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道德,觉得头皮发酥 掉头发应该把道德遗忘掉

东营市第一中学
   当前栏目:德育活动
道德经典三百句
发表日期:
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而道德经典则是文化经典之本,诵读道德经典可以提高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升华人生境界,净化社会风气。为了让学生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相伴,传承道德经典文化,培养心灵,启迪心智,濡养具有高尚道德深厚文化内涵的一代新人,东营市第一中学在全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之际,以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道德经典诵读活动,特精选了经典诗文300句,供全校师生参考学习。希冀对培养学生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激励学生勤勉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起到引领的作用。
一、惜时好学
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出处】《周易·乾·文言》。
【浅释】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乾乾:孜孜以求。这是要求我们分分秒秒都不要虚度。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出处】岳飞《满江红·写怀》。
【浅释】不要虚度光阴,直到头发变白,由少年变为老年,才知道后悔悲切。这是劝导人们要珍惜大好时光。
3.凡事莫推明日,明日最是误人。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初集卷五《安乐铭》。
【浅释】任何事情都不要拖延到明天,总是拖到明天的做法最是耽误人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今天的事情应该今天做完,不要推迟到明天。对于一些本来能够及时做完的事,如果总是被推到以后再做,那么在无限连续的“明天”中,也许直到最后也没有完成。
4.春风似旧花仍笑,人生岂得长年少。
【出处】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八十《集句歌曲·胡笳十八拍》。
【浅释】每一年的春风都是相似的,而花朵也仍然微笑绽放,但是,对于人来说又怎么能够总是保持青春年少呢?这两句诗启示我们,时光一去不复返,所以要特别珍惜。
5.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闻。
【出处】吕坤《呻吟语·修身》。
【浅释】年纪大了并不值得叹息,令人叹息的是虽然年纪很大却虚度光阴;死了也不值得悲痛,让人悲痛的是在死之后仍然名声无闻。这是说如果人的一生没有做出什么有益于他人、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事迹,在年老甚至死亡时,就会追悔莫及。所以当我们年少力壮时,一定要发愤图强,积极进取。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处】汉乐府歌辞《长歌行》。
【浅释】年少时不努力学习,长大后就只能空伤悲了。徒:徒然,白白地。这句话提醒我们,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要珍惜青春年华,有所作为。
7.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出处】《增广贤文》。
【浅释】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金子那样宝贵,而一寸金子却无法买回一寸的光阴。这句话强调时光容易流逝,我们在生活中要特别珍惜时间。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处】《论语·子罕》。
【浅释】孔子站在河边上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就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向前流去。”这是以流淌不息的河水作比喻,说明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分分秒秒,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
9.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出处】朱熹《偶成》。
【浅释】少年很容易变老,而学业却不那么容易有进步,所以一点儿时间也不能耽搁。还没有感觉到池塘边上春天小草的存在,一转眼台阶前的梧桐叶子已经表明是秋天了。这几句诗以生动的语言形容时光易逝,常常就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一年光阴就过去了,所以,我们必须珍惜分分秒秒。
10.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出处】《论语·阳货》。
【浅释】整天吃饱了饭,不用一点儿心思,这是不行的啊!不是有下棋的游戏吗?做做这个,也胜于整日无所事事啊。后人常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来批评那些游手好闲、虚度光阴的人。
1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出处】《论语·微子》。
【浅释】已经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是可以迎头赶上的。这句话要人们不必后悔已经虚度的光阴,而要好好把握现在和未来。
12.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
【出处】高明《琵琶记·牛相教女》。
【浅释】时间就像箭一样向前直飞而去,催得人也随着时间飞逝而一天天衰老了,日月如同梭子旋转一样不停地追赶着少年走向老年。趱:催促,催逼。这句话通过对时间飞逝的事实来说明珍惜大好光阴的必要性。
13.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
【浅释】圣人不看重一尺长的玉璧,而珍视一寸的光阴。这是因为时间难得而容易失去啊!尺之璧:直径达一尺的璧,比喻极为珍贵。这是说明时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比珍贵。
14.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出处】唐·无名氏《杂诗》。
【浅释】劝您不必爱惜用金线织成的衣服,而要爱惜宝贵的少年时光啊!少年时光是如此可贵,我们对它的最好珍惜就是不要虚度。
15.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出处】陶潜《杂诗十二首》之一。
【浅释】在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青壮年时期一去不复返,在一天之中,早晨过去了也不会时光回转。每一个人都应该及时努力,因为时间不等人。这是要人们惜取时光,珍惜人生所处的每一阶段,特别是年少季节,要充分利用这大好的青春时光,多学习、多积累文化知识。
16.祈年莫若爱日,尺璧千金未足为喻。能爱日,可使一日为两日,百年为千载。
【出处】祝世禄《祝子小言》。
【浅释】与其祈求长寿,不如珍惜每一天,时光的可贵即使用一尺长的玉璧和千两黄金也无法比喻。能珍惜每一天,就可以使一天变为两天,一百年变为一千年。这说明如果我们不浪费时间,使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意义,就等于把生命延长了。
17.顽石琢成美器,铁杵磨成绣针。趁着年青力壮,不可虚度光阴。莫待老来衰败,吁嗟怨悔伤情。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初集卷五《安乐铭》。
【浅释】把石头雕琢成精美的器具,把铁棒磨成绣花针。趁着年轻力壮,不要白白地浪费大好时光。不要等到年老体衰,才去后悔自己一事无成。这是告诫人们要惜取年少光阴,积极进取,努力向上。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处】《论语·学而》。&&&
【浅释】“学”就是取得知识,“习”就是付之实践,“说”字和“悦”字通用,就是喜悦愉快。整句的意思是:得到了知识,并且经常应用,那不是很愉快的吗?这句话说明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说明了实践是得到知识的方法,愉快是得到知识的结果,也可以说是目的。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处】《论语·为政》。&&
【浅释】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
2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处】《论语·述而》。&&
【浅释】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公冶长》。&&&
【浅释】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2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出处】《论语·泰伯》。&&&
【浅释】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2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出处】 《论语·卫灵公》。&&&
【浅释】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这里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在学习方法上,“学”与“习”并重,“学”与“思”不能偏废。
2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出处】《论语·子张》。
【浅释】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地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25.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出处】《孟子·离娄下》。
【浅释】广博的学习知识,详细的解释讲解,从而(使别人)知道问题的真谛,回到简约中去。真理的本质往往是简约的,但表面却总是复杂的,所以在教诲中,不必追求字字珠玑,因为这不是炫耀的时候,应该以追求使问题简单,让他人领悟为目的,达到简约的境地。
2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尽心下》。
【浅释】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27.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
【出处】《荀子·劝学》。
【浅释】果真能持久努力不懈就能深入进去,一直到身死才可以停止学习。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处】《礼记·学记》。
【浅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处】《礼记·中庸》。&&&
【浅释】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处】《论语·述而》。
【浅释】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浅释】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32.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出处】《吕氏春秋·用众》。
【浅释】善于学习的人,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世界是纷繁多样的,知识是广博无边的,对于学者的学识来说,不可能面面俱到,擅长于这,必不擅长于那,如果能借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学识才能更加充实,做事才能臻于完美。
33.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处】韩愈《进学解》。
【浅释】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3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出处】唐甄《潜书·讲学》。
【浅释】学习要有老师讲授,也要有朋友间的切磋。
二、敦亲爱国
35.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出处】《诗经·小雅·蓼莪》。&&
【浅释】可怜的父母,为了养育子女多么辛劳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36.事父母,能竭其力。
【出处】《论语·学而》。
【浅释】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孝敬自己的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不分时间与地点!绝不能因为追求自己的快乐而埋没了良知,留下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侍奉父母,不但尽力更要尽心。父母之恩,要用一生回报。
37.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出处】《孝经·天子》。
【浅释】爱自己亲人的人,不敢与别人交恶(因为那样引起的恶果会伤及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亲人的人,不敢慢待他人(因为慢待他人,那么他人也就会慢待自己的亲人)。
38.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出处】桓宽《盐铁论·孝养》。&&
