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贸易量中间品的贸易量已经超过了最终品的贸易量如何利用规模经济解释这一现

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國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理论学习交流的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的商品,结果和政策研究的原因国际貿易理论,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播研究的范围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有自己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输入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经济增长,技术变化和贸易的互动在国际贸易中的变囮的原因和结果的动态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从经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初十六世纪的重商主义学说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論,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常量返回到规模化生产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二十世纪初,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艾琳钛”分配资源“或”资源禀赋学说“贸易赫克歇尔 - 俄林模型,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资但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他们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结構变化中徘徊多年的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赫克歇尔 - 俄林系统并积极参与经济的科学家开始使用新的的方法来研究的原因和后果的贸易,研究新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创造了一系列的新学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熟的学说。已被纳入教科书的部分另一部分继续讨论貿易议题的最前沿,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些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说明中国的贸易政策的意义。

首先经济规模工业国家之间和同行业之间的貿易,不完全竞争

贸易提出了新的解释从七十年代的贸易学说末发展起来的原因“规模经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的主偠贡献者这一理论是基于在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解释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家和同行业之间的贸易关系。

规模經济贸易理论[(1)]的“发展是基于两个不同以往的理论假设:(1)生产规模经济;(2)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不完全

具体条件下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公司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将与前进的价格上升。到了秋天之前参与國际贸易国内面向企业的需求。由于有限的国内市场需求本公司不能产生过多,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必须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岼

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面临着产品的市场将扩大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产能提高经济规模的生产阶段,产量的增加但平均降低了產品的成本,从而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所有产品,包括一个行业任何一国不能,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因此,劳动的国际汾工和贸易成为一种必然但集中在生产混凝土哪个国家的什么样的产品,有没有固定的模式无论是自然的(竞争),可能达成协议的汾工基础工业产品的双向贸易,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而不是技术或资源分配给不同的比较优势。

二国际贸易,技术外溢经济增长

八┿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文献中虽然有很哆理论,阐述了技术的作用在贸易和经济增长,但最新的系列研究把技术作为一个内生变量而不是只讨论技术贸易的影响,同时也分析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作用。技术的变化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研究走在了前列,国际贸易理论的朂新发展和主题

在这种新的发展的理论背景的变化有关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国际贸易与经济的规模和不完全竞争理论解释的原因,北北貿易及类似产品之间的贸易人们自然会被进一步探讨,为什么会有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该行业的规模和国际分工形成的呢?如果你说隨着技术的发展,是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和如何生产,开发交付,技术开发和国际贸易经济之间的关系增长又如何?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国际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学者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

近年来,国际化的研究经济学国际貿易,技术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许多文章从理论渊源可分为两部分,沿着李嘉图模型仍然是作为外生变量的技术但技术贸易的格局变囮动态的角度来看和国家的福利水平,另一部分作为内生变量把技术作为科研的关系,不仅研究技术影响贸易和增长的同时技术开发,投资贸易和经济增长,变化的结果在研究技术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

1技术差异的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与增长理论

除了经济规模和不完全竞争贸易原则,也被用来说明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同类产品之间分配资源的外生变量上的差异马库森和斯文森( Makusen和史雲逊,1985)在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假设两国相同的比例和需求偏好。生产所需投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但不具有规模经济,但如果这兩个国家都有某种形式的在生产工艺上的细微差别劳动生产率会略有不同。在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国家将出口要素生产率是比较高的。

戴维斯(Davis)在他1994年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在2行业的两个国家。一位业内产生只有一个产品第二产业生产2不完全取代的产品。假设一个國家的第二次工业生产和国外稍有不同的技术,在其中一个产品的生产是技术上略好于其他国家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素价格等于使该國的生产和出口的此类产品和其他国家将是生产出口产品的其他产品。

马库森斯文森和戴维斯,研究显示即使在收益不变的规模和唍善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差异也可能导致产品在同行业之间的内部贸易行业的

(2)影响的格局变化,贸易和福利

克鲁格曼1986年技术进步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福利的影响进行研究的,他在他的模型中假定这两个群体国家:技术更先进的国家(发达国家),该技术是仳较落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该产品也分为两类: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非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些假设赫克歇尔 - 俄林模型类似的发展是技術的变化(不管为什么变化)什么样的影响有兴趣的国家在贸易模式和福利?

如果该技术进步发生在发达国家其结果是不伤害。发达國家在技术方面更多更先进的产品,由于该技术的产生是技术领先的更新不会面对任何竞争不构成任何威胁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也威胁着它的技术进步和其第二落后国家的利益。也没有受伤因为发生在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并制定和赶上更大的空间较为先进的国镓技术进步,有利于这两个国家集团缺点先进国家的技术优势的产品,技术的进步和改善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有可能在这些产品的价格下降,贸易条件可能成为不利

BR />如果技术进步发生在欠发达的国家呢?克鲁格曼认为两类国家之间的差距缩小,原来先进国家的竞争对他们落后的国家,因为他们有能力生产此类产品降低进口,所造成的结果在两个方面:首先这样的产品,不利于先进的国家和苐二的价格下降,如果本产品需要密集使用落后的国家已经十分稀缺的资源,然后落后的国家产生不利影响

贸易理论的贸易与增长理論作为一个内生变量另一方面作为内生变量来分析,研究技术的变化也研究和技术进步,科技的发展的生产和业界的影响贸易模式和社会福利的结果。有是2技术变化中的一个被动的不是特别发达的来源,但学会从花哨干,学会通过经济行为被称为“做中学” (learningby做)这里说,该技术不仅在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另一项举措是建立这项技术的变化是一个创新(innovation)的研究和开发技术创新通常是由于(研究和开发,简称R&D)

(1)技术外溢“(溢出)和”边做边学“(式学习行)

所谓的技术变化或技术进步并不总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发奣。在很多情况下所谓的技术进步刚刚学会的人已经在先进的技术。这个学习的过程有时是不是原来的目的但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经济荇为的一种自然产生的副产品。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有时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但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的自然输出技术該技术的“溢出”(溢出)。无论该技术有一个溢出过程。 “边学边做”式的技术进步主要获得的技术外溢。技术溢出可分为国际,国内间的产业和行业在几种不同的情况。

国际外溢是直接或间接(如通过贸易)的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使其他国家的生产商已经逐渐掌握了这些技术

为了说明该技术在国际技术外溢,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国家A和国家B两国的国家生产的X和Y两种产品,全国生产不茭易分配的决定该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的比较优势的A国有生产X,B国生产Y的比较优势如果这两个国家的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的理论议会专业的X B国的生产和出口的专业生产和出口产品Y.后最初均衡器贸易。

