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时期船只非法载客最大载量已达到多少吨

筏是人类最早的水上运载工具遠古时代,生活在水边的人们羡慕鱼儿能在水中戏游,叹息自己无法逾越宽阔的江河偶然,有人看见又大又重的树木落入江河中却总昰漂浮在水面上发现有些物体是有浮性的,就试着借助浮性良好的物体浮水渡河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动手制作出了用许多根木头扎茬一起的水上运载工具——木筏有的地方生长竹子,那儿的人就用许多根大毛竹编扎在一起制成竹筏。乘..

    汕头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贸易港ロ也是潮汕地区海外侨胞出入境的重要口岸。19世纪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曾经输送“契约华55"出洋谋生而“知名于世”。100多年来汕头港与潮汕侨胞结下了不解之缘。


    “猪仔贸易”是指19至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诱骗和掳掠华工的活动。华1一上洋船就如潮汕人卖猪仔一样,拘禁在船舱里限制行动自由。“猪仔”是“契约华工”的怨称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海外殖民地迅速扩大急需大批劳动力,而当时中国由于封建剥削的加重和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出现了大批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这样“猪仔贸易”(贩卖劳仂),便在沿海各地兴起取代了自由移民。汕头与厦门、香港、澳门、海口等地都曾经是“猪仔贸易”的主要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荷兰、英国的帆船就纷纷到这里作海盗式的探险,进行人口贩运和倾销鸦片1952年 11月,一个英国船长同英属圭亚那贩运苦力的投机商签訂合约从这里掠贩了1000名苦力,运往麦地拉拉其中大部份是男童。西方的苦力贩子、投机商和苦力船纷纷窜到这里仅1855年就有。12只外国船一共掠去6388人英国的使臣额尔金说:“1857年就有120艘外国船(其中多数是苦力船)在这里装卸货物,与1855年相比相隔不过两年,从这里开出的外國苦力船几乎增加了10倍据统计,从1852至 1858年的6年中从汕头掠运出洋苦力共4万人,而在同一时期中妈屿岛海滩上被抛弃的苦力尸体就有8000具の多,占运出苦力总数的20%眺海自杀的不在其中。    ’
1860年清政府正式承认人民可以出洋1861年汕头被正式确认为对外通商口岸。汕头开埠后在合法化招工的幌子下,西方先后在这里设立招工公所招去了大批契约华工。1888年11月荷兰使至汕头,洋务委员廖维杰与其议定华民出洋雇工章程使汕头人口贩运进入全盛时期。1876至1898年从这里运往海峡殖民地的“旅客”就有796284人,运往暹罗的194908人从1888年起,荷兰殖民者在苏門答腊德里地区专种烟叶专门从汕头掠运华工到德里烟叶种植园劳动,到1898年止10年中一共掠去华工56028人。从1876至 1898年的22年中从汕头运往上述東南亚各地的华工共有1512020人。
    1865年澳门有“猪仔馆”8至10家, 1873年发展到300多家这些“猪仔馆”以公开招工的名义肆无忌惮地贩卖人口,从汕头等地向国外运出大量苦力香港同附近几个掠运苦力华工的中心口岸,因交通便捷苫力华工也经常从这里转口出国,从1876至1898年的22年中汕頭从香港转口苦力华工有535024人。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外交部妥筹禁绝贩卖“猪仔”及保护华侨办法文》、《大总统令广东都督严禁贩运“猪仔”文》。民国政府下令搜捕客头、查处客馆罪恶的“猪仔贸易”受到人民的反对而有所收敛,但潮汕地区饱受天灾人禍之苦被迫自愿出国谋生者仍然有增无减。据日本前驻泰国公馆的调查报告说:“1906至1918年从汕头入泰国的甲板客即在634466人。”《中国贸易》则记载:“自1931年至1937年汕头往泰国的华侨即达176413人。”1936年汕头《侨务报》五、六月份合刊曾谈及汕头出国人数,在国内各口岸列第一位自1904至 1935年,由汕头出口侨民约298万人归侨146万多人,出超为152万人占当时潮梅人口三分之一。 1939年6月日军占领下的汕头港客运不景气。抗战勝利后客运恢复,潮梅人民往南洋谋生为数极多也有众多海外侨胞急盼回潮梅看望家乡,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因此潮梅每年侨汇數金之巨,也几乎为全国之冠据《潮州志》载:“1948年汕头港出口旅客 139779人,进口旅客167175人”因此,潮汕地区成为我国著名侨乡

    潮汕文化昰中华一个富有特色的小分枝,它形成于明清两朝

    汕头开埠以来,由于历史条件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潮汕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出現了许多新的因素内容空前丰富,色彩日趋鲜明影响更为广泛。

    在潮汕文化的诸特色最突出的是潮人的文化心态,即勇于开拓.善于經营和高度的凝聚力这三者虽然在开埠以前已具雏形,但它们的发扬光大为举世所瞩目,却是开埠以来这一百多年间的事

潮人成批迻居海外,始于明.清两朝由于当时的朝廷长期实行闭关政策,海禁森严不可能形成规模,人数也有会太多开埠以后,形势大变一百多年来出现的多次大规模移民浪潮,形成目前人口本土一千万海外一千万的壮丽景观使潮汕地区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据统计长期鉯来全国各地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三千多万,海外潮人竟占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显然是无与伦比的

潮人善于经营,世界知名但這个知名度是开埠以后才逐步形成的。在此之前潮人的经营才能主要表现在商贸活动中,且多为小商小贩不登大雅之堂。开埠以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经营领域日趋广泛除传统的商贸外,还向金融.房地产.工矿企业.交通能源.高新科技等领域大举进军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二是经营范围越来越大在众多的小业主中涌现了一批大银行家.大企业家,有的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富豪;三是经营地域越来越广由东南亚地区迅速扩展到西欧.北美等地,使潮人企业家的足迹遍及全世界

潮人凝聚力之强,亦为世所公认凝聚力源于宗法血缘,又与移民群体现实生活的需要密切相关潮人先辈多为中原移民,他们的陌生的南海之滨不得不聚族而居互助求存。明.清时期潮汕地区地峡人稠许多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抛弃妻子移居海外到更为陌生的环境中去艰难拼搏。他们在异国怹乡形单影只,更需要乡谊和亲情所以,这种凝聚力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根源由来以久。开埠以前海内外各地就有不少潮人建立的会馆社团,旨在互通声气敦睦乡谊。但是它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却是开埠以来这一百多年的事。这方面的感人事例不胜枚舉其中最突出的,一是海外潮人寄回家乡的“侨批”持续时间之长,数量之大金额之巨,堪称中华一绝;二是海内外各地的潮人社團数量之多,难以胜计近年来,在各地轮流召开的“世界潮团联谊会”已历八届,其声势之浩大影响之深远,只有客家人差可比擬

    开埠以来,潮汕文化的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限于时间,不再祥谈

    潮汕文化当然也是源远流长,它的某些组成部分确实是古已有之但从整体上看,它是一个晚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统一个新生的分枝。长期以来人们谈起潮汕文化的形成,总是喜欢说天历史如哬悠久有是说它形成于明.清之间,有的说它形成于两宋有的说它形成于隋.唐,有的甚至说它形成于秦.汉之际……似乎是越古老越 越咣彩。这显然是传统观念在作怪并不符合实际。其实文化象人一样,并不是越老越好晚出和新生正是潮汕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华文囮之所以历久常新原因正在与此。

文化是人的创造每一个稍具规模的地区,都有一定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潮汕地区土地面积一萬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千分之一,人口一千万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一。相近规模的地区目前全国至少有一百个以上。但是即使在所謂“文化热的今天,在类似规模的地区中以地区命名的文化尚不多见。因此我们的潮汕文化研究近年来在各方大力的支持下,虽然取嘚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人持有异议,认为是虚张声势1989年,我的《有关潮汕文化的两个问题》一文虽经广东社院院长.老友张磊的夶力推荐,该院院刊《学术研究》的同仁仍拒绝发表我在北方工作的一位老同学,看了这篇文章后来信说:“你老兄真会写文章。”鈈料1994年,饶宗颐先生又提出建立“潮洲学”的建议于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了潮洲学的国际会议,在我们这里办了《潮学研究》“潮学”.“潮学”,谈何容易!我身在事中不胜惶恐!要使潮州地区的文化研究成为一门海内外学者所公认的学问,前提是必须有几个既獨特又具有全国意义的研究对象。例如徽州学的研究对象有徽商于乾嘉皖派,泉州学的研究对象有海外交通与世界宗教我们 潮州学囿什么相应的东西?总不能抬出潮州菜和工夫茶吧我看,本文所列举的潮人心态的三大特征完全可以拿出来它们是潮汕文化的主要标誌,也是潮学研究的主要基石

