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京2014连云港高三二模模英语

全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
&& 资讯内容
全国各地2014届高三化学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汇总
全国各地2014届高三化学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汇总
? ? ? ? ? ?
? ? ? ? ? ?
? ? ? ? ? ?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Copyright©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京ICP证080135号高考语文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考语文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高考语文全国联考分类汇编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第三章& 古诗词鉴赏第一节& 诗2010年联考题2010年3月更新1.(2010届浙江华维2010届高三综合试卷一)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枕上作&&& 陆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1)颔联在景物上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作用?(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答案& (1)(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2)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2.(福建省2010届青于蓝高考核按钮综合训练(一))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咏柳& (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答案& (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2)原句好。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然之志。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秋后”的使用使诗意更显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皆可酌情给分。)3.(福建省三明市市区三校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答案& (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4.(湖南省衡阳市2010届高三两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溪桥晚兴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此题如答同意,不给分。)5.(福建省泉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宫& 词(其八十三)  王& 建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注】①从初: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关于反复。  答:&&&&&&&&&&&&&&&&&&&&&&&&&&&&&&&&&&&&&&&&&&&&&&&&&&&&&&&&&   (2)关于对比。  答:&&&&&&&&&&&&&&&&&&&&&&&&&&&&&&&&&&&&&&&&&&&&&&&&&&&&&&&&&& 答案& (1)示例1:“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  示例2:“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叠词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  (2)  白头乐师无人过问与弟子天天有人喝彩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老乐师的同情,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慨叹。6.(福建省福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答案&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7.(广西柳州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②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líng líng):清凉;声音清越。&& ⑴颔联中“泠泠”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⑵诗人因何寂寞?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答案& ⑴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⑵原因: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手法:以动写静,反衬8.(哈尔滨三中、东北育才、大连育明、天津耀华2010年四校第四次高考模拟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夜泊牛渚①怀古李白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答案& (1)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9.(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方& 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故山”)。10.(山东省胶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怀古&& 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答案&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11.(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一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1)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赏析诗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答案& (1) 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2) 从内容及表达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清清溪流中,小洲耸立。芳草离离,鲜花开放。一只白鹭孤独站立其间,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了这只白鹭的清高,孤傲与寂寞。表达手法:衬托/烘托、比喻。
2010年1月更新1.(安徽省利辛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晚秋①[唐]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答案&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每点1分)(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2.(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泊江州陶 安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注释: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2)运用典故。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3.(内蒙古赤峰平煤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 答案& 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4.(宁夏银川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落& 梅(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答案& (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2)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5.(河北省正定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安秋望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1)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2)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 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 ㈠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鉴赏参考】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诗人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悠扬、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据《唐诗记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6.(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 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7.(江苏省赣榆中学、射阳中学、滨海中学2010届高三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暑 旱 苦 热&&&&&&& 王& 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有人认为本诗首联“屠”“着翅”两词用得巧妙,请你分别说说它们的使用效果。(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暑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答案& (1)“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驱除、消除。“清风无力屠得热”,写清风本应能够驱热,此刻却无力驱除暑热。“屠”字以示对暑热的憎恨之深。 “着翅”一词用得生动,落日本来无翅,“着翅上山”,显其不肯降落。“落日着翅飞上山”,写太阳能够助热,此刻却应落不落。“着翅”以示盼望早日落山之切。