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乒乓球球的老师怎样

几位老师谈乒乓球技术
我的图书馆
几位老师谈乒乓球技术
怎样练直板反手发力讲解
&&& 直板近台快攻的弱点之一是反手位缺乏进攻能力,尤其是形成相持后更为明显。因此提高直板反手反面进攻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应该从小抓起。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了训练中的一些体会,向业余选手简要介绍一些直板反手反而攻球的技术要领和击球方法。  反面技术包括反手快点、反手快带、反手快拨、反手快攻、反手拉攻和反手扣杀。  1、反手快点:主要针对近网球。站位近台,击球进左脚上步,重心左移,手臂自然弯曲,前臂伸向台内,拍头稍高,拍面前倾,手腕内收。球跳至最高点时,前臂和手腕发力,击球的中上部。下旋较强时,击球的中下部,并向前上方发力,挥臂动作较小。  2、反手快带:右脚稍前,手臂自然弯曲、外旋,拍面前倾,稍向后引拍。迎球时,肘关节内收,将球拍引至身体的左前方。在球的上升期,借助腰、髋的力量,手臂向前带球,击球的中上部。  3、反手快拨:左脚稍前,两脚的间距略比肩宽拍形前倾,手腕向左上方立起,以前臂发力为主。击球的上升期,摩擦球的中上部。主要用拇指和中指发力,食指放松,手腕作伸和外展动作,借来球的力量向右前方发力。  4、反手快攻:右脚稍前,上臂和肘关节靠近身体,手腕作曲和内收,引拍至腹前偏左的位置。埚球的上升期,肘关节内收,前臂加速向右前上方发力并外旋,手腕同时配合作伸和外旋,拍面前倾,击球的中上部。  5、反手拉攻:右脚稍前,手腕自然下垂。引拍时,球拍在腰部带动下向左后下方弧形转动。膝微曲,腹稍收,身体重心略下降,击球的中部或中上部,向上摩擦。击球时主要用拇指和中指发力,食指放松。  6、反手扣杀:右脚稍前,上臂和前臂先向左侧后方引拍至肩处,拍面稍前倾,腰、髋向左转动,然后协同腰、髋、腹的力量,在球的高点期或下降期,击球的中上部、上臂带动前臂同时向右前方挥动扣杀。
介绍几种顺旋转击球法
&&&&乒乓球顺旋转击球法--是指摆速与来球触拍部位线速度的方向一致的击球方法。简言之,就是顺着来球旋转的方向进行第二次加转。在比赛中我们常常有意无意间打很多顺旋转加转球,使对方防不胜防,可获得同工异效、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了几种常用的乒乓球顺旋转击球法,在此与同行共磋。
  1、拉顺旋转加转法(以下均以右手为例)当对方发左侧下旋球时,用正手拉球可使回球向对方的右侧拐,使对手猝不及防。同样对方如果发右侧下旋,用反手反拉(直拍可直拍反拉)可使回球向对方的左侧拐。对方的侧下旋越厉害,你顺向拉球力量越大,球向外拐的就越厉害。在比赛中偶尔用之,对方不适,可造成击球扑空。这种侧拐上旋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了对方的旋转力量和自己再进行顺向的第二次加力,使球的旋转强度、力量、速度成倍的增加,回球质量更高,威胁性更大。
  2、撩(拧)顺旋转加转法 当对方发台内左侧下旋球时,可采用撩(拧)球的方法顺旋转加转,可使回球成外拐侧上旋球。由于拧的动作小并与搓球动作无大的差异,对方如不经意,误认为是下旋,很容易拉球出界。拧球与撩球动作很接近,只是撩球动作略大一些,它们的动作方法与反手搓球相似,触球的后中下部,向右侧中部摩擦,触球瞬间手腕内旋向右侧外划小弧。
  3、撇顺旋转加转法 当对方发右侧下旋时,不是通常的用拉和搓的方法回球,而是用撇球的动作顺旋转加转,回球过去成左侧上旋并外拐。撇球动作与正手搓左侧旋比较相似,击球的后中下部,向左侧中部摩擦,击球时,手腕外旋,顺球的旋转方向左侧上用力。
  4、搓(削)顺旋转加转法 如果对方发带有上旋的顺旋,就用反手搓侧旋球的方法顺旋转加力向右侧下摩擦;如果对方发带有上旋的逆旋,则用正手搓侧旋球的方法顺旋转加力向左侧下摩擦。如果对方发左右侧的上旋长球,用削球方法顺旋转加转。由于对方发的上旋球向前的冲力比较大,用搓的方法容易回球过高或出界,因此搓上旋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拍形应该先垂直再后仰,呈瓢状运行,很像推下旋球动作(2)球拍尽量后引,缓解上旋的前冲力,如果及时地退后一步更好。(3) 加速用力向前下摩擦。
  5、推(挤)顺旋转加转法 如果对方发左侧旋,用正手推侧旋的方法顺旋转加转。接球时,拍面垂直,引拍至球的右侧,击球的后中部向左侧前摩擦用力。如果对方发右侧旋,则用反手推侧旋的方法由左向右顺旋转摩擦加转。 如果对方发追身的急上旋球,可以用推下旋球的方法顺旋转加转。如果对方发右侧上旋到你的反手位,用推挤球的方法顺旋转加转可使回球带左侧下旋。推挤球时,球拍后引上提略后仰,在球的上升初期击球的后中部,向左侧前下摩擦。
  在比赛中运用顺旋转击球法,首先应该注意对来球旋转性能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是顺旋转击球的先决条件;然后要注意击球时远离旋转轴心的位置,使挥拍方向与球旋方向一致,击球摩擦速度不能低于来球旋转速度;其次要注意顺旋转接球与其他接球相结合,不断变化,避免或减少对方借力。在实践中根据对方的情况,不失时机地合理运用顺旋转击球法,可助你一臂之力;反之,则可能弄巧成拙。
浅谈正手攻球(想成为高手必看)
小时候打球,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正手进攻?什么是持球,什么是控制?什么是手感?只知道球要打上台,因为打上台才有效。还知道球要有力道,因为没有力道,教练就会很有力道的和你说些话。
改横板三年多了,开始改的时候总是被别人(以前总输给自己的人)打11:0,那个时候就是想自己很笨,其实人和人都一样,现在不管哪个高手出场,右手换成左手打一样让别人弄个0分,不信可以试试。
在改板这段时间内,麻烦还真多,问题也很多,请了个教练个自己单独指导,因为我虽然改版了,可是我还想打好球。后来动作定了形,自己找个陪练就开始打。自己给自己当教练。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从正手的攻球开始。这是业余球友的第一步。配合的脚下的移动来练习。但是由于习惯了直板,后遗症无疑留下了。。。伤心之余还是忍着痛,-----输球的痛,坚持了下来。(为什么改板就不说了)
打了4年的正手攻球,本来以为自己全身都放松了。身体也协调了。拉球也很暴了。和高手过过招吧!哪知道?怎么能像以前的技术那么运用自如啊?一发大力身体还是僵硬的。一连续起来还原还是慢的。判断还老出问题。接球质量也不高了。控制的感觉居然全部飞走。输的一塌糊涂!后来想了好多天,也练习了很多天。发现了很多从来没有发现的毛病,或者说一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不知道您是不是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而影响了您的进步速度呢?
第一,腰带手臂腿没发力。
开始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这样学习的。也一直这样打了过来。但是其他的技术有了提高,可是对攻没有提高,也就是说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没有提高上去。每次打的时候都是腰带着手臂走,向左前上方挥拍。收臂。可是忽略了以个问题,左前上方那么大的角度我到底更应该靠近哪个方向?------手臂,收到眉心。教练这么教,就这么练习吧。注意转腰,于是腰就开始动了。现在打球动作看起来是很好。但是内在的感觉一点都不好。打球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注意下内在的感觉呢?那天用直板陪学生的时候突然间发现:原来自己的腰和腿发力的顺序出现了错误。腰先带动手,这样就导致腿发布上力量了。正确的应该是腿蹬腰转带动小臂。
第二,身体重心转移出现了问题
开始阶段:手臂匀速收,腰也匀速转,大臂也不放松,打时间长了就感觉腰和大臂一体了,形成了腰带小臂走。再打半年又变成了身体带动小臂走了。现在能感觉到手腕的控制更亲切些。可是手指的力道还是不好,感觉也不明显。也许是功力没有达到相应的境界吧!
