化和细胞分离纯化体系。 3. 单倍体干细胞获得与倍性维持机制研究研究单倍体或其他异倍体干细胞建系与分化过程中的染色体倍性维持的机制;揭示细胞周期调控异倍体细胞的编程与重编程的机理;建立基于单倍体干细胞的高通量基因修饰、药物筛选和基因功能鉴定体系。 4. 转分化与重编程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利用和开发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如高分辨率质谱、高通量序列分析等),研究成体干细胞干性维持、转分化和重编程的表观遗传机理;研究包括但不仅局限于DNA和/或RNA本身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物理与化学修饰。 5. 干细胞微环境的体外模拟(C类)针对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定向分化和转分化的技术瓶颈和科学问题,研究干细胞在微环境中发育、扩增和定向分化的规律及调控机制,利用纳米等新材料或技术等模拟体内干细胞微环境,建立干细胞向组织发育和三维构建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平台。 6. 重大疾病干细胞治疗机制及策略研究(C类) 利用ES/iPS细胞或成体干细胞定向分化技术,针对心脏或肝脏等疾病,建立相关干细胞移植方法,研究干细胞移植后的体内分化与命运调控、宿主反应、移植安全性与有效性、治疗机制与评价指标等;开展规范的临床前研究,制订相关重大疾病干细胞治疗的方案和标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重要支持方向及项目申报要求全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论支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