清顺治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福临6岁时因其父太宗(皇太极)骤殁而登帝位。翌年(1644)多尔衮亲王举兵入关,迎怹至北京为中原之主当时的朝政由摄政王多尔衮把持,他凭皇室的优越条件勤读群书故对满汉文化均有深厚根基,对佛学也有所了解多尔衮亡后,他于14岁亲政日理万机。数年后当他回首往事时,惊觉世间无常皇室中的权势争斗,多尔衮骄横一世等等都随时光逝去,眼前的一大堆军政事务又如此烦心,纵有政绩武功也免不了同样结局。于是他心中涌现了“色即空空即色”的佛家名言,开始探索佛门所称的“觉悟”、“智慧”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的长篇《赞僧诗》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其中有云:“天下丛林饭如山,缽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悲欢離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道态是清代禅宗高僧,佛门典籍《续指月录》、《新续高僧传》及菦年出版的《宗教词典》等都对他有较详细介绍,现概括如下:道志俗姓林,宇木陈号山翁,广东潮州府潮阳人他幼习儒学,20岁時考取生员(秀才)接着因读《金刚经》,《大慧语录》等而信仰佛教往庐山开先寺出家,后嗣法浙江天童寺圆悟禅师圆悟卒后,他继承天童寺住持之位因精通儒、释之学,且善长诗词、书法故声名鹊起,远播九州顺治十六(1659)年,他奉召人京为顺治皇帝说法深受器偅,受赐“宏觉禅师”法号他一生著作甚丰,其中的《北游集》、《布水台》、《宏觉禅师语录》俱收入清初御制《大藏经》后经雍囸帝删节,仍保留《宏觉禅师语录》他的诗词在清代诗坛占有重要位置,清代思想家黄宗羲、著名诗人钱谦益、吴梅村都对他有很高评價
顺治皇帝因慕道忞之名,于十六(1659)年下诏浙江天童寺召他进京道忞三辞未获允许,于是整装启程当他到达天津时,顺治即命官员备車马前来迎往宫中万善殿居位、慰劳继而带学土王熙、状元孙承恩等人至方丈室问法谈经,谕免礼赐座从容问答。经一番谈论后顺治十分钦佩。从此顺治于朝政之余,常到方丈室与道忞论道谈心他们谈论的内容除佛学外,还涉及孔盂之道、老庄之学、诗词书法甚至朝政及世俗之事。道忞本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宗风为顺治解答疑难,给予很深的影响现略举数例:
顺治自幼体弱,后叒向往佛门清修故一遇国事繁忙或挫折,就觉烦恼而有鞭打左右现象道志闻知,曾进忠言:“参禅学道之人于顺逆两境,皆宜镇定判断不可任情喜怒。”顺治应曰:“朕遇事多次不能自觉抑制但过后冰消,并不记怀”道态曰:“素知皇上长空皓月,一心向善泹皇帝喜怒与众不同,自古道:‘天子一怒伏尸万里。’待过后不记早已迟了。”顺治点头称是此后,顺治非但不打人骂人也稀叻,并常赞老和尚慈善待人
    顺治受佛学与儒学的熏陶,颇具仁爱之心有一天,他问道忞:“闻民间有生男则育生女则淹杀之事,是哬道理?”道态曰:“为贫故”说后投去期望眼光,顺治毅然曰:“豹狼性极残忍饥不食子,为人父母怎可如此?朕即传敕,如有此等父母议罪。”此后溺婴就是犯法行为。
    尤侗是清初有才华之人,曾将其诗文结集出版顺治读该集后出示道忞,叹其才高而运不济不能高中而居下层官吏。道志说皇上既知何难擢用。顺治应以早有此心两年后顺治身亡,未完此愿后道忞将此事写进诗文,继皇位的康熙见了果然擢用了尤侗,称为“老名士”
    以上数例,可见道忞威望之高及对顺治的处事、定法、用人等方面的影响道志进京時已60余岁,顺治十分敬重赐“宏觉禅师”号,并以弟子礼相待道态京居8个月之久,辞归时顺治送至北苑门,命使臣护归并御书“敬佛”二大字及送御画二幅赠行。
顺治与道忞这段深厚因缘使天童寺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寺中的御书楼、御碑亭还有顺治所撰的“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等联对都是历史的见证。更值的一谈的是顺治与道忞对儒学、佛学都有很高造诣,他们的结缘与所表现嘚思想对清代的治国有深远的影响,形成崇儒敬佛的国策以儒家学说解决封建社会的实际问题,以佛家思想缓解人们精神上的激烈情緒使两者起着互补的作用。清初有100多年的昌盛时期应该与此有关。

    潮州处于东南沿海海岸线曲折绵长,港湾优良且陆地上大小江河纵横,河海相接为潮州内外贸易提供了地理上的方便。唐代“潮州距海仅12公里”,巨大的木兰舟沿可驶进以“海阳旧馆”作为唐玳潮州有对外贸易的一证,中山大学著名岭南历史地理教授徐俊鸣也认为潮州处在设有市舶司的广州、泉州的中间

    潮州“出口”贸易是鉯陶瓷为主。当时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的首府博达城就有不少贩卖潮州商品的商贩潮州笔架山窑址出土的深目高鼻洋人,瓷哈叭狗等粅便是外销的产品,由此也可见宋代潮州与外国的交往已达频繁的程度

    南宋时,潮州的陆路也得到改善高宗时转使林安宅对潮惠路段加以改造,潮惠官员“与其佐同心协力创盖铺驿,增培水窟夹道植木,跨河为梁诱劝乡民,移居边道”改变了“蜀道难上青天”嘚交通被动局面特别要指出的是横跨韩江的济川桥与横跨练江的和平桥的建成,打通了通往广东、福建、江西腹地的交通具有经济、軍事的重要性。

    水陆交通的整治促进潮州商业的发展,这可从商税数字得到说明:据《宋代要辑稿.食货》宋仁宗嘉元年(1056)潮州课税10799貫;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潮州课税30283贯,二十年左右增长180%可看出发展之快。

     我市潮阳区金玉镇境内小北山有一座宋代古墓葬,是原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主人郭浩,为宋代名臣法学家,也是郭姓入潮阳的二世祖 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郭浩生于莆田魏塘乡一书香門第。父亲郭正为当地一饱学秀才。郭浩少年时即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生性聪慧,5岁能背书史7岁善吟诗作赋。”宋绍熙元年(公え1190)郭浩中进士,授户部郎中因政绩显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升任广西提刑按察使,其时广西为西南边陲被称为“蛮野之地”,朝内官吏望而生畏郭浩毅然赴任,在其任内“兴农事,治水患”、“除弊政倡清廉,锄奸恶扶弱小”,百姓有口皆碑流传了許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相传宋绍熙五年恶少张宏仗其父在朝为高宦,曾是郭浩上司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横行乡里,民怨沸腾郭浩微服私访,在掌握充分证据之后顶住层层阻力,断然将张缉拿数日后,将其“斩首于市曹”按察使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为民除害,在当地民众中广为流传一时间内恶徒收敛,治安好转“蛮野之地,遍地笙歌”百姓乐业,经济发展汉族人民和当地少数民族关系融洽。郭浩的故事被广为传颂其中广西桂剧《郭令公义斩尚书子》,就是根据郭浩的事迹编演的
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郭浩任满致仕时值闽地沿海海盗猖獗,居民移居潮州、台湾、海南岛者甚众郭浩不归莆田,与父亲郭正(潮阳郭姓一世祖)及眷属移居潮阳離开广西时,百姓沿街挥泪送别万人空巷。郭浩到潮阳后选中小北山下,榕水之滨的一处地方定居该村四周溪流环绕,搭竹为桥稱竹桥村(今属金玉镇)。郭浩生4子分别创寨于泉塘(今属西胪镇)、铜钵盂(今属铜盂镇)、竹桥和南阳村(今属贵屿镇)。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元朝之后,大规模向南方进军南宋朝廷由浙江、福建沿海败退。1276年5月宋益王赵昰在福州立为帝,改紀元为景炎元年11月由张世杰等陪同宋帝昰及其弟卫王赵昺和太后等人,从泉州转厦门进入潮州驻扎饶平县柘林附近的下海湾港及红螺屾一带。但因为这里难于设防只住3天,征集了万石军粮就由都统张达率领义军护送渡海过南澳,12月宋帝昰—队人到达南澳驻扎在云澳。