现在看到很多朋友也和我开始的时候一样练习,不同的是他们总是这样的练习。其实对于以个初学者那些理论一点问题都没有。教练教的也都是对的。但是大家忽略了内在的感觉。手臂匀速收!你还怎么控制力量和速度?怎么灵活的控制。你还怎么能在瞬间把球控制的很严密。让球稳定起来!另外,你有专门的时间来练习你单面收臂的摆速!咩有!都咩有丫!最后打的年头多了,也形成了一样的动作。但是你自己内在的感觉是不是有问题!你能感觉到舒畅自如的感觉吗?你能收发自如吗?如果不能,你的重心就出现了问题。你重心过于从右向左移动了!也就是你重心移动的太大了。把身体的力量给压住了!不能在短时间内发出来。
第三,你的还原出现了问题
第一次拉球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动作怎么不拿么自然,直到现在也没有改的太好。主要就是疆,身体放松的时间不够多。时间差不够大。时间点不对。引拍得时候应该放松,发力结束了应该放松。可是每次还原的时候还需要用力,引拍也需要少些力量来把拍特意的引到相应的位置上,要不就出错了。这样一来还原还能快?不能了吧!不能了!
怎么解决还原的速度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还原的问题?
这里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在不同的速度下以同样的速度把球打过去,不同的落点能以相应的节奏和速度打到对方相应的位置上)的球友才能完成。正手攻球,平时的对攻在比赛中根本就用不着,但是为什么还需要练习呢?还需要那么多的时间练习呢?因为正手攻球的动作是很多正手基本功动作的框架。拉球和攻球的身体应该是一种相近的感觉,很多人都是拉球和攻球时两种动作--两种感觉。两种动作是对的,但是两种感觉就不对了,那么你正手的对攻练习再多的时间也是事倍功半。
正手攻球最重要的-----这需要一定的功力才能达到和做到的。但是如果 你达到了这个阶段,你能做到的时候你还不做到,那么你正手攻、拉,冲的杀伤力准确度,控制能力就会下降。就会感觉到心中没谱,手上没数。可能是我说的有点多。但是不经过这样的洗礼不会对以下内容有很深处的理解。
正手攻球动作中:站位不能太近台,因为你需要足够的空间控制、发力和调节。引拍要放松。发力要集中,之后还放松。这里面,注意腰腿的协调一致性。统一不可分割。
把正手攻球分为三个阶段:1.判断、碎步调整站位,2.引拍,3.挥拍击球和还原成基本状态。这里面如果吧动作时间分12份的话那么1应该占2份,2应该占6份,三应该占4份。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引拍的时间占2\3,挥拍击球到还原,只占1\3,这就要求大家在打完球时不能再“照相”了。需要马上还原。
最后一点:还原的位置。看高手打球就感觉画弧,动作出现绕圈状态了。其实是因为打完一板球需要还原,而这个还原点整好在身体附近,偏正手一侧。这样更有利于反手和正手的衔接。平时打球的时候多练习一些东西,比赛的时候就能看出自己练习的效果了。
再谈拉球系列之(一)基本技术
&&&& 一:站位,其实很多人都会忽略站位问题,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站位,你就不能在最舒适最有把握的最好击球点出球,我们看有些人的动作很不协调,其中可能的原因就是出在站位的问题上。例如两个脚平行站立,做动作起来肯定没有重心,看起来就不协调。如果两个脚站立过宽膝关节过直,更显得僵硬,这样更不能利于自己的调整下一板,所以我们在学习或者改自己的动作首先去看你的站位是不是对的,协调的?我们比较理想的站位是:(都是右手握拍)两脚与肩同宽或者稍宽,左脚稍微前,膝关节稍曲,挺胸收腹。身体放松,像弹簧一样能随时启动!这个动作应该不是站死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来球都有一定的微调。最主要的是运用弹簧般的身体能够调整击打不同的来球,这个就是我们需要放松和像弹簧般身体的主要出发点。
&&& 二:重心,我们的重心也是很主要的,我经常强调的是用身体去打球。在对待不同来球我们身体的重心都有一定的变化,如果身体的重心不稳,或者重心偏移你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个人技术,或者说出去的球没有质量。业余的球迷尤其要注意重心的作用,为什么你出去的球没有速度,没有命中率?这个也是关系的,在不击球的时候我们的身体重心应该在两脚中间。当步法调整好以后,我们找到最佳的击球点和击球位置,我们身体的中心应该向右脚偏移,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我们的重心在右脚上,当迎前的整个过程作用力到球的时候我们的中心应该是迅速偏移到左脚,而重心不是向左走的,而是向前走的。最理想的重心交换,应该是在转到左脚的时间的时候接触球,这个时候的力量和稳定性最好。
&&& 三:腰部,腰部是贯穿下身和上身的桥梁,起到承下启上的作用,“力从脚根生”而这个力要作用到球上,都是通过腰部传输上来的。有些球迷的力量脱节很主要的一点就是在腰部上,集体表现为,腰部紧张、僵硬、灵活性不够等等,所以我们应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身体重心带动的时候我们的腰部要适当的放松,在身体重心转移的时候我们的腰部也要有适当的转动来带动上身,在球出手以后我们腰部要“锁住”,不能让腰部随着身体重心的转移而放出去,要有个“锁住”的过程,这样我们更利于我们还原和下一板的再发力。
&&& 四:大臂,大臂是前臂的哥哥,所以前臂“半圆”动作的好坏,跟大臂也有很大的关系,假如重心好了,腰部放松能带动了,我们的大臂如果这个环节做不好,同样也会影响你整个动作的完成到最佳状态。所以密切的去注意我们的大臂是由必要的,特别是在对拉、远台处理球的时候如果没有大臂的动作你的球肯定是不过网点居多。腰部带动好以后,我们的大臂应该适当的放松往后拉,我强调的是大臂跟腰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当腰部转动的时候大臂就应该一起放松拉开引拍了。在接触的球的时候有个往前送到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做的好,那么你出去的球就很“顶”如果送的动作做不出来,会一定程度的影响你出球的第二弧线。也就是说你的球不够“顶”。
&& 五:前臂,越来越接近球拍了,所以我们的整个动作就应该越来越放松了只在接触球的那一霎那才发力,乒乓球是属于半圆化的运动,在正手动作更是明显,而在看很多球迷或者小朋友打球的时候没有体现出“半圆化”前臂根本就没有收缩过,导致出去的球生硬。落点不受自己的控制等等。所以我们在以后应该注意我们的前臂动作,前臂收缩得越好,你出去的球越有数,力量速度也就更快。在重心到右脚准备迎前击球的时候我们的前臂是打开的。差不多跟大臂成直线,稍曲在重心和腰部转移带动迎前准备接触球的时候,我们前臂应该迅速往前“收”这样就比较利于整个力量的传导和协调性。
&&& 六:手腕和手指,手腕和手指是我们接触球拍最近的地方,如果使用好手腕和手指说明你“会打球”了,特别是手指,也体许很多业余球迷打了一辈的球还没有体验过一次手指在打球中的作用。在很多方面我们的手指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在主动发力的时候我们的手腕应该有个接触到球带的动作,也就是在拉拍的时候我们的手腕放松稍微展开,在接触上球的时候我们的手腕发力往前收,配合前臂的“半圆”当你知道用手腕配合前臂的动作你会知道什么是“暴”会体验到从来没有过的“爆”直拍选手在使用在拉球中使用手指的时候,接触到球,拇指应该发力压球拍,后面的中指应该给球拍一个顶往前的力。横拍是用拇指跟后面的食指。球迷们慢慢用心去体会。
&&&& 从上面六个基本动作中我们可以这样来串连:利用步法找好来球落点,站位找到最佳的击球位置,重心向右脚转移迎前击球,在接触到球的时候重心转移到左脚,同时腰部也向前转,大臂带动小臂做个“半圆”的运动,当接触的球的时候前臂迅速收缩,手腕也往前收,发力连摩带打把球拉出去!瞬间”提高球技的两个细节黄宗泽
& 前段时间输球已经输得麻木了,到最后干脆自己安慰自己:“重在参与,不就图个高兴,锻炼身体嘛”。但半个月前我开始反思自己:不能再这样“堕落”下去,必须分析前段时间存在的问题,否则长此以往就会逐渐丧失对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兴趣和信心了。
& 具体而言,我是分两步进行分析的:第一,“输球”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球技并赢球。
&&首先,分析“输球”的原因,想来想去,无非就是这么两个原因:一、心态不对。赢球的时候固然没总结,输球的时候更是以“重在参与”来安慰自己;二、打球时间太少。除心态不好之外,打球时间少是最重要的原因。近几个月因各种原因,我一周只打一次球,想想真是可悲:每次去打球,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熟悉球感,但问题是对手根本不给我这么多时间,练个一两分钟就开始比赛了。试想,如此仓促的比赛,何谈“赢球”。所以,老话说“拳要打,曲要练”,乒乓球也同样如此,即便每天能练上半个小时也比平时不练一次练几个小时要强得多。