【浅释】孝顺与否,在于实质的行动,而不在于外在的表现。告诫子女对待父母是真正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化他们,给父母一幢别墅,一笔财富,这都只是物质上的,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和关爱。老年人本来就很孤独,如果只是在礼节方面做得周全,而内心缺乏敬意与爱心,还算不上真正孝敬父母。
3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孟郊《游子吟》。
【浅释】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这两句是前四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
40.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出处】陈子昂《座右铭》。
【浅释】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
41.父不慈则子不孝。
【出处】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浅释】父亲不慈祥,那么它的儿子肯定不孝顺。
42.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出处】《孟子·离娄上》。
【浅释】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
43.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出处】《管子·牧民》。
【浅释】要把别人的家当做自己的家来爱护,把所有故乡都当做自己的故乡来热爱,把别的国家当做自己的国家来治理,把整个世界当做自己的世界来理事。告诉人民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44.临患不忘国,忠也。
【出处】《左传·昭公元年》。
【浅释】在患难之时还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是为忠诚,
4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出处】屈原《离骚》。
【浅释】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46.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出处】《礼记·儒行》。
【浅释】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就不去追求富贵。
4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出处】曹植《白马篇》。
【浅释】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表现一种甘为国家献身的英雄男儿精神。
48.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出处】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浅释】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有抱负、有作为的人,他们爱国就像热爱自己的家一样。
4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处】范仲淹《岳阳楼记》。
【浅释】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50.位卑未敢忘忧国。
【出处】陆游《病起书怀》。
【浅释】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5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处】陆游《示儿》。
【浅释】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5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处】文天祥《过零丁洋》。
【浅释】“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三、仁爱友善
53.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止也,非求其报也。
【出处】《韩非子·解老》。
【浅释】一个心怀仁爱的人,就是在内心中快乐地爱着别人的人。他喜欢看到别人遇到好事,而讨厌看到别人遭受祸患,这种情感发自内心,并非为求得别人的报答。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力争做到这一点。
54.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
【出处】《汉书·刑法志》。
【浅释】如果不心怀仁爱,就不能和别人结成群体,而不结成群体就不能利用自然界的资源,不能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就会导致生活给养不足。这说明,心怀仁爱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
55.损人即自损也,爱人即自爱也。乐人之凶,彼未必凶,己已凶矣。
【出处】杨庭显《慈湖先训》,《宋元学案》卷五十八。
【浅释】损害别人就是在损害自己,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希望看到别人遇到灾祸,别人不一定就会遇到灾祸,可是自己却面临灾祸了。这就提醒我们不要损人利己,而应该多去帮助别人。
56.垂恻隐于有生,恒恕己以接物者,仁人也。
【出处】葛洪《抱朴子·外篇·行品》。
【浅释】施放同情心在一切生物的身上,常常从推己及人的角度去处理问题,能这样做的就是具有仁爱的人。这要求我们应富有爱心,宽厚待人。
5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出处】《论语·雍也》。
【浅释】要使自己立足稳定,先要使别人也立足稳定。要使自己行路通畅,先要使别人也行路通畅。立:立足。这句话说明,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
58.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出处】《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浅释】君子自己好,也乐于别人好;自己具有才能,也乐意别人具有才能。这是告诫我们,要摒弃那种只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强而不愿意别人赶上或超过自己的错误心理。
59.仁人之视人也如己,待疏也犹密。
【出处】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浅释】仁爱的人对待别人就如同对待自己,对关系疏远的人的态度和对关系密切的人一样。这说明,如果一个人心怀仁爱,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6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出处】《论语·里仁》。
【浅释】只有仁人才真正地喜欢一个人,真正地厌恶一个人。好:hào,喜欢。这两句话说明人的感情应当发自真诚,不能伪饰。
61.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出处】张载《正蒙·中正》。
【浅释】如果能像爱自己那样去爱别人,就达到了“仁”的精神境界。这是告诉我们要爱人如爱己。
62.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出处】王充《论衡·自纪》。
【浅释】经常说起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要谈论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这实际上是告诫我们对别人要多赞扬,少批评。
63.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出处】《论语·子张》。
【浅释】君子尊重贤人但又能团结普通人,赞美能人但又能同情能力低的人。矜:jīn,同情。这说明君子对任何人都不疏远,都能做到友善相处。
6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出处】《论语·颜渊》。
【浅释】有品德的人,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恶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别人的好事,要极力支持和赞誉,对于别人的坏事,不要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总之,要宽厚待人,与人为善。
65.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出处】《墨子·非乐上》。
【浅释】有利于别人的事情,就去做;不利于别人的事情,就不去做。这说的是做事的基本原则。
66.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浅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善事,就是帮助别人一起做善事。所以君子非常重视帮助别人一起来做善事。这句话是说,吸收别人的优点来做善事,别人因此而受到鼓舞,就会更加努力向善,这样所达到的效果就等于帮助别人做善事。
6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出处】《荀子·荣辱》。
【浅释】向别人说一些美好的言辞,比给他穿件衣服还要温暖;用言语来伤害人,比用矛戟刺得还要厉害。这启示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人说话,都不要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恶言恶语会给人的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痛。
68.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浅释】品德高尚的人看到别人处境危难,就很同情他;品德低下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则幸灾乐祸。厄:处境危难。幸:幸灾乐祸。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要学习君子的为人处世方法。
69.勿以己才而笑不才。
【出处】《晋书·殷仲堪列传》。
【浅释】不要因为自己有才能就嘲笑那些没有才能的人。能做到这一点,既是对别人友善的表现,也是道德高尚的表现。
70.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出处】洪应明《菜根谭》。
【浅释】不批评别人的轻微过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记恨别人从前的恶行。能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培养德行,也可以远离祸害。对于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应当谨记。
71.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出处】《墨子·兼爱中》。
【浅释】爱别人的人,人们一定也爱他;帮助别人的人,人们一定也帮助他;讨厌别人的人,人们一定也讨厌他;危害别人的人,人们一定也危害他。所以,我们要以热爱所有人的胸怀,去努力帮助自己可以帮助的人。
72.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出处】《战国策·魏策》。
【浅释】别人对我的恩德,是不能忘记的;而我对别人的恩德,则是不可不忘记的。这是我国古人推崇的一种与人交往的原则:如果我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一定要想着去报答,即“有恩必报”;如果是我施舍给别人的恩惠,则不应该总想着让别人来回报,即“施恩不图报”。
7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
【浅释】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讲的是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凡事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进行考虑。
74.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
【出处】白居易《策林》。
【浅释】当别人高兴的时候,自己也为他感到高兴,那么当自己高兴的时候,别人也会为自己高兴;当别人忧愁的时候,自己也为他感到忧愁,那么当自己忧愁的时候,别人也会为自己忧愁。这句话表明,对别人关心,就会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假如人们能够彼此关心,那么人与人之间自然就会相处得更融洽。
7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出处】《论语·宪问》。
【浅释】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好不好?”孔子回答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在这句话中,孔子反对用恩德来对待别人的怨恨的做法。而是主张:对于别人所给予我们的恩德,我们要努力以恩德回报;但是对于别人的怨恨,我们则要凭借自身正直的品行来感化他,从而促使怨恨消失。
7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出处】《论语·学而》。
【浅释】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吗?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们彼此相见,是很不容易的事。知己重逢,该是何等温馨!何等欢愉!
