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官网的评分标准或者郭金山官网老师的联系方式

自我同一性量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自我同一性量表
量​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他们当下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以自我同一性为主题,引用了Kroger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昆明市五所高校的577名大学生为研究被试,以加藤厚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自我同一性问卷》和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测量工具,分析了昆明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以及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水平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 中国论文网 /9/view-4187637.htm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   1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1.1 Erikson的重要理论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Erikson最早提出的。他在《童年与社会》中正式提出并使用自我同一性概念,并在《同一性:青少年和危机》中对此进行了系统介绍。Erikson在其理论中把精神分析中的生物本能的动力学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更强调社会因素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他认为青少年时期首要的心理社会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和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性作为一种发展结构,是一个多元性的概念。他对同一性概念的解释有四个基本的意义:个别性、一致性和连续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社会凝聚力。Erikson(,1968)在对自我同一性的讨论中,明确地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和动力功能,它能提供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主观一致感和连续感,提供组织和整合不同行为的框架,为社会比较提供基础,给个体明确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以及生活的方向、目的和意义。但是他也提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强调不同的问题。因此,该概念内涵宽泛并且被广泛使用,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概念。   1.2 加藤厚的定义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厚(1983)将同一性的地位划分为以下六个方面: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积极的延缓、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的中间地位。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假设   针对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笔者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处于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3)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所处的同一性地位、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2 研究方法   采用标准化量表测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样本测量过程中,将研究涉及的三个量表装订成册并制作好答题卡,由研究者本人到样本所在各院校按班级进行施测。测试时,主试出示统一的指导语,先要求被试在问卷上写明学校、年级、专业、性别、家庭背景等相关信息,在确定被试明确作答方式后才开始正式施测。测验不限时,被试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能够完成。   2.3 研究对象   从云南大学、昆明学院、昆明医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和师大文理学院随机抽取年龄范围在18~23岁的大一到大四的学生600人进行调查,其中男性248人,女性329人,剔除调查问卷中有大量数据缺失或者明显没有真实回答问卷的样本后,得有效问卷为577份,占调查样本的96.2%。   2.4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用量表为: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12题)、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36题)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28题),共计76题。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由加藤厚于1983年编制,并由张日昇教授于1989年修订。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由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等人在对大学生围绕“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为中心的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参考Erikson对同一性问题的经典论述及同一性缺失临床症状的描述(Akhtar,1984)编制而成。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编制,共有28道题目。   2.5 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测量数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统一处理。   3 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3.1 性别独立样本差异比较   从表3.1可以看出,高校男女大学生在现在、过去和将来三个时间维度的自我同一性投入、自我同一性状态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男女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和人际关系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个体间的差异可能要大于性别差异。   表3.1 性别独立样本差异比较   3.2 高低年级独立样本差异比较   研究被试为大一到大四年级学生,为了便于研究,将大一、大二学生归为低年级,大三、大四学生归为高年级。归并后低年级人数为377人,高年级人数为200人。从表4.2可以看出,高低年级在现在、过去和将来三个时间维度的自我同一性投入、自我同一性状态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P值为0.013<0.05,且接近0.01)。在人际关系方面,低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高年级,说明低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困扰方面明显大于高年级学生。   表3.2 高低年级独立样本差异比较   3.3 高低年级同一性地位对比   从图3.3可以看出,高低年级的同一性地位分布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其分布趋势都是同一性扩散最多,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再次是积极延缓。相比较而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处于积极延缓——同一性扩散中间地位和权威接纳地位的人数在减少,有逐渐趋向同一性形成的趋势。   图3.3 高低年级自我同一性地位对比   1—同一性形成;2—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3—权威接纳;4—积极延缓;5—积极延缓—同一性扩散;6—同一性扩散   3.4 加藤厚同一性地位分布   从表3.4可以看出,大学生同一性地位人数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同一性扩散地位、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中间地位和积极延缓地位,人数比例依次是51.6%、20.8%和13.5%。而真正达到同一性形成地位的只占5.0%。这说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处于同一性扩散地位。本研究所得大学生同一性地位分布与张日昇在中国大学生中所作的结果是相近的(张日异,2000)。图3.4为本研究样本大学生同一性地位分布直观图。   表3.4 加藤厚同一性地位分布表   图3.4 加藤厚同一性地位分布   1—同一性形成;2—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3—权威接纳;4—积极延缓;5—积极延缓—同一性扩散;6—同一性扩散   3.5 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及显著性   从表3.5可以看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间维度的自我同一性投入、自我同一性以及人际关系之间两两相关的多数达到显著。