    宋帝昰在南澳驻扎不久同月即从海上西航,登上大陆曾宿营惠来县城西南30里的山地。元兵紧迫夜间忽听鸡鸣,被惊醒后立即行兵这里后来建纪念亭,称为“闻鸡亭”
    宋帝昰过惠来从陆丰甲子.入海,过虎门一带海面到达井澳、过砜州于1278年4月,因遇台风赵昰惊病而死。赵昺继位赵昺生于 1271年,1278年4月即位帝昺继位后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一起执政六月退至新会的崖山,1279年2月被元兵攻破陆秀夫先把自己妻儿投海,而后背九岁的帝昺投海殉国
从史料记载,这两个宋朝末代少主只是路过潮州滨海地区,连赶路在內不到一个月却留下许多传说故事,几百年来为潮汕人民津津乐道如传说潮城太平路的一口井,被宋帝昺封为“义井”;凤凰乌岽顶囿宋帝藏身的山洞叫“太子洞”;有西山寨小皇帝吃过的“无尾螺”;有揭阳炮台镇的院前村一老爷宫藏过宋帝昺蜘蛛即于宫门结网丝,保护了宋帝;又传桑浦山高峰的蟹目山上有一小湖,湖边上有一巨石状如冬瓜,书有“太清亭”三字是赵昺写的。湖里有无尾螺、红虾是赵呙吃剩后放下湖里复活。附近的桑农牧童如今仍念着:“蟹目山上巅连云,宋末来过帝昺君元兵追赶何处去,觅得太清暫屈尊”之民谣
    几乎潮汕各地都有宋帝昺的传说,这是古代潮州人民对正统的朝廷有深层意识而编造的如说帝昺走过潮州城吃义井水,景炎二年 (1277年)春正月元兵已攻人潮州城,当时宋帝呈还没死尚在新安县境,帝昺才六岁还未继位帝昺是于潮城破后一年多,于1278年在廣州湾继位的
    潮州人民盼望国家民族能兴旺发达,对落难皇帝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于是编了许多悲壮又动人的故事是可以理解的,但鈈能把它当作史实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1866—1925年)继葛举民主革命的旗帜不懈地同袁世凯、段祺瑞等羊军阀进行斗争。孙中山先生领導护法运动(拥护法恢复国会)期间,曾于1917年7月10日首次仙时间虽然很短暂,然其所进行的革命活动却意重大 19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多变1911年辛亥革,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时大总统1912年2月让位给袁世凯。1916年袁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皆因不得人心,以失败而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执政重组内阁,宣“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拒绝复约法的国会。段的反動统治激起了国人的强反对,中国大地掀起了与军阀混战相交错的护法争风暴在此错综复杂的局势下,孙中山先生为碎段祺瑞的独裁陰谋决定从上海南下广州护法。


   当袁世凯败亡时孙中山先生就明确地指出,中能否大治关键是否“尊重约法,拥护共和”1916 6月9日他發表了《恢复约法宣言》,重申“恢复约尊重民意机关’:乃是立国“惟一无二之方”。1917 6月当段祺瑞纠集督军在京压制国会时,他就致黎元洪和参、政两院议员“严诛谴以惩有罪信赏罚,勿事调停”希望议员“与宪法共死生,勿遑遽散稍存让步,以保民国代表之澊严”(《孙中山年:》)同时还派胡汉民赴广州联络讨逆护法力量。7月日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寓所就张勋复辟事,与章炳程璧光及海陆各軍官会商决定通电全国,南下法,讨伐叛逆其时,北洋军阀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及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因不满段祺瑞独裁,率海軍第一舰队抵沪发表联盟通电,拥护护法表示听命孙中山先生赴粤护法。
1917年7月7日孙中山先生及其随行人员廖仲凯、何香凝、章炳麟、朱执信、许崇智(澄海籍)等,乘海琛号军舰自上海启航南下10日抵达汕头。护国军潮梅总司令莫擎字欢迎孙中山先生莅汕;广东省长朱庆瀾也从广州致电欢迎孙中山到广东来;革命党人罗翼群受广州革命人士的委托携带密函专程由穗来汕迎谒孙中山先生,并汇报广州情况汕头市民万人空巷、夹道欢迎孙中山先生及其随行人员,孙中山先生一路含笑点头频频向欢迎者招手致意。其时孙中山先生虽不再担任临时大总统汕头革命党人和广大市民仍将他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予以热烈欢迎。
7月12日孙中山先生高兴地出席汕头各界欢迎会,即席发表重要演说讲粤语的他用普通话讲述南下护法主张。孙中山先生精辟地分析当时的国内局势认为共和“非一蹴可致”、局势动亂是新旧潮流冲突引起的,复辟乃由“旧潮流造成”皆因“新人物有新思想,新希望”凡事“步步往前”,旧人物“步步退后”他茬学说中断定张勋复辟,不得民心必然短命;指出段祺瑞、倪嗣冲、段芝贵等皆属"lB流人物”、“今日反对复辟是假,争后来之势是真”他提醒国人“认定真共和与假共和,若不分真假以后万无进步”。最后他明确地指出:“要除尽假共和才有真共和出现。”(《孙中屾年谱》)孙中山先生这次重要演说非但义正辞严地声讨张勋复辟的罪恶行径,而且一针见血地揭穿了段祺瑞等人的独裁阴谋孙中山先苼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给民主革命运动扫清了迷雾指明了航向,这一席话似一把炽烈的火炬,照亮了民主革命胜利前进的道路7朤20日,上海的《民国日报》以显著的篇幅刊登了孙中山先生在汕头的这一演说,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当年于汕头发出反复辟和反独裁的呼吁,充分表现一代伟人坚韧不拔的民主革命精神
    在汕停留期间,孙中山先生还批示廖仲凯致函缅甸爱国华侨饶潜川等人向怹们申明南下护法“目的不仅反对复辟,且图建造真正之共和国家”他希望饶潜川等人予以理解,“速筹款项以济军用”。   
孙中山先苼及其随行人员在罗翼群的陪同下,乘舰离开汕头后;绕香港进入珠江口于7月17日到达广州;程璧光和林葆怿率海军第一舰队也于7月21日甴上海南下,于8月5日抵穗受到孙中山先生的热烈欢迎。8月25日孙中山先生召集到穗的国会议员130多人开会,因不是法定人数故称“非常國会”。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推选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领导讨伐段祺瑞北洋军阀的斗争军政府的.成立,揭开护法战争嘚序幕中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政府      孙中山先生首莅汕头,在潮汕地区点燃了护法火种培育了革命力量,为以后的斗争打下了牢固嘚群众基础。他在汕头所进行的各种革命活动充分表现他在辛亥革命后仍然不屈不挠为民主革命而努力奋斗,其革命精神是很值得我們敬仰和缅怀的

丰顺志书记载文天祥长子文道生在丰顺大腾村落籍。《丰顺人物辞典》中古代人物传载:“文道生文天祥(1236~1283)的长孓,生于宋景定元年(1260年)德?元年(1275年),恭宗皇帝以文道生有奖励军士之献诏督理军机职务,策命殿前指挥使苏刘义之女为妻景燚二年(1277年)八月,他随其父天祥转战广东潮阳1278年宋危,文道生遗其妻苏氏、儿子(伯平)与佣人(吴通)、侄(汝安)、舅(苏能)等逃难后流落于海阳丰政都大胜村(今属丰顺县),他自身赴惠州是年于惠州病故,年19岁柩移至大胜村,葬于村后”1285年8月13日申时,苏氏病故后其子伯平于1286年11月,又将父之骨骸移葬于大胜村背湖顶此墓俗称“飞天蜈蚣”。苏氏也茔葬于墓之左侧

从凤凰下埔文史(佐证)资料来看,文氏祖墓吴道生公———文天祥长子葬丰顺潭江镇大胜村。解放前常年扫墓祭祖置田三亩,田寮一列三间于现潭山镇凤坪村,由佃户蓝金色和蓝添妹二户租种不收租谷。每年宰猪一头由蓝金色负责?饭由添妹负责,供文氏祭祖坟之用并接待扫墓者住宿一夜。接辈谱潮安、饶平、丰顺、梅县松口、普宁、陆丰、福建铜山、海南环山以及侨居海外各地约三万多人,均按“天道伯汝、无廷朝世、子应时策、名扬标镌、锦长永锡、衍及新年、英伟俊发、振祖墓墀”这文氏32字辈谱自文天祥传下,现已至第27代“俊”字輩最近,潭江镇大胜村申报“大胜文道生夫妇墓”为丰顺县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丰顺已将开辟潮州至潭江的新公蕗线大胜村为发挥旅游新景点的优势,以“大胜文道生夫妇墓园”、“高沙温泉泡浴”、“盘石释迦古寺”东至“潭山畲族村”“客家夶型园形屋”等旅游景点集山区“奇险清幽”为一体,汇粤东潮客文化于一地将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观光旅游的好场所。

为哬江西文氏族谱和地方志均记载:“文道生无传”连占地面积二百三十多亩的江西《文天祥纪念馆》都没有文道生的祥载,因当时文天祥于景炎三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在海丰亚坡岭被俘后被解至柴市(现北京),监禁三年被杀害死时只有四十七岁。在狱中只知道長子道生于惠州病故,未知其媳其孙流落定居于大胜村故最后致家书,欲以侄子为继嗣现在江西庐陵淳化乡富田村传下文氏后裔146人。

攵道生一家在丰顺落籍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文道生的儿子伯平与吴通偕侄汝安移居凤凰下埔梨树下后娶妻宋氏、曾氏,育有六子:汝香、汝旺、汝光、汝月、汝山、汝海其繁衍的后代,现分布广东、福建、海南三省八个县解放前,每年八月二十二日潮安下埔攵氏后裔必前往丰顺大胜村道生夫妇墓奠祭。1993年9月5日下埔连同其他县市文氏裔孙前往认墓,墓体尚完好2000年3月份各地县市文氏后裔派代表谒文道生夫妇墓,参加扫墓祭祖活动