77.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出处】《庄子·德充符》。
【浅释】常和品德高尚、具有才学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有过错。所以平时我们要多接触和交往那些品学兼优的人,学习他们的长处。
78.与朋友交,只取其长,不计其短。
【出处】李惺《冰言补》。
【浅释】和朋友交往,只看他的长处,不要计较他的短处。这是与朋友和谐相处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79.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出处】《管子·形势解》。
【浅释】大海不嫌弃任何水流,因此能成就它的宽阔;高山不拒绝任何泥土石块,因此能成就它的巍峨。这两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大海和高山一样的博大胸襟和气度,善于和任何人交往,从他人身上吸收对自己有利的养分,从而使自己在学业和道德上都能有所进步,最终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8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
【浅释】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这句诗多用来劝告人们要胸襟开阔,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从而使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成为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的有效途径。
81.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出处】《论语·公冶长》。
【浅释】我不希望别人强行施加在我身上的东西,我也不会将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人。这句话启示我们,在平日为人处世时要将心比心,凡是我们自己所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会厌恶,所以要注意不把自己讨厌的东西施加在别人身上,避免引起别人的不快。
82.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出处】《论语·里仁》。
【浅释】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出处】《论语·八佾(yì)》。 【浅释】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84.智者乐,仁者寿。&&
【出处】《论语·雍也》。&&
【浅释】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85.宽则得众。& 【出处】《论语·阳货》。【浅释】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
86.仁者无敌。【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浅释】施行仁政的人是没有敌人的。
8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浅释】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抚人家的儿女。
8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浅释】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8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处】《孟子·离娄下》。
【浅释】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90.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出处】《战国策·魏策》。&&
【浅释】不要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
91.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出处】《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浅释】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2.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出处】张载《正蒙·乾称》。&&
【浅释】人们是我的兄弟,动物(万物)是我的朋友。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四、诚信公正
93.修辞立其诚。
【出处】《周易·乾·文言》。&&
【浅释】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94.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出处】《庄子·渔父》。&&
【浅释】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这句话劝告人们,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如果表面一套,心里一套,阳奉阴违,终究会露出马脚。
95.失信不立。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浅释】人不讲信用便无法立于天地间,引申义为无法立足于社会,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
96.轻诺必寡信。
【出处】《老子》。&&
【浅释】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9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处】《论语·学而》。
【浅释】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教给我的知识复习了吗?
9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处】《论语·学而》。
【浅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9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处】《论语·为政》。
【浅释】可:可以立身处世。 人如果不讲信誉,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好。
100.言必信,行必果。
【出处】《论语·子路》。
【浅释】说话一定要有信用,行动一定要有结果。
101.宽则得众,敏则有功,公则说。
【出处】《论语·尧曰》。
【浅释】心存宽厚则会得众人之望,做事敏捷则会成功,处事公正则会使人高兴。说:同“悦”。宽、敏、公是备受古人推崇的三种美德。
10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出处】《论语·卫灵公》。
【浅释】君子不因为别人说了好听的话而举荐他,也不因为别人有缺点就鄙弃其有价值的言论。这是赞扬君子在处理问题时的客观公正。
103.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出处】《墨子·尚贤中》。
【浅释】不偏私父亲和兄长,不偏向富贵之人,不宠爱女色。党:偏私。嬖:bì,宠爱。所谓的公正,就是不偏向任何人。
104.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出处】《吕氏春秋·去私》。
【浅释】天没有私心而能覆盖万物,地没有私心而能承载万物,日月没有私心而能照耀万物,四季没有私心而能轮转运行。烛:照耀。这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人没有私心才会成就大业。
105.公生明,偏生暗。
【出处】《荀子·不苟》。
【浅释】出于公心,就能明辨是非;出于私心偏心,就会分不清善恶美丑。所以我们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都要公正,否则就有可能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106.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浅释】举荐人才没有什么特别的根据,只要是优秀人才,无论关系亲疏都同等对待。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公正品格。
10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
【浅释】公正而不偏私,说一句话就能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同心协力,团结一致,从而把事情做好。这说明,公正是增强凝聚力的基本要素。
108.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出处】班固《白虎通义·爵》。
【浅释】所谓的公,就是指公正而不偏私。这句话对人们在行为中落实“公”的品格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109.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出处】《淮南子·缪称训》。
【浅释】自身端正、行为正直,所有的邪恶就会自行消失。这说明,只要为人正直,就不怕邪恶侵扰。
11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出处】《礼记·礼运》。
【浅释】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这句话流传甚广,要求人们大公无私。
111.惟正足以服人。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绅瑜》。
【浅释】只有公正、正直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为人公正、正直,就会使别人相信他做事并不是出于私心,这样,他的任何决定,人们都乐意去接受。
112.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
【出处】林逋《省心录》。
【浅释】谈论别人的短处,这不能叫做正直,助人为恶也不能称为仁义。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一个正直和仁义的人所应该避免的行为。
113.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浅释】自己不正直,就无法使别人正直。枉:弯曲,不直。这说明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114.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出处】《荀子·修身》。
【浅释】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就是正直。这句话说明所谓的正直就是不颠倒黑白,不混淆是非。
115.君子直于理,非直于气。
【出处】徐桢稷《耻言》。
【浅释】君子正直是因为有理,不是因为感情意气。这句话说明,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表现出正直,是因为他站在道义的立场上。
116.兼覆无私谓之公。
【出处】贾谊《新书·道术》。
【浅释】像天一样,完全没有私心地覆盖万物,就叫做公正。这是用比喻的方法来定义公正。
117.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仇,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
【出处】洪应明《菜根谭》。
【浅释】人只要有一点儿贪心,就会变刚毅为柔弱,变聪明为糊涂,变恩人为仇人,变纯洁为污秽,毁坏自己一生的品行。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不要贪心。
11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出处】于谦《石灰吟》。
【浅释】只要把清白留给人间,就是自己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这两句诗说明,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一个人都应该坚守气节,弘扬正义。
五、自省自律
119.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出处】陈录:《善诱文·省心杂言》
【浅释】对待民众要和气,对待下属要厚道,对待别人要宽容,这样的人才是君子。这说的是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120.无求备于一人。
【出处】《论语·微子》。
【浅释】不要对人求全责备。任何人身上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宽容,以宽广的胸襟去接纳别人的缺点。
121.人之才能,自非圣贤,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
【出处】王守仁《陈言边务疏》。
【浅释】普通的人,本来就不是大智大德的圣贤,所以在他身上就一定有长处,有短处;有些事情看得明白,有些事情看不明白。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宽以待人,承认每个人都有不足,都有不擅长的地方。
122.君子和而不流。
【出处】《礼记·中庸》。
【浅释】君子对待别人宽和而又不盲目跟从。这句话说明,君子待人谦和,愿意接受别人的看法,但是他又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绝不会随波逐流,随着别人的意见而转移。所谓的宽和,并不意味着对别人的意见完全附和,人云亦云。
12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出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浅释】水太清澈了就不会有鱼生活在里面,人过分苛求就不会有同伴相随。这句话说明,与人相处,要有宽容的态度。过于苛求,就无法与别人合作,最终导致自我孤立、自我封闭。
