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高手张1桑塔纳志俊论坛太极拳解密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一、初入太极门3)
一、初入太极门 初见陈照奎
&&&&初见陈照奎
&&&&陈茂森答应给我介绍的好老师就是陈发科的儿子陈照奎。事情还要讲回1928年,陈发科被陈照丕请到北京以后就留了下来,住在北京宣武门罗马市大街果子巷胡同河南会馆里,以教授太极拳为职业,很快闯出了“北京太极第一人”的名号,也就是说,陈照丕把陈家沟太极拳带入了北京,发扬光大的则是陈发科,陈照奎是1933年被父亲陈发科接来北京的,从此以后就算是把家都搬到了北京。
&&&&1973年,陈家沟支部想请陈茂森出来教拳,但是陈茂森说我是教不了了,这个照丕哥也去世了,如果你们这些后生们真想学的话,就到北京去请照奎吧。就这么一句话,温县的支部书记就上北京把陈照奎老师请回来了。
&&&&陈照奎老师回陈家沟以后和陈茂森住在一块,他们毕竟是堂兄兼师兄弟。当时陈照奎所有的言行大小事情大概都是陈茂森给他张罗的。我心里一直感激陈茂森的是,他当时给我打了个电报,把我从郑州叫到了陈家沟。这期间,我从郑州已先后七次来到陈家沟,也跟大家都知道的世外高人陈茂森朝夕相处过,好几次我自信陈茂森就快要教我拳了,但是,他还是没有教我。但现在,他直接把我领到了陈照奎老师面前,我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接到电报,心里就充满了莫名的感动或是激动。我现在想起来甚至都想感激我自己——感激自己居然能一直坚持下来,坚持要学到真正的太极拳,一直有这个心气儿。
&&&&这也许就是宿命,也是使命,我就是为太极拳而生的。
&&&&见到陈照奎老师,我才算真正的走进了太极拳这扇大门。
&&&&1973年的5月,陈茂森又打来电报说:5月8号,陈照奎在开封表演,你来看看。我十分兴奋,虽然这之前我见到了陈照奎老师,但拜师毕竟是个很严肃的事情,而且也不是说拜就能拜的,拜师总得机缘巧合,所以,当时只简单地聊了聊。
我跟厂子里请了假,5月8号上开封了。当时先看表演,我满怀期待地等着陈照奎上场,觉得他是大家名人,水平应该很高了,或者说简直就是绝顶高手,但是他真的上场了,打完一个套路之后,我几乎是有点失望,他的套路我反而看不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年来我看惯了的都是公园里的那种太极拳,包括一年来在陈家沟见到的也都是差不多一样的套路。
&&&&这是我第一次见陈照奎老师的太极拳,觉得很怪,甚至觉得很别扭。但是碍于他的身份和名望,只是心里矛盾没好意思说出来。
&&&&按照原定计划,我们还是把陈照奎老师请到了郑州给我们当地的几个太极爱好者讲课,当时定于5月8号晚上,其实是5月9号凌晨3点钟。为什么这么晚呢?太热了,当时地点选在郑州市制药厂汽车房子里边,窗帘都拉上了,那时候电扇都没有,借了一个公家的电扇,还不摇头,屋里面非常热。陈照奎老师很胖,当时参加的人,有我,张其林、张茂珍、张福聚、陈正雷、魏才受,大概有十几个人。当时是学生们都要练练,让老师点评一下。但是大家都不敢练,因为谁练肯定批评谁,所以大家都往后退。这时候陈正雷就出来了,说志俊哥好久没见你练拳,老想看你练,你上吧。我当时就想:自己练了这几年应该也不错了,没准老师还能表扬两句,练就练吧。
&&&&我刚练完一趟拳,陈照奎老师就算是逮住我了,于是拿我做样板就我的问题开始讲课,先是说我僵,批评我怎么僵怎么太快。反正他怎么批评我的话还有很多,但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他重点点评了我四条,第一:太快;第二:太僵;第三:重心要平移;第四:肩肘不沉。他又认真地对我说:“冲你练拳这么短时间,练得还不错;当然,严格地讲,一个招式也不对。”说着又以我为例,开始讲解如何做到沉肩坠肘,要求脚下有根,并将几个动作的技法含义详加解释。正说着哩,只见他的手在张福聚身上轻轻一拍,张当即惊惶地跳了起来!近距离地看到这一幕的我顿时也如触电般地震撼,感到十分不理解:明明看到老师的手没怎么用力下去,人怎么会跳起来呢?我当即敏感到我可能以前对太极拳的理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甚至可能是门都没入!这样说起来,陈照奎老师在开封的表演套路,我看着别别扭扭,就说明我根本就没看懂!要不,陈照奎老师怎么说我练的“一个招式也不对”?