& 原因找到了,就得找解决办法了。既然我现在的情况是无法做到每天抽出时间来练球,而且这种一周最多打一次球的状况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那迫不得已就只好从“瞬间”提高球技这方面入手了。乒乓球是个全身协调性的运动,说到底,不就是“手”“脚”并用嘛,所以我就从“手”和“脚”这两个细节着手,总算有了初步的心得,并且很高兴地发现自己又回到“全赢”的状况了。前段时间我写过一个系列贴《“业余”迈向“专业”的10个要点》,有幸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细节”相比,“要点”是“根”,“细节”是“枝”,“要点”更着眼于技战术意识,是个需要长期琢磨体会的过程,而这两个“细节”是具体的运用,更适用于“短期内”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
& 说了这么多,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这两个细节,希望和各位球友共同探讨:
& 一、脚先动
& 很多朋友都知道乒乓球运动中“步法”和“重心”的作用,而且也有不少相关的帖子,但是大多比较抽象,真正操作起来和想象中差距很大。既然我的这个帖子号称是“瞬间”,那么我的着眼点就是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说白了,注意两点:
& 1、养成“用脚找球”的意识。一定要纠正“用手找球”的习惯性动作。所谓“用手找球”,就是对手球拍触球后,自己“稳如泰山”,脚不动,等到球落到自己的台面上,才开始伸手去“够”球。“用手找球”带来的弊端是:要么回球失误,要么即便不失误,回球质量也差。先想想自己是否无意识地有这种“用手找球”的习惯性动作?如果觉得这一点太抽象,不好理解,没关系,找一盘国际比赛的录像,看看世界顶级运动员面对来球时是脚先动还是手先动!如果你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真的有这种坏毛病,想要寻求解决之道的话,那也好办,我有最简单的办法,而且是最有效的办法:对手球拍触球瞬间自己做好预判,这个时候切记要强迫“手不动”,先动脚,等到脚尖刚落地时动手。看了这个方法,估计有朋友会大呼上当:就这方法呀,跟没说一样!如果有这种想法的朋友,我只能认为你还是没有真正理解“用脚找球”是什么意思。千万别小看这个意识上的小小转变,不信你认认真真尝试一下,就会发现要改变一个“积重难改”的习惯性动作是多么不容易!我说的这个动作意识上的转变完全是一个“强迫性”的转变,是一个强迫性动作。“用脚找球”,换一个说法就是“击球前步法要到位”,而我这样说是不是就不那么“抽象”,更形象呢!
& 最后,我再苦口婆心强调一下:“出手”千万别在“出脚”之前,这是一个“强迫性”的动作转变!当你真正建立这个意识并自觉“强迫”自己“脚先动”,一段时间下来,你会发现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有意识”的“脚先动”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下意识”的“脚先动”,而同时你也会同样的在“不知不觉”发现自己“无谓失误”少了,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完成手上的动作了,击球动作也更舒展了。
& 2、前脚掌着地。既然说到“脚先动”,那么就必须要做到最快速地“动”,千万别用脚后跟着地直挺挺地像个木头桩子一样戳在那,否则即便你有再强的“脚先动”的意识,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正确的做法是:双膝微曲,身体重心落在两只脚的前脚掌上。只有这样,你才能在预判准确的前提下最快速地“脚先动”!
& 二、瞬间击球
& 前面说的是“脚”这个细节,下面说说“手”这个细节(实际就是用手“击球”)。说到“击球”,大家必须树立这么一个观念:要保证你的出球速度最大、力量最“顶”,不是靠你的动作“最大”来完成的,而是击球“瞬间”传递到球体上的“力量”和“摩擦”最大!
& 我个人很喜欢打羽毛球,而且我认为羽毛球和乒乓球在很多方面是有相通之处的,就以“击球瞬间”而言,两者是完全相同的。下面我就结合羽毛球来谈谈如何最“有效”地击球:
& 1、动作不宜过大。咋一看可能有些朋友觉得有些矛盾:要想击球力量、速度最大,动作应该大呀?这就是我上面说的大家必须树立的观念了:球拍接触球的时间实际只是“瞬间”,你的动作再大,实际上真正传递到球体上的力量是否“最大”呢?原先我也一直在犯这个错误,击球前把架势摆得足足的(好像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专业”),但是发现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出球效果或说给对方造成的威胁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强,其次还造成自己动作还原“不及时”。
& 倘若你无法真正理解这一点的话,就会出现这么两个情况:
& 一是表面上你的动作很大,力量也很大,但是这只是击球前的“假象”,等到真正“触球瞬间”时,你的速度和力量并不是最大的,也就是象有的朋友说的“力量在前面就用完了”;
& 二是触球后拍子收不住,依然是在“加速”前行,这样你的最大力量和速度并不是在“触球瞬间”,而是在触球之后。关于这一点,羽毛球高手应该有这种认识:球拍击球后应该是瞬间停止,而不是继续往前挥拍,从而保证“鞭打效应”(就像把鞭子直愣愣地甩出去是没有太大击打力量,而倘若甩出去后往回“蹬”一下才会发出“啪”的击打效果一样),否则,击球后的挥拍纯粹是白费力气。
& 2、轻松引拍,“加速”挥拍。既然动作不宜过大,那么引拍动作其实是个很放松的动作,这个时候千万别用死力、蛮力哟。而迎球挥拍的过程是一个“加速”的过程,从而保证“击球瞬间”的力量和速度是最大的。
& 3、充分发挥手腕、手指的作用。为了保证触球瞬间的“鞭打效应”,除了前面说的“挥拍轨迹是个加速过程”之外,还应保证触球瞬间球拍突然停止,就像时速180码的汽车突然踩刹车一样(这一点和甩鞭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个时候的“力量传递”是最大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然对手腕和手指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有句话“用手指打球的是研究生”吗!此前我的帖子中就提到横拍握拍时必须重视手指的作用,至于直拍,我后来专门请教过专业运动员,重视“手指”的作用这一道理是完全相同的:正手击球时是拇指发力,食指辅助;反手推挡时是食指发力,拇指辅助。
& 结合羽毛球的击球动作我再补充一点:羽毛球握拍时切忌握“实”了,正确的握拍是掌心中空,唯有击球瞬间手指发力突然紧握,从而保证最大限度的力量传递。同样道理,乒乓球握拍也不能握得太用力,也是当“击球瞬间”手指突然发力握紧拍柄,从而保证最大限度的力量传递。
& 4、 “攻球”要有“砸”的感觉,“拉球”要有“抖手腕”的动作。乒乓球是个技术性非常强的运动,台内小球处理得好、落点控制得好等等这些自然重要,但是有效、有威胁的攻球和拉球却往往能一招置对手于死地哟。
& 先说“攻球”,你得使出浑身吃奶的力气往对方台面“砸”,得有恨不能一拍下去立马把球“砸”破的感觉和气势,这倒不是说你的动作大就能做到这一点,而是“击球瞬间”要保证你全身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传递到球体上。
& 再说“拉球”,不都说“打磨结合”或是“先打后磨”嘛,“打”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为了“吃”住球,但是如果你只是“吃”住球然后“打”出去,就缺少了“旋转”的威力,而且弧线不好,容错性差,自然失误也多。所以,要想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就必须要“摩”!怎么“摩”,实际上就是在“击球瞬间”要“抖”手腕,充分利用“手腕”来传递力量从而制造“强有力”的摩擦。
长胶技术(转载)
一、牢固树立五种意识
&&&&&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长胶器材的物质性决定了长胶打法的特殊性,而先进的意识和理念,对长胶打法的完善和提高,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长胶打法的意识问题,球友们提出了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有以下几种:
&&&&& 第一,迎前意识。长胶的优势是回球下沉,反旋转,不易吃发球。弱点是速度慢,容错性低,难控制。回球速度慢,就会使对手有时间调整,从容击球,赢得主动。而速度却是是乒乓球十分重要的致胜因素之一。怎样克服先天不足,加快速度,加强控制,降低失误呢?这就要求长胶选手必须增强迎前意识,在站位和击球时间上做文章。一是站位近台,决不退台。面对强烈的弧圈球,长胶选手一旦退至中远台,必然导致回球质量下降,失误增多,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二是在接发球和相持环节坚决打球的上升期和最高点。通过早上手、早发力,提高初始速度,在控制中调动对手,发挥优势,抢占先机。这应该是长胶选手在比赛中掌握主动,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 第二,控制意识。控制与反控制是乒乓球运动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乒乓球运动中的现实体现。发球是控制,接发球就是反控制。进攻是控制,防守则是反控制。而进攻与防守、控制与反控制,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时候可以转守为攻力图控制对手,有时候又有可能被迫由攻转守,由控制改为反控制。总之,不论是控制还是反控制,总要在控制对手或者摆脱对手控制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赢得先机,一招制敌。首先是控制旋转。特别在发球环节,通过转与不转、上旋与下旋、侧旋等,造成对手接发球失误或回球质量不高,创造主动进攻的机会。同时在相持中,也要运用长胶反旋转的原理,对上旋球多用磕、挤、带,对下旋球,多用拱、刮、撇,增加回球的怪异性,从而加强控制,赢得主动。其次是控制落点。针对对手打法和技术特点,一般情况下,对直板左推右攻型选手,可采取压左调右战术,对横板快弧选手,可采取压中路调两边战术,多打大角度球、追身球、近网小球、底线长球和似出台未出台的球。通过磕长吸短,刮撇、弹打两个大角,逢斜变直、逢直变斜等手法,有意识地前后左右调动对方,打乱其步伐,破坏其手感。第三是控制节奏。主要加强力量大小和速度快慢的控制。通过加速与减速、加力与减力,掌握好自己的节奏,打乱对方的节奏,打出时间差,把对手打别扭,干扰对手的预判和移动,做到快攻如闪电,稳守如泰山,把比赛纳入自己的节奏之中。
&&&&& 第三,进攻意识。长胶最先用于削球,以后又逐步尝试用于进攻,特别是在专业选手中产生了以邓亚萍、福原爱等为代表的反手攻和以朱世赫、武扬为代表的削中反攻以及以陈晴、周昕彤为代表的长正胶倒板进攻型打法,长胶可以进攻及长胶应该突出进攻的观点正在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但在业余界,长胶应以防守和控制为主,长胶不易进攻、打长胶要以怪取胜、靠对方失误得分的理论仍有较大市场。实际上,这种理论是偏颇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在业余比赛中,如果对手不懂长胶、不适应长胶,那么你怎么打都不成问题,而一旦遇上熟悉长胶,相持中非拉即打甚至板板爆冲的对手,长胶没有进攻单纯依靠控制和防守,赢球是很难的。我赞成长胶高手等球友的意见,长胶的出路在进攻,长胶制胜的法宝在进攻,没有进攻的长胶只能是死路一条。正如塞翁兄所言,长胶的进攻下沉,长胶攻过去的球前冲力较弱,给人一种不往前走的感觉,这是长胶进攻的威力所在。特别是在现代乒乓球运动,强旋转的弧圈球已成为主流,抢先上手,主动进攻成为比赛取胜的主导思想的情况下,没有进攻的长胶必然失去生命力。因此,一定要增强进攻意识,在加强控制、做好防守的基础上,坚持进攻为主,正手要进攻,反手要进攻,侧身要进攻,倒板要进攻,直板反手要横打。控制中要找机会攻,防守要转攻。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对进攻技术的练习,在业余比赛中要注重进攻技术的运用,做到能攻绝不守,能打绝不拉,能拱绝不搓,能弹绝不磕,真正把主动进攻贯穿于比赛的全过程,从发抢、接发时就尽量抓住机会、创造机会进攻。总而言之,进攻要成为主旋律,最终通过进攻打败对手,赢得胜利。
&&&&& 第四,变化意识。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乒乓球比赛,每时每刻都处在激烈的对抗之中。而变化则是乒乓球比赛的制胜因素,是长胶打法的灵魂。如果说反胶打的是速度和旋转,正胶、生胶打的是速度,那么长胶打的就是变化。变化是对人的适应性和预判性的考验。只有积极寻求变化,才能让对手难受、别扭,自己才能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变化应该贯穿于旋转、落点、线路、节奏等各个环节。要通过旋转变化,让对手判断失误,出手犹豫;通过落点和线路变化,让对手在跑动中回球,疲于奔命,导致回球质量下降;通过击球手法的变化,增强对手击球难度,加重心理威慑;通过节奏变化,打乱对方节奏,打破心理平衡。总的要求是:敌变我变,我变在先,主动求变,变中再变。通过多种多样的变化,使局面产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变化,从而达到变中求胜,以变制胜的目的。
&&&&& 第五,创新意识。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而创新则是实现新陈代谢的桥梁和纽带。正如清朝诗人赵翼所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现代乒乓球运动迅速发展,科技创新是根本动力。无论是日本人发明的弧圈球、欧洲人弧圈球结合快攻还是中国人的直板近台快攻以及高抛发球、直拍反手横打等,对乒乓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作用是巨大的。乒乓球运动的创新包括技术、战术、打法、器材、训练及理论等多个方面。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技术,是创新;而将原有的技术提高质量,实现质的飞跃,也是创新。庄则栋曾说过:“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不断的发现问题,改进我们的方法。”对于我们业余选手来说,在业余训练和比赛中,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在技战术、打法上不断改进和提高,从而把先进的技术与自身特点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制胜手段,这也是创新。在这方面,黄建疆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写的《直板长胶倒板——业余赛场一奇葩》、《攻守兼备——突破长胶打法的瓶颈》以及录制的《黄建疆教你打长胶》系列光盘难道不是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吗?近期球友们津津乐道的徐伟雄的“击提”也应该是创新。
&&&&&& 二、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所谓的联系即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即关系、即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乒乓球运动中,存在着许多种矛盾关系,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关系,无疑影响着乒乓球运动的进步和提高。我认为比较突出的有这样几对矛盾关系。