可以看出,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是密切相关的,证实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   表3.5 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及显著性   *表示该相关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该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非常显著   3.6 同一性地位与人际关系LSD法多重比较   从表3.6可以看出,在人际关系层面,自我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以及两者之间的地位、积极延缓、同一性扩散以及两者之间的地位这六个维度,都在.05水平上差异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且前四个阶段与后两个阶段之间,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说明了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同一性扩散中间地位的大学生与处于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以及两者之间地位、积极延缓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即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同一性扩散中间地位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状态,表现出与其他地位水平的同学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此处只列出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的比较项。   表3.6 同一性地位间LSD法多重比较   *表示该相关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   1—同一性形成;2—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3—权威接纳;4—积极延缓;5—积极延缓—同一性扩散;6—同一性扩散   4 讨论分析与建议   4.1 性别独立样本差异比较   经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同一性和人际关系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之前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样的。虽然从理论上来说,Erikson刚开始提出同一性概念具有“男性偏向”的特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当代社会的大学生,他们的性别角色差异显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男女性分工已逐步趋于模糊化,社会对他们有了同等的期望和要求。特别是当今的女性,已经有别于过去,在社会上承担着和男性同等重要的工作任务和社会责任,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工作胜任方面超过了男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以及女性在工作中角色地位的改变,她们有了愈发明确和清晰的自我定位和人生追求。因此,两性在自我同一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势必会逐渐减小,而个体间的差异可能要大于性别差异。   4.2 高低年级独立样本差异比较及同一性地位对比   经研究发现,高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出高低年级的同一性地位分布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整体上没有出现统计学上所说的显著性差异,但是比较而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处于积极延缓—同一性扩散中间地位和权威接纳地位的人数在减少,有逐渐向同一性形成的趋势,说明高低年级还是存在发展差异的。这在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发展过程,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决定因素。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虽然是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但它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且有可能是迂回的过程,会贯穿人的一生,这与埃里克森的理论也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   在人际关系方面,呈现出高年级大学生优于低年级大学生的明显趋势,这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在逐渐纠正各种对自己不正确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偏差,人际交往经验得到不断积累,提高了人际交往技巧和个人交往品质,逐步适应社会的结果。   4.3 加藤厚同一性地位分布   经研究发现,大学生同一性地位人数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同一性扩散地位、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中间地位、积极延缓地位,人数比例依次是51.6%、20.8%、13.5%。而真正达到同一性形成地位的只占5.0%。这说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处于同一性扩散地位,他们普遍缺乏对过去生活的危机感,对现在的投入较少,对将来投入愿望不积极,表现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有13.5%的大学生处于积极延缓的地位,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缺失,正在积极探索自身,反思在过去生活中经历的危机,对现在积极把握,对将来抱有希望。有5.5%的学生处于权威接纳地位,他们看似形成了自我同一性,但实际上在确立同一性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依赖父母或老师等权威人物的意愿,而缺乏独立的自我探索,无法自主的选择发展道路。   4.4 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及LSD法多重比较   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有显著的相关性,证实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这是因为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的个体,愿意积极探索自我,满意自我现状,表现出高水平的自我发展和自信,有利于建立稳定满意的人际关系;反之,大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限制或促进同一性的发展,在稳定满意的人际关系中,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界限清晰,有良好的人际互动体验,有利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而在人际关系中困扰较大的个体会更多的体验到挫折、自我否定、不自信等不良的自我体验,这些将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产生阻碍或限制的作用。   研究发现:处于不同同一性地位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有显著有的差异,尤其是处于同一性扩散、自我同一性积极延缓—同一性扩散中间地位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更显著。这是因为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的大学生对现在的自我投入水平不低于同一性扩散地位者,其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也不高于处于积极的延缓地位者,他们体验到的人际关系困扰是最突出的。而处于积极延缓—同一性扩散中间地位、同一性扩散地位的大学生还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很难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要么拒绝与他人交往,要么被他人所孤立,势必会影响到人际交往,更容易形成人际关系的困扰。其中,处于积极延缓—同一性扩散中间地位的大学生相较同一性扩散地位大学生对现在自我投入的水平高些,但比积极延缓者对将来投入的愿望低些,说明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状态,更关注现在,但对未来却很迷茫,比处于同一性扩散地位更容易体验到人际关系的困扰。   4.5 建议   4.5.1 大学生应积极地自我探索,形成客观的自我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应该正视自己的过去,而不是忽略或遗忘,对现在积极投入和把握,对未来有主动探索的意愿,不断修正不正确和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认识上的偏差,形成客观的自我概念,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努力促进自我同一性的良好发展。   4.5.2 重视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人际关系。教师可通过开展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主题活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大学生应该去除“理想化”形象,要知道人无完人,学会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和别人,建立合理的人生信念。除此以外,大学生还应该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4.5.3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性发展源于生物性和社会性需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人格品质的培养脱离不了社会需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建立同一性,克服同一性危机,就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处世技能;并通过一些团学活动的开展和实习见习的机会,让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纠正对社会认知的偏差,引导其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通过内外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大学生自我认识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4.5.4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我国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容易被教育工作者忽视,也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其实,大学生的很多所谓的思想和道德问题都是源于“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我们在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促进大学生同一性的良好发展。