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区人才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设的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科​技​创​新​,​人​才​为​本​。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文章: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省级优秀科技期刊&&
华北地区优秀科技期刊&& 入围中国期刊方阵
您好!欢迎访问本站,还不是本站会员?
 相关文章
□文/谢 冬
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  [提要] 随着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稳步推进与发展,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一些与之不适应的问题。本文对现阶段苏州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与研究,从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服务体系等四个方面构建新形势下苏州高技能人才保障机制。
  关键词:苏州;高技能人才;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州高技能人才建设改革与创新的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日
  一、“十二五”期间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
  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发[2009]55号),以图改变中心城市产业层次偏低、辐射带动能力偏弱、经济首位度较低的现状。意见提出:“全方位转变发展方式,高起点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度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增创新的竞争优势,全力推动苏州科学发展跃上新水平”。《意见》共30条,分“优化城区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市级调控能力”、“扶持老城区加快发展”、“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营造城区加快转型升级氛围”六个部分。通过对《意见》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为实现“三区三城”建设的目标,苏州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以下两个战略方向:
  (一)全面实施六大主导产业振兴计划,重点实施四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目前,苏州经济总量已处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奠定了全国加工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地位,但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偏低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必须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争使苏州成为拥有符合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处于高端位置、具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的重要城市。为此,苏州市已经全面启动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和石化等六大主导产业振兴计划,加大龙头型、旗舰型、科技型项目的投入,抓紧落实配套措施,推动支柱产业新一轮大发展。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本土企业所占份额进一步增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与此同时,苏州还致力于瞄准世界产业发展方向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实施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抢占发展拥有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及生物技术、新型平板显示和智能电网等四大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加大对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发展物联网产业和低碳经济,形成以基础产业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结构,尽早实现产业高端化、多元化,最终形成苏州发展的新优势。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总体上升态势。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8.1∶55.7∶16.2,呈“二、一、三”排列。1987年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9∶60.7∶20.3,呈“二、三、一”排列。此后,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到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62∶36.4。但是,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苏州的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不到40%,明显“短腿”。为此,苏州确立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一方面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坚持 “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发展并重,注重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格局,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向两端攀升;另一方面聚焦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旅游业,致力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发挥苏州的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促进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使之成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必须顺势而为,把握机遇,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在促进产业转型、增强城市功能中发挥引擎作用。
  二、新形势下苏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苏州推进“三区三城”建设,改造传统产业打造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迫切需要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六大主导产业振兴计划,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精湛技艺、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四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发展物联网产业和低碳经济,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新兴产业技术的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聚焦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旅游业,致力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技能的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但目前苏州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知识及能力结构和素质远远不能适应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与高层次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我们对苏州市高技能人才与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比较时发现:与高层次人才相关的就有《关于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苏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意见》等政策。以日出台的《苏州市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待遇暂行办法》为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人才;苏州杰出人才奖及提名奖、创新创业市长奖获得者;姑苏人才计划资助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姑苏教育名家、卫生领军人才和旅游领军人才;其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等5类高层次人才将在落户、住房、社保、税收、薪酬等11个方面享受优待。
  除此之外,此办法还做出了居留和出入境、通关、薪酬等其他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苏州还出台了《苏州市关于加快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的意见》和《苏州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优惠政策,其覆盖面和政策力度都非常大,这里不一一列出。
  反观苏州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虽然有《技师政府津贴制度》、《高技能人才政府奖励制度》、《紧缺人才培训政府补贴制度》、《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与成果奖励制度》、《评选青年首席技师制度》、《启动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111资助计划”》、《技能竞赛选拔优秀人才制度》、《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制度》、《千名优秀青工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但无论政策覆盖面、细化程度,还是优惠待遇、激励幅度,高技能人才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以《技师政府津贴制度》为例:该制度2005年起实行,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技师,每人每月将给予200元、150元政府津贴;再如《紧缺人才培训政府补贴制度》,对紧缺人才培训每人政府补贴3,000元培训费;青年首席技师,由政府为每个人建立了个人1万元的培训账户,等等。
  (三)与高层次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的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尽管苏州近年来加强了高技能人才建设,在行动目标上提出要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但与高层次人才完备的保障机制相比,由于高技能人才利益机制导向不明确,尚未形成整套的、具有合力的、互相衔接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缺乏有效的引进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服务机制。已经出台的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如技师比照工程师、高级技师比照高级工程师的待遇政策,在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就没有落实;在社会保障方面,高技能人才在劳动合同年限、保障水平等方面与其他类人员也有明显的差距。
  三、苏州高技能人才建设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对策
  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保障长效机制是解决苏州高技能人才短缺、助推当前苏州产业结构转型、顺利推进“三区三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