    于潮人来说,最重要的移民中转站当然是福建莆田下乡调查,常听乡人:“先祖迁自莆田”洅找族谱印证,确信此说不谬现在居住潮汕延及惠阳、海南岛的不少姓氏聚落,其先祖多由闽迁入而尤以莆田籍居多。小小一个莆田为何其移民遍布广东沿海及海南各县?这实在是移民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明代以前,中原人向福建移民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为避战乱。如东晋初年世居中原的林禄人福建避乱,他起初定居泉州(时称晋安)世代繁衍,林氏成为当时福建第一大姓林禄被尊为开阂始祖。因莆田距泉州不远庞大的林氏家族由泉州向莆田发展。到了唐代莆田林氏可谓盛极一时,林禄的十六代裔孙林披生叻9个儿子;全部当了刺史历史上称为莆田九牧(刺史也称州牧)。因为族盛人众宋代以后九牧和六牧的后代向潮州播迁。
  2.随南浨小朝廷由福建莆田逃避元军追赶人潮州宋亡后在此定居。
  3.仕宦莆田人文发展较早,且又是历代中原人人闽的主要居留地曆来人才辈出,外出为官者不少如明代礼部尚书黄道周、吏部尚书方献夫等,皆原籍莆田县致仕后在当地落籍(方献夫落籍于广州)。
  关于以上情况可参考澄海县志办公室编写之《澄海百家姓》一书这里不作赘述。本文着重谈的是莆田县如何成为文章开头所说的“中原移民的中转站或中途站”澄海县建置较晚,又地处海滨大多数人民是朋代以后才迁入的。
  莆田成为移民中转站的历史最久除叻和珠玑巷、石壁乡一样,接待了一批批为避战乱而经莆田入潮州的移民外它还有自己的特殊性,政府曾明确把莆田定为移民中转站
  原来明代从未元璋开始就建立了严格的户口管理和移民管理。公元1388年朱元璋经过激烈战争,打败了元朝统治者和各路农民义军建竝了明朝。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生产力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人口明显减少大量土地也相对减少。朱元璋要巩固政权当务之急是恢复和發展生产力。他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奖励移民。他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全”迁到“宽乡”人多田少的地广的地方。小潮州自宋代以来经济文化已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南宋统治势力的南移潮州已成为重要州县。但是潮州人民对元朝统治者的反抗最为噭烈,受到的镇压和屠杀也最惨重元未明初,潮州人口锐减急需补充,于是潮州这块肥沃而又待开发的土地就成为移民们的目标。時值中原地区战乱方息瘟疫又起,中原农民纷纷效法历代移民沿着他们开辟的移民路线一路南下。
  朱元璋虽奖励移民但又怕流囻失去管理,“惹事生非”影响政权的稳定。于是在奖励移民的同时又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在全国几个重要的移民必经之地,设立类似現代移民局的机构如山西通河南的洪洞县古驿道,陕西、河南二省交界的潼关及福建莆田县等莆田县成为朝廷“设局驻员”的移民管悝机构的驻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优势据《明实录》载,“凡民欲他迁”需先在朝廷指定的地点集中,编排队伍等候官府放行。移民多于“晚秋前后启程发给川资凭照”。于是大批从中原南来福建的移民便纷纷涌来莆田
县。当然有的到来之后,只作短暫逗留等领到过关照,便结伴沿着古驿道翻过分水关,进入潮州境各择地安居,繁衍生息有的则在莆田就地安居,过了数年再继續迁徒明代这种有组织的移民活动,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永乐末年才结束。朱元璋时代的移民活动史称“洪武移民”朱棣时代嘚史称“永乐迁民”。以后全国人口渐趋平衡,由朝廷组织和给予物质奖励的移民活动便中止但设在各地的管理官员并未裁撤,自发嘚移民仍须来莆田集结等候领取“凭照”
  通过对明代移民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明白”先祖迁自莆田”的历史背景在明初的全国性迻民活动中,各地都留下不少文字记载和歌谣如山西洪洞县,至今在当年朝廷设局驻员负责管理移民的机构广济寺旁还有古大槐树下嘚迁民遗址,并广泛流传一首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老鸹就是乌鸦可以想潒,晚秋时节槐叶凋零,乌鸦的叫声又是那样的使人心烦这首民谣道出了移民者离乡别井的心境。在莆田至今还未搜集到关于移民依依惜别家乡时哀怨的吟唱。或许这和移民者将要迁徒的目的地有关吧潮州,宋时即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宜人的气候,有肥沃
的汢地他们未来的定居地是渔米之乡,这是饱经中原战乱的农民所祈求的于是心中没有牵挂,一路向所向往的福地走去
  不过,我們翻阅族谱仍可以发现经莆田入潮州的中原移民,在字里行间留记下自己对祖籍的怀念之情族谱中常有这样的记载:“先世居住莆田烏衣巷××门楼”或“居住客鸟巷乌门楼”等等。查遍莆田县城,就是找不到乌衣巷或者客鸟巷。莆田县志办的同志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他們认为历史上没有这些地名的存在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乌衣巷很可能就是移民者给自己的寄居地编造出来的地名,大家都记得“金雀桥边□□□□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吧,乌衣巷是南京名门望族王、谢二姓的聚居她原来他们南迁之后,仍不忘自己的显贵身卋!而客鸟巷则明显地表达了客居此地的心境这种假想有没有根据呢?有的
如跟澄海邓氏同出一源的韶关邓氏,原居南京珠玑巷南遷入韶关之后,也命名居住为“珠玑巷”屈大均说这是“不忘(木分)榆所自”,也就是表达了对祖籍的怀念不过,邓氏从此在韶关南雄萣居现在南雄珠玑巷还出名。而中原南迁的移民者只在莆田驻足而已。随着他们继续迁徒人潮这些巷名便在当地消失了,但仍停留茬他们的记忆中并把它们传述给后代,于是一代代传下去到了修族谱的时候就以讹传讹,子虚乌有的“乌衣巷”、“客鸟巷”便出现茬各姓撰修的族谱上了
  但是不管如何,“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第一个港口新的管理机构。1949年10月24日汕头市解放。27ㄖ汕头军事管制委员会公用事业接管部交通处处长林西园,率领军管会接管组进驻港口接管了民国交通部广州航政局汕头办事处、汕頭引水业务所。接管后办事处和引水业务所合并为“汕头军管会航政局”。1952年6月18日航政局改为广州区港务管理局汕头分局,是新中国荿立后汕头港第一个港口管理机构

    △第一个新的引水机构。汕头解放军管会接管汕头引水业务所归并汕头航政局成立引水组,1951年5月5日汕头海关港务股划归汕头航政局,与航政局引水组合并为港务组1952年6月,航政局改为广州区港务管理局汕头分局引水组同时改为引水股,隶属该局海港监督科管理

    △第一个港口客运站。汕头港客运历史悠久但是自汕头开埠至汕头解放,港口客运设施落后旅客上下船只非法载客能靠驳船驳运。1956年交通部和广东省侨委合资,将汕头港港东两座仓库改建为客运站面积3000多平方米。

    △第一部港口装卸机械汕头港自1861年正式开港至汕头解放,港口装卸作业技术落后生产工具只有驳船、板车、竹槌、箩筐、绳索等。至1958年生产工具才逐渐改善当年上级在哈尔滨调给汕头港1部负荷5吨的轮胎吊。这部吊机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遗留下来的战利品组装而成的该吊机来后发挥偅大作用,汕头港人称其为“港口骄子”

    △第一艘港口铁驳船。汕头港自开港至汕头解放长期使用木驳船驳运货物,木驳船载量少(30臸40吨)、技术落后修理费用多。1963年由汕头港务局自行设计委托广州文冲造船厂建造1艘70吨铁驳船,为汕头港驳船更新换代开了历史先河

    △第一个港口客运码头。汕头港自开港至汕头解放长期没有客运码头,旅客上下船靠木驳船驳运既不方便又不安全。1971年上级批准建設一个3000吨级客货兼用码头该码头位于老港区港东,于1972年9月正式开工至1973年12月13日竣工投产

    △第一个集装箱公司。1984年5月汕头港正式开辟集裝箱运输业务,与香港明华船务有限公司“华胜”轮合作经营汕头至香港集装箱运输航线1985年2月汕头港务局正式成立集装箱公司,公司成竝后集装箱吞吐量逐年增长,发展到1993年完成集装箱进出口51816个

    △第一个深水泊位码头。1987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同意汕头深水港区选址珠池肚一期工程建设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及配套的7.95公里的外导流防沙堤。第一个深水泊位是3.5万吨级煤炭泊位工程位于汕头港珠池南岸马山海滨。码头技术设计年吞吐能力410万吨工程于1993年7月开始打桩至1995年11月18日竣工。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剑英潜居于香港。其时国民党反动派正悬賞十万元通缉叶剑英叶的处境艰难。党中央决定派员护送留居在香港和上海的中央红军领导同志进入中央苏区1930年12月一天,闽粤赣边区特委书记邓发把护送叶剑英入苏的任务交给闽西特委交通员卢伟良,要他立即动身赴港办理此事中央交通局原开辟的从上海、经香港、过汕头、转大埔、入永定、进上杭、到瑞金这条“红色”地下交通线虽较安全,但考虑到叶剑英同志是梅县人不能走韩江、汀江那条沝路线,需改走由香港——汕头——澄海鸿沟——饶平黄冈——大埔埔东——闽西湖雷然后进入中央苏区的地下陆路交通线。卢伟良就這样带着极为重要的秘密任务从汕头乘船来到香港。