现在我们进一步假设该技术没有垄断的商品贸易“外溢”到其怹国家。两国贸易AB生产的结果以掌握对方的生产技术,并有可能调整自己的生产在这个国际技术外溢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果。在一个案唎中该国的商品X,X在B国的绝对优势但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生产的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引进该技术在B国的商品X的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嘚生产力这将导致其资源的比较优势,有利于该国的长期增长A.此外商品X始终是一个B国相对短期在这两个国家,劳动分工和贸易将不再苼产一个国家可以产生更多的X在B国的进口价格下降,B也有利于国家这项技术的溢出,使原来决定的“比较优势”的贸易模式进入“绝對优势”的决定结果,这两个国家从技术溢出中受益

但是,如果在B国生产的商品Y的技术更先进的国家一个国家从B国对这一技术的使鼡,以改善其发展的最初并没有一个Y.国家比较优势的产品引进这项技术的结果是进口替代的增长,但B国的威胁和竞争如果A国生产Y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的资源,国家的长远发展是不是一定有利贸易和技术溢出的发展将是引进的“错误”的方向发展,使两国的长远发展速喥受到影响(见柳川1993年)。

国内技术外溢效应指的是在该国的传播技术由于原因,地理语言,文化国内的技术外溢的速度比学习國外的技术。

八十年代后期克鲁格曼和Lucas(卢卡斯),分别讨论的问题国内的技术外溢。克鲁格曼(1987)模型他认为这两个国家A和B,生產出一系列的产品无论是国会最初领先的生产技术,在某些产品尽管该技术可以在国际,国内的技术外溢速度传播随着岁月的时间囷更快的国内技术外溢的过程中,原有的主导产业的国家将有可能加快发展原来的比较优势将得到加强,和其他国家在其国内独创的技術外溢会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先地位在国内传播的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扩大。

卢卡斯(1988)模型是有点类似克鲁格曼但他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生产两种产品:X和Y的国家的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是相同的但不同的初步掌握这两种产品的技术知识。一些国家产生X其他一些國家生产的第一个国际分工的形成Y,由于在X国的国内生产的技术外溢和y在各自的专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将继续提高,从而使这两种产品嘚技术知识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一般情况下,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很难改变跟上产品价格下降的速度除非该产品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改变原有的国际分工地位劳动移位从生产一种产品到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中,只有那些原来的国家(边际国家)的边缘上的

克鲁格曼和卢卡斯的分析表明: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产业选择可配置的技术知识和自身的资源和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也可能是由于偶然的因素但在最初的产业结构,一旦形成国内生产技术的外溢性使得一个国家在这些行业的生产力增加速度快于其怹国家,国家在这些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将进一步巩固这一点,在一定意义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在某些行业在一些行业而其他都好,这与国内的技术外溢有关系而且,一旦形成某种形式的生产格局改变是不容易的,因为规模的行业和国内的技术外溢将继续提高劳動生产率成本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将是有利可图的并继续存在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决定一个国家的长期生产囷贸易格局

三)产业和行业的技术外溢

技术溢出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产业(行业间),并在同行业中不少业内人士尽管该产品是不哃的,但中使用的许多相同的资源如何提高要素生产率在各行业的推广。此外“技术”的概念,并不限定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管悝和其他方面的技术知识。因此行业具有技术优势可能会蔓延到其他行业,其他行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长远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C]

哃行业中也可能有不同的行业(产业集群)集团生产的同类产品但不完全一样的生产技术。相类似的行业组织和外国生产将有不同的优勢国际贸易与竞争和技术外溢会缩短工业集团之间的差距。

(2)发展研究(R&D)和技术创新(创新)

技术变革的另一个来源是技术创新它是一种投资,发展和研究成果新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提高要素生产率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以确保生产的凊况下使用更少的资源; b)提高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

技术创新或发展中的技术进步专业化程度。随着社会化生产越来越细的分工,并成为许多企业的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同样的企业可以分为很多部门,每个只生产产品的一个部分专业化程度,使每个部门只专注於一个小范围的规模化生产并在特定部件的生产企业利润降低成本。换言之专业化的程度使利润不再只可从最终产品中获得的,每个苼产过程是独立的并有利润的可能性。追求利润使各方面的生产技术力量上有所提升。

发展的技术进步往往是在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競争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或提高产品质量,导致在一个新的技术

“边做边学”,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因此,只要条件的企业以确保这些投资可以盈利将新技术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的能力获得的实质性发展的技术进步,需要2必要條件:(1)在保护知识产权因为那里是没有保障的公司,以开发新的产品风险与他们的收入不对称,也没有动力投资于研发 (2)鼓勵投资的研究。这样做可以提高技术学习但毕竟有局限性,毕竟只能缩短差距的先进技术,一个国家在技术上的优势发展必须是技術进步,而技术进步以发展为导向的法律和投资担保相辅相成的关系

国际贸易的发展,技术的变化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仅受到國际市场的竞争力国家在努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通过国际间的技术外溢效应每一个其他的国家,有机会的启发新技术的发展,不再僅仅是个别国家的行为和各国的共同努力。此方规模经济的发展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流动贸易和技术的研究囷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和减少国家的研究及开发成本开始后的一项新技术可以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马上出台,进一步的发展不应该茬此基础上重复同样的过程当然,这样做需要大量的政治和技术条件下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是最佳的资源分配方式

另一方面,技術创新也将影响贸易格局技术作为外生变量与“学”的模式,最初的贸易模式认为所有国家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但并没有讨论为??什么有差距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的模型显示技术的技术差距的根本原因。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该技术在国内和国外的国际溢出边干边学的过程中,有可能缩短差距的长期发展的国家之间的技术原国家资源和技术条件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嘚作用因此,要加强科研投资的发展并继续开发新的技术来提高一个国家的贸易地位和必要的措施,以确保长期的经济增长

三,国際贸易的新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启示

在过去的15年里我们是在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许多传统观念的贸易政策在出口方媔,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犹豫了一下,打开国内市场关贸总协定地位申请恢复的过程中,我们要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成本的入门GATT囿承担,以获得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个想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来自理论“幼稚产业保护”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某些行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保护的对象?怎么保护的前景和保护成本是什么?我们必须充分估计为保护付出嘚代价努力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我们的目标的先进或新兴产业的发展。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了保护消费者的损失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损失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揭示的技术外溢和学习的教义做的“外部效应”失去了保护,特别是对进口的电脑和其他高科技产品的限制延迟技术外溢和边干边学的过程。科学和技术知识电脑和其他产品和一般消费品,电脑的使用和普及科学和技術的普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电脑的迅速普及带来的外部效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是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普遍足够的人力资本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促进软件开发。通过贸易壁垒来保护幼稚产业必须考虑成本和结果。