  1、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制度,开通“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目前,苏州市与引进其他高层次技术人才的优惠政策及待遇条件相比,引进高技能人才的政策力度明显不足,使得高技能人才的内在价值基本没有体现出来。实际上,国内广东、湖北、深圳、大连等省市早就专门出台了有关高技能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而且力度都相当大。因此,应该尽快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制度,降低或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门槛限制,真正开辟畅顺的“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简化人才引进手续,打破高技能人才引进身份、地域和所有制限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引进。
  建立与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在招商引资中一并引进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配套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在人才引进中面临的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学术交流资助、创新创业扶持、出入境便利等现实问题。对从省外调(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在户籍、子女入学等方面分别与中、高级层次的人才同等对待。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符合苏州市人口准入条件的,可申请入户,有关部门应积极协助及时办理社会保险转移等手续。此外,已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企业,应为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办理相应的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2、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增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目前,苏州市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各个企业都是根据自身的经营发展需要来确定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其中存在许多不够合理和科学的成分。在现实中,高技能人才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贡献很大,但是他们应取得的利益却得不到很好地体现。在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现在受到重视了,他们的发明创造,有时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但是,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常常被“轻视”,使他们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不仅挫伤了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也严重挫伤了普通技术工人要求成长为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建议,苏州市应制定并颁布高技能人才市场指导工资价位,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高技能人才分配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要指导企业把职工的技术技能和业绩贡献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加快建立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使高技能人才能够获得与其劳动能力和业绩贡献相符的报酬收入。可以引导和鼓励企业对做出较大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建立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带薪休假以及疗休养等制度。加快建立并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鼓励企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
  3、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市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技能人才信息库,掌握当地高级技工以上的人才状况,定期通过互联网和新闻媒体发布供求信息。对于需求量比较多的技能人才,可举办专项招聘会进行招聘和引进。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服务窗口,实行职业介绍、劳动合同备案、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代存档案等一条龙服务。对自愿来苏州市的国内外高技能人才,要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
  (二)探索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1、整合教育资源,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和技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一方面鼓励各高职院校合理分工,形成特色、错位发展。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各高职院校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办学传统、办学基础和现有水平,扬长避短,走以特色带动整体,以整体提升特色的发展之路,全力实现分工合作、在错位中找准学校的发展优势,在错位中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6+4”产业振兴发展计划和各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对办学规模大、设施设备条件好的职业技术学院(校),经评估符合条件的可认定为某一战略新兴产业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的投入和扶持,每年要根据财力情况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技工学校发展,提高办学能力。对高职院校开设苏州市紧缺专业,达到一定规模,培训学员经鉴定合格,取得高级工以上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可按照合格人数和培训机构投资规模,由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对有求职要求的大学毕业生,参加国家准入控制高级职业(工种)和苏州市紧缺职业(工种)培训,经鉴定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从市促进就业资金中给予培训费补贴。对于技工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中涉及的用地、用水、用电、基建等方面,享受与教育部门所属学校同等优惠扶持政策。
  3、鼓励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苏州市各类企业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将职工培训纳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依法保护职工接受培训的权利。大中型企业要制定职工培训规划,建立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建立企业高级技能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完善名师带徒措施,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技术创新与攻关等活动。加强政府组织培训和企业内部培训的衔接,对培训中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发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没有国家标准的,以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为标准进行考核鉴定。加强对企业培训的帮助指导,对没有培训能力的中小企业,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帮助做好岗位和技能培训。
  (三)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主要应放在社会环境的创造和导向性的政策鼓励上,以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同。各级党委、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表彰奖励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及培训机构,逐步建立地区、行业和企业多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奖励体系。要定期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宣传他们在科研成果转化、技术革新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创造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迹,倡导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形成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良好氛围,使高技能人才像高层次人才一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成为劳动者普遍的选择,激励更多的劳动者特别是广大青年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立志岗位成才,引导更多的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四)完善高技能人才服务体系
  1、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用人单位把好就业入口关,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凡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职业(工种)的,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的,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职业介绍机构要把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工作要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监察,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就业的,要责令其纠正并予以处罚。全面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努力面向社会,完善制度,提高质量,加快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进程。坚持质量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强基础工作,完善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范鉴定程序,树立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2、进一步落实技能人才的各项待遇。要积极探索创新政策和制度,在企业工作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享受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有关待遇;技工学校毕业生、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的,在使用、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等方面与中专、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组织、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探索具体办法,认真抓好落实。要重视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评选劳动模范和其他社会先进人物,应兼顾高技能人才。完善企业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制定与技能水平挂钩的企业工资制度和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高技能人才实行倾斜的政策;提高高级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为高技能人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针对企业关键职业(工种)、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并给予相应的待遇,提升技术工人的企业价值和社会地位。建立高级技能人才岗位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技术工人技能津贴标准。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S].2008.