(2)艺术手法:①比拟 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为力,落日插上翅膀;②对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或者首联的酷热与颈联的清凉构成对比;③虚实结合,诗人由现实中的“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表,突出了暑旱之苦。思想:这首诗本因苦热而发,但诗中表现的是天下人的苦热。即或有清凉世界,如果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便不忍独游其间。诗人自恨不能拯天下人脱离火坑,也就不愿独自一个人去。这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胸襟抱负,正是诗人的可贵之处。8.(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苏溪亭 戴叔伦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1)这首诗描写的是&&&&&&&&&&& 时候(季节)的景色,诗人抒发的是&&&&&&&&&& 之情。(请各用双音节词填入)(2)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本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写法非常接近,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 (1)暮春,怨别(2)观点1:“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观点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因为诗人借当前季节的风物――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不仅巧妙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的问题,而且同时又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雨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意绪巧叠,令人回味无穷。9.(山东省潍坊七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2)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10.(福建省福鼎三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答案&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迸”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2)第八句总括全诗“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11.(湖北省补习学校联合体2010届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喜见外弟又言别李 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注:外弟,即表弟(1)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2)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答案& (1)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2)“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12.(四川省雅安中学2010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1分)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13.(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灞上秋居&& 马戴①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答案& (1)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2)烘托手法。“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14.(福建省子江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小 园【清】 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寒花,菊花。】(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答案& (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每点2分)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15.(河南省驻马店高中2010届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客发笤溪①叶 燮②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注】①叶燮(),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 (1)诗句运用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16.(湖南省八校学年度高三年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落& 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1)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句诗,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2)《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答案& (1)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2)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17.(四川省内江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高尚品质?(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梅花;突出了它坚忍不拔,直面艰难、高洁清远,不同于众、自信乐观,坚持操守的品质。(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用梅花写精神品质)、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坚信自己高洁品质可以传扬天下的思想感情。18.(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秋日&&& 【明】高翥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答案& (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2009年联考题1.(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09年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清溪行李 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 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答案 (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2.(黄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杨村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注】 ‘‘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 (1) 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答:&&&&&&&&&&&&&&&&&&&&&&&&&&&&&&&&&&&&&&&&&&&&&&&&&&&&&&&&&&&&&&&&&&&&&&&&&&&&& (2) 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答:&&&&&&&&&&&&&&&&&&&&&&&&&&&&&&&&&&&&&&&&&&&&&&&&&&&&&&&&&&&&&&&&&&&&&&&&&&&& 答案  (1) 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2) 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3.(安徽省怀远县第三中学2009年高三第七次月考)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症谌思倜拢蕴B砟霾雄弧【注】 ①乌:乌鸦;②郑杭啪参奚(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秩瞬幻拢蕴砟霾惺摺薄F渲小安幻隆庇朐凹倜隆毕啾饶母龈?请简要说明理由。答:&&&&&&&&&&&&&&&&&&&&&&&&&&&&&&&&&&&&&&&&&&&&&&&&&&&&&&&&&&&&&&&&&&&&&&&&&&&&&&&&&&&&&&&&&&&&&&&&& &&&&&&&&&&&&&&&&&&&&&&&&&&&&&&&&&&&&&&&&&&&&&&&&&&&&&&&&&&&&&&&&&&&&&&&&&&&&&&&&&&&&&&&&&&&&&&&&&&& 答案 (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4.(安徽省泗县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 秋 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答:&&&&&&&&&&&&&&&&&&&&&&&&&&&&&&&&&&&&&&&&&&&&&&&&&&&&&&&&&&&&&&&&&&&&&&&&&&&&&&&&&&&&&&&&&&&&& &&&&&&&&&&&&&&&&&&&&&&&&&&&&&&&&&&&&&&&&&&&&&&&&&&&&&&&&&&&&&&&&&&&&&&&&&&&&&&&&&&&&&&&&&&&&&&&& 答案 (1)白诗: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表达了应珍惜眼前美好时光及时享受快乐的思想。(2)昔年与今年的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5.(蚌埠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答:&&&&&&&&&&&&&&&&&&&&&&&&&&&&&&&&&&&&&&&&&&&&&&&&&&&&&&&&&&&&&&&&&&&&&&&&&&&&&&&&&&&&&&&&&& (2)“漫漫轻云露月光”,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答:&&&&&&&&&&&&&&&&&&&&&&&&&&&&&&&&&&&&&&&&&&&&&&&&&&&&&&&&&&&&&&&&&&&&&&&&&&&&&&&&&&&&&&&& 答案 (1)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2)①承前启后。(承上句长夜不眠,故而引起望月,为思夫做铺垫。)②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中年女子”)。③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6.