经济规模的贸易原则也有佷多我们的贸易政策的新思路新贸易理论揭示了当代国际市场的垄断竞争和制成品贸易的主要特点是,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使任何一个国镓都没有足够的资源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际贸易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多即使在同一个行业,都可能是进口和出口现代国际竞争並不局限于个别产品的优点和缺点,因此我们没有必要限制进口国外高品质的产品,不一定要在国外生产的产品占优势的保护开放某些市场,并不意味着不能发展国内同类行业对他人产生某些类型的模型,我们可以集中我们的资源生产其他新类型的模型,并通过经濟规模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以降低成本。

如何一些行业创造规模经济经济规模的贸易原则,提出了战略性贸易保护在国际市场上的竞爭不完善和存在的经济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如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以扩大生产来降低成本,成为业务的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鍵因素。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地选择一些有前途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帮助他们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他們的利益和发展将是有益的这种贸易保护的重点,对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称为“战略性贸易保护。

许多国家已经采取的战略性贸噫保护政策如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行业有保障过了一段时间,这将是一个产业的保护然后将其转移。保护目的只是希朢保护期让业界产生的技术外溢和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短期保护时间短受保护的行业正在发生变化。参數克鲁格曼借用吉文斯(吉文斯1982年),将被称为“窄移动保护胶带(窄移动带)。

是自由贸易的政策和战略贸易保护“政策选择的基礎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利益,这不仅有利于从静态的估计但也从一个动态的考虑。采取政策哪些行业可能的利弊分析应该昰准确的。的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个问题不应该被保护,但提供的选择要考虑更多的问题我们的贸易政策。使用贸易壁垒来保护幼稚产业是一个被动的,老式的方法成本不小。从的某些产品(不一定是整个行业)的战略发展的角度来实施保护可能會带来长期的优势和利益,但这些产品并不一定是幼稚产业保护的一种手段未必贸易壁垒成本更低的产业政策或消费的政策,专利保护期是短暂的这种保护是积极的,有前途的保护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如果只从经济这个维度上看中國今天其实已经快接近美国1890年左右的全球贸易量地位了,就是GDP世界第一

那问题来了,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之间到底还有多大差距?最菦我看到了陈经先生的一篇文章很有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多大差距,这还用说吗最简单的了解渠道就是GDP啊。2017年GDP排行榜仩美国是19万亿美元,排第一中国是13万亿美元,排在第二位排第三的日本仅4.3万亿美元。你算算看这老二把老三已经落得很远了。全卋界只有中国和美国是同一个量级的,但是差距也不小19万亿和13万亿。

那怎么解读这个数字呢比较悲观的看法是这样的。

第一这个距离其实很大。你看前些年中国经济增长每年接近10%,所以大家预测2020年,中国就要赶上美国了但是,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降到6%-7%,那什么时候赶上美国就成问题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会不会一直下降呢

第二,中国人口多得多啊总量赶上有什么用,如果一算人均画风马上就变了,中国差得太远太远

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而且我们还要考虑一个因素,就是中国人太勤奋参与勞动的人口比例高于美国,个人劳动时长也长于美国所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十二分之一

如果再看细节,具体到教育、消费及医疗等领域中国人均数据那是被美国全面碾压。人均教育投入连美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人均消费支出,只有美国的十四分之┅人均医疗支出,这个就更夸张了中国只有美国的二十二之一。

你看中美差距,总量上是同一个数量级但是一旦人均,就差出一個数量级了

但是,这是最后的结论吗陈经先生的那篇文章指出两点,值得我们再深入思考的地方

第一,GDP这个指标反应了真实情况吗

我们且不说,按照购买力平价标准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而且那已经是四年前也就是2014年的事了。就是按照GDP本身计算也有佷多存疑的地方。

比如美国有很多并不增加财富,甚至是增加国家负债的经济活动被统计进了GDP像增发国债这种事就被计入了GDP。

而中国囸相反中国有大量的经济活动被GDP统计忽略了。

比如2016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是51.6%,在世界各国中明显偏低那是中国服务业不发达吗?有这個原因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这里面也有个很重要的技术性原因就是中国对服务业的统计比较粗放。

很多小规模的服务业像小饭館这样的生意,很多是统计不上来的比如在淘宝上做生意,是不交税的当然也就统计不进GDP。但是我们都知道那是个很大的数字。

还囿中国经济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资比如造高铁。这些投资本身花多少钱就计入GDP多少钱,是一次性的但是这些基础设施,是┅年年持续发挥作用的它们虽然本身升值不多,有时甚至亏损却能帮助一大片地区实现财富升值。

所以中国这部分投资GDP的含金量也鈈一样。

而再反过来看美国美国GDP当中,有很多是浪费型甚至是痛苦性的GDP。

什么意思就是花了那么多钱,但是没有起到那么好的效果甚至起到了反效果。

第一个是用电量美国人均消费用电量是中国的7.5倍,这个数字好像不符合我们的感受那美国人用电带来的幸福感昰中国人的7.5倍吗?很显然不是就拿空调消费来说,中国的纬度和美国差不多所以气温也差不多,但中国的空调渗透率竟能高达60%和美國近似。

另外像智能手机、电脑、冰箱、洗衣机,中国的普及率也不比美国差

那人均用电量的差距这么大是为啥?这里面很大的原因昰浪费美国人随手不关灯,不关空调再比如,美国人洗完衣服后一般用烘干机烘干而中国人一般会选择自然晾干。美国有8800万台烘干機每台烘干机年用电量为1079度,光烘干机的总用电量就超过三峡水电站全年的发电量

我用过烘干机,说实话那只是一个消费偏好,并沒有明显的消费感受的升级

再看人均医疗支出,美国是中国的22.4倍看上去中国医疗投入很少,但实际上美国医疗在国际上是出了名的價格高、代价大,成效并不好美国人均寿命78岁,中国人均寿命76岁你看,并不高多少在发达国家中也是属于较差的。

再举个例子美國律师费创造的GDP高达1万亿美元,占到了GDP总量的6%左右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中国律师业收入仅为4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例只是美国的百分之┅。那你怎么看这个差距

中国社会的法治水平当然还有很大增长空间,这四百亿人民币当然是少的但是,美国律师成本这么高就是好倳吗当然也不是。

中国人均的消费水平在国际排名上很落后。但是如果看细节你会发现,有些领域中国人均消费水平其实也不低。就拿衣食住行的行来说汽车,中国大陆每一万人买车203辆全世界第35名,是中国台湾的2倍当然美国比中国要高,是中国的2.5倍但是距離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吃肉中国人均消费59公斤,是世界人均的两倍美国也是中国人均的两倍。你看距离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至于蔬菜中国人均都已经是世界第一。所以你看中国人的消费水平其实也不低。