124.朝夕群居,不能无相失。相失之后,有一人能下气,与之话言,则彼此酬复,遂为平时矣。
【出处】袁采《袁氏世范》卷一《睦亲》。
【浅释】早晚都住在一起,不能没有矛盾和摩擦。有了矛盾以后,如果能有一个人先放下面子,和另一个说话,那么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就解决了,关系又和平常一样了。这句话劝告人们,如果相互间有了矛盾后,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过失,而是要以宽容的气度主动和好。
125.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出处】《论语·公冶长》。
【浅释】如果自己不去总想着过去的仇恨,那么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就会很少。希:少。当我们自己淡忘了仇恨,就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由此化解了许多矛盾,避免了别人的怨恨。
126.宽则得众。
【出处】《论语·阳货》。
【浅释】待人宽容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和爱戴。这是告诉我们要宽以待人。
127.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出处】《荀子·非相》。
【浅释】君子贤能而能容纳无能的人,富有智慧而能容纳愚笨的人,学识广博而能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这说明君子具有广博的胸襟,与人交往,能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短处。罢:pí,同“疲”,无能的人。知:同“智”,智慧。
128.处人之道,心厚而气和,不独待君子,即待小人亦然。
【出处】孙奇逢《岁寒集》,《明儒学案》卷五十七。
【浅释】和人交往的原则,就是心地厚道而且待人和气,不只是对待君子要这样,就是对待小人也是如此。这是告诫我们要宽厚地对待任何人。
129.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绅瑜》。
【浅释】批评别人的缺点,不要说得太尖刻,要考虑他能否承受;教导别人做好事,不要要求太高,应当让他有能力去做。这是启发我们如何去批评和教导别人。
130.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
【出处】《荀子·非相》。
【浅释】君子总是以准绳约束自己,而对他人则热情引导、提供帮助。这是说明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抴:yè,同“楫”,指短桨,船夫常常用它接引乘客登舟。
1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出处】《论语·卫灵公》。
【浅释】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自然不会引起别人的怨恨。这是孔子关于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则,在他看来,如果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怨恨,增加和睦。
132.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出处】魏源《默觚下·治篇一》。
【浅释】君子在平时的行为细节中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以此去评判别人。这实际上是说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133.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出处】韩愈《原毁》。
&【浅释】古代的君子,要求自己严格并且全面,要求别人则宽容又简略。这是倡导我们要对己严、对人宽。
134.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出处】陈录《善诱文·省心杂言》。
【浅释】用挑剔别人的心理来要求自己,就会很少有过错。这是因为,人们经常对别人更加挑剔,而对自己则放松要求。如果能够反过来去实行,那么自己就会减少过错。
135.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
【出处】张潮《幽梦影》。
【浅释】约束自己应当严格,与人交往则应该温和。秋气:古人认为秋代表着肃杀,此处是严格的意思;春气:春风和暖,比喻温和。这句话强调的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136.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出处】《孟子·尽心上》。
【浅释】反省自身而出于真诚,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这是教导人们要真实地自我反省。
137.自反者,修身之本也。
【出处】胡宏《知言·天命》。
【浅释】自我反省是修身养性、提高道德的根本。由此可见,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必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得到提高。
138.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出处】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学而》注语。
【浅释】每天都要自我反省,有了缺点错误就去改正,没有缺点错误就勉励自己做得更好。省: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古人十分重视自省,通过自省可以对自己的道德水平作出评价,然后改正过失,鞭策自己。
13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浅释】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如何才能使自己向他看齐,看见品德低下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存在着和他一样的缺点。这启发人们要注意向生活中的楷模学习。
140.过虽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讼。
【出处】张载《正蒙·中正》。
【浅释】过失发生在别人身上,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不要忘记自我反省。这是因为,即使是他人的过失,也值得自己警醒,所以才说“如在己”。
14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出处】《荀子·劝学》。
【浅释】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审察自己,这样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也不会有过失了。这揭示了“善于自我反省”对于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14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出处】《论语·颜渊》。
【浅释】自省之后,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可忧愁和害怕的呢?这说明,我们自省之后,如果没有过错,心里当然很高兴,如果发现了过错,立即改正,心情也是愉快的。
143.人有过而能自知者鲜矣,知过而能内自讼者为尤鲜。能内自讼,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
【出处】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公冶长》注语。
【浅释】能够认识到自己有了过错的人是不多见的,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又能出自内心反省的人更少。能够进行自我反省,那么就会感到后悔并深刻醒悟,因而一定能改正错误。这说明,只有通过自我反省,才可能使人们真正地改正错误。
144.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出处】《孟子·尽心上》。
【浅释】圣人只有修养自己,然后才能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这说明,“修养自己”是把事情处理好的前提条件。
14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出处】《礼记·学记》。
【浅释】知道自己的缺点,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这要求我们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有充分的认识。
146.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
【出处】袁采《袁氏世范》卷一《睦亲》。
【浅释】贤人能够进行自我反省,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很成功。这启发我们,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时刻自我反省,从而避免错误。
147.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初集卷六《天福编》。
【浅释】白天所做的一切,在晚上要反省一遍,如果所作所为是恶的就应当警觉,如果是善的就应当喜悦。这是说日常生活中要经常进行反省。
148.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得也。
【出处】《淮南子·缪称训》。
【浅释】抱怨别人不如抱怨自己,求助别人还不如求助自己更有收获。这是告诫人们,在遇到难题时不要总是从外部找借口,而应该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
149.见人之善恶,无不反求诸己,可也。
【出处】吴与弼《吴康斋先生语》,《明儒学案》卷一。
【浅释】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逐一地拿来进行自我反省,看自己身上是否也同样存在,这样做很好啊。这说明,别人好像一面镜子,从他的身上可以折射出我们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利于进行自我完善。
15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
【浅释】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这句话表明,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善于认识和改正错误,并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15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处】《论语·卫灵公》。
【浅释】有了过错还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这是孔子劝人改过的话。它所强调的是,人的一生难免会犯错误,但有了错误而不改正,就可能会铸成无法挽回的大错了。
152.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出处】《荀子·修身》。
【浅释】见到好的品行,一定以认真的态度省察自己是否也具有;见到不好的品行,一定以忧惧的心情反省自身是否也存在。这句话提醒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以他人为镜反观自身,通过他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来认真省察自己。
153.反己,故常见己之过,故不贰也。
【出处】陈确《陈确集·别集》卷十二《颜子好学解》。
【浅释】反省自己,就能够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就不会重犯同样的过失。这句话启发我们,人通过自我反省,就可以不断地走向成熟和完善,从而获得不断的进步。
154.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出处】《国语·鲁语》。
【浅释】有了过错而能改正,这是人群中的优秀分子。知错就改,是一种受人赞扬的品行。
15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处】《论语·子张》。
【浅释】君子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一样是有目共睹的。有了错误,别人都会看见;错误改正了,大家都敬仰他。这说明君子善于知错就改。
156.改过不吝。
【出处】《尚书·仲虺之诰》。
【浅释】不要吝惜对错误的改正。这是告诫我们不要姑息错误,应该有错就改。
157.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出处】陆九渊《与傅全美书》。
【浅释】听到别人讲自己的过错就很高兴,不忌讳去了解自己的过错,不畏惧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别人告诉了自己的过错后,及时改正了就可以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正由于此,所以才会“闻过则喜”。
158.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
【浅释】以前的事情不能忘掉,而应该成为以后做事的经验教训。如果我们能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实践中注意防备,那么就可以减少再次犯错误的可能性。人们通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
159.能改过,则可以日新而进于善。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绅瑜》。
【浅释】能够改正错误,就可以每天都获得进步,不断完善自身。这是因为,在不断抛弃错误的同时,我们就一步步地靠近了真理。
160.人情往往喜谀而恶规,岂非大愚!学者若透不过此关,又何须言学。
【出处】陈确《陈确集·别集》卷一《辰夏杂言·闻过》。
【浅释】人的心理,通常是喜欢听别人说赞扬的话而讨厌别人对缺点的规劝,这难道不是太愚蠢了吗!学者如果看不透这一关,又何必谈论什么学问啊!