[2]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09年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年鉴[Z].2009.
[3]福龙.推进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R].2009.
[4]赵坚,储雪林,蔡跃进.关于加快苏州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R].2004.
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铜陵市铜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以铜陵七家铜工艺品加工企业为例--《铜陵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铜陵市铜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以铜陵七家铜工艺品加工企业为例
【摘要】: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对一个地区乃至一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基于铜陵市铜工艺品加工业从业人员的调查研究,分析铜陵市铜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和现实因素,提出进一步加快铜陵铜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的相关对策和思路,以促进铜陵市文化产业建设,推动铜陵市经济增长、构建幸福铜陵。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G124;C964.2【正文快照】: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在民族振兴、国力发展及国民素质提高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规模不断扩大,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升。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以本土化、民族化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晓琴;;[J];大庆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郝梅梅;疏仁华;;[J];铜陵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晓琴;;[J];大庆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刘宝珩;;[J];铜陵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春丽;[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周杰;[D];新疆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洁红;周全法;洪燕云;孔峰;;[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李健;;[J];大庆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陈莎莉;张纯;袁方值;;[J];对外经贸;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明磊;[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平平;疏仁华;;[J];铜陵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詹倩;;[J];国土绿化;2007年06期
张国茂;[J];东南文化;1988年06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晓生;;[A];全国成矿理论与深部找矿新方法及勘查开发关键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吕才玉;肖福权;;[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下册)[C];2010年
张鑫;周涛发;袁峰;范裕;;[A];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地质过程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蒋永才;蔡瑞英;;[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0)[C];198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胡荣庆;[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毛学农;[N];江淮时报;2005年
周玉才;[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李广涛?廖洁茂
刘慕坦;[N];中国黄金报;2007年
李清华 周玉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记者叶倩;[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林春生;[N];安徽日报;2007年
;[N];江淮时报;2005年
汪有红;[N];中国矿业报;2012年
;[N];人民政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建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李学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魏伟;[D];安徽大学;2012年
缪娴;[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各人民团体:
《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已经中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大力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证西部大开发顺利实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和西部省区市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加强领导、开拓创新,密切协作、狠抓落实。全国其他省市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采取切实措施支持西部地区做好人才工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七年二月十四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精神,结合西部地区人才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西部地区是我国二十一世纪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空间,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是多民族聚居地。西部大开发在国家区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对于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帮助支持下,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把人才工作纳入西部大开发全局,制定政策,健全机制,在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人才总量有所增加,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稳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人才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人才队伍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才总量相对不足,来源渠道不畅;国民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充实;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类实用人才紧缺;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持续、坚强的人才保证,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促进各项工作的不断创新;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重点任务和西部地区的实际调整人才工作布局,支持西部地区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人才队伍结构和分布趋于合理;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培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需要的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实用人才,积极吸引紧缺人才,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人才开发规律,创新机制,打造西部地区人才竞争的体制优势;坚持局部地区工作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依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制定特殊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艰苦边远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坚持西部地区自力更生和全国支持相结合,在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全国各区域人才队伍建设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工作进步、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前提,是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任务。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组织各类人才特别是党政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学习领会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广泛开展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研讨,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工作和舆论引导,统一思想,寻找差距,进一步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激发人才队伍的内在活力,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创新意识,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努力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运行特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着力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机遇意识,紧紧抓住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机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廉洁奉公,诚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地区人才工作,把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作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重要内容,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大量涌现、建功立业的社会氛围。要牢固树立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根本出发点的观念,围绕发展的要求确立目标、制定政策,依据发展的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牢固树立“四不唯”的观念,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评价使用人才,鼓励人人成才;牢固树立人才市场化、社会化的观念,遵循人才开发规律,促进人才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流动观念,放开限制,使人才在流动中实现价值、创造财富。