那一晚上我失眠了,就记住了陈老师的四条点评,9号一早送陈照奎老师走,在车站,他突然认真地对我说:“志俊,好好练,你是有前途的。”当时陈照奎老师说的这句话令我大惊,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是鼓励,或者是客套,还是启发?我疑惑了很久,但情绪总算全都调动起来了,我回家以后马上找来纸笔写下一个条幅:平稳舒展,缓慢柔和,裆走下弧、坠肘沉肩。
&&&&写完就当我的座右铭,贴到墙上,然后就按这几点重新开始苦练。
&&&&初习拳者主要是在套路上、基本功上着手下功夫,俗语上所谓”卸力”阶段。这段功夫下得精深,日后再领悟太极拳圆之妙境,成就大家风范的希望亦大。初级阶段要做到沉肩乍肘、裆走下弧、虚领顶劲、以手领劲。沉肩乍肘就是要保证肩部不上耸,随时保证两腋下空虚,肘的用力方向保持向外,向下乍开。裆走下孤线,形象的说就是走锅底形。虚领顶劲就是下颌内收,后颈有向上领,向后膨胀之意.这对保持立身中正有着关键的作用。以手领劲就是要保证所有的动作先由手启动的条件下运行,这对于领悟太极拳圆运动之折叠、转关、开合、虚实是至关重要的。练拳就要做到形似。所谓形似就是要表现出太极拳的特点,快慢相间,从书法上讲这层境界叫“入贴”。
&&&&我一直练到第二年,也就是号,也就是七八个月的时间,我已经对以上的问题有所领悟了,但是我那些师兄弟们还在那解决一个“沉肩”的问题。他们每次做动作甚至一个转弯,几乎都要挨批评,而且还不止一次犯同样的错误,以至于最后自己吓得都不敢练了。但是,正因为我解决了“沉肩”问题,所以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学更多的东西了。那时,我上的是中班,每天晚上十一点下班就去公园,一练就到天亮。那时的刻苦劲头在今天看来是超乎寻常的,每晚练拳架二三十遍是硬规定,还有很多单式,仅其中一个“打肘”的单式,我就拍烂了七件“劳动布”工装的袖子。
&&&&这几十年来,我看凡是练太极拳的“肩”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总也解决不好。因为你已经习惯了你怎么克服?你习惯了“扛”肩,就沉不下来。如今外边练太极拳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名人大家,你都可以对比他们有没有真正做到了“沉肩坠肘”?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名人大家与初学者之间的差别无非是肩膀架起的多少而已。
练好“沉肩坠肘”总会有个开始,开始你不用力,你固定不了,不知不觉中肩肘就跑了,你不用力它就跑,那我就用手不让它跑,这是可以的。我有个唐山学生,医院的护士,开始做沉肩坠肘很辛苦,做不到怎么办?她就把自己的肩和肘打上石膏,这不就固定住了嘛。不过肩肘是固定了,但是做动作又不行了,石膏固定以后又一动不动了。不过这是个很有启发的例子,就是要不择手段做到“沉肩坠肘”,要不了多久,你只要一固定,功夫就突飞猛进地上去了。事实证明,所有进步快的人,都是真用心的人,肩肘就是不让它起来,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练,一个早上他可以就练这一个动作。
&&&&就一个“沉肩坠肘”,人人都知道并且说了几百年,但是真正做到“沉肩坠肘”的又有几人?“沉肩坠肘”是练习太极拳最难也是最基本的,做到了今后技击就会起作用,做不到顶多算是活动筋骨而已。因此如果你整个过程都是错误的,程序都是错误的,结果会对吗?