(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闻邻船吹笛杨 基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 分:料,料想。(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答:&&&&&&&&&&&&&&&&&&&&&&&&&&&&&&&&&&&&&&&&&&&&&&&&&&&&&&&&&&&&&&&&&&&&&&&&&&&&&&&&&&&&&&&&&&&&& (3)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答:&&&&&&&&&&&&&&&&&&&&&&&&&&&&&&&&&&&&&&&&&&&&&&&&&&&&&&&&&&&&&&&&&&&&&&&&&&&&&&&&&&&&&&&&&&&& 答案 (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3)杨诗中 “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7.(北京市宣武区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梅& 花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⑴从本诗末句透露的信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 (人名)。⑵本诗首句表现了梅花&&&&&&&&&&& 的品格。次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的景象。答案 ⑴陆游 ⑵①不畏严寒,坚贞不屈 ②比喻 ③梅花纯洁、繁茂,漫山怒放8.(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第二次抽样测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遇旧友&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 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消息苦难真:听到关于朋友的消息,也苦于难辨真假。&&& B. 拭眼惊魂定:擦干百感交集的泪水,惊悸的心安定下来。&&& C.衔杯笑语频:难得相遇的老朋友举杯同饮,笑语频频。&&& D. 白首两遗民:战乱中我已白发苍苍,成了被遗忘的人。(2)“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 答:&&&&&&&&&&&&&&&&&&&&&&&&&&&&&&&&&&&&&&&&&&&&&&&&&&&&&&&&&&&&&&&&&&&&&&&&&&&&&&&&&&&&&&&& (3)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答:&&&&&&&&&&&&&&&&&&&&&&&&&&&&&&&&&&&&&&&&&&&&&&&&&&&&&&&&&&&&&&&&&&&&&&&&&&&&&&&&&&&&&&&&& 答案 (1)D(“成了被遗忘的人”错。)&& (2) “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的情形。两字呼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 (3)这两句强调了“离乱”,交待了相逢的背景,表明了相逢的不易,突出了相逢的惊喜,也才有了相认后的盛情相待。给相逢之喜增加了悲凉的色调。9.(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综合练习〈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3)题。夜泊牛渚怀古李 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 ①谢将军:谢向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十分欣赏,彻夜长谈,从此名声大振。(1)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 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D.这首诗简明而又单纯,没有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2)这首诗中的“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 (3)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答:&&&&&&&&&&&&&&&&&&&&&&&&&&&&&&&&&&&&&&&&&&&&&&&&&&&&&&&&&&&&&&&&&&&&&&&&&&&&&&&&&&&&&&&& 答案 (1)C(“余亦能高咏”是说“我”也有高咏的才华,不是说诗人“发出高亢的呐喊”。)(2)“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的意思,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是毫无用处的。这个“空”字统领了颈联的内容。颈联指出,“我也能像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说,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与颈联的“空”来呼应,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3)尾联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10.(甘肃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 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11.(甘肃省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龙阳县青草湖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 &&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① 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②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12.( 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 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13.(天水市一中学年度第二学期2006级)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海&&& 棠郑 谷 &&&&&&&&&&&&&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答:&&&&&&&&&&&&&&&&&&&&&&&&&&&&&&&&&&&&&&&&&&&&&&&&&&&&&&&&&&&&&&&&&&&&&&&&&&&&&&&&&&&&&&&&&& &&&&&&&&&&&&&&&&&&&&&&&&&&&&&&&&&&&&&&&&&&&&&&&&&&&&&&&&&&&&&&&&&&&&&&&&&&&&&&&&&&&&&&&&&&&&&&&&&&&& &&&&&&&&&&&&&&&&&&&&&&&&&&&&&&&&&&&&&&&&&&&&&&&&&&&&&&&&&&&&&&&&&&&&&&&&&&&&&&&&&&&&&&&&&&&&&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 &&&&&&&&&&&&&&&&&&&&&&&&&&&&&&&&&&&&&&&&&&&&&&&&&&&&&&&&&&&&&&&&&&&&&&&&&&&&&&&&&&&&&&&&&&&&&&&&& 答案 (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意思对即可)
2009年9月更新1.(广西桂林十八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 &杜 甫&万里瞿唐①月,&&& 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 ,&& 故故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 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 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答:&&&&&&&&&&&&&&&&&&&&&&&&&&&&&&&&&&&&&&&&&&&&&&&&&&&&&&&&&&&&&&&&&&&&&&&&&&&&&&&&& (2)分别简析“万里”、“时时”、“夜久”这三个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 答案& (1)主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之感。&&& “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屡屡”,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2.(2010江苏省兴化市安丰中学高三语文试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少年游  早行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 答案& (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3.(湖北石首博雅高中学年上学期高三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蜀先主庙& 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注】蜀先主,指刘备。五铢钱,一种钱币。⑴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请予以说明。&&&&&&&&&&&&&&&&&&&&&&&&&&&&&&&&&&&&&&&&&&&&&&&&&&&&&&&&&&&&&&&&&&&&&&&&& &&&&&&&&&&&&&&&&&&&&&&&&&&&&&&&&&&&&&&&&&&&&&&&&&&&&&&&&&&&&&&&&&&&&&&&&& ⑵结合全诗内容,简析颈联。&&&&&&&&&&&&&&&&&&&&&&&&&&&&&&&&&&&&&&&&&&&&&&&&&&&&&&&&&&&&&&&&&&&&&&&&& &&&&&&&&&&&&&&&&&&&&&&&&&&&&&&&&&&&&&&&&&&&&&&&&&&&&&&&&&&&&&&&&&&&&&&&&& 答案& ⑴“天下”两字囊括宇宙。“尚”字言庙堂威势逼人,言其生前叱咤风云。首联高唱入云,境界雄阔绝伦。概写感受,用事无迹,不实写庙而虚写庙& ⑵全诗借古喻今,以警后人,阐明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颈联是转折,得相开国创下基业,而得儿不肖,不能效法先人贤德而愚昧误国,正反对比明显。4.(山西灵丘一中2010届高三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上 太 行①于& 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案& (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2分)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分)(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牙〈笞匀坏淖忱耐谐鍪说男亟蟆#2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5.(贵州省兴义市清华实验学校2010届高三9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 &&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 答案& (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必然若失。(1分)&& (2)“春江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1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1分)。&& (3)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分);末链码跟踪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1分)。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分)6.(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综合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7.(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新晴山月(宋)文同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注】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