三、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继续加强义务教育,着力稳定和充实西部艰苦边远地 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全面落实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实现,提高“两基”人口覆盖率、初中毛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和青壮年文盲率。中央投入专项资金,继续支持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特别是支持仍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积极稳妥地采取措施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逐步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全面落实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活费等措施,切实解决失学、辍学问题。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推进多民族学生合校。继续办好内地西藏班(校)、新疆高中班。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努力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充实农村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农村教师补充和提高的新机制。实施农村教师和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十一五”期间使西部地区在任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加强对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在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国家“两基”攻坚县逐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特设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岗任教。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解决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格教师紧缺问题。重视办好师范院校,探索高等学校师范专业高年级学生实习支教的办法,选派师范生到西部地区进行教育实践,帮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扩大“双语”教师队伍数量,提高“双语”教学能力,支持开发适应少数民族特点和“双语”教学的远程教育资源。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基地作用。根据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继续对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设置、重点学科建设等给予倾斜,支持西部各省区市重点办好一所较高水平的大学,培育一批特色、优势和知名学科。中央部属高校和东部地区高校要增加在西部地区定向招生数量,重点保障“三线”国防军工系统及其重点急需行业定向生来源。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有计划地开展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高校教师交流培训工作,将西藏、新疆的十四所本科院校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适度扩大内地高校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的办学规模。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落实经费保障机制。明确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长。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积极鼓励东部、中部地区的社会力量到西部办学,鼓励东部、中部地区和海外人士、组织以各种形式支持西部教育,鼓励社会各界向西部地区教育的捐赠。继续争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对西部教育的支持。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西部地区教育水平。
四、适应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大力提高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培训教育作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本着立足需要、着眼发展、重在实用的原则,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加大培养力度,改进培养方法,提高培养效果,切实促进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
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思 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认真落实“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目标,以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正职为重点,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培训,着重抓好《江泽民文选》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培训,同时开展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领导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全局、科学决策、处理利益关系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调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培训机构要增加面向西部地区的班次和名额,围绕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继续办好西藏、新疆等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和东部地区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帮助西部地区加快干部培养。加大东西部公务员对口培训工作力度,“十一五”期间,为西部地区培训五千余名骨干公务员。扩大管理类人才培训对口支援范围,在北京等五个城市的基础上,新增南京、苏州、青岛、烟台、杭州、宁波、福州、厦门八个城市,每年为西部地区培训二千名左右高层次管理类干部或业务骨干。继续办好西部地区边境县和民族地区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讨班。抓好西部地区县级领导人才科技知识培训工程,五年内使西部地区每个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接受一次科技培训。拓宽国外培训渠道,增加西部地区干部参加国外培训的名额。积极引导培训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抓好以乡镇干部为主体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中央有关部门和东部对口扶贫协作省市帮助支持下,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把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轮训一遍。加强各级干部的实践锻炼,有计划地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企业和农村工作,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进一步完善从西部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选派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工作,每年选派四百至五百名干部挂职锻炼。
加强继续教育,依托重大建设项目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在培训规划制定、培训基地建设、组织管理、政策保障等方面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在特色优势产业和学科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本系统内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在培训基地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注重并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百人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向西部地区的倾斜力度。继续实施“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争取用十年时间培养三千名左右优秀青年学术技术骨干。扩大“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覆盖面,实施“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十一五”期间以远程学习等方式培训一万三千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扩大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规模,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每年举办二十期左右带有示范性质的高级研修班。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通过定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十一五”期间每年为西部培养五千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继续开展新疆等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五年内为新疆培养二千名科技骨干人才;统筹西部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实现工作的制度化。实施青海“三江源人才工程”,用三年时间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人才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轮训一遍。加强生态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国际培训资源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大“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展望计划”西部人才工程,每年选派五百人左右赴海外进修。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对西部地区文化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他们的市场开拓能力、竞争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针对西部大开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西部地区固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适应性培训和实践锻炼。中央有关部门每年从西部选派四千名左右的优秀年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强化培训,到国内外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到二一年为西部地方骨干企业培养二万名左右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中央企业和西部地方企业的对口帮扶和项目协作制度,为西部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帮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关心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
五、努力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主力军作用。