161.予其惩,而毖后患。
【出处】《诗经·周颂·小毖》。
【浅释】把过去的错误作为教训,以后就可以谨慎而不至于重犯。惩:警戒。毖:谨慎。成语“惩前毖后”就是从这句话演变而来。
16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出处】《周易·益·象》。
【浅释】见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不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获得进步。
1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出处】《增广贤文》。
【浅释】中肯的话虽然难听,却有利于做事;好的药虽然很苦,却有利于治病。这句话常被后人引用,规劝人们在任何时刻都能够听进别人尖锐的批评。
164.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出处】李觏《李觏集》卷三《易论第九》。
【浅释】有了过错却没有发现,是不聪明的表现;发现了却不能改正,是不勇敢的表现。这是告诫我们要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165.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出处】王守仁《答陆元静》。
【浅释】对于过失,应在它没有产生之前就预作防范,同时还要把它消灭在刚刚产生之时。这是因为,随着过失的不断扩大,所造成的后果也越加严重。
166.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出处】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浅释】一个人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他没有过错,而在于他能改正过错。犯错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关键是我们要善于改正错误。
167.改身之过,迁身之善,谓之“修身”。
【出处】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王次亭篇》。
【浅释】改掉身上的过错,发扬身上的善良品质,这就是所说的“修身”。这是指明“修身”的具体方法。
16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出处】《尚书·伊训》。
【浅释】求备:求全责备;不及:不够。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别人不应求全责备,检点自身的不足总觉得不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宽以对人、严以待己,希望我们大家以此为戒,营造和谐良好的人际氛围。
16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处】《论语·卫灵公》。
【浅释】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17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处】《旧唐书·魏征列传》。
【浅释】照着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衣服帽子是否端正,知道古代的事情可以了解到国家的兴衰,把别人当作自己的镜子可以明白得失与否。
17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出处】白居易《与元九书》。
【浅释】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72.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出处】陆九渊《与傅全美》。
【浅释】听到别人说自己有错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不害怕。
六、积微成显
17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
【浅释】两只手臂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是由细小的嫩芽长成的;多层的高台,是由一点点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九:在古代是“多”的意思。这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点滴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17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荀子·劝学》。
【浅释】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累积起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没有一条一条的小河流汇聚在一起,就无法形成浩瀚的江海。后人常用这句话来激励那些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
17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出处】《韩非子·喻老》。
【浅释】长达千丈的大堤,因为小小蝼蚁洞的侵蚀而崩溃。这说明,事情的发展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在隐患微小时,就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否则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
176.天下之事,患常生于忽微。
【出处】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一。
【浅释】天下的事情,祸患常常发生在不被注意的地方。所以我们不可忽视那些初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隐患,而应该将之消于未萌。
17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处】《战国策·楚策》。
【浅释】在羊丢失了以后赶快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这句话常被用来劝导人们,就算做错了事,但是及时改正了就不算晚。
178.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出处】《魏书·张普惠传》。
【浅释】开始的时候相差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看起来很微小的一个错误,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到最后可能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做事情从开始时就要谨慎认真,精益求精。如果等到问题发展严重了才来想办法解决,往往就来不及了。
179.积薄成厚,积卑成高,君子日汲汲以成辉。
【出处】《文子·上德》。
【浅释】薄的经过不断积累就会成为厚的,低的经过不断积累也会成为高的,君子每天都很迫切地想要获得人生的辉煌。这句话是说明人生的成功和荣耀来自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180.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出处】《周易·升·象》。
【浅释】树在地上,渐渐生长。君子从这个自然现象中得到启示,通过积累微小的德行和事情,以成就崇高的德行和伟大的事业。升:卦名。
181.燎原之火,星星也;干霄之木,青葱也。
【出处】彭汝让《木几冗谈》。
【浅释】焚烧平原的野火,最早来自于一个小火星;高入云霄的大树,则是从青绿的小枝条生长起来的。干:冲犯。霄:云霄。这说明,许多后来看似影响巨大的事件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的。这就告诫我们要注重生活中的小事。
182.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出处】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记》。
【浅释】从细微处就会看出显著特点,目睹了开始便能预测到结果。这句话是说从小处能看到大处,从始点能看到终点。所以,一个人不能不注重小节,而且做任何事情,从开始做时就要全力以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183.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行;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出处】《文子·微明》。
【浅释】圣人对于好的事情,无论它多么细小都会去做;对于过错,不管它多么轻微都会去改正。这就告诫我们不能因为事情很小就轻忽它。
184.恶由微以至大。
【出处】薛瑄《薛瑄全集·读书录》卷十。
【浅释】恶的品行,都是从微小的行为开始,一点点积累以至于成为大恶的。这说明,对于不好的事情,即使是特别微小,也绝不要去做。如果总是因为只是一件小事,认为做做也没关系,那么久而久之就会酿成大恶。
185.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出处】贾谊《新书·审微》。
【浅释】善行不能因为它小就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恶行不能因为它小就认为它没有什么坏处。这句话主要强调,无论是做善事还是抛弃恶行,都要从小事、细节抓起。
18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处】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
【浅释】不要以为有的坏事很小就去做,有的好事很小就不去做。这是刘备临终前给他儿子刘禅的遗诏中所说的话。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微小坏事的防犯意识并不强,即使做了也不以为然;而对于细小的好事则感觉不值得做。刘备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特意在遗言中嘱咐他的儿子,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
18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浅释】祸患的发生常常是由于一些被忽视的、微不足道的失误积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喜好的东西所困扰。这就提醒我们只有时刻保持警惕,不玩物丧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88.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绅瑜》。
【浅释】一天没有进步,就会一天天地逐渐退步。世界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着,任何人停步不前,都会被历史和时代抛在后面。这句话警诫我们时刻不要懈怠。
189.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
【出处】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下》。
【浅释】一天比一天有长进,时间越久,为人处世就越全面、周到、细致和深刻。这说明,我们的品德养成要经历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190.染不积则人不观其色,行不积则人不信其事。
【出处】徐干《中论·贵验》。
【浅释】染料没有一定的浓度积累,人们就看不出它的颜色;人没有一定的行为积累,人们也不会相信他所做的事。这说明,只有经过多次的行为积累,人们才会从这些行为中了解一个人的品性。
191.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积不缀,可成丘阜。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
【浅释】半步半步地走,一直不停止,即使是瘸腿的鳖也能到达一千里远的地方;不断地累积泥土而不停止,也可以堆出个小山来。这句话常用来激励人们做事要坚持不懈,最终就会取得成就。
192.土之积也则为丘,水之积也则为河,行之积也则为圣。
【出处】彭汝让《木几冗谈》。