&&&&因此当学生看到老师没有“沉肩坠肘”时这个学生肯定就不服气了。你老师都没做到,而老师仍然还在强调“沉肩坠肘”,可想而知学生当然就不能理解了。
&&&&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与臂部,使臂生根。从而由坠肘沉肩的结合达到肢体放长。如果两臂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上肢就是两张饱满的弓。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击实战中,肘永远在做着向外向下向前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做着一个拉开肩部的运动。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体的一侧保持着一个相对的位置,不仅要始终做到“腋下空”,还要保证大臂与肋间的夹角不作大的改变,(手走得幅度和身体不会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练习和对抗时都要有根,不能漂浮,也就是说要始终保持沉肩状态。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支援手更灵活的运动。
对太极拳来说,“沉肩坠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们都去过寺庙,一般一进门先是天王殿,那里面有四个天王的泥塑。但是看到天王一般人不会产生肃然起敬的感觉,尽管他面貌张牙舞爪气势汹汹的,但是你不一定会怕他。再往里边看,有四个字的叫大雄宝殿。一进大雄宝殿和你对面一个佛一般来说是释迦牟尼,人们见到释迦牟尼是什么感觉?一定是一种肃然起敬。
&&&&释迦牟尼微微在笑,眼睛向下,下颚内收,含胸拔背,坠肘沉肩,坐在那有时候盘腿,有时候不盘腿,有时候两手放在膝头。但是无论他是什么姿势,你仔细观察,他一定是“坠肘沉肩”的。你见到佛的时候,无论你是什么人,首先一条我敢保证你没有非分之想,紧跟着你就会肃然起敬。而那个四大天王没有那种气度,恰恰是因为他们张牙舞爪。如果释迦牟尼一坐也架起肩膀来,你再看的时候一定也会觉得他只剩下浅薄,而全无庄严宝像了。释迦牟尼坠肘沉肩,含胸拔背,处处与太极拳相合,这绝不是偶然的。
&&&&既然太极拳提出并反复强调了“沉肩坠肘”的概念,就一定有它的道理。而今天的人如果做不到,或者你以为学得像某些大师或大家,还以为那就是“沉肩坠肘”的话,那只能说您还被蒙在了鼓里,所以初学者正确的拳势定形是关健之处。
&&&&拳势定形,就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场地,你的动作都不走样、不变形。手、肘该在哪里定位就在哪里定位,要养成习惯。不过,一个人的身法、步法、手法的定形只是“形”的定形,并不等于“意”的定形。也就是说,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沉肩、坠肘、松胯、屈膝、合裆是没问题的,一但受到外界干扰就可能发生“变形”。在双方对抗时,胜方往往是由于对手动作变形而取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在任何干扰下动作不变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解密太极拳第一集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解密太极拳第一集
文档格式:TXT|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0:32:1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解密太极拳第一集.TXT
官方公共微信张志俊解密太极拳&&&十一、悟拳
&&&&&&&&&&&&&&&&&&&&&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十一、悟拳