西部地区现有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主力军,要把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释放人才队伍的活力。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舆论工作,完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老西藏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广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在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事迹和经验,激发广大人才建设西部、服务西部、奉献西部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激励他们在西部大开发的宏伟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设立国家西部开发杰出人才奖,表彰和奖励在西部开发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改进、完善和落实稳定人才的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事业留人,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把打造事业平台作为稳定和用好人才的关键来抓。定期开展人才资源情况调查,摸清本地区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使用情况,逐级完善人才信息库,采取适当措施对用非所长的人员进行调整,改变人才缺乏与人才积压并存的现象,使广大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充分发挥产业和项目建设对人才的吸附效应,利用项目建设打造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平台,使这些项目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优秀人才的集聚点。围绕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以企业、科研机构等为依托,建立若干由各级政府资助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形成人才开发“高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合作,对西部地区现有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给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等的优惠政策,完善孵化功能及支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的作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设立西部专项,支持西部科技发展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强东西部科研合作与交流,涉及西部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优先由西部地区承担。加强西部地区科研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在国家科研项目立项、学位点审批以及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置和建设等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对西部科技型企业在沿海和东部发达地区建立的技术研发中心,有关省市要予以支持,符合规定的可享受有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发挥他们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继续推进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创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 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流动、激励、保障、投入等各项工作机制,整合和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为重点,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任用制度改革,通过加大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力度等,把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到领导岗位。扩大西部地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范围,以转换用人机制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机制体制创新力度,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在西部地区中央企业及所属单位全面建立人才选聘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探索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中长期激励措施。
坚持适当的待遇留人,提高西部地区人才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对西部地区人才待遇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工资政策的完善,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的倾斜力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适时调整津贴标准。对录用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机关工作的大专以上毕业生,试用期工资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试用期满合格后级别工资可高定一至二档;到这些地区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提前转正定级,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至二级。对承担西部开发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重要研究课题的国内外专门人才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改善高层次人才的住房等条件,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关心爱护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各类人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他们在退休安置和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
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和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西部地区农业人口比例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解决好“三农”问题,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整体推进人才资源开发的同时,突出抓好面向农村的实用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需要的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以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能力为目标,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统筹县域教育资源,大力推行“一网两工程”模式,以县域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初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形成县域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网络,力争使每个农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采取定向招生等方式,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注重选拔优秀复转军人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有计划地输送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和生产经营基础的青年农民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民技术培训中心进行定向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注重在生产实践中培育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示范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岗位训练,提高实用人才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继续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等项目,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农村培育一大批觉悟高、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切实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国家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完善科研投入机制。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搭建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的平台。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在西部地区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加大“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支持力度。完善大中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基层服务的措施,继续开展“三支一扶”计划,加强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大力推行专家服务基地、农村科技特派员试点、农业专家大院等模式,推动科技人员到农村基层创新创业。结合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大力培养西部地区科普人才。扩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西部地区的试点范围,加大中央管理党费使用向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帮助西部地区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培训。结合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温暖工程”,二八年前为西部地区培训一百万农民。继续做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引导受资助的高校毕业生回到基层工作。根据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规律,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逐步建立简便规范的人才评价制度,完善激励措施,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大量涌现、成才兴业的社会环境。
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区域卫生规划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医学教育资源,抓紧为西部地区培养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在西部地区开展医学院校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强化面向农村的医学教育,采取初中毕业后学习五年或高中毕业后学习三年的高等专科教育等方式,定向为农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训制度和定期进修制度。继续实施西部卫生人才培养项目,每年从西部地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选派一定数量具有中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到省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大力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对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开展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对县卫生局局长、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和乡镇卫生院院长开展卫生管理知识培训。建立城市卫生支农制度,在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要重点扶持西部地区。