&&&&& 一是攻与防的关系。这是乒乓球运动两种最基本的形态,也可以说是矛盾着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同处一体,既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又互相转化。比赛中每一板击球都包含着进攻与防守的双重含义,防中有攻,攻中有防,防守为进攻创造机会,进攻为防守赢得主动。乒乓球比赛,依靠进攻命中能得分,依靠防守导致对手失误也能得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防守是进攻的基础,进攻是赢球的保证。没有进攻的防守与没有防守的进攻一样,都是没有前途的。进攻与防守如同汽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长胶逆旋转的特点,使其适宜于防守。但这绝不是说长胶不需要进攻,单纯依靠防守就能取胜。这在理论上讲不通,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不管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选手,都应当讲求攻守技术的全面和平衡。但具体到每个人特别是业余选手来说,有的人喜欢进攻,有的人擅长防守,而打削球的人再怎么强调进攻也还是以防守为主的,完全可以因人而异,不拘一格。但进攻技术已成为现代乒乓球运动的主流,也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强大的进攻能力,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不论是何种器材打法的,要想赢得最终的胜利是很难的。我认为,作为业余长胶选手,也要跟随乒乓球技术发展的潮流,高度重视进攻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树立攻守平衡、以攻为主的思想,在训练中苦练进攻和防守的各项技术,做到防得住、顶得上攻得出,打得赢。在比赛中要敢于进攻,主动进攻,依靠进攻压制对手,取得比赛的胜利。
&&&&& 二是凶与稳的关系。“凶与稳”与“攻与守”这两对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攻与凶狠联系最紧密,防守与稳健更亲近。攻与守,主要是从整体打法上来讲的;凶与稳,主要是就技术风格而言的。进攻不应该一味地凶狠,更不是愈凶愈好,进攻也要讲究稳定性、连续性;防守也不是只求稳健、越稳越好,也要讲究主动性、攻击性。在进攻时,只有稳凶结合、稳凶适度,才便于各项技术动作的还原和衔接,做到多板进攻、连续进攻,保证成功率。即使是反胶、正胶等,容错性相对较高,也不提倡下死力进攻,以避免无谓失误。长胶的容错性低,难控制,更不能发死力进攻。长胶高手们均强调除非机会球可以加力打外,长胶进攻六、七分力就可以了,长胶逆旋转和攻球下沉的特性足以让对手产生严重不适,从而导致回球质量下降甚至失误。王秋伊所总结的“主动进攻不加力,落点准确为第一”无疑是经验之谈。当前乒乓球技术正朝着快速、凶狠的方向发展,以高对抗、强旋转为标志,如何攻打上旋球已成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专业界还是业余界,依靠稳健型打法很难走得更远。因此,我认为在战术打法上还是要以进攻为主,在技术风格上,就要偏重于凶狠。只有坚持凶狠的进攻,才能加强对对手的控制,抑制其特长的发挥,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局面。同样,在防守时,特别是打长胶,本身速度就慢、不转球多,如果只是注重稳健,必须导致回球质量不高,为对手提供进攻机会,被其一击致命。所以,黄建疆老师等强调长胶要少搓,挡、磕、拱等忌用多板,要义皆在于此。在防守时,也要提倡多用进攻性的手段,加大力度,增加难度,迫使对手由进攻转入防守,使自己由防守转入进攻,变被动为主动,把危机转化为胜机。
&&&&& 三是博与精的关系。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是对专业运动员的基本要求。业余选手尽管从技术质量上来讲与专业选手差距较大,但也应向这个方向努力。所谓的博,指的就是技术全面,对乒乓球的一般技术和重点技术要尽可能熟练掌握并运用,这样才能根据对手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战术。所谓的精,指的就是特长突出,在掌握较多技术的基础上,力求苦练、精练几门重点技术,形成自己的杀手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绝,独步天下。业余选手打球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什么技术都练,如同蜻蜓点水,很难练精、练透,用于比赛也难见成效,倒不如少而精更管用。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我有一个球友,论长胶技术不过五六种,比赛中最常用的不过一挡一带一打而已,对付弧圈球他都用挡,同时注意控制落点,接发球则是左右快带,一有机会抽打没商量,即使只有这三招也常使一些退役专业选手头痛不已。有一个有趣的二八定律,体现在乒乓球比赛中,就是在80%的时间里,用的只不过是20%的技术。尽管乒乓球技术有很多,单是黄建疆老师总结的长胶技术就有14种,实际上一场比赛真正用到的不过几种。一些武侠小说及古代反映战争的小说在介绍武林高手和大将出马时总是说他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在实战中克敌制胜的,关云长用的是青龙偃月刀,张飞则是丈八蛇长矛,武松不管是对付蒋门神还是景阳岗上的猛虎,都是他的独门绝技——醉拳。就是这一手功夫,打得却酣畅淋漓,神采飞扬,让观众看了直呼过瘾。王皓正是依靠直板横打、张继科正是依靠逆旋转发球和反手拧拉才登上了世界乒坛最高荣誉的殿堂。对于我们业余长胶选手来讲,精练什么样的重点技术,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打法来确定。如果是打削球的,自然首先要练好“削”功,然后是练好攻球。如果是正长倒板打法,正手突击是必须下功夫练好的。反长倒板打法,在练好正手拉打的同时练好反手横打也很有必要。至于直板单面长胶,自然要练好挡磕挤撇等防守技术和拱带弹打等进攻技术,做到攻防俱佳,正反手均有较强的进攻能力,这样才有争雄取胜的资本。
&&&&& 四是奇与正的关系。“奇与正”是我国古典兵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孙子.势篇》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正为主,奇为次;正为本,奇为末。从战术上讲,正为正面攻击,奇为迂回偷袭;正为常法,奇为变法。非正无以立足,非奇难造胜机。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互相转化。正可为奇,奇可为正,正中有奇,奇中寓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重大比赛中,中国男队的排兵布阵是非常讲究奇正关系的,多次灵活用兵,出奇制胜。在27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派直板长胶削球打法的张燮林出场,让日本队连输两盘;38届世乒赛决赛,中国队又用雪藏了两年的陈新华出战瑞典队,用他的长胶削球、反胶快攻接连打败林德和年青的小瓦,让瑞典人体会到了“陌生”的可怕。在第43届世乒赛决赛上,当瑞典人以为中国队会派刘国梁出任第三单打时,中国队却派出了丁松对阵卡尔松,打得卡尔松毫无办法,为中国队夺回阔别六年的斯韦思林杯立下了汗马功劳,再一次让瑞典人知道了什么叫“没想到”。
&&&&& “兵者,诡道也。”比赛的目的是取胜,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什么手段都可以用。所谓兵不厌诈,三十六计,几乎计计有“奇”义。团体比赛用奇兵管用,单打比赛用奇招也常常显灵。所谓的奇招不外乎三种:一是“秘密武器”,如张燮林、陈新华、丁松等的长胶削攻打法;二是特长技术,即所谓的绝招、怪招、野路子。在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基本功好、水平较高的选手输给一些动作不很规范、球路比较野的选手。正如刘国梁在分析马龙在大赛中迟迟没有实现突破时讲到的,为什么波尔、朱世赫包括托奇克这样的对手一跟他打就来劲,发挥得挺好,原因就在于他的球太正,既不野也不毒,对手根本就不怕他。三是新技术,如直板横打、反手拧、逆旋转发球等。以上事例启发我们,打球要有奇正两手,练好基本功,形成强大的技术实力,这是争雄取胜的基础。同时还要下功夫苦练特长技术,拥有一手独门绝技,在比赛中敢于使用,剑走偏锋,棋行险着,方能做到出奇制胜,险中求胜。