从师父那里回来以后,再和那个练杨氏的人推手,甚至包括和任何人推手,我就开始反客为主了,所有人
再也跟不上我的速度,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跟上我的速度,只要跟我走,我只要一下变速,对方就得垮掉。
陈照奎老师到了郑州就住在我家里,随后开班教拳,一期学费每人50元。陈老师在我家里一住就是半个月
,这时我才算是正式拜在了陈照奎老师的门下。拜师嘛主要是立一些文字性的东西,按个手印。那是74年。那
时候仪式也相对简单些,端杯茶就完了。其实老师在我们家住几年我从来都把他当我父亲般对待,晚上把洗脚
水端进去,早上起来尿盆端出来,然后再把洗脸水端进去。只要住在一起都是如此,心里边他就是父亲。现在
回想在那个动乱年代,陈老师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教拳,作为我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来习拳,这无异于是人生
一大幸事。
我跟老师学的时候很认真,我知道自己白费了好些年的光阴,所以心里有股想往回找时间的狠劲儿。那时
候我虽然跟陈照奎老师学习,但是我也开始带学生了,我那几个学生听说陈老师住在我家,也想见见,就找到
了我,问能不能见见陈老师?我想也是好事,就答应了我的学生。于是我就跟陈老师说:“老师,我有一帮学
生很仰慕您,想来看看您可以吗?”老师说:“可以,约个时间吧,今天是礼拜六,就明天礼拜天吧。下午四
点。”我就这样回去告诉学生们。学生们就说:“我们给陈老师买点什么东西呢?”我说:“这样吧,别买东
西了,哪那么多东西,不好带也不实惠,不如一人拿五块钱。”
礼拜日下午四点以后我带着学生到了我家,老师午觉起来了,正在看着报纸。我把钱往桌子上一放说:“
老师,学生们想给您买点东西但又不知道该买什么,索性给您拿了点钱,您看着买点儿需要的吧。”陈老师放
下报纸,知道学生们在等什么,随口就说:“好,那我们开始吧。今天我们学的是太极拳的基本功‘顺逆缠’
,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逐步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这叫顺缠。”然后做了几次示范,说:“大家一
块跟我来。”带着大家练了一会儿,然后说:“下边学逆缠,大指领劲,其他手指逐步跟上,掌心空,虎口圆
,小指合,为逆缠。”然后他带着大家练了几遍之后,说了一句让我十分不愉快、觉得像是听错了的话,他说
:“好,今天我们就学到这了。”就这样下课了。我当时感到非常尴尬,这堂课的时间太短了,也就不超过十
分钟吧。学生们也一样尴尬,都看着我。陈老师根本不理我,拿起报纸接着看了起来。我只好跟学生们说:“
我们先出去吧。”
到了我家另外的房间以后,我一想还得打个圆场,就说:“老师把太极拳最精妙的东西都教给了你们,谁
要能领会谁就得到了真东西,你们回去练去吧。”学生们也没说什么就走了,不过我想学生们心里肯定不舒服
,只不过你是老师人家不好说罢了。
等学生走后我还在想这个事,其实七四年的时候五块钱对一个家庭来说很管用了,那时候一瓶茅台酒也就
三块六毛钱。学生们每人拿了五块钱,十个人凑了五十块钱,这笔钱我觉得不少了,能给避难的师父解决不少
问题了,可是就教了这么几分钟就完了,我总觉得分量不足。但是我作为学生,又把老师当父亲看待这话怎么
说得出口呢?心里觉得非常别扭,脾气不敢对着老师发,更不能跟学生发,但是脾气发不出怎么办?于是我就
跟“顺逆缠”发脾气了,想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顺逆”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形式。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
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
那么如何来定义顺逆缠呢?