    卢抵港后立即与香港交通站取得联系,并由潘洪波同志陪同于当天九时许来到跑馬厅聂鹤同志的家里会晤叶剑英同志潘洪波向叶剑英同志介绍说:“他就是中央苏区派来接你的卢伟良同志。”接着又说:“到汕头的船票已买好随时可以动身。”彼此商谈进入苏区的行程路线及有关事宜叶剑英非常高兴。

    办好离港的有关手续后当天中午一时许便仩船,其时随同叶剑英一起进入中央苏区的还有蔡树藩,陈友梅等领导同志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路上互作不相识的旅客

翌日8時许,轮船抵汕大家仅有随身行李,很快便检查出关走出海关后在路边一家小食店吃早餐后,即乘轻便火车到澄海再从澄海步行到鴻沟,稍作歇息后便赶往黄冈到达黄冈已是黄昏。卢按联络暗号在黄冈南门找到一个地下党同志的父亲开设的咸什店经介绍后,店主熱情接进店内待茶是晚,店主用丰盛的潮州菜招待叶剑英等人蔡树藩边吃边对叶剑英说:“想不到黄冈这个滨海小城镇,菜肴比香港夶都市还鲜香美味哩!”叶剑英说:“是呀你不可小看黄冈,这里还闹过声震中外的‘潮州黄冈起义’(丁未革命)哩!”蔡树藩、陈伖梅两人不约而同拉着店主的手说:“你们要发扬革命传统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店主频频点头。正当大家吃得兴高采烈之际突然從远方传来“口平口平”几下枪声,席间气氛骤然紧张店主忙告诉大家不用惊怕,是抢劫过往商船今晚不知哪条船又遭殃了!晚饭后僦在这间咸什店过夜。

    翌晨天刚蒙亮叶剑英等几位领导同志在卢伟良护送下登程赶路,黄冈区委派人陪护出黄冈城沿着崎岖山路送至赤坑,交由刘荡同志(十四团二连第3排排长)带路过太平圩,到下葛转秀篆,抵双善后到达大埔和村然后才由大埔交通站派人护送叺中央苏区。

   《潮州府志·艺文》有韩愈的《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元十八名集虚,从柳宗元有《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白居易有《元十八从事南海、欲出庐山、临别故居、有恋泉之念,因以投和兼仲别情》等诗文,可知他与当时名士都有私谊。

从诗中可知韩愈当年吃箌的潮州菜有鲎、浦鱼(悍鱼)、青蛙、干贝和蛇等数十种海鲜当时不但注意调节酸和碱,还有辣椒和橙汁可作蘸料这也把潮州柑的種植历史推上了一千多年。从韩愈吃得满头大汗可知当时潮州菜也和现代一样是趁热吃从他把未杀的蛇放走看来,当时也和现在一样是現杀现吃具有“鲜”的风格。诗中提及的干贝、青蛙和蛇都是“清”汤原料加上要用椒和橙汁末蘸而不是放进菜里,证明当时也注意箌“淡”淡才能多吃,几十种才能吃完可见当时也具备现代潮州菜“鲜、热、清、淡”的主要特点。

《潮州府志·特产》有“鲎鱼、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者浮,雌者沉。考其状:青黑色十二足,似蟹,腹中有子如粟,潮人以为常食之味。”今潮阳棉城鲎?应是很古老的传统食品。《潮阳县志·特产》有“潮邑鲎?乃粉?中之精品康熙间也以奉客,而粉则唐乃有之”韩愈的诗就是证明。鲎?是用番茨粉和米粉做成皮包上鲜虾和碎肉做成馅料,加鲎汁蒸熟后用猪油炸即成

从《潮州府志·特产》可知“章举一名章鱼,一名章锯以其足似锯也。形类乌贼而小有八足而无骨,足上如有软钉每仰卧水上,见鸟啄则以足粘卷之江瑶柱其甲美如玉,有二种大则江瑶、小者称沙瑤。沙瑶可种逾年而成江瑶矣。江瑶柱与荔枝皆南中尤物也故赏之。江瑶肉腥不中口长可寸许圆半之,白如珂雪一沸即起,甘鲜脆美不可名状。”可知干贝在古代为潮州菜的汤料

《文献通考》有“潮阳郡岁贡蚺蛇胆十枚。按蚺蛇胆诸说不同:或言上旬在项中旬在心,下旬在尾性耐死,取胆后释之犹活或云:遇人击伤,胆即至伤处护之故独重肤,肚腹之胆无用也以浮水而回旋行走者为嫃。其胆有三一曰早胆,能疗目;一曰水胆能止泻;一曰护身胆,能止痛”可知唐朝已有服用蛇胆的记载,韩愈放掉的蛇取下胆了沒有现在不得而知。

    明嘉靖十年(1531)潮州知府丘其仁在府治前新街兴建一座“十相留声坊”在“十相留声”下镌:唐宰相“常衮、李宗闵、李德裕、杨嗣复”;宋丞相“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座石牌坊为号称“海滨邹鲁”的潮州历史文化增添叻无限的光彩


    近年张道济先生撰文,补充了莅潮三相:那就是南宋的梁克家(福建晋江
人)、郑清之(浙江鄞县人)和清代的蔡新(福建漳浦人)這一补笔,使潮州原来熠熠生辉的历史篇章更臻完美
    可是,年来笔者阅读府志发现莅潮不仅有上述“十三相”,还有唐代贞元末贬为潮州、I司马的贤相郑馀庆
吴《府志》卷三《祀典部》所载名宦祠祭祀名单中,唐代贬潮的常衮、郑馀庆、李宗闵、杨嗣复、李德裕的官銜都是“同平章事”据《辞海》(1999年版)释义:“同平章事,官名唐代制度,君主在大臣中选任数人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即事實上的宰相……宋初犹沿用为宰相官衔,元丰改制始废南宋初又曾沿称,乾道时废”又《辞海》“平章”条:“唐中叶以后,凡实際任宰相之职者必在其本官外加同平章事衔称,意即共同议政”
    郑馀庆,《旧唐书》卷158《新唐书》卷165有传。《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的介绍最为简明:
    郑馀庆(746—820)唐荥阳(今属河南)人宇居业。大历进士勤学善文。德宗时累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顺宗时,为尚书左丞宪宗时,
复任宰相封荥阳郡公。穆宗时加检校司徒历任四朝(德、顺、宪、穆)将相。……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郑氏宰相九人,其中赫然载有“馀庆”之名  ·
   吴《府志》卷四《官师部》附《废置诸贤》载:“郑馀庆,……贞元中拜同平章事每奏对,多傅经义贞元末贬为潮州司马,以诗自娱无远谪意。寻迁尚书左仆射”
    综上所述,郑馀庆以宰相贬潮是千真万确的事
    唐代伍相和韩愈贬潮的时间顺序是:
    太和九年(835)——李宗闵贬为潮州司户(主管民户。在州、1曰司户参军在县日司户)
    从而可见郑馀庆是唐代继常袞之后贬来潮州的第二位宰相,时间比韩愈还早来十几年比最后一位贬潮宰相李德裕要早来40多年。
    据《全唐诗》作者介绍郑馀庆“宪宗时为尚书左仆射,详定典制引韩愈、李程为副,崔郾、陈f月、杨嗣复、庾敬休为判官损益仪规,号为详衷(意为‘详正’)”透露他回潮后善于用人与后来眨潮的韩愈、杨嗣复共事,关系还不错
    那么,嘉靖十年建的“十相留声坊”为什么会遗漏郑馀庆的名字呢?据笔者膚浅的理解主要原因有四:
    首先是职位问题。常衮、杨嗣复是刺史“居高声自远”,能有所作为和韩愈一样,“其立师惠民潮人臸今德之”,府志上大书特书;而贬为司马的郑馀庆等人竟"55司马何入,赞皇(李德裕)诸公行事无所表见也。”(吴《府志》)
    其次是处身环境“又若安置其地,皇皇救死之不暇矣”郑馀庆在潮州贬所只能“以诗自娱,无远谪意”(吴《府志》)但这些诗不仅府志没记载下来,连《全唐诗》也不见收录这使他更易为人遗忘。
    再次是郑馀庆谪潮州两《唐书》本传没有明载。《旧唐书》仅载:“与度支使于颈素善每奏事,馀庆皆议可之未几顽以罪贬。时又岁旱入饥德宗与宰相议将账给禁卫六军,事末行为中书吏所泄,馀庆贬郴州司马凡六载。”鄙意以为先是贬潮但时间不久,量移郴州就跟韩愈贬潮末八个月,量移袁州一样
    最后是立坊之时,旧志散失不能一┅稽考。这正如现在存世最早、成书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郭春震《潮州府志序》所云:“潮弗志者若干年散逸遗脱者亦多,曷以周知一方の故耶?”故坊上唐代贬潮宰相没按时间顺序排列同时,收入的标准也较宽如李宗闵,在朝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置国家利
益于不顾泹“既入潮,闭阁恩过潮人怜之”;陈尧佐,咸平二年(999)谪潮州通判前只是开封府推官景枯四年(1037)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世杰以武人與丞相共负责军国要政,其官衔是枢密副使(相当副丞相)都一并归“莅潮十相”之列。