加快转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经办队伍建设,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管理经办人员素质和水平,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充实工作,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以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质量为重点,加快培养应用开发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围绕西部地区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和旅游产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计划,健全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抓紧培养既懂设计、又懂操作,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应用开发型人才,逐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应用开发能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落实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培养一大批技艺精湛、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职业教育,逐步扩大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其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活力。国家通过安排奖励性资金等方式,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引导职业院校改革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采取中央财政补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扩大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到二一年左右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致相当;继续扩大东部地区职业院校面向西部地区的招生数量,保持每年二十万人以上的联合招生规模。实施城镇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农村劳动者技能就业计划和技能岗位对接行动,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
七、加大干部交流和人才对口支持力度,进一步吸引和补充西部地区急需紧缺人才。
积极吸引各类急需紧缺人才投身西部大开发,是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工作的重要环节。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流动规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和人才对口支持,综合运用市场手段、行政手段和各种社会化服务手段为西部大开发广纳人才。
以服务西部为导向,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干部交流工作。根据西部地区需要,继续做好从中央、国家机关和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以及东部地区选派优秀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工作。以改善市(地)、县(市)两级领导班子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干部交流工作,从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地区有计划、分批次选拔优秀干部特别是优秀局、处级干部到西部地区任职,具备条件的可担任市(地)、县(市)的党政领导正职,任职时间不少于一届。从西部地区选调优秀年轻干部,到东部地区和中央、国家机关挂职锻炼。完善交流到西部地区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和住房、工资、退休安置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建立回访和谈话制度,加强跟踪管理,鼓励干部到西部地区长期工作。继续做好干部援藏、援疆工作,逐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组织实施“人才对口支持计划”,建立扶贫与扶智、人才支持与项目支持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依托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渠道,整合扶贫、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行业对口支援工作,组织开展“人才对口支持计划”,以人才为主要载体,加强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持。从二七年起,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中央企事业单位和东部有关省市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各类人才和扶贫志愿者,到西部对口帮扶地区帮助工作,直接为农村基层提供扶贫、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人员支持和服务。组织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健全服务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才参与西部扶贫开发。西部各省区市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区域内的人才对口支持工作,努力改善人才分布结构。
采取多种形式,切实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改进“博士服务团”工作,坚持按需选派,注重团队效益,增强服务效果。启动“高层次专业人才援西工程”,根据国家或地区重大建设项目的需要,由国家有关部门资助,每年从大中城市选派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到西部地区支援工作。继续组织院士专家赴西部地区开展咨询服务、讲学培训、技术指导等活动。完善海外留学人员到西部地区服务工作的政策措施,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到西部地区开展服务。加大“春晖计划”实施力度。继续实施“国外智力西进工程”和“智力援疆工程”。
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吸引紧缺人才。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骨干人才紧缺的实际,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规律,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着力营造以人为本的体制环境,在局部地区或领域形成人才“小高地”,吸引紧缺人才。加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地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探索消除人才流动中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的办法,加快人才流动的身份、户籍、档案制度改革。对企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促进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加强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西部各省区市之间、西部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创新引才引智方法,采取短期服务、承担项目、业余兼职等多种方式吸引紧缺人才,激励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和科研生产一线集聚。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根据西部地区产业、学科发展特点和自身优势,采取核心人才带动、团队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特别是周边国家优秀人才。
八、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工作的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投入机制是推进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办法,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整合西部人才开发资金。对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现有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梳理,尽量集中使用。同时视国家财力逐步加大投入,主要用于国家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和引进工作。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估报告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西部各省区市自身也要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增强调动人才资源配置的能力。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西部人才开发。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体系。促进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健康发展,依托社会力量,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农发基金等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资金和智力资源,支持西部地区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对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捐赠的用于西部人才开发工作的物资,免征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强对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九、加强领导,进一步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起有效的西部人才开发协调工作机制,真正形成合力,确保西部人才开发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认识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把人才工作纳入工作全局,摆上重要日程,根据各地实际,制定落实中央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要更好地发挥各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进一步形成人才工作新格局和统分结合、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省、市两级党委要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要建立人才工作专门机构,县(市)党委组织部要配备专人负责。结合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人才工作的目标责任落实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形成制度。支持西部地区继续办好“西部人才论坛”,认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职能部门、各有关人民团体要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提高政策扶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各具特色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项目,并加强相互之间的统筹协调。发挥中央驻西部地区单位人才资源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东部地区要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大局出发,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每年 对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和促进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最近,中央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意见》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2002年,中央印发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事隔五年又印发《意见》,再次对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部署,主要出于什么考虑?