&&&&& 五是赛与练的关系。训练是掌握基本技术、形成动力定型的主要手段,比赛是提高实战水平和战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国家队和地方专业队采取的是赛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模式,欧洲运动员走的则是以赛代练的路子。对多数业余选手而言,通常看到的情况是,与同伴没练几个球、稍一热身就开始比赛。尽管也能提高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但基本功不扎实,动作连续性差,难以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一旦与专业选手交手,立刻暴露了在基本功方面的不足。也有少数球友,喜欢你来我往,只练不赛,尽管动作规范,回合很多,却缺乏实战能力,一打比赛会输得一败涂地。不过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 如何处理赛与练的关系,在业余球友中意见颇不一致。有的赞成以赛代练,认为比赛是提高技战术能力的最好方式。有的认为应以训练为基础,甚至以二八定律为依据,拿出80%的时间来训练,拿出20%的时间来比赛。还有的认为应该三七开。我的做法是赛与练,半对半。我平均每周打四、五次球,每次在两小时左右。拿出1小时用于训练,用半小时练一种技术,半小时练另一种技术。然后用1小时与球友比赛,大约在20局左右。这样做,既规范有序,又不单调、枯燥。我用这种方法坚持了一年,感觉效果不错。当然,究竟训练、比赛的时间应各占多少,恐怕不会有一个科学、固定的比例,只要适合自己就行了。
&&&&& 业余球友如何训练?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聘请专业教练,进行多球训练,对各项技术和战术套路一项一项地练习,不断巩固和提高。但具备这样的条件的恐怕不多。另一种办法是对着发球机练习。但发球机再怎么好用,动作难免机械,且速率太快,多数人很难跟上它的节奏,练一会儿累得就够呛了。这只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对于工作很忙、业余时间很少的人或可一用。
&&&&& 比较可行的办法,还是找水平相近、技术上互补的球友一起训练。比如直板长胶选手与横板双反选手,长胶选手练挡、磕、挤等防守技术,双反选手练拉打等进攻技术,或者互相带、打,共同练习进攻技术。
&&&&& 比赛有两种形式,即计分赛与正式比赛。训练是为比赛服务的,比赛是对训练效果的检验。而计分赛可以说是训练与正式比赛的中间环节。打计分赛不应该注重输赢,重点应放在使用、巩固新技术上,以不断提高技术质量,形成动力定型,强化战术运用,为参加正式比赛做好准备。
&&&&& 打计分比赛,不能单凭自己的好恶,只与自己打起来顺手的球友打球。要有意识地与一些怪异打法的人交手。如左撇子选手,直板正反反长选手,横板正反反长、正反反正、正反反生选手以及其它一些球路怪异的选手等。只有积累了对付他们的经验,在正式比赛中一旦遇到同类打法的对手才能战而胜之。不然的话,就很可能被他们所击败。
&&&&& 另外,还要从实战出发进行训练。在正式比赛后注意及时进行总结,看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缺项和弱项是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使强项更强,弱项变强,同时增加新技术,做到赛练结合,以赛促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 三、灵活运用五项战术原则
&&&&& 赛场如战场。乒乓球比赛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较量,也是意志品质和临场应变能力的比拼。技术是比赛的基本要素,解决的是打什么的问题;战术则是对技术的运用,解决的是怎么打的问题。赛场形势瞬息万变,强弱、胜负、优劣随时可能发生转化。要抓住转瞬即逝战机,赢得胜利,必须加强对战术原则的把握和运用。我认为总的原则就是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只有在战略上藐视对手,才能鼓舞士气,增强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技术实力;只有从战术上重视对手,才能深入研究对手,制定周密的战术,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具体原则主要有:
&&&&& 一是抢先上手,力争主动的原则。所谓的“先”,在时间上意味着早;在速度上意味着快;在位置上意味着前。抢先即是抢早、抢快、抢前。“先”与“机”连,“机”随“先”转,“机”在“先”中。在竞技场上,抢得早赢先机;抢得快赢时机;抢在前赢胜机。我们常讲“两强相逢勇者胜”,“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尽管一些孤独求败的武林高手,即使让对手抢先出招,也能后发制人;一些具有超强实力的专业选手即使被对手抢占先机,也能够后程发力,逆转取胜。但在正式比赛中,这种情况毕竟是少见的,多数时候双方往往旗鼓相当或者整体实力相差无几。因此,只有立足于抓首战、抓开局,在比赛一开始就坚持抢先上手、抢先发力,才能控制局面,赢得主动。中国队是靠近台快攻起家的,特别强调前三板技术。在重大比赛中,只要前三板发挥得好,几乎胜券在握;如果前三板失去优势,赢球就很难了。而长胶打法,速度慢、球又不太转,如果不能抢先上手,只会陷于被动。因此,必须“抢”字在先,当机立断,在发球时,要注意抢先进攻;在接发球时,即使不能抢攻,也要抢先发力,加强控制,在气势上、手段上压住对方;转入相持时,要抢先变化,通过打空档、打追身、打变线、打落点,使对手别扭、难受,在控制中转守为攻,争取主动。
&&&&& 二是发挥优势,以长克短的原则。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做到扬长避短,以长克短,必须对自身实力和对手的技战术特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如《孙子·谋攻篇》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首先要做到“知己”,明确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弱点在哪里。其次是“知彼”。摸透对方的底子,途径有二:一个是赛前了解。除参加外地或全国性的比赛对对手的情况难以了解外,业余比赛大多限定在本地区,对手即使过去没交过手,也可通过其他球友了解其打法特点,做到心中有数。二要在开局时观察。通过在比赛开局阶段的试探,弄清楚其器材、打法及技术特点,以此制定自己应对的策略,在比赛中坚持以我为主,以长克短。特别是在打关键局、关键分时,更要注意使用自己的特长技术,抓住对手的短处迎头痛击。具体来讲,对不同的对手,应区别对待。对直板左推右攻型的选手,宜采取压左调右战术,通过发近网短球及直斜两条线的奔球,创造主动上手进攻的机会。对横板两面弧圈球打法,则交替使用压左调右战术和压中路打两边的战术,在对对手前后左右的调动、控制中寻找战机。对削球打法的选手,目前多为横板正手反胶、反手长胶,反手以削磕为主,正手加转削拉结合,我认为应当压住其反手,以长胶对长胶,一旦其用正手削拉,则要敢于发力进攻。而与直板单面长胶选手对垒,高手们一致的看法是要抢先上手,抢先进攻,抢先变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长胶对长胶之所以难打,还在于平时打得少,对球性感觉差。几个来回之后,球往往不太转、力道弱。长胶加力拉过来的球会往下坠,借不上力,击球容易下网。所以,长胶打长胶,还是要多打多适应,只有熟悉了长胶的特性,才能抢得上,攻得出,控得住,打得赢。
&&&&& 三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原则。亦即“奇正”之“奇”、出奇制胜,就是在敌方想不到的地方、没做防备的时候予以痛击。在军事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火牛陷阵等。把这一军事法则用于乒乓球比赛中,就是要打破常规,反弹琵琶,逆向思维,敢用新招、怪招和变招。做到败中求变,变中出奇,奇中用险,险中求胜。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第45届世乒赛中瑞男团决赛。当时中国队派出的是如日中天的孔令辉、刘国梁和小将刘国正,而瑞典队派出的则是35岁的老瓦、34岁的佩尔森和31岁的卡尔松三杆老枪。当时赛前舆论几乎认定是中国队准赢。但比赛一开打却风云突变,中国队一上来就被对方打了个2:0,刘国梁、孔令辉分别输给了老瓦和老佩。在刘国正和孔令辉连胜小卡和老瓦扳成2:2平后,刘国梁在决胜盘却以2:3输给了老佩,中国队也以2:3输给了瑞典。他们对付中国队的办法就是改变以往压左调右战术,果断地实施从正手突破,把球先送到正手位,然后再打到反手位,在调动中争取主动,使中国队失去了前三板的优势,在刘国梁身上连得两分,重新赢得失去4年的桂冠。在第47届世乒赛上,排名第61位的朱世赫,运用削中反攻战术,连续战胜庄志渊、马琳、格林卡闯入决赛,成为一匹一黑到底的黑马。在业余比赛中,特别是在与实力强于自己的对手比赛时,更要敢用奇招和怪招。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出奇制胜,以弱胜强。