【浅释】泥土一点点地积累就可以成为山丘,水一点点地积累就可以成为河流,善行一点点地积累就可以成为圣人。所以,对于生活中任何细微的事,我们都应慎重对待。
193.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出处】陆贾《新语·慎微》。
【浅释】能够名垂千古的人,一定是先从一些微小的事情开始做起的。这实际上是强调做小事的重要意义。
194.君子之道,辟如远行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出处】《礼记·中庸》。
【浅释】君子为人处世、自我修养的方法,如同要到远处去就必须从近处走起,又如同要登上高处就必须从低的地方爬起。这说明所谓的修养,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195.积学于己,以待用也。
【出处】程颐《为家君作试汉州学策问之三》。
【浅释】自己平日积累学问,便可以在需要时发挥作用。这告诫我们做学问要注重平时积累。
196.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出处】《尚书·旅獒》。
【浅释】对小事和细节不慎重,最终会有害于大德和大节。矜:jīn,顾惜、慎重。在生活中,那些轻忽细节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19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出处】《周易·系辞下》。
【浅释】美好的品行不积累,就无法成就好名声;恶劣的品行不积累,就不会毁灭自身。这说明名声的好坏,完全是由自己一点点积累而造成的。如果想要获得别人的赞誉,就要多积累好的品德和行为。
19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出处】《荀子·劝学》。
【浅释】不断积累小的善行,就会培养出深厚的德行,而智慧也就自然产生了,圣人的心怀也就具备了。这说明,高尚的德行来自于平时善行的积累。
199.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出处】《荀子·儒效》。
【浅释】追求才能得到,实践才能成功,人的品德通过平时积累而变得高尚起来,尽心尽智就可成为圣人。所谓圣人,其实就是由普通人不断积累自己的美好品德而达到的。
七、重行务实
200.仁在于行。
【出处】葛洪《抱朴子·外篇·仁明》。
【浅释】对人亲善主要是表现在行动上。这句话强调了对人的仁爱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在行动上有所体现。
201.巧言乱德。
【出处】《论语·卫灵公》。
【浅释】花言巧语败坏人的道德。这说明,考察一个人德行高低的标准,不是他的语言,而是他的行动。
20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浅释】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当作耻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言行一致,不能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却无所作为。如果成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就不仅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反而会被别人轻视。
20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荀子·修身》。
【浅释】路程虽近,不去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去做也成功不了。任何一件事都要靠脚踏实地的实践去完成。如果始终不进行实实在在的行动,永远沉浸在虚无飘渺的幻想中,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204.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出处】《荀子·儒效》。
【浅释】听说过但没有亲眼看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其中,“力行”(实践)是最重要的。通过“力行”,一方面可以检验由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0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浅释】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这句话说明,仅是幻想而不去实践,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现在做起,朝着理想的目标脚踏实地地去争取,只有这样,最终才可能达到目的。
206.欲当大任,须是笃实。
【出处】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
【浅释】想要担负重要的责任,必须为人踏实、不浮夸。在生活中,只有那些做事踏踏实实的人才会使人放心,从而被委以重任。
207.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
【出处】桓宽《盐铁论·能言》。
【浅释】只是夸夸其谈却不将之付诸行动,君子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这说明,在君子看来,与只在口头上说一说相比,付之于行动是更为重要的。
20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处】《论语·里仁》。
【浅释】君子不追求口舌伶俐,而追求行动快捷迅速。这说明,与其滔滔不绝地言说,不如立刻采取行动。
209.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出处】白居易《续座右铭》。
【浅释】千里远的路程要从脚下走起,巍峨的高山是由一点点细微的尘土积聚而成的。这是告诫人们,远大理想的实现,奠基于实实在在的点滴行动。
210.行不及言,可耻之甚。
【出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二。
【浅释】说得多而做得少,是最大的可耻。这是鼓励人们要多做少说。
211.为善则预,为恶则去。
【出处】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
【浅释】对好事要积极参与,对坏事则不要去做。这句话强调,做人不仅要明辨是非、善恶分明,而且要落实到行动上,尽力做好事,永远不做坏事。
212.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浅释】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亲身实践才是根本。这句话指出,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需要应用于实践中,一方面,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进一步深刻和完善;另一方面,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知识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21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出处】《荀子·劝学》。
【浅释】不登到高山顶上,就不会了解天有多高;不来到深溪旁边,就不会知道地有多厚。后人常用这句话来说明不经过亲身实践,就不了解所面对事物的真实状况。
214.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浅释】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这句话说明,掌握实情不能只靠道听途说,还必须亲自去看一看,对实际情况力求真正地了解和把握。
215.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出处】王夫之《周易外传》。
【浅释】才干因为使用而不断增强,思想因为引发而不会枯竭。人的才干和思想只有在不断使用中才能得到增强和提高,如果没有实践的激发,才思就会停顿甚至枯竭。
21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出处】《荀子·儒效》。
【浅释】没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见到过,见到过不如有所了解,有所了解不如应用于实践。学习到达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一步就可以停止了。这说明,对于所学的知识而言,只有到达实践这一步才算是真正掌握了。
217.动人以行,不烦虚语。
【出处】李覯《寄上范参政书》。
【浅释】要用行动去感动人,不必说那些虚假、空洞的话。这说明,一个人能否让人尊敬,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是否实实在在地做出了令人信服的事。
218.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出处】颜元《颜元集·存学编》卷二。
【浅释】心中醒悟了,嘴里说出了,纸上写出来了,但只要还没有在生活中实践过,就都是没有用的。这说明,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体现在实践的环节上。
219.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
【出处】邵雍《渔樵问对》。
【浅释】君子常常做得多、说得少,小人常常说得多、做得少。这就把说得多少与做得多少当成了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下的标准。
220.言而不行,是欺也。君子欺乎哉?不欺也。
【出处】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六。
【浅释】说了而没有做,就是一种欺骗。君子能做这种欺骗的事情吗?不会做啊!由此可见,只说不做是一种令人唾弃的行为。我们要避免这样。
221.笃行而不倦。
【出处】《礼记·儒行》。
【浅释】踏踏实实地去做而不知厌倦。这是鼓励人们要积极地去“做”。
222.学者不贵谈说,而贵躬行。
【出处】许宗远《原学篇》,《明儒学案》卷四十一。
【浅释】知识不在于口头谈论,而贵在身体力行。这说明,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才是可贵的。
22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浅释】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要深刻了解事物,就必须要亲身实践过。这两句诗告诉人们,只有把书本上的知识拿到实践中去检验,才会对其有更深刻的体会。
224.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出处】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
【浅释】学习应该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而不是仅仅知道一些知识而已。这就提醒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而在于要把它们应用于实践。
225.言行相应,则谓之贤。
【出处】王充《论衡·问孔》。
【浅释】言行一致,就可以称之为有德行的人了。此处,从一个侧面启示人们不要夸夸其谈。
226.君子以果行育德。
【出处】《周易·蒙·象》。
【浅释】君子往往是用果断的行动来培育道德。这说明,行动是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八、创新自强
227.知其不可而为之。
【出处】《论语·宪问》。
【浅释】根据以往的经验,眼前的事情似乎是不能做成功的,但却仍然坚持去做。这句话是激励人们要具有破旧革新的勇气。
228.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浅释】天象的变化没什么好畏惧的,祖宗的成规没什么好效法的,别人的议论没什么好顾虑的。恤:xù,忧虑,顾惜。这几句话鼓励人们大胆创新,不要囿于陈规陋习。
229.不能因时损以通其变者,正为道之不明也。
【出处】胡居仁《居业录》卷五。
【浅释】不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削减陈规陋习,从而适应新形势,就是因为不懂得“道”啊!这说明,所谓的“道”是要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变革一些既成的规范制度。