随着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心理科学进展,2003(2):227-234   [2]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Marcia J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6(3)   [5]陈香,张日昇.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张家口师专学报,):64-71   [6]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美]David.R.She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8]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5)   [9]郑宁.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0]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精心收集的各类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谁来解开我的“郁闷”心结——一起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危机的个案辅导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段正处于青年期,又称为是心理断乳期,尤其是大一新生,有不少是第一次远离家庭和父母,切断了与父母、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大一新生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生活目标的茫然,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象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还有的新生因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有的甚至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在人际交往方面,许多大学生渴望友谊但又不懂得如何去建立因此陷入孤独、抑郁之中,由此便产生焦虑、痛苦、失望等郁闷心理。一、案情介绍朱某某,我院2006级学生,军训期间显得抑郁寡欢,训练时无精打采,与寝室的同学交流不多,除了训练,大部分时间在寝室睡觉,国庆后第一次全体出操,他在寝室睡觉,上课第一个月有两次旷课的记录。据了解,他家在农村,还有一个弟弟在读中学,家里对他的期望比较高,在中学他学习非常刻苦,是老师夸奖和同学们追捧的对象,他觉得入校后首先是“无聊”的军训,没有什么学习任务,对专业学习感到...&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关于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在埃里克森(1950)出版了他的第一个关于自我同一性的作品之后的50年里,在社会科学文献中一直受到争议。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过去、现在及将来独特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主观感觉和体验。大学生正处于始成年期,始成年期是指18-25岁,这段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1]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对情绪适应、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2-4]因此怎样顺利解决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如何增进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国内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研究多以团体咨询、团体辅导、发展性心理干预和精神分析等方法进行,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5-8]但是纵观以上研究,以团体为单位的干预针对性较差,不能够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同时干预的内容一般是自我同一性某个形态领域的内容,比如职业、人际交往方面,不能够对自我同一性各个领域的内容进行干预;而通过个体咨询或治疗对自我同一性进...&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1自我同一性理论发展1.1自我同一性概念解析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一个与自我、人格和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心理学概念。郭金山(2003)综合了中西方的自我同一性概念,认为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就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及“自己将会怎样”的主观感觉和体验。本文中沿用此概念解析。1.2自我同一性理论发展有关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始于Erikson,他被称为同一性之父。Erikson先是从自我功能的意义上来定义自我同一性,认为自我同一性高的人会体验到一种整合感。但这种理论概念并不便于实证研究。Marcia根据个体是否经历探索达到承诺将自我同一性分为4种类型,提出了同一性状态(identity status)这个自我同一性的操作定义。他一共区分了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1)同一性完成型(identity achievement),后文简称(A),经历了探索并形成了明确的承诺。(2)延缓型(mora...&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大学阶段是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最关心自己的自我发展、生活态度、价值选择、生活方式等等。他们会思考:/我是谁?0、/我现在的状态是什么?0、/我将会成为什么?0等等之类的问题,他们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自我的发展上。大学阶段是他们探寻自我和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关系着他们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如果自我同一性能够顺利形成,他们本身的人格将会得到健全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和环境的适应能力,甚至出现人格障碍。因此,关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也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通过多年来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研究工具和相关因素的研究来进行综述。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同一性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于1946年引入心理学。在他所创立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关于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韩晓峰、郭...&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中心主题。如果青年大学生成功地解决了危机中面临的问题,通过自我整和获得了同一感,就说明个体形成了“自我同一性”,反之就可能进入同一性发展的另一极端——“同一性扩散”,就会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青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在目前社会升学气氛浓厚、学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的多元社会背景下,国内大学前教育中生涯规划相关内容的缺失,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投身在专业学习中,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普遍缺乏规划和目标,处在迷失方向和未定向的状态,不但使他们生涯发展迟滞,甚至导致他们面临严重的心理危机,出现焦虑心理、目标模糊不定、缺乏求学动机等日益普遍严重的现象。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健康成长。很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课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探索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寻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一、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概述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青少年时期同一性的人格化,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目标、情感、价值观等自我意识正在复杂地综合,本质上是一种身份证明,尝试着把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又统一的自我”,并使这种状态稳定下去。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的发展是连续又各有重点的,并且由此把人的一生分为连续递进的八个阶段,统称为“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该学说尤其重视少年期心理品质形成时的“同一性与同一性扩散”。这里的“同一性与同一性扩散”指的是个体在与社会对接过程中心理产生积极人格与消极人格的冲突状态,如果个体具备的综合能力使得积极人格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最终获得成功的人生,反之则会走向失败。自我同一性是连接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综合能力,缺乏这种能力则会导致心理的不适应甚至是对社会的不适应。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包含四个基本的意义:一是个别性,每个人都以区别于他人的独立个体存在;...&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量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