&&&&& 四是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原则。比赛中,由于缺乏经验、精神高度紧张导致发挥失常,或者在领先时过于松懈,趋向保守,或者由于对手超常发挥导致局面失控、难以挽回,这类现象在比赛中是会经常发生的。遇到这种情况,如何保持头脑冷静,及时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在技战术上作出调整,在领先时能够控制局面,在落后时实现逆转,成为衡量一个运动员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马琳在萨格勒布世乒赛单打决赛中,大比分以3:1领先,第五局以7:1领先,却被王励勤以4:3实现大翻盘。王励勤为什么能够翻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采用了搏杀战术,针对马琳侧身抢攻的企图果断从其正手位突破,拿下了第五局,最终反败为胜。悉尼奥运会八分之一决赛,李佳薇大比分以2:1领先,第四局以20:16拥有四个赛点,因急于求成,被王楠实现逆转。但在雅典奥运会四分之一决赛再次相遇时,李佳薇则吸取了悉尼奥运会的教训,在大比分2:0领先,第三局7:0领先被王楠追回一局后也没有慌乱,而是在坚持抢先上手、以速度压制王楠的基础上,加强临场变化,打乱对方节奏,在变中取胜。广州亚运会半决赛福原爱对郭跃的比赛,针对郭跃以速度、力量见长,性格相对急躁的特点,小爱从两个方面调整战术。一是以慢制快。就是捡球慢,回台慢,发球和接发球时总要停顿一会儿,不时还要擦擦球台,这让急性子的郭跃非常别扭。二是以快制快、以狠制狠。一旦进入比赛环节,即采用搏杀战术,用反手长胶快拨、快弹,压制郭跃的反手,伺机快拨、快带其正手,竟以3:1领先郭跃。但在领先时,小爱的战术贯彻得不够彻底,转而趋向保守,后三局只是一味地压住郭跃的反手,伺机突击其正手用得太少,最后又被郭跃逆转。
&&&&& 五是绝地反击,放手一搏的原则。在军事史上,曾经发生过项羽巨鹿之战、韩信井陉口之战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典战例,在乒乓球比赛中此类绝地反击、以弱胜强的例子也有很多,看了让人荡气回肠,历久难忘。这说明在与实力强于自己的对手比赛时,只有敢于放手一搏才能有取胜的可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搏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战术问题,甚至说是一个心理问题。当一场比赛大比分落后时,或者遇到实力相差悬殊的对手时,弱势一方常会采取搏杀战术。这时必须把输赢置之度外,抓住机会就主动进攻,全力进攻,通过背水一战的气势,给对手制造强大的心理压力,以此逆转战局。如雅典奥运会单打决赛,柳承敏对王皓,当时来讲,无论是打法还是综合实力,王皓都占有明显优势,此前六次交手王皓全部获胜。但面对想赢怕输的王皓,柳承敏一上来就充分施展自己步伐好、线路活和正手进攻威力大的优势,进行凶狠的搏杀,以4:2将其击败。在2010年直通莫斯科第二轮比赛中,张继科依靠搏杀战术,通过逆旋转发球抢先进攻,接发球通过反手台内拧拉进攻,在相持环节则抢先变线,突击正手直线,连续以3:0、3:1、3:2战胜王励、王皓、马龙获得第二张直通门票,进入国家队一线主力的行列。另外,乒坛女皇王楠,在2002年釜山亚运会上败于金香美、上海世乒赛败于文炫晶、广州世乒赛团体败于金仲,除以上几位选手打法与之相克外,最关键的原因均在于她们在比赛中采取了搏杀战术。专业选手在重大国际比赛中都能不计输赢,敢于搏杀,我们业余选手还有什么顾忌的呢?更要敢于搏杀,每球必争。
&&&&&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不论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我们只有按照辩证法办事,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最终干成事、干好事。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长胶训练和比赛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但由于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所限,论述难言深刻,见解未必得当,肤浅及偏颇之处在所难免,还请球友们给予批评指正。也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引起长胶大本营营友们对长胶理论、技术及战术的讨论和交流,活跃气氛,增加共识,对长胶的繁荣和发展有所助益
准确击球的几个重要环节(转)
准确击球的几个重要环节Post By: 20:10:00 [只看该乒友帖子]一、判断来球      判断来球是打乒乓球首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确定移动步法和击球技术的根据。      判断来球主要包括判断来球的路线、旋转和落点。   (一)判断来球路线的主要方法 1.从对方击球时的拍面方向来判断来球路线。一般说来,对方球拍触球时, 拍面所朝的方向,即为对方的击球路线。例如,对方在正手一侧击球,球拍触球 时,拍面正对自己的右角,为斜线球;拍面正对自己的左角,为直线球。 2.从来球通过网顶的位置来判断来球路线。例如,对方在正手一侧山击球, 球从靠网的左边飞来,多为直线球;球从网顶的中部飞来,多为斜线球。 3.根据自己打出球的旋转性能,预先判断来球路线。例如,自己发反手强烈 右侧上、下旋球,对方回球易飞向自已的右方;自己发正手强烈左侧上,下旋球, 对方回球易飞向自己的左方。 4.根据自己打出球的落点,预先判断来球路线,例如:反手重压对方反手斜 线大角度球,对方很难回击直线球,一般回球路线多在自己左半台或靠中间位置。 (二)判断来球旋转性质和旋转强度的主要方法 1.根据对方击球时实际的挥拍发力方向和摩擦球的部位来判断来球的旋转性 质.如对方由上向下发力挥拍击球,多为下旋球;由下向上发力挥拍击球,多为上 旋球;由左(右)上(下)向右(左)下(上)发力挥拍击球,多为右(左)侧下 (上)旋球。 2.根据对方击球时球拍“吃”球的“厚薄”和摩擦球的多寡来判断来球的转 与不转。如球拍触球时“吃”球“薄”、摩擦多,则来球转;如“吃”球“厚”、 摩擦少,则来球不转(相对而言)。 3.根据对方击球时发力的大小来判断来球的旋转强度,对方挥拍擦击球的动 作幅度大,挥拍速度快,则来球旋转强,反之则弱。 4.从来球的飞行和球着台后的反弹情况来判断来球的旋转性质。 (1)快攻球与加转弧圈球相比,快攻球在空中飞行时和着台反弹后的速度变 化不大,而加转弧圈球在空中飞行时的速度较慢,着台反弹后的速度加快。(2)加转弧圈球与前冲弧圈球相比,前冲弧圈球的飞行弧线较低,速度较 快。 (3)加转下旋球与不转球相比,加转下旋球在空中飞行时的速度较快,着台 反弹后下沉,前进速度较慢;不转球在空中飞行时的速度较馒,着台反弹后往前 冲。 (4)左、右侧旋球,空中飞行时其弧线沿挥拍方向产生顺向偏拐。 (三)判断来球落点的主要方法 1.根据对方挥拍击球时动作幅度的大小和力量的轻重来判断来球落点的长 短。例如,快推、加力推、减力挡等。这些技术动作差别较明显,易判断。2.从来球飞行弧线最高点的位置来判断来球的落点.来球飞行弧线的最高点 在对方球台上空或靠近网前,相对来说,来球落点一般较短,反之则较长。3.接发球时,从对方第一落点的位置来判断来球落点的长短。对方发球的第 一落点离端线近,来球多为长球,反之则多为短球。 判断来球的路线、旋转和落点的方法虽有多种,但主要的是从对方球拍触球时 的瞬间动作来作判断,在这一基础上再辅以其他的判断方法,对来球的性质也就能 判断得更为准确了。    二、击球时间   击球时间,指的是对方来球在本方台面弹起后,球从着台点经上升至下降的这 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可分成上升、高点和下降三个时期。而上升和下降则又 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击球时间要依各种类型打法、体型高矮、来球性能而有所 不同。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好和固定击球时间,有助于提高击球的命中率。现就快 攻、弧圈和削球等类型分别谈谈不同的击球时间。 快攻类:正手攻球,在近台对攻时是击球的上升期;在中远台对攻时是击球的 下降期。拉球(对削球〕是在下降期的前段。突击(包括搓中突击)是在高点期。 扣杀机会球,对上旋机会球扣杀在上升期;对下旋机会球,尤其是近网球或中台的 来球扣杀在下降期;对半高球扣杀在高点期。这是一般的情况,当然也有因特殊情 况而变化的。 推档,根据不同的风格和体型,大致有以速度变化为主,站位近,出手快的推 上升期;以速度力量为主,出手力量大的推高点期。 反手攻球,按照不同的风格,大致有攻高点与上升期之间和下降期两种。 弧圈类:正手拉加转弧圈球,一股是在下降期的前段接近后段;前冲弧圈球, 一般是在高点期或上升期的后段(有时也有在下降期〕。