230.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出处】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浅释】天下没有不可以改变的风俗习惯。这句话是告诫人们不要因循守旧,而应积极地开拓创新。
231.可则因,否则革,权时之宜也。
【出处】李季可《松窗百说·因革》。
【浅释】对于一种规章制度,如果顺应了时代潮流就沿用,如果违背了时代要求就革新,是沿用还是革新应根据时势的情况。这说明,任何规章制度都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232.日新之谓盛德。
【出处】《周易·系辞上》。
【浅释】天天更新是最大的德行。这是激励人们要每天都有所变化,有所进步。
23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礼记·大学》。
【浅释】如果真要日新的话,那么就要天天都有变化,变化不止,永不间断。这说明,变化是在不断进行的,不会只停留在某一点上。
234.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出处】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浅释】君子学习一定是每天都有所更新,每天更新则每天进步。如果每天没有更新就会逐渐退步,从来没有不进步也不退步的人。这说明,只有不断学习,一个人才可能有所进步。
235.有进意而求益者,必日新。
【出处】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论学篇》。
【浅释】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并且希望不断获得进步的人,一定每天都有所更新。这是因为,只有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变化,才会有进步。如果一直停止在上一阶段,那么不仅不会有进步,可能还会退步。
236.循序而进,与日俱新。
【出处】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浅释】做事情要按照顺序不断向前,每天都不断更新、进步。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时时创新。
237.安于故习则德不新。
【出处】薛瑄《薛瑄全集·读书录》卷一。
【浅释】如果一直都安于以往的习惯,那么品德就不会得到更新和提高。
238.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出处】刘禹锡《问大钧赋》。
【浅释】把不停运行作为本体,把每天更新作为规律。由此可见,古人把“变化”提升到一个极高的位置。
239.日新者,久而无穷也。
【出处】张载《张载集·横渠易说·系辞上》。
【浅释】能够每天更新的事物,就会长久存在、不可穷尽。这启示我们,创新是国家、民族和个人得以长久生存的根本之道。
24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处】《周易·系辞下》。
【浅释】事物到了尽头就要进行改变,改变之后就能通达,通达了就能长久。这是告诫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不能坐以待毙。只要大胆创新,就会看到生机,从而由困境中走出来。
241.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
【出处】《战国策·赵策》。
【浅释】过去和现在的风俗不相同,为什么还要效法古代?古今的帝王也不相接,为什么还要遵循以前的礼制?这是告诉人们不必拘泥于陈规陋习。
242.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出处】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浅释】做学问必须常常觉悟到今天比昨天有所进步,每天每月都有所改变,就是进步。这说明,做学问不能始终一成不变,而必须有所变化,由此才可能有所进步。
24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处】陆游《游山西村》。
【浅释】层峦叠嶂,水流回复,本来以为已经无路可走了,可是又出现了杨柳依依,鲜花朵朵,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后人常用这句话来比喻由于开拓创新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新局面。
24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处】《周易·乾·象》。
【浅释】天的运行,强劲有力,永无止息。君子应效法这种精神,永不止息地奋发自强。这句话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245.不怨天,不尤人。
【出处】《论语·宪问》。
【浅释】既不抱怨上天,也不抱怨别人。这句话告诫我们,身处困境时,不要把不满的情绪发泄给他人,而应该从眼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思考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去改变恶劣的处境。
24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
【浅释】遇到了问题,君子总是从自身找原因,而小人则从他人那里找原因。此处赞扬了自强自立的品格。
247.人生在世,全要贵于自立。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初集卷五《知世事》。
【浅释】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自立。自立是一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248.恃人不如自恃也……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浅释】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别人帮助自己不如自己去努力。这句话强调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性。
九、科学健康
24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出处】《荀子·天论》
【浅释】天道具有恒常的规律,既不会因为尧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消亡。尧:历史上传说的上古时代的“圣王”。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暴虐无道。这说明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250.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
【出处】柳宗元《柳河东集·别集》上《非国语·神降于莘》。
【浅释】人力强大就相信自己,人力不强大就相信鬼神。这句话说明,迷信鬼神是人力不足的表现,如果人掌握了规律,足以支配自然,也就不信鬼神了。
25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出处】《荀子·天论》。
【浅释】顺从并颂扬天,怎么比得上驾驭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孰与:哪如。这句话高扬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能动作用。
252.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出处】汪洙《神童诗》。
【浅释】王侯将相这些贵族并不是天生的贵种,男子汉应当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尊贵的身份和地位都不是先天就注定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去达到。
253.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出处】王充《论衡·谴告》。
【浅释】天道是在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在做什么。这是破除人们认为天有意志的迷信思想。
254.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出处】刘禹锡《天论·上》。
【浅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有些是人做不到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有些也是天做不到的。天:指自然界。这说明,天与人各有其职能范围,对于自然界之天,我们人类不需要过分地去膜拜。
255.养心莫善于寡欲。
【出处】《孟子·尽心下》。
【浅释】没有比减少欲望更能滋养心灵的了。这是指明使心灵安宁的方法。
256.养身莫善于习动。
【出处】颜元《颜元集·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学人》。
【浅释】使身体健康没有比经常运动更好的方法了。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有效方法。
257.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出处】金缨《格言联壁·持躬》。
【浅释】不要说对身心没有好处的话,不要做对身心没有好处的事。这说明要使身心健康,就要在言谈举止上多加注意。
258.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
【出处】《天隐子·安处》。
【浅释】在内,心灵安宁;在外,看到的一切也很安宁。内外都处于安宁的状态,那么身体自然就安适了。这说明,身体安适首先要心灵安宁。
259.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
【出处】钱大昕《恒言录》卷六。
【浅释】烦恼一次,就更衰老一点儿;笑一次,就更年轻一点儿。这句话说明了不同的心情对人的健康带来的完全不同的影响。如果人们保持乐观的心情,就能使自己显得年轻,充满活力;反之,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心情沮丧,就会使人暮气沉沉,迅速衰老。
260.人勤于体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者,精不外移,可以摄精。
【出处】梁章钜《退庵随笔·摄生》。
【浅释】人经常做些体力劳动,精神就不外泄,可以集中起来;人经常进行脑力劳动,精神就不外移,可以保留下来。摄:保留。这句话说明,人只有经常进行体力和脑力方面的劳动,才能保持高昂的精神面貌。
261.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出处】《管子·形势解》。
【浅释】起居按时,有规律,饮食上有所节制,四季轮转时冷暖适宜,那么就会身体健康而有益于延长寿命。
262.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出处】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
【浅释】冬天时,不要使自己处于极度温热的环境中;夏天时,不要使自己处于极度冰凉的环境中。如果能够这样做,就会保持身体的健康。
263.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出处】孙思邈《千金翼方·养老大例》。
【浅释】耳朵不要乱听话,嘴里不要乱说话,身体不要乱行动,心里不要胡思乱想,这些都有益于长寿。老人:指长寿。
264.忍泣目易衰,忍忧形易伤。
【出处】孟郊《赠别崔纯亮》。
【浅释】强忍眼泪使眼睛容易衰弱,强忍忧虑使身体容易损伤。这句话说明对于自身的某些情绪,不能采用强忍的办法来加以控制,而应使它自然地抒发出来。
265.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出处】苏轼《教战守》。
【浅释】善于养生的人,就是让自己劳逸结合,动静结合。这说明,片面的动和静都不利于人体健康。
266.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出处】梁章钜《退庵随笔·摄生》。
【浅释】身体应该多活动,饮食上则应该少一点儿。这要求我们平时要少食多动。
267.慎风寒,节嗜欲,是从吾身上却病法。省忧愁,戒烦恼,是从吾心上却病法。
【出处】史典《愿体医话》。
【浅释】小心不要受风寒侵袭,节制欲念,这是从身上去除疾病的方法。消解忧愁,戒除烦恼,这是从心上去除疾病的方法。只要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会有利于身心健康。