上肢(起于稍节):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大指领劲,其他手
指逐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起于稍节):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注意“递个”二字,一个一个地,不是一下递定,要各指梢节领劲,从启动到结束,递个进行,而中节胸
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我就每天练这个“顺逆缠”,去啥地方都练,练着练着就觉得动作不好看,于是就改变动作自己加了一个
“8字圈”,然后继续练一直练。
从七四年中一直练到七五年下半年,整整一年多,我都斗着气跟顺逆缠和8字圈干上了。没想到一年以后,
也就是七五年十月份,我跟我师兄弟交手,因为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以赢他们还要几个周旋。但是一和外人交
手,那几乎是差几个层次,就感觉跟我动手的人不堪一击,接手非常顺,击打也非常利落。师兄弟们感觉十分
奇怪,就问我说:“志俊,是不是你吃肉我们喝的是汤啊?”这意思就是说师父肯定偷偷教了我什么。
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也不明白,我就想我到底比他们多学了什么?没多学什么啊!哦,我突然想起来了,我
比他们多练了一个“顺逆缠”。那时候我这双手已经非常灵活了,打击的力量和他们不同了,力量和他们不同
了,那就是有很多不同。结果,从那以后,我那些师兄弟再也没撵上我。这时候我回想一年前我跟学生们说的
“这是太极拳最精妙的东西”我没说错,至今回想往事,我都觉得我很幸运,我是因为对师父不满,为了发泄
才练这个“顺逆缠”的,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恍然大悟了“顺逆缠”的无穷威力,因此我更加努力地练,有时一天能练十几个小时,甚至也连续几个
通宵地练。在家也练,出门也练,有时在路上走着走着,就碰到了电杆上。
缠丝定义是以稍节领劲为指导原理的,但并非只是稍节在缠,其余部位不动,而是稍节领劲,中节随、跟
节催,重心稳、里外均在缠,手指是最明显的缠丝运动,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配合,肌肉韧带、骨骼跟着走缠
丝运动,内脏特别是腰肾上下抽缠激荡一起进行缠丝支持力点的运动,这是陈式太极拳独有的技术,由于人体
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在技击
和健身方面都有独特的效果。
“顺逆缠”无论顺逆,无论大小,无论左右,无论前后,它只是个圈。大圈小圈,圈套圈,这就是太极的
精粹。这种圈的感觉是要感受的东西,要得到这种感觉只有通过练习才能体会,练习还不是一般的练习,是下
苦功,是把手练到和身体一家,练成你本能的一部分。就好像你只要还会动,你的手就该那么本能地去动。这
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变化,老话讲“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就是这种感觉。我总结的经验是,感觉不能靠言传
而是要靠练习才能得到!这令我更加感佩我的恩师陈照奎先生的智慧,这些东西他虽然不能用口讲出,但是他
知道怎么得到它,他又知道怎么强调也许我们都听不进去,就用了轻描淡写的方法来激怒我。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的特色,有了螺旋缠丝,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会飘,而且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
透力,直入五脏六腑,这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猎枪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也是太极拳的
劲别区别于其他外家拳的显著特点。有些人在走太极拳的四正劲:棚、捋、挤、按的时候会用螺旋缠丝劲,但
是在走太极拳的四偶劲:采、列、肘、靠的时候,亦即进攻打击对方的时候,却不会走螺旋缠丝劲了,这样你
打出劲点还是缺少了太极拳的味道。
顺逆缠是个基本功,是强调太极拳中手的重要。曾经无数的学生问过我相同的一个问题,说你的手指力量
难道比我的腰力还大吗(这是指“以腰催肩”而问)?我想这是因为腰比手指粗,谁都一目了然的原因。于是
我就反问:谁能用腰拿起一粒花生米?或者用腰画幅画?再或者用腰写幅字?我想没人能够用腰做得到。我可