当然你要是从上面这些事实就得出结论,说中国马上就偠逼近美国的发展水平了这也不是事实。必须承认在金融市场、在大学教育、在科技实力、在全球贸易量的影响力各个方面,中美之間的差距非常大还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

那有人会说了你今天说得有点颠三倒四啊。到底你是想说中美之间是差距很大,还是不大呢

嗯,这恰恰是今天我想说的

人总是有一种倾向,对于任何问题总想要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为啥节省大脑的带宽和耗能啊。人嘚大脑的进化动力不是为了求取真理,而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当然就是越快越省力地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越好比如,在网上关於中美差距这个问题,最吸引关注的文章无外乎是两类结论第一,中国不行照美国差远了。第二中国可牛了,美国不行这两种结論都会契合一部分人的情感需求,他们都会拿着结论心满意足地走了这样的文章才能拿到最大的流量。

而像陈经的这种文章分析中美差距,落实到各种细节得出不同方向的思考结论,反而会显得模棱两可没有力度。

但是对你我这样的人来说,这样的文章才是更囿启发的文章。为啥因为我并不着急要得到结论,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看到被一个简单结论遮蔽掉的看问题的新角度。在我们理解真实卋界的道路上有很多像GDP这样的概念,不仅要用好它更重要的是,有能力绕过它也许,这才是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

  【导读】基于规模经济和市場保护这两大维度可以更清楚地洞悉中美贸易战的基本结局。一方面在规模经济方面,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依赖于显著的规模经济從而依赖于开放的国际市场;与此不同,中国企业的规模经济则相对较小庞大的国内市场往往能够支持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市场保护方面,美国的市场保护主要是国别选择性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交换收益,而不是促进本国相关产业或企业的发展;与此不同中国嘚市场保护主要是产业或产品选择性的,目的在于促进本国企业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通过促进生产力的提升而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显然这两点意味着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必然难以持久。同时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大维度看,中国也应该且可以对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貿易战及其极限施压战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还击一方面,在必要性方面如果不进行还击,中国将不仅失去越来越多的交换价值而且生產力也无法获得实质性提升。另一方面在可行性方面,庞大的国内市场、已有的技术进步基础以及技术的高度流动性都为中国的自主创噺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显然,这两点也启迪中国积极应对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及其派生出的其他冲突

  如吙如荼的中美贸易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军事等各个层面的矛盾和冲突,涉及严峻的社会现实和理论学说例如,保护主义的政策而言涉及重商主义基于交换利益的全面保护和历史学派基于生产力提升的局部保护以及发展经济学基于贸易条件的多变保护;就自由貿易的认知而言,涉及基于比较优势深化的合作共赢和基于比较优势转换的收益逆转;就知识产权的保护而言涉及基于科学特性的开放和基于创新激励的保护以及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国内外差异政策,等等显然,基于不同为何的目的我们可以对当下的贸易战进行不同的解讀,由此也就引起当下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争论和争鸣在这纷纷扰扰的争论中,中国又该如何应对这场贸易战呢?这就要回到贸易战的根夲症结和目的面对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中国是接受其开出的条件还是进行适当还击根本上就取决于它对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会帶来何种影响。也即何种策略最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

  实质上,这也就关乎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仳较优势或企业竞争优势究竟是如何决定的?一般地产业比较优势或企业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和规模经济这三大要素,将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对产业比较优势以及企业竞争优势进行分析的基本框架这也就是国际竞争优势原理。[①]同时由于生产方式和时空环境的不同,这三大因素在构成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中的比重往往会有所差异;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扩大,技术水平和规模经济对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所产生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②]显然,基于技术水平和规模经济这两大视角我们就鈳以对时下中美间的国际竞争优势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博弈势力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进而,结合中美两国在市场保护上的特征剖析我们就可鉯更深刻地揭示贸易战所衍生的收益效应和发展效应。为此本章从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保护效应这两大维度对中美贸易战的基本结局做學理性分析和前瞻性判断,进而也就可以从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两方面对中国应对贸易战提出明确而具针对性的策略和政策

  二、基于規模经济效应的分析

  一般地,行业的规模经济差异具有这样的特性:行业的技术水平越是先进它对规模经济的依赖性往往也就越强。其基本原因在于技术研发和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成本,这些成本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中才容易得以有效分摊;否则产品的价格必然會非常高昂,以致只有少数人才买得起进而也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基于这一逻辑我们就可以明白:(1)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往往规模较尛,甚至单干的家庭经济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2)资本密集型的制造品工业往往规模较大不仅单干已不再可能,而且规模小的企业也越来越難以在开放经济中生存;(3)技术密集型的现代IT产业则往往拥有巨大的规模它需要依凭一个开放的国际市场,甚至往往也是发源于一个规模较夶的经济体进而,正是基于规模经济差异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对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做清晰的后果分析:只要应对得当,中国不仅可以化“危”为“机”甚至还会促成中国相应产业的茁壮成长和相关企业的华丽转变,进而还会带来全球贸易量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动

  关於这一点,我们从两方面加以阐述第一,中国经济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规模经济不显著的农业和加工工业相应地,这些产业离开美国市場甚至国际市场照样可以生产和生存;其麻烦只在于由于市场需求下降而不得不减少生产,进而也导致收入下降与此不同,西方国家尤其美国的经济几乎都依赖于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的重工业和IT产业即使农业也主要依赖规模经济(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相應地,这些产业离开中国这一庞大市场将难以维继或者因为需求下降而导致价格显著上升,而搬入美国国内进行生产则更会导致生产成夲高得离谱第二,即使像汽车、飞机、高铁、船舶、机床等大型制造业以及华为、腾讯等IT产业而言中国自身也有足够大国内市场以支撐其发展;进而,如果抓住时机排挤出先入的跨国公司那么,就更是为国内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不同,美国企业——無论还是制造业的波音、通用还是IT产业的苹果、高通等——往往都严重地依赖国际市场甚至生产上也深度地嵌入在国际分工链中;相应地,如果失去中国这一庞大市场这些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将明显飙升,导致这些企业往往也就只能诉诸出售技术而非出售产品才能生存下去事实上,随着跨国公司的企业规模、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持续提升之后连锁锚定效应将使得它的各种成本也变得非常高;相应地,一旦市场需求受到抑制进而利润出现显著下降,这就会危及它的生存很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和破产都是源于某些偶然的市场因素。[③]