答:五年内中央先后两次对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出重要决策,表明了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明了这个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西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突出位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难点在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好的效果,西部地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受主客观种种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人才工作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队伍整体素质需要提高、稳定人才工作存在不少困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类实用人才紧缺,等等。同时,原有的一些政策措施也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根据西部各省(区、市)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实际,制定一个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解决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政策文件,既有现实的必要,也有实际的可能。
问:据了解,《意见》是由中央组织部牵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2个成员单位一起,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形成的。请您介绍一下起草《意见》的基本考虑和主要内容。
答:研究制定《意见》主要把握了四条原则: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地区人才工作,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围绕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调整人才工作布局,在坚持“三支队伍、两类人才”(三支队伍指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两类人才指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一起抓,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将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面向农村的实用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需要的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吸引急需紧缺人才。
二是注意把握全局和局部、主体与客体、市场配置与行政手段的关系,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强调按市场规律和人才开发规律办事,同时照顾到西部地区的特殊情况和具体困难,切实加大宏观调控和全国支持的力度。
三是搞好政策衔接。基于《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已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基本政策,《意见》不另起炉灶,不对西部地区“三支队伍、两类人才”重新规划,而是把重点放在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突出问题上。《意见》9个部分中,除去开头和结尾部分外,中间7个部分是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促进人才队伍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努力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和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吸引和补充西部地区急需紧缺人才、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工作的投入等内容。对西部地区而言,这些工作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四是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突出政策措施的操作性。注重以人才支持项目为载体推进工作,由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依据自身职能研究提出办法和措施,加大支持力度。整个文件共涉及70多项政策和50多项具体项目,这些措施,有的是过去有关政策的继续完善和落实,有的是各地各部门正在开展、下一步需要继续拓展和深化的工作,更多的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研究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
问: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意见》在提高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什么考虑?
答: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中央对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高度重视,《意见》用整整两个部分的篇幅,对加强西部地区国民教育和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在国民教育方面,明确提出要把这项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围绕西部地区如何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稳定充实边远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在培养提高现有人才素质方面,《意见》本着立足需要、着眼发展、重在实用的原则,根据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目标任务。对党政干部,主要按照“十一五”干部培训规划的要求,提出了加强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县以上党政正职培训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和措施办法。同时,提出培训工作重心下移的思路,5年内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乡镇主要领导成员轮训一遍。对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采取加强继续教育和依托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进行培养的办法,大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规律,强调加强适应性培训和实践锻炼。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一定会有明显的变化。
问:我们注意到,《意见》把稳定、用好现有人才作为西部地区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务,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主要考虑和打算。
答:现有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主力军。抓好西部地区人才工作,首先必须把这块人才资源盘活,把他们的活力充分释放出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要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方针,把打造事业平台作为稳定、用好人才的关键来抓。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6年来,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工的重大项目有105项,投资总规模约5550亿元。“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倾斜和扶持力度。西部地区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发挥好产业和项目对人才的吸附效应,利用项目建设打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使这些项目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优秀人才新的集聚点。要定期开展人才资源情况调查,摸清本地区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使用和发挥作用情况,逐级完善人才信息库,采取适当措施对用非所长的人员进行调整,改变人才缺乏与人才积压并存的现象,使广大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也将继续加强倾斜,尽量为西部地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更多、更大的舞台。比如,《意见》中提出,通过建立政府资助的工程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国家涉及西部的重点科研项目优先由西部地区来承担,在国家相关科技计划中设立西部专项等措施,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还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舆论工作,特别是要关心爱护西部地区人才,努力提高他们的待遇和保障水平。西部大多数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比较艰苦,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各类人才在艰苦环境中勤奋工作,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他们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切实做到政治上多关怀帮助,工作上多指导支持,生活上多关心照顾,使他们更好地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这些年来,中央建立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西藏特殊工资政策等制度。去年,结合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经中央批准,完善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建立了科学的指标评估体系,合理划分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和类别,调整了津贴标准,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这些措施都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稳定。
问:《意见》提出,西部地区要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和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请您就这方面问题介绍一下主要考虑和打算。