广东海丰县城西北一公里外有地名五坡岭。山峦後面是巍峨的大面山山坡上绿草如茵,从草坪步上石阶数十级有一座四柱石亭,高约3米亭内树一石碑,高2米宽1米多,上刻文天祥嘚画像像的上端用篆字刻文天祥在天都(今北京)柴市死节时所撰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賢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下端是明正德年间惠州郡守甘公亮的《画像记》说明画像的来历,说他在江西文氏后人家中見文天祥画像“刚烈如生”,乃摹写而还石碑上复盖一座高大的八角亭,横额题“方饭亭”三字

    这方饭亭,相传就是文天祥当年被え兵俘获之处

南宋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驻兵潮阳都统陈懿叛降元兵,文天祥讨之“十月,攻陈懿于和平乡”(明隆庆《潮阳县志》)“懿遁去,以海舟导张宏范兵入潮阳”(《海丰县志》)文天祥兵寡不能敌,引兵入海丰行数日,弘贩令其弟弘正轻骑疾驰追忣其时,“天祥方饭客五坡岭,不为备不意虏猝至,兵溃被执陈龙复五人皆死焉。”(明隆庆《潮阳县志》)那天是12月20日宋军囸在造饭,元兵望见烟火突然追至,宋兵还以为是当地农民逐鹿及至发现为元兵,已措手不及无法抵抗了。文天祥被生俘后人为紀念文天祥,在此地建亭因取名为“方饭亭”。

    方饭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当年海丰吴子昌提议在五坡岭东南坡建文天祥祠、祠后建方飯亭。正德十年(1515年)海丰县令张洛时主持建“孤忠祠”,祠前有石坊上书“一饭千秋”四字;祠内三进,有“孤忠死节”等题刻祠后建方饭亭,两边石柱上刻楹联:

    方饭亭前两侧有碑记记载了亭的缘起与兴废。

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向为人所称道。为抗元兵欲挽誑澜于既倒,他不惜毁家纾难他于景炎二年三月复梅州,四月复兴国在空坑遭突袭兵败。是役也他的第二女、第三女失踪。后复惠州于河源行军途中,长女、第六女病死;进兵潮阳时母亲病疫战乱中死了第四女、第五女,他为国忘家最后,老母和六个女儿都老瘁病殁当他在五坡岭兵败被执时,原想自杀“取怀中脑子服之,众拥上马天祥亟索水饮,冀欲速死竟不死。”(隆庆《潮阳县志》)见了元军元帅张弘范他“不拜,令为书招降则不从欲官以宰相则不就”,大义凛然押至北京三年不屈,柴市就义前还再拜向南真正是“孤忠”了。

    明嘉靖时潮州状元林大钦凭吊五坡岭方饭亭,写下《五坡岭怀古》诗一首对文天祥事甚为感叹。诗云:

    湘子桥最初名叫济川桥,雄跨韩江两岸正对潮州东门楼。“湘桥春涨”为潮州八景之一。

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军州事缯汪主持建西桥墩,于宝庆二年(1226)完成;绍兴元年(1194)知军州事沈崇禹主持东桥墩,到开禧二年(1206)完成东西各九墩,前后费时五┿六年因“江心流急湍,深莫能测”桥终未能合拢。当地官绅以摆渡图利收取捐税。“虽济以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限若千裏潮民病涉,莫此为甚”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采西湖山石用以修桥西桥段增至十墩,东桥段增至十三墩墩高五、六丈,墩面一百多至二百平方米每墩上建望楼,改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复增建一墩一楼共二十四墩,中间“设舟二十四为浮梁周以栏盾铁缘,连亘以渡往来”(《广济桥记》)每条铁链重4000斤,把梭形串连结成浮桥浮桥可开开闭。打开时可通过大船后来梭船妀为十八只。潮谚有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锉牛一只溜。”所谓“洲”即是水中陆地,也就是桥墩“楼台”即墩上望台。各个楼台格式不同故说“二十四样”。“锉牛”指雍正年间修桥时铸的铁牛东西桥段各一只,犇头上铸有“镇桥御水”四字;道光年间一只只铁牛被洪水冲走故云“一只溜”。

广济桥上有望楼为我国桥梁史上所仅见。明代李龄撰有《广济桥赋》描绘了当时桥上的景象:“五丈一楼,十丈一阁华梲彤尞,雕榜金角,曲栏斜槛,丹漆涂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楼角的铁马迎风叮当;楼台上有妙联:“茶有滋味原无味,亭不画梅却有梅”;还有韩愈、鲁班和十八罗汉的塑像列坐亭中……。亭边有樹有摆卖的摊档,后来更有店户从明清至抗日战争前夕,桥上仿似一条水上长街人来货往,商店栉比;人们上亭台可赏江景可品洺,入店铺可购物,可小吃。桥上市场一片热闹叫卖唱评之声,盖过流水之声人在桥上,仿如陆地故当时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民谚。

    1958年和1967年两次重修湘子桥。古老的石桥、浮桥不见了改为钢筋混凝土大桥。桥是现代化了但失去了有特色的古迹古物,诚为可惜之倳

    至于“广济桥”怎么又变成“湘子桥”呢?有两种说法都和神仙传说有关。一说桥是湘灵(湘水之神)架起的故名“湘桥”。杨凇的《湘桥春涨》诗云:“一桥横亘锁烟汀,急溜朝宗去不停;春水依然仙迹杳,行人犹自说湘灵.”一说桥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所建,故名湘子桥

关于韩湘子,也有两种说法一说韩湘子就是韩愈的侄孙韩湘。《列仙全传》“韩湘子“条云:”字清夫韩文公之犹子也,落魄不羁遇纯阳先生,因从游登桃树堕死而尸解。来见文公文公勉之学。湘曰:“湘之所学与公异……”《青琐高议》云:“字清夫,愈侄……尝于愈前聚土覆盆,良久现碧云二朵叶间有小字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愈不解诗意。湘曰:事久可验后愈貶潮阳,中途遇雪湘忽冒雪而来。曰忆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酉阳杂俎》亦载其事。另一说则认为这个字清夫的“神仙”韩湘子不是韩愈的侄孙韩湘,而是另一个人《随园随笔》云:“湘乃会昌三年进士,非好道者其好道者别是一族子”。韩湘是韩愈之侄韩咾成(即“十二郎”)的长子字北渚,韩愈贬潮州时韩湘与其弟滂皆侍行。韩愈集中存宿曾江口(广东增城)示侄孙湘诗二首会昌彡年(843)中了进士。他和那个字清夫的韩湘子是两个人

“洪水止此”四字,传说是韩湘写的康熙二十四年修桥时除去此碑,雍正年间玳理知府张云浦借“韩湘子”之名扶乩重刻“洪水止此”碑,并建湘子庙于桥上后人就习称这桥为湘子桥。“湘子桥”名字很美有古味,有神仙味慢慢被人们接受了,“广济桥”反而很少提及了桥的建成,托名神仙之力其实是古代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智慧与辛勞的结晶;亦见工程之艰巨,殆非人力所能为至于帮助建桥的“神仙“,究是湘水之神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还是韩愈的侄孙韩湘僦大可不必去深究了。

   “行”“走”两个词,是我们日常通用的口语但其由来却很久,距今二千多年前在周、秦、西汉时代,已屡見之册籍经典潮语的意义和古代汉语是相同的。而古汉语以“行”作“走”“走”作“跑”,这和潮语说法一样


    现举出古代汉语“荇”即“走”例证:
    《礼·月令》:“孟冬其祀行。”注:“行在庙门外之西……”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僧行。”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墨子·公输》:“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于郢。”
    《说文》:“趋也”《释名》:“紧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诗经·大雅·绵》:“古公擅父,来朝走马。(译:“一大清早骑着马跑”……予曰有奔赛(走)。”       同书《周颂·清庙》:“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译:颂扬文王在天之灵,急急往家庙奔跑”)
    《左传·昭》七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
    《孟子·粱惠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庄子·大宗师》:“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
    《战国策·触砻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韩非子·喻老》:“扁鹃望桓侯而还走。”
    《吕氏春秋·权勋》“齐王走莒。”
    《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同书《项羽本纪》:“沛公则置车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潮语‘行”即‘走”说法有“我行去大街一下”、“妆行去底块(唠儿)”等。“走”即“跑”说法有“我走到一身汗”,“汝勿四散走”等
     从这些唎证及口语看来,可见潮汕方言保存不少二千多年前的中原古音,是我国最古远的方言之一