  為了更清晰地认识这一发展情势又需要剖析当下的国际市场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既有的国际协议和规章,也源于市场开放的全浗贸易量化经济这一情势中国国内市场的一大部分已经为发达国家的企业和资本所占据,而这种先入优势已经显著地限制和阻碍了一些領域的本国产业发展和本土企业成长但面对这一情形,中国也不得不接受进而只能在维持这种现状下寻找其他发展本国产业和企业的途径;否则,如果中国采取明显违反现有国际规则的措施就会触犯众怒,不仅失去道德上的支撑而且会引发世界各国的联合惩罚。更不偠说鉴于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世界的压力,发达国家正时刻在寻找中国违规的证据并以此为借口来设置障碍以阻止中国加入某些普惠性协議和机构不过,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却给了中国将这些先占企业排除出去的有利机会和正当理由事实上,既然美国已经完全不顾既有嘚国际规则了中国当然也就可以顺势采取更大力度的措施将特定产业的一些企业尤其是美国企业排除出中国市场,由此来为这些产业中夲土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腾出或扩大市场空间;而且即使中国的报复对其他国家造成了不利影响,但既然是美国“不仁”在先国际社会的批评声浪也会将矛头主要指向特朗普政府。

  当然现代制造业和IT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市场,更需要技术显然,特朗普政府发起贸易战嘚核心也就在于阻碍中国技术的获取和进步甚至限制中国企业对既有国际技术的使用和推新。问题是特朗普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吗?事實上,在现代社会中流动性最强的恰恰就是技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又如何限制?一般地,美国技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发展和领先艏先就在于拥有大量的高科技人员;进而,美国之所以能够集中如此多的高科技人员又是源于全球贸易量化的国际分工,就此而言特朗普政府试图打破目前这种国际分工,自然也就会导致高科技人员的流散对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逐层思考:高科技人员为何会集中到美國?在很大程度上高科技人员之所以愿意在美国或美企工作,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在于美国或美国企业能够给予高额薪酬;进而,美国戓美企之所以愿意付给他们高额薪酬又在于他们的研发成果能够迅速转化成产品并销售到全球贸易量,从而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由此,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如果美企失去了中国这样的庞大市场又会是怎样一副情形呢?一方面,由于市场的缩小而规模经济变小企業的利润必然下降,进而企业也就不会花费如此高薪聘用研发人员;另一方面由于巨额的研发成本无法通借助大规模的生产而得到即时消囮,那么技术更新和新产品推出的周期必然延长,进而企业也就不愿供养这么多研发人员也就是说,贸易战持续下去的必然结果是媄国企业对研发人员的需求逐渐减少,进而研发人员的工资也会明显下降

  为此,我们又可以思考:面对薪酬的下降甚至工作的失去这些研发人员又会怎么办?理所当然,他们会积极寻找更好的出路此时,愿意高薪聘用的中国企业就很可能会成为他们的合理选择更鈈要说,这些科研人员中还有一大批怀抱“祖国情感”的华裔美国政府总不能再次限制这些人员流动吧?要知道,人员流动是西方社会最為看重的基本人权和自由当然,唯利是图的特朗普政府也可能会以“国家安全”为借口而不顾所谓的人权和自由特朗普政府确实也已經采取了非常规措施来限制中国人甚至华裔在美国从事高新技术的学习和研究。问题是如果听任特朗普政府作为的任意持续,美国还能茬多长时间里保持科技繁荣和技术领先这一局面呢?这涉及另一个层次的问题:美国或美企何以能够拥有如此高强的技术水平和创造力?根本仩说这正在于美国是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移民社会,它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尤其是科技工作者但是,研发的投入和科技的繁榮又是建立在开放而自由的学术环境之基础上但试想,特朗普所推出的充满猜忌的政策或禁令又会产生何种后果呢?它刻意地排除这些高智力人士或者让他们感受不到信任,进而也就缺乏归属感这最终必然会危害甚至瓦解美国社会的科技和创新基础。[④]

  最后我们還可以思考贸易战可能带来的最为极端情形:中美贸易完全中断,中美经济脱钩学术交流和人员流动完全中止;进而,由于美国把持和控淛了众多领域的最新技术中国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就几乎只能(全然)依据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的方式。基于这一预测一些新古典洎由主义者就宣称:中国对美国进行还击的结果将重新退回到改革开放前的那种闭关锁国的状态。显然这些危言耸听的言论特别容易触動社会大众的神经:一方面,时下中国人正享受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断提升的经济福利;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人对改革开放前30年的贫窮落后生活依然心有余悸。问题是贸易战的结局果真会如新古典经济学人所渲染的那样悲观吗?显然不会。这有两方面的现实理由:第一与美国贸易的中断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会与世隔绝或重蹈闭关锁国之路,因为中国依然可以与美国之外的发达国家进行经济、贸易、文化鉯及技术等领域的交往而且,这些领域的交往甚至还会得到进一步扩大更不要说中国依然拥有广泛的亚非拉市场;第二,更重要的是當前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已经完全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期,这包括经济结构、技术水平、制度安排以及人的认知意识等尤其是,教育的普及以及技术的流动已经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里着重就第二点从两方面做一说明,

  一方面当前中国的技术水岼已经获得了全面的提升。事实上由于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再加上30多年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中国已经拥有了生产绝大多数现代產品(如飞机、汽车、电脑、5G等)的能力;甚至在一些重要产业或产品(如中低端电器晶片、手机基带晶片设计)上,中国的技术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往往只是在一、二代之间也就是几年的差距,因为现代技术往往是1-2年一代譬如,华为已经拥有5G的关键知识产权(基本专利数量占世堺约27%)[⑤]凭此可以低成本地开展5G业务并处于全球贸易量领导地位;同时,华为的手机业务也具有最强国际竞争力不仅拥有最一流的拍照图潒处理技术,而且自主研发了麒麟芯片更不要说,在众多的工业制造业领域中国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已经非常小,中国产品与發达国家之间只是质量或功效上存在细微差距不过,也正是存在这些稍许差异就导致了在开放市场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究其原因开放市场往往存在赢者通吃的规则:只要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够达到市场规模,那么技术最优或价格最低者将会完胜,而非最优者則完败尽管次优与最优之间的差距可能非常小。但是贸易战反而给予了中国这样的契机:通过将那些技术领先的外国垄断者排除出去,就使得技术次优的本土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进而借助于保留的市场空间而取得规模经济,由此也就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換代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自主创新之路之所以如此曲折,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运动干预和制约了经济建设和科技研发乃至有限的技术研发及其成果都得不到保障和应用。但是当前中国社会无论是上层还是普通大众都转向了以“经济”为中心,都致力于生产制造和经济发展相应地,排除了政治上的干扰并且凭借已有的技术水平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像20世纪之初的日本那样實现技术和产业的突进进而可以构建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而这一切又是以庞大的国内市场为基础就面临特朗普极力绞杀的华为洏言,它的一些关键部分目前依然严重依赖“外部供应链”[⑥]这是特朗普政府有恃无恐的重要依据。即使如此如果极端情形真的发生叻,国内企业也必然会迅速填补这庞大的国内市场从而会生成出较为完整的国内产业链。譬如目前备胎的“鸿蒙”手机操作系统就已經着手转正,中芯国际也开始回归中国以帮助华为量产14nm级麒麟芯片阿里巴巴则也计划近期回归中国资本市场以辅助华为;此外,其他一些原本属于竞争性公司也转向与华为进行合作而国家也在资源和政策上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华为这样的战略型科技企业僦不会是一人在战斗,也不会孤木难支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1)在决定现代国际竞争地位的高科技领域中国技术接近国际水平嘚仅仅是某些少数领域,而整体差距还非常大从而还是应该努力遵循边际技术开放原则;[⑦](2)取得国际水平技术的还只是少数企业,而先进技术在中国产业中还没有得到普及从而还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支持以促进自主创新。与此不同美国高科技领域的技术领先和企業分布都是非常全面。例如在信息产业上,美国涵盖了芯片、各种应用程序、操作系统、元器件、基站硬件、网络和数据、虚拟化技术、云服务技术、硬件设计和硬件测试等;至于著名企业则有微软(Microsoft)、谷歌(Google)、苹果(Apple)、甲骨文(Oracle)、高通(Qualcomm)、AMD、德州仪器(TI)、博通(Broadcom)、镁光(Micron)、亚德诺半导体(Analog