十、乐观人生
26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出处】《论语·雍也》。
【浅释】孔子说:“好啊,颜回!一筐食物,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如果是别人身处这种境地,一定是非常忧愁,但是颜回并不因此而改变他的快乐。颜回真有贤德啊!”回:指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赏识的弟子之一。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乐:指修德求仁的愉悦心情。这几句话说的是,一个人如果胸怀远大的追求目标,即使身处困境,也仍然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
269.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出处】《孔子家语·在厄》。
【浅释】香草生长在深林中,并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散发芬芳。君子进修道德,并不因为困顿窘迫而改变志向。这是激励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要轻易改变志向。
27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
【浅释】所谓的祸难,其实幸福就依倚在其中;所谓的幸福,其实祸难就潜伏在里面。这句话常被用来说明好事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在好事来临的时候要保持警惕,防止由好变坏;在坏事来临之后也不要灰心失望,而要努力使坏事朝着好的方面转化。
271.美意延年。
【出处】《荀子·致士》。
【浅释】乐观可以使人长寿。美意:指乐观无忧,心情舒畅。这说明,经常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就会增进人体的健康。长期以来,“美意延年”一直作为祝颂的话语使用。
272.安神宜悦乐。
【出处】孙思邈《养生铭》。
【浅释】要想心神安定就应该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就是说,只有愉快的心情才能让人有一个安宁、平静、从容的生活面貌。
273.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出处】《论语·宪问》。
【浅释】心里快乐,然后就会笑出来。由于这种笑发自真心,因此不会引起别人的厌恶。
274.乐从苦出。
【出处】申居郧《西岩赘语》。
【浅释】喜乐都是从艰苦奋斗中得来的。这句话阐述了苦与乐的关系。劝告人们面对困境时,不要气馁和放松,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最终一定会苦尽甘来。
275.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出处】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浅释】生活贫穷,身份低微,这可算做是艰苦的环境了,但能正确面对的人就能自得其乐;生活富裕,身份高贵,这可说是安逸的环境了,但不能正确对待的人会觉得更苦。这说明,决定一个人是否生活快乐的因素不在于外在环境的贫贱、富贵,而在于自身的乐观态度。
276.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出处】林逋《省心录》。
【浅释】知道满足的人,即使贫穷卑贱也感到快乐;不知道满足的人,就算非常富足了也还是觉得忧愁。这句话表明,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总是可以从一些微不足道的、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
277.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出处】辛弃疾《兰陵王·赋一丘一壑》。
【浅释】自古以来贤能的人,都是显贵了高兴,不显贵也高兴。换句话说,贤能有智慧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况中,都会怡然自得。
27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出处】《论语·述而》。
【浅释】刻苦努力以至于忘记了吃饭,乐观向上以至于忘记了忧愁,就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句话劝告我们要保持乐观情绪。
27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处】王之涣《登鹳雀楼》。
【浅释】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这两句诗抒发登高望远的豁然心情,更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80.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
【出处】扬雄《法言·君子》。
【浅释】有出生就会有死亡;有开始就会有结束。这句话说明生死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都不必畏惧死亡。
281.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
【出处】程允升《幼学琼林·疾病死丧》。
【浅释】幸福长寿、健康安宁,固然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是死亡疾病这些不好的东西,也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所以,面对死亡疾病,我们不必惊恐逃避,而只需坦然面对。
282.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出处】《礼记·檀弓上》。
【浅释】活着要对别人有利,死了也不祸害别人。这是告诫我们,无论生死,都不要妨害别人。
283.男儿得死后,其重如山丘。
【出处】屈大钧《道援堂集·过涿州作》。
【浅释】男子汉大丈夫要在死了以后,名声如同山丘那样重。这两句诗是说,一个人活着时要做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事,才能在死后受到人们的怀念和尊敬。
28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李清照《夏日绝句》。
【浅释】活着要做人群中的杰出分子,死了也要做鬼神中的英雄。这就激励我们,无论生死都要做一个英雄。
285.生而不淑,孰谓其寿?死而不朽,孰谓其夭?
【出处】韩愈《李元宾墓志铭》。
【浅释】活着却没有美好的品德、善良的行为,谁能说他活得长呢?死了而精神不灭,谁又能说他活得短呢?这句话是说,人活着应该具有高尚的德性和善良的行为,即使死了也会在人间留下恒久的、美好的痕迹。
286.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
【出处】《荀子·荣辱》。
【浅释】喜欢荣誉而厌恶耻辱,追求利益而远离祸害,这是品行高尚的人和品行低贱的人共同具有的特点,但是他们追求荣誉和利益的途径却大不相同。品行高尚的人是通过正当的途径,而品行低贱的人则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
287.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出处】《荀子·劝学》。
【浅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一定有根源;荣耀和耻辱的到来,也一定是由个人的品德所决定的。象:相应。所以,如果想要获得荣耀、避免耻辱,就必须努力修养自己的品行。
288.有荣则必有辱,有得则必有失,有进则必有退,有亲则必有疏。
【出处】张英《聪川斋语》。
【浅释】有荣耀就会有耻辱,有得到就会有失去,有进步就会有退步,有亲近的人就会有疏远的人。这说明,荣辱、得失、进退和亲疏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一时的得失荣辱。
289.我如为善,虽一介之士有人服其德;我如为恶,虽位极人臣有人议其过。
【出处】李惺《药言》。
【浅释】我如果做善事,即使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有人佩服我的德行;如果做恶事,就算做了很大的官,也会有人谈论自己的过失。所以,要获得别人的尊敬,不在于官职大小,而只在于是否行善。
290.宠辱不惊。
【出处】《新唐书·卢承庆传》。
【浅释】面对别人的赞扬和诋毁都要做到平静从容。这体现了为人处世的乐观成熟态度。
291.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出处】顾炎武《秋风行》。
【浅释】人生的富贵转瞬即逝,只有荣誉名声和金石一样长久。驹过隙:形容光阴快得如同日光穿过小孔。这就要求人们不必斤斤计较富贵的得失。
292.君子不受虚誉。
【出处】王通《文中子·礼乐》。
【浅释】君子不接受不符实际的赞誉。尽管他人的赞誉是每个人都希望获得的,但是如果这种赞誉不切合实际,那么我们也不要接受。
293.夫名不可以虚伪取也,不可以比周争也。
【出处】杜恕《体论》,《群书治要》卷四十八。
【浅释】名声不能通过伪装获取,也不能通过结党谋取。比周:依附,勾结。这句话是说,好的名声只能是出自个人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行为,而不能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获得。
294.誉之不喜,毁之不怒。
【出处】司马光《灵物赋》。
【浅释】听到别人的赞誉不欣喜若狂,听到别人的诋毁也不怒气冲天。这是古人推崇的一种人生态度,即面对别人的赞誉和诋毁,都保持平静从容的态度。
295.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
【出处】洪应明《菜根谭》。
【浅释】完美的名声不应一个人独自占有,应该分些给别人,如果这样做,就可以使自己远离祸害。这是告诫人们要懂得与他人分享荣誉。
296.若闻誉而喜,见毁而戚,则将皇皇于外,惟日不足矣,其何以为君子?
【出处】刘宗周《人谱类记》。
【浅释】如果听到赞扬就高兴,听见诽谤就悲伤,那么就算整天忧虑别人的谈论,只怕也忧虑不完,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君子呢?皇皇:同“惶惶”。这就要求我们在别人的赞扬和诽谤面前能够保持平常心,不要造成情绪的起伏。
297.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改之也。
【出处】方苞《通蔽》。
【浅释】听到别人的赞扬,自己应有所忧虑,害怕不能名实相符,徒得虚名;别人批评自己,应感到很幸运,幸运的是知道了自身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这是要人们正确对待他人的赞扬和批评。
298.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出处】《孟子·离娄上》。
【浅释】人只有先自我侮辱,然后别人才侮辱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都是由自身所作所为引起的。因此,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一个人应更多地从自身寻找原因。299.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出处】苏轼《定风波》【浅释】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这几句写出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30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出处】李白《将进酒》【浅释】得意的时候,且自纵情欢乐吧,莫使金杯空流月色,徒唤年华不再重来。 胸有雄才大略的人,必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失而可得的黄金,抛撒千两又何足惜!这几句表达出诗人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虽然怀才不遇但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
东营市第一中学 地址:东营市东三路165号
电话:(招生咨询)
(办公室)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遗忘之地老掉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