(2)诗中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拟人。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而“疾”字则仅能传达雨大雨急的特点,与诗境不合。(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8.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余干旅舍①&&& 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酸用了哪些意象米表达离情乡思?答:&&&&&&&&&&&&&&&&&&&&&&&&&&&&&&&&&&&&&&&&&&&&&&&&&&&&&&&&&&&&&&&&&&&&&&&&& &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答:&&&&&&&&&&&&&&&&&&&&&&&&&&&&&&&&&&&&&&&&&&&&&&&&&&&&&&&&&&&&& 答案& (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9.(江苏省泰兴市2010届高三开学初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泊江州陶 安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1分)“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1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1分)(2)运用典故。(1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分)(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1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分)10.(四川广安市高-2010年度两县一市一区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 上董 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辈数尺沙迫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注】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京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比喻和动静结合。诗人站在江边,看青苍色的江水浩渺无边,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2)诗人面对这空阔水天,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不由自主地把江边的无知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侯,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借埋怨柳树太小、太细而无法系舟、垂钓,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2009年10月更新1.(河南省郑州47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渡桑乾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答:&&&&&&&&&&&&&&&&&&&&&&&&&&&&&&&&&&&&&&&&&&&&&&&&&&&&&&&&&&&&&&&&&&& &&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无端更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不能。因为。①“霜”字不仅表达了诗人客居并州的时间,而且表现出诗人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②“霜”、“阳”、“乡”押韵,音韵流转、乐感优美。&& (2)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诗人非但不能回故乡咸阳,反而又要漂泊他乡,“无端更渡”表现了诗人饱受颠沛流离,伤心、无奈之情。2.(湖南省衡阳八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 答案& (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念家乡的凄苦悲凉,并暗寓被贬的失意。(2)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3.(四川省南充高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阅读下边一首宋诗,完成后边题目。午 枕  宋•王安石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②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4.(河南省焦作十一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钱塘逢康元龙①明•谢肇J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 “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2009年11月更新1.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答:&&&&&&&&&&&&&&&&&&&&&&&&&&&&&&&&&&&&&&&&&&&&&&&&&&&&&&&&&&&&&&&&&&&&&&&& &&&&&&&&&&&&&&&&&&&&&&&&&&&&&&&&&&&&&&&&&&&&&&&&&&&&&&&&&&&&&&&&&&&&&&&&&&&&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答:&&&&&&&&&&&&&&&&&&&&&&&&&&&&&&&&&&&&&&&&&&&&&&&&&&&&&&&&&&&&&&&&&&&&&&&& &&&&&&&&&&&&&&&&&&&&&&&&&&&&&&&&&&&&&&&&&&&&&&&&&&&&&&&&&&&&&&&&&&&&&&&&&&&& 答案&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2)衬托或对比。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2.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借哪两个意向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答案&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2)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适当分析)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3. (江西省吉水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答: && (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答: 答案& (1)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2)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习绪。4. (甘肃省兰州交大东方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 太 行①于& 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案& (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牙〈笞匀坏淖忱耐谐鍪说男亟蟆K茉炝艘晃凰淠晔陆ジ撸圆痪胛滤拇Ρ济Γ钢颈ü闹臼啃蜗螅晃挥枪业恼渭倚蜗蟆2009年12月更新1.(福建省龙岩一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⑴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答:&&&&&&&&&&&&&&&&&&&&&&&&&&&&&&&&&&&&&&&&&&&&&&&&&&&&&&&&&&&&&&&&&&&&&&&&&&&&&&& 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答:&&&&&&&&&&&&&&&&&&&&&&&&&&&&&&&&&&&&&&&&&&&&&&&&&&&&&&&&&&&&&&&&&&&&&&&&&&&&&&& 答案& (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鸟鸣山幽,环境恬静。(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2.(甘肃省天水一中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泊岳阳 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3.(河南省济源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书所见&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 &&&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 &&&&&&&&&&&&&&&&&&&&&&&&&&&&&&&&&&&&&&&&&&&&&&&&&&&&&&&&&&&&&&&&&&&&&&&&&&&&& 答案& 略4.(江西省九江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答案& (1)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高三二模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