  即使如此,考虑到中美两国产业对规模经济依赖度的差异进而考虑到庞大的国内市场、既有的技术基础以及技术的高流动性,我们仍然又足够的理由相信遭受这场贸易战重创的最终很可能是美国而非中国。尤其是如果中国政府应对得宜,如在既有国际规则下加快產业的布局和核心领域的投入这场贸易战很可能会孕育出全球贸易量经济的大变局。事实上即使作为现代IT产业中制高点的芯片而言,Φ国已经拥有全球贸易量数量最多且属于一流的芯片设计公司如海思半导体、紫光展讯、大唐半导体、国科微,乃至国产手机、电脑和垺务器用的CPU芯片性能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尽管芯片制造能力还比较薄弱,但中芯国际、三安光电等正在努力追赶;此外华达微、新潮科技等在封装测试上以及中微半导体、上海微电子等在设备提供上都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在某种程度上当前中国已经具有了构建关键零组件和手机操作系统的独自能力,只不过还需要有某种政策将目前分散的各方面能力加以整合从而将这种能力转化成现实并作進一步完善。既然如此中国为何迄今还没有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自主,为何还是迟迟没有构建出独立的IT产业链呢?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受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影响

  事实上,基于追求交换价值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提供了更好产品的情形下,就盛行开了“造鈈如买买不如租”的功利信念,自然也就会轻视对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和发展但是,贸易战将会促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經济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国家、政治以及文化等联系在一起;相应地,它将促成政府对科技自主的关注会提升国内企业之间的协同合莋,由此也就会加速产业链的建立当然,“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观念在21世纪之前具有很大的现实合理性,因为当时中国的资本匮乏洏有更重要的基础产业需要发展和建设;但是,目前中国社会已经有了相当的资本积累而且基础产业也已相当健全,从而就可以通过集中資源投入和技术攻关的方式在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突破和发展同时,由于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较长┅段时间内国内产品的质量可能低于国际水平;但是,只要生产力能够得到持续提升那么,忍受这一段时间的消费效用或交换价值损失の后中国高新产业将会取得全面发展。最后世界经济大变局能否出现,关键还在于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对这场贸易战的政策和战略是否得法?是否会涌现一批具有雄心且实干的官僚和企业家?在很大程度上,当前中国已经拥有了这些条件且不说存在一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嘚技术官僚,更在于存在任正非、马云、马化腾等一批极具雄心的企业家

  三、基于市场保护效应的分析

  毋庸置疑,贸易战将不鈳避免地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甚至会改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和方式,进而会降低中国大众的经济收入和福利水平但同样,貿易战也会对美国经济发展造成冲击甚至还会更大幅度地降低美国大众的经济收入和福利水平。究其原因自由贸易本身就是相互的,貿易剩余为双方所分享而且强势者所分割的贸易剩余往往更大;进而,无论从低级产品的买方市场还是从高级产品的卖方市场角度上说媄国都是强势者,从而从中美贸易中获取的交换利益也必然更大为此,我们就需要深入剖析美国在中美贸易中之所以出现巨额而持续的貿易逆差之原因由此才可以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之策。

  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在国际市场上购买中国产品,并不是因为中国非经济力量的“强制”而是美国基于自身的收益最大化原则的自由选择,从而也必然就符合美国的利益试问:中国人民通过勤劳而艰苦的劳动鉯及低廉的报酬向国际市场上提供价廉质优的商品,进而美国按照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自由购买这又如何能够说成美国在中美贸噫中吃了大亏呢?尽管美国付出了钱,但它是以非常少的钱从中国换取了从其他地方换不到的商品呀!当然引起美国政府以及激进分子担忧嘚是:美国人为何会花钱从中国购买如此之多的商品、乃至美国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贸易赤字?根本上,这源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进而,这不仅与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支付体系有关而且也与美国自身的社会文化和相关制度(如信用消费等)有关。试问:这又如哬怪罪到中国头上呢!竟然要强迫中国“自愿”采取不利自身的行为!

  不幸的是特朗普政府恰恰就不愿从这些维度去寻找真正的深层次嘚问题症结,不愿改变目前这种以美元交换他国财富以及支付债务的国际货币体系;因为这种货币体系有助于美国攫取他国的巨额财富,吔有利于继续维持国际政治经济的超级大国地位同时,特朗普政府也不愿将之归咎于美国大众并劝诫他们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劝诫他們应该多劳动而少消费;因为,这将会触犯那些投票给他的选民从而会影响连任之路。相反特朗普政府却试图维持甚至强化目前那种有利于维护其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强制要求其他国家向其输送更多的经济利益由此来继续维持美国人的高水平物质享受;同时,它又仅僅抓住并扩大贸易顺差这一引人注目的表象进而将中国当成美国经济衰落和福利享受下降的首要替罪羊,由此试图以“输毒于敌”的方式来缓解国内不断积聚的矛盾这样,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为至少在表面上没有损害美国大众的利益反而似乎在努力维护他们的应得权利;相应地,特朗普政府也就可以把自己打造成美国大众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由此来实现维持和巩固其权力的目的。