反手拉弧圈球,一般是在 下降期。 削球类:不论是以逼角为主还是以转与不转为主,一般都是在下降期去削球。 不过逼角多在下降期的前段,转与不转多在下降期的后段。 前面所谈的击球时间,应该是基本固定的。但有些优秀运动员用时快时慢的节 奏扰乱对方也是常有的。 对付这种快、慢不同的来球,一般地说,人快我快,人慢我慢,例如,快攻对 快攻、削球对快拉和突击时,由于对方回球的节奏加快,出手回击就要相对快一 些;快攻对加转弧圈球或削球和削球对加转弧圈球时,由于对方回球节奏减慢,出 手回击就要相对慢一些。以上说的是出手时间要随对方回球节奏的快慢来决定,但 在我方击球时间上还是要求固定的。例如,对方拉加转弧圈球,不管对方拉下降期 前段还是后段,回球的节奏快与慢,我方回击都要选在球的上升期。又如,快拉对 付逼角和转与不转的削球,前者回球快,后者回球慢,而我方拉球均要求在下降期 的前段;突击则均是击球的高点期。因此,出手时间和击球时间应严格地区别开 来。只有真正理解固定击球时间和节奏变换之间的区别,才不会因对方节奏变换而 扰乱我方的击球时间,从而保持合理的回击。 当前,乒乓球运动不断朝着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球的速度和旋转大大加强, 七十年代与六十年代的弧圈球相比。其击球时间也加快了(加转弧圈球从拉下降期 后段到拉下降期前段,前冲弧圈球从拉球的高点期到拉球的上升期)。搓球过去都 是搓下降期,而现在不少运动员转为搓高点期甚至是上升期。这些例证,反映出当 前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但是,快与慢是辩证的统一。“决”由于争取了 时间而能克制慢,用旋转慢的节奏也能使对方快不起来。所以,击球时间和节奏的 变换不仅在训练上起作用,在战术运用中也是不能忽视的。    三、击球位置   合理的击球位置,对提高击球的准确性和动作的协调性很有帮助.击球位置不 对,不但会使动作变形,而且也容易击球失误。 合理的击球位置,一般是指”身前击球”.尤其是攻击型选手,身前击球显得 特别重要。身前击球具体一点说,就是把击球点选在身前,并在身前找好球与拍的 距离(击球距离)。 不同的风格和类型打法,击球距离是不同的。如以快速变化为主的人,回击一 般来球,球与拍的距离较短,由于球与拍距离近,不仅有利于加快击球时间,而且 动作也比较容易固定,以力量为主的人,球与拍的距离较长,有利于增大击球力 量.因此,各种类型打法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好击球距离,特别是强调在身前 找好击球距离,这点是十分重要的。 要找好击球距离,一是注意根据来球落点离身的远近选好击球位置。例如,站 位离台较近,对方发一长球(急球)时,必须及时移步后退,才能找好击球位置, 站位离台较远,对方发一短球时,应及时向前上步,否则会因身体距击球点太远而 接不到球.二是在对方突然加速或减速回球的情况下选好击球位置。这一点往往容 易出现问题。如削球时遇到对方突击或拉前冲弧圈球,快攻过程中对方突然削一 板,就很容易出现等球从台上跳起后才引拍(拉后手)的现象。由于引拍慢,拍与 球的距离拉不开,常形成“球顶板”,使动作不协调。这看起来好象是由于动作错 误造成的失误,实质上是球与拍的距离问题。只要作到迅速引拍,拉开距离,问题 也就迎刃而解了。三是身体来不及后移时怎样去选择击球点.如两面攻的人,反手 发力进攻时,站位通常是右足稍前,左足在后,发力后重心由左足转到右足上。此 时如对方以不快不慢的推挡球(尤其是反贴带一定上旋的来球)回击中路或正手, 就有可能发生由于重心前移,右足来不及后退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在身前找 好击球点,借助腰部稍向右转来拉开一点距离,迅速打一板快抽或滑一板来作过 渡。正手攻球发力后,站位与上述相反,若对方以较快的速度将球回击到反手,由 于重心关系左足也会不及后退。这时也应在身前找好击球点,以反手快拨或迎前推 挡作过渡。在这些特殊条件下,必须灵活地选择好击球点,以保证回击的协调性和 准确性。    四、击球力量的调节和运用   乒乓球技术,击球力量的调节和运用甚为重要。它对保证击球的准确性和战术 的变化有很大帮助。在一般情况下,要重视中等力量的击球,因为它是力量运用的 基础。训练中,力量调节分下列几种:两面攻,左推右攻的中等力量, 加力(包括突击和拍杀),借力和借力中发力、减力,弧圈球中的真假弧圈;削? 蚝痛昵蛑械募恿Γㄏ鳎? 搓加转球)、隐力或假用力(削,搓不转球)等。战术中力量的运用,基本分为五 种。 (一)人轻我重 例如对攻球(包括弧圈球),以推挡或反手攻,拉弧圈或侧身攻重压对方,迫 使对方后退或轻挡回击.又如用加转、前冲弧圈球、突击球对付削球,使对方处于 被动,搞不了旋转变化,力争主动。 (二)人重我轻 两面拉弧圈球对推攻,被推挡压住反手,采取主动退后半步,以中,轻等力量 的弧圈球“挂”住对方斜、直线,伺机反击;对方侧身发力硬打反手时,用轻巧的 推挡变直线。推攻对两面加力硬拉弧圈球,用轻巧的推挡斜、直线等方法化被动为 主动。 (三)人轻我轻 弧圈、快攻相互间的对垒,互相使用“摆短”。控制.削球对攻球遇到对方轻 拉时,使用轻送不转球回击;对推中互相“快点”下旋球等。 (四)人重我重 一方侧身发力,另一方加力推挡回击或是正手打回头。削球接突击时的加转。 加力对拉弧圈球...... (五)轻重结合 弧圈球对削球的真假弧圈球的运用。快攻对削球的轻重力量拉球、拉中突击、 突击后转拉。推挡对弧圈球运用加力和减力。弧圈球对推挡或对弧圈球的“挂”中 发力,发力后转“挂”。削球转与不转的反复变化等。 以上五种情况都是体现了力量调节在战术中的运用。运用轻重力量应该注意不 要因“重”而致发死力,也不要因”轻托”而不敢控制球以致造成无谓的失误。五 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不仅在一场、一局比赛中,甚至在一分的争夺过程中,力 量轻重的交替运用也是常有的,因此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五,击球时拍形的调节   乒乓球的旋转性能基本上分上旋、下旋、侧旋(侧上、下旋)和不转等。旋转 性能的变化,取决于球拍擦球的部位和用力方向。要很好地研究触球部位和用力方 向的协调配合,才能提高击球的准确性。但怎样对付各种不同旋转性能的来球呢? 这就要本着对不同性质的来球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由于来球的旋转性能、弹起的高低、距网的远近,以及决定采取的回击方法的 不同,球拍触球的部位和用力方向常常是有变化的。这里提到的球拍触球部位的变 化,即是指击球时拍形的调节。 例如,推挡球大多数是用调节拍形回击的,若推下旋的来球或推对方搓过来的 球,拍形应稍仰,使球拍触球的中下部,向前方用力.推加转弧圈球,拍形应前 倾,使球拍触球的中上部,向前下方用力等。 直拍正手攻球的拍形基本有两种: 一是固定拍形回击,拍形与台面夹角约成45一75度.这种拍形角度,常常是触 球的中上部,只要随着来球上旋强度的大小向前或向前下方用力击出即可,动作较 为简单,对对付攻球,弧圈球和不转球较好,对付加转削球和近网转球同样是触球 的中上部,向前上方用力摩擦(一般称为小上旋拉球)。这种回球方法较稳健,常 用来对付弧圈型发过来的下旋或近网短球,用拉起快攻的办法来破弧圈球。 二是调节拍形击球。拍形角度随着不同旋转的来球在击球前加以调节。如对 攻,对弧圈球,拍形角度要求同上,对加转削球,拍形角度约为90一100度,触球 的中部或稍中下部,向前上方用力擦击。对近网转球,拍形角度约为100-110度, 触球的中下部,出手时以快速“兜翻”的动作击出(称为小突击)。这种回击方法 速度快,力量也较大,有威胁力。但要求对旋转的判断能力强,反应快,手腕的灵 活性较好。对不明旋转的来球,拉一板小上旋也很有必要。 正手弧圈球基本上是固定拍形稍前倾,以摩擦调节弧线为主。如对加转削球, 触球的中上部,多向前上方擦击;对不转球,运用前冲弧圈球触球的中上部,向前 方擦击。 削球和搓球,一般是以调节触球部位和用力方向去回击。如对付搓过来的不转 球,手提高些,拍形角度成90度左右,触球的中部,向前下方用力;对付搓过来的 加转球则触球的中下部或下部,向前或向前上方用力。削球对付加转弧圈球,使用 反贴胶皮的,要使拍形前倾些,触球的中上部,向下前方用力;使用长胶的,拍形 应稍仰,触球的中下部,向前方削出。    此外,还有一种调节击球的方法,就是固定拍形用加大摩擦力来调节回球.例 如,一些以削球为生的人,不管遇到不转或加转球、侧旋或一般上旋球(包括快拉 和不太转的弧圈球),均以较慢的出手,等球回落后,用加大削球的旋转(加大切 球力量)来抵消来球的旋转变化,提高控制球的能力. 击球过程中对身体的基本要求.
馆藏&7336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育直播乒乓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