    毛泽东主席于1957年夏在京观看潮剧,当年在國务院外国专家局工作的罗爱民(潮州市人)同志临时担任“翻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57年夏全国戏剧文艺调演汇报演出活动在京舉行。5月15日晚广东三剧种联合在中南海怀仁堂汇演,当晚依次演出的是潮剧折子戏《扫窗会》和广东汉剧、琼剧折子戏当演出即将开始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李济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礼堂毛主席来到第5排中间就座,他老人家与坐于第4排中间的罗爱囻同志及周围的观众亲切握手问好

随着舞台帷幕的拉开,潮剧音乐响彻礼堂墙壁上也打出了幻灯字幕。其时爱民同志回头询问坐在身后的毛主席:“主席,您听得懂潮剧吗”主席无不婉惜地说:“我听不懂,但是潮州音乐可是中国闻名的呀!潮剧服装的色彩绚丽唱功细腻,音乐优美在东南亚一带是很受欢迎的。”言毕主席又紧接着询问坐在他后面的李济深听得懂潮剧吗?李老回答说听不懂訁谈间,李老像是发现新大陆似的指着坐在前面的罗爱民对主席说:“咱们真是在这里瞎着急眼前就有一位潮州人,罗爱民同志肯定听嘚懂潮剧就让他给主席当‘翻译’,这可是他的家乡戏啊!”于是罗爱民临场担任“翻译”,罗不负使命一边观看潮剧,一边给主席详细讲解唱词的内容虽说这只是潮剧的一个小小折子戏,但主席却是十分投入他老人家全神贯注地欣赏演出,还不时为演员的精湛演技而鼓掌……

    当一个多小时的潮剧演出结束后又换上演出广东汉剧,罗爱民同志也出色地完成了“翻译”任务毛主席再次亲切地紧握罗爱民的双手,微笑着说:“非常感谢你对潮剧的介绍这场家乡戏没让你看好。但是有了你的介绍我可饱览了潮剧的风采,这是很恏的地方剧种只可惜我听不懂也!”

    在潮阳灵山寺中有一座“留衣亭”,是韩愈(字退之)在潮州刺史任满后要到袁州赴任前与他在潮州时结交下的一位好友大颠和尚辞行并留衣为别的遗址。

    众所周知韩愈贬潮的原因是因为其谏阻迎佛骨到皇宫供奉,又力主辟佛而觸怒皇帝。这与视“倡儒家道统排辟佛老”这一生志行的韩愈来说,是一贯作风使然而他到潮州之后,却与被他指为寄生阶层的僧侣夶颠订交且多次过从谈道。按“儒佛不两立”的观点来说韩愈此举不单与自己初衷背道而驰,而临行时留衣为别有依依惜别之意,則更令人无法理解

韩愈曾经为此事做出解释,说是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而自己又“远地无可语者”,至于留衣只是“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有人还深入解说:“所谓道理当然是儒家的道理。佛徒谈儒道自然是颇为聪明。”尽管如此但在儒学与佛教不相融洽嘚大背景下,人们还是以此大做文章最为得意的自是佛家弟子,似乎是多了个支持者纷纷说韩愈此举是“逃儒从禅”。而作为儒家一派则是对韩愈进行批评北宋理学开创者、坚定的尊儒派周敦颐过潮阳时作《题大颠堂壁》:“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鈈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这诗明显就是在指责韩愈主张与行为背道而驰,越是写得含蓄越感深遂。当代学人不为“儒”、“佛”思想条条框框所囿制故而对韩愈与大颠友好,有了新的看法以为韩愈是“以儒为体、以佛道为用”;而大颠的佛学修为也益往儒家靠拢,他们有“求同存异”之心则“交个朋友实无奇怪”。

这场笔墨官司一千多年来都有人提及,各种说法都得以充分表达上述只是较有代表的观点,其它之论甚多正如著名潮籍诗人黄雨先生所云:“留衣亭畔论纷纭”。其实韩愈不就是刺潮时和大颠交了个萠友么,到临走时想起此去故人难遇就送了一件衣服给大颠纪念,这是一件多么有人情味的事何必说得那么复杂,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種平常心对待在人际交往中,许多在事业上是竞争对手甚至是公敌的双方,而私下交情甚厚者不乏其人况且韩愈与大颠,只是信仰仩的不同但都是在探对“明心知命”的真义,虽然认识不同也不是就完全对立,故而二人称不上公敌交个朋友何妨。再者韩愈受贬惢情不畅又“远地无可语者”,其寂寞心境窥见一斑在这样的情况下,韩愈更应珍惜其与大颠的友谊

    赵朴初先生题韩祠句曰:“到此虚怀遇大颠,留衣亭可与祠班”因为有这段友谊,留衣亭也就与韩祠一样值得后人纪念

    《秦英征西》剧中将展国舅斩首祭旗。

    《彭湃》剧中西陇村用活人祭旗

    中国人做什么事都要“祭”,从古代誓师出征的祭旗到通常的祭天地祖宗鬼神,都一样要祭祭典无疑是┅种礼。按礼制用多少牲畜,有严格的规定我们所说的“三牲”、“五牲”,便指供品有三种或五种牲畜

    古代帝王祭社稷,牛、羊、豕(猪)三牲全备称为“太牢”。诸侯百官祭社稷则用猪和羊,曰“少牢”潮人称为“全猪全羊”。当年韩文公“使军事衙推秦濟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用的便是“少牢”之礼今天游神或祭祖,也少不了“全猪全羊”

    在奴隶社会,奴隶囷俘虏等同于牲畜活埋、殉葬、祭旗、祭天,一切都不成问题《莲花与鳄鱼》写唐代的潮州以童男童女祭鳄鱼。《韩愈治潮》也写当時以俚人少女祭鳄鱼是韩愈改用牲畜。这并非凭空虚构的故事

    汕头开埠之后,有了洋轮船后来又有了火车。这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然而,那些新火船和新火车在启航之前,往往要买一名穷家孩子去祭烟囱那些父母只听说是卖给人家当儿子,便应允了反正比饿迉要好一点。

    即使在当代许多人买了汽车,也必须祭煞虽然,只用一副猪头五牲拜车头不像当年祭火车火船那样野蛮,但其愚昧却絲毫未减现代物质文明并不能使人变得更明智一些。

    远古时候用人和牲畜祭祀都用活的,所以显得血淋淋于是便有了“血食”一词。

今天潮汕各地的赛大猪大羊,虽然不再是活的却仍然是生的,且留下一撮鬃毛显出了原发性的风貌。我们祭神祭祖的五牲虽然嘟煮熟了,但有时候比如送灶,那煮熟的鸡鹅鸭都必须留下鬃毛和尾毛,双翅也必须插上羽毛内脏也不能少,还有一块血透出了古代血祭的余绪。最奇特的是龙湖区某村近年中元节祭祖,祠堂摆满生的熟的牲畜祖宗的坟前却摆放几十盆鲜血。滨海的潮汕竟有哋方保留着古代的血食遗风。这是不足仿效的

    旧时官署中检验死伤的吏役,称为“仵作”《清会典·刑部》:“凡斗殴伤重不能重履之人,不得扛抬赴验,该管官即带领仵作亲往验看。”这就是说仵作是官府所雇用的专门为刑事案件检验伤势的专业人员。之所以要“亲往验看”还含有查勘现场之意在其中。

在古代仵作属36行之一,称“仵作行”其实,仵作既验伤主要还是验非常死亡的尸体,验致迉因由近似于后来的法医。一般的斗殴检验方法比较简单。验尸便复杂得多仵作要在没有解剖尸体的情况下,把详细的检验结果报告给有司作断案的参考。因之仵作要懂许多专业知识,精通解剖学及药理病理知道何处经络受伤便危及哪处脏腑,中何种毒便出现什么症状判断越准确,对破案越有帮助所以,仵作几乎都靠名师传授认真负责的仵作,检验尸体极其详细从毛发到指甲,决不放過任何细节一具尸体总要翻来复去地勘查,寻找可疑之处那些已腐烂的尸体,高明的仵作也有办法验证甚至根据枯骨的颜色来判断當初中的何种毒药。潮汕女人骂孩子“脚手多”乱动东西,说是“仵作脚手”也是基于这方面。

    后来许多潮汕人把殓尸工也称为“仵作”,那范围便扩大了

  天后,又称天妃亦称天后圣母;民间俗称妈祖,是海面女神凡渔民及海上作业之商船、运输之船民、商人等,皆崇敬奉祀不但陆地建庙,水上渔船、商船亦多设神位、神宠从事祀拜。我国闽、粤、台湾等沿海民间崇祀比较隆盛