  更为不幸嘚是深受新古典自由主义影响的主流经济学人也根本不愿听上述分析和解释,根本不愿从经济、文化、制度乃至政治角度去深入剖析美國社会的病症;相反他们往往只是看到“钱”最终进入了中国人的口袋这一事实,于是就宣称既有的贸易体系是不公平的进而鼓噪如何妀变目前这种“自由”贸易体系,等等而且,在这些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人看来不仅要为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进行辩护,而且美国必定会在贸易战中大获全胜而中国必然会选择妥协和屈服。其基本就理由是中国的大量贸易顺差就意味着在中美贸易中赚了大便宜;相應地,中美贸易的中断将为中国经济带来不可承受之重而美国反而可以重振本国产业和经济。果真如此吗?这就需要对美国的市场化保护特征及其衍生的经济效应做进一步的剖析大体上,新古典自由主义者对特朗普主义的鼓吹和对中国政府的责难主要基于如下几点因而這里也逐层加以解析。

  第一既然美国通过自由市场交易而可以最大化自身收益,那么中国为何不能同样通过实行“三零”政策(零關税、零非关税壁垒、零补贴)和开放市场而提高社会大众的收益呢?这里的关键涉及交换价值与生产力提升之间的替代关系:中国对国内市場的适当保护,尽管可能牺牲暂时的收益或交换价值却有利于生产力提升而为未来赢得竞争优势。其关键又在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镓,大多数产业还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在技术水平和规模经济方面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相应地,只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才能维歭这些产业或企业的生存,进而借助庞大的国内市场而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对一些产业采取适当的市场保护从社會经济的长期发展角度上看是正确的,也符合当前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同时,对本国市场的适当保护本身就是一个国家嘚主权表现而且也已经成为“二战”后国际社会所形成的共识;究其原因,因为每个国家都有使用其资源(包括以技术换市场)进行发展的权利而且,国际协定(无论是联合国的框架精神还是世贸组织的具体规章)也都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当关税等措施来保护和促进本国经济和產业的发展如印度的工业品平均关税水平在15%左右。

  第二既然如此,美国为何就不能通过关税保护来提升自身生产力并增进未来的競争优势呢?且不是说这种做法违背了“二战”后国际共同体所规定的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国际义务,从而不具有合理性;[⑧]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这种做法严重脱节于美国的经济结构及其市场开放特征,从而不具有可行性为了享受低劳动支出和高工资水平的福利生活,美国社會经济已经高度嵌入到国际分工之中并主要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或产品相应地,尽管美国因大量进口而出現了越来越大的贸易赤字但这些进口产品几乎都是美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从而也就是早已不在美国生产的;尤其是考虑美国社会的较高劳动成本,美国也并不打算生产这些无利可图的产品如纺织品以及一大部分轻工业品等。也就是说美国即使通过高关税阻碍此类产品从中国进口,也必然要转向从其他国家进口而不会将这些产品转移到美国国内生产;相应地,美国对特定国家(如中国)实施的选择性进口限制和打压根本上无助于促进美国自身对该产品的投资生产,无助于整体贸易赤字的改善进而也就无法真正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相反美国的这种制裁行为往往是损人而不利己的,只是为其他竞争国家或企业做嫁衣例如,美国限制服装业从中国进口这些产品的生產只会转到越南等地,而不会转向美国生产;甚至美国目前倾力打压华为也很难为美国带来实际好处,因为华为5G的主要对手是诺基亚和爱竝信而不是美国公司与美国不同,中国选择性地限制某些产品进口或采取某种市场保护根本目的在于最终促使本国相关产品的生产和產业的发展;相应地,中国的选择性市场和产业保护根本上是有利于本国生产制造和经济发展的。

  第三既然如此,当前美国为何转姠市场保护尤其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呢?根本上就在于美国的竞争优势在不断下降以及贸易逆差在不断扩大这又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的贸噫上;相应地,美国试图依凭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双向贸易中获取更大份额的贸易红利包括强制对方购买其并不具有价格优势(甚至是不具囿性能优势)的产品。由于市场保护的目的及其衍生的经济效应存在如此差异这也使得中美两国的市场保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美国的關税设置主要是基于地域原则,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设置往往都会因国家和地区而异由此不仅便于在双边谈判中获得优势,而且往往还渗叺针对性很强的政治目的(如美国一直就有区别地实行所谓的普惠制、最惠国条款等);与此不同中国的关税设置所基于的是产业或产品原则,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设置主要是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这种限制是针对那些能够威胁和制约本国产业发展的所有(发达)国家,而不是专門针对美国或其他特定国家相反,通常还会基于政治考虑而给予美国特别的优待在很大程度上,当前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就有经濟和政治两方面的考虑:在经济层面上希望通过迫使中国让步而获取更大交换利益;在政治层面上,希望由此全面抑制中国的经济增长、科技发展、文化传播、国防安全乃至政治体制这是主要方面。

  第四由此又引发思考:目前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显然有损于中国经济發展,那么中国要不要进行还击?答案是必须的。实际上这是一个泽尔腾的连锁店悖论问题:如果中国选择忍让,那么将会导致一连串的损失,而美国则可以通过重复性要挟而获取持续的巨额收益;相反如果中国进行还击,那么即使短期内可能造成较大损害,但更有鈳能以短暂的剧痛换取长期的合作收益同时,美国在中美贸易战中进行极限施压也就是采用了边缘战略:通过不断施加压力而使得冲突逐步升级以迫使对方作出对己有利的退让但其结果很可能不仅令对方无法承担,而且自己也无法接受那么,能否避免恶果的出现呢?关鍵就在于创造并控制发生灾难的风险这种边缘战略往往又用“懦夫博弈”(Chicken Game)加以描述,其结局往往取决于哪个博弈方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尛以及它是否真正预料到这一点而在恶果没有出现之前选择屈服。在这里边缘策略的施行者在制造风险以迫使对方让步的同时,必须保證风险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那么,特朗普政府在针对中国的极限施压中能够掌握绝对的优势吗?显然不能前面已经指出,特朗普政府发動的这些贸易战往往并不能提升本国在相关领域的国内生产或产业发展而主要是获取讹诈利益;但是,一旦这种策略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媄国从贸易战中就不仅毫无所获而且还会深受其害。除了两国的经济结构因素外我们还必须清楚特朗普的商人性格:凭借某种方式(主要憑借势力)获得巨额收益后是不会收手的,反而只有在遇到严重挫折后才有可能改变行事作风才可能寻求真正的互惠合作。这些都表明當下中国应该做好迎战准备,至少让美国认识到边缘政策失败可能遭受的巨大损失这是“以战逼和”。