答:人才资源开发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这是人才工作的一条基本规律。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除了跟全国的共性要求外,还有自身的特点。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占80%,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西部地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意见》在坚持“三支队伍、两类人才”一起抓,整体推进人才资源开发的同时,强调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和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制定了一些办法和措施。比如,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围绕培养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的目标,提出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明确了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径。同时,从切实加大支持力度角度出发,在加强城市人才和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对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围绕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在西部地区开展医学院校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定向为农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训制度和定期进修制度,加强现有医务人员培训工作;建立城市卫生支农的制度,“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向西部地区倾斜等措施。对应用开发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围绕西部地区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提出要制定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计划,抓紧培养既懂设计、又懂操作,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应用开发型人才。还提出要改进和加强职业教育,通过扩大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等,培养一大批技艺精湛、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操作和设计技术、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
问:西部地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吸引和补充急需紧缺人才。请问,《意见》对此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
答:《意见》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着重从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帮助西部地区引进人才和智力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如提出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干部交流工作,从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地区有计划、分批次选拔一批优秀干部到西部任职,加强地、县领导力量。还提出组织实施“人才对口支持计划”,依托国家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渠道,整合行业对口支援工作,由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东部有关省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选派各类人才,到西部对口帮扶地区帮助工作,建立扶贫与扶智、人才支持与项目支持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等等。从西部地区来讲,更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注意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激励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向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建设项目、重要攻关课题流动,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转移,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和科研生产一线集聚。要加快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着力营造以人为本的体制环境。
问:最后,请您谈谈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意见》?
答: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中央印发《意见》时,专门就贯彻落实问题分别对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中央、国家机关各职能部门、各有关人民团体,以及东部地区,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这里需要对各级人才工作部门特别是组织人事部门进一步强调的是,要把贯彻落实《意见》的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务求实效。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目前已经制定了中央、国家机关贯彻落实《意见》的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将涉及的重点工作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到各相关部门。西部各省区市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贯彻实施办法,特别是主动搞好上下之间的工作对接。要加强落实工作的跟踪指导,注意研究新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和反映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相信,只要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中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西部地区人才工作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新华社记者 李亚杰)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西部地区人才工作、整体推进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文件。
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西部地区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凝聚着西部地区各类人才的智慧和力量,与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密不可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人才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措施得力,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才总量有所增加,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稳定工作有新的起色,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人才创业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西部地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仍然制约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人才培养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还比较小,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一些基层缺乏农技人员、教师和医疗卫生人员。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人才工作出现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原来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也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目标来确立人才工作的任务,根据发展需要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用发展成果来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制定实施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把人才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要把人才工作作为系统工程来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各个层次、各个门类的人才需求,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必须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围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重点任务和西部地区的实际调整人才工作布局,支持西部地区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人才队伍结构和分布趋于合理。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培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需要的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实用人才,积极吸引紧缺人才,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人才开发规律,创新机制,打造西部地区人才竞争的体制优势。
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都应当把人才工作进一步摆上重要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安排部署,切实做到“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健全机制,完善措施,加大投入,真正把人才工作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撑抓紧抓好。要针对本地人才工作的薄弱环节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确保《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中央、国家机关各职能部门、各有关人民团体和东、中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局出发,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帮助支持力度,形成共同促进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合力,让成千上万的人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发挥聪明才智,贡献更大力量。(《人民日报》)
来源: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中心收集整理()
上一篇:下一篇:
共有评论 0 条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网() & 200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投稿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站建设参考文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