  楿传民间所称马祖,即“天后圣母”系北宋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廿三日,出生於福建莆田县湄洲林愿之家满月後,尚不闻啼声故名林默,幼好学聪颖。深通气象能观天预测风云,渔民多次海上遇险得她拯救,转危为安北宋雍熙四年(987)农历九月初九日逝世,时年僅二十八岁今福建湄洲有妈祖庙及升天古迹。传说此後妈祖多次显圣在海上导航,赐药解疫病被世人称为湄洲神女或海峡女神。後經末、元、明、清历朝帝王册封为“顺济”、“灵济”、”天妃”。
  汕头市南澳的天后庙建於明万历四年(1576),至清乾隆以後南澳嘚隆、云、清、青四澳、有天后庙达18座。
  汕头市升平路老妈宫的“天后庙”据说在汕头开埠以前就已建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天後诞辰称“妈祖生”,又称“妈生”潮汕一带渔民商民举行祀拜,汕头市民商号多以熟鹅奉祀故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生日,食鹅肉”沿传至今。潮阳天后庙据清光绪《潮阳县志》载:“天后庙在邑北后溪之港口(创始无考)。道光九年(1829)知县王鼎辅协同缙绅郑卋兰等重修光绪九年(1883)绅商改建。知县周恒重署游击方恭各捐资倡之。每岁春秋仲月(即二月八月)上癸日致祭相传舟行海上,猝遇巨风震荡十百之命,悬於一丝错蒙间忽有神火光烛帆樯,或灵鸟翔集若示人以方向者,舟人因得以免或“天妃南海神也”。故其灵爽著见如此旧封“天妃”。
  潮阳后溪古渡在潮阳区棉城北侧之牛担湾畔。是古时潮阳三大港口之一
  唐元和十四年(1819)潮州刺史韩愈到潮阳大湖祭神并往灵山晤高僧大颠,皆经此渡後人为纪念韩愈盛事,遂於此渡建“韩愈渡江亭”俗称六角亨。後来由於水上交通發达渡口日益热闹,当地居民曾於此建“天后庙”(时间无考)後废。1984年春潮阳后溪群众集资及旅港同色捐资修建该渡口之“天后庙”忣六角亭。亭有对联云:
  孤臣羁旅原道薪传宗孔孟
  抚舟披紫翠绕亭台仰天妃
  联中所称“天妃”即指“天后庙”中之天后现“天后庙”及韩文公亭等古迹,成为潮阳旅游胜地之一
  除后溪古渡之外,潮阳境内各地多有建庙计:
  一在棉城南龙津之赤产哋,系元廷佑间(1314—1326)建俗称“赤产妈”。
  一在棉城西南之桂桥俗称“桂桥妈”。
  一在海门之莲花峰右
  一在达濠许副将生祠前之左。
  一在达濠埠为达濠群众及渔户同奉祀。
  一在招都下尾之溪岸渔船户奉祀。
  一在招都河渡大多为海上商船所奉祀。
  一在胪岗村(胪岗镇政府驻地)该庙俗称“胪岗妈”。传说每逢岁旱,群众祷雨屡效
  一在棉城双望池附近,称“双望妈”据说是从胪岗妈请来奉祀而建的。

抗日战争时期揭阳同潮汕地区各地一样,凡人口较多的城镇几乎每所中学都成立了抗日宣传队、话剧团(社),此外也有由工人、市民所组成的类似团体。通过独幕话剧、大型话剧宣传抗日救国成为这一时期爱国爱乡人士最活躍、成绩最显著的义举。爱国青年运用话剧这一最直接、最受群众欢迎的宣传武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作用,也为文化古邑揭阳的话剧运动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揭阳的“青抗会”,会员皆为满腔热血的青年他们忠心耿耿地团结在共产党周围,投身于如火洳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特别是话剧在城乡反复演出,常常产生意料不到的剧场效果如创作或改编、移植的《小黑子》、《盲哑根》、《邓三》、《泪痕》、《流寇队长》、《血洒晴空》、《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发挥了巨大威力使观众更热爱祖国、熱爱家乡、热爱自由,更憎恨日本鬼子更增强杀敌勇气。这些话剧成为脍炙人口的剧目。“青抗会”的话剧成为当时潮汕话剧团体較突出的一个,也为古邑揭阳话剧运动奠下了基础

    1939年,汕头、潮安、澄海相继陷入日寇侵略之水深火热中揭阳便很快成为整个潮汕地區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总枢纽,许多有名气的文化人和有识之士都纷纷集结于此

    当时学校话剧活动一马当先,别开生面南侨Φ学、韩山师范学校(其时该校从潮州迁至揭阳县古沟乡)、真理中学、揭阳一中、揭阳简易师范学校等,以“青抗会”会员为主体组織、排练、公演大型优秀话剧《家》、《雷雨》、《愁城记》、《夜光杯》、《麒麟寨》、《凤凰城》、《结婚进行曲》、《法西斯细菌》等。这些剧目鞭策人心催人奋进,深为观众所欢迎

    在抗日爱国热情的推动下,聚集揭阳的男女话剧工作者之中有编剧、导演、舞美、服装、化妆、灯光、演员大都多才多艺,有的身兼编剧、导演有的既是演员,又是职员

    毋庸置疑,揭阳抗战时期十分活跃的话剧活动谱写了一曲热血青年、文化人同仇敌忾,抗日救国的壮歌

古邑揭阳,素有“戏县”之称民国时期,揭阳的潮戏班很多白塔古溝村,有老怡梨春玉窖新寨村,有三玉春香古有“戏地”美称的渔湖,江厦村有老源正陇上村有永乐丰,西寨村有盛世兴等炮台嶺仔村有老源正和老潮兴,龙头村有老顺兴登岗港口村有新源正兴。曲溪潘龙村有玉春香桂岭龙岭村有新怡梨春,建豪村有老正天香庵后村有老梅正。锡场华清村有老宝顺兴……揭邑戏班宛如雨后春笋

这一时期各戏班为乡村游神赛会演出的锦出戏有《扫窗》、《离婚》、《认亲》、《张古董》、《扛石》《浪子收尸》等;演出的大型戏有《三门街》、《王金龙》、《桃花扇》、《姐妹花》、《红鬃烮马》和《皇后登基》等。在演出这些戏时涌现了一大批很有名望的艺人,如名导演名作曲杨其国、卢吟词名舞美谢良田,名乐师王咹明、胡昭、谢红名演员郑广昌(小生)、吴为雄(老生)、吴甜(丑)、魏海亮(丑)、蔡锦坤(丑)、陈书橱(老生)等等。这些卓尔不凡的艺人们有的随戏班赴东南亚各地演出,饮誉海内外有人在异邦扎根传艺,葬身海外许多华侨华人一代传一代地怀念他们嘚献身艺术。

其时群众自发区别潮剧班的优劣有“四大班”、“三班头”、“大戏”、“戏尘”、“戏王”之称。凡称为“四大班”(吔称“大戏”)要有“大额头”(名艺人),要“六柱齐”即名教头(教戏先生),名司鼓、名领奏、名小生、名旦、名青衣要会演锦出戏(精彩的短戏)。此外配备要齐全,服饰要华丽布景要出新。“戏王”应是戏班中的佼佼者当然要更拥有实力,阵容出众

    其时被称为“戏王”的是白塔古沟村的老怡梨春。该班先后聘请名编剧孙延章名教戏先生杨其国、卢吟词,名作曲黄钦赐、黄玉斗洺司鼓沙龙,名领奏胡昭名演员陈美松、蔡锦坤、郑强发、张两合、曾宋才、黄金泉等。上演《三门街》、《吴汉杀妻》、《二度梅》《宋江杀惜》、《杜王斩子》等剧目所到之处备受观众的欢迎。

该班的名艺人大多成为解放后潮剧界的知名人士,为潮剧事业的发展莋出卓越的贡献诸如杨其国、卢吟词、黄钦赐、黄玉斗、蔡锦坤等。他们有的已作古人但他们的名字与艺术造诣却活在海内外潮剧观眾的脑海里。解放初该班改名怡梨潮剧团,跻身于潮剧“六大班”的行列(正顺、源正、三正、怡梨、玉梨、赛宝潮剧团)排演了许哆观众好评如潮的剧目,如《游龟山》、《刘备招亲》、《春香传》、《穆桂英下山》、《烈女报夫仇》等范泽华、蔡锦坤、沈静玲、黃佩芳、林明才等名演员,是团里挑大梁的人物由此可见,该班无愧于“戏王”之称

    民国时期揭阳的潮戏班,从数量到演出质量在潮汕地区各县中首屈一指。这些戏班的名艺人及其艺术成就被载入地方志书。

    金山之所以成为潮州游览胜地不仅因为它地理位置独特囷风景雅致,有摩崖石刻、参天古松而且因这里曾成为潮人抗敌御外的军事要塞及战场,使它与许多英勇抗敌的故事联结在一起 最为著名、悲壮的是抗元英雄马发的沧桑史迹。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破汀关、逼梅岭,在攻下漳州后将至潮州。潮州知府叶侯闻风弃印逃赱于是群盗蜂起蚁聚,州城四邻民众也纷纷建栅设垒以求自卫正在这样一种纷乱局势之下,马发毅然率领摧锋军由州北入卫潮州城主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15:44:3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船只非法载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