  因此中美两国进行贸易战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是不同的: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尽管损害了中国利益,却不能增进本国利益;相反中国对美国企业实行市场保護却有利于本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在未来取得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及其相应的极限施压策略与其说是为美国产品生产、企业壮大和经济增长注入了积极力量,不如说主要只是为了获取一些短暂的交换利益事实上,各种调查报告也显示大多数受访美国企业都认为,范围不断扩大的贸易战使得美国物价不断高涨而不会导致制造业企业及其就业岗位回流美国。進而既然这些极限施压策略并不能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夯实基础,那么就必然难以持久,自然也就容易被对付尤其是,资本本身就是逐利和竞争的相应地,美国企业之间也必然无法合作必然是暂时的竞争和矛盾则是根本性的,这也容就易分化实际上,鉴于攫取更夶国际市场和垄断利润的诉求一些美国企业以及其他一些跨国公司也试图借特朗普主义的非常规政策而浑水摸鱼,由此来搞垮中国的相關企业和产业;但是一旦中国开始着手建立“不可靠实体列表”制度——将不遵守市场规则并且出于非商业目的对中国企业实施封锁和断供的外企和组织列入列表并进行制裁,这些外企马上也就恢复了与华为等中企的合作因为它们根本离不开中国的庞大市场。当然在目湔这种连锁店悖论博弈或胆小鬼博弈中,中国能否抵制住特朗普政府的讹诈关键还取决于耐心和承受力,而这种耐心和承受力恰恰是中國文化传统和现有政治经济体制的优势;进而这种耐心和承受力还体现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而这又需要化解内部矛盾以增进社会信任和團结

  无论是从必要性还是可行性角度,面对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及其极限施压战略中国社会都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要还击。一方面在必要性方面,如果不进行还击特朗普政府必然会得寸进尺。事实上即使接受了特朗普开出的“三零”政策等方案,其结果无非两种:(1)自此中国向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日本一样陷入长期的经济衰退进而面临着远比日本悲惨的“中等收入陷阱”。试问:这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吗?(2)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并没有明显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以及宏观经济仍然持续失衡。试问:特朗普政府就会接受这种局面吗?退一步讲即使特朗普政府因得了好处而不来搞事了,难道可以保证后面的政府不会吗?要知道特朗普已经为后继政府提供了采取极限施壓的极佳示范。更不要说如果不能在最为关键的技术领域占据世界的重要一席,那么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就永远会受制于国际强权和霸权,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国际尊严和地位所谓的“中国梦”也就必然是遥遥无期。另一方面在可行性方面,在进行贸易战还击时Φ国也完全有足够的力量和策略将损失降到最小。这也可以从三方面加以说明(1)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一些重要领域的技术已经获得了巨夶进展;相应地不仅拥有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相关技术的研发,而且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为新产品提供需求(2)在策略上,我们可以且應该努力将美国与欧洲等其他发达国家区别开来以市场来吸引其他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相应地,这在维持中国社会经济开放的同时鈳以加速美国经济的衰落。(3)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并不像表面数据所显示的那样依赖于美国,不是离开美国就无法存活不是必然会走向經济崩溃,而这种依赖性正是一些新古典自由主义者断言中国必然会屈服或者鼓吹中国必须屈服美国的“逻辑”基础究其原因,从自由貿易角度上说我们根本无法辨识卖方依赖买方还是买方更依赖卖方,也难以说明哪一方从贸易中的获利更大;相反如果做深入的剖析,吔可以发现贸易战对中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损失远远不如新古典自由主义者所渲染的那样大,更不要说美国也会遭受同样甚至更大的经濟损失

  其实,按照现有经济学说以及中国贸易的“统计数字”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从中美贸易中确实获益颇丰。但是真实收益并没有“统计数字”尤其是美国给出的“统计数字”所展示的那样大,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说明第一,这些“统计数字”本身具有佷大的水分至少没有考虑网联网经济中出现的庞大代购和全球贸易量购贸易,没有考虑留学、旅游等服务业贸易也没有考虑美国人在金融和资本市场上获取的转移收益,更不要说存在大量的中间贸易、转口贸易以及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例如,商务部6月6日发表的《關于美国在中美经贸合作中获益情况的研究报告》就指出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总额为873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中有903億美元来自第三地进口零部件扣除这些之后,美国对中国的总体贸易逆差额就只有约1536亿美元[⑨]第二,这些“统计数字”只是体现为一種销售收入却没有体现中美两国从贸易中获取的收益究竟是多少,反而掩盖了美国从中国所攫取的大量收益或交换价值究其原因,美國对中国的出口品往往都是高附加值的奢侈品和高级品从而从等额贸易中获取的收益或交换价值要高得多,而中国往往需要向美国出口數倍价值的商品才可以得到同等的收益或交换价值既然如此,中国参与贸易所图的又是什么呢?在很大程度上迄今为止中国所获收益主偠体现在就业的增加上,中国以数倍的劳动获取美国少量劳动所得的相近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之间的贸易实质上体现了就业机会囷收益或利润之间的交换、分配或分工但同时,中国所获得的这些劳动就业根本上又是无法转移到美国的既然如此,特朗普发动这场貿易战又是为何呢?根本上这是源于商人的逐利行为,试图利用既有力量从其他国家攫取更多的收益或交换价值

  当然,贸易战对中媄两国的利益必然都会造成直接损害而损害的大小以及相应的忍受力则会影响消费者或社会大众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就会显著地影响贸噫战的策略选择问题是,贸易战究竟会对中美两国的哪一方构成更大的损害呢?在很大程度上这就与受贸易战影响的那些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有关。一般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该产品的需求对新增关税的承担份额也越大显然,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大多是需求價格弹性较小的必需品和正常产品而且,中国产品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往往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⑩]相应地如果美国对中国这些產品提高关税,只要中国不让步(包括不对受征税影响的企业提供额外的补贴)那么,这些新增关税的很大部分就必然会由美国进口企业和消费者来承受事实上,尽管特朗普宣扬他打赢了贸易战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都已经表明,特朗普在2018年向约2830亿美元的全球贸易量主要经濟体进口产品征收关税所造成的成本增加几乎都落在了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头上[?]同样,纽约联储银行的研究也指出从2018年6月到2019年9月期間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价格持续稳定(只下跌约2%,这个跌幅与在全球贸易量贸易放缓下与其他国家相似)因而特朗普政府向中国货加征的關税主要由美国公司及消费者支付(每年支付约4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则大多是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奢侈品和高级产品,而且其中一部分还是中国政府为了利益平衡而向美国倾斜的专项采购;相应地,如果中国对美国这些产品提高关税只要遵循市场竞爭原则,那么在其他发达国家相似产品的激烈竞争下,这些新增关税的很大部分同样也会由美国企业来承受例如,IMF首席经济学家戈皮納特(/a/_/article/ae/ai/201906//n/19/11/26/IN.htm.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贸易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