以肯定地说这些工作必须要用他的手来完成,也只能用他的手才能完成。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腰的重要
性,而是我们要分清腰的具体作用罢了,在运动中,腰的作用实际上是把人体上层的力量和下层的力量合并在
一起,使力量集中,然后再统一分配。比如,不管散打还是拳击,一拳打过去,无论是什么样的速度和质量都
是一种力量。这些力量是靠上肢和下肢结合起来统一之后发出的,试想如果没有腰恐怕什么样的力量也会发不
出的。因此人体腰的位置和腰的功能,只是在运动中起到平衡分配作用的调节器。没有它的调节人连生活都不
能自理,但夸张它的功能也会使人体运作失度行为失调。
太极拳一动先要走手,这是硬性的,打击如此,练习当然也是如此。我因为从顺逆缠里已经尝到了甜头,
从此更不敢小看了这个手上功夫,仍旧有事没事都在顺逆缠。这当然已经不是个简单的“缠”了,还有圆,从
手上开始的圆,从手上开始的“领劲”,我不断地从手上得到各种感悟,我悟到一个东西的时候都像是从乱麻
一团中抽出了一根明晰的线条,我知道,我在顺着真正的太极殿堂一点一点地往里走了。但是,好些感觉我还
说不清楚,我也很难给外人传达,但我迷迷糊糊中知道,一些奇特的事情将要在我身上发生了。
这是一种跟自信、灵性一起生长而出的“向心力”,它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迷人的欲望。
我的经历也算是奇遇了,这也难怪师兄弟们不相信。其实,这个“顺逆缠”我那些师兄弟也学过的,只是
他们没有把它重视起来,也可能平时做了几个罢了,但是我机缘巧合对这个“顺逆缠”是下了大功夫的。一年
多的时间,走路手都不闲着。坐公车的时候也一样,车上人看着以为我是神经病呢。我随时都把手动着,动着
动着就情不自禁了,着魔了,一天大概要做两三千个。慢慢地,我手上的各个关节和韧带,都发生了奇怪的变
化,我管这叫做“手指分家”,就是说一般人抓东西时是五个手指一把抓,而我可以做到每个手指独立抓握的
程度。这是一种很微妙的自我感觉,但是外人看起来你仍然是一把抓。但我知道我的手已完全不一样了。也因
为我自身有了这种奇妙的变化,反过来再看老师做示范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眼光也跟着变化了。
经过初级阶段练习,结合推手训练,练者自身感觉与前不同,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这时与其它同道练习
会遇到很多难解的技术问题,甚至认为自己的拳艺有不如前的感觉。对劲路运行的路线、方向运用尚不能得手
应心,这就进入了渐悟阶段。
渐悟阶段过程相当漫长,这一阶段由于已经解决了套路问题,即“拳架定形”,开始了对劲路进行研究,
希望在各种手法中找出化劲和发劲的规律。这阶段应懂“以手领劲”、“两头卷曲”、“气由内生”、“劲从
外借”的道理。所谓以手领劲就是在往来折叠,进退转换中做到“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
乍腋下空”。所谓“两头卷曲”,就是手脚同时运动,做到节节贯串,周身合一,达到身体的稳定性、灵活性
。所谓“气由内生,劲从外借”就是气、意念从心而生,从丹田而出,劲从外借,通过螺旋运动,造就对方以
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运动,而通过我的离心运动,将对方抛将出去。
这一阶段,在似通非通之间,启动之时,无不合拍,运行之中处处脱节,诗家有言“功夫在诗外”。因此
,练习方法,道路以重复套路,基本功为主,说明套路中还有未明之道理,未规范之动作。
以前看老师示范动作时,觉得那就是一个见惯不惊的动作而已,但是现在我发现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
么的不同,甚至每一次重复的动作都包含着层出不穷的新变化。我一下有了灵感,就是我自以为入了太极之门
,其实还差得远哩。这又是一种思想上的变化,就是你的最终成就取决于什么呢?就是你的认知力。这种认知
力不在于你猛塞硬灌了多少东西给自己,而是,在于你看到了一个更大的空白世界。你学了一点东西,就看见
了那么点东西,就把那点东西直接塞进了你的眼睛,当然就看不到更远的,更多方位的东西了。
我今天的弟子们会说,太极是个阴阳,是个哲学思想,就是这一概念。虚实也是个阴阳。实的是什么呢?
就是眼前看到的,但实是没有虚重要的。只有你能看到虚,你才能拥有一个更广大无边的世界,而且,你所拥
有的那点实也才有个根。
只要练着太极,你每天的思想都会是鲜活的,它像阴阳鱼一样不停地运动着。
我在试图讲我的秘笈——如果真有什么秘笈的话。 (责